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些教案范文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要点和方法。
菩萨兵教案篇一
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重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一、检查旧知(5分钟)。
二、个性化导入(1分钟)。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2分钟)(见学案)。
四、整体感知(5分钟)。
1、齐读课文(参照课后诵读提示)。
2、译文: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五全诗赏析(30分钟)。
1.赏析上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是: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明确: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明确: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背诵上片内容。
2.赏析下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明确: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明确: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背诵下片内容。
3思考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4思考:有人说《菩萨蛮》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从侧面反映江南美,也有人说这两句是写词人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点拨(1)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合理。本诗真切表达了作者赞美、留恋江南风物的意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物何其秀丽与惬意;“垆边人似雪,皓腕凝霜雪”,那可人的曼妙女子肌肤雪白,似乎慑人魂魄。作者是不是感喟,还是终了这锦绣江南得了,所以此句是从侧面反映江南美。
(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合理。从字面上理解作者的意思是人未老时(落叶归根),不要回到故乡,那里或许已经不是当年的美景。看到了不是徒增悲伤吗?当时作者的家乡,战事连连,已经不复江南水乡的温柔模样,他正是思念着家乡,想回去,却又想到此时的家乡已经满目疮痍,又不忍回去。
5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白居易的三首词。
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6、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三首《忆江南》意境上的异同。
韦庄的《菩萨蛮》显然顺承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不同的是,韦庄的词在表现依恋江南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词是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韦词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有了一种冶艳的意味。可以说,白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江南山水图”,而韦词则是一幅“江南仕女图”
六、整理背诵2分钟。
李洪波。
菩萨兵教案篇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集体背诵学过的唐五代词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花间集收温词六十六首。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名压倒诗名,而其《金荃集》亦为第一本词的别集。他流传下来的词近70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多写闺妇或x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之作。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綯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终生不被重用。
2、背景。
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组词,共有十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它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及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她的处境和心境。这首词,为了适应宫廷歌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
三、置身意境找出全词的物象:。
小山、金、鬓云、香腮、蛾眉、镜、花、人面、绣罗襦、金鹧鸪。
构成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诵读体验——美好而又绵密的意象。
四、理解词的内容,整体感知。
(一)赏析上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2、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在词人的联想中,发鬓如云,故生飞度之感。“欲”度,则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上片从素妆写起,到起床后的梳洗。写女主人起床前后的情态、动作。
(二)赏析下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罗襦:丝绸短袄。
2、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3、梳洗打扮过后,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拿出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花与人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译文:以两镜前后相映,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穿上刚熨平的绫罗群襦上,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下片梳妆已罢,照镜观看及穿衣登活动及内心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六、思考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君臣关系也是如此。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诗作。
菩萨兵教案篇三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本文目标: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一、导入。
南宋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就是辛弃疾,前人曾有人称他为“词中之龙”,说他的词是“龙腾虎掷”。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今天我们学他的两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2、看注解,补充了解作者和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所以,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充满一股豪放的阳刚之气,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写这首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来往于皂口,这是一次在皂口一墙壁上的题字。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郁孤台下赣江的水清澈呀,有谁知这里面落入了多少背井离乡人的泪。面向西北眺望故都,可惜有无数座山遮挡。
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傍晚行于江边,正让我惆怅,岂知又闻深山里传来了鹧鸪的啼声。)。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以上,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一像一声,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义和现在引用的含义。
(本词中的含义: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残破,但我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不变。现在引用的含义: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表达一种哲理。)。
5、背诵。
菩萨兵教案篇四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菩萨兵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
七、作业。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板书:
13、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菩萨兵教案篇六
教学方法。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
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四、作业:背诵全词。
菩萨兵教案篇七
重点句子:
1、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2、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3、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4、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5、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看到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时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主要内容:
《菩萨兵》课文主要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的事。
一、案例。
在教学《菩萨兵》的最后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会想,这回我们弄错了,我们遇上的是一群好兵,是为我们着想的队伍。
生:他们会说:从来没有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生:他们会说:赶快回家吧!好好地招待这些菩萨一样的兵。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演一演,把藏民当时所想、所说、所做表演出来,演出他们的惊奇、欣喜和感激。
师:先四人小组试着演,一个同学演放哨的藏民,其余3人演躲在山上的藏民。
学生四人小组表演,气氛较为热烈。
师:好,老师请一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看谁演得好。
生1:(急急匆匆地走向同伴)同胞们,我们全都搞错了,大家快出来看呀,这些兵在为我们种地,你们看,他们把我们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的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大家快回家吧。
生2、(走出来往下望去)真的!我们这回遇上了好兵了,咱老百姓这回有好日子过了。
生3、4(也赶紧走出来)快,赶快回家吧。我们得好好地招待这些兵呀!
师:那当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战士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们接着表演。
生a:他们演得都很好,就是看不懂,好好的,怎么哭起来呢?
