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个人经验和他人经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或错误思维方式。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一
法、方式和手段的灵活运用,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使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现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我预设的主要教学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在具体的环境中识字。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对象如能通过一些具体、直观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更能提高认识效率。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克服简单的、成人化的过多追求理性的字的构成和字义讲解,坚持尽可能通过语言、体态、实物、模型、挂图及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逐幅出示“一棵树、两个苹果、五朵花”的图,引导学生用上数量词说出图中的东西,从而导入课题。这样引入一能增强学生学习数量词的兴趣,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词。
在学习课文时,我也是通过课件中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
二、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改以来,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因。
此,我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想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住这些生字娃娃了吗?你是怎么记的?”在学生识记完生字后,师指着“海鸥、沙滩、军舰、帆船”这些词语说:“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帮忙找数量词朋友,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找完朋友后,全班齐读搭配好的词。而学习第二小节时,我从课文到生字再回到课文。这样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不易疲劳,使课堂充满活力。
2、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很难让他们整堂课集中思想静下来学习。因此,针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发挥儿童“动”的特长,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儿童身动、口动、心动,全身一齐“动”起来,“活”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在巩固练习时,我以“摘苹果”的形式巩固这节课所学的词语。最后把这堂课所认识的9个生字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段话中)再认读。
三、重视写字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二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三
《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鲁教版_____年级_____第_____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_____方面的主题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承担着培养______重要任务。《》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文章通过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课文充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手法描写_______,生动细腻,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一篇学习写景(写人,记事)的好文章。
依据教材的地位与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______个生字,会写_____个生字;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______"等_____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教材中指定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
3、能够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文中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或故事寓意、或人物特点),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
4、激发学生________的思想情感,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在认真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__________(景色的优美、或人物特点、故事文章含义等),加深课文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由于______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限,学生对___________有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将适时多媒体手段,使_____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生动理解________.
依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策略,促进预定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是大胆采用以读代讲策略。教学中将自始至终坚持以读为本,坚持精讲多读,达到以读促悟,重要的段落达到熟读成诵,进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采用以写促读策略。教学中我将坚持读写结合,发掘教材的创作点,巧妙设计片断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相像,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创造表达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读写一体。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将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从整体到部分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精读理解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借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现快速感知,达到省时高效,同时促进学生自觉能力不断提高。上课伊始,我将开门见山,板书课题《》,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首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几方面(或哪几件事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_______________.接着提出一个触及文章思想内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借助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感受人物(事物)的_________,并随机板书中心词_______.在这一环节当中,对文章的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课文的发展脉络,对文章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这就为下阶段的精读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我将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本课中的生字词语,并充分运用拼音识字法、对比识字法、谜语识、查字典识字法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识字目标。识字之后,我将着重指导正确书写_______字,通过观察、示范,提醒他们特别注意写好——字的______部分。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抓住_______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体会文中含着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感情诵读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精读部分的教学我将这样展开:
1、标一标:让学生快速浏览这一段,把其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词句标出来,为后面仔细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2、品一品:标出重点的词句之后,启发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或为什么给你的印象特别深),让他们静心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
3、讲一讲: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读书感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和谐发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着力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同时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读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我将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形成正确的理解方法。
