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结构和提高记忆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所总结的内容。阅读他人总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山居秋暝散文篇一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一学时。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山居秋暝散文篇二
在空阔的山中刚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山中到处湿淋淋的。水珠就像蓝色和白色的宝石一样。宝石从叶片上滑到土里,叶子得到了宝石,兴奋地红了脸。黄叶从树上下来和风姑娘飘到各处,它们说:“晚上要来了。”
果然,晚上来了,月亮那圆圆的脸像玉盘一样圆,星星眨着眼睛好奇地看着山中的风景。月光把白纱衣披在了松树的身上,清澈的泉水围绕松林弹奏起叮咚的乐曲。
早上太阳升起,不一会,就传来吵闹的声音,小鸟想去看一看,叽叽喳喳小鸟是说:“是洗衣服的少女们来了。”忽然又有吵闹的声音了,青蛙自告奋勇要看看,呱呱呱,青蛙说:“是打鱼的渔夫回来了呢,还带了不少鱼呢!”
中午,秋风吹来了,果子长出来了,就好像春天一样。很多的贵族青年都来到了这个天朗气清的山中。王维也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了,不由得挥笔写下一首诗——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散文篇三
春夏已过,秋也即过,空旷的山村里,还下着蒙蒙细雨。雨水滋润着山间万物。绿树受到沐浴后,精神地挺起了胸膛,像是背了“背背佳”似的;雨说停就停了,雨过天晴,绿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偶尔也滴在地上,甚至也发出一点响声,映衬着一片绿的天地。天空是湛蓝的,空气是清新的,我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啊!多么美妙的画卷呀,恐怕只有名画家手中的“神笔”才能描绘出这样精湛。与之匹配的风景画呀!
“吱吱”,蛐蛐正卧在枯草堆中歌唱着。夜晚到来,月亮升起,只听到鹧鸪的`叫鸣。夜幕笼罩,月亮都升上了山顶,我不住地叹息。一只不知名的鸟儿飞过头顶,抬头一看,那光秃秃的松树,被清幽的月光笼罩着,像是披着一层银纱,清晰可见,傲然挺立着。“哗啦。哗啦”,清澈的泉水在两山间的山沟中的小石子上缓缓的流淌着,发出清脆的响声,偶尔那缓流的泉水撞击在小石头上,溅起了朵朵小巧玲珑的浪花,白白的,清清的,多么可爱呀!
山居秋暝散文篇四
我走在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了一场雨,地上湿漉漉的,空气非常清新。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了阵阵秋意,徐秋风徐徐吹过,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风中颤抖。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也洒在了我的身上,哗哗哗,我回头一看,竟发现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好不快活!那弯弯的月牙儿倒映在小河上,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温柔,江中的水清澈的,像透明的水晶,一眼即可看到水中鱼儿那矫健的身影,让人不禁赞叹:“好美的一幅画呀!”