生3、4:我们是感动得哭。
生b:我认为感动得哭起来不应该这样大声地哭,而是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c: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藏民当时惊喜和感激都演出来了。就是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动作表演。
二、反思。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萨兵教案篇八
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下列问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资源%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人们引用它的时候又有什么意思?(2分)。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青山”喻指主和派,投降派或者外族入侵。引用“青山”指阻碍前进的各种势力(困难)。
2.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菩萨兵教案篇九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
“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
“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四、作业:背诵全词。
菩萨兵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出示:
菩萨、糟蹋、藏族、一段、同胞、xxx、朱德、翻译、糊涂。
不饶人、哪怨不得、春耕、挨饿、播种、干干净净。
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词语。
菩萨兵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菩萨兵教案篇十二
(一)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7—8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资源%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人们引用它的时候又有什么意思?(2分)。
8.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青山”喻指主和派,投降派或者外族入侵。引用“青山”指阻碍前进的各种势力(困难)。
8.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菩萨兵教案篇十三
课文主要写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被藏胞称为“菩萨兵”。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条理清楚。主要通过朱总司令的语言反映他和红军对藏胞的一片深情。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将目标定位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抓住朱总司令的语言体会红军对藏胞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军民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而在他的语言中,“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理解的难点。
1、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因为课文讲述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长征、红军等历史背景,藏族人的宗教信仰。学生知道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菩萨,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这些内容的补充对学生理解藏胞把红军称为“菩萨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紧扣人物语言,以此为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急坏”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集体读、分角色读、个别读,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
3、引导学生结合上写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能练习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文中“尽心尽力”“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等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些重点词句,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相结合来进行理解,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做法。
1、从朱德的“急坏”为突破口而展开教学。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究竟朱德在急什么,才能理解朱德时时处处为藏胞着想的品质。
2、人物对比,感受不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朱德和翻译的话,了解翻译对藏胞的埋怨,感受朱德处处为藏胞着想的品质。
3、想像说话,体会深情。文中有一副插图,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想像说话,体会藏胞与红军战士的深情,为最后的一句话“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做铺垫。
第一环节:出示学生熟识的孙悟空和菩萨图片唤起学生对菩萨救苦救难的印象,一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为理解文本做一点铺垫。检查字词认读既是对一课时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为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扫清障碍。
第二环节:紧扣朱德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急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默读找出相关语句,很容易就能发现朱德的“一急”。学生分角色朗读朱德和翻译的对话,既是通过对比感受朱德为藏胞着想,也是为了理解“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翻译埋怨藏胞误会了红军,所以翻译找不回来。也为后面突破难点做准备。朱德的第二次语言点明了他“急坏”的的二层原因。耽误春耕节气,来年会挨饿。理解了朱德“急坏”的原因,很自然出示他的第三次语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尽心尽力”正是因为红军“尽心尽力”为藏胞种地,才让藏胞消除了误会,悄悄返回家园。对比前面翻译找都找不回来,现在自己回来了,学生就理解了藏胞对红军误会的消除。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红军种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粮食,他们把自己对藏胞的关注种到地里,收获了藏胞的信任,突破教学难点。这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像说话,重点理解“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
在我的课堂中有以下几点做法是值得继续坚持的:
1、语文课堂生活化,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没有依靠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将字词句的理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
2、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利用读这种手段基本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突破学习的难点。
几点不足:
1、个人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环节之间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学生没有了在课堂上写字的时间。最后的写字环节被迫变成了课外作业。
2、因为时间关系,本课教学缺少课堂总结。
菩萨兵教案篇十四
题解: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而朱总司令带领士兵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藏胞们赞颂红军是菩萨兵。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的事。全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层次清楚,语言生动。篇末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作用。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怎么受得了呢?”使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怨不得他们”反映出朱德对藏胞深深的理解。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藏族翻译糊涂糟蹋热火朝天节气菩萨。
(1)出示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本课指侮辱。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本课指做翻译工作的人。
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藏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害怕红军躲进了深山,朱德很着急。)。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菩萨兵教案篇十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菩萨兵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七),作业。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板书:。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菩萨兵教案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两课时。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画出有关的语句。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板书: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菩萨兵教案篇十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一、复习。
1、复习生字词。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引入:朱总司令为什么急坏了?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用“~~~~”画出来。
(一)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
1、边读边交流:
(1)一急:“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你读懂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板书:在山里受不了)。
b、以上的句子换为一般的句子,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会受不了的。
c、指导有感情朗读。
(2)二急:“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板书:节气不饶人)。
b、“节气不饶人”说明了什么?
c、从这句话里,你又可以看出什么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抢种)。
d、有感情朗读。
(二)学习第三段(6~7自然段)。
导入:朱总司令急在心上,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自读6~7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说。
3、理解“尽心尽力”和“热火朝天”,用“尽心尽力”并造句。
4、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5、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段(8~9自然段)。
1、齐读。
2、思考:(1)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三、全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复述故事。
四、布置作业:1、听写课后词语。2、用“尽心尽力”造句。
菩萨兵教案篇十九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1、教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着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怎么样,从课文中哪里看出?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一组同学感情朗读2、3自然段,谈自己的认识。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二组同学感情朗读4、5自然段,谈自己的认识。本组其他同学说说4题(1)的理解。
三组同学感情朗读6、7自然段,谈自己的认识。本组其他同学说说4题(2)的理解。
四组同学感情朗读8、9自然段,谈自己的认识。本组其他同学说说4题(2)的理解。
3、从以上内容,你们觉着军民之间的感情怎样?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五组同学感情朗读。
六组同学比赛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吗?
七组复述课文。
6、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怎样的话语呢?
八组、九组展示。
7、这课有一个新成语“尽心尽力”,会能用它说句话。
十组展示。
8、学习语言描写的两种形式和对话描写的方法,练习语言描写和对话描写。
十一组展示语言描写的两种形式。(课前写在黑板上)。
十二组展示对话描写。(课前写在黑板上)。
菩萨兵教案篇二十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一课时。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
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菩萨兵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
菩萨兵教案篇二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画出有关的语句.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81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