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统计的教案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9:47:05
数学统计的教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30 19:47:05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之间功能互补,紧密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和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案例,供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一

1、能结合具体情景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前提是收集数据,能根据图里提供的信息作简单分析和推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

引导学生正确地收集数据、合理地确定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电子白板、自制课件、学习单。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白板出示一副校运动会场景图。

师:看,画面上出现的是什么情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二、用流量统计长跑参赛队员的数据

1、尝试单独统计数据

(1)(白板出示长跑图1)

(2)(白板出示跑道终点图)

师:他们正在进行比赛,即将到达终点,过了终点线后就不再出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数仔细呀。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不能完全统计清楚?

师:对呀,以前我们统计的是静止不动的东西,但是像今天这样既是不同的参赛队,又是在流动的,光靠一人就很难统计了。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数据统计

(1)师:好,那我们先在组内商量一下,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并填写好这张统计表。

各校长跑比赛人数统计表

参赛队;红队;蓝队;黄队;绿队;人数。

(2)师:准备好了吗?现在重新开始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之前,首先就要准确地搜集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小组分工、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非常重要。

二、复习纵向条形统计图,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

1、复习纵向条形统计图

(1)白板出示长跑比赛人数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

(2)独立完成学习单。

师:还剩蓝队和绿队的统计图就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个人学习单第一题。

2、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也制作了一幅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看看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标题、横轴、纵轴、项目名称、单位、数量,方向不同)

师:那么在横向条形统计图中怎样比较数量多少呢?(看横条的长短)

师小结: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他们组成部分都一样,都能形象、直观地来反映数量的多少,只不过横轴纵轴表示内容不同。

三、深入研究售货站两个食物统计图的区别

1、白板出示售货亭情境,学生提问。

师:其实在巡视过程中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些问题:(白板出示3个问题)

()最受欢迎。

()销售最少。

()和()销售量一样多。

2、通过解决问题一,深入研究两幅不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哪一件商品最受欢迎呢?

3、小结:在两幅不同条形统计图中,看清每一格表示的单位数量非常重要。

四、学会根据数量的多少,确定数量轴每一小格应表示的量。

师:前几天,我们各小组进行了一次短绳比赛,请组长拿出你们的统计表。你能否根据这些数据来制作一张你们小组的条形统计图呢?试一试!

第小组短绳比赛成绩统计表

组员姓名;跳绳个数。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二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活动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真讨论真探究了。

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紧扣难点,围绕“1、你知道纵轴上的这些数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2、标数据的直条该如何确定高度呢?3、为什么要在直条顶端标出相应的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完成后用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互相观察“他画的好看么,符合要求吗,完美吗?”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他们指出同伴们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在大组交流中不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纵轴上数量的设计,提供一组数据,请学生来设计纵轴数据,即一格表示多少数量,要参看原始数据,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准确定位直条的高度。沟通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准确把握数据,从而定位直条的高度。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四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五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在前几册教材中教学了条形图和折线图,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图不同,它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达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教学扇形统计图,使呈现统计数据的形式更多样了。

众数与中位数是常用的统计量。在许多场合,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经常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显示。因此,教学众数与中位数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全单元编排4道例题、两个练习,把内容分成两段。

例1和练习十五,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2~例4和练习十六,教学统计量。例2讲众数,例3、例4讲中位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要求是看懂图的内容,理解图上的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利用图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不教学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画扇形比较麻烦,不必把教学精力耗费在画图上。

学生有圆的认识,有百分数的概念,能够看懂扇形统计图。

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例1让学生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现了交流的场景,虽然学生的讲述不完整,但都说出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得具体些,有人说得概括些,通过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点:这幅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块,每块表示一种地形,哪种地形的面积大(小),统计图里相应的那块就大(小);标注的五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五种地形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计算、填表,体会图的特点。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计算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比较、估计,利用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个部分数量有多有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练一练第2题,看着统计图,学生会想到我国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少。练习十五第1题的两幅扇形统计图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第2题把果盘看成一幅扇形统计图,根据花生米所占的面积,能估计出其他几种干果所占的面积。解答这些题利用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进一步体会了它的特点。

2.整理数据,认识众数。

例2教学众数的知识,包括众数的含义,得到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的实际应用。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由于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表格呈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的数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人的试验做得最好。例题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发芽几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通过发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这次实验发芽粒数的众数。

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次排列,指出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这句话里讲了众数的意义: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还含有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意义建构众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区别新旧概念。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平均数是三年级教学的。教材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计算回忆平均数的知识,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

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如果把上周销售男鞋的尺码一双一双地记录下来,在这组数据中25.5出现的次数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众数,这个众数会影响鞋店今后的进货。

