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尝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读书、旅游、参加社交活动等,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写总结要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别人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透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总结的不同风格和差异化的写作技巧。
职业农民论文篇一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方式。传统的人畜劳动被现代技术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所取代,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放眼于市场大环境,拥有一定的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由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资源整合能力、研发设计能力等组合而成。应用于现代农业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战略规划―――了解市场、学会分析市场。
新型职业农民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大环境下,明确农业未来发展走向。了解农产品从产到销全过程中市场所起的作用,熟悉流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收集信息,调查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分析市场上某一农产品目前的供给状况,合理判断,进行正确的预测,降低农产品上市后出现的各种销售风险。
2.2战略决策――摆脱传统观念,做出正确决策。
市场多变环境下,规律的发现与自身的决策能力密不可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要通过不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其本质,从而指导自身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做出正确决策。
2.3资源整合能力―――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将生产及人力管理资源不断整合发展。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对于掌握金融方面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生产成本没有一个合理的控制且农业生产计划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系统学习了解金融知识,学会控制成本。在农业发展规律下,协调生产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从种植、培育、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4研发设计能力――农产品创新培育模式,向高品质、高产量、低风险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农产品市场对产品检验更加严格。农产品的质量从种植到营销中要有全面的质量监控。网络时代,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境实行精准监控。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培育模式,为农产品的高品质创造条件。
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针对其培训要讲究策略。地方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合理开展培训活动。培训计划要事先拟好,内容的选取要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农民对于经营管理培训方面的期望和需求,总结新兴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状况,提出新形势下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农民的期望下,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培训中。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变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一些新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负责在课后收集培训主体对培训内容的反馈。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想达到一个新高度,需要集经验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除了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最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意识,国家要同步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农民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创新。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地方相关部门整合各种农业培训资源,定期检查农业培训机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1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指导方针。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体系的发展,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利于农民培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民培训教育条件,鼓励农民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进行自主创业。
4.2法律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区域农业经济出台相关法规,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有法可依,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使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4.3资金投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会导致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除了可以运用在农民培训学校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可以对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评比出学习突出,并具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先进分子进行奖励,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邀请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定时进行讲座,同时将考核放入农业部门年度总结工作中,让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用制度的力量提升双方的效率。
5结语。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讲解,并引入竞争机制,构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平台,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理解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乐杰,沈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西北人口,(3)。
2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4)。
3赵彦彬,陈醒.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人教育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4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
职业农民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策略,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内部审计是一种为了改善组织运营状况,增加组织价值而进行的一种客观的、独立的确认咨询活动,通过规范的、系统的方法来对风险的控制、管理与治理程序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其加以改善,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任何一个内部审计人员都应该时刻保持着正直、诚信的工作态度来开展相关的审计活动,在不违背客观审计原则的'前提下,公正地进行审计判断,不隐瞒其所发现的问题,也不歪曲事实,更不作出含糊的结论和进行错误的引导。另一方面,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很多电力企业的审计工作重心都由原来的财务审计转向了当前的管理审计,这使得审计工作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帮助电力企业更好地规避其可能会遇到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为缺乏。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的来源相对较为复杂,有不少都是企业内其他部门的人员,这部分半路出家的审计人员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审计技能方面,都普遍较为缺乏,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审计的质量,审计报告出具不规范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电力企业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很多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大多是按照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需要来设定内部审计制度的,对相应审计准则的遵循程度相对较低。也正是因为审计制度制定的不规范,加之在审计工作与岗位设置上所体现出来的随意性,导致了审计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这给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三)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审计独立性和自我约束力。一方面,因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所存在的特殊性,其内部审计工作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会比较大,独立性也就因此而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很多审计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就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中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并没有按照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开展审计工作,这也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教育。电力企业在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遵循《审计法》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勤奋、诚实地完成各项审计工作,自觉地抵制诱惑,不做任何损害国家利益和组织利益的违法行为;其次,在取证过程当中,需要牢牢地对相关证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充分性等加以把握,认真仔细地分析审计事项,尽可能地避免相关的干扰,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还需要熟悉并掌握电力企业当前的控制环境及其管理程序,积极主动地学习金融、财务、审计、税收、工程、统计、管理学、计算机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时刻保持个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等。
(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站在电力企业这一角度来看,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之外,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也是极为必要的,需要适当地引进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实施细则制定时,除了要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还要适当地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教育。
(三)加强培养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可以说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比较强的工作,所以,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要通过职业道德建设来规范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与此同时,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而言,也有责任培养自己的正确职业意识和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要做到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自觉地用高标准对自己的审计行为加以规范。
结束语: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以及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可从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教育、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加强培养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等措施入手。
职业农民论文篇三
1。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来说,在工作上有很大的难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无法真正投入精力去钻研计算机课程。学生没有动力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计算机教师所讲的内容既没有预习,课后也不会主动练习,日积月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内容无异于天方夜谭,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模式过于陈旧。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还停止于旧的时代,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计算机老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下课后练习课堂内容,依次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完毕,计算机课程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工场模式,没有注重学生差异,忽视教学规律,造成教育的一刀切,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无法弥补,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就业压力很大,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很多任职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从总体来看专业水平并不高,有部分教师甚至只能胜任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处理、办公应用等简单课程的教学,却无法把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等专业课程较好,除此之外很多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很快,教师对其接触了解不多,再加之缺乏系统工程项目的实际经验,更增加了教学的困难,教师讲解空洞无味,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困难。
1。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教学。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推进计算机课程发展的首要之举,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思想,积极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不断发展的学生。
2。设置全面的课程,满足社会需求。
