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写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使用太过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对大家写总结时有所帮助。
植物保护论文篇一
现代植物保护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所以应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物理机械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研制开发新型农用药物,从而使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相容协调、和谐发展。对于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学习植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其从本质上了解病虫草害,掌握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
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1.产量降低。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引起孟加拉邦饥荒。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2.品质下降。3.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4.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植物保护论文篇二
摘要:城区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现今大多数城市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所有城市都在为扩大经济整体收益、拓宽经济来源渠道而努力。在此过程中,经济建筑所占城区面积逐步增高,而城区植物的覆盖率已然岌岌可危。发展经济固然是国家行动指标,但考虑到未来居民生活环境及健康状况,城区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植被对城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文章以现阶段城区植物保护工作为研究主题,根据保护现状逐步深入至保护策略,以期起到一些警示作用,也希望能为正在查询相关资料的植被保护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关键词:城区植物;植物保护;环境意识;保护策略。
生机盎然的城区植被对于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城市森林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城区植被能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清新凉爽的空气、为城市抵御沙尘、吸纳涵养雨水提供保障,是城区建设中促成人与自然充分结合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房价的进一步攀升,使得城区建筑和建筑的单位面积居住人口也随之进一步密集,加之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使得城区植被环境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和发展环境本就不矛盾,但当下的情形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们深入研究,多措并举化解二者的不协调,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城区植物覆盖率,全面有效改善和保护城区植被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健康、协调、和谐发展。
一、城区植物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城市城区绿化植树资源较为丰富,而北方地区城市则相对单一,但经过多年的人工树种改良,北方城市城区绿化树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总体看,城区绿化植物多以乔木和灌木为主,非乔灌木类只占少数。
1.单株高大的乔木与丛生矮小的灌木并用。
我国城市绿化规划都是经过园林部门严谨设计布局的,城区地域开阔地带多以突出遮a为目的,适宜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预期的生态效益。以秦岭、淮河一线分界,在南方,城区常用做绿化的乔木树种有:香樟、银杏、薄壳山核桃、江南油杉、油杉、南方铁杉、青钱柳、银钟花、柳杉等;在北方,城区常用的乔木树种有:毛白杨、垂柳、旱柳、雪松、龙柏、洒金柏、水杉、银杏、白皮松、桑树等。南北方适宜绿化的.各种乔木近100种,适宜城区绿化的灌木相对少些,南方有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等,北方有东北连翘、重瓣榆叶梅、紫丁香、文冠果无患子、毛樱桃、黄刺玫等,合计近70余种。
2.水生植物装饰水源景观。
城区水塘、湿地等水源景观地带乔灌木则不适宜种植,应栽植高等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如挺水植物芦、蒲草、莲、水芹等;浮叶植物菱、睡莲、水葵等;沉水植物聚草、菹草、苦草等;漂浮植物芜萍、紫背浮萍、水浮莲等,通过装饰适宜的水生植物,水塘、湿地等景观格外优美。
二、城市园林植物保护现状。
当前,城区环境已成为各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城管部门也在群众和发展需求的不断倡议下提供了诸多解决方案和对策。但就各城市城区植物保护现状来看,城区园林若想尽早实现科学管理、统筹规划,还有很长一段发展之路要走。
1.缺乏统一管理。
查阅多数园林的规划管理情况可知,因城区绿化及园林区域在地形或规划限制下基本都处于分散状态,因此现有林区管理现状都为分企业区域管理,也就是同一城市内林业多家公司管理。这种情况短期内看来能够高效的完成分管工作,也能够各有千秋的完成科学绿化编配,但此种和谐现象只限于分区内部,一旦城市整体需要对园林进行宏观调控或树种编排时,就会在调节过程中因要统一各方观点浪费过多时间。尤其是开展防治工作期间这种分区矛盾现象就更为突出。
2.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正因分区管制问题致使有关单位长期无法实施统一管制手段,也因正常情况下分区管理能够达到一种类平衡状态,就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植被检疫工作思考及治理皆不完善。尤其当针对植被的检疫部门未成立或宣传工作不到位后,就会给普通群众造成一种植物检疫并非常规的错误认知。而一旦群众不注重植被检疫工作,林区管理人员就会产生投机取巧的心态,不再以合理周期进行检疫防治工作。于是这种治理环境就成为了病虫害滋长的温床。且病虫害具有强大的繁衍传播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全面占领城区绿化,造成不可挽回的灾害效应。
3.相关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植被管理和病害防治并非简单工作,从选中培育再到用药治理,每一环节都需要实施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林区单位相较其他盈利企业收入较少,配给人员的薪资福利也基本不存在上升空间。这就使得林区单位在广招贤才阶段并不占优势,一些高技能人员奔着上方向发展,而留在植被管理阶层的人员知识储备相对较匮乏。长期以往就形成了阶层内综合素质均有待提升的人员结构。同时上层管理人员常常会因为林区显性威胁较少,于是就不注重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填充,使得林区基层人员能力始终处在中下阶层。
4.缺乏园林植物整体保护意识。
林区植被的存在意义宏观上讲是本着净化环境的原则,但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外表观赏性也是管理规划中的重要工作。但景观特性在保证其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格外注意植被配比的科学性。林区植被搭配不规范不会带来十分明显的危害特征,这也就使得一些管理人员完全将工作重点偏移至景观美感上。基本忽略了植物间易引发的土壤养分及昆虫衍生方面的隐形问题。或当管理部门要求相关人员注意结构问题后,园区为了简化管理步骤,就直接将种植植被树种单一化,这同样会破坏生态平衡性,影响植被生长情况。
5.未充分认识外来物种。
城区植被保护工作中,最应该优先加强的就是防疫工作。防疫工作从内容来看基本由两个层面入手,一是防护阶段,此阶段针对植被发病前可用手段措施将病害萌芽有效扼杀;二是整治阶段,通过不断更新现有植被治理经验来提升危害发生时的处理力度及高效性。将两个阶段同时予以重视并积极高效管控,即可从根本上加强植被生存可能性和生存强度,利用植被间抵御病虫害的差异性有效防御并切断区域内的传播途径。
(1)建高素质的植物检疫队伍。检疫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需要林业部门着力提高检疫队伍人员的技能水平。首先要提升待遇水平,以此为基准广招贤才。其次要在招聘过程中开展针对编制内行动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第一步应为培养职工植被防疫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其保护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才能使其站在主动位置丰富自身技能储备。其次,应按照现有技能水平进行拓展培养,加强城际间同行业的交流和学习。最后需要高技能职工用创新思维带动其余职工对植被防护的思想维度,用经验和技术代替落后思想,彻底提升检疫团队综合素质。
(2)加强对城区植物有害生物的普查。除充实团队阵容外,相关林业部门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手段,用科技保持林业防疫信息的更新维度。时刻与国际相关研究小队保持联系。日常中不但要研究权威性学术文献,也要关注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等,随时保持团队新思想、新状态。查询目标要针对新型病虫害生物,尽早研究、提早准备。