竹林那边传来了女子的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回来了,笑声中透露出天真无邪,让人感受到了一阵亲切,河中的莲叶晃动,仔细一看,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唐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是我觉得这里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我又何必在搬迁了呢?直接住在这儿吧,这里非常安静和淳朴。
宁静而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了一场意境深刻的秋雨,空气清新中间夹着草木自然的清香,此时的天气很凉爽,不是夏天的炎暑酷热,不是冬天的寒风刺骨,是那么适宜,傍晚时分,阵阵秋风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和深深的山林无限的惬意。
这涓涓细流,悄悄地从光滑的圆,滚圆的石头上轻轻流过,只留下几颗透明的珍珠,那珍珠也渐渐的消失,直到最后连痕迹都没有留下,这不免多少有一些些遗憾。
这时竹林中传来了一阵女子的喧笑声,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洗衣姑娘,她们打扮得那么朴实朴素,可是他那么无忧无虑,勤劳善良,他们在小溪边清洗完了衣服,萱笑着归来,水上的莲叶摆动,原来是一叶渔船顺流而下,飞快的划动着,可见这渔船的主人归家的急切,此时他的家人一定也急切的等待着她归来吃饭吧。
任由着春天的花草凋零凋谢,任凭着春色悄然离去,我仍然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住在这里,这空旷而宁静的深山中。
山居秋暝散文篇五
傍晚,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接连不断,如一根根细细的蛛丝,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罩住了这片空旷幽静的山谷。
雨停了,雾气缭绕,飘渺的白雾浮在空中,伸手去触,只感觉湿漉漉凉冰冰的,神清气爽。从山间忽的刮起一阵凉风,席卷我的全身,顿时困意全无,趁着雨后凉爽的天气,我打算到这山谷中去走走。
雨后的山谷显得格外静谧,时不时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这宁静祥和的氛围,露水打湿了道路两旁的植物,一颗颗闪亮的露珠附在它们的身上,还眨呀眨的,像眼睛,像星星,更像一颗颗晶莹的钻石,耀眼夺目,我放缓脚步,生怕打搅了它们的清梦。
夜愈发的深了,天空如同被刷上了一层黑漆。
如玉盘般的明月早已高悬中天,散发出柔和而皎洁的光芒。我想把这月亮从天空中摘下,悄悄塞进口袋,就如同得到了这世间一切的美好,明月透过层层叠叠的松树林,轻柔地洒下光明,那一束束光透过密密松林的阻隔,在地上留下了一块块细碎的如铜钱般大小的亮黄色光斑,随着我的影子而嬉戏,玩闹。
这时,我听到远处传来哗哗的清脆流水声,我加快步伐,去一探究竟。一条清澈蜿蜒的溪泉,顺着绵延无尽的滑石流向远方,消失在松树林深处,溪泉不宽,清浪与石壁相撞,泛起一撮撮小而动人的水花,那潺潺的流水声如一曲醉人的乐音,叩击着我的心弦,洗涤着我的耳朵,除去烦恼,抹去杂乱,只留下纯洁与美好。
不远处的竹林轻轻摇晃,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一双纤细的手拨开了竹林,走出了几位花容月貌的女子,她们缓缓踱步而出,挎着竹篮子。哦,原来是在河边刚洗衣归来的浣女。
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如同一只只耀眼的翡翠盘,托起冰肌玉骨的荷花。一只小船缓缓行驶在荷塘之间,拨开层叠的荷叶,碧水舟行泛清波,密密的荷叶被小舟分出了一条小径,小舟上的采莲女刚从上游漂下来,似乎是累了,她半闭着眼,倚着船梁,任由轻舟随波荡漾。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意消失,我只喜爱这明月、清泉、松林和莲动渔舟。这空旷的山谷,这清幽的美景,让我迷醉。在这里,我追求着自由本真的生活,在这里,没有名利,没有竞争,只有安适,只有恬淡,我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山居秋暝散文篇六