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根据学校与学生的特点,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要提倡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遵循计算机课程设置多样化与实用化原则,注意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及特长;其次要注意适当设置专业化课程,特别是在应用软件的课程设置上,学校更要精心选择一两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软件供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因为应用软件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更新换代很迅速的,因此着重选择一两种代表软件进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学校应该分析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3。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素质的提高。
因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都相对不高,导致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因此,加强青年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计算机教师应多参加各种各样实用的培训。计算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计算机知识,也就跟上追赶上现金高速发展社会。学校应组织计算机教师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鼓励青年计算机教师参加微软、思科等一系列专业认证考试,对获取证书的计算机教师提供鼓励性的奖励,提高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第二学校内部开展评优活动。不要忽视计算机教室,为了鼓励计算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校应该组织计算机教师开展各种评优活动,比如推选教学能手和业务大赛等,普遍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学术水平。第三完成计算机教师必须从“书本理论”的阐述者向“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转变。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改善计算机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否则,计算机教师水平再高,没有实践机会,只能是空头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技能才会提高。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加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做出自身努力,切实为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职业农民论文篇四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总体呈现“现实紧迫需求,但是开展难度较高”的现状:一是教育者组织单位(主体)缺失;二是教育体系(介体)不健全;三是主体受教育(客体)意识淡薄;四是教育环境不良。因此,基于职业教育活动探索农民工健康教育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让行业新入门者获得一种或者多种岗位或生产劳动所必须具备的岗位常识、技能手段和从业道德的教育活动,其中,岗位常识包括业务规范、行业法规、职业危害以及健康预防等知识,这就决定职业教育不仅具有教会人“如何做”的功能,还有教会人“如何防”的功能,而且是大众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此说明,职业教育具备教育行业从业者进行健康管理和防护的功能。然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农民工健康教育却在制度、法律甚至生产规范中被遗忘。在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安全生产政策,,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但是在实施农民工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的同时,却将管理与防护的基础———教育忽略不计,致使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成为行政管理体系中被遗忘的角落[1]。以至于制度和政策缺失下的学界研究,也将农民工健康教育忽视。农民工健康问题虽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归纳总结学界对农民工健康问题的关注要点,却更愿意将职业健康问题设想为职业活动必然结果,从而竭力从完善医疗体制、改善农民工医疗条件等方面来解决[2][3][4],难道不是亡羊补牢吗?而对于通过教育来提前预防农民工健康问题的“扎紧篱笆”措施研究相对匮乏。基于上述论点,结合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如何防”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进行防护性的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二者可以在实践中实现耦合联动。
在我国,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农民工健康教育相对匮乏,构筑农民工抵御职业健康风险的预防体系的基础薄弱,就连我们法定政策中提出“保障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的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进步、持续发展”,都难以有效地实施。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工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已成为企业管理制度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工作场内职工受到职业健康危害,建立“健康的工作场所”。但是,由于技能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在城市里的关系网络,农民工进城之后以从事脏、苦、险的工作为主[5]。在起初阶段,由于此类工作对劳动者体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往往具有健康的体魄,他们还能够透支生命资本来维持生产。但由于这些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面对更恶劣甚至危险的工作环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健康优势也就逐渐消失。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年龄逐渐衰老,经历过恶劣生产环境洗礼的农民工呈现职业病危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全国粉尘行业从业人员调查中,从事金属矿山、隧道施工、建筑、硅酸盐等行业的农民中超过80%患有尘肺病,尤其是近年来群体性发病事件不断出现,“农民工已成为职业病主要高发群体”,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推进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健康教育耦合联动已经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能够推动农民工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由于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整体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各类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我国农民工健康教育开展较晚、发展较慢且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分隔机制长期约束,农村地区蕴藏着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加之长期受贫困的肆虐,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向城镇的转移是盲目的、激进的,无任何自我保护意识,能在城镇找到弥补家庭开支的工作岗位比什么都重要,多数农民工连工作合同都不签,更谈不上要求企业提供劳动安全保障设施等。由于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在工矿、建筑等高污染行业干活,往往得不到最起码的'生产防护条件,无任何保护措施作业是常有的事。无保护作业在短期内无职业疾病征兆,但是长此以往导致其职业亚健康甚至恶性职业病问题不断产生。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民工往往选择自认倒霉不去追求企业责任,企业也抓住这一点频繁更换作业人员来降低自身责任。正是农民工的自认倒霉、企业的自保行为以及社会信息不对称等认知障碍因素,职业健康问题一直未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农民工职业健康问题并没有在社会矛盾中得到激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整体职业素养较高,自我维权意识增强。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回到家乡后各种职业疾病逐渐在他们身体上显现,产生21世纪之初尘肺病高发,也导致产生第二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恐慌,“剖胸验肺”等职业疾病的隐疾逐渐在沉寂中爆发出来。针对“民工潮”后期所产生的农民工职业健康问题,我国制定并颁发一系列卫生安全法规,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至此,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保护才逐渐开始得以重视。很显然,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保护法规体系的确立相对较晚、发展较慢,而且内容较为匮乏。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被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加强生产场所职业健康的宣传教育,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法规、知识、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6]。由此可见,教育在职业健康保护中起到重要载体作用,此后我国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中均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极大推动职业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健康防护机制日渐完善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职业健康发展状况颁发一系列职业健康的防护性规定,但均是从管理学角度开展,农民工职业疾病的安全防护措施、管理制度建立很多,似乎均是将农民工职业疾病看成必然结果,而缺乏从应然因素出发建立农民工职业疾病的预防机制,呈现一个“重管理、轻预防”的状态。一个完整的防护机制应是“预防—管理—治理”等三个环节,侧重管理而忽视预防显然是不适应的。因此,农民工职业健康防护机制首要考虑的是预防,预防的前提是有防护意识,防护意识来源于教育,职业教育就要起到关键作用。
(三)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由于我国农民工职业疾病防护工作一直由企业负责执行,企业为追求过高盈利而忽视职业健康教育,将职业疾病防护工作放在次要位置,不利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疾病防护机制。同时,企业也没有构建职业健康教育体系的动机,更不用说确定教育者、教育介体,甚至教育客体都无法确定,致使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一直处于主体、介体、客体缺失的状况,最后形成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组织载体不明确且缺乏教育路径”的窘状[7]。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作为培养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职业教育恰能承接这一任务,成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载体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就要求遵守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定符合农民工健康教育现实的实施路径,形成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三级主体、以培训机构—企业工会—职工小组—家庭为四级介体、以农民工为首要客体、以社会组织为全方位环体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健康教育相耦合的联动路径。
(一)明确主体范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三级教育主体职业教育由国家分配任务且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首先应确定主体、介体和客体。将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拓展至农民工健康教育,首先应确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即主体。从职业教育的分层来看健康教育的学习层次[8],职业教育分为技能初次教育和就业再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技能初次教育则以政府为主体,就业再教育以企业为主体,辅助教育以社会组织为主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三级教育主体。以政府为主体组织初次教育。政府作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首要主体,凭借政府资源和社会管理者身份组织农民工职业健康初次教育,突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保障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就业再教育。雇主企业针对农民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既能保证农民工作业活动的安全,又能保证企业有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组织维权教育。譬如,一些社会专业团体、职工工会等组织,能够有效补充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遗漏之处,帮助农民工职业健康的宣传、资助已受职业疾病折磨的农民工治疗工作(见图1)。
(二)搭建教育桥梁,确立“培训机构—企业工会—职工小组—家庭”等四级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实现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联结,需要教育介体的介入。教育介体一般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载体要素,往往体现在教育承载空间、物体和组织,譬如,教育机构、学习小组以及家庭等。具体到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上,教育介体就应包括培训机构、企业工会、职工小组和家庭等。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学习的场所,在提供技能教育同时,强调职业健康教育也是可行的,要将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企业工会是企业联系广大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利用工会开始各类职业健康培训、实践活度以及竞赛,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始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职工小组是紧密联系农民工之间关系的重要组织,既可以是朋辈关系,也可是老乡关系,由他们组成的职工小组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借鉴、相互扶助将会非常有益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家庭是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最后堡垒,配偶与孩子的期盼是对农民工注重安全的重要提醒。基于此,在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中,各类介体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培训机构—企业工会—职工小组—家庭”等四级教育介体体系。
(三)划定教育对象,确定农民工为首位教育客体教育活动是由于社会需求而产生,那么哪个群体的需要是首要阐释的问题,即划定教育对象(客体)的问题。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毫无疑问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那么教育客体就很明确为农民工。但是,在目前的农民工职业健康活动中,农民工的客体角色往往是隐性的,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农民工担心影响生产活动而规避教育活动。然而,正是由于农民工客体角色的缺失,导致一个个悲剧的产生。因此,在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中,必须明确农民工的客体首要地位,绝不能够任意篡改。同时,制订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学习计划,规定职业安全教育学时与作业时间存在正比例相关关系,即在完成一定课时的职业健康教育后,才允许其参加生产活动。
