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论文大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4:51:07
电影艺术论文大全(22篇)
时间:2023-12-03 04:51:07 小编:文轩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句子,不论读者是谁都能轻松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电影艺术论文篇一

语言是沟通人的心理桥梁,语言是心灵的钥匙,语言是人类交换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个性化、规范化和职业性语言的载体;是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甚有讲究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与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常言道:“有其师必有其徒”、“强兵手下无弱兵”,这就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个性,具有潜移默化的道理,对学生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语言技巧,语言的修养和语言的应变艺术,是再现素质教育的源泉。

第一,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艺术,也就是必须掌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处理好逻辑停顿,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起来就觉得干枯无味,也会直接影响知识传授和接受。学生能力引导、观察、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较强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标准和逻辑性,是教师语言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发人深省的,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意境,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使学生入景入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旷神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与适时、适地情境和谐,则会情趣横生,效果卓然。教师授课是一种口语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光谈教材,形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就不能理解深刻,体会不到内在的涵意和思想感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受到阻碍,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激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声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体会到形象具体深入的理解内在涵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语言艺术训练,强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时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选择在学生对现有语言的接受能力为起点,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教学语言都要有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处理好逻辑停顿、语气停顿,课题与正文、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富有知识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选择科学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假如教师的语言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缺乏语言的艺术技巧,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走了弯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精练,否则,说的又臭又长,说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且教师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文档为doc格式。

-->

-->。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试从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出发,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给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纵观中国当代新时期体育电影,要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首先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

[关键词]体育电影;新时期;发展方向;体育精神。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新时期,中国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这些项目的教练经常被世界大国请去指导该国的项目。同时,外国的教练也常被请到中国来指导中国体育的弱势项目,达到共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更应该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更优,让自己的弱势项目更强。体育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和成就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播工具,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电影创作经验和电影商业动作的优点,充分使用特技和3d等视觉技术,体现中国体育大国的风范。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体育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叙事、表达和运行模式。没有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给电影带来的便利,也没有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很好地融入中国的体育电影中去。当今社会任何艺术形式都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附庸,包括政治、宗教、教育,等等,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也不例外。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来探析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作些理念探索。

主要以女性或青少年为表现对象。中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外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有本质的差别,外国体育电影的主要人物以男性为主,中国的则以女性和青少年为主,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属性的方式。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表现对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所以表现女性体育精神的影片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更具有说服力。以举重为例,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女性举重时,往往会更加聚精会神,每次的艰难举起都会在观众心里激起波澜,引起同情。在女运动员完成比赛的时候,“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向困难低头的这股劲能对观众起到激励的效果。以青少年为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多,这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之一。青少年代表明天,代表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我们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电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还很年轻,这和青少年的状态很相似。《国球女孩》《棒球少年》等影片是代表。除此之外,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运动的实践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体育电影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青少年,在这点上,青少年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打青少年的电影往往能被市场所接受。青少年单纯天真,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作品――《小足球队》就是典型代表。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输的体育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育发展到了今天,除了具有体育本身的性质,传达体育精神外,更能反映中国的政治状态和经济基础。体育除了具有身体素质的体现外,兼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它可以在国际关系比较紧张时缓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的“板球外交”通过板球联谊两国高层领导。体育赛事在带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及民间往来。

(一)体育电影要全民参与。

体育运动的参与是需要大众的。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体育电影以一种病态的方式来满足人们一种猎奇的心理。体育电影的主题经常性选取那些人们不经常参加的项目,像高尔夫、保龄球,等等。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动物或人类本身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为了能生存下来,经常要本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要做一些类似投掷、奔跑等运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代代传继,提倡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中国体育电影需要全民参与,体育电影的主题要围绕着全民参与这个共有性进行。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虚构的,但又是来源于社会的,他(她)只是社会大众的替身,他帮助人类实现他们的愿望,唤起普通民众的运动热情。换句话说,中国体育运动是需要普通大众的参与才能壮大起来的。体育运动只有迎合了大众的关注才能流行起来,这也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今天,无论哪一部体育电影,或无论哪一项体育运动,一旦有普通老百姓的参与,一旦被普通老百姓关注,那这种参与或关注的程度会急剧地增加,这就是观众对于体育电影的强大号召力,这就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

(二)体育电影需回归娱乐本性。

纵观体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其实是一种娱乐,原始社会时期体育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现代社会体育逐渐走向娱乐大众。远古朝代,人类最初的“跑、跳、掷”运动逐渐转化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以生存或劳动为直接目的,带有了一定的娱乐性,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散漫、最自由的消遣和放松方式。其实,这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体育在发展之初就有娱乐的成分在。直到今天,体育给观众带来的身心愉悦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想想看,你欣赏到花样游泳时的感觉,全场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心情。

现代的体育似乎脱离了娱乐,更大程度上关心金钱,中国的足球也不例外。体育电影也是如此,始终保持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中国和西方体育电影的娱乐价值差异性比较大,西方体育的娱乐价值是潜在的,而中国的娱乐价值是比较显现的。体育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性更大程度上应该表现在体育运动的可观赏性,这样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才能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产业社会的背景下,娱乐不再是一种娱乐行为,更不是一种为个人服务的娱乐方式。现代观众更想要一种能适应节奏,表达情绪的全新娱乐方式。只有符合大众的娱乐,才能表达大众的情绪,才能吸引大众,才能在大众的心目中常青。

(三)体育电影要突出民族特色。

近几年,体育的商业运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票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电影的商业成功跟电影的文化底蕴没有产生任何冲突,也没有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相抵触。相反,全世界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传扬。像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中国的武术和围棋、韩国的跆拳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体育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功夫,虽然武术还不算是一个全球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但中国功夫对于中国体育电影或中国体育运动发扬光大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武侠片给中国电影或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一种突出民族特色的模式,将这种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像《卧虎藏龙》《新少林寺》《天龙八部》等,没有一部不是很好地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必定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特质,是由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本性所决定和赋予的。所以体育电影要保持民族性,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和性质的。