4、读一读:这里的读主要是赏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抓住重点词句畅谈感受之后,我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教学应当立足于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激发读书兴趣,促进人的终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面引领学习一个重点段落就是为了"授之以渔",因此接下来我将实现开放性阅读策略。课文中表现人物(事物)______的细节还有很多,我将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提高课堂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开展学习,让他们给一些重点语句加上简单的评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教学应当提倡一课一得,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扎实提高。在部分精读、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将设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思提炼、总结升华,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深入一层。我将联系课文的结尾(或中心句,或补充资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____________?通过思考回答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本质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或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或懂得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也是读书。只有多读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快乐。因此,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我将安排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在朗读中尽情享受文中的语言美、情境美及人物的思想美,并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我还将鼓励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课后指定的段落),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将给学生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是基础性练习,主要促进学生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另一个是拓展应用性练习,主要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搞一个小练笔。这一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小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
各位评委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牢固坚持以读为本,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同步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计划用两课时完成,预期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五
“发现――自主”归类识字教学新探。
在识字教学中有个经典的解释和记忆“聪”字的方法:你在学习做事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话那一定能变得很“聪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识字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做到这“四到”呢?如何在让他们在“四到”后再去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真正体现“聪明”的价值呢?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的。在多年的归类识字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发现――自主”这种识字教学模式比传统的由教师首先讲出某一课识字的规律,讲解生字的音、形、义,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教学模式更好。因为识字教材采取以上多种形式编排,旨在体现汉字规律,激发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已有的识字基础上,主动识字,即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偏旁、部件和形声字规律等记忆字形;结合词语、句子,联系图画理解字义。一般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教师就不要讲解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方法,教规律上。识字学词学句中的句子和短文,要多读,少讲或不讲。而在“发现――自主”这种识字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正是体现了以上特点,学生以发现为乐,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使识字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听说读写认能力就在“发现――自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下面以我在教学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中为例,叙述用“发现――自主”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几个片段。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发现――自主”教学要求学生从“依赖他人的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在识字学词学句中,生字词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存在着学习的“秘密”。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所以每次上识字学词学句的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们这一课中有很多“秘密”,期待他们去发现,谁发现一个小“秘密”,老师就颁发“聪明星”给他。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和积极地去读课文,去思考,去寻找“秘密”的所在。这样,课堂成了“发现秘密”的乐园。如在教学第2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讨论,发现了“这课学的生字都和树木有关系,所以有木字旁”;“生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木字旁,木字变成偏旁部首后一捺变成了一点”;“有些部件的发音和生字发音相似”;“木字旁的字写的时候都是左边窄,右边宽”;在学习3课上发现了“学习内容是由熟字+偏旁=生字,再用生字组词造句组成的”;“偏旁可以加在熟字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还有半包围”;“熟字加了偏旁后变小了,如‘认、伙、晴、情等’;有些字一捺变成一点,如‘达、彩’”;“生词和句子能让我们知道这个生字是什么意思”……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显然,在学生发现“秘密”的过程中,在追求小小“发现”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中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都由他们自己“发现”了,而往往自己发现的知识远远比别人灌注的记得更牢靠。
“我有个小小的‘问题’”
[1][2][3]。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六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和单元目标均提到“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本次习作教学,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构思,合作学习。通过方法指导,从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等出发,小组合作讨论与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提炼写法、选材训练等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富有技巧性,充满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欣赏、评改习作,提高学生的评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享受到修改习作的乐趣,和看到习作越来越充实、精美的成就感。
学生在习作前虽然只是大概预习了一下《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内容,没有进行过随文练笔,但他们已经有了从三年级以来积累的一些习作方法和技巧,并非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基于学生起点和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人物特点内涵理解比较浅显,对人物细节描写掌握不到位。因此,本次习作教学的指导课我采用了“四部曲”方式进行教学:第一部激趣解题,第二部方法指引,第三部片段习作,第四部评赏修改。即先让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个人物的特点,接着结合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出示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思路,让生在小组内确定一个人物和他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共同完成一个习作片段,最后依托学生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欣赏、点评习作片段。
