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37:1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2 05:37:12     小编:曼珠

这次的事情真的需要一个好的总结来梳理一下。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的目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关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一

在我数十年的生涯中,各种各样的学生遇到的可真不少。下面就如何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谈些看法和做法。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我们不难看到在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正的代言人,成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唯师是从”,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缺乏平等的、缺乏沟通的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的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二、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双方应该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放下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言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曾记得上学期我接手的那个班,上第一节语文课,有位女生讲:“老师,您别生气,您的普通话不标准,还是用方言吧!”我放下师长的架子说:“我现在来当一次学生,请你们推荐一位普通话标准的读来我听。”确实,我们这些老教师的“二普通”还要经常注意平翘舌的发音,每次上课之前,都要告诫自己,不要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真诚、平等的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都特别用功。

让学生的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学生,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讨论,满足学生的需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要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犯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发言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在一次朗诵比赛上,谁都不肯先上去。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先上,如果读得不成功,你可不要责怪我,好吗?”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你一定行。”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走上了讲台且投入地朗读起来,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我适时鼓励学生说:“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他不是成功了吗?”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要满足和保护学生的情感需要,自主活动、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首先是早上和学生刚见面的对话。如“你今天精神特别的好,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肯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对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的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其次是课内巡视作业的对话。当学生作业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与学生说几句鼓励的话,如“你的作业最整洁”等。

再次是课余时间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话。教师要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打篮球、乒乓球、跳绳等各项活动,特别要跟那些不合群、不善于交往的学生在一起,鼓励他们参与活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可对那些躲在角落下不爱参与的学生说:“干嘛不去打乒乓球?”“干嘛不去跳皮筋?”……学生一定非常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才能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老师用真心和诚意、用热爱学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才能换取他们的尊重与信任;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人格和尊严的尊重,享受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最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二

常常听到同行抱怨:学生难教,老师难做。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师生关系僵化会直接导致教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人们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培育出参天的栋梁之才。只要以“园丁”的态度去教书育人,老师和学生就可以融洽相处。本人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天方夜谭,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和风细雨润心田。

如果说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可能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也可能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而厌恶这门课。因此,像和风细雨一样的关怀和沟通至关重要。

1.真诚地交流和关心,建立信任平台。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进行了解是必需的。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采取聊天、谈心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习惯和行为进行了解。由于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我自认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把握可能达不到足够精确的程度,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交换日记的活动,即犯错的学生要将一周的日记与我的交换。通过交换日记可以使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对老师的一些看法。这种活动需要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刚开始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在上交的日记中记录的也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有明显的敷衍情绪。后来学生观察到,我总是能够耐心地批阅他们写的东西,无论是写得多么糟糕我都给予肯定的回复,给予足够的关注。渐渐地,他们开始对我信任起来,我也借这个机会把个人一些对学习、管理、生活的看法交流给他们,让他们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想要如何做。这样,我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完成了谈心和交流。

老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还应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换言之,班主任在这方面负有和父母相同的责任,适时地对学生嘘寒问暖可以让学生知道你在爱护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不是整天板着脸孔刁难他们的人,而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而严格要求他们的人。每节课讲完后都要询问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每次放学后都要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每次天气骤变都提醒他们多穿衣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互相信任,也有利于增进班集体的和谐。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管理思维。

实践证明,处于同等地位的人最容易理解和沟通。或许有人会说:老师和学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本来就是矛盾的,怎么可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呢.我觉得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贯彻下去的。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方法。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头脑灵活、天资聪颖,但是逆反心理很强。我仔细地批阅了他的试卷,发现他每次的数学测验成绩并不理想,但他解题的思路很独特,方法也很巧妙。导致他成绩不高的原因是他很粗心,基本上一个题目在演算到两三步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我刚开始想严厉的批评他,惩罚他做海量的练习题来提高他的运算能力,但转念一想,这样有可能会使他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不如换一种方式。我找到他,先是表扬了他敏捷的思维,之后我建议他提高一下自己的运算能力,他微笑着同意了。然后我进一步实施我的计划,我建议他将自己好的方法推荐给其他同学,由他牵头建立一个数学兴趣小组,每天收集经典的例题,研究一题多解。在我的鼓励下,他带动了班级的学习氛围,自己的数学成绩也渐渐提高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件事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强制性的贯彻自己的管理意志要好。

3.注重率先垂范,主动融入集体生活。

毫无疑问,在日常的管理和生活中,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你看见学生随地吐痰、衣着不整、迟到早退等情况时有发生,你就应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些方面是否做得不到位。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学生的言行可以折射出你的一切。换言之,有时候要想让他们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有句话说得好,谁教的学生就像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个优秀的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都应该整理一下自己的着装;在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如果能做到那会给学生鼓励,也会给自己自信。例如,我让学生6∶50到教室,我就按时赶到。这其实是给学生一个信号――我是认真的,我要大家做到的事情不是随便说说。很快这种率先垂范的作用就显现出来,迟到的学生少了,班级变得有凝聚力了,管理变得顺畅了。

二精心修剪正枝桠。

1.注意观察,勤鼓励。

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班主任必须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外界刺激累积引起的。比如,一个本来很积极的学生突然变得乖戾、任性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等等,可以说这些现象有果必有因。问题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处置的,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处置。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这种敏锐性,那他的工作将会陷入被动。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出现某种思想上的不良倾向的时候,应及时发现并及时引导,只有这样班集体才能和谐健康。

鼓励是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鼓励是对他们疲惫心灵的'安慰。当学生在某些比赛中失利时,我会说:“同学们,失利并不是坏事啊,对手给了我们找出自己问题的机会,拳头只有缩回来了,才有更强的力量打出去!下次再努力!”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上学时的感受,有的时候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自己尽力了以后结果不尽人意。当学生失意的时候,老师鼓励和安慰的话语往往比粗鲁的指责更奏效。

2.因材施教,重方法。

不能为了单纯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一味地迁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学生的自制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如果缺乏引导可能会处理不当。就像栽下一棵小树,不仅要在其生长过程中给它施肥培土,还要注意勤修剪它的旁枝,让它生长壮大。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后要毫不犹豫地教育引导。为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去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的失职。“教不严,师之惰”足以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严格要求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养成上下功夫。学校对班级的日常养成进行量化评比的确是一项很好的举措,在班集体健康成长和运作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时刻给学生灌输“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传统。并从每个学生入手,从每个学生的细节入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问题可能会滋长成为大问题。

三敢于创新强本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里,我讲的不是谦虚求学的态度,我要讲的是如何在三个人中突出自己,让学生能够选择你。打铁要先自身硬,只有强化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

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主要工作。传授同样的知识之后,学生对不同的授课老师为什么褒贬不一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我想了不少办法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数学课的确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生动有趣,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找到新的思路。例如将传统的“我讲,你学”变成“人人讲,大家学”。挑选在这门功课上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给大家讲经验,让在某个习题上有独特方法的学生讲例题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组织与语言的能力也同时得到了锻炼。另外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清晰条理的板书,课后对学生吸收知识情况的调查都是必须完成的。