(四)体育电影需彰显文化精神。

越来越多的导演青睐体育题材的电影,这不仅是电影本身吸引人,更是为体育电影蕴含的体育精神能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对准世界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这些顶级的赛事不仅精彩纷呈,让无数体育迷为之狂,为之醉,更是给各国及运动员向世界展示自我水平耀我国威的平台。运动员参加各种赛事,不只是运动员个人荣辱问题,往往具有更深的含义。运动员必须展现一个国家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体育本身所要展现的是本民族的精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样的梦想,这样的体育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的真正原因就是这部电影中推崇一种人人都向往的爱情。体育作为一种全人类无差异的肢体语言,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任何肤色的人都喜欢运动。这种是体育电影的本性。但从东西方体育精神的传播来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全球性的今天,中国的包容性越来越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逐渐淡化,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中国,中国的本土文化体现得越来越整合。但中国文化向发达国家的传播却是一种不平衡的情况。这就要求中国体育电影秉持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理应他国体育文化理念,将中国体育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三、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纵观中国当前新时期体育电影,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我们需要的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体育电影很大程度是宣传一个国家的形象,宣传国家的政治意识,倡导中国当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弘扬主旋律价值观念。本着体育电影的社会属性,体育电影与政治意识等就从一而终了。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种族、肤色和文化,通过体育促进人类的融合,体育电影的目标也应如此。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和活动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1(04)。

[2]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11)。

[3]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0(02)。

[4]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01)。

电影艺术论文篇三

摘要: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听觉、视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幻灯放映技术、活动照相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台词、音乐等,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衬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创作当中,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整部电影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以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为视角,对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声音元素;选择与组合。

电影艺术是当前一种十分常见的视听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多种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概念,经过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物理特性,以及欣赏主体在心理、生理上的感觉。其中,声音设计和技术制作都是重要的工作。相比于一些电影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使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的主要声音元素。

人声、音乐、音效,是现代电影中最主要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艺术表现当中,三种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主观化选择,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形成电影声音艺术。

(一)人声。

在现代电影当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主要包括了独白、旁白、对白,以及表达人物情感的各种声响。从概念性的方面理解,人声指的是演员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包含感情信息、描述意义的声音,除了具有表意功能之外,也能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塑造。具体来说,独白通常是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剧情进行叙述,能够对角色潜在思想活动进行过主观表达。旁白也是采取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剧情进行叙述,主要是以理性、冷静的角度,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白是最主要的人声表现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剧情、思想进行表达,推动剧情发展。

(二)音乐。

在电影画面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源音乐,也可以是有源音乐。其中,无源音乐,指的是在画面中无法找到声音来源,通常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由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是一种直观化的声音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对情绪情感进行渲染,对场景分为进行烘托。例如在经典电影《角斗士》、《红河谷》、《天堂电影院》、《教父》等影片中,就大量运用了无源音乐,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源音乐指的是能够在电影画面中找到来源,例如电影中的酒吧、戏院、电视、留声机等演奏或播放的音乐。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用监狱广场喇叭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衬托人性的可贵。

(三)音效。

电影中的音效主要包括了拟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类型。其中,拟音效、动效等,通常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声音进行自然采集或人为添加,再进行变形处理,得到需要的音效,能够对声音的艺术真实进行体现。环境音效则是在电影背景层面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能够对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时空关系进行表达,带给电影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实感。电影中的音效,具有可感、具体等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影片叙事中进行纳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自然。

二、电影声音的主要特性。

电影声音具有较为广阔的涉及范围,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包括了物理反特性、心理特性等。物理属性是电影声音自身具备的特征,合理的进行运用,对于电影艺术效果有着良好的烘托和营造作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的进入和理解电影剧情。

(一)物理特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由声波、光波相互交织形成的。声音实质上是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振动所产生,声波的性质,则是由振动的周期、幅度、频率所确定的。在介质当中,声音的能量传递形式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越大,就会产生越高的声强,传递能量对声音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介质当中,声音的传播具有独立性、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衍射、干涉、反射等变化。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不同的振动频率、频率组合,是以波的形式向人传递,人们感受到声音的.音色、音调等,都是有声波振动的传播特性、频谱特性、频率大小等决定的。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对声音元素的这些传播规律、物理特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心理特性。

人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进而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电影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不同的观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体验,同时在传播条件、传播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声音的心理特性进行了解,对于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录音师通过对各种声音元素进行主观的创作,对观众的情绪需求进行满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需要了解和熟悉鸡尾酒会效应、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声音常见的心理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同时存在多种生源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的听某个特定生源,从而对其它声音进行忽略。有时人们由于一种声音的存在,另一种声音会变得模糊或消失。当观察者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声波从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或原理,音调也会相应的变高和变低。如果声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移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电影后期音乐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心理效应加以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影效果。

在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当中,主要包括了前期阶段、同期阶段、后期阶段等不同阶段。其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抽象的构思与设计,同期阶段主要是客观的记录与还原,后期阶段则是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声音、影响通过良好的组合,共同形成了电影完整的艺术形态。

(一)前期阶段。

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准备过程,以抽象的构思为主。录音师和导演开始对声音艺术进行构思,并进行记录。从总体上把握声音设计的线索和影片故事背景相符合。部分类型影片的声音创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例如很多影片中所使用的非语言声音,在人物设定成型之前,声音的创作就已经开始。

(二)同期阶段。

同期阶段主要是拾音的过程,以客观的记录为主。录音师选择相应的麦克风,通过合理的角度、方式、麦克风数量等,对现场声音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确保得到最优的收音质量,为后期的声音制作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期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客观的记录,对现实进行还原,在这一阶段,对电影录音技术性含量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对同期阶段获取的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需要主观的选择非同期的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并巧妙的进行组织。对于一些电影的制作来说,后期声音创作阶段,甚至要比拍摄阶段更长。后期声音创作,通常在粗剪阶段就已经开始,后期人员对声音进行收集和录制,从声音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声音素材,或是针对电影创造独特的声音。在将要完成剪辑的时候,录音师、导演、作曲家针对画面对音轨进行建立,对声音元素进行组织。在电影声音制作当中,后期声音创作阶段是最终的环节和步骤。在这一阶段,需要录音师、作曲家、导演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声音元素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创造理想的声音艺术,从而对电影的气氛进行营造,对情绪进行渲染,对人物刻画,推动电影叙事进展。

