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文档,它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编写教案前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和细化,确保教学的明确性和针对性。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案编写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水平。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一
《快乐的牧羊人》源于经典美国电影的一首插曲,乐曲旋律简洁,节奏明快,乐段清晰,富有感染力。经典的东西总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1、感受乐曲愉快、幽默、诙谐的情绪。
2、能根据音乐做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尝试用哈、啦、嘻等象声词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用语言、动作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一、观看木偶表演。
2、教师操作木偶,哼唱《快乐的牧羊人》前面四小节。
二、完整欣赏音。
1、我最喜欢唱的歌曲是《快乐的牧羊人》,你们听我唱完就知道我有多开心,多会笑了!
2、播放vcd,完整欣赏第一遍:听了乐曲,你觉得开心吗?
3、第二遍: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觉得多里很开心、很快乐?
4、哪一段,牧羊人最开心,他正在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师弹奏并哼唱这一乐段,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乐曲:1——8小节。你觉得牧羊人开心吗?
欣赏乐曲:9——16小节。牧羊人在干什么?
三、表达愉快的情绪。
1、用各种象声词(如“哈……啦……嘻……”等)来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愉快的心情。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二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
(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
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xxi——i。
喜羊羊节奏是xxixxi。
(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3、尝试跟着音乐和图谱分段练习。
4、幼儿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图谱进行踏步。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四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五
1.了解音乐知识――圆舞曲,感受体会圆舞曲音乐的风格。
2.学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
3.尝试二声部创作,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
2.尝试二声部创作,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音乐,
二、同学们,听说过华尔兹吗?知道老师跳的是什么舞吗?师随音乐跳起舞步。(华尔兹,或圆舞曲)。
三、新课。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具有舞曲风格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2师:请同学们看歌谱听音乐,选择你能回答的问题。
(1)调号(2)拍号(3)强弱规律(4)速度(播放唱三段)。
生,答。
师用手划拍,提示三拍子指挥图示。
师清唱乐谱,请思考,歌曲的结束音是什么?曲谱都由哪些音符组成?
(2)师:学生第一次视唱,挥着三拍子跟钢琴视唱歌谱。
(3)学生第二次视唱,挥三拍子并学习用饱满的声音演唱。
(4)学唱歌曲(注意歌唱姿势,表情自然,用饱满的声音演唱。)。
(5)生唱词第二次。
四、编创。
把我们的歌曲加入合唱的方式,会是音乐变得丰富,饱满,有层次感。
学生发言,尝试合唱创作。
3664、ˇ7.6563--5332765.67颌--‖。
1--2--3--1--533276颚5.555---‖。
分小组竞赛,看哪组歌声最具美感。(音色、声音位置统一)。
1、柯尔文手势练和声,(1)高声3,低声部1.(2)567『5555。
2、一组唱谱跟唱自己声部,老师弹另一个声部。
3、两组合唱,保持音量,不要争相盖过另一声部。两个声部保持音量上的平衡。提醒学生歌唱的.状态,用自然正确的方法演唱,避免大喊大叫。
4、合唱三段。
师:通过演唱,你知道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生答:呼唤友谊、和平、团结。
五小结。
师:是啊,每个人都希望能生活在和平、友谊、团结的环境。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和平、友谊、团结的呼唤。同学们,唱出最美的歌声吧。(播放一段伴奏)。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七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八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九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音乐视频、图片等。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一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二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一、组织教学。
告知学生今天要选出金牌团队和表现优秀的同学,请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
二、视频导入。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听听出歌词的演唱顺序。
2、第二遍聆听生谈谈自己对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谈谈,师小结。
找出衬词有几处?哪几处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画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特点。
3、师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师演唱主体部分,生演唱衬词部分。要求生思考主体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师适时纠正。
5、主体部分有几个角色?他们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与延伸。
1、看看歌曲的演唱声音有何特点?