2.坚持写教学日记。

在我的教学日记里主要记录了班级发生的大事、学生的表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和矛盾、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资料对我掌握班级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很有帮助,同时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3.努力使自己变得博学。

我认为,老师不应该受学科的局限。最受欢迎的老师,往往是语言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老师。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能够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面来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如果你能谈吐不俗,把自己的管理思想阐述给学生,他们会更乐于接受。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多途径,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多想办法,多做工作,要做到“细、实、勤”。“细”,在工作中考虑学生的事要仔细周到,做到工作无小事;“实”,学生反映的情况一定要调查,要落实,把工作做到实处;“勤”,老师要做到“眼勤、手勤、口勤、腿勤”。只有这样做工作,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成长氛围。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三

踏踏实实地抓管理,是班主任的应尽职责。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充当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弊大于利。对学生和班务管得过多过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班主任可以大胆放手,做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可以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授权负责,分层管理,让整个班集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管大放小,管主放次,管本放标。在班级管理中不妨“虚”晃几招,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管中,达到“不教而正”,“无为而治”境界。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学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必须积极探寻与学生心灵情感的交融点,使学生真正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心与心的感应中,接受“无痕的教育”;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净化学生的灵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从管理角度讲,师生之间也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要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班主任在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对班主任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班主任也只有依托这种距离,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合起来,使班级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师生之间如果距离过近,片面强调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学生则会与班主任称兄道弟,轻慢班主任应有的威信。不尊其师,何谈“信其道”,何以“服管”。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可亲,又可敬的班主任形象。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严”字当头,严是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肃的作风。严格要求学生学做“真人”,严格要求学生“求真”。

然而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班级管理要严中有宽。宽是宽厚的态度,宽容的胸襟,宽松的氛围。当然,宽不是迁就纵容,不是放松。宽要有限度,一味宽厚容忍,班级会显得松懈散漫和无组织性,纪律性,这不利于学生和班级的健康发展。宽不能超越底线,宽不能抛弃原则,宽不能有始无终。因此,严,要严中有宽,严中有爱,严而有格;宽,要宽中有严,宽中有爱,宽而有教。班主任只有正确把握好宽严管理的尺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应该有一定的深浅度。教育学生的深浅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育的内容,目的去把握。有时候要“小题大作”,有时候也要“大事化小”,该深则深,该浅则浅,要由浅到深,深入浅出,浅中见深和深中见浅。

学生犯了错误,教育一番,帮助学生明白了是非,让这个学生写了个检查,这只能说班主任仅仅做了很表面,很肤浅的教育工作,这仅仅是教育的开始,接下来班主任应该帮助他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学生思想会出现反复,班主任就应该深入抓,反复抓,长期抓;学生有些问题在大庭广众下是不暴露的,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学生有些情况在校内反映不出来,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社会。大道理应该讲,不讲大道理,小道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些大道理是永恒的,比如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些是人立身修养的根本,应大讲特讲。比如说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只告诉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小道理,学生内心不会为之所动,因为学生也明白,当今社会“黄金屋,颜如玉”与金钱的关系最大,与读书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班主任启迪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与知识,科技,个人息息相关,真正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大道理,那么学生的志向就会更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更持久。

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始终都包含着辩证法的艺术。运用辩证法艺术地教育管理学生是热爱学生的一种智慧。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辨证关系就是诠译对学生无痕的爱,演绎爱生的艺术和智慧。教育的本质是爱,只有真正的爱才是教育。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四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企业都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当企业处在初级阶段时,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靠“人管人”的办法进行管理,“人制”的现象比较严重。当企业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上升为“以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有效的管理。

过去五年来,冶钢的管理主要是“以罚治厂”,新冶钢成立后,则强调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但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是不要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公司强调“以人为本”后,个别部门和部分员工就放松了管理、考核,造成劳动纪律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管理严重滑坡,为了正确处理好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真正拿出系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办法,形成一种人性化的文化体系。目前,新冶钢管理体系中,应强调哪些管理理念,既然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那么,我们就应该规范或更换过去的一些标语、口号,去除一些教条的不可操作的管理内容,提倡一些亲情、关怀的标语、口号,在管理制中多加入些奖励、激励机制的东西,当这些制度被员工认同后就形成一种人性化的文化体系。完善管理体系中的奖励、考核内容。我认为应以激励机制为主,以考核为辅,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目前,新冶钢在人才、技改、合理化建议等方面有了一些奖励政策,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这些奖励应纳入日常工作中,而不是靠组织发动。各二级单位接到以上几个部门组织的奖励项目后才提报资料,而各二级单位在制订各种制度时只考虑考核,少有或根本没有考虑奖励、激励机制,这就需要新冶钢建立细致的、可操作性的、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各岗位相互配合的、考评体系。

第二,在考核制度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般性违规,应本着教育为主,少罚或不罚,如果同样的一般性违规超过二次以上,则采取重罚。另外,部门对基层的考核和处罚一定要慎重,有些考核下到基层后,无法操作,主要是考核原因或地域不详细,无法落实;再者,考核事前不与考核单位见面,不征求意见,还经常出现考核错误(主要表现在地域划分上不清楚,有时把一个单位上的考核算到了另一个单位的头上),这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单纯地为了考核而考核,使被考核单位和个人没有受到教育,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本着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思想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三,从严管理,不应理解为“以罚代管”。对那些严重违规或因为不负责任违规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制度在充分进行分析(“三不放过”)的情况下,从严考核。注重制度的执行力,不能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因素而影响到制度的执行。每个一流的企业都是从严执行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从严管理的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乱处罚、乱管理的单位和个人也要从严管理,严格考核。

总之,从严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互相辅相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她上升到一种人性化企业文化。完善体系,这是一个打破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大力宣传或组织学习这些管理制度,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同,每个员工都在认真地执行这些制度,同时并不违反这些制度;使这些管理制度看起来不起作用,就象没有管理制度一样。

炉料公司:彭书宽。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五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在课程方面较原来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而且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

多少年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被人看作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种质朴的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了的师生观,在新课程中则越来越不适应。且不说教师“这桶水”的满与不满对学生“杯中水”的影响,单就教师“桶中水”的质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杯中水”的质量而言,就足以让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产生怀疑。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是人与人的相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教师,而是多元的`、立体的、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的多渠道知识。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见解、新意,或有创造性的观点按教师的要求“格式化”。教师是中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生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这种主次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可悲的是这样的师生关系被人们长期接受,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势。新课程的出现使这种旧陋的师生关系将被打破,师生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共同体。