四、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的创作当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对各类声音元素特性的充分了解,根据电影情节发展,对不同的声音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使电影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方法。

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生理及心理活动与电影之间具有实时的联系,在电影主观化设计的艺术真实刺激下,又会发生动态变化,与观众自身主观性的认同、感受、选择相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通过创造处的艺术真实,带给观众真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了声音特写、声音变形、声音喻示、声音转场、声音静默等。在声音特写中,主要是对人声、音效进行处理,例如在《杀死比尔》的片头黑画面中,利用女人哀鸣、连续、急促的喘息声,体现出女主角愤怒、痛苦、顽强的情感。在音效特写中,选择相应的音效进行突出强调,体现电影故事规定情景和人物心理动作。在声音变形处理中,根据人们对观影经验的认识,遵循类似律的听觉趋向原理。通过主观化的合理变形处理,使画面时空关系更加活跃,主要包括了对人声、音效的变形。声音喻示,通过运用技术与创意,对某一段音乐、人声、音效进行选择或创造,对电影剧情的发展或剧情内涵进行暗示,同时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对声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人物的动作、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对观众的听觉感知进行引导,让观众能够对剧情的深刻含义进行体会。声音转场是对人声、音乐、音效的自身剪辑,和电影画面的剪辑形成同步或异步的关系,主要的方式包括声音叠化、声音延留、声音先现等方法。声音静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选择组合方法,根据电影剧情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声音缺失处理,引导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对情绪情感的进展进行促进,对电影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观思想进行融入,常用的声音静默包括声音停顿,静默无声,相对静默等。

(二)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

电影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元素,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在电影试听表意系统中,声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横向、纵向上,由各种声音元素相互综合组合运用,形成声音总谱。各类型的声音元素相互叠置,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无限循环、叠加的,能够使声音艺术更具艺术表现力。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综合组合运用。在水平方向,随着时间的运动,声音、画面相互交织,对电影发展进行推进。在垂直方向,声音、画面处于相同时空,利用不同组合模式,对场景进行展现。根据数学模型能够得出,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可以有8种,包括了单个声音元素、两个声音元素、三个声音元素的组合,此外还有静默这种特殊的声音元素呈现方式。对于人声、音乐、音效的声音元素,可以分别在不同层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渲染、意情提示、情节描述等层级。情绪渲染层级,主要是声音元素与事件叙述空间相脱离,利用声音元素的自身特质,对任务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进行表达,为特定场景,进行特别气氛的烘托。意情提示层级所指的是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不再相同时空,利用声音元素自身表意功能,对画面无法展现的感性思维、理性思考进行挖掘。情节描述层级,主要是在电影声音架构中,从叙事时空获取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之间,具有同步的关系,在电影叙事声音层次中直接参与。在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当中,常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要对声景律、置换律、承续律、等规律进行遵循,从而确保声音元素综合组合运用的有效性。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造中,对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架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人物、情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根据电影需求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电影艺术论文篇四

在手风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潮流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中国手风琴音乐日渐发展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人民音乐审美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了解。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主要发展历程。

从手风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以来,就不断的和中国音乐相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还在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随着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手风琴伴奏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这使手风琴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五十年代,还出现了部分民族乐器歌曲或者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例如张自强的《战斗进行曲》。尽管这一类型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表现力度也不够,但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因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思想内容、题材等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用于配合各个阶段的相关政治工作,或者重点选用革命题材。而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创作思想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但革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题材更多,如《广陵散》以及《长城恋》等。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来看,乐曲改编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乐曲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根据古曲进行改编;第二,对群众喜好的乐曲进行改编;第三,根据中国民间乐曲进行改编。改编乐曲的特点是采用手风琴乐器语言进行中华民族风格的展现。要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相关人员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民族化特点。

首先,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的音乐结构类型,较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观念及相关逻辑思维。进行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融入到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形式,如李遇秋《广陵传奇》就是最佳代表。

其次,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形象最本质以及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旋律是作曲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进行感情的表达,还是进行思想的宣扬,都是通过旋律来完成的。如《百鸟朝凤》、《打虎上山》以及《手风琴协奏曲》等。

再次,演奏技巧。为有效体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民族性特点,有的作品对中华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等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比如说《夕阳箫鼓》。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手风琴音乐时,除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以外,还创造出了独特手风琴音乐织体,这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

最后,和声。手风琴是多声乐器,多声思维已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曲家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四度和五度音程的结构给予了有效应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除此以外,作曲家高度重视和声的相关线条运动以及横向感,以更好的展现和声音色变化的特点,这和我国音乐创作中追求的线条美也吻合。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未建设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手风琴乐曲创作队伍,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还不够成熟。因此,作曲家应对国外成功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融合,并加强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以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队伍专业研究素质的不足更是成为阻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因为演奏家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使得演奏家的压力大大增加,他们除了演奏手风琴乐曲以外,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研究,这对手风琴乐曲演奏家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同时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发展中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电影艺术论文篇五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布努艾尔曾说过:“电影是表现梦、情绪、本能的最好的工具。”一直以来,电影要顺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其实也是电影的本质使然,并不单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操作。在各门类艺术中,惟有电影能最真实、及时地再现人类现实生活的状貌,能最准确地反馈当下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愿望,当代人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存在,电影人的意识与社会职责,让电影理所当然地要关注着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人的现状、人的心理及精神的渴求。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不外乎一个目的:逃避,逃避不完美的现实,逃避缺憾的人生,暂时远离或平淡无奇,或孤独寂寞,或紧张繁忙的生活。逃避分消极和积极两种:沉溺于虚幻的世界的电影属于消极逃避——娱乐,艺术和科幻电影多属于此类;沉浸于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属于积极逃避。而这个虚拟现实世界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反映出的,无奈和残酷尽收眼底,沁人心脾,寒彻心扉的现实世界,一种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出的,使观众在感慨现实的无奈和丑陋的同时经历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的现实世界。在众多人看来,如同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最高境界是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震撼。电影应该在不断的形式变幻中试图宣扬着精神,一种能给人以某种启示和支撑的精神。例如,“执著”是现实中稀缺的众多精神之一。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现阶段的中国变化太多太大,人们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慌忙调集所有的精力来应付。他们不敢再执著,因为不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执著太奢侈。在做人上执著意味着受损失,在感情上执著意味着受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在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算计后,似乎也总是不一定能做到收支平衡。那种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太大的代价,虽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们下意识里其实希望生活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指导和支撑。他们希望自己能忠于一个原则,一种理想,或是一个爱人。无奈生命苦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走出一步,都无法再回头。所以我们不敢执著,生怕在坚持的时候会错过很多。于是我们去电影里过这种执著的生活。

