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6:09:15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3 06:09:15 小编:纸韵

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成果的呈现,我们应该写下来纪念一下。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一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基本含义。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2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3]。

三、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所示):

表1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常用教。

学方法微课。

类型适用范围。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

(问答法)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启发法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实验法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表演法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类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四、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五、教育部关于申报微课与翻转课堂课题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9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担具体研究组织工作。

课题研究将秉承共建共享、引领示范的原则,通过专家指导、专题研讨、观摩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请各单位认真组织,积极申报。

课题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六、教育部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总结上届活动取得的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于2011月20日至12月31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

本活动将邀请国内权威教育信息技术和微课专家,在各地组织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同时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办单位对征集的微课进行评审和展示,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请有关单位积极组织,认真准备。

材料详见附件或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七、微课的区域实践效应及应用前景展望。

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全市共征集到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全市微课平台(图4)展播不到二个月,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成为了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等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了报道和转摘。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3口号。

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

4理念。

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5宗旨。

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6课程设置。

1、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5万。

记者昨日从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获悉,该局推出“微课”模式,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被浓缩成5至8分钟,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短短1个月时间内,就有老师上传“微课”作品1621份,点击率就已突破5万人次。据悉,佛山“微课”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系首创。

该局信息网络中心胡老师介绍说,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据统计,自4月15日开始向全市教师收集“微课”作品以来,到5月19日短短1个月内,市教育局共收集符合条件的作品1621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

(南方日报,205月19日)。

2、名师“微课”学得好,不觉烦。

点击“数码学习港”的智能学习图标,便可选择进入“微课”系统。在这里收集了全市教师提供的1651节“微课”作品。

据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介绍,智能教育系统中的名师远程辅导项目所收集的全是佛山市高级、特级教师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可供全市学生、老师免费共享。与一节课40分钟左右相比,名师“微课”是浓缩的精华,一般只有5~8分钟,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而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非常适合网上学习。”胡铁生说。

“这个真的非常好!”带着女儿安静地看完演示后,来自湖南的外来务工者刘运娣掩不住心中的激动。她说,女儿上的是外来工子弟学校,相对公办学校师资差了点,但自己又碍于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女儿指导,有了名师远程教育就相当于免费把一个个好老师请了回家。

(佛山日报,2011年5月18日)。

7外界评价。

张一春教授总结的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二

张力。

内容摘要:

和谐教学法是一种愉快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自己的教学原理和原则、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们重要启示。

关键词:和谐、愉快、高效。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的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

和谐教学原则:愉快教学的原则,讨论探究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

一、.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做,教师起了导的作用,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激活了课堂。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这样做,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动态平衡思想。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一、“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二、“兴趣促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揭题引趣----比较司趣----绘图激趣----演示增趣。这个变式是站在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探究研讨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探究研讨----总结归纳。其特点重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创设一个背景,突出四个要素,达到两个效果。一个背景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四个要素:一是为学生提供有足够信息能说明事物原理与规律的有结构材料(包括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技术教育媒体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时使用的各种学具材料)。学生只有手中有了材料,才能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通过活动这个中介,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求意义的实践经历中进行学习。四是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通过思维的操作加工,主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形成结论,并在自调节中完成理解。两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使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得到了发展。

四、“情感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接纳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带入学习境界)----磨合期(以情动情,通过情感交流和碰撞,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谐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思想情感沟通协调)----巩固期(巩固学生良好的心境,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明显的持久学习行为)。

五、“五导五学教学模式”,在“导”的方面,以导为先,导是关键,导是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五导是:导向,导情,导法,导思,导序。在学的方面,以读为主,读学同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学是:自学、疑学、议学、辅学、验学。

一、课前设趣。

预备铃响后,老师学生要准备上课。这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课前几分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放新闻、背诵古诗词、听轻音乐、欣赏画面等等,变换各种样式,避免程式化、形式化、庸俗化,增加学习情趣,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进入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上课状态,而且还能交流一定量的信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