教师同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互补,在相互的交流中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既有师生间的互动又有生生间的互动,包含着丰富和实用的合作文化,是走进新课程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降低了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凸现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和“首席官”的功能。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关系如果仅仅停留在“严”与“从”上,必将长期制约学生的发展,压抑学生的需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潜力的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六

关健词:温变裂纹;结构裂纹;腻子。

1、前言。

现在建筑物墙体装饰材料中各种乳胶涂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乳胶涂料以其独有的优势――环保、施工方便、色彩丰富、重涂性强,在10多年的时间内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伴随着乳胶涂料的大量应用,墙面装修中出现了起皮、开裂甚至脱落的问题。许多工程应用了很a高档的乳胶涂料仍然难免发生问题,特别是在装修1年以后,经过一个冬季,普遍发生起皮开裂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装饰公司想了许多办法,但都收效甚微,难以彻底解决。

2、产生裂纹的类型及原因。

墙体裂纹分为两类:结构裂纹和温变裂纹(龟裂纹、微细裂纹)。结构裂纹是由材料结构形成的,由于节能保温的需要,目前在墙体材料构成中大量应用外墙保温工艺。墙体由各类轻质保温板构成,形成许多结构板缝,这些板缝的存在,造成了日后装修中大量结构裂纹的发生,随着温度的变化,这些板缝的宽度也在不断变化,直接影响到墙面的最终装修层乳胶涂料出现裂纹。

温变裂纹是由于构成墙体的三个层面(墙体、腻子层、涂料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发生温度变化时产生的应力集中不能有效消除而造成的微细裂纹。从建筑物发生裂纹的情况看,两类裂纹是交错发生的。为解决这类问题,施工单位“发明”了许多方法。但基本原理都是刚性的方法,设想用各种网、带、布等材料把裂纹固定住,即强制裂纹不出现,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材料变形的内应力极大,靠强制的刚性方法根本挡不住变形发生,裂纹照样出现。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直接关系着一大批几大类建筑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墙内保温工艺的实施,接着是各类板材,如grc轻质墙板、硅钙板、石膏板等,再就是目前大量应用的乳胶涂料,都会受到影响。笔者集多年的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并与济宁市市中区长城涂料开发中心经多年的研究开发,研发了一套防止墙体裂纹的施工工艺和相关的配套材料,并生产出具有弹性(柔韧性)、耐水、低碱、耐碱、粘结强度高、无毒、白度高、施工方便的优质腻子,可与各种乳胶涂料配套应用,经过多项工程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3、解决墙面开裂的方法。

经过对工程的跟踪调研发现,以往出现裂纹、起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腻子质量不好造成的,特别是温变裂纹(龟裂纹)。至于结构裂纹的发生是由于刚性的方法根本难以拉住板缝的伸缩所致。因此采用柔性及弹性的解决方案,改变工艺思路,继而开发出相关的工艺配套材料――耐水、柔性、弹性等系列腻子产品。

3.1腻子在解决温变裂纹(龟裂细小裂纹)中的作用和原理。

多年形成的习惯是施工中不太重视腻子的质量,可由于腻子质量而引起涂装失败的占95%以上。故作为优质腻子应具备如下功能:弹性(柔韧性)、耐水性、底碱性、耐碱性、环保无毒性、白度高,粘结强度高(对墙面的附着力强)、施工方便。使用这种腻子再配合正确的施工工艺和其它相关辅料,从涂料的装饰效果到涂膜的耐久性都会有突破性提高。

3.1.1腻子的柔性。

耐水性是腻子应该具备的.第二特性。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乳胶漆涂料大都具备透气性功能,涂膜有了呼吸作用,但湿气也能够轻而易举地透过涂膜接触腻子,如果使用的腻子不耐水,就会与墙体脱离,造成墙皮整片往下掉。因此要使涂膜坚固,腻子必须耐水,特别是外墙工程更为重要。

3.1.3腻子的耐碱性。

在以往涂刷工程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墙面返碱,涂膜粉化、发花、变色,这是由于基层碱性过强而引起的,市售的大部分涂料、乳胶涂料都不宜涂刷于碱性过强(ph值10)的基层,都要求涂刷抗碱底漆后再涂刷乳胶涂料,那么刮的腻子应该是中性的,最起码应该是低碱的(ph值9)才能满足施工要求,由于施工的墙面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墙体本身碱性就非常强(华北地区产的水泥一般碱性偏高),那么腻子又必须具备良好的耐碱性,才能适应各种饰面涂料的施工。

3.14腻子的渗透力。

作为腻子应该有较强的粘结的强度,要获得腻子与墙体之间高的粘结强度,腻子还具备一定的渗透力。使腻子能与墙面牢牢地成为一体,当然刮腻子前的墙体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像消除粉尘、油污碱性和除霉等等。

3.1.5腻子的毒性、白度。

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于涂料的毒性非常关注,都要使用环保无毒产品,但仅涂料无毒是很不够的,如果腻子有毒也很危险,因此腻子必须是无毒害产品才安全可靠。注重基础,表里如一,这就是所谓的环保涂料套餐。不论涂刷哪种乳胶涂料,如果基层具有较高的白度都会大大提高装饰效果,并且能够节省大量乳胶涂料(10%~30%),特别是室内装修工程使用的乳胶涂料大都是浅色的,这一点更为重要。

考虑到以上因素而生产出的腻子即可达到解决温变裂纹的目的。

3.2结构裂纹的防治。

结构裂纹即拼结板缝在环境温度变化时板缝尺寸伸缩引起的裂纹,如果此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新型轻质板材的发展与生存、外墙内保温节能工艺的推广,当然也影响到各种饰面涂装材料的发展。

结构裂纹的防治采用了弹性的思路,在板缝处首先用高弹抗裂腻子(拼缝胶弹性伸长率400%)进行补缝。补缝时把板缝开出v字型坡口(坡口越宽越好),补缝的高弹抗裂腻子干燥后(大致需2~3天),刮耐水柔韧腻子,腻子干后涂乳胶涂料。如果建筑物地处我国南方,结构裂纹一般较严重,则采取扩宽拼接缝的施工方案。这种施工方法是根据变形分散的原理,把结构裂纹的变形有梯度地传递到腻子、饰面乳胶涂料,从而防止裂纹的产生。

4、裂纹防治方案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腻子有较强的粘结强度,粘结前被粘结面必须处理干净,无浮灰,含水率要低,最好粘结前用底涂料涂刷一遍,保证粘结强度,厚度均匀一致。

(2)弹性腻子的干燥速度较慢,应保证干燥时间(施工地区、季节不同会有差异)。

(3)饰面乳胶涂料的质量也很重要,虽然通过该施工工艺,把结构裂纹变形分散开了,能够防治绝大部分裂纹,但乳胶涂料也应该有一定的承受变形能力,况且当发生特别大的结构裂纹时(例如裂纹宽度超过1mm,甚至更宽),此方案也应作适当调整才行,方法是加宽弹性腻子的批刮宽度和厚度。