(3)加强对检疫法规的宣传。检疫工作不需要全民参与,但适当宣传使民众明晰植被防疫的重要性很有必要。民众有着不容忽视的监督力度,当民众的监督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可对防疫负责部门产生一定的督促压力,压力可以保证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且一旦防疫工作遇到难题,也可利用宣传来获取多方协助。
2.有害生物测报方面。
(1)加强技术培训。测报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思想周密、有责任心,同时要求专业技术过硬。因此,林区管理应聘请行业专家定期对职工开展知识讲座,引导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外来有害生物对本地区植物破坏的严重性,同时依照测报工作的现实需要,设定专门的培训方向,让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有害生物测报的相关知识、技能。
(2)加强测报团队建设。单位测报工作在人员方面决不能随抓随用,要将测报工作郑重置放到城区林业保护中,设置专员专管团队。团队中保证研究、整理、施行等步骤操作人员的齐全。
(3)加强汇报制度化建设。加强有害生物测报汇报制度化建设,才能有效预防有害生物入侵,及对症消除有害生物。工作人员在严格的制度要求下,科学、有序开展城区有害生物的调查、汇总,进而及时汇报,做到第一时间研究防制的方法和对策,避免在本地区及全国范围内蔓延传播,真正实现监测系统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3.其它植物保护策略。
(1)采取成片规模种植。成片规模种植单一植物更加便于耕作、施用同一种肥料、喷施同一种农药进行管理养护,同时还可以对城区环境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其规模效应具有较好的视觉美感。需要注意的是成片单一种植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好进行多种植物间隔穿插成片种植,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暴发病虫害,有利于多种动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同时成片间隔的植物多样性共生可以形成植物群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多种动物、植物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2)采取绿色植物保护技术。所谓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无任何副作用的技术,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并且能够对植物加以保护。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两点:第一避免使用含剧毒的农药,大力推荐不破坏环境、低毒的农药;第二采取生物防治,或者建设多样性农田,保证植物的健康成长。
总之,着力加强城区植物保护,对于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及城市经济长远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低碳生活、绿色发展被广泛认可的今天,作为城市管理者更应按照“两学和一做”的要求,俯身为百姓的健康、城市的未来多做实事,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城区植被保护力度,打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宜居城市。
植物保护论文篇三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关系到园林绿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园林绿化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因此是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的主要体现。本文从概述园林植物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随后针对现存问题、总结提出园林植物保护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深入探讨、分析当前有利于园林植物保护的各种有利发展趋势。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植物保护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对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当前主要涉及的模块进行简介,针对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未来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1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1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论文篇五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更高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战略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其环境容量、能源交通以及土地资源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镇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政工程、公用设施技术的发展。如城镇快速干道、给排水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电力电信等,使城镇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加之城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的繁荣,也促使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出现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繁忙的交通以及土地植被破坏等,导致城市病日益严重。具体主要表现有: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失业和贫困、人口膨胀、社会治安不稳、能源和水资源紧张、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不适应等矛盾。如何更好地使我国城镇进入21世纪中消除城市病,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网络。
我国城镇的道路大多数是混车道,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在一起。近年来汽车、摩托车逐年增加,骑自行车的人群中又加入了一批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小学生,交通的矛盾日益尖锐;停车的空间已涉及到巷道、人行道及其他违章的地方。面对多元化的交通状况,城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应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如发展以国家为主、集体为辅的客货运集约化交通,压缩个体交通;交通网络不能仅在平面上发展,应往地下、空间方面发展,经济合理使用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在一些有条件的、交通运输量大的道路上,尽可能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城市快速干道;增设停车场的数量和面积要与交通、汽车增长的速度相匹配。另外,建议在改造城区道路系统时,应考虑远期发展自动交通信号管理的趋势。
2.土地的利用与开发。
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可用的土地并不多。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大量土地用于非农用途,造成全国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的人均耕地0.18hm2(2.7亩),到90年末大约0.067hm2(约1亩)左右。若不加以控制,继续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状态,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均耕地有可能降至联合国所提出的'人均耕地的危险线--0.053hm2(0.8亩)以下。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并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包括城镇规划在内的所有土地利用规划行为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镇的建设、使用和维修都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土地开发者能承担基础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保养、维修和使用等费用,那么土地的利用率会更高,城镇的规模更合理,设施的使用更经济。