(四)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公益组织为全方位教育环体教育存在的社会环境对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需要优化基本环境,明确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环体。环体是指影响教育活动以客体认知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显著特征,它的存在对教育活动具有充分的感染、约束、促进作用。公益组织不仅具有教育主体的作用,还有教育环体的作用,能够有效承担起对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媒体和ngo等公益组织。因此,优化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环境,应形成以农民工个体、媒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主的环体体系范畴,形成监督态势,及时将监督信息反馈至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和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测机构(疾病预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孙建国,等.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26-28.
职业农民论文篇五
农机人员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进行分工分业发展,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将大量地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对于农机人员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倘若农机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无法顺利操作先进的装备,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最终阻碍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由此,农机校进行农民的职业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向农业领域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必须实现农机技术和工程技术间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之需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要保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变农机化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方面研究不足的现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完善协作攻关机制;加强对于人才、项目的长效投入机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转化科技成果。人乃社会生产力基本要素,进行农机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扶持方案,致力于改变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提升农民和农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本省的一系列配套性章程也相继制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机械或规章体系。由此,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全新时期。这些法规对于县级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起着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并获得政策支持,在农民就业扶助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职业农民论文篇六
(一)工程投资决策过程。
我国已建或者在建的建筑工程中,在项目投入方面都存在有投资过度的问题,进而增加了建筑工程建设的造价与成本,这非常不利于对建筑工程建设成本的有效管理与控制。这种在投资决策过程所出现的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其主要缘由在建筑项目建设前期并没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依据,往往是参考一些专家对建筑项目的经验估算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最终造成了建筑工程竣工后的总投资要远远高于预期的情况。
(二)工程设计招标过程。
在对建筑的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并没有将工程的设计招标工作做到位,往往只重视这一过程中方案的制定,没有对施工与技术图等进行招标,进而使设计单位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导致很多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失去了动力。与此同时,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设计的收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所设计的方案也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人为提升造价的现象与行为。在工程造价的设计招标过程中,有着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工程内容的考虑不够周密完善的现象,缺少合理有效的方案评估方法与标准,后续的管理跟踪工作也不到位,一些材料的价格设定不合理,最终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情况发生。
(三)工程竣工结算过程。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在这一阶段,会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现场签证工作管理混乱,定额计价的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进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远远高于实际所需支出情况,造成工程投资失去控制的现象发生,最终会引起工程施工完成结算过程中的问题,例如不合理的定额换算、高估冒算、工程类型收费标准、材料标准价格等提高等问题,导致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很难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工程竣工过程中的结算工作也难以有效的开展。这主要是由于预算机制的薄弱而弱化了工程报价的决策基础,不规范的工程承包体制不能使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地保证。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也需提升自身的素质,不规范的造价管理服务中介体系与工程造价较低程度的信息化使得造价信息的质量堪忧。
二、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的有效应对策略分析。
(一)工程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工程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就应将造价管理所需的基础资料准备好,对资料进行准确、详实地收集、整理,不管是材料的价格还是电路、水路的状况,都要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与分析,并且要保证这些用于决策工程投资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盲目性投资情况的出现,应实行集体决策的规则与制度,使工程的相关人员与相关部门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程的技术论证中去,发表各自的见解与意见,这不但能够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利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对这一过程中的一重要的环节进行较好地掌控与把握,即有效地把握与掌控建筑工程的技术经济的各项指标,同时将各设计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力进行设计招标体系与制度的推广与执行,全面且详细地控制分析各流程,从而制定更为可行且合理的招标方案。另外,还要实行限额设计的策略,定量分析所设计的内容,改变设计的.收费方法,建立健全对应的激励奖罚机制,增强施工图的审核工作,若有必要,可以适当地调整投资的内容,并且更为严格地进行设计变更的控制与管理。在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应加强对招标文书编撰的管理,更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对于招标文书编撰的义务与责任,景招标前期的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将招标中期与后期的造价管理工作做好,以保证整体的工作效果与质量。
(三)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为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这是对工程造价实现有效管理的核心。具体的说,应对工程的洽谈商议有较好的把控,对工程承包单位的索赔诉求进行严格地审查,做好材料的订货与加工工作等。而对开发商所形成的变更,要建立建成适当的签证管理体系与制度,明确权利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位,强调签证的及时性与客观性,不能随意地进行变更。在工程竣工结算的过程中,应进行严格地把关,让工程的造价人员对造价合同进行认真地阅读,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辨认有关的发票与资料,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高造价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造价管理人才,提升造价咨询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最终使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更为及时、高效与准确。
三、结语。
对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把控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建筑的建造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的发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优化加强在工程投资决策、工程设计招标以及工程竣工结算三个过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力度,实现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困境的突破。
职业农民论文篇七
县级农机校应当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自身的设施。适当增加教学、实训新设备,并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过程顺利实施,培训结果的质量高。当前,农机校多面临生源匮乏,教师设备落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农机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改善教学设备和培训方法,以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共同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综合素质强大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培训环境,学员才能招收尽量,并留下来学好,农机校才能走出生源短缺、办学效果不佳等困境。同时,上机部门需给予农机校相应的财政支持,帮助农机校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提升教学的培训能力。
2变革教学内容,创新培训模式。
按照农机技术人员日常工作需要而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力求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例如,编写形式多样,声音、画面、文字相结合的培训教材,教授群众需要理解掌握的农机安全知识;将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则等较为生涩、专业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图片进行说明,让群众喜闻乐见。此外,应当对农机技术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热爱本职的农机人才。在培训的形式上,应当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互相结合,确保培训的综合效果;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积极地选拔农机优秀技术人才;逐步地推广田头培训、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育培训深入村户。由此,达到从追求培训的数量向重视培训的质量转变,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帮助。
3进行合作办学,提升业务的协调性。
农机校教育与各个农村进行合作以培养人才。农闲时节可将群众集中到农机校,培训理论知识并利用农机具空挡进行知识的实践;农忙时节,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在农田劳作当中。此外,农机校应加强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联系,广泛地吸收、收集最新的农机教学科研讯息,关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方向;加强农机的生产、推广以及销售单位间的合作,一旦有新产品新技术面市,立即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资料与农机具说明书的收集,进行快速消化,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4因时因地,进行农机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
由于本县各地区存在地理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农机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当中,应该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做到培训教育的阶段性和经常性有机结合。进行培训教育的广泛性和日常性的强化,将培训教育工作贯穿在监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例如在年度检审验、拖拉机的登记上户、驾驶员的考核等工作当中,对农民进行有目的的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解说,使得农机驾驶员在无意识当中接受培训;借助农机具补贴政策进行购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县级农机校应当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资源,进行通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各个乡镇的农机校适当开辟第二课堂,设立咨询台配合宣传教育而,农机校培训教师到达现场解答群众预知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农机安全生产的氛围。在实施农机的工程项目过程当中,应当事先进行农机使用安全培训,为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可利用身边的教材,建立较为典型有意义的平安农机示范村,通过开展现场会,将富有说服力的真实事例作为培训教材,从而提升农机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安全生产的意识。
结语。
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是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加快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现代农业之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为确保这些农业机械能够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的运转,县级农机校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农民的职业化教育,为实现农机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职业农民论文篇八
(一)国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
国人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在高考录取时,本科学校优先于专科职业学校录取学生,只有考不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才去专科职业学校读书,专科职业教育成了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教育制度无情的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专科职业教育的学生被我们的社会打上“低本科生一等”的烙印,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高度集中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高技术性人才匮乏,阻碍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加拿大,他们认为专科职业学院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一样的重要,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各有所长。