(4)通过近年对墙体裂纹、起皮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施工工艺和相配套的工艺材料,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结构裂纹和温变裂纹的发生。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七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及学生心理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谈谈如何建立与相适合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一、当前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浸染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他们除了具有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外,也形成了一些区别于以往青少年的心理个性,其中有积极向上的心理个性,也有落后的个性缺陷。

积极的心理个性:

1、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信息爆炸、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能够挑战老师的“权威”。

2、对事物已有自己较独立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3、能够大胆地与人交往,交际能力较强。

落后的个性缺陷:

1、意志薄弱,缺乏耐性、毅力与自信,依赖心理较重,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独立勇敢地面对,一旦受到挫折,便胆怯退缩。

2、自我意识觉醒早,自尊心强。表现为:在同学面前个性张扬,爱面子,怕丢脸;违反纪律犯错误后,不敢勇于承认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有时也置若罔闻。

3、是非判别能力差,而好奇心又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及不负责任的影视文化影响,引起性骚扰、早恋、拉帮结派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二、旧观念、旧方法对师生关系的破坏。

在学生心理个性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调整应对,仍以旧思想、旧方法来管理教育学生,必会对师生关系起破坏作用,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校的教育活动。

在师道威严、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育中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理解,因而有时错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作不良倾向加以制止,如有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意见,就被认为是“刺头”、“不循规蹈矩”;教师教育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以权压服,粗暴武断,采取辱骂、体罚、变相体罚等方式。这样严重削弱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使教师无法专注于教学,使教师处于紧张不安和激怒状态,更使教师泛化消极情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和懈怠,而这又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引起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学校教育活动。

旧观念、旧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师生关系健康良性发展。

其一,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平等性,但在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个基点上,师生是绝对平等的。拥有独立人格和较强自尊心的学生,他们希望能与教师平等交流,象朋友一样相处。因此教师应当摒弃那种道貌岸然、以权压服的威严,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而应以自身形象的`完善、师生直挚的情谊来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其二,教师应当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防止并纠正教育者的错误倾向,而是促进个体得到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面要。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要以长者的胸怀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注意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不闻不问,或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随意任意的确伐,扭曲学生心理。

其三,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加以表扬、鼓励;注意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如设立学生自己的卫生、纪律、交通等督导队,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好办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利用集体的作用来教育管理学生。如充分利用班级纪律的约束力,赏罚分明;利用班集体中的优秀分子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发挥同龄共振效应;利用集论来监督教育学生,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或比较模糊的道德观念,就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指出这些行为看法的错误,统一思想认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完善,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增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感,尊重学生人格,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从而推动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大力促进学校教育活动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八

在我市教育局职社处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洋思三日行”活动中,我对洋思初中课堂教学中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感触颇深,洋思人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洋思人的课堂上,教师围绕学生转,片言只语,或画龙点睛,或点铁成金,学生滔滔不绝,呈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烈气氛。过去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现在真正成了学生自发主动求知的“学堂”。洋思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除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外,我认为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达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生存)”这整体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共识。然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确定要想从传统教育体制中突围,还需要一个接触、了解、认可、效仿、灵活运用的过程。西方一些国家在90年代初期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学校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消费者中心”的观点,即视学生为学校教育主要“消费者”,这有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实现,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那么,如何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笔者以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型的课堂氛围。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心理驱动力,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脸上的笑容无疑会像春风一般轻拂每个学生的心胸,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从接受老师、认可老师到期待老师,形成一个飞跃,进而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使用激励性的课堂语言。

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技巧,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尊重学生,巧妙设疑鼓励思考,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这个问题都不会,怎么搞的?”此类打击性的语言,多使用“好好想想”、“再思考一下”、“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等鼓励启发性语言,形成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多讨论、多提问、多辩论、精讲授。

三、培养自由讨论式的课堂风气。

教者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切口。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这里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要达到这种效果,教者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基础实情,提出科学的讨论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保持教学节奏,完成实际教学任务;其次要有教学机智,教者在学生讨论中要及时把握、及时引导,不但要求思维敏捷,而且要引导得时,信息吸收要迅速,这就要求教者备课时要备到学生。再次,为了保证一个讨论的“面”,教者要在课前、课后做好每个基础较差同学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也可事先进行适当引导,防止课堂讨论中产生“死角”。

四、提供多重式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的现象是:老师讲授时学生抬头目视老师,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立即低下头。纠其原因,不是此类学生不想学、害怕学,而是此类学生长期处在课堂教学的失败氛围之中,他们害怕嘲笑和惩罚,不敢正视老师,更不要说主动提问。事实表明,传统的强制性方法并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为学生搭建多重式的成功平台,才能使每个学生对知识产生如饥似渴的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建一个成功导向的课堂,营造一个“持续的支持性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什么是人才?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人才,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要获得成功。其次,要在大班授课制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功及愉悦,这仅仅靠一些激励性语言和高频率互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使差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支持,课前预习、课内外辅导等等;再次让学生合作学习,组织优生与差生建立帮学小组,并落到实处,这样做,使差生及时获得支持,扫清知识障碍,容易感受进步,从而感到自信,只有如此,“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才会建立,所有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形成,班级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局面才能逐步形成。

五、树立研究型的学习楷模。

研究型教师将是学生探究型学习的持续动力,我们教师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师德上,更多的应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探讨和追求上。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教法,研究新教材,努力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制定好个人发展计划,研究专业领域新动态,积累各类资料,教师对于新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个学生,从而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将更加崇敬老师,可以加速构建和巩固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全面地投入。一旦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也就能水到渠成。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威本质其实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同学生一样,也丧失了作为独立的主体的个性话语。他们在话语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话语权的丧失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异化了师生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该重视回归师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话,共同分享话语权力。

一、学生话语权缺失和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分析。

学生话语权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学生课堂发言权利的异化。

(2)二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缺乏挑战力。

(3)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话语权缺失。

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动职业领域。教师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表,获得制度性权力进入学生的世界,对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威来源于教师对权势话语的尊重和传递,然而,由于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社会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在职业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是被赋予、受控制的,教师的个人话语权依附于制度性权力,基本上被权势话语所覆盖,“教师很容易被矮化成一个仅仅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工,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这不仅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使命,教师自己也因为个人话语的丧失成为了学生自由、健康、生动活泼发展的阻抑者、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将研究看成是专家学者特定的工作和专有的领域,专家学者很自然的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占有优先地位,掌握着教育话语权。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教学中,而是将教材的内容完整的复制给学生;不是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观点、价值观等内化到教学中,而仅仅是引导学生如何接近标准答案;不是去表述个人思想,而是凭借自己对知识的预知而支配学生的思维。

综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传统话语权威地位,直接导致学生的话语丧失;教育话语世界里,权势话语和理性话语的覆盖,又使得教师的个体话语丧失。

二、教师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共享师生话语权。

1.创建平等友好、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新课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课堂讨论,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离开座位找与自己有共同话语的同学,找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同学交流,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可以寻找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理论,说服别人或修正自己。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才有自己的真正的“话语权”,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足够的个人思考时间和共同讨论时间。

2.鼓励学生讲真话,指导学生行使话语权。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是错误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恰好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只有敢于让学生讲真话,才有与学生真实、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学生的机会,才能避免使学生仅仅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其次,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关键是指导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

3.弱化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对教师教育教学采取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传,提高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的话语权。

三、增强教师主体意识,建构教师话语权。

共享师生话语权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同时唤醒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力的主体意识。师生双方通过共享话语权力,使师生关系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

1.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发现“本真”的“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从权势话语的遮蔽之下走出来,从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独立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教师需要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努力从理性话语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提高知识内化、活化的能力。

教师的个人的话语不仅是要把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更要求教师把自己对教育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建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使得教师的话语更能彰显教师个人的精神和活力,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话语游离于学生所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59.