3.城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促进城镇的发展,但是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逐渐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如由于人类的大量耗能,使得19世纪初大气中c02的含量为280x10-6,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x10-6。如此高的c02浓度引起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水热胀,进而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城镇被海水吞没;此外,还引起降雨带的变化,加剧干旱、热浪、洪涝等自然灾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强调当代人在寻求发展和进步时,要考虑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城镇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城镇环境保护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已产生污染的区域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增强城镇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严格控制三类工业布置在城镇内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单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城镇垃圾的处理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根据城镇自身的条件,制定垃圾综合治里的方法。总之,要尽最大能力来消除四大环境公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环境噪声污染。
4.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到工业化中期,都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是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约有8000万。这种维持了近十几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其实质就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开发就业问题的持续爆发性表现。农业人口仍有9.4亿,这样大数量的农业人口,耕地数量又极其有限,而且在今后长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在不低于1亿的水平,不难看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主的中国人口移动国情的严重性与长期性。
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已很大,不可能靠大中城市来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向小城镇转移为主。因此,应当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绿化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地是城镇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镇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追求绿的滋润,已成为城镇生活的基本需求趋向。同时,扩大城镇绿地、增强绿化效应,已作为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实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行动。
在进行城镇绿化时,要注意绿化的质量水平和环境水平。在城区内开辟大片绿地是不现实的,而占用郊区大量耕地的做法也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城区内挖掘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提倡“见缝插绿”利用不宜建设的地段进行绿化。在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地绿化,不要让所有的缝隙都被用于商业经营和违章、临时建筑物占用了。要消除裸露的地面,让绿色的植物美化城镇。另外,草地常作为一种绿化的手段。草地美化城镇的作用不可否认,然而草地的制氧能力只有林地的1/10,并且维护成本高,对于城镇建设资金不富裕,人均绿地不足,把大量资金都用于草地、名贵花种上,实际上推迟了绿化建设的速度,这是一个误区。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人类应进入更高的境界:达到发展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统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为创造更为人性的社会的目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这是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植物保护论文篇六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植物保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践行生态理念,主动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及植物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植物保护方案,确保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违规自然生态规律[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给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真正落实我国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损害植被为前提。所以,只有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有效宣传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够全面提高社会各界人士植物保护意识。與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
2.3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通过引进新技能、新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土地和农产品带来的污染,也能够保护植物不被破坏。同时,要注重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引进绿色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绿色农作物、农产品的培养和应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3]徐文远.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1):87.
[4]刘瑞光,李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j].南方农业,(9):84.
植物保护论文篇七
一、营销物流的定义所谓营销物流,是指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产品经过计划、预测、储存、订购、运输和签收等流转服务活动最终到达顾客手中,同时又将顾客的需求和相关产品信息反向传递给企业的循环过程。营销物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市场需求链和企业供应链的交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的使命是围绕市场需求,计划最可能的供应,在最有效和最优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二、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一体化。
1.产品策略与物流活动一体化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物流活动中的采购、推销、顾客服务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物流系统的销售人员对产品成熟期的到来最为敏感,能及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营销策划部门。在策划开发研制新产品时,由于销售人员经常与顾客接触,最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对开发何种新产品,系列产品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及深度最有市场潜力,新产品应具备什么功能,销售人员能为开发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将这些反馈信息作为基础,将物流与营销结合为一体,以便为制定产品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物流系统自身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产品或产品系列的变化。
2.价格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价格策略对物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重要作用。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着物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顺畅性。价格策略中对顾客的数量折扣结构将影响顾客的订货规模,适宜的折扣优惠,将吸引顾客加大订货量,仓库的作业将趋向于处理大宗货物,搬运和运输作业都将变得简单而高效,在实行配送制时尤为突出。
因此,只有从营销和物流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一个能够满足营销和物流综合需求的定价策略。
