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示范、探究等不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案中的评价和反馈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合理设计评价手段。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一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挂图、指南针。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二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三
《捐书活动》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运算顺序,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延伸。《捐书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天天练。
35+25=24+36=100+210=250+250=。
300+400=460+240=270+320=430+540=。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呢?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国还有很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这些年龄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因为贫困,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但他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功读书,你们说他们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引出课题),老师吧他们捐书的情况做了个统计,一起来看看吧!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表。
师说:我给大家十秒的时间仔细观察两张表,看看你能从中找出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说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预设:
生1: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生2: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可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来的书,比后比后两个班少的书的数量多,所以三年级多。
生2:估算一下每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三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7,四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0,所以三年级多。
学生尝试列算式,交流后汇报。
三年级:118+104+95。
四年级:103+109+98。
3.解决问题。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三位数连加),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知识。(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算式:118+104+95.
估算。
师: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本?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
(设计图意:让学生经历&ldqu估&rdqu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师:有同学已经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学生总共想到了四种方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很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师: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请几名同学代表上台板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能看懂他们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将计算的方法按计算的方式进行分类,口算、脱式的方法请板演的同学介绍。)。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竖式计算,他用了几个竖式?(2个)他是怎样计算的?(先把前连个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竖式有些不一样,他只用了(1个)竖式,这个竖式以前可没有学过,对比一下,这个竖式和前面竖式有什么不同?(三个数写成一块儿,直接三个数相加)。
教师板书:
师:三个数相加,怎么计算?思考一下。
师:以各位为例,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到底该怎么计算?
(个位上8加4等于12,12加5等于17,满十进一……)。
师:虽然是三个数在相加,其实计算方法是一样的。看来新的知识同样难不倒我们。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和我们的估算比较一下,是不是很接近?看来我们的估算是准确的。
(设计意图: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相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也体会估算可以验证计算的结果。)。
师:到现在,这道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对了,还应该写答语,把问题回答完整。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师: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算一算吧!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连加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现在能确定哪个年级捐的书多吗?
五、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学会了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四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五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分米50分米=()米。
6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
1、导入新课。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小明身高130();高速公路长50();铅笔尖长4()。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4、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六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小黑板、幻灯。
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七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九
1.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2.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进一步体验“归一”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升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小组交流,整理归纳
师:同学们,第6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请各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情预设】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整理情况和方法。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教学提示: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板书各部分主要内容(或出示课件),同时对学生用结构图、表格等方式进行整理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好。看一看知识网络图,就能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给整理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整理,交流汇报,明确本单元知识脉络,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1.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75页第1题,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情预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时乘的顺序。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学情预设】 有学生会说出忘记加上进位数;也有学生会说有0时不知道怎样对齐。
2.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解决教材第75页的第2题。大家先独立完成第(1)题。
【学情预设】 学生能很快用口算完成。
师:第(2)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情预设】 列式为136×6,可以用笔算来解决,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从第(3)题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 学生可以提炼出有效信息。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学情预设】 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预设1:可以用笔算解决,列式为65×7,算出结果后再与400比较。
预设2:可以用估算解决,65×7的结果肯定比400大,所以能走到。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把握课堂节奏,以点名口答的形式练习用乘法解决单位转化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5题。
指导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尝试找出规律并进行验证,最后完成表格。
教学提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时候很难找出数据之间蕴含的规律,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学过的运算着手去尝试。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6题。
先请学生提取信息,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解作答。注意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学生如何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对复习内容进行运用。以学生独立完成和表达为主,加深对笔算和解决问题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课时练习。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探索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和算理,有效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由于平时过于偏重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适当布置一些专项练习。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反思: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一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各年份的年历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二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三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星期六,小红和妈妈一块去商店,商店里正在播放商品优惠信息:
钢笔15.4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如果让你把这几种商品按价格分分类,你怎样分?
预设分法:
钢笔15.4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右边这列数我们已经学过,那左边这列数呢?
你们知道这列数叫什么?
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红和妈妈转了一圈后,决定买这一张书桌(出示例1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说明:5分米是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
反过来,0.5米表示什么?
4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0.4米表示什么?
板书:5分米5/10米0.5米。
4分米4/10米0.4米。
2.比较:
这两组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竖看时,第二列有什么共同点,第三列呢?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3、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
板书: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拿出你的小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4、练一练:
p101/1、这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独立填写,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p101/3、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注意指出不同填法。
5、游戏:对口令(老师和学生对答十分之几和零点几)。
(设计意图:探索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买完了书桌,小红又去选了两样学习用品。
出示:圆珠笔笔记本。
1元2角3元5角。
1、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四人一组讨论)。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3、转了一圈,小红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买点食品吧!p101/2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4、老师这里也有些食品优惠券,想要吗?想要先得过关。
谁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这张优惠券就送给谁。
(设计意图:肯德基优惠券是学生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出示:下面各数哪些是小数?
85/120.57/1004.790。
提问:你们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2、那么这行数中除了小数、分数还有些什么数?小数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学p100最后一段,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出示自学问题: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数是自然数?
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
3、题一中,哪些数是自然数?他们都是什么数?
0.5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呢?4.7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小数的组成,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小数的知识,老师有个问题:你觉得使用小数有什么好处呢(自由发言)。
实际上,小数在咱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一想从下面几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出示:江苏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中央电视塔。
318米468米553.3米386.5米。
介绍: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是世界第一高的电视塔。
2、最近南京的交通有了一个重要的变革,谁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听记下老师所读的小数。
出示:图略。
南京地铁1号线全程21.7千米,其中14.3千米是地下线,7.4千米是地上线,全程总造价39.2亿元,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的三最。
谁来汇报一下你记的小数。
介绍:你知道南京地铁创造了哪三最吗?出示:(一是票价最低、二是地铁造价全国最低、三是运营用工人数最少。)不久的将来南京还会有2号线、3号线等,那时,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3、介绍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刘徽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也就是小数。而欧洲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才出现十进小数,小数点直至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刘徽的发现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存性资源,拓展知识面,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四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五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3、思考讨论: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六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七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挂图。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与圆相离;。
(2)当时,圆与圆外切;。
(3)当时,圆与圆相交;。
(4)当时,圆与圆内切;。
(5)当时,圆与圆内含;。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回顾知识点时,可互相交流.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发现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十九
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数。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三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篇二十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9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