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电影业以商品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着速度、规模的膨胀。中国电影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也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这样的荒诞和矛盾——人们已然习惯于以一部电影投入资金的多少、场面是否宏大、有无明星阵容、是否搞笑等作为自己选片的标准。剥去票房神话的外壳,无法掩饰的却是中国电影精神层面体验的不足以及艺术追求的日益堕落。电影把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艺术价值,也再现了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间隙脉络,近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都和现实越来越远。中国电影在画面日益精美化的同时,正在失去关注现实的能力。南开大学的周志强教授曾说:“这种景观化的趋势,暗示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不过是看看电影当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当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这是在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可能面临第一次危机。”电影与人的精神生存紧密联系着。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失去精神性的影片,不管它多么华丽炫目,它的商业配方多么精到,它都传不开,留不住,只能是一次性的快餐。精神性的东西绝非虚无缥缈,它与食物和空气一样,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活着,就会渴求公正平等,生命不管怎么卑微,都需要尊重;就要表达爱心和爱意,需要在施爱中确立自己的存在;就要叩问人性的复杂,从而呼唤那种纯粹单纯的人生;就要观照个体的生存境遇,抒写内心的不平和愤懑,等等,这些精神性诉求,是一切艺术也包括电影生成的动力和源泉。娱乐即使至死,也无法替代这些精神性问题,更何况,当今人们的精神性问题比以往更尖锐,更突出。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而纵观当下,那些忙着在影院呼风唤雨的导演里,又有几个能够担负得起对时代的反思呢?其实,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和精神,流沙河的诗说得好: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人类文化学表明,文化发展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思维方式。只有主体在所处的那个待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而不是逃避它、流亡出去或拒绝它,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同于别国、别民族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文化,电影作为现代新型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电影人需要清醒地正视现实,尊重现实,深刻地认识现实,才会善于同现实相处,善于在文化逆境中发现电影文化、创造电影文化、保护电影文化。不能忘记的是,电影是艺术,更是一种大众文化,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更是一种创作。但愿中国的电影企业和电影人时刻不忘“精神”二字,真正的双赢是社会责任与道义和电影人基业长青两者之间的双赢,这样的双赢更令人尊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3]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电影艺术论文篇六

目前我国的电影产量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快速发展,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票房收入水涨船高。但是和国外电影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总量增多,但是平均票房收入较低;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较小,观影人次不多;我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等。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类,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产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它目前从单一的产品制作走向产业化生产,并形成一个消费产业循环圈,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使这种循环圈有效地加速运行。这就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电影产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从到,我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20电影片只有88部,但是20全国电影故事片达到了526部,增长了498%。票房收入也是不断增加,从年的全国票房收入只有8。7亿元,到年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了35%(见表1)。

从6月我国全面推广院线制开始到2010年,我国院线公司得以快速稳定发展:从的32家,发展到2010年37家。与此同时,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发展迅猛:20影院数只有1045家,到2010年发展到1993家;银幕数年只有1923块,到2010年银幕数达到了6256块(见表2)。

在影片产量、院线和影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当年《英雄》以2。5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到2010年,票房过亿元的国内影片达到17部。而且影片的类型也逐渐丰富,从原来的武侠和历史片,现在有文艺片、历史片、纪录片、动画片、搞笑片、言情片、武侠片。

而在20到2010年期间,中国引进外国电影总数为143部,进口电影总票房为127。01亿元,平均每部进口电影的票房收入为0。888亿元,是进口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是国产电影平均票房收入的13倍(见表3)。

与北美相比,我国观影人次增速较慢,电影市场规模相比较小。,中国观影人次为0。95亿次,2010年为2。5亿次。这5年间总的观影人次为8。55亿次,而北美五年期间总观影人次为68。94亿次,是中国观影人次8倍。如果以平均票价比较,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1。19元,而美国电影平均票价为7。20美元,汇率划算之后,平均票价差不多。但是如果跟工资相比,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就远比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贵多了。

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从20到2010年5年期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占北美电影总票占比平均为26%,而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平均为42%,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见表6)。

中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从20到2010年中国国产43部票房过亿元的电影,其中大部分电影是亏本的,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影片并不多。

考虑到影片片方对外公布的制作成本大多存在“虚高”现象,实际实现盈利的更少。

电影产品本身是内容产品,所以首先必须要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本身产品质量要过关,从影响电影产品质量的因素为主要抓手,首先电影故事内容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核心要素,电影剧本必须要有创意,必须具有吸引力;其次,演员演技水平对剧本中人物的演绎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大明星、大导演对电影的质量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三,电影的制作技术是影响电影产品质量另一重要要素。目前电影制作技术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刺激点,将技术变成电影欣赏的内容,给观众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效果,比如《阿凡达》把技术和电影内容叙事做到和谐统一,通过3d技术增强剧情对消费者心灵的冲击力,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满足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观众的需求特点,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已经是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被动进行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获得最佳的满足消费。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休闲时间较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较大,消费者观看电影主要为了休闲和放松。而电影产品是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观众的消费需求特点,提高首轮票房收入,获得较好的口碑,使得后续观影人次得到增加,电影后期产品有效开发,延伸电影产业链,扩大电影市场规模。

