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4:51:20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3 04:51:20     小编:翰墨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具有可操作性等特点。教案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教案中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一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1课时。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5.师举例说明。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二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三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五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六

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展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未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2、树立节能意识。

3、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带能源问题。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节约能源。

三、教学难点:知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学准备:白炽灯、节能灯、各种资料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复习: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2、检查风能转换模型制作情况。

3、评比。

5、板书课题。

二、探讨如何节约能源。

1、了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事例。

过渡: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小结。

2、探究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效率比。

出示:白炽灯与节能灯。

这两个灯泡大家都见过?

当灯泡点亮的时候,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你们家里主要用哪种呢?为什么?

学生交流。

实验分析:

预测哪个效率高。

演示实验,学生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交流。

3、小结。

三、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开发新能源。

1、过渡:人类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

2、看图思考:

这是一座未来的住宅,仔细观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

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这幢房屋为什么可以节能?

有哪些节能的方法?

5、小结。

6、认识太阳能的作用。

太阳能是能源之母,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阳能?

为什么太阳能将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7、了解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阅读p52。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四、巩固应用。

2、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出份能源小报。

板书设计。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自然能源太阳能。

(可反复利用)地热。

风能……。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七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八

l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2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3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4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l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2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3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三、巩固应用。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九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他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一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二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这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小帆船;知道风和帆的关系。

3、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的意义;知道生活中的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利用小帆船观察风和帆的关系,理解风的两面性。

教师准备:自制的小帆船、大脸盆、水、风管等。

学生准备:小帆船模型、自制小帆船、风管等。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片;

提出问题:他们的帆船没有动力当遇到迎风时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为什么帆船逆风、顺风都可以前进?风和帆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小帆船》。

(一)认识小帆船。

1、课件出示各种小帆船,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收集的文字或图片展示汇报交流。

3、总结:小帆船在不同风向中靠改变帆位置来完成前进的。

(二)研究小帆船帆和风的关系;

1、了解了这么多的小帆船知识,你们想拥有自己的小帆船吗?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帆船?请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帆船,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2、你认为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3、出示实验要求:

(1)所用的纸一定要防水。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理安排。

(3)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

(4)制作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和桌面。

4、学生制作小帆船。

5、学生在大脸盆放小帆船,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和调整。

(三)探究影响小帆船帆与风的关系。

1、猜想。

在小帆船顺风时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发现:小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有夹角,帆在这个夹角内。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帆船航行方向会发生改变?

你认为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提出你们的猜想。一切的科学发现都是由猜想开始的。

预设: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可能与风的方向、帆的位置、帆船的材料、帆的大小有关。

教师随机板书:风向、帆的位置、大小等。

2、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听取小组汇报,补充、完善学生合理设计方案。

方案1:风向对小帆船的影响:选用两个同样的小帆船沿同一方向前进,固定帆的位置,当风向不同时船的快慢,记录时间。

方案2:帆的位置对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影响:选用两个同样的`小帆船(差异越大,效果越明显),放飞三次,记录时间。

方案3:帆的大小小帆船的影响:选用两个同的小帆船一个帆大一些一个小一些风向相同,放的位置相同观察帆船的航行方向及快慢。

同学们想一想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课件出示注意事项:风速要统一,要分工合作,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四)认识风的两面性。

播放风和日丽的短片和沙尘暴肆虐的片子。

学生自由回答。

提出问题:风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和危害呢?怎样看待风呢?

根据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恰好是帆的位置。

1。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角的平分线上时小帆船前进的最快。

2。教师总结:帆位于船首指向和风向的夹角的平分线上时效率最高。(板书:改变帆的位置)。

预设2:学生发现帆的大小不影响方向只影响船的速度。

1。学生汇报交流。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帆的大小不影响船的航行方向影响小帆船的速度。预设3:充分利用风的好处,避免风带来的灾难。

1。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风具有两面性。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帆船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了解了小帆船的帆和风向的关系,知道了风的两面性。

播放视频:风的作用和危害。

1。收集关于风的诗句。

2。收集有关风的危害的图片。

3。你知道风的利用历程吗?课下搜集有关资料。

1。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过程,在设计实验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和作用,在自己的探究中获取生活中的知识。

(2)在本课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实验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合作的锻炼,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把知识和故事结合使课堂更轻松。

2。使用说明:设计实验时,风力的大小用小风扇固定。最好用大一些的洗衣盆。

3。需要破解的问题:小帆船的帆怎样固定在某一方向。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二课时。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五

本次科学课件主要讲解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

1、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转一周的运动。时间为一天24小时。

2、影响: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长以及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太阳直射: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点;

(2)昼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地轴: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轴线。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一周的运动叫做公转。时间为一年。

2、影响: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黄道:在天球中看,太阳表面上跑的轨迹叫黄道;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转到某一位置时,太阳处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时,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时,太阳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地球的这两种运动,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六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七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

1、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2、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课件、多媒体、白板、查资料。

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的一生会有哪些变化,了解到同学们现在的所处的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从这个时期起,我们要“踏上一条健康之路”,这样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担负起各种责任。(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谈话:这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这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三、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

谈话: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在班级的状况了,我们再来根据教材12页的身高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四、了解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观。

1、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

2、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科学用脑、正确使用电脑几方面加以认识。

3、学生活动。

五、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六、制订自己的健康作息表。

板书设计:

踏上健康之路。

个人卫生。

营养及膳食卫生。

学习卫生。

体育锻炼。

睡眠时间。

科学用脑。

正确使用电脑。

本课的宗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

本课的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来科学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通过讨论活动,明确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该如何做起。

由于学生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已经养成,而一时之间又难以自己发现和纠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及时指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通过采用学生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纠错。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十九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习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习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细胞。

显微镜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拓展延伸: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我从哪里来。

精子受精卵胚胎大约十个月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习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饮食。

渐衰期睡眠。

衰老期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四课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习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我像谁。

相同点:遗传。

不同点: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五课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习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习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习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习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习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习、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六课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习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习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习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习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七课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学习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习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课堂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习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二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二课时。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185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