3.销售渠道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不同的产品策略,配合有相应的价格策略及促销策略,要实现最终将产品交到顾客手中,离不开一定的销售渠道即产品分销。某种产品能否成功还取决于顾客对其有需求时能否及时得到满足,所以销售渠道是否合理、畅通,对产品能否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不论企业是否利用代理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必须按产品的特征、价格、顾客需求的大小及地点来综合考虑自己的分销渠道,保持从生产到顾客这一物流通道的畅通快捷。物流活动中有关需求量预测、订单处理、包装、运输等环节都与销售渠道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将这些环节与营销实行一体化的策略,并严格在各个层次中执行,特别是在那些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环节,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营销策略成功地付诸实施。
4.促销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促销活动也影响物流系统。对广告、公共宣传等促销活动大量投资是对推销人员提高销售量的一种支持。
但是,如果物流系统不能及时把产品供应到顾客手中,销售量将得不到如期地扩大。所以,需要在物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不断沟通并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与库存、运输、顾客服务等物流环节。
植物保护论文篇八
办公室工作特殊且复杂,责任重大,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基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转,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行政的高效运转,还能够确保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但是目前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还会导致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和意义不够明显。因此,本文对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供参考。
一、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难点。
(一)权责不明确,沟通不当。
权责明确,坚守岗位职责是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目前,在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岗位权责不明确的现象十分明显,所以岗位工作的混淆会导致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的沟通不当,出现很多的空白问题和处理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岗位之间的密切沟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办公室工作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办公室人员之间沟通不当,也会导致工作人员逐渐丧失互相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素质的提升。
(二)工作素质不高,效率低下。
办公室工作与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作难度虽然不高,但是事情较为复杂,所以除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外,也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在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缺乏细心、耐心,办事效率低、拖拉懒散等都是管理工作的难点,也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不够健全,琐事繁多。
由于办公室工作事情繁琐,复杂,突发性事件较多,在办公室工作的管理中如果缺乏健全的管理质素,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无序,混乱,长期处在天天上班却没有正经事做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重要事情十分容易手忙脚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同时管理制度的缺失,领导也无法对员工进行细致化的管理,这也是导致员工工作无序、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
(一)明确责任意识,加强岗位沟通。
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想要实现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首先就要明确岗位责任,通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办公室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应该发挥自身的岗位责任,加强各岗位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另外,办公室管理工作无小事,所以办公室工作的开展应该从细节和小事入手,同时也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办公室的领导一定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服务意识充分贯彻到工作中去,以此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工作效率。
员工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办公室工作的繁琐决定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员工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在员工素质、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素质的提高上,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职业道德的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责任意识充分深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实效性。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其能够为领导工作和员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和保证,以保证办公室工作的高效开展。第一,办公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并制定量化标准,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降低员工偷懒、推诿的现象。第二,根据办公室工作的目标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办公室工作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通过规章制度保证办公室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具体的工作,以保证办公室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岗位职责、员工素质结合起来,并将其与绩效奖励进行挂钩,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明确办公室内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充分地意识到办公室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以及所在问题,并对此采取积极的解决对策,同时要根据办公要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这样才能够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彬。论述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难点和对策[j]。商,(01):1。
[2]徐秀红。精细化管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难点和解决对策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06):100。
植物保护论文篇九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针对城市公园植物引进的检疫制度还不健全。按照我国城市公园每年种植、引入植物的数量来看,现有的植物检疫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但是目前人们的植物检疫意识非常淡薄,对植物检疫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而且城市内各公园之间、各城市公园之间、园林绿化公司之间的苗木调运比较随意,而且缺乏必要的检疫环节,在调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一些病虫害从一个地区带到了另一个地区,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公园植保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城市公园的植保人员多数是临时工,其流动性非常大,而这些植保人员普遍缺乏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如何在栽培与养护的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植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当病虫害发生时,也不注意观察其发生的时间,不能够把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多数凭借的是经验,不能够科学、合理的选择农药种类,而且喷洒的手法也比较落后,这不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资源也构成了浪费。