3.分析数据,认识中位数。

例3和例4教学中位数,前一道例题以形成概念为主,后一道例题教学算法。

创设情境,产生需要。例3呈现一张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记录单,对7号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数,指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意味他的成绩不够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绳下数从多到少排列,发现7号男生处在第三名,认为他的成绩不错。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评价,而且差异明显。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教学中位数就能解开这个疑。

排列数据,讲解概念。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这既是中位数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数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间的数,理解它就是中位数。

评价7号男生的成绩,用中位数合适。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绩十分突出,分别是182下和170下,这两个优异成绩拉高了全组的平均成绩。事实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之上,其余7人的成绩都低于平均数。可见,平均数在这里并不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状况,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比较合适。

一组数据的个数如果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正中间有两个数。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是例4的教学内容。

适时指点算法。例3初步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例4寻找十名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学生会主动把这些女生的跳绳下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找中位数时,发现这组数据一共10个,正中间有两个数,于是产生疑问中位数是几呢?教材适时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教材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计算正中间的104和102的平均数,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3。

用中位数分析、评价数据。求得中位数103,把10号女生的'成绩同中位数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数,表明这名女生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是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数评价其他女生,可以判断各人的成绩在整体中的大致位置。

像这样用中位数进行数据分析,比平均数方便,有时比平均数合理。

4.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实际状况。

到现在为止,陆续教学了三个统计量,分别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些时候,三个统计量都能确切反映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有些时候,统计量会引起误解,有误导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是十分重要的。

选用统计量又是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本单元只是初步教学选用,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第82页练习十六第1题里,十名男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53,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48,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5次。显然,女生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这里所谓的极端数据,是指和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大许多或小许多的数。极端数据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会把平均数拉大或者拉小。第81页练一练2位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分别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学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数84。如果选一个统计量表示这九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中位数是比较合适的。第81页第2题里,a飞机的飞行时间特别短,是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使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的平均数明显小于中位数,也使平均数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如果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飞机的飞行时间里没有极端数据,平均数和中位数应该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七架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里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800、1100、1000,平均数远远大于中位数和众数,是由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远远高于其他人。反映员工工资实际情况的统计量应该选中位数或者众数。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六

1.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敢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合作。

1.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张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记号笔

3.铅笔、胶水、剪刀、书本学习用品若干份

4.多功能厅有风扇、桌子、喇叭、空调、相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结:像这种先要把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二、自由探索,尝试统计

1.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学习用品的数量。

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放了学习用品,请你用自己的方法统计箩筐里的东西,并记录结果。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哦,别统计错了。好的,去试试吧。

2.交流统计结果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

小结:小朋友都运用了先画出物体标记,再记录数量的方法进行了统计。

三、观察讨论,认识条形统计图

2.说说它们各有多少?谁的数量最多?谁的数量最少?

3.你们怎么一下子看出来谁多谁少的?

4.和刚才你们记录的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像这种有横轴、纵轴,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叫做条形统计图。可以通过观察高矮,一眼看出数量多少,速度快又方便。

四、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了吗?现在四个小朋友一组,每一组有一张大统计纸,小朋友分工合作,将多功能厅里的喇叭、相框、空调、桌子、风扇进行统计。

3.展示幼儿统计图,交流分享

五、活动延伸

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回去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知道统计的对象,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统计的对象,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篮子,4双筷子,4个小碗,玻璃球若干;小印章30个;统计图2种;多媒体课件;纸花若干朵。

课前交流:

1.给小组的每个同学编号。

2.公布奖励办法,给表现好的小组贴小红花。

3.了解学生的生日,教师对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看比赛,有一场精彩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

(教师边播放小猫钓鱼的课件进解说: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加比赛的队员,他们要参加什么比赛呢?想知道他们比赛的成绩吗?请看一下比赛的记录单)。

(二)指导看图。

师:图上有一条横线,下面分别列出了参加比赛的三只猫的名字,上面的小格表示他们钓鱼的条数,一小格代表一条鱼,涂了几格就表示它钓了几条鱼。

(三)认识统计。

师:看这个图,你能告诉大家什么?

先小组四个人说说,再指名答。

生1:小黄钓了6条鱼,小白钓了5条鱼,小花钓了4条鱼。

生2:小黄钓得最多,小花钓得最少。

生3:小黄是钓鱼比赛的冠军。

生4:小黄比小白多1条,小白比小花多回条。

生5:小白比小黄少1条,小花比小黄少2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贴小红花鼓励。)。

师:如果再有一条小黑猫参加比赛,你猜他能钓几条?为什么?