“滴答,滴答”一颗颗清亮的雨露从茅檐上轻轻滑下,微风从针叶间钻过,针叶晃动,“沙沙”声回荡在林间。
夕阳缓缓融入地平线,红黄色的阳光将天上的白云染成了赤红色。碧绿中点缀一点点黄色与阳光交相辉映,让人感到了丝丝秋意。
转眼间已入夜,那皎洁的皓月镶嵌在那深蓝色的画布上。洁白的月光如丝线般穿过密密麻麻的针叶,在地上打下点点斑迹。竹林中,洗衣的女子正在嬉戏,一丝丝水线打在地上,给这竹林平添了一点灵动。
小溪的浮舟轻轻晃动,荡出一圈圈水晕,一条条金红色的金鱼从水中游过。
我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哪怕这地方变得枯寂,我也愿留在此地。
一场大雨洗净了青山,雨后的青山宁静而又格外的清朗。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晚风吹来秋天的丝丝凉爽。
月亮从山坡下,一点一点的慢慢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里流露出一丝丝柔和,月亮轻轻将它洒下,撒落进竹林,透过竹子上密密层层的竹叶,斑斑驳驳印在了草地上。一股清泉从草地边的石头的缝隙里缓缓的流下去,时不时轻轻敲击的石头,每一滴水里好像都藏着一首美妙的曲子。那乐曲随着流水缓缓地流着,时而轻快,时而优美。
虽然春光无限好,但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我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散文篇七
“沙啦,沙啦。”一阵清脆悦耳的雨滴声从荷叶上滚出,掉落到一只在探头探脑的蚯蚓身上,炸开成许多小水珠。一轮红色的太阳衬着粉红的云朵悄悄躲进了地平线,一阵秋风吹来,让人感到些许的寒冷,银杏叶子黄了,伴着一股秋风打着旋儿飞舞下来。
过了不久,害羞的月亮慢慢地从银杏树上爬上来。忽然,一片皎洁的月光斑斑点点地洒落在地上,“滴嗒嗒——”一束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滴落,落在石头中间,潺潺地流过,像一条水蛇自由地在石头中间游动。
“哈哈!嘻嘻!”一阵说笑声从幽静的竹林里传来,从竹子林里隐隐约约地走出来几个抱着干净的湿衣服的女子,她们有说有笑,慢慢地走过来了。突然,一阵猛烈的晃动声从竹林那边传来,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艘渔船顺着小河慢慢地往下漂。
无论花儿怎样凋零,无论这里怎样破败,无论这是怎样破败,我都会一直留在这里,因为这里的生活很幽静,很自然。
今日闲来无事,我,一代大才子——王维,静卧在宽敞的书房中,就着几味山中野菜,独自一人品起了小酒。
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将晚,山中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显得更加空旷舒适。伫立在东山顶上的月亮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羞羞怯怯地被几颗明亮的星星拉上了夜空。她毫不吝啬自己那洁白的月光,将那皎洁的月色大把大把地泼洒在松林之上。圣洁而朦胧的月光,犹如铺满了一地的白银。更有那几缕俏皮的月光,钻过松叶的缝隙,一跃在了青石板上,恰似一个个美丽的精灵在翩翩起舞。
青石板上,清泉淙淙流着,宛若一曲散漫的钢琴曲,悦耳动听。泉水清可见底,捧起啜饮,甘甜可口,赛过琼浆玉露。
原来是溪边浣纱的女子要归家了。不知不觉间,我已溜达到了小池塘边。池塘里传来了细细碎碎的说笑声。定睛一看,原来是打鱼的渔夫们满载归来。他们的小船在荷塘中缓缓前行,悠然自得。
这山中的美景啊,我是多么想隐居在这里,不贪图金银珠宝,不追求荣华富贵。只为这安逸的生活,恬静的生活!