将中国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国电影影响力。电影产品也是媒介产品,能够传播文化和思想观念。但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掘的同时,进行电影制作时还必须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特性,从而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国电影在外国市场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得到内涵发展和提升。

电影艺术论文篇七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蓝皮书7日发布,该书以“青少年体育规划与布局”为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出台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近况和最新成果,为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分报告分为四篇:基础篇、培养篇、学校体育篇和发展篇。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说,该书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变化的特征、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蓝皮书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师资培养的规划和构想,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制度的可行性。”张智说。

据介绍,该书还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校园足球工作机制建立情况、校园足球普及情况、校园足球竞赛开展情况、足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条件保障情况等5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说,今年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增加了对当前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在吸取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由于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外部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蓝皮书建议从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样化和品牌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9个方面寻求突破。”杨桦说。

据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自首次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电影艺术论文篇八

音乐对于动漫电影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动漫电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宫崎骏的动漫,让人联想到久石让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赋予了宫崎骏作品灵性,二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好评,正是因为他将动画和音乐完美结合,用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风之谷》是宫崎骏的开山之作。在播出之后,受到了许多影迷的喜爱。这部作品也是久石让与宫崎骏合作的开端,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路程。宫崎骏追求充满童趣、又能打动人心富含哲理的音乐作品。久石让创作出的音乐恰好满足了宫崎骏的这种要求。正是这次久石让与宫崎骏的合作,让久石让的名字开始走入了众多影迷的心中,从此他有了和宫崎骏大师一样的认知度。

《风之谷》动画电影中的两首歌曲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它很好地赞扬了女主角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多次被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使《风之谷》在动漫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风之谷》创作于1984年,剧中,宫崎骏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打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却真实表达着生活。久石让片中配乐《风之谷》《风之妖精》“充满孩童的真实与梦幻,却又能够阐释哲理”,巧妙地渲染着影片。久石让的音乐,想象力与灵性共存。他一直是宫崎骏的音乐监督。剧中“用心捕捉心灵的音乐”,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用“心”交流的桥梁,使宫崎骏的电影主题得到更完美的传递和诠释。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部人鱼爱情主题的动漫电影,影片表现孩童间质朴与纯真的爱情。电影开头的交响乐灵动而委婉,将海洋世界的美丽展现得愈发美好。在这部动漫作品当中,音乐和影片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一大亮点,如片中波妞追赶宗介时所演唱的《波妞波妞》,完美的音乐将影片的情感表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上。它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让观众随着音乐的旋律仿佛置身在波妞和宗介的情感中,让每个人跟着音乐返璞归真。

《悬崖上的金鱼姬》对于久石让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突破。了解久石让的影迷都知道,他的音乐作品多半舒缓平静,颇具春风拂面的感觉,然而在《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海的母亲》《向日葵之家轮舞曲》的配乐作品却一改往日的风格,采用了轻松欢快的旋律,这样的绚丽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印象,使整部动画更加充满质朴和纯真。

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荒芜,久石让的音乐和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这种问题:现代文明加速,自然环境被破坏,亲情友情单薄,拜金主义横生……这些问题笼罩着我们的社会,正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等作品所体现的。久石让创作的《天空之城》主题曲和《幽灵公主》交响乐的组曲绝对是画龙点睛,帮助电影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树立了正确的观念。他认为,面对磨难,人类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停滞不前,他的作品当中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曾经抚慰了许多人受伤的心灵。所以说宫崎骏动漫与久石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存在必然的意义。特别是在21世纪的前期,面对极速发展与创新的社会环境,低龄的儿童和孩子们的心中需要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来影响其日后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龙猫》就能不动声色地来完成这一引导。高速发展的经济下,只有孩子纯洁的心灵才能看到丰富的世界,引领人们回归初心。久石让的音乐《豆豆龙》《不要害怕》与孩子们心灵交流,用音乐营造的氛围无形中带领孩子们找到自我。它同样可以让生活在高度强压下的成年人缓解压力,舒缓情怀,而大部分的青年人则会从《千与千寻》这样的内涵动漫电影中,对即将面对的人生和生活展开向往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中,音乐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跨越语言和国界的差异,来传递正确的社会与人文,优秀的久石让音乐必将在现今生活中花繁枝茂!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在动漫电影中也是如此。一段好的音乐,能把人随时随地带进电影之境,让人感受到电影中动人心魂的美丽。音乐加入到电影中间,让电影在画面感的表现之外,又多了另外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虽然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中,有不少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它们仍然是通过美好的画面来表达这一切。久石让的音乐,也很好地处理了现实的无奈和向往的美好这一矛盾。现实和梦幻,是艺术的一对翅膀。艺术和追求永远是向前的,就像人类的脚步。久石让的音乐使宫崎骏的动漫电影有了更深的沉淀和思索。

电影艺术论文篇九

电影音乐有助于渲染烘托画面场景的气氛和情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中,音乐和画面的有机渗透与结合,可以把人带入不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如喜悦、伤悲、恐慌、苍凉等等。音乐深化了视觉效果同时深入了人心,增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了。“音画同步”是电影艺术中常用的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描绘手法,常常将电影中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出场用特定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给以展现。例如阴谋家或是坏蛋的出现常常会伴以十分诡异怪诞的音乐;美丽优雅的公主出场总会伴以优雅美妙的旋律与音调;小丑的出现总会常常伴以诙谐而又幽默的音乐。诸如此类,音乐似乎成了人物身份的象征。