二、加强城市公园植物保护管理的对策。
1.合理配置城市公园内的植物种类。
我们在对城市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统筹规划、权衡利弊,对每一种植物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此才能够在保证植物的观赏价值的同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使每一种类的植物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有些城市公园主要是依靠翠柏、龙柏以及桧柏等树木,这些柏类树木虽然是比较优良的树种,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柏类树木同时也是苹果锈病、梨锈病的转主寄主。所以公园规划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种植间距控制在0.5m,这样有利于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2.提高对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
外来物种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但能够破坏生态平衡,还能够对地当的'经济带来一定损失,因此,公园植保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公园管理层必须要给予外来物种更多的认识,可以利用宣传栏、公园网站等媒介提高公园工作人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当公园需要进行苗木调运,或者是引入新品种植物时,必须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并且经过专业的检疫机构审核完毕,确定该物种可种植之后,才能够在公园内部进行栽培,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
3.提高检疫意识。
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公园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去。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成立相应的检疫机构,负责对调运与引入的植物进行检疫,对检疫的植物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如果发现引入植物有病虫害的嫌疑,有权对该批次的苗木进行罚没与销毁。二是要健全检疫制度,要规定凡是没有经过检疫机构检疫的苗木,绝对不允许栽植,对于擅自栽植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严肃处理。
4.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公园植物保护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绿化事业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招聘高素质的植保人员进入植保队伍,从而为公园的植保队伍提供新鲜的血液。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增加植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相关知识、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选择与使用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将培训成果与植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从而提高植保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到公园进行现场指导,为植保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到公园休闲、娱乐,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的绿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公园的服务水平是否到位,同时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并且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措施,如此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令人赏心悦目、宁静祥和的游憩空间。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园林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应用大量的植被,而植被一旦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不仅成活率会降低,同时也将给城市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对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最后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生物防治技术;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各地区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而在保护植物方面,也开始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该技术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进步,值得相关部门展开深入的研究。
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在传统的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为了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通常都会使用农药,但是农药在去除害虫的基础上,也会对有益生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害虫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抗药能力,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农药的功能被削弱。更重要的是,农药的使用还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2.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各大城市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城市园林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应用,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传统农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新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效果,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1]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xx(09):61.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一
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幸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纳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制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1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楚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进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大学授课有3种境地,第一种境地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地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xx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第三种境地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1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1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楚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1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白粉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一卷定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进展的需求,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因此应让学生学在平时,轻松考试,而不是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考完全部返还老师。