1、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习作片段。
3、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习作片段。教学难点为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材让学生审读,规律让学生寻找,疑问让学生议论,错误让学生辨析,知识让学生梳理。大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合作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合作法、拓展法、实践法。
学法:激发兴趣法、讨论法、评议法、举例法、探究法。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热身。
(二)方法指导:
1、师课件出示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
(1)、师提出任务: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片段表现了严监生什么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字或词。
(2)、师提问回顾所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3)、师提问质疑,引导生结合课文上下文,学会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师板书“合适”)。
(4)、师继续质疑,引导生学会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鲜明的特点。课件出示《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动作词红色字体显示)。
文摘: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三)片段习作:
1、师课件出示其余素材照片(周勇、彭老师、tfboys、同学等),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抓住一个鲜明特点,举例描述。师播放图片。
2、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他最鲜明的特点。
3、小组内合作,结合一件事例,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完成一个人物特点描写片段。(师课件逐步出示要求。)。
4、师巡视,相机指导。(师提示:可以像课文中的片段一样,抓住细节来描写。)。
(四)展示赏评:
1、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a)、先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小组的习作。其余学生自由点评。课堂如果生成好的点评句式,师相机抓出来,黑板上板书,后面小组效仿。
b)、如果课堂生成不够理想,师相机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赏评习作。
师课件出示赏评句式温馨提示:
你用了()描写方法,表现了xxx()的特点。我建议()。
2、教师相机点拨。
3、师相机课件出示自己的下水片段,请生赏评、修改。
(五)继续习作:
师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七
1.教材分析: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安排: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八
《我选我》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编排的,评选班干部是我们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其实就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选自己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王宁小朋友自己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说明了一个人要自信,要敢于表现自己。
“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
就本节课的识字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全班中下游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认字,学字,怎样能让学生将这些自学的又快又牢这是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本节课的识字教学来看,主要有这几个字比较的难认,难写,“委、员、补、室、悄、愣、切、掌”
结合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人民服务。
这一课时的重点是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体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这节课我创设了同样的教学情景,来增强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一节好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的快乐,学的有兴趣,一节好的课还必须让学生学有所得,快乐有收获的一节课才是成功的课。
而识字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片完整课文的局部,识字教学要服务于课文的学习,但就低年级来说,识字、写字教学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将识字教学完整和谐的融入一片课文的学习中,就成为教学方法的重难点。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理解学习,点拨引导法,讲授法,通过系统的引导,在交流学习中掌握生字,理解生字。
本节课公分四部分进行:第一步、情景导入,让学生在交流谈话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课文生字;第二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字;第三步,让学生分段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教师亲切地问,体会亲切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王宁的话,重点指导读出自信坚定的语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一名合格的劳动委员和一位合格的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关心集体。
第四部进一步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因为这篇课文的情境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首先创设情境,也为我们班补选一名劳动委员,在交流与谈话中老师逐个板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劳动委员、补选,谁呢,教室,静悄悄,突然,愣住”,帮助学生认读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初步掌握读音,初步在情境中理解感受词意。
接下来,话锋一转,在遥远的北京育英的小学二年级二班也正在开办会,补选劳动委员,让学生带着刚刚认识的字再次走进课文,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学习生字的,掌握生字,理解生字。
然后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结合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气氛,理解王宁我选我的坚定与勇气,更看到王宁的那一理智——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培养教育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在朗读的过程中继续学习生字“转学,亲切,集体,掌声”。在朗读指导中感受亲切一词的含义,读出温和轻柔的语气。结合实际理解关心集体的做法让学生及明白做一名合格劳动委员的标准,更明白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必须有关心集体的意识和做法,使学生既认了字又懂了字义。
最后,既是学习又是补充,同时还是检查,再结合黑板板书的生字,再读,找小老师读,同桌检查等多方位掌握生字。
课文学完,书写生字是重点,学生都认识了生字,如何将他们写得对写得漂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我结合在黑板上板演的教学方法重点指导“室校班”,其他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在田字格中临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巡回指导的方法学生独立书写。
总之,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探索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的阐述我的这次说课的安排。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2、
3、
本课的教学重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法、引导启发法、朗读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配备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
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法的分析,我将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要达成2大目标。1,是通过学生用心初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我主要在字音、字形、字义和长难句梳理4个方面给予重点指导。
在字音方面,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如:紧接着指名一名学生读课文中我指明的文段,结合句子学习生字新词,纠正字音。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读音。