电影音乐的节奏的舒缓与紧张同样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节奏的舒缓给人感觉仿佛一叶扁舟,自由安详的飘荡在平静辽阔的江面,感觉十分惬意,人的呼吸也随着小舟的节奏一摇一摆,心情简直放松极了。紧张的节奏往往暗示着情形的突变或者是故事的高潮到来,使人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来,精神也跟着故事情节和音乐节奏的变化而紧张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的紧张与加快,人的心跳似乎也像是绷在弦上的箭,紧紧的。呼吸也随之加快了,内心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当音乐再次舒缓下来的时候,人的内心也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可见,音乐对于深化人的内心感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内心的情感有的时候是很微妙的,好的电影音乐能够深入而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许多电影里,一般在人物内心的情感发生变化起伏的时候,就会用音乐来烘托和揭示。好的电影音乐是渗透在情感里的,音乐一响起,我们就能够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就像《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音乐一奏响,立刻就表达出了男女主人公彼此心中对对方的那份火热和真挚的深爱,同时我们一听到这首音乐的响起,内心深处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股爱情的暖流在心中奔腾翻滚,又带着一缕淡淡的忧伤。

再比如美国经典电影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片头长达4分30秒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更是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在画面中老年的瑞恩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烈士陵墓,悼念当年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们,电影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对白,我们只能看到瑞恩怀着悲伤的心情和凝重忧郁的神情走在家人的前面。这时的背景音乐深情而又极富感染力,揭露了瑞恩内心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与感恩之情,此时千言万语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只有心中默默的哀伤和内心最深处对战友之间真情的无限思念与感怀。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的情感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

电影音乐是影视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离开电影音乐的影视作品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伴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影音乐也随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为此专门设立了奖项。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重点围绕基于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情节中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电影音乐的定义。

电影音乐,从表面上看是电影中的音乐,其实不光是电影,所有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都被看做是电影音乐。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电影音乐就是作曲家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插曲、背景音乐等形式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音乐的一个具体分支,因此与音乐一样也是由音符、旋律、节奏等构成,但由于其身处影视作品的环境下,因此除却上述构成要素之外往往还有和声、色彩等等,电影音乐所展现出来的视听效果必须与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和情节相匹配[1]。

(二)电影音乐的特点。

抒情性是电影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特点,由于受到影视作品情节和画面的限制,因此电影音乐在叙事方面略显不足,需要利用器乐演奏与人声合唱来帮助完成叙事,这也决定了电影音乐与影视作品密不可分的特性。影视作品的题材、风格、具体情节等均决定了电影音乐最终呈现出的视听效果,除少数玄幻、童话类题材之外,大部分影视作品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因而电影音乐也展现出强烈的现实色彩。另外,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台词对白,因而电影音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与对白、画面和音响效果紧密融为一体,利用不同感情基调的电影音乐提高影视作品的完整度。

(一)促进作用。

电影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门,其本质就是服务于影视作品,帮助影视作品将情节表述和展现的更加完整,因此电影音乐能够有效促进影视作品情节的发展。首先,电影音乐能够将某一特定情节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等一一展现出来,生动刻画出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在《赤壁》中周瑜与诸葛亮在抚琴中从开始的内斗转化成最终的惺惺相惜、心灵契合,这一情节没有一句对白,但古琴音乐足以表达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内心变化,周瑜在与诸葛亮一同抚琴的过程中已经向观众暗示二人达成抗击曹军的共识。其次,电影音乐能够改变电影情节的节奏,将情节中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比如说在《泰坦尼克号》中当男女主人公泡在冰冷的海水中进行最后诀别时,《我心永恒》的旋律一响起配合着生死离别的画面,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推向高峰,也令观众为之动容[2]。

(二)渲染作用。

电影音乐对影视作品情节的渲染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其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氛围,从而加强视觉效果。例如在日韩或其他地区的恐怖片、惊悚片当中经常借由电影音乐和音响效果来创造出恐怖阴森的气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毛骨悚然。此外,电影音乐能够对情节起到评价的作用,并且成为情节走向的重要提示。譬如说《西游记》唐僧途经女儿国时,配以女声独唱的《女儿情》,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和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痴心一片的情感相呼应,表达人物向往浪漫爱情的性格特点,在《女儿情》的烘托下,国王的一颦一笑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某些电影音乐与情节恰恰相反,而正是这样的反差凸显出情节的前后对比[3]。例如《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不想将魔戒扔进悬崖中毁掉,而他的朋友山姆则执意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出来争抢魔戒和佛罗德展开了激烈搏斗,画面情节紧张刺激动人心魄,然而此时的电影音乐却旋律婉转,与画面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在充分展现情节艺术张力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音乐还能够将分散凌乱的情节拼揍成完整连贯的整体,并且利用其曼妙的旋律引发观众的遐想,与情节中的人物形成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共鸣。比如说在电影《甜蜜蜜》当中,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始终贯穿其中,在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爱的时候《甜蜜蜜》为其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浪漫氛围,而后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与分离,两人再次重逢时又响起了《甜蜜蜜》,此时观众能够深切体会到人物心中的郁结苦涩,为其坎坷命运扼腕叹息。

(三)描绘作用。

电影音乐中的歌曲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能够对影视作品中的动作性情节起到描绘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在描绘的过程中电影音乐内容与画面情节内容始终保持一致,在抒情性情节中起到渲染人物情绪的作用,而在戏剧性情节中电影音乐则能够起到加强矛盾冲突的作用[4]。比如说在《狮子王》中,彭彭、丁满在拯救辛巴之后教会他唱解忧歌hakunamatata,歌曲欢快动听的旋律、明朗活泼的节奏很快令辛巴忘却烦恼重新振作起来,帮助辛巴坚定为父报仇成为森林之王的信念。辛巴复杂的内心、纠葛的情感在电影音乐中得以充分展现,也使得《狮子王》这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在电影音乐的帮助下不仅凸显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将主题表达的更加清晰明确,表明作品想展现的风格特点、时间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影音乐的渲染下,影视作品为广大观众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意境,连同情节的发展脉络也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得到充分释放,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特别是在其情节中的重要作用。

[1]孙煜。《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5.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一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000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二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为活跃的,它以音波为载体有机的与最年轻的现代艺术电影相结合,成为一门新的艺术体系。