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形成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种,形成式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程度(10%)、作业情况(10%)、课程学习笔记(10%)、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课当场打分,当面指出问题、及时反馈)(10%)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则有闭卷考试(40%)、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感兴趣或关怀的植保问题,查阅文献完成)(10%)、标本采集与鉴定(10%)等内容。若将学习笔记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学生听课时便会狂抄记笔记而忽略了听课,因此可将教学幻灯片拷贝给学生(在完整幻灯片的基础上有意缺失一些关键内容,让学生课后补充完善,幸免死背ppt)或者将自编讲义、提纲发给学生。同时说明学习1笔记可在课下进行记录和整理,但需手写(不接受打印件和复印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上课做笔记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课下复习。总之,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吸引力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究和改进。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二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进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进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治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纳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治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幸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进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进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操纵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
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植保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如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成分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质,延长了土壤使用年限,有效操纵了虫害,且对人畜不产生或产生极小危害,利于产品安全与人畜安全。且随着植保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此技术结合了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基因成功经验,从细微层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不但去除了病原微生物,且力求从根本上操纵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破坏,这对提升农作物生产率与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农业进展。因此,植保新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进展前景广阔。
植保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要求,且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采纳、科学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等技术,以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健康进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建立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为植保系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
1、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减小植物保护学传统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完善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性实验为指导,结合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自行编撰基础性实验教材,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原物的观察与临时玻片制作、植物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接种、昆虫的形态结构观察、昆虫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用农药剂型的配制与质量鉴定、杀虫(菌)剂室内毒力与内吸作用测定、杀虫剂和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等。这些实验具有基础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学生的主要必修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可先行安排,为后续开展综合性与研究性教学实验奠定基础。
在设计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有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该阶段提供了南丰蜜桔黑星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入侵实蝇的动态监测以及新型农药对昆虫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等20余项综合性教学实验,供学生自行选做;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1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以上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型实验制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从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入手,进一步扩展引申,开展研究性实验,譬如从植物被病原物和害虫为害后的特点入手,研究为害后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抗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究,如近年来赣南脐橙溃疡病和黄龙病等病害发生严峻,结合当地防控现状,拟定可行性防治措施,主要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申请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为主。本研究开展的研究性实验包括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与防备酶活性的变化、茉莉酸甲酯调控白叶枯病菌胁迫下酚类物质代谢的作用、壳聚糖涂膜对脐橙保鲜效果的研究等10余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项目。
3、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考核体系。
构建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变革相适应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使考核的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关注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体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课堂。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标本制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等,依次占总分值30%、40%和30%,1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等。在以上过程中,提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等的计分比例,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4、构建高素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构建以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践教学队伍,鼓舞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紧密联系实践生产第一线。