二、导入激趣。

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和谐教学,可采用“借助音像手段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先讲一个李白进京入仕的故事:当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从此他就可以大济苍生,一展宏图了。不料到了长安,却只做了个有职无权的“文学侍臣”,于是诗人忘情诗洒,常常喝得烂醉。就连皇帝召见他,他还在长吟“我醉欲眠君且去”。后来,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却执意要太尉高力士脱靴,国舅杨国忠磨墨,贵妃杨玉环拂纸,痛痛快快地把一朝权贵戏弄了一番。不久唐玄宗只好让他离京四处漫游……后来,就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自然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海滨仲夏夜》一文时,可先放《海之梦》乐曲,以沉思、诉说的音调倾诉海的神秘,再用多媒体配以大海的图片展示海的辽阔,使学生产生无限的向往。教师适时引导:“无边的大海魅力无穷,而傍晚的大海更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自然明显了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课中提趣。

一般地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运用和谐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已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经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导;认识不清时加以点拨;方法不当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予以帮助;学有成效时备加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下课余趣。

运用和谐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有归纳总结式结尾、反馈回应式结尾、设置悬念式结尾、迁移发散式结尾、激励抒情式结尾等等,让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一、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和谐教学法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开发每位学生的智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谐教学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教学法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发展基本能力。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但很多学生学习多半是凭意志学习,缺乏直接学习兴趣,特别是遇到困难,更感到学习单调枯燥,所以有许多人半途而废,或学无所成。因此教师教学要注意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不再认为上课是一种负担,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上了这堂就想下堂课。这种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发问、讨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真正自己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会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关键。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此平等参与,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和力,而且对学习重点能有效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在大胆设想中培养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进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寻求和谐、愉快、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697字)。

参考资料: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王晓,张国梅,高扬,赵鸣明;。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三

时间过得真快,匆忙之中我紧张而又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时代就要结束了。在这令人难忘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我认识了很多学识渊博的专家和教授,结识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同窗好友以及师兄师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我,并对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要衷心的向他们表示我发自内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朱德良教授。在我的论文选题、开题以及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给予了我大力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各科任课教师及同窗好友,正是由于结识了你们,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才会如此地丰富多彩!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在你们的关心、关爱和支持下,一步步走来,我的成绩里有你们的努力和汗水。

敲完最后一个字符,心头照例该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的心力憔悴、辗转反侧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说实话,论文写得并不轻松,论文资料的缺少,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工作上的重压,生活中的.烦恼等等都成为我论文编写过程中一个个大坎……幸运的是我遇上了我的导师解秀玉教授,生活中解老师热情关怀,工作中解老师循循善诱,严肃认真。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的确定、论文框架的安排、初稿的不断修改直到定稿,解老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支持。解老师实乃良师益友,她那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让我受益终生。四年来对老师的感谢和感情是无法用用言语表达的,但此刻,我还要真诚地说:“解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没有他们无私地帮助、理解和包容,我就不会有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精力研究编写直至完成论文,谢谢你们的支持。

最后,我还要对mba中心的全体老师、同学以及求学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所有人表示感谢,是你们的理解支持、关心爱护、无私帮助让我一步步坚定地走到今天,你们是我人生旅程中的宝贵财富,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即将毕业之际,我要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张复生教授。这篇论文的撰写历经大半年的时间,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张教授对于我论文的命题、论文的角度和论文的框架结构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说,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张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张教授拥有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锐意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跟随张教授进行论文写作的这大半年时间,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将使我受益终生,激励我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感谢每一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的专家、教授和老师!

谢谢你们!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四

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关键词:教学灵感;灵感激发。

abstract:teachingisnotonlysciencebutalsoart.teachinginspirationplaysacrucialroleincreativeteaching.teachinginspirationisamentalactivitywhichinvolvesteachers#39;andstudents#39;high瞫piritedandactivethinkingthatcanimmediatelysolvetheproblems,whichshouldbesolvedorhavenotbeensolvedforalongtime.teachinginspirationwillbearousedifteachersfirmlypursueintheirspecialties,loveandunderstandtheirstudents,andiftheyhaveafinemoodandareabletodothelong瞭imearduouscreativework.