大学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偏重于理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偏重于实践技能。在加拿大,专科生如果还想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就再去读大学,而本科生毕业后如果觉得实践技能不够,还需要多学些实践技能就再去读专科职业学院。加拿大教育更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的资源整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为社会、为学生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加拿大的学生和社会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文凭上更加务实。比如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文凭的高低不是录取员工与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是看岗位的性质,人才需求与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一个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绝不会录取一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而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多会录取一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的专科生。如果这个本科生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那他还需要到专科职业学校去学技术并取得相关技术职业证。相反,国内对学生的认定更多的是看文凭,把学生引导到文凭竞赛的道路上,使得学生不是在为社会需求、自身兴趣而学习。结果是,学生们非常辛苦的考取文凭,但高文凭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更好的胜任工作,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现在由于招生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已经转变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是指,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很难,但毕业很容易,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这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到80%的学生毕业率形成反差。加拿大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是指学生通过考试、申请等方式想进入学校学习很容易,但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达到学校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不能毕业。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就是“宽出”与“严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考核时,会带来巨大区别。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对文凭、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国人对文凭的热衷,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代社会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在传统思想方面,由于我国古代读书好的学生,最终可以做官,读书成功意味着事业成功,渐渐使国人对读书形成了巨大的期望,高学历高文凭成了一味追逐的目标。在现实中,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很少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一味鼓励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而子女如果选择读职业类院校,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成功。在社会选人、用人观方面,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不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产生了错误的社会影响。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环卫部门招聘环卫工人时,有研究生竟然成功应聘。我们不否认研究生也能做合格的环卫工人,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相违背。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要唤醒国人对文凭的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样是人才!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教育管理问题频发。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下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卡纳多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为例。在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学习期间,平时接待我们的是已经从“卡纳多学院”毕业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则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读2年后转入“卡纳多学院”继续学习2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及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卡纳多学院”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在“卡纳多学院”学习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国内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文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国内职业院校读了两年,他们大部分英语四级都没有能通过,那么在国外学习面临语言压力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留学生坦言,在国内两年是“混”过来的,在国外两年是“学”过来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一到国外就认真学习了呢?是因为在“卡纳多学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学年两学期中,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则必须留级,全部课程通过后进入下一年级学习,至于具体毕业的时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全部课程通过的时间,在“卡纳多学院”有读了5年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当中国留学新生进入“卡纳多学院”时,与师兄师姐们一交流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顺利毕业,而且“卡纳多学院”的课程通过率一般不超过80%,比较难的专业,学生顺利毕业的甚至只有约50%,严格的考核树立了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发展打好了基础。和国内学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有补考,补考不及格甚至还有毕业清考,而且毕业清考的通过率极其的高!学生们届届相传,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好的学风自然很难建成。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树立更好的学风,要从对学生认真严格的考核开始。通不过考核的,则不能让其毕业,这既是对社会人才质量负责,也是对学生自身负责。
(三)打通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教育资源互补。
在加拿大,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是互通的,本科的学生想多学职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申请进入专科职业学校学习。专科职业学校学生想多学理论知识,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本科学习,以弥补本科与专科职业学校相互之间的不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为了便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流通,各学校之间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我们中国的高校,绝大部分也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学分基本不互认,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仅是专科学生通过统一考试升入限定的本科院校学习。希望我国能尽进一步打通本科与专科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之间的教育资源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职业农民论文篇九
(一)职业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应适合当前广大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但在部分地区,受传统教育观、狭义人才观的影响,很多人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成才升学,认为农民职业教育无关大碍。因为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投入较多、见效缓慢,所以许多重政绩、抓现实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宣传、组织、实施等缺乏一定的积极主动。面对目前多元经济的影响,面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摆脱过去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逐渐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发展观念。当然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一部分八零后九零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确存在不能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存在着追求一时享乐的思想。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尽管如此,资金投入不足、不均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全省财政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总量很大,但由于人口多,分配到各地市的资金有限,尤其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乡镇,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有些地方甚至把教育培训款项挪为他用,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难以保障,无法按时到位。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很多地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实践设备不能适应新形式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职业学校连必要的教学环节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职业教育资源协调欠妥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要主体,职能定位不够准确,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常存在,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农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参与的积极性。河南省有着非常丰富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联系,往往都是各自为政,从而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效益、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培训机制。表面上讲,多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体现的是各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实际上讲,这种多头式的管理,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目标,势必会造成宏观指导上的极大盲目性。职业教育资源不能科学合理配置使用,职业教育培训任务落实难度变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盲目性、无序性也就突显出来。
(四)职业教育法规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性法规。尽管之前有许多相关法律法规都从不同侧面涉及这一领域问题,但并不都是专门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而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覆盖面不全、规范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少,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依法施教、依法培训无所遵循,依法治农、依法助农缺少相应地依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门立法的空缺,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得职业教育培训常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缺乏长期有效性。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已经不再只是为求生存,满足于从事一份简单的工作,等赚够钱再返回农村生活的群体。他们是一群为获得更大发展,适应生活需要,努力追求一份技术含量高,渴望定居城市的新生代。因此,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步伐,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
二、推进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相关政策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我国也有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法》,但是以“农民”和“职业教育”命名的相关法律却很少。因此,应逐步健全以“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体系。如农民工职业教育管理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经费问题、职业教师资格准入问题等。中央还应统一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法,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管理规范,合理配置全国职业教育资源。逐渐改变目前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立法多、中央统一立法少和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法律效力低、不完整、协调性差的问题。从法律上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全国人大应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立法的监督,保障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与宪法相抵触,监督地方性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保证在执行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立法中得到体现,保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如果条件允许,应将社会组织纳入职业教育法律的监督体系。这些社会组织应包括社会公益组织、农民工团体、相关行业协会等。将社会组织纳入法律监督体系能更好地体现我国法律监督的民主性,也能弥补各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过程中的不足。