[3]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4]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教育学文摘,20,第7期.

[5]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丛海燕.论教师话语的失却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第2期.

[7]龚振.讨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56.

[8]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第14期.

[9]张靖.张淑怡.学生评教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再研究[j].教学交流,20,第4期.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改变教学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我们对新课程认识不到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成绩我们应该肯定,对于问题,我们也无法回避,只有面对问题,加强反思,改进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效益,促进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一、课堂过于追求形式,教学的本质内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新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大都存在这样一个模式:今天我们分组合作学习,于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出示问题后,各个小组分头嗡嗡地讨论起来,不过几分钟,教师叫停,继而是逐一汇报。其间也并无大错,几乎合乎教师的预料,偶尔某一小组有一小小的偏差,教师就会就此大做文章,追问这个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谁的想法同他们不同?其他组的同学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说服他们?完成之后便是“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我真为你们高兴”之类的表扬话,同时还夹杂着请为他们精彩发言鼓掌的声音,最后,就是回顾本节课,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如此等等。教学模式死板,没能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的目的。

新课追求新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与这节课的本质内容相吻合,必须结合本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获取情感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该讲的讲,该演示的演示,该练习的练习,该讨论的讨论,该合作时合作,该记忆时记忆,切不可为形式所累,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形式是内容的外地表现,不存在不具有形式的内容。但是外在的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的需要,为本质内容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教材中的本质内容。

二、注重解法的多样化,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培养。

重视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提倡解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时也往往出示几幅图对学生加以引导,如:小明是这样做的,小亮是这样想的,小颖是怎样做的?你还有别的'做法吗?于是乎,解法多样化成为现在教学中的亮点。

再加上“多样化”做法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又非常“精彩”,看上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无形之中又为这样的课堂增加了新的“看点”。无疑挖掘题目的多种解法,也许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所帮助,但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层次性,重点强调一般方法。

如何提倡解法多样化,而又能保证优化出一般的方法,不影响学生对后继内容的学习,并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练习,是每一个课改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把握好多样化的“度”,做到适可而止,及时地优化出一般方法,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学效率低。

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个性发展放到突出地位。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角度讲都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课堂失控,教学效率低。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的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化,失去的却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引导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实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保证课堂效率的真正提高。

四、刻意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执行者,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和超越,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教学资源中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背离文本内容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分为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对于那些无效的生成,教师要加以甄别,注意取舍。要选取哪些对本节内容有关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研究,决不能不顾文本内容,一味强调生成资源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更新观念,切实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实质;二是直面存在的问题,在改中学,学中改;三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进行业务培训,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得到完善,课堂效益不断提高。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与文化积淀,特别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在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上,坚持专业先行、学科后发;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坚持教学核心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与服务地方;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坚持能力本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在质量与规模的关系上,坚持质量第一,寻求最佳规模效益。

[论文关键词]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知识与能力质量与规模。

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从发展基础上讲,应该规划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从高校职能上讲,应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人才培养上讲,应该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从办学效益上讲,应该解决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和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核心作用。学科与专业虽有着诸多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一般认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一个学科支撑一个或几个专业,一个专业又以一个或几个学科为基础。学科与专业是主从关系,没有学科支撑就无从谈起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有相通之处,一方面,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将会对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科纵向和横向发展。

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学科体系,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也要注重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互支撑与渗透,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因此,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高水平的学科尤其需要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相比而言,学科建设的过程比专业建设更长,因此,在实践中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的主从关系,单纯强调学科的优先发展,对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而言是不现实的。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地方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专业先行、学科后划”的思路适当设置地方需要量大的专业,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地方院校设置专业,在考虑学科基础的同时,应更加侧重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一些紧缺专业,将专业按照学科性质进行归类并不断加以完善,以学科理论完善专业内涵,这样既加固了专业基础又提升了学科水平,达到学科专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在专业结构与布局上,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巩固发展基础专业、确保基础专业的基础和优势地位的同时,加快发展市场急需专业,灵活设置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

学科与专业的结合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出来,因此,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应加强基本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学科与专业研究的最新动态,充实与完善课程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别,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需求,加强在精品课程上建设。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大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途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教学与科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从大学教学过程角度来看,与基础教育的教学不同,大学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智能和研究能力,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讲清知识、原理、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讲授的'内容应有所创新,立足学科的前沿。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知识的更新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在客观上为教师科研选题奠定基础。

从大学教学特点上讲,大学教学工作与大学科研工作具有依赖关系,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大学教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无不体现出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和依存。从课程建设角度来看,大学课程追求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强调以最新的综合化专业知识充实与完善课程内容,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因此,大学教学需要以科研作支撑,科研可以带动教学的创新,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使教学活动与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同步。

2以科研实现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不仅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创新,以最新科研成果指导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尤其需要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的管理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的局面。在重视与加强人才培养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型大学应以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为己任,积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创新和教育内容创新,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要依托大学创新的品格,提炼创新大学精神并促进其转化为社会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全方位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潮流,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与科研的成效都通过服务社会体现出来,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在于服务地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三大职能,教学与科研是基础和前提,服务地方是归宿与目的。教学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科研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二者殊途同归,共同作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个目的。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能力,知识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深刻理解和创新。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应用能力较强,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的学科专业结构、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的教师队伍,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立足学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实现考试制度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书面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业评价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动手操作能力,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突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组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综合知识主要在于“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但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有“双基”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学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主线或诠释架构与原理架构,具备学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以此构建学生理解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的活动及其过程。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活动中才能形成智慧,同时,让学生亲身感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思想和方法,才可以逐渐形成正确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在于“双能”,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能力来看,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已知,而发现与提出问题是未知,因此,发现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发现问题通常是指个体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发现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认清问题、概括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组织,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四、质量与规模的关系。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质量是一个远比数量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的问题,质量是“本”,数量是“末”,本末绝不可以倒置。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在办学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在确定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时,必须使之与学校的资源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充分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谋求数量的增长,寻求最佳的规模效益。