灵感(inspiration),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奥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灵感。科学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此时此刻科学家会突然做出重大发现,科学史上这种事例说不尽、道不完。如凯库勒乘马车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无一不得益于科学灵感。

在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新的动力。艺术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家都非常珍视,及时把握这突然而来的兴会,或瞬间闪现的构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记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辞、诗句、图形、舞姿或旋律。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论语》里就有“教学灵感”的描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灵感”。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参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对孔子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与孔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点拨,灵感便不期而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也只赐予像曾参这样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参长期进德修业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曾参的灵感。孔子之后的我国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激发学生的“良知”“良能”等,实际上也是指教学中的灵感。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更是对教学灵感有独特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2](43)众所周知,钱老师这里所说的“空灵”“悟性”以及人们常说的“应感”“兴会”等词汇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灵感”的文艺心理学术语,与“灵感”具有相同的涵义。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教学灵感呢?

第一,教学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学灵感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教学灵感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的高峰体验。教学灵感可以使师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反应灵敏、精神饱满、注意专注,使师生能排除其他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摒弃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种酣畅顺适、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学灵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把握和构思创新。

第三,教学灵感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教学灵感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教学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学灵感状态下,有的教师常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真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听课者无不惊叹教师的学识渊博,神采飘逸;有的教师频频提示、导引,师生竞相问答,课堂气氛热烈,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时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成果,使教学达到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师往往提要钩玄,启发点拨,打开学生的心扉,话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产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说明灵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般教师或者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激发教学灵感。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激发教学灵感。

第一,教师要对专业执着追求。

我们在对灵感的研讨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少数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外,绝大多数专业创造者只会出现与其专业有关的灵感,如科学家只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不会出现创作的灵感;反之,作家只会出现创作的灵感,而不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而且,这种专业灵感与其对专业执着追求正相关。一个人愈是热爱其专业,愈是执着追求,其专业灵感出现的频率便愈高,这是因为专业性做功语言的积存是与灵感的产生、发展、加工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五

这次毕业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和同事的帮助,其中我的导师耿兆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耿老师寻求帮助,而耿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个课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多学习一些实践应用知识,增强了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最后的日子里,我们再一次演绎了团结合作的童话,把一个庞大的,从来没有上手的课题,圆满地完成了。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不仅学到了本次课题所涉及的新知识,更让我感觉到了知识以外的东西,那就是团结的力量。

最后,感谢所有在这次毕业设计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六

论“王道”,说“和谐”

万树相。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里,劝说梁惠王实行所谓的“王道”,体现了儒家最高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何为“王道”?。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行王道就是把君主的恻隐之心推及到人事上。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不过是“善推其所为”。这,就是“王道”。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清代学者李渔在他《闲情偶寄》中说:“王道本乎人情”。“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历史上大凡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帝王们大都受到王道的深刻影响。比如唐太宗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勤政爱民,才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正因为康熙、乾隆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才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康乾盛世”。

“怎样推其所为”呢?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很形象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亦即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不过,这还只是“王道之始”,因为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文化的起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教育、懂得人伦之道,王道才能完全实现。

如今,我国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法制保障外,王道中的爱民、保民和开发仁爱之心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这样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如今,社会财富之多,孔子那个时代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口之众,那个时候与今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贫穷还没有消灭,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王道思想对于消灭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王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改革开放,向西方先进文明和技术学习的今天,在中国迈步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它的重要意义。

万树相。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七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由刚入大学时的喜悦与忐忑,到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了尾声,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多的感悟。感谢我的父母,可爱的父亲,可敬的母亲,你们的爱是我最大的财富,伴随我走过四年求学之路。