山居秋暝散文篇八
小雨过后,天气一片晴朗,终南山的空气清新如洗。天色将晚,我站在屋前,注视着美好的秋景。微微拂袖,一席凉风从耳畔吹过,感到十分舒适。我抬头一望,不禁发现那皎洁的月亮在片片竹叶间若隐若现,投下许多束月光,透过松树冠,只留下些斑驳的月影,柔和极了。穿过棵棵松树,听闻见经久不息的“哗啦啦”声。寻觅而去,只见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形态各异的青石块缓缓流淌着,十分清澈。
这大山上一片金灿灿,时而听到动听的鸟啼声。但此时已是将接近万籁俱寂的时分,傍晚。
忽听到那密密层层的竹林中阵阵骚动,深处传来女子细细碎碎的说笑声,显出一派和睦热闹的气氛。我便知道那群洗衣的浣女已劳作完了,正要回家呢。
步行至河边欣赏着一片浮萍间长着的莲叶,这片绿色摇晃不定间渔舟划过,尾随一道水纹。我心想:大概渔民们也满载而归了吧!即使没有春天的芳菲,我也同样愿意隐居于此。说罢,我拂袖扬长而去。
作者:林宗涵。
在空旷的山里,非常的幽静。树林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有青翠的松树,火红的枫树,还有星星点点的野花。傍晚时分,山里忽然下了一场小雨,让这个美丽的秋天显得格外凉爽。
明亮的月亮像一个巨大的白玉盘,把洁白的月光铺洒在茂密的松树之间。清澈的泉水从一块块石头上流过,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响,顿时觉得清爽无比。
嫩绿的荷叶作文和漂亮的荷花突然动了起来,一阵微风吹过,荷花的香气飘了过来,让人如痴如醉,一看原来是一位位渔夫划着船唱着歌,再看船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每个渔夫脸上都充满着愉快的笑容。
辋川的秋色如此美丽动人,似乎春天还未走远。贵族子弟们都愿意留在这里。王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不由诗性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散文篇九
雨后的山村格外的干净。刚刚停住的雨,洗净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也洗净了我落寞的心。我,走在林间湿软的泥土小路上,欣赏着眼前的一棵棵松树,一间间茅屋,欣赏那雨后的露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冉冉升起,银白的月光就像一颗温柔的心,努力穿透树枝。可是被锋芒的松针无情地刺戮,碎了一地,树上落下的水滴,仿佛就是它的呻吟。秋天的风,从大地掠过,给人一阵阵寒意。偶然听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从那步入溪中的石头上流过,仿佛在天的老母亲绵绵的诉说。对岸,安静的竹林,传来了谈话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不肯离去。一群长发飘逸的`浣女,一路有说有笑,打破了山中原有的寂静,直到她们踏进各自的家门为止。忽然,水塘里的动静,掀翻了荷叶晶莹的泪珠。渔船越来越近,顺着小溪漂到山村。渔人们手中的渔网里,一条条肥美的鱼儿拍打着尾巴。
好想永远留在这里,任那一阵阵风吹过脸颊,看那一滴滴雨滋润着大地。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任何羁绊,这里有的,只是无拘无束,只是一份清闲淡薄的生活。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操并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于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互动法。
设计思想: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3.鉴赏王维的诗,了解其诗歌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从这幅对联来引出作者,使同学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再开始细讲作者和文章,中间不断联系这句对联,到最后使同学对作者和文章有更深更细致的了解。
二、解题。
介绍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分析诗篇。
那么大家从诗歌的标题看出了什么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他肯定会描述秋天傍晚山村的生活情景。
三、通读诗歌,了解律诗。
1.那么大家现在听我朗诵一下,并注意断句和体会诗中的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意:暝(ming):夜色,浣(huan)女:洗衣服的女子,.随意:尽管,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整篇翻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四、梳理诗歌。
1、第一幅是"雨后秋山图"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显静幽,夜幕降临,让人感受到秋意浓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要点:新雨--清空山--幽,首联交代节令天气,表现出一种秋日的雨后幽山碧翠的诱人之景。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空山"两字点出了山谷的幽静,颇有世外桃源之感,写出了景色的美妙,作者的向往。
心境:空明。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第二幅是"清泉映月图",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月光、清泉给人一种明静清幽的感觉,使作者沾染尘世的污浊得以洗涤。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写穿过松林的皎洁的月光的空明,后者呈现的是听觉,写潺潺的流水的灵动.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要点:此句自上而下表现出一幅极美的"清泉映月图",神圣肃穆。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第三幅是"浣女夜归图",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来欢笑声,原来是洗衣的浣女少女们的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开始出现人的踪迹,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乡村生活图景。
问:本句本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为何写成如此?