1保证师资资源的充足性。高等学校应确定科学合理的生师比并按该比例配置教师,确保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2确保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该逐渐走向成熟,不能因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水平的停滞或下降。

3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水平。课程是教学的依据,只有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才具备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应成为制约课程建设水平的因素。

4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丰富科研成果。科研与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科研也是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手段,办学规模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变化,但不能因此冲击科研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5不断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地方院校应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通过教学、科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规模应该在确保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办学质量与办学规模的关系最终通过办学效益体现出来,因此,在处理质量与规模的关系时,应以办学效益为衡量的基本标准。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在于地方性、高水平、特色化,一味盲目求大、求全的做法往往会违背办学宗旨。规模的扩张应该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以办学效益为依据,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是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二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2]殷剑平.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三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基于教育目标是由教师主导完成的,同时基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师生关系均十分关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原则、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质,对学生全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一、改进师生交往的方向、维度,实现由单向、单维到多向、多维的转变。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维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过程只存在一个认识主体和一个(或多个)认识客体这一组矛盾。其中客体虽然有反馈功能,但其反馈信息只能用主体去认识和处理。在此理论指导下,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是教师单向作用于学生。其交往模式为:

一是教师――学生群体型。教师利用课堂这一子系统实行的对学生的社会控制。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左右着学生群体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观念,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群体的课堂“法典”。

二是教师――学生基本型。课堂教学虽然是教师面对整体学生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注意集体中的学生个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板演、朗读等常常都是与学生个体交往的主要手段。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上述两种师生交往模式必不可少,但它们的弱点是单维度的,只有上述两种模式的师生交往是不完全的,因为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包含有两个认识主体和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的认识客体。其中,师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客体不但有理论形态的教材和物理形态的教学环境,还有灵活多变的教法、学法。这一过程不只要解决师生对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认识差别问题,还要解决师生互为认识主体、又互为认识客体的相互认识问题。因此,上述两种师生交往应由单向改为双向,除此之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二、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实现由专制型、放任型向民主型的转变。

一个教学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师在其中扮演领袖角色,他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使之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大致有专制性、民主型、放任性三种。专制性领导方式下的师生交往线路是单向的,且学生的交往被割断了,教师用权威的手段强制学生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行动,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其结果是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正是这种师生交往方式的温床。

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师生的交往几乎隔绝,处于严重的失控状态,其结果往往是相互敌视,竭力寻找替罪羊。美国的道尔顿制,一些大撒把的.教学就有这样的特点。

民主型的方式。师生是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的,学生个体更愿友好合作,表现为更多的独立性和创见性。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才会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况且,师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对学生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增强师生交往的时空频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师生关系与师生接触的时间、空间、频度相关联。一般说来,空间距离越小,接触越频繁,则越容易相互吸引。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空间形态,是指课堂教学参与人际结合的表现形式。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大多仍为传统的“秧田型”,教师尊于明显的报告位置,学生个体的位置则整齐地向着讲台随机排列。这样,师生的交往虽尚能保持,但空间距离远近不一,而且学生之间的交往则由于空间转换界定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课堂不只是师生事务交往的场所,更应是教师、学生交往的天地。传统的“秧田型”组合不利于学生交往,可以改为强调小组内部交往的马蹄形组合,强调小组内部与小组间交往的长方形组合,还可借鉴国外的半圆形、圆桌形组织。不过小组的组成不能按身材高矮、性别比例搭配,可以根据需要互补因素进行组合,使不同纪律背景、不同学习成绩、不同阶层的学生处于同一小组内,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想方设法缩短与学生交往的空间,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缩小与教室后面学生交往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频度,提高知识传授、技能培养、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费和古德的观察发现,教师与学习好的学生交往的时间约为“差生”的两倍。令人深思的是:当学生不回答或说不知道时,教师往往对好学生重述问题,提供暗示,或再问其它问题,而对差生则往往很快放弃或直接告知答案。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等生得到的交往机会最少,最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成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增加与中等生、“差生”的交往频度,有时候教师与“差生”偶尔一次的教往会使他铭记终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个明智的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状态,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四

【内容摘要】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教师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宽容之心悦纳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关爱学生、以宽松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以教学相长的心态调动师生。师生之间的和谐必然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这种和谐的关系必将促进整个教育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正文】。

“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但在现阶段现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地开展。我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现在就如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现在的教育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身在第一线的教师明显感到现在的学生难管,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令五申仍然无济于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学生狠很教训一番,可是事实证明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苛刻训话最是失败,结果也往往适得其反。这一点就让我们思考要适当转变方法态度,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或过失,这样才会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亲切地交谈,用一种平等的探讨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再因势利导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他们可能会较快地接受你的批评和意见。

二、以宽容之心悦纳学生。

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蒙台涅说:“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要想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当你在处理孩子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孩子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孩子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教育宽容显得异常重要。教育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相反,我们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现状,方见成效。教育家莫里斯-比格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要学会宽容,就要冷静客观的看待学生的错误或过失,这样才会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有理解才有教育,尊重学生,了解个性差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不留后遗症,师生双方还会由“冤家路窄”转为“不打不相识”,甚至成为至交。宽容学生缺点,愉快接纳学生,帮助他们长善救失,才会让所有学生感受到阳光般温暖,如沐春风。用宽容的心去悦纳每一位学生,我们就会感受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看到每一种独特的美丽。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三、以朋友的身份关爱学生。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教育家叶圣陶说:“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和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他们的见解,充分肯定他们的可贵之处,对一些违纪现象,在课堂上要用艺术的批评,在课下再去单独交流,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在课堂外可以与学生更轻松地相处,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很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位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到“我非常喜欢老师在向我讲解问题时搭着我的背,轻轻的、暖暖的,感觉很舒服,讲完后老师还轻拍了一下我的脑袋,看着她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妙。”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让学生有如此幸福的感觉,这也是我们老师所没有想到的。这也让我们明白学生需要的实际并不多。

四、以宽松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

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强调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调;在另一方面,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无论社会、家长、学校都给予老师极大的压力,“升学率”的高低与教师的评先进、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教师如果完成不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升学率”指标,就可能保不了“饭碗”,于是“升学率”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休止的题海训练、考试以及残酷的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学业负担。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只能“要你学”,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和谐关系。当前在中小学校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仅仅与教师的师德问题有关,也与中小学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有关。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里基本上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大学有比较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五、以教学相长的心态调动师生。

“以生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师生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徐特立告诫大家:“在教学中不要不受学生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以生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学生,让学生“面刺”老师。这需要老师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个面对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班主任。与其背后被学生说,与其毕业后让学生议,不如今天就听听学生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学生毕竟还是自己人;即使是“敌人”,也能化敌为友。我们在提倡教师做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学生做老师的“良生益友”。