经过几个多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即将完成,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开题到写作,老师的适当点拨与独到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每次对于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每次上交的论文都给了详细的修改建议,指出了一些错误和要修改的地方,让我的论文结构一步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老师的指导帮助,这篇论文是不会这么快就很好的完成的,对于老师悉心的帮助,表达无比的谢意。

此外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她们对于我这次的论文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多多的学习,完善自己。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八

人生的成长历程始终是向前的。当一个阶段快要结束即将迈入另一个阶段时,自然需要对即将过去的进行思考和小结。自己一直在思考学业、职业、事业的哲学关系,也许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需要的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样需要对在我成长历程中、在人生某个阶段一直给予我帮助、指导、鼓励、支持、信任、爱护的人,表达真正的感谢。可以用客套、冠冕堂皇的话,也可以选择朴实。后者才更真挚,更深入心灵。

感谢我的导师把我领进了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基于fpga的语音算法实现。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自己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语音标准;有机会跨越时间、空间,领会大师们架构的数学模型、理论框架;有机会领悟信息科学与技术里层出不穷、让上帝都疯狂的一个个创新和idea;有机会感受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除了推陈出新之外所必需的努力、坚持、脚踏实地。我依旧笃信物质化的社会,思想和理性给人的震撼。感谢导师在做人做事上给我的教诲。当自己对做科学、做工程迷惑时,当自己对研究论文到生产力的转换困惑时,感谢导师在科研上用长者的睿智给予我方向性的指导。感谢导师及其全家,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爱支撑我的生命和生活。大爱无言。双亲已经年过50,儿陪伴在你们身边的`时间很少。儿又是那么不成熟,在你们的生日我能做的仅仅是打个电话。

感谢我的女友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对我情绪起伏时的宽容,对我不成熟时的理解;她的爱真诚、纯洁。

感谢son老师,听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课程我理解到核心技术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意义;感谢luo老师、qin老师,和蔼可亲,敬业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感谢chen老师,一位值得尊重、充满个性、不断进取的老师。

感谢导师组的同学,有缘做同学做同门,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找工作的日子历历在目。感谢民主楼、和平楼创新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从求知到创新,尽管我们还很稚嫩,一起求学的日子早已烙上青春万岁的印记。感谢宿舍的3个兄弟。我们一起讨论国事天下事,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四个男人年龄加一起过了100岁,但梦想才刚刚起飞。

感谢中南大学。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无数人的帮助、提携。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不能说对人类贡献了新的知识,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构件了初步的知识图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科学还是工程,我都是篮球比赛里的零号球员,从新开始,从零开始,全力以赴。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精神,我将继续前行!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九

的结尾处,主要作用是表对导师或者某些辅导的感谢之词。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致谢语,仅供参考。

致谢。

时光匆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也即将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导师,与我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导师程卫红老师。程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以及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程卫红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后我还要感谢邮科院和我的母校——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四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

最后我还要十分感谢四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们,感谢老师与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因为他们使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感动。

衷心的祝福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人,谢谢。

致谢。

时间飞逝,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人、学友的支持和鼓励下,走的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此刻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笔者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指导老师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导师为笔者的论文选题,研究实施和文章定稿等各个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导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为人处世,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对笔在做人、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极大的影响,将使笔者终身受益。在此,向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感谢参加“毕昇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同组的熊同学和李同学,正是他们的鼓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鼓舞着笔者,本设计才得以完成。

感谢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他们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是笔者论文研究的基础。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促使我走上了自强的求学之路,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多年来,他们给予我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怀和支持,是我能够专注我的学习,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衷心感谢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付出辛勤汗水的各位专家。

致谢。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顺利完成,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本文是在王加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王加强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虽然有繁忙的工作,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使我从中受益非浅。王加强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王加强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电信系通信工程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

[摘要]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谐教学有整体的、动态的、协调的基本特征,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也是和谐教学的实践者,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注重师生参与和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基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化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审视。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2]。