生1:可能是7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一只可能钓7条。

生2:可能是3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只可能钓3条。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有道理。看这个图,我们不仅知道了每只小猫钓鱼比赛的成绩,而且知道了谁是冠军,知道了小黄比小白、小花多几条等类似的一些问题。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咱们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的比赛,请全体同学参加,高兴吗?先听清比赛的规则。

(1)每个同学必须听到老师“开始”的口令再动手,听到“停”的口令必须住手。

(2)必须用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每个人的小碗中,手碰到玻璃球就是犯规。

(3)时间1分钟,由电脑计时。

师: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一个同学发一个小碗,再发一双筷子。

(学生活动。比赛结束时,要求学生将筷子放回篮子,给动作快的3个组贴小红花。)。

师:谁想把你的成绩告诉老师和同学?(指名3~5人,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大家都忍不住想说,老师也很想知道每个同学的成绩,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一张纸,请组长记录,纸上有一条横线,下面是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号,谁夹了几个玻璃球,现在就请组长在谁的上面从下往上盖上几个小印章。(组长注意:盖章的时候要用力,一定要给大家记清楚。)。

(每组一张统计图。)。

(记完后将玻璃球倒入篮内,组长收起小碗。)。

(二)认识统计。

(展示一个组的统计图。)。

师:这是第6小组的记录,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这个小组比赛的哪些情况?小组的四个同学可以先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商量的情况。)。

生1:我知道了1号夹3个、2号夹6个、3号夹4个、4号夹7个。

生2:我知道了4号夹的最多,1号央的.最少。

生3:我知道了2号比1号多3个,1号比2号少3个。

生4:我知道了2号比3号多2个,4号比3号多3个。

生5:我知道了1号、2号、3号、4号共夹20个。

(学生边回答,边让被展示的组评价,贴小红花)。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这个组夹的最多的是4号同学,其他组还有没有比他更多的?是谁?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师:我们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同学,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并发给他一个小奖品。

(三)小结升华。

师:我们刚才记录了每个同学夹玻璃球的成绩,并且评出了冠军,咱们数玻璃球的个数并且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

师: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评出了的夹玻璃球比赛的冠军。了解了小猫钓鱼的一些情况,统计的作用真不小。

三、应用拓展。

(一)统计生日。

生:横线上面一个小格代表一个同学,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过生日就涂几格。

师:说得真好,我们奖励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朵小红花。

(学生涂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挑几个同学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第一个同学的作品)。

师: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有点脏,不算太好。

师:挺谦虚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涂得挺清楚,就是有些地方出头了。

生2:他涂得很准,和老师记录的一样。

师:第一次就涂得这样准,这样清楚,就不简单了。

(第二个同学的作品。)。

生:他涂得很好,不但涂得很准,而且干净整齐。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二)统计红花。

师: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生1:6组的小红花最多,得了5朵。

生2:1组、3组、5组的小红花一样多,都是两朵。

生3:2组得了1朵小红花,4组得了4朵小红花。

师:6组的小红花最多,说明6组的表现最棒,你觉得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生1:他们发言最积极。

生2:他们反应最快,四个人的动作最快。

生3:他们最守纪律,听指挥。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以后就要向6组学习。

四、小结全课。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八

1、小朋友在海边捡了这么多的贝壳,你认识他们吗?有扇贝、蛤蜊和圆形贝壳,让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各种贝壳有多少吧。

2、通过统计,你知道谁最多?谁最少?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你能统计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九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换了3颗牙、2颗牙、4颗牙。(我想知道我们要换几次牙?我想知道换2颗牙的小朋友有几个,换3颗牙的小朋友有几个)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2、学生互相数一数。

3、请学生在小组中调查,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活动)。

4、交流: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把每一组的整理结果贴在黑板上)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像这样整理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统计)经过这样的统计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换了2颗牙,有多少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换了4颗牙。看了同学的整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5、师:通过统计你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接受换牙期间的小知识)。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纵轴表示,单位,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十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十二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年制作方法,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难点: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 谈话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谁知道它有哪些优点?

2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基本练习

1、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出示统计图,提问:

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情况?

指名回答,教师指点。

教师追问: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出示两个讨论题:

a你觉得哪种果汁饮料更好喝?

b你觉得这家超市的经理在下个月会多进哪一种果汁饮料?。

2、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女生更喜欢什么玩具?

你觉得男生更喜欢什么玩具?

什么玩具男女生都比较喜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三 综合提高

1、引入。

谈话: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下吗?

2、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课前分小组调查本组同学喜欢的兴趣活动,各组汇报本组同学各项选择情况,其余组记录。)

各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写作绘画电脑数奥唱歌

完成统计表后,展示学生作业,核对数据是否准确一致。

教师提问:统计表的数据应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呢?请先自己试试看。

2。 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

教师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你会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吗?

教师组织评价。

教师出示问题,指导分析比较:

完成这个统计图后,你有什么感想?

你对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总结归纳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又有了哪方面的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谈感受,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除了条形统计图,生活中还有许多种的统计图,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统计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983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