今年,我大胆采用了学生给老师写评语的方法,全面细致地倾听所有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意见中,我深深的震撼于学生洞察力与勇气,学生对老师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最明白,学生对老师的缺点最想说最敢说最会说,学生的意见是尖锐的,也是善意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了污点,及时地擦干净;更像打了一针清醒剂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幡然醒悟。师生相处更加和睦,更加快乐。每当想起教育家莫里斯-比格的话:“在民主的课堂里,教师的观点正象学生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尖锐批评。这样学生和教师都能学习,教学相长。”我真是感慨万千。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师生和,教育兴”。师生和则班级兴,学生学业成,发展快,人格全,而教师也可以更好的、更有信心地从事自己的教育工作。而这种和谐的关系必将促进整个教育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并常抓不懈。

张晓军。

[师生和,教育新(高三班主任工作论文)]。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五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历史。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效率。以往的课堂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服从,没有自主。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社会对以往人们观念中的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在各种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将加速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由此,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改变“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教学模式,形成平等民主关系的组织模式。

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有距离感,学生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发表,师生关系也就无法融洽。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将会使学生的心情与兴趣有所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就拉近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2.形成亲切的教学语言风格,强调尊重与信任。

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也才会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习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在某些情景下可以使用这种命令式的口气,但不应该整堂课上都充斥着命令式的声音。比如,对学生在认知某个知识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不管对与否都应该做到暂缓批评性的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而且教师应用亲切的眼光和语气上课,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

3.交往策略的改变。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解决师生相处时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耐心倾听学生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与他们交谈并积极地倾听。如果由于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这种行为便是教师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教师一方面积极地倾听,一方面尽可能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说明使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相信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这样的表达。如果问题是师生双方的问题,比如,学生有不良自尊心的表现,因此可能会做出使老师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还是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并坦诚陈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这些问题仍然可以得到解决。在遇到冲突时,教师应采取“不失面子”的策略,问题的解决应使有关各方面都满意,不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师道尊严”的思想让教师希望使用自己的权力。如果教师不适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将失去与学生建立真诚、有效的师生关系的机会。

题或进行交流的方式,课堂必将出现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六

据笔者的跟踪调查,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电脑,到初中毕业时,经过5年的信息技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竟然差得惊人:除了上网聊天、视频对话、网络游戏外,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及现今的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往往还处于一种边缘位置,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自己的“小气候”里进行一番作为,总结一些适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强调一个“严”字。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独自上机的课时多,而一旦学生开始独自上机操作,课堂秩序就比较难以把握,特别是装有网络的电脑室,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强调一个“严”字。

“正人先正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不管你是兼职或者是专职,首先自身在思想上要端正态度,不能把信息技术课当作“闲杂课”或者“游戏课”,要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认真备课、上课。

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现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要进行严格要求,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必须等完成任务之后再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学习习惯,这也是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基本前提。

注意一个“趣”字。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必须深挖教材,然后根据学情、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制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利用电脑技术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某种情境,设计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上,经过“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次,笔者结合当地农村节日写对联的传统,给学生出示了一副“春节情境图”,要求学生给自己家写一副对联。

学生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构思了适合自家的对联。然而在操作时遇到了一道难题:不知如何把横排的文字变成竖排的。因为在以往的word2003的文字编辑教学中,学生习惯的都是从左至右的书写顺序。一阵迷惑之后,经过学生之间的一番讨论,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们巧妙地利用了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在文本范围内写对联,从而解决了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对对联的边框进行了美化,填上了鲜花、灯笼等装饰物。

总之,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颖的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中体验到无比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变成他们内心的“自我需要”。

重视一个“评”字。

及时的反馈,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且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的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如果仅仅依靠期末一次纸笔测试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平时,即分章节、分阶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有关word方面的知识点之后,为了及时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从语文教师那里拿来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编排这一篇文档。学生完成操作任务之后,先由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在综合学生的意见之后,最后给予该生相应的结论性等级评价。

在这样的考核评价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考核评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发挥了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使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的依据。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七

中小学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大花园,作为国家独立的经济,教育体制单位,也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预算绩效管理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更有效的控制和加强学校的管理,为教师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长足稳健的发展。

一、中小学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因。

(一)有助于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

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学校发展运行下去的重要基础。学校进行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经费使用前,对经费进行有效的预算,并按照预算的要求执行下去,有效的控制经费的使用。并同时根据预算的不断调整,使教育经费在每个阶段的使用都达到合理分配的效果,有效的加强了学校经费的预算管理。通过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使教育经费的用途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将每一步的资金使用落到实处,减少资金的不合理留存和短缺。

(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校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在学校设施的更新及折旧处理上。首先,学校的学习设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利用设施学生可以积极获得学习资源,打开学习眼界。同时,教育设施也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重要部分。都知道,学校的体育课是学校学习必不可少的课程,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体育课的教学器材是学校教学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系学生的身体健康,时刻引起学校的关注。因此,做好设备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保证学生安全和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促进老师积极教学,传播知识。通过学生评课及升学率对老师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是目前大部分学校推动教学的有效手法。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通过预算有效的控制教师资源的组合,使学校教师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一)预算绩效管理不被重视。

学校将自己主要工作放在了教育教学事业上,忽视财务方面的工作。在大多数学校,财务的主要工作都是现金钱款收支,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的预算管理,以至于学校的财务没有任何可以发展的契机。校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知之甚少,对财务方面的问题更是不以为意,使得财务工作的加强和改革在学校的工作中无从下手,缺乏实践的机会。所以,预算绩效管理在学校内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实施。

(二)没有针对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绩效管理尚未得到完善的发展。国家绩效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提供经验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机制。由于校园与市场不同,但也依靠市场经验进行发展,因此,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在无法借鉴和自身发展的情况下难以建立起来。

(三)学校没有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人员。

大部分学校的财务部门均归属于总务处统御管辖,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通常学校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强,独立管理能力有限。同时,受学校财会准则制度的限制,学校的财务人员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时遇到问题难以解决也导致了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无法实施。另外,一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受财务人员自身和学校财务岗位缺失的'限制,无法取得准确的财务数据而无法进行下去,导致了学校财务工作一直停留在基础收支运算层面上。

(四)教师绩效管理评价不完善。

教师的绩效管理通常只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学生评课。处于忙碌学习中的学生们在评课时往往并不会做出真实的评价,只是敷衍了事。第二,是升学率。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生的升学率验证三年一次,无法提供准确有效的评价结果。因此,对于教师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很难拿出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解决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领导的管理思想。

提高学校领导对财务问题的认识,使学校领导了解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学校作为教育组织机构,其发展往往由领导者的发展思维方向密切相关。因此,改变以往学校领导对于财务问题的认识是解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预算绩效管理能够进入学校,获得发展契机的重要途径。只有取得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财务工作才不会因噎废食,停滞不前。