近几年来,在植物保护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配备2—3名教师,以老带新,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三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功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3.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四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关系到园林绿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园林绿化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因此是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的主要体现。本文从概述园林植物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随后针对现存问题、总结提出园林植物保护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深入探讨、分析当前有利于园林植物保护的各种有利发展趋势。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五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文章中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建筑工程正常施工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拥有更为显著的发展,不仅需要将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运用其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六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七
摘要:本文对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当前主要涉及的模块进行简介,针对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未来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1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1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八
对当前世界各国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及利用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欧美、澳大利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及利用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当前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育及利用的整体特征。
野生动植物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必须合理保护与正确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1.1野生动物与人工驯养之间的关系。
野生动物主要指处于自然生存状态下,未经过人工驯养的动物。野生动物主要可以分为濒危动物、有益野生动物和经济野生动物3个类别。野生动物被人工驯养首先有其法律上的允许性,例如,经过人工驯养的野鸡从法律上来讲不属于野生动物范畴。其次,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的产业。第三,我国目前鼓励人民群众对经济类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养,有效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第四,国家鼓励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的同时,严格明确了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原则,制定并实施了极为细致的保护措施,对破坏野生动物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1.2保护野生植物稳定性与开发的关系。
首先,野生植物正以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其次,野生植物资源有着不可替代性,某些绿色食品、花卉树木等野生植物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维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应以保护性开发为基本原则和前提。第四,目前我国正通过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
2.1保护中开发原则。
首先,应对即将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必要而充分的保护,避免因保护方式的错误而带来物种的灭绝或基因的丧失。其次,在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切实保证对资源的合理不过度开发,在发挥野生动植物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满足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稳定需要。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野生动植物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与土地、水、矿藏等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更加具有可行性。首先,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可再生,但不是无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中的大部分都不可用其它物质代替。其次,应尽量避免人类经济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破坏,在人类的开发中要注重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第三,应不断繁荣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从而维护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
3.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我国至今没有全面掌握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信息,还没有建立全覆盖的监控体系,只能到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探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体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必需建立完善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控体系。首先,加强各省重点区域的监控,做到进一步探明全国天然林、天然牧场、森林公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其次,积极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加强科技投入,采用当前先进的卫星监控方式进行必要监控。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监控。
3.2加强必要的宏观管理。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量并不十分丰富,再加上历史存在的过度使用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我国有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不少动植物正面临着濒危灭绝的风险。为了保护好有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首先,坚决严厉打击盗捕盗采行为,从严惩处不法犯罪分子。其次,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重点保护,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第三,促进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和科技种植野生植物产业的发展,适当给予相关企业创设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3.3优化动植物产业结构。
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大型企业,进快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集约化生产。其次,尽快关停一批设备传统陈旧、以消耗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企业,使经济效益低下的加工企业逐步退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行列,或是采用关停并转模式,不断对企业的水平进行升级换代。
为了正确的处理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应建立适合我国野生动植物管理标准的体系,加强科学、法律、管理、生产及市场运营的全面协调,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力度,起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1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