[参考文献]。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一

会计,农业经济学,农业,动物生理学,动物科学,人类学,纺织服装营销管理,大气科学和气象,生物化学,工商管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工,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创作,生态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和监督,电子、电器、通讯,工程,英语语言文学,昆虫学,环境卫生,美术,渔业及渔业管理科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外文文献,林业科学,地质学/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历史,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动物科学,数学,机械工程,微生物学,音乐,职业治疗,组织沟通,公园设施管理,哲学,物理学,植物病理学,政治学及政府,心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影像科学,分类科学管理,社会工作,农业科学和土壤学,修辞学和演说学,统计学,兽医科学/兽医临床科学,水、湿地、海洋资源管理,自然生物科学及管理。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二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时代呼唤着一股新生的力量来挽此狂澜。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言变法,谋求富强,给奄无生气的中国注人了生机。为完成变法大业,维渐派深深感到对人才的需要,这些人才就是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培养和造救人才就成为维新派进行变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人才观。

首先。维新派把培养和造救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维新派清楚地知道,要实现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起来、依靠那些“摇头顿足,高吟低咏,惟腐烂文数篇”的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封建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必须重新培养和选择一批新的人才。维新派认为,不论是政治的革新还是经济的建设与改造,都急需大量具有新思想、新才干的新人才。然而,中国几百年来传统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扼杀、摧残人才,通过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救新式人就成为变法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工作,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为了给变法维新运动提供大量的人才,康有为于1890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各省学子,千里负岌,闻风相从。前后达三千人”习。这些人有许多后来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万木草堂实际上成了康有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基地。变法能否取得成功,人才是关键问题。为使大量新式人才为国家所用,他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要大力搜求天下才俊。议筹变法之方。他还建议设立制度局于内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在午门设立“上书所”,允许天下士民自由上书,广开言路,从中选择人才‘维新派虽有通过皇帝摧用维新分子之意,但也向皇帝提出了人才与变法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诸如练兵、开矿、通商等事务,必有人才为之操作。方可成就,所以人才是变法能否成功的前提。谭嗣同说:“求保国之急效,又莫捷于学矣。”习“变科举而后可造救人才,而后可变一切之法。他把变科举、兴学堂、培养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的当务之急。

其次。维新派非常注意政治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低层到高层逐渐发展的阶段。在维新运动以前,中国人学习西方,主要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往往重于实用技能。而在维新运动中,变法的范围极其广泛.甚至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维新派对“通才”,尤其是对善于“言政”的人才更加注重。康有为在广东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就注意对“言政”人才的培养。他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巫于教育。他把培养人才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在讲学中,康有为一反当时的传统。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大胆改革。在开设课程上。他专门把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列为一种课程—经世之学,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度,足见他用心良苦。在讲课方法上,他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和学生们共同研究。如事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和他们一起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源流与历史政治的沿革得失以及有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让一部分造诣较深的学生协助自己著书。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和“言政”的能力。学生们在康有为的教导下。“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康有为对政治人才的重视正如有人所说:“先生之诲人也。期在造就有用之人,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为了政治改革.康有为曾建议光绪帝:今欲改行新政……特开立法院于内庭,选天下通才人院办事,皇上每日亲临。王大臣派为参议相与商榷。一意维新。立法院是国家的政治中枢机关,其办事人员不是仅仅拥有实用技能的人就能够胜任的。而必须是既有实技。又能言政议政的“.通才”才能担当此任。

