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利器。总结的结构和条理对于一篇完美的总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让你在总结中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一
王斌。
教学目的: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
1、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再次请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5、学生合作完成词意的理解:
四、赏析词作: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一言以蔽之,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而且江南|人更美。
没有。
一定是词人想念家乡,萌生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的念头。人人这么说,实际上是劝阻词人。
词人一定有不能回乡的苦衷。
小结:所以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6、“未老莫还乡”中“莫”是什么意思?
不要。
7、“莫”“不要”是表劝止的话语,那么这劝止的话语又是针对什么事情?
词人想回乡,朋友劝阻他“莫”。
8、所以“未老莫还乡”这句诗包含了三层意思,说说是哪三层?
词人想回乡。
朋友叮咛嘱咐他“莫”。
就是回乡的话也等到年老后。
小结:这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9、结合全词说说“还乡须断肠”的原因?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当然词作主旨只停留这个层面就对词作理解显得肤浅。)。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战争连连,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如果这时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一定会有断肠的悲哀。
五、词作主旨:
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
王斌。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题解: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而朱总司令带领士兵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藏胞们赞颂红军是菩萨兵。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的事。全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层次清楚,语言生动。篇末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作用。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怎么受得了呢?”使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怨不得他们”反映出朱德对藏胞深深的理解。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藏族翻译糊涂糟蹋热火朝天节气菩萨。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本课指侮辱。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本课指做翻译工作的人。
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藏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害怕红军躲进了深山,朱德很着急。)。
三、教学2~5自然段。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 返回。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出示:
菩萨糟蹋藏族一段同胞反动朱德翻译糊涂。
不饶人哪怨不得春耕挨饿播种干干净净。
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
1、熟读课文。
2、写词语。
课时目标:
读讲课文,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二、讲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3、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4、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5、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深知藏民疾苦的感情和对藏胞的一片爱心。
6、分角色朗读。
三、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交流所画词语。
4、出示“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理解含义:表面讲春耕,实质是要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说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四、读讲第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3、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全文。
2、写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板书:10、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四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
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很值得关注,首先它是重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它是难点,“菩萨兵”一词平日少见,也许师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读懂课文,应从读懂课题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紧扣课题,抓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一句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在精读感悟朱德总司令和战士们的言行时突出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体会朗读,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设计思路:
1.反复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感情。
2.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感情。
课文是将故事放在长征这一大背景下来写的,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一些情况,比如,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途中他们经历了哪些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等等。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红军产生怀念之情,敬仰之心,进而对课文产生一种亲近感,更好地来体会红军的菩萨心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谁能将这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3.就是这样一件事,在藏胞们心目中就觉得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像——菩萨兵。
课文中有句话就跟课题是相对应的,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横线画下来。
4.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是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一环节就是从复习旧知开始,紧扣课题,从整体入手,抓住“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一情感主线,以开展下面的教学。)。
二、紧扣末句,理解全文。
1.过渡: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为什么藏胞们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这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总司令的担心和着急)。
b.朱总司令担心着急什么呢?
(朱总司令急藏胞们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恶劣,担心藏胞受不了)。
抓住“这么”、“还在”、“怎么……呢”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
从“得想……呀”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
c、指导朗读。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读这句话,交流感受。(“怨不得”: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深深的体谅。)。
b.朗读体会朱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
(3)“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a.指名读,交流体会,理解“尽心尽力”
b.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里的”种子”指什么?(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c.指导朗读。
(4)引读第七自然段——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5)小结:从朱德同志的这三句话和战士们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生读: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设计意图:文章中朱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含义深刻,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义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个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找句子,看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感受朱总司令和红军的菩萨心肠。)。
3.同学们,这个事情发生在长征途中。要知道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是什么吗?
(1)请看下面的歌词,你看到红军遇到什么困难了?(出示)。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学生交流)。
(2)同学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危险、困难绝对不止这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看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我会在班级图书角准备一些。
(4)怪不得藏胞们要说——(出示句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设计意图:目的是由“长征”这一背景和朱德、红军战士本该休整一段时间这一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菩萨似的心肠。)。
4.假如你就是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对红军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语呢?假如你是红军又会对藏胞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资源。维果茨基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在此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藏胞激动的心情。)。
5.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再次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分别带着感激、激动、敬佩的心情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藏胞们称红军为“菩萨兵”呢?(联系前面第一自然段,想象藏胞们以前吃了反动军的哪些苦头,再与现在的红军做比较)。
2.师总结: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齐读课题)。
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五
《菩萨蛮》二首作者分别是温庭筠、韦庄,大家看看下面的菩萨蛮温庭筠教学反思吧!