在字形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字的结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归类识字。如,课文中的生字“木”字旁的生字为多数,较难写的字是“爽、杨”,我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上“——”,要求学生完成整个“爽”字的书写,结果学生意见不一,我相机在黑板的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这个字。
在字义方面,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字典,查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语境相机理解。培养学生的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2是在学生初读课文过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请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力求学生说准和完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相机梳理和板书,感知目标。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分为以下的几步:
1、让学生着问题再读课文,请学生看问题(可以是课文的也可以的自己设计的问题),读后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此问题,我相机板书。
2、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句子可以自己设计),请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3、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准备,再课堂演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在技巧上训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情感,所以在学生朗读探究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体验。例如,我用稍慢,沉重的语调或稍快,兴奋的语调引导学生读()自然段。
4、师生共读课文,既达到朗读目的,又突显了每段的第一句,整体感知课文。
(以上的4点看具体情况而定,由自己设计)。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学习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品读,触摸语言。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美腿与丑腿》是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美腿与丑腿》是富兰克林的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比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生观,肯定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否定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作者重点分析悲观的人生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告诫那些悲观的人必须改掉自身的恶习。短文写于两百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感觉到它的现实意义。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文中提到的两种人生观就会存在;富兰克林所批评的悲观的人生态度仍然在影响着今天许多人的心灵,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对于今天的青年,这篇文章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本文的标题“美腿和丑腿”,巧妙地隐喻了文中提到的乐观和悲观两种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强化了说理的力度。
1、知识目标:把握这篇短文的中心观点,明确论证的过程,理解美腿与丑腿的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赏析哲理性散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理解相对抽象的生活哲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人生观;弄清题目与课文观点的关系;从课文的布局结构上获得一些写作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总之,目标的设置上采取分层教学,由易到难。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阅读感知,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简单问题独立完成,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1、激趣导课,通过一道心理测试题引出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是检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3、研读课文,质疑讨论:
(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哪些例子作为论据?
(2)、作者为什么要将分析重点放在悲观的人的处世方式及其后果上?
(3)、作者在本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下列思考题:
作者写美腿和丑腿的作用是什么?注重以学生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5、拓展迁移:看图片谈认识。学以至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6、小结。总结全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并用知识去感悟生活,用文字去表现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的辅助使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的展示,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板书的设计上突出授课的重点,做到条理分明,逻辑严密。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的力度。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能力目标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在《池塘边的叫声》这篇有趣的课文中,富有情趣的故事,美丽、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索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共同品位着友情的美好与可贵,感受着充满世界的真、善、美。
富有情趣的故事,美丽、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索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小鱼、青蛙的对话,富于童趣,极为适宜孩子们练习分角色朗读。所以我在教学预设中,安排了诸多分角色朗读环节,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男女生分角色读,教师学生配合读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感悟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以青蛙和小鱼的身份,进行角色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语言表达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在对本课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后,我们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道德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初步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通过指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通过想象小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这一环节,发散学生思维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道德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朋友应当真诚,肯于帮助别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后,明确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并将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小鱼和青蛙间可贵的友情,懂得对朋友真诚,肯于帮助别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做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这节课我预设了两个课时,准备了课件、青蛙和小鱼形字词卡等教学辅助用品。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予以一些解说。
教学按“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品读课文,交流体会运用课件,指导写字总结谈话,启发运用”这样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吸引注意,用贴图和多媒体图片迅速引起学生兴趣,学生马上兴致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带着问题读文、圈生字、标自然段等教学手段都在训练学生怎样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随文识字这部分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等环节后,学生已基本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集中识字、词。