(二)不断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为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必须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地方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把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需要,逐年增加,建立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和专项扶持基金。逐步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服务年限不同、业务水平等级等确立相应的补助金额,给予符合职业资格的新生代农民工以一定资助,使其更能为社会贡献才智。有时候,单依靠政府投资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发动更多的社会企业和民间力量进行资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就是到企业就业,在一定范围上讲企业就是职业教育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企业可以针对那些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优先招聘录用为员工,然后统一交由政府培训,合格上岗后企业支付培训费或者从他们每月工资中(一定要在可承受范围内)逐步扣除,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自已筹措职业教育培训费用的压力。
(三)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方式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具备战略眼光,从大局角度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摈弃那种患得患失、陈旧落后的培训观念,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方式。第一,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在职业(院)学校开设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时,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到企业开展宣传,吸引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专业培训。第二,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创造条件。社区学校要主动做好相关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将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与各系统新生代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特种技术人员培训等各类职业和技能培训贯穿起来,实现对接。第三,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教育管理,既有利促进群团组织建设,也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发展。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活动。聘请专家、教授、法律工作者为新生代农民工授课,进行普法教育宣传,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第五,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特色项目。如月嫂、保育员、育婴师项目的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女性农民工,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就业机会。
(四)不断推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国内外农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有助于解决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相当完备,全国划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中联邦一级设立了进修学院、州一级设立了州立大学和农学院、地方一级设立了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州立大学和农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生、负责协助办理社区学院、培养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本州农业经济提供咨询、开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和普及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除招收农村青年外,还为成年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除了这些正规的学校外,还包括各种类型的非正规学习活动,如“4h俱乐部”、“美国未来农民协会”等。法国政府把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作为经营农业资格、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补贴的必备条件。其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非常灵活,经常是深入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农民家里,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影响长远的培训方法。日本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农业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农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培养各地区农业继承者为目标,围绕本地区的农业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是为了培养农业专业和农业相关联产业技术者。除此之外,还积极推进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指导活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有初、中、高三个层次,同时建立了业余培训作为正规学历教育以外的补充,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地设有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以招收具有农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为主。虽然世界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各个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研究发达国家农村或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动我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总结。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的健康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城镇化建设,关系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到民族兴衰。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本身,同时是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社会地位、文化生活等问题,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
摘要:实体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耦合联动性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流通经济的管理,促进商品的交易和流通,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商品的的交易与流通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我们应该提升流通经济的管理程度,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实体经济耦合联动、流通经济管理。
前言:马克思统治曾经说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作为资本循环中的各个职能,现在逐渐独立为不同的经济主体来执行。”可见,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流通与资本循环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各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断频发,面对这种紧张的经济的形式,我国需要扩大内需,以便解决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困扰。
要想不断扩大内部需求,就必须有优化的流通经济管理作为保证,因此,在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流通经济的管理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1.当前流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流通经济管理的界限模糊不清。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见过初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完全由政府进行控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都是依靠政府进行严格的控制。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此我国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造成了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滞后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不能给予正确、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界限模糊。
比如在流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资源应该又市场进行自行分配?什么样的资源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等问题,这样流通经济管理中所涉及问题分配不明确。
1.2流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效率。
自物物交换的产生到今天的货币作为经济流通媒介,都一直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样就产生了商品之间的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出现,进行流通经济的管理也成为保障流通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地域面积比较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个区域的政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于自身局部利益驱使,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不协调,造成我国整体的流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
这种条块化的经济管理状态严重了影响了流通经济的管理效率。
1.3流通经济管理方式单一。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很多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通过行政政策和依靠国家机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进行管理。
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状况和问题,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对流通经济的管理只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通过颁布各种政策和法规来实现正常经济流通秩序的管理,例如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我国采取的“农超对接”的政策,这种单一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流通经济管理的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中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流通手段的探究和实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
2.实体经济耦合联动对流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流通经济管理首先需要以流通产业为载体来进行考察。
根据流通产业资本循环公式g—p…w…p`—g`可知,流通阶段包括:(1)生产资料采购阶段;(2)产成品售卖阶段。
尽管上述两个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已由独立的经济主体完成,但其中的内在要求却未改变:即流通经济须与实体经济在耦合联动下处于共生态势,这样才能实现流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体而言,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内在要求如下所述:
2.1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商业资本仍然需要分享产业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理由则是:商业资本通过自身的流通功能,加速了产业资本所创造产品的售卖速度,从而增强了产业资本的资金回笼效率。
而作为回报,商业资本就应该获得部分剩余价值。
基于该经济学原理来考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适用,即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
在价值链条纽带的作用下,流通经济主体必然在利益驱动下主动优化自身的管理,从成本控制、运营效率等环节下工夫。
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与此同时,从宏观经济面来看:引入政府的行政手段,必将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而在联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优化流通经济的全局管理。
2.2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这里的供应链建立,实则是从实物形态上推动了流通经济的管理优化。
不难理解,实体经济主体若要实现自身资本的有效循环,就需要借助流通主体(如,国美、苏宁)为其产品完成“惊险的跳跃”。
这在全面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背景下,便要求流通经济主体使得自己的销售网点形成扇面分布。
从供应链的架构来看,则需要与实体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
维持这种关系不仅能在学习效应的促进下增强流通经济主体的管理能力,还能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增强流通主体的获利能力。
3.提升流通经济管理效率的路径。
3.1发挥政府职能,实现集群化流通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因此,在流通经济的管理当中,集群化的产业路径,同样能偶促进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促进经济产业走集群化的路线,即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或者是监管措施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的构建,在实施这一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调节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区域上规划,实现产业集群化中的空间规划。
其次,在制度供给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手段的调节作用,避免重复的收税。
最后,应该尽量实行具有能量的监管机制,避免过去传统的硬性的行政监管,可以通过企业进行声誉或者信誉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3.2提升流通企业销售能力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需求状况,企业应该提升销售能力和潜力的弹性,面对不同的'需求状况,可以扩大销售能力的空间,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及时创造个体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提升市场商品的流通性,增加市场的活力。
3.3加强市场导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将货物运输直接外包给第三方,一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将主要的经历投放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另一方面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更为专业和快捷。
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企业应该与固定的物流公司保持合作的关系,降低流通成本。
结束语:总之,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提升流通经济的管理绩效。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实体经济有序、快速的发展。
争睹应当在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多元化的流通经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何伟.探索流通经济理论总结流通经济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5).