电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剧情的发展过程戏剧的反映历史或现实生活的一种现代艺术形式。音乐以简短、精悍的形式在电影中出现,它在电影中具有揭示影片思想、描绘特定场景、提升人物感情、渲染影视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

电影音乐以很多形式出现在电影中,但无论它用那种形式出现,它都与电影剧情的发展并存。电影音乐是电影剧情相辅相成,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一种辅助的、不可缺少的特有形式。

电影根据其表现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不同类型的电影对音乐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电影音乐可以分为:故事片音乐、新闻纪录片音乐、科教片音乐、美术片音乐。

(一)故事片音乐。

音乐在故事片中的音乐故事片中是最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音乐分量也是最重的,它在影片中主要起到描绘景物、突出氛围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内容和推动剧情的作用。音乐片按内容可以分为歌舞片、歌剧片(轻歌剧和唱剧片)、音乐剧片、音乐故事片和音乐家传记片。

1、歌舞片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舞台上的歌舞剧直接搬到银屏上并对其做简单的电影处理。另外一类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插入大量的歌舞演出场面。我们熟悉的歌舞片有:《芝加哥》、《出水芙蓉》、《阿诗玛》、《红菱艳》、《歌剧魅影》等。

2、歌剧片和音乐剧片就是把我们熟悉的歌剧和音乐剧排成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屏。我们熟悉的有《蝴蝶夫人》、《音乐之声》、《洪湖赤卫队》等。

3、音乐故事片就是围绕音乐人物成长或音乐事业发展而展开的故事影片。如:《海上明月》、《刘三姐》、《绝唱》。

4、音乐家传记片音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剧情多以音乐家的艺术人生为核心展开情节,影片可以是描写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生平,其中他们的作品在故事片中占有很强的分量。如:《莫扎特》《一曲难忘》、《二泉映月》等。

(二)新闻纪录片音乐。

新闻片和纪录片统称为新闻纪录片,它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题。在这类影片中主要以语言和音响为主,音乐只是语言和音响的一个补充,主要用来衬托片中景物、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和表达人物思想,在影片中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三)科教片音乐。

科教片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新技术为目的的教育性质的影片。科教片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一般以叙述性的为主,在影片中主要起到陪衬的作用,可采用的音乐创作手法也是十分丰富的。

(四)美术片音乐。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剧、剪纸片、皮影剧的统称。

美术片的音乐在片中起到强调剧情内容解释画面的作用,与画面密不可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美术片音乐要求鲜明活泼、夸张大胆、高度概括,要能给人以充分的遐想空间。由于美术片音乐对画面要求严格,一般情况下会先创作好音乐再去给音乐配制画面。

音乐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音乐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音乐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音乐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音乐要特别慎重,不要让音乐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音乐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音乐。

(一)电影主题歌。

所谓电影主题歌就是指可以起到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概括作用的歌曲,它可以用特定音乐风格或情感内容来表现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也用来可以展现或者交代电影内容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整部作品起到铺垫作用。电影主题歌用歌词这种特殊的文学形象表现特殊情感,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它的通俗易懂,也较易于传唱,所以电影主题歌曲在人民生活中也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初并不是专门创作出来当作国歌来用的,它是上一九三几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在抗日战争中鼓舞着广大人民斗志,由于它的影响意义广泛,后来才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还有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一路平安》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大弥补了剧情的平淡,很多人就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歌才多次观看影片。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un-chainedmelody》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多次在影片中出现很好的烘托了男女主人翁的爱情,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电影主题歌可以根据其在剧情中的不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片头歌、片尾歌和首位相呼应的主题歌……。

(二)电影插曲。

在电影中出现的歌曲叫做电影插曲,它常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或具体的情节而创作,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剧中主要起到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烘托剧情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插曲也和主题歌(曲)在电影中起到深远的影响。

我国电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运用了插曲,到了50年代以后插曲应用更为广泛。比较有名的插曲有《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绒花》、《我爱你,中国》、《红星歌》、《驼铃》等等。80年代以后插曲逐渐由器乐曲所代替,但也有许多歌曲传唱至今《红豆曲》、《枉凝眉》、《好人一生平安》、《小草》、《送别》等。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插曲《时光飞逝》多次出现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呼应,连贯剧情。

(三)电影主题曲。

电影主题曲是电影的核心音乐,它是一段完整的音乐段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它和电影主题歌一样贯穿全剧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连贯和概括作用,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起到深化和揭示作用。它和电影主题歌的差别是,它没有具有具体语言意义的歌词,所以它赋予人们更大的想想空间。电影主题曲一般采用纯乐器或者人声哼唱的形式出现。电影主题曲主要用来衬托环境描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展开,在剧中多次灵活出现良好推动剧情发展。电影主题曲根据剧情的复杂程度或者剧中人物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主题音乐和多主题音乐。如电影《梁祝》中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梁祝》对剧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应。

(四)电影场景音乐。

电影场景音乐和插曲一样是指在摸个特定场景使用的音乐。主要用来对具体场景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或场景中的人物内心、思想进行描述或衬托、渲染。场景音乐是针对电影中特定的剧情环节而创作的,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之声》中就用了很多场景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特定的人物心情使电影一气呵成。

电影音乐的形式不仅仅是这些,有时简短的几个音符也可以对剧情起到交到或烘托作用。这些音乐在电影中与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填补画面空白、连贯电影剧情合理推动情节发展,是电影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三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舞蹈了,舞蹈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舞蹈是一本艺术,我们可以借助舞蹈表达我们的情感。

《文艺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先后任该刊主编。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8).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五

