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9:07:04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1 09:07:04 小编:碧墨

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文字材料。教案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编写一份符合时代要求的教案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现代化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测量的方式,发现科学规律的探究课。教材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要求学生对他们发现的问题,想出证实的办法;第二层面,运用测量的方法,对学生的推测进行验证;第三层面,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测量的数据更精确。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动幅度是否有关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通过三个实验,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实验数据及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

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经历改变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

1、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2、运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控制不变条件,保证研究问题的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也像它一样运动的?

3、(课件依学生举例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装置。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课对《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两课时进行整合,为了在一课时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我们侧重与学生个人及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动,舍去发《用摆计时的钟》中有关“观察钟摆”这部分内容,将该课中“问题与思考”并入《测量摆的快慢》一谭进行教学。

二、认识摆,了解摆的结构。

1、演示讲解:像这样一条细线上挂着一个小重物,就做成一个简单的摆。(板书课题)。

2、不要看它很简单,其实它隐藏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新朋友怎么介绍自己的。

3、认识:摆线、摆锤、摆角(出示课件)。

三、研究摆,提出探究问题。

1、谈话: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摆玩玩,下面分小组组装一个摆。

2、提问:你们能让摆摆动起来吗?(学生练习操作,体验摆动时不加外力)。

3、交流讨论:怎样记录算一次?(学生讨论,明确摆摆动次数的计数方法)。

4、谈话:你们想不想测自己的摆,10秒钟摆了多少次?

5、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填写各组测得的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是刚才各组的摆10秒摆的次数,面对这组数据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发现10秒内,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同,从而提出为什么摆的快慢会不同的探究性问题。)。

[设计意图]从正确的操作实验方法入手,收集10秒钟各组摆摆了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创设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

四、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1、谈话:为什么各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测得摆的摆动次数不同?你们认为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推测: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角大小,师即时将这三个因素板书)。

2、讲述: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测,这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摆的快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实验)。

3、提问:如果我们要研究摆锤这个因素,可以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4、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设计实验计划。

5、小组设计实验计划,汇报交流。

6、每种实验至少要做几次?

7、提问: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怎样改进实验?

[设计意图]科学课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计划,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确定的指向性,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的不能“代办”,需要明确指出的,一定要说清楚。

五、实验验证,交流探究成果。

1、谈话: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好,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2、分组实验,验证假设。(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拿实验记录表到实物展示台前进行汇报,交流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4、谈话:摆的快慢是不是真的与摆长有关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集体研究,请各组来取摆。(发给各组长短不同的摆)由老师来计时。(学生计数)。

5、各组汇报10秒钟内摆摆动的次数。并依次把摆挂在黑板上,请大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摆越长摆的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设计意图]测量摆的快慢实验是训练学生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方法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落脚点。在对比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工具去测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区分判断,意识到收集真实有效数据对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六、全课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这节课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研究)。

2、体会与收获。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4、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也不属于()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等。

4、细菌对人有()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

2、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3、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学会制作电磁铁。

1、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

2、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

(一)教学引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

生答。

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

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

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

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

2、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学生汇报。

(2)电磁铁有南北极。

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

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

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

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

(3)、电磁铁两极变化。

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

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

教师小结。

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

(一)巩固。

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

2、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

4、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

(四)、布置作业。

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b.2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b.3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懂得胎生和卵生。

懂得胎生和卵生。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

比如猫、狗等,以哺乳方法喂养。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建“瓜皮桥”

1、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1、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2)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3)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七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八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8759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