维新派认为,要完成变法大业,不是几个人所能办到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和参与。仅有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作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却遭到列强的多次侵略,甚至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所战败.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故也”。康有为举例说:“象马牛驼不能群,故人得制焉。如使能群,则至微之蝗,群飞蔽天,天下畏焉。况莫大之象马而能群乎?”他进一步指出:“故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人共学。学则强。群则强。中国欲自强.“惟有合群以救之”只有“合众人之才力”,“合众人之心思”才能挽救危亡。因而康有为指出:“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维新派不仅从思想上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而且也付诸于实际行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义愤填膺,他们以省籍为单位到都察院上书请愿。康有为认为“士气可用”,抓住时机,联合18省130。余举人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摘庵集会,联名向皇帝上书。这次上书,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开士人群体干政的风气,维新派从中也更加认识到人才“合群”的重要性。梁启超对人才“合群”的作用是这样认识的:“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虎豹狮子。象驼牛马,庞大傀硕,人监之驾之。惟不能群也。非洲之黑人。印度之棕色人。美洲南洋澳岛之红人,所占之地。居地球十六七。欧人剖之铃之,若槛狮象而驾驼马。亦日惟不能群之故。“能否建立起人才群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为了集聚人才,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群体。维新派通过建立学会来拢络人才。康有为认为:“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思开风气。开智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说:“先生(康有为)又以为凡讲学莫要于合群,盖以得知识交换之功,而养国体亲爱之习。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屏,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可知维新派是为了易合群”以开风气而挽世变,从而组织学会的。他们利用学会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扩大维新宣传的影响,争取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人才网。为了加强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他们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的成立,使当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各地学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第四,维新派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是维新派人才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为此也做了大量实践活动。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就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他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源流与厉代政治的沿革得失以及有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让一部分造诣很深的学生协助自己著书,以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推动教学。另外。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作体操和假期游历,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各种知识。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一方面,他极其重视道德思想教育。主张把“育德为先”的教育贯穿到人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从育婴院、小学到中学、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在重视德教的同时,还要兼施智教、体教、实业教育和美德教育。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对于智教.康有为认为,其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因此,他重智教、开人智。通过智教来培养有用之才。对于体教.他认为“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要加强体育锻炼。另外,康有为对实业教育、美感教育也大力提倡。他重视德教,并且兼施智教、体教、实业教育和美感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严复认为。只有提高全民族的自由意识和自治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政治的发展,国家才能走向富强。因而,他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他说:“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日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增强人民体质。开民智就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新民德就是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更新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摆脱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束缚。增强人们的爱国心。对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者的关系,他明确地将国民素质教育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在三者当中,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又重于智育。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严复一方面亲身实践,直接从事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致力于对西学的介绍和传播。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教育的普及,并规划出普及初级教育的具体方案。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严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也极力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认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殆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有丝毫不容假借。欧美所以强盛,是由于其国民德、智、体三者皆优。人民具有较高的自治能力。中国所以贫弱不振,是由于“其民愚随、怯弱、涣散、混蚀”,素质太差。一旦中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所谓的“新民”,中国的强盛就指日可达。梁启超所说“新民”,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中心则是新民德。民德的高下优劣.“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可见,梁启超不仅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同康有为、严复一样。将德育摆在第一位。

维新派的人才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然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也没有能够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对其进行和研究,对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借鉴作用。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三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要向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感受到老师工作中的兢兢业业,生活中的平易近人。此外,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非常感谢老师在我的毕业设计中,给与我极大的帮助,使我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并耐心的帮我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多年来传授知识给我的老师们,更要感谢那些对我学习上支持和鼓励的老师和同学们,同时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老师和学校。

总之,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加倍的努力对给以我帮助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回报。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四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五

在那里,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忙的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书记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传授诸多专业知识的教研室的各位老师,感谢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忙!

感谢和我一齐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能够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忙!

回首本人的求学生涯,父母的支持是本人最大的动力。父母不仅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在心里上更有思子之情的煎熬与望子成龙的期盼。忆往昔,每次回到家时父母的欣喜之情,每次离家时父母的依依不舍之眼神,电话和信件中的殷殷期盼和思念之语,皆使本人刻苦铭心,目前除了学习成绩尚可外无以为报,期望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使父母宽慰。

大学论文致谢语大学的论文篇十六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顺利完成,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本文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xxx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虽然有繁忙的工作,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使我从中受益匪浅。xxx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xxx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武汉xx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电信系通信工程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372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