1927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级音乐高等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方面唯一的中国自办音乐院校,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建院初期,蔡元培亲自兼任院长,帮助肖友梅主持该院的初期组建工作。1928年以后,肖友梅才亲自担任代理院长、院长。肖友梅担任代理院长以后,亲自督导声乐教育工作,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乐院聘请了许多中、外著名的顶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成绩斐然。1928年,萧友梅找到周淑安,希望她能担任学院的音乐教导主任,在萧友梅的诚意聘请之下,周淑安欣然应允。当时,学院的小提琴组、钢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担任,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声乐组主任,大大出乎别人的预料,周淑安的名声,在学院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周淑安上任声乐组主任后,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周淑安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指导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同时,在举办音乐会时,还担任合唱指挥。除此之外,周淑安还出任学校的音乐联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周淑安还主动为学生做音乐伴奏。在很多音乐会的比赛场合,都会看到周淑安伴奏的身影。周淑安的精心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实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她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周淑安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理论研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周淑安还悉心研究传统戏曲,认真学习民族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民族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法,追求声乐艺术的民族艺术气韵和中国艺术意境。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也为她赢得了良师的美名。对于学生音乐天赋的挖掘方面,周淑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知道怎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周淑安不仅认真负责,还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的声音太粗,谁的鼻音太重,谁音调不准,谁又容易跑调,周淑安都心知肚明,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挖掘学生音乐天赋,为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音乐学习计划。她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周淑安自身的天然音质不算美,并且声乐教学时的音量也不够饱满,但是,她能够坚持刻苦训练,弥补自身先天之不足,同时,加上她掌握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周淑安教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吐音咬字十分清楚。周淑安的教学十分严谨,她一直用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就算是演唱外国歌曲,也是一丝不苟“,以字行腔”,她坚持“以字行腔”的教学原则,连外籍教师都赞赏不已。

二、周淑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的影响。

周淑安不仅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而且爱生如子,体恤自己的学生。其中,著名音乐家胡然先生以及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唐荣枚先生都曾经受到周淑安的关心和照顾。胡然先生自幼喜欢音乐,学习用功,但是家境困难,为了节省车费,胡然先生每天都要徒步上学,但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即使坐车还要半个小时,周淑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胡然买了一个季度的车票。而这个票钱相当于周淑安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音乐学院聘请到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担任声乐老师,周淑安立即领着胡然先生去见苏石林,她以学生前途为重,让胡然转到苏石林班上继续学习,而正是这次机会,造就了胡然先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且胡然先生继承了周淑安的教育思想,创建了湖南音乐专科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淑安重点体恤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名叫唐荣枚的学生,周淑安了解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交不起学费,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申请特批唐荣枚每学期只交1/3学费,由于周淑安的精心关照,唐荣枚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成为著名的现代音乐艺术家、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作“延安夜莺”。

周淑安与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淑安的一生,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和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还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和声乐艺术人才。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中的郎毓秀、喻宜萱、张权都是她的高徒,著名音乐家、女歌唱家唐荣枚,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胡然,以及声乐艺术家洪大琦、劳景贤、孙德志、吕骥等都曾经接受过她的教诲;她的教学不仅质量高,而且学生进步快。学生身上存在的声乐问题,周淑安几个星期便迎刃而解。由于周淑安教学质量高,并且师德高尚,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周淑安将一生的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现代声乐教育事业,她教学态度认真负责,在声乐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她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品德和学识,受到了人们的高度称赞,她的事业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在一代代学生中延续,对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六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到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七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2010,(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八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九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04年);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十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明清时期陶瓷绘画艺术中民间艺术精神的作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民间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民间艺术精神不仅推动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其中富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包含了一定的知识和哲理,可以说民间艺术精神的发展、运用,促进人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民间艺术精神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是其他艺术精神、文化精神所不能替代的,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民族艺术以及价值观的体现,在陶瓷绘画中,民间艺术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

-->

-->

-->。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十二

论文摘要:在商业价值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双重动力的驱动下,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影响了当代服饰设计的潮流文化,并启迪着当代服饰设计的灵感。

本论题首先从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对涂鸦艺术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述,来寻求其艺术性与服装实用性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心理需求。

其次研究最为一种文化的涂鸦艺术对于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再次结合大量图片从涂鸦与服饰色彩、服饰材料、服装款式的搭配等方面说明了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证实了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时尚性,能够对于流行更新,时尚变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通过知名的涂鸦品牌服装的案例分析凸显涂鸦艺术进入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

另外,这篇论文,对于服饰设计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启发设计师去寻找古老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新的结合点,发现更多新的“古为今用”的艺术形式。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服饰设计应用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3.1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3.2.2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3.3.3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艺术教育与校园育人的融合。

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本文探讨的就是艺术教育如何与校园育人融合。

一、艺术教育渗透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教于美,以美衬教,做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视觉冲击,感官配合。

采用声像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实施直观教学手段,英语课上,在讲授koala、elephant、tiger、giraffe等这些不常见实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卡通形象或利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所见即所得。

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悦耳、悦心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身临其境,切身体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懂得如何欣赏美,融美于心灵。

(三)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仁爱之情,最是动人心田;语言之美,最能治愈乏味。

数学课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儿歌“因为时针不爱动,所以长得粗又短;分针比较爱锻炼,长得细又长;秒针平时最爱动,所以长得最苗条。

”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师生一起随着音乐互动,数学与艺术结合,教师以精致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化解数学的枯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教育伴健康成长同行。

健康的体魄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体质训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锻炼中体味生活之美,在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一)身心愉悦,自由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艺术带来的愉悦会使人心情舒畅,机体协调,提升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感知,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或者课外运动结合艺术的特点,可以化枯燥为乐趣,例如团体操的练习、花样跳绳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二)践行美育,美体结合。

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出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养成。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交融。

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

(一)以善为美,以美树人。

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自信的人格,改善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悲观的人经常听一些欢快歌曲,读一些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事例,就能逐步克服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二)以美图德,以德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充实和新人的发展。

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学生在效仿榜样中实现道德教育,成为内外兼美的人。

由此可见,励志的读书演讲活动,课间积极向上的乐曲,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美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和阳光。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无疑还是艺术。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以艺术促学习,以艺术强体魄,以艺术铸灵魂,必定会让教育成为苍穹之下最阳光的事业!

文档为doc格式。

-->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184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