明确: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竹、莲都是高洁之物,渔舟,浣女写乡居的安逸,体现了乡村的生活美。
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本句以"喧"来反衬"静"。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在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现出作者向往的生活。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2.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来自官场,来自社会,属于"王孙",王孙本是贵族的后裔,这里指却指代隐居的高士。
"自可留"其实就是"自可隐"的意思,体现了本诗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山居"的领悟,欲摆脱尘俗,顺应天性,归隐山林。
诵读指导。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六、板书设计。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雨后秋山图。
自然美远离尘俗。
超然淡远。
浣女晚归图--生活美。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一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二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螟:夜色。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春芳:春草。歇:干枯。
【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三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明确。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四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
这道题答案是b。所谓“画面”应有景物,有色彩。头两句有“山”与“雨”,第三句有“月”与“松”,第四句“泉”与“石”,第五句“竹”与“浣女”,第六句“莲”与“渔舟”,分别构成五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最后两句显然是议论,不属于画面。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六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山之秋韵,最美的诗——王维《山居秋暝》改写而成的散文。
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竹林中传来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摇曳,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
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
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七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诗词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八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居秋暝散文篇十九
空旷无人的山谷,刚刚被清洗过,空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傍晚,我感受到了秋天的阵阵凉意,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夜晚,松树的松针上依然挂着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夜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攀上枝头,小水珠熠熠生辉,如同一粒粒珍珠。地上仿佛镀了一层银子,月影婆娑。近旁的小溪在石头上欢快地流着,水中如同掺了许多碎银子,波光粼粼。时不时还会蹦出几条小银鱼,随后落入水中,发出“扑嗵”的声音,水上漾起了几圈水纹。
竹林里有嬉笑声,我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她们三五成群,谈笑着回家了,莲叶间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知道是渔夫撑着渔船。他哼着小曲,撑着船,顺着水流往下去了。
任凭春天的美丽风光消散,可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呀!
山居秋暝散文篇二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风丝雨,摇荡秋日,已而暮至,风歇雨霁亦恬然。
远山如玉,浸润在雾霭流岚的神韵中。青山在暮色里,暮色在青山外。秋爽满山亦满天。
斜斜的石径上落叶纷纷,清香迎面而来,拂之不去。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信步其中,细闻秋木之上,偶滴清露,余响悠悠。不觉秋日之月渐渐东上。天空中,靛蓝澄澈,月华袅袅,沁着夜的芬芳与静谧,丝丝入心。皓月青辉荡漾着清秋的涟漪,流入松林。松林一片苍翠,琼枝净而无尘。月华入松,松笼翠雾。松下有影,树影知音,相映成趣,意态横生,渐入佳境。
月影涤人心,潺潺而往,松痕知人意,落满衣襟。
诗人立身清泉旁,泉水流淌,近乎素练绕林间。泉声淙淙,汩汩于石上,佩环叮咚,七弦泠泠,恍若武陵清溪,径入仙源。月之流光松之疏影随水而逝,缘步而行,蜿蜒,入林深处去了。
诗人且行且住,偃仰啸歌,空山唱和,竟成佳音。一时又万籁俱寂,白露点点,苍苔欲上人衣。
忽闻笑语欢声穿林而来。打破树林清寂,一片欢腾。竹露清响,也似笑语,银铃一般,悦人心情。
荷叶罗裙,翩然而至。蛾眉未扫戴荆钗,犹似当年越溪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浣衣女子相顾谈笑,余音不绝,宛若天籁。乘月而来如幽梦,踏月而归似浮云。
松竹相偕而行,诗人来至湖畔。谁说芙蓉秋江多怨嗟?月笼荷塘送湖风,西湖六月尚不如。观渔舟过水穿花,移舟水溅,差差绿。柄柄清香漫入船舷,莲花舞动如相送,还约明日来采莲。
渔舟去,诗人尚徜徉其中。农家多欢愉,令人羡煞。陶令“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诚不谬也。闲云野鹤无拘束,终日相伴山与水,不枉此生矣。春芳已去,自有秋情。云岫相逐,为我怡神。皓月轮空,足以交游,山民朴质,可以为邻。经纶事务者,来此息心,世事俗务,何足道哉!
于是喟然曰:“王孙兮归去,山中兮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散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作者邮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90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