两首词同属花间词,两位作者虽同为花间派词人,风格却又各不相同,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通过两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刚刚结束了唐诗的学习,虽然学生对词不陌生,但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感受词的特点,课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了词的相关常识,如词的来源、词的分类、词牌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掌握较好,由此引出对“花间词派”的了解。鉴于学生的资料中有了详细的.解读,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了解了“花间词”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家等,然后借助多媒体补充介绍成派的原因: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以上这点学生是不了解的,需要补充介绍。
两首词主要围绕感受温庭筠、韦庄的词作风格展开,重点解读的是温词。先由词的韵律美导入,让学生找出韵脚,然后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韵律美。接着让学生找出物象,感受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的风格。最后结合重点句揣摩人物情感及词所表现出的深意。韦词正如其词风格明白晓畅,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内容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对主旨的探究。
整个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力求由学生讲解,但温词涉及的古代的生活常识较多,以及词句的解读有多样性,所以借助投影展示的内容较多,因而教学进程轻松后紧,韦词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另外,诗词应重在诵读,但由于学生感受不到情境,学生诵读没有情感,以后还需借助多媒体创造意境。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六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v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v。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v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v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后世评价:
1.卓人月评此词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词统》)。
2.周济评此词云:“借水怨山。”(《宋四家词选》)。
3.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o,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菩萨蛮简介: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n》,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
《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八
1.词也称_____________,“菩萨蛮”是本词的`_________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_______。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_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______。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
1、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2、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3、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九
《菩萨兵》这篇文章纪录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路经藏民居住地区发生的事情,结合学生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在本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头尾进行比较。
授课时,我抓住藏民们对红军两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开,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先出示课文后面的插图):“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兴。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并围绕藏民们说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吃尽、苦头、一听说、就”来体会反动军队给藏民们带来的伤害,并让他们想像反动军队是怎么伤害他们的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朱德为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总司令也是文章的关键人物,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对朱德有了了解,在本课教学时也比较自然顺畅,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坏”二字来展开分析朱德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么呢?学生能从朱德的话中找到他所着急的事,为什么朱德总司令会如此着急呢?学生能联系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理解到的来谈,趁势我便问学生从中你感受到朱德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到:为人着想、善良)但光着急也不行,还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学生去找朱德面对藏民们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么做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自己用心地读书自然能找到答案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时很费时费力,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麦种的成长,而联想不到朱德及红军们的爱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这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面对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设计问法:“你觉得红军对藏民们怎样?藏民们知道后会怎样?把朱德及红军们的关爱比做种子在藏民们心中牢牢记住。”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凑齐来理解。并从文中的语句中来体会这支军队不同于反对军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从藏民们最后的反映中去感受,再让学生自己揭开疑问“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对于一种答案多种问法,能灵活变通,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
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
你怎么读这句话。
2、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种总司令却急坏了?
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三、教学2~5自然段。
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
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读题。
2、学生读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充分质疑。
3、学生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菩萨”和“兵”的意思,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课题叫‘菩萨兵’”这个疑问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藏民春耕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同胞糊涂尽心尽力平平展展。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你怎么读这句话。
3、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朱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4、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3、重点指导书写“藏、段、耕、播”。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提问:藏胞们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
2.生读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3.体会藏族同胞对反动军队的恐惧和对红军的误解。
(藏族同胞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说也不敢露面)。
(1)藏胞们其实躲得是谁?(反动军队)。
(2)藏胞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一听说……早就……)。
(3)一起读这句话。
4.师提问:看到这一切,朱德司令可着急了,他急道什么程度呢?(急坏)。
5.齐读。
6.过渡:朱德司令为什么这么着急,他在急些什么?读第2-5小节,找一找司令着急的事情,用笔画一画。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怎么受得了是什么意思?(受不了)。
(2)为什么藏胞在山里会受不了呢?(想一想藏胞们在山里会有哪些困难?)(生活环境不好,不好吃,不好睡……)。
(3)从朱德司令说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这时的心情如何?
(4)感情读(指名读)。
(6)再指名读这句话。
(7)“动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句话后面要用上感叹号?(十分着急)。
(8)指名读再齐读。
2.师过渡:于是朱德派人去找藏胞们,想动员他们回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3.生回答:翻译回来了,没能把他们动员回来。
4.小黑板出示: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2)为什么说藏胞们真糊涂哇?(他们把谁糊涂的当作了谁?)。
(4)指名读翻译的话。
(5)再齐读。
三、精读五-七小节。
1.小黑板出示: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呐,得赶紧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2.指名读。
3.提问:从朱总司令这句话中你能听出什么?(朱总司令担心藏胞们的春耕节气不饶人哪)。
4.师:什么是节气不饶人?
5.师:于是朱总司令作出了一个决定:抓紧时间,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6.指名读齐读。
7.师总结,情升华。
(1)师:面对糊涂的藏胞,朱德司令没有生气,没有埋怨,有的只是着急,担心他们的食宿,春耕。我们的小朋友可不是糊涂的藏民,朱总司令的所说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遇到这样的司令,你们一定有话对他说,大胆的说出来吧!
(2)举手说一说。
(1)师:朱总司令要求战士们如何种藏胞们的地?(尽心尽力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2)“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
(3)“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比可以把这句话去掉?