第二层次,对多音字进行重点指导。利用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出示了两个多音字:“背”“好”的字形、字音、句子,形象直观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第三层次,直接运用“好”字,不着痕迹地过渡到“好奇”上,运用“好奇”造句,指导语气,并用“你好”来规范礼貌用语。这个环节实为拓展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六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指导背诵。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尾巴》,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及性质
《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课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不但能激起孩子们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他们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全文共四节儿歌,第一节与第二节相对应,第三节与第四节相对应。两组儿歌结构完全相同,都是由简单的问答式构成,其基本形式是:一节问,一节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材特点,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两个字。认识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学会问句的朗读方式。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鼓励学生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随文识字,采用形式丰富的手段巩固生字。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掌握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四)教学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动物名称卡片
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依据一年级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征,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以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形式导入,引出课题《比尾巴》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采用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这一角色,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欣然愿意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这个时候,强调学生自己就是主人,让他们在初读课文中找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们。比赛结束后,设计了颁发奖杯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再次复习课文内容。
2、分散识字法。鉴于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多半出现在动物的名称上,于是我引出小狗这个由狮子大王派来的差使,给小选手们发衣服,而要求会认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于是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还有部分生字采用随文识字。
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3、朗读感悟法。新课标强调阅读要凸显学生的感悟。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突破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完一、二小节后,我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自己学习三、四小节。在朗读时,我让孩子和老师合作读,然后让孩子自己找好朋友读,最后同桌间相互读,再让孩子评价同学和老师的朗读,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获取经验、发现问题、互相促进。
2、读读、演演、说说、写写。读在粗读课文时,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理解课文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同桌你问我答读,男女生对读,配上动作读,师生问答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读好问句语气。演配合动作表演课文。说说说你还见过的其他动物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写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本课时我分六个环节来进行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课前,我跟孩子们做了个热身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脸;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腿;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你们有尾巴吗?没有!那你们知道谁有尾巴吗?小动物。小动物们有尾巴可高兴啦!今天,它们要在森林王国里比一比自己的尾巴。还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当裁判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圈出参加比赛动物的名字,多读几遍。
2、出示动物图片,让孩子们和小动物打招呼。
3、出示写有动物名称的比赛服卡片,让孩子们替不识字的小狗给参赛选手发比赛服装。让学生识记生字。
(三)读中探索,突破难点
1、课文的.教学难点是读好问句。文中1、2节和3、4节结构相同,我重点指导好1、2节,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第一步:老师范读,引导发现动物尾巴的特点,随机识字;第二步:指导读好问句,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第三步: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第3、4节,运用学习1、2节的方法学习3、4节,先朗读,再感悟,体现扶中学的学习方法。
3、趣味对读,感悟理解
看图对读课文,同桌问答读,自由找伙伴读,配动作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给小动物颁发奖杯,读全文。
(五)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写好撇折。
(六)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1、说说你见过的其他动物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课后请小朋友去了解一下动物尾巴的作用。
识字的语文说课稿篇十八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小花鹿来到繁华的城市后得了空气的污染过敏症,回到山村后,便将山里的新鲜空气运送到城里出售,开设了“新鲜空气专卖店”,生意兴隆。几年后,城市里到处山绿化,空气变得清新了,人们再也不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了城市绿化对净化空气所产生的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对个别读音、字形较混淆的生字,学生较易忽略。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课中应将重点落在复习巩固上,提高查阅的速度。在阅读上,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基础好的还能有感情地朗读。
1、分层识字,突出难重点。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导入新课时,学习了鹿、呼、吸。自学交流时,学生自学了“深、楼、市、汽、喘、专、店”生字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突出的是读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点训练查字典,如自学反馈时,通过查字典来了解“喘、深”的读音,能选择“深山”中“深”的解释条。
2、朗读为本,注重实效性。
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
3、训练说话,扎根于文本。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因素,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文中最后一节:“人们再也不来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内容及绿化与城市空气的关系展开想象:这时大家为什么不去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呢?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上为了理解“偏僻、繁华”的含义,以及植物带来了新鲜空气这一主题。教师出示了多幅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生字教学的层次性。
2、朗读训练的时效性。
3、说话训练的合理性。
4、激发情感的自然性。
具体实施如下:
1、以问题带出课文的学习。
课堂中,学生带着“小花鹿怎么会想到要卖空气?”这个问题整体进入课文的学习。而后学习5、6小节时,又问小花鹿卖空气受人欢迎吗?再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了解了绿色植物的作用。
2、说话训练,拓展思维。
本课有好几处说话练习,如说说“人们不买小花鹿的空气了,他们会怎么说?”“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等,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92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