2、了解约德尔调的特点。
3、了解音乐剧。
五、活动与创造。
尝试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六、总结。
七、评出金牌团队以及优秀表现个人。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三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四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这首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称之为“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
音乐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展现的美,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美、人声的美、意境的美……并且懂得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进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生活的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这堂课中,无论是听赏、学唱还是表演歌曲都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1、在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过程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能够象牧羊人一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跟唱、哼唱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分配角色,体验歌曲情绪与风格。
3、用体验、想象、即兴表演等方法,在听、唱、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的风格特点;并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感受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生动的情绪,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单元诗导入。
二、游戏:跳房子,按口令准确地跳到五线谱上。
三、根据《doremi》唱的唱名进行游戏。
(一)欣赏影片片断《孤独的牧羊人》(原版),介绍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作者及简单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的诙谐幽默、活泼欢快的情绪。
1.歌词里唱了些什么?
3.学一学衬词的唱法。
(三)再听。
3.分组进行表演,师生评述。
(四)拓展。
2.观赏片中欢快的歌曲《doremi》。
(五)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搜集幽默风趣的歌曲和乐曲。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选择的是几首具有活泼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其中两首欣赏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不管是听赏游戏还是创作表演都力求让学生感受一种快乐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五
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中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唱歌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歌来,特别是幼儿期,对歌曲的需求更是强烈。因此,幼儿园歌唱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歌唱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歌唱家,而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情感的能力。
这次参加平湖市南湖之春选拔赛活动,我选择了大班的歌唱活动《孤独的牧羊人》。这是外国电影《音乐之声》里的一首插曲,歌曲原歌词是根据译文而来的。由许卓娅老师选取一小段重新改编,歌曲欢快、诙谐,调整后的歌词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更让幼儿感兴趣,较容易理解。歌曲中一小节内音域跨度为5——5、6——6,且多为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讲曲调较难。于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制定了适宜幼儿的音乐。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大胆尝试唱歌曲中趣味的衬词。
3、在歌唱过程中提升歌唱表演及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5、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本次活动始终从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入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特点,获得歌唱的知识,激发审美情趣。活动中我设计了六个环节:练声、回音游戏、感受歌唱、初步学唱、完整学唱、多形式歌唱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的,前面的环节是为了后面的学习歌曲打下基础。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发声练习可以让保护幼儿的嗓子,让声带为学习歌曲做好生理上的准备,回音游戏用了歌词中的一些节奏和衬词,在潜意识中帮助幼儿感受衬词内容、节奏,让幼儿学起歌来更轻松。
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模仿牧人、老山羊、小山羊等不同角色,变化自己的音色进行演唱,让孩子在演唱中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教学中通过趣味性“小果子”图谱的直观感受,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节奏与歌词的关系,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符时值和八度大跳的感觉,使幼儿在图谱的提示下轻松地掌握衬词部分。活动中还积极采用与老师的互动对接,使幼儿在主动接受熏染的状态下,体验歌词中有趣的“衬词”带来的快乐。
反感觉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整个思路和环节比较清晰,但是我的语速还是稍快了些,有些地方领唱时速度有点快,没有和孩子保持一致,感觉自己的激情还不够,有时侯可以比孩子们更高昂一点,更夸张一些。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需要自己慢慢揣摩和领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六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一、组织教学。
告知学生今天要选出金牌团队和表现优秀的同学,请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
二、视频导入。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听听出歌词的演唱顺序。
2、第二遍聆听生谈谈自己对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谈谈,师小结。
找出衬词有几处?哪几处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画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特点。
3、师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师演唱主体部分,生演唱衬词部分。要求生思考主体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师适时纠正。
5、主体部分有几个角色?他们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与延伸。
1、看看歌曲的演唱声音有何特点?
2、了解约德尔调的特点。
3、了解音乐剧。
五、活动与创造。
尝试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六、总结。
七、评出金牌团队以及优秀表现个人。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篇十七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95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