(4)默读朱德说的第二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到了第二年呢?第三年呢……)。
(7)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过渡:开完会后,朱德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四、精读八、九小节。
1.读第八小节,想象朱德同志带领大家热火朝天春耕的情景,想一想他们都帮藏胞们做了那些事?(打扫院子整治土地)。
2.当那些悄悄返回家乡的藏胞们一进家园,他们会看到什么?(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
3.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表情吧!他们的脸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感激惊讶惭愧……)。
4.但最后都汇作一句话,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呀!”
5.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比作菩萨呢?回顾全文。(b)。
板书。
担心食宿。
藏胞误解 派人劝回 误会终解。
担心春耕 称作菩萨。
全力春耕。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读题。
2、学生读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充分质疑。
3、学生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菩萨”和“兵”的意思,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课题叫‘菩萨兵’”这个疑问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藏民春耕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同胞糊涂尽心尽力平平展展。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你怎么读这句话。
3、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朱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4、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3、重点指导书写“藏、段、耕、播”。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提问:藏胞们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
2.生读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3.体会藏族同胞对反动军队的恐惧和对红军的误解。
(藏族同胞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说也不敢露面)。
(1)藏胞们其实躲得是谁?(反动军队)。
(2)藏胞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一听说……早就……)。
(3)一起读这句话。
4.师提问:看到这一切,朱德司令可着急了,他急道什么程度呢?(急坏)。
5.齐读。
6.过渡:朱德司令为什么这么着急,他在急些什么?读第2-5小节,找一找司令着急的事情,用笔画一画。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怎么受得了是什么意思?(受不了)。
(2)为什么藏胞在山里会受不了呢?(想一想藏胞们在山里会有哪些困难?)(生活环境不好,不好吃,不好睡……)。
(3)从朱德司令说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这时的心情如何?
(4)感情读(指名读)。
(6)再指名读这句话。
(7)“动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句话后面要用上感叹号?(十分着急)。
(8)指名读再齐读。
2.师过渡:于是朱德派人去找藏胞们,想动员他们回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3.生回答:翻译回来了,没能把他们动员回来。
4.小黑板出示: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2)为什么说藏胞们真糊涂哇?(他们把谁糊涂的当作了谁?)。
(3)所以他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指什么呢?
(4)指名读翻译的话。
(5)再齐读。
5.过渡:听到这样的话,朱德司令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着急起来,他又再着急什么?
三、精读五-七小节。
1.小黑板出示: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呐,得赶紧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2.指名读。
3.提问:从朱总司令这句话中你能听出什么?(朱总司令担心藏胞们的春耕节气不饶人哪)。
4.师:什么是节气不饶人?
5.师:于是朱总司令作出了一个决定:抓紧时间,帮助藏胞们把地抢种上。
6.指名读齐读。
7.师总结,情升华。
(1)师:面对糊涂的藏胞,朱德司令没有生气,没有埋怨,有的只是着急,担心他们的食宿,春耕。我们的小朋友可不是糊涂的藏民,朱总司令的所说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遇到这样的司令,你们一定有话对他说,大胆的说出来吧!
(2)举手说一说。
(1)师:朱总司令要求战士们如何种藏胞们的地?(尽心尽力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2)“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
(3)“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比可以把这句话去掉?
(4)默读朱德说的第二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到了第二年呢?第三年呢……)。
(7)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过渡:开完会后,朱德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四、精读八-九小节。
1.读第八小节,想象朱德同志带领大家热火朝天春耕的情景,想一想他们都帮藏胞们做了那些事?(打扫院子整治土地)。
2.当那些悄悄返回家乡的藏胞们一进家园,他们会看到什么?(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
3.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表情吧!他们的脸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感激惊讶惭愧……)。
4.但最后都汇作一句话,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呀!”
5.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比作菩萨呢?回顾全文。(b)。
板书。
担心食宿。
藏胞误解派人劝回误会终解。
担心春耕称作菩萨。
全力春耕。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关于朱德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热火朝天”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四、设计思路。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3、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4、总结课文,延伸内化;第三教时,练习复述故事,进一步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五、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工农红军到达藏民居住的地区以后,在藏族同胞对他们有误解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藏族同胞,朱德总司令带领大家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从而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和信任,体现了中国的工农红军关心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亲人的崇高宗旨。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理解法感悟体验法多媒体辅助法。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认识一个人。(课件出示朱德图片)。
2、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交流)。
3、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他名叫朱德,是中国十大杰出元首之一,抗战时期任八陆军总司令,解放后任解放军总司令。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他。(播放朱德简介)。
4、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播放长征图片,师简述长征背景)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菩萨兵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读讲课文,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良品质。
1、自由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3、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4、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5、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深知藏民疾苦的感情和对藏胞的一片爱心。
6、分角色朗读。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交流所画词语。
4、出示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理解含义:表面讲春耕,实质是要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说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1、自由读。
3、感情朗读。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1、朗读全文。
2、写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82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