[2]李骏阳;.我国流通经济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3).
实体经济耦合联动下探析流通经济管理【2】。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各种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耦合流动性。
实体经济包括很多的方面,如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大力管理流通经济,更好的交易和流通商品,这样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
本文简要分析了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下流通经济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实体经济;流通经济;耦合联动。
通过研究发现,要想促使资本流通和资本循环得到实现,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实体经济。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么对我国来讲,就需要扩大内需,以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获得稳定的发展。
要想对内部需求进行扩大,就需要对流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一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出现结构性短缺,迫切需要出现具备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特征的群体,将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形势下,二胎政策的实施,将直接拉动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这无疑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考验。过去传统的农业往往重视的是农产品种植问题,对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学习体系。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积极面对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自身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源,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因此,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阶段,其基础作用都要不断加强,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在提高农业现代化基础之上实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迈出了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这一群体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新型职业农民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希望在市场环境中,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发挥农业新技术的最大力量。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农民的看法总夹带着“贫穷落后”思想,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在生产、深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技能,重视农业生产过程,忽视了对农产品加工、营销技能的培训。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理论,但缺乏支撑理论的实践操作。培训老师和新型农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并且目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得不到根本保障。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普遍还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导致农产品销售面狭窄,经济利益缩水。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二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专项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需要多项技能与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陈旧,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足在创业教育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教学改革滞后,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三、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生,缺乏对于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学生进入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成小团体进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出真知。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文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多起点、有重点,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形成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提高其职业能力。
[关键词]两点三联;新生代农民工;多起点;联合体;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20xx年,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xx万人次,鼓励和要求企业要和地方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合作,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大约有1亿人,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业培训为重点,针对农民工自身的背景和特点采取措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他们内心不再愿意像第一代农民工靠卖体力打拼,更渴望有一门技能。《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研究》报告指出,对受教育程度满意状况53%认为不满意,认为还需要继续学习;对未来受教育的期待,61.7%渴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39.1%渴望接受知识教育。
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有阳光工程模式、三单模式、职业学校模式、社区工作模式。他们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缺乏,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缺乏互动,忽视农民工多元化的社会技能知识的需求等问题。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的制约、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高,然而他们知识和技能不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匮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职业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建设相应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起点不一,有小学、初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中专和大专等起点,其基础不一,接受能力也不一。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要多起点(一点),尽可能地全面覆盖他们,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有重点(另一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其中部分农民工率先市民化、城镇化,找到城市归属感、幸福感,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来,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是政府、企业、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既是农民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形成“联合体”(三联),共同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1.“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总体要求。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特点和职业背景,采取“两点三联”职业教育,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过去传统格局,针对其特点,资源整合,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多方联动,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利于为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有途径选择职教教育培训;二是该种教育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及社会各界多方联动,以政府组织、企业和学校为实施主体,形成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有政策保障,制度要求,使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且能够参加与他们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使他们职业技能得以提高,获得职业发展,从而使培训教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政府和职业学校长效发展的内在需要;四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要有丰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类型以及相应的培训内容。
2.多起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多、区域背景不一、成长经历不同,导致他们基础不一,起点不同,职业教育需求多样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构建多起点、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继而构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学历提升教育。地方中等学校和高职学校要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学历提升教育的途径。让学习基础好、学习需要强烈且有经济基础并愿意继续深造的新生代农民工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应由城市转移农村,关注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重点要逐渐转移到企业中有一定学习能力和一定技能基础的企业技术工人,提高职业教育比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延伸职业教育内涵。二是要有短期专项技能培训,使急需获得某一特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短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获得一定的专项技能。三是非定期职业继续教育,针对在岗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强化教育,拓展专业视野,接受相关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要有各种形式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选择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的职业技能教育,选择其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学习,适应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多样的学习基础。
3.重点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训。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以及未能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应届毕业生,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途径,进一步介绍职业培训和教育。因此,需加强政策支持、财政资助,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面向这个群体,积极推进该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鼓励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特点,不断创新和建设相应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支持没有职业院校的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4.构建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合体。
相比较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昂贵”的教育,需要的成本和资源更多,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起点低、接受能力低、分布比较分散,要给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不同起点的职业教育,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成本。因此,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联合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职业院校外延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政府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统筹管理,发挥主导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培训主阵地,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实效;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培训力度,支持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需要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保障、护航。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全局导向和引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加以积极的引导;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三是针对企业制定激励政策及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四是逐步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持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才能就业,并配套“城市准入”“年龄准入”制度,使新生代农民更加清楚认识和接受职业教育,转变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中来。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新生代农民工等诸多主体,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构建适合他们的“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色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动态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2]马月珍.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xx(5).[3]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xx(19).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四
1、了解金山农民画,感知其独特的中国民间绘画的风格。
2、尝试用动作表现金山民画拼图。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了解金山农民画。
1、说说各自对春节的印象。
2、了解金山农民画的由来。
3、出示不同风格的画面,让孩子找出金山农民画,感受金山农民画的风格:平面构图、颜色鲜艳等。
二、玩一玩——欣赏金山农民画。
1、3—4人结伴拼图。
2、边拼图边观察图上有些什么,人们怎样欢庆春节。
3、展示拼图,各组介绍拼图上的内容。
4、欣赏金山农民画。
小结:金山农民很喜欢画画,他们不但画春节,也画平常的生活,不但我们喜欢看他们的.绘画,就连外国人也非常喜欢。
三、猜一猜——看动作,猜图画。