(二)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于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体制建设充满了阻碍。但是,为满足学校发展要求,预算管理已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实现问题解决,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第一,模拟学校预算环境。由于学校的财务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相对企业更加简单,所以学校的内部环境也相对更加容易模仿。我们可以建立学校财务核算与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以确立预算管理体制。第二,通过对学校进行实地研究。国家可以组织建立专家考察团进入学校,通过了解学校资金管理,资金流动及设备更新周期建立初步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以试点的形式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并且不断改进形成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重视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

学校目前应当设置预算绩效管理岗位以填补空缺。学校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预算管理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因此,学校应当适当引进有校园管理经验的财务人员对学校的预算管理提出意见,也可以加强学校在职的财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财务知识能力。另外学校应当适当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财务人员间的对话交往,财务人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此外,财务人员更应加强自身的财务能力,加强学习以适应学校要求。同时学校也应当建立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将能力与切身利益相挂钩,激发财务人员学习热情,促进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

由于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也难以着手实施。但我们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评价。一,提高日常款项收支的管理水平。学校在日常的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以及教育设备的更新和折旧上加强管理。做到每一笔咱都落到实处没有差错。二,项目拨款专款专用。由国家下拨的资金应当做到单笔记录,去向清晰。比如,该资金只用于建楼,就在钱款上做清晰标注,在该资金被提取使用时更要有责任人的签名印章,使钱款去向清晰,资金使用的管理加强。三,在进行财务预算评价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预算内钱款要有票据证明,凭证清晰可以对票据可靠性进行验证。同时积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老师等教职员,还是设备都及时进行管理,并设置合适的检查周期,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实时而到位。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王毓冰.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3):1000–8772.

[2]张晓莹.基于评分卡视角的公立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2017.

[3]王勤玉.内部控制视角下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完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02):1008–1283.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八

摘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就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益这一课题,展开实践性探索。并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出了具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效益;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于“教”,更要求学生善于“学”。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

导入巧妙化,使学生想学。

别致独特的教具,巧妙新颖的导语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不但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迅速燃起想学的热情。

比如,数学课上,在学习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时,为了能使其直观、形象,笔者特制作了一个只有时针、分针的简易固定时钟(时针、分针成异面直线,间距约15cm)。时针、分针既不相交又不平行,转换视角,让学生感觉到:成异面直线的时针、分针的确形成一个角度。不但引出异面直线夹角的概念,自然导入新课,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应用(有关利润问题的计算)时,笔者如此设计导入语:“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生意之人,南来北往,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那么,如何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呢?是不是具备精明的经济头脑,就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呢?”几句感染力很强的话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的探索之中。

教师学生化,让学生愿学。

我们常看到一种现象:不少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新旧衔接,游刃有余,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行如流水。但奇怪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学习激情来,而是懒洋洋,不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没有用学生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问题,没有顾及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情绪的接受程度。通俗点说,就是教师没有学生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问题。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1887~1985)也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很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千倍重要。因此,一名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将要学习或正在学习的内容,思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纠学生之所错,解学生之所难,享学生之所乐。只有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体现人格上的平等,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学生才能呈现出愿意接受、愿意与教师合作的状态。比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经常转换一下角色,对于一些问题的方法、思路,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尝试着分析讲解,教师作为“学生”听。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

例题习题层次化,让学生爱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所吸收,旧知识又从中得到改造和发展,从而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只有在自己学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例题或学生训练的习题,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使它们具有一定的梯度,像台阶一样,由低到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学生根据所需,听得懂,做得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学有所得,从而爱学。

例如,在复习椭圆时,笔者针对椭圆的离心率,按照由低层到高层的顺序,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

再如,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可概括为10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可总结为四个字:“左加右减”。

因此,把数学概念、规律创编为口诀,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业开放化,让学生好学。

所谓作业开放化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内容,让学生从教学角度对某些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它需要学生对课堂上讲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并能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进行运用。

比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后,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归纳方法的精髓,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作业题:请根据你对数学归纳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举一例,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它的实质内涵所在,并给以简单的逻辑推证。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学生都能在经典例子“多米诺骨牌”的基础上,从周围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贴切熟悉的事例。

再如,学习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时,在学生弄清分期付款及复利计算含义的基础上,可把开放性作业题设计如下:在当今的商业活动中,分期付款的运作方式日益广泛,那么,哪些实际问题采用分期付款比较划算?在分期付款的多种方案中,哪个方案最好?实际问题中的分期付款和课本介绍的分期付款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等等。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走进了商场、银行、保险公司,通过现场询问、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作业开放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场所,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不但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交际、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等),而且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教师若能不断学习,经常更新知识结构,经常改变教学模式,经常探索教学方法,经常思考教学语言,也都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牛绪鹏.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匹配[j].中学数学,,(1).

[2]朱威,黄安成.数学“口诀”应适度提倡[j].中学数学,2002,(6).

[3]国家教育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篇十九

摘要:随着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所学学科多,负担也较重,针对这种现状,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理学科特点,地理教师应该在自身修养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变化赢得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前提,给学生加于学法指导,让学生把知识消化在课堂。

关键词:地理课堂效益形象学法地理教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而言,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形”诱“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由此笔者认为说:地理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最活跃的动力;是产生地理学习强烈求知欲的“激素”;是学生能否较好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然而,促使学生能否具有学习地理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形象(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的,还指教师内在的素质)树立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现代教师而言,首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博学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精通大纲,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能力。例如: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应如何解决?为什么很多专家呼吁要炸掉三门峡水库?成语“泾渭分明”在地理当中怎样解释?根据材料和现实分析造成我国大面积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本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足够的素材,才会被学生佩服,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最后,对待学生要用“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当中,都是很有个性和叛逆心理的人。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用真心、爱心、耐心与他们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用诚心去理解他们,才会博的学生的喜欢,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以“形”诱“趣”。

二、以“法”为“基”

所谓以“法”为“基”,就是指教师应以传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为教学的基础和根本目标。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由于地理具有时空性、广阔性、遥远性、运动性及循环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三条:一是“列举问题法”,即预习时提出问题、听讲时针对问题、看书时巩固问题、作业时检查问题、总结时反思问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内容时,通过预习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几类?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控制下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再重温课本和笔记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作业检验问题和反思总结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三是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记忆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可以编歌诀为: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内蒙古自治区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等等。

三、以“具”辅“教”

地理可谓海纳百川,文理兼容,包罗万象。上至广袤的宇宙空间,下至地球内部几千千米处。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凭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必须借助于一些地理教具来辅助教学。如地图、地形图、课本插图、影片等,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能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行星运行轨道特点时,可用flash动画演示一下,就能让学生感受的其特点。再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欣赏》时,可用些照片展示,同时也能通过地理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综上所述,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动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质量升级的关键,而教师形象树立良好与否则是学生是否学习兴趣的根本保证。这是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些观点,其中必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同行们予以指出与批评,笔者将会感激万分;也会不断改进,与时俱进,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9174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