1、了解金山农民很喜欢画画。他们不但画春节,也画平常的生活,不但我们喜欢看他们的绘画,就连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
2、欣赏金山农民画:各自分别欣赏6—8张金山农民画,了解其内容。
开展“我们在做什么”的游戏。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五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社会个体发展的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一方面,个体全面发展和自由公平的实现要求进城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城镇较高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求进城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诚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具有更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然而,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过客”,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也将逐步变成城市的“主人”,构成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当前,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但由于能力相对不足,使其徘徊于城市“边缘”,难以融入其中。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仅能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要求的教育程度,而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所需工人的受教育年限为10.4年,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需13.3年。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总体上处于义务教育初步完成阶段,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尚未展开,无法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现实中,农民工工作技能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干中学和加强熟练程度来实现,这也是造成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工作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义务教育的完成使得他们具备了进行继续深化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因此,通过强化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途径。
1.缺乏规范和系统,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要组织者有政府、企业和社团。这些组织者所提供的大多数是重视实用的简单的短期培训,而缺乏对被培训者长期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只是局限于就职前的简单的岗位培训。而转入地政府出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速度过快的考虑,也不愿为此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缺乏长期系统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实质上,几乎所有的培训仍然是把新生代农民工定位于一个“打工者”,而不是未来城镇化的构成主体。这种临时的简单培训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和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经常流动以期寻求更为合适的就业和进城机会。
2.教育目标短期化,与城镇化需求脱节。
培养长期稳定的就业能力是确保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提高收入并扎根城镇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就业问题,其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目前,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的继续教育基本上是短期的上岗前培训,这些零散的临时的培训难以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经费紧张、培训主体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和培训形式不灵活是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与现实矛盾所在。因此,结合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特点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偏好和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长期目标,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养,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激励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推动力。
不管是对于教育主体还是客体而言,良好充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制缺乏的恰恰是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和企业都缺乏合理的激励。由于信息不完善和不对称,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以及企业均难以获得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和偏好的有效信息,而提供长期的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一旦接受教育后的受教育客体选择离开,提供教育的所在地政府和企业就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巨额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缺乏,新生代农民工个体无法预测进城后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流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由于政府对农民工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疏于管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往往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短期用人合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接受长期系统的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方式和目标定位取决于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和内在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逐步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过程。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未来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其继续教育必须能够满足城镇化的发展和需求。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要摒弃过去那种短期临时的教育培训模式。过去的这种模式只是将农民工作为城市的“过客”来对待,而没有将他们作为未来城镇“主人”和发展主体。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和支撑,同时也需要农民自我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有效转移,需要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等三个方面有所提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其全面素质的提升,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社会。其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要从批量生产型经济向质量生产增长型经济转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必将定位于质量增长型经济模式。一方面,追求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企业用人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日渐成为许多企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对企业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企业一线技工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新产品开发的空间。据统计,我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比例仅占全部职工的4%,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技术工人短缺已经成为导致当前我国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的重要原因。而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意识到文化水平低和专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有近一半的农民工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已完成的教育为他们成长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建立良好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其融入城市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未来的“市民”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双重身份,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水平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最重要的是职业技能教育。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
四、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生代农民。
工继续教育的路径虽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知识、有文化、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等。但应该认识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同所有教育相似,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必须视为一项社会性公共系统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由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通过整合和改造现有继续教育资源,设计和制定相关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顺利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现有的继续教育体系进行整合与改造,在农民工居住集中区建立社区学院。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已经相继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在当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破产和改制,该体系正逐渐被瓦解。当前,政府可以重新对这些已形成的原来针对城镇职工继续教育的资源和机构,如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等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主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可以提供与更高收入相联系的大专学位、职业证书和短期培训证书教育等。
2.采用社区学院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联合培养的继续教育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掌握和提高技能水平而扎根于城市,城镇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并留住技能人才。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对继续教育的收益或回报存在疑虑,都不愿意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进行投入。为此,政府、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政府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制订相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和继续教育规划、政策和管理细则,明确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根据技术和发展需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技术偏好制订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与社区学院进行联合培养,明确规定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服务年限、企业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费用分担等,并与培训合格的农民工签订长期用工合同,建立充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和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总体思路和“创设落实一批政策,搭建一批平台,培育一批带头人,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建立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工作布局。初定2016年9月,由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贵州省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等,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共同主办“2016中国(汇川)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农民工创业论坛)”。为配合此次活动,农民工创业论坛筹备组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论文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题及征集范围。
本次征文以“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为主题,征文对象为: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与工作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类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人员,以及其他关心、支持农民创业的人士。
二、组织与投稿要求。
(一)应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这个主题,论文要具有学术性、创新性或实践性;文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文字简练,字数一般30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5000字。应征论文应不侵权、不涉密,作者文责自负。
(二)论文一律使用word排版,报送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
(三)投稿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10日。投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1016室;邮政编码:100122;电子邮件:lunwenzhengji2016@。请在信封或电子邮件上标注“农民工创业征文”字样。
三、论文评选与出版。
2016年8月15日前,将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的论文进行遴选与评审,并将遴选评审出的优秀论文汇编公开出版,入选论文作者(或单位)均可获赠论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获邀出席“农民工创业论坛”。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联系人:赵廷阳贾廷灿。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13910755663。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代章)。
2016年6月29日。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100字)。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基础的群体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多年来,广大农民在辛勤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心得。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农民的坚守与探索中,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二段:爱岗敬业(200字)。
农民职业心得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农民们热爱自己的土地,对种植养殖充满激情和责任感。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换取丰收;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创造财富。农民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惜出谋划策,研究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他们勤劳、坚韧,乐于助人,时刻保持着对土地和农业的敬畏之心。
第三段:勇于创新(200字)。
农民职业心得的另一要素是勇于创新。农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农民们并没有被束缚在传统观念与方式中。他们敢于尝试新品种、新技术,勇于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农民们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在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民们通过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第四段:传承文化(200字)。
农民职业心得的重要方面是传承文化。农民是我国乡村文化传承者和保护者,他们对土地、农业、村庄都怀有深厚的情感。农民将丰富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代代相传,并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他们举办庙会、农民画、土家歌舞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农村传统风俗。农民传承的文化是乡村的魂,更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第五段:展望未来(300字)。
农民职业心得是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民将继续发扬职业精神,为农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他们将更加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传承好传统、创造好现代;他们将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相信在广大农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农业农村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结(100字):
农民职业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多年辛勤努力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和传承文化为基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农民将继续发扬职业精神,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农民论文篇十八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进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要真正理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就要寻找这一行动的社会结构因素。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为了理解返乡创业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因素。文章探讨了结构化理论的内涵,并用这一理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进行了解读,然后提出支持这一群体创业、促进这一群体实现再结构化的具体对策。
研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时空结构,“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身份体系的变动,农民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了社会角色转换的一种必然现象。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必然。文章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的结构性因素和支持创业的策略。
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在1973年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这一术语,运用结构化理论对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是被结构化的,行动具有结构的属性,结构性背景限定了人们可能的行为领域;结构具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的双重效果。
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规则和资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吉登斯引入了时间、空间、转换规则、结构化方式、结构性特征等概念,他用结构二重性原则取代主客二元论。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观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吉登斯在社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显然,行动者又可以利用结构预先赋予的资源,行动者微观层面的活动,带来了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同时再造了宏观的社会结构。
吉登斯也认识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写道:“作为人,我们可以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对周围的事件做出被动的反映。跨越‘结构’与‘行动’取向之间的鸿沟的方法是要认识到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我们能积极地作用和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正如乔纳森·特纳指出:“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景’(context)中利用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生产了结构。”农民工的流动既要受到结构的制约,但又并不完全为“结构”所左右,他们的流动行为也促进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从结构化理论来看,任何一个社会主体的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结构化理论综合了社会学整体论和个体论的视角,说明了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根据结构化理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国家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在特有的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素和条件提供农民工外出的可能和条件,当然,农民工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安排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体现的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
作为主体与结构互动的返乡创业行动,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也反映了个人对发展性资源的需求,同时又再造了新的社会结构。
“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信息,了解到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返乡创办工、商等企业。返乡创业体现了农民这一行为主体与所处的社会结构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又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社会结构变化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农民工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动态建构的过程,具体体现在:
(4)定位的过程。农民工由打工到创业发生了职业角色的多重变换,他们的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变化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
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行动的产生,应该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分析。返乡创业并不只是简单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而是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行动。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所说:“社会学的中心任务不是解释个体行为,而是解释社会环境结构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结构性因素所起的作用。2世纪9年代以来,农民工由流动到创业成为普遍现象。返乡创业涉及到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其中所隐含的行动逻辑,只有在特定的制度框架、社会结构背景下才能理解。
同时要看到,农民工的流动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性资源,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直接效果是实现了自身的结构化。如果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动农民工发展的轨迹。第一种情况是两栖生活。只要政策、形势不变,多数是两栖人口,极少数农民工发生身份、地位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一部分转为正式工人,从事的产业、行业比较固定,成为熟练工人。第三种情况是一般的回流。第四种情况是创业,由农民工转为老板,包括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其创业有三种形式:在就业地创业;吸引回来创业;外地打工、异地创业。返乡创业行动受到他们对自身的资本认知、城市认知、乡村认知的影响,制度安排、社会支持也起了“拉力”作用。农民工逆向的返乡创业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运行的活力,提高农村资源与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以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良性互动机制为目标,坚持“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思路,是“打工经济”转化为“创业经济”的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因素是返乡创业的结构性背景,个体也在这一背景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返乡创业群体回到家乡创业,意味着农村投资主体增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内发性动力”,农村经济社会也由“导人式”向“内发式”发展,这种形式的创业必须纳入再结构化的视野。
返乡创业群体的再结构化,是指促进这一群体成功创业,使他们真正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变,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显然,创业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多部门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创业反映的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返乡创业群体能否顺利完成再结构化的过程,需要政策的扶持、社会合力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创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
1.政策的扶持。
返乡创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往往经历的是“创业、崛起、衰败”的怪圈。返乡创业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只有从民间高利息借款;三是存在员工短缺、内地劳动力素质差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认识的提高,以建立有利于创业的融资系统、信息服务机构、政策保护系统。政府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优惠政策,营造较好的创业环境。返乡创业要真正成功,需要一定的硬环境(地理环境与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其中人才、资金、市场、技术、信息、制度等都是影响创业的因素。政府要放宽制度管制、规范执法、清理各部门的乱收费和罚款,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从对创业的管理转向服务,从单一的行政审批、收费、监管转向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各级政府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2.社会合力的支持。
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组织,应该在宏观制度不完善时起补充作用。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发生变化,但目前社会支持系统并没有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从“单位”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关系网的状况。社会组织建设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创业的支持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人化”趋势。
3.创业者人力资本的提升。
返乡创业是“草根型”的,是从农村内部、从农民工的流动中发展而来,是农村工业化的“内生型”发展的形式。可以说,这是由农村普通劳动力提升为农村高级人力资本的结果。这种形式的创业是否成功与行动者在创业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要成功,除了要有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的理念外,还要有创业精神和意识。通过创业者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改变产品的技术档次低、创业层次低的局面。
农民工返乡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草根”工业,它们起了承接城乡之间产业链的作用。要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政府就不能“退出”,而是要培育创业的社会环境。陆学艺研究员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提出:“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光讲发展多种经营还不够,还必须鼓励、支持农村办工业,办商业,办服务业等等。”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创业意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必须重视他们的创业需求,重视农民工的回归工程建设。
返乡创业是农民工流动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对于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变化中进行分析。由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创业(包括返乡创业)这一过程,说明部分农民工流入到新的社会阶层,又需要新的社会结构的容纳。
在新形势下,农民工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仅仅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到关注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涉及到我们对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创业者三方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准确定位问题。只有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才有利于农民工成功创业,使他们为新的社会结构所容纳。基于农民工顺向的进城与返乡的创业并存的事实,建立“双向流动”机制是可行之路,这对于农民工如何有序流动,如何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具现实意义,对于农民工政策的制定也会有所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888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