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才能提高效率。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统一的语态和时态,使文章更加连贯。总结范文供参考,为你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2互相交流。
3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在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4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芊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5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小书包课桌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6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7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
班级中交流。
建议您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查找资料!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二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一、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二、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4]。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三
1、解释一词多意。
2、积累名人名言。
3、介绍小发明。
4、完成本单元学习:想象作文。
6、在读,借,背中形成积累名言名句的习惯。
7、在说,听,评,议中形成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理解,一词多意。
2、积累名人名言。
3、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介绍小发明。
4、进行写作能力培训——想象作文。
教学准备:
文字资料、小发明。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指名分句朗诵。
2、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所表现的不同的意思)。
3、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学习)。
4、指名反馈。
5、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自由发言)。
二、语海拾贝。
1、指名分句朗读。
2、生自评朗读。
3、师生共评朗读。
4、小组讨论:各句名言的大概意思。
5、朗诵名人名言。
6、同桌互背。
7、师指名背诵。
8、你还知道那些名人名言呢?(学生自由发言)。
9、师出示文字幻灯,名人名言。
(1)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2)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做舟。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时。
……..
10、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进行积累。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
2、再读段文,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阅读体会。(成语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综合性学习。
1、指名读题。
2、题目给大家提出了什么要求?
(1)把自己的设想介绍给大家。
(2)先说想发明什么东西。
(3)再说用了什么材料、怎么样制造、有什么用等。
3、对于听众有要提什么要求的吗?
(1)认真听介绍。
(2)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提问。
4、学生自主准备,小组内发言。
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发言。
6、师生共听,共评。
7、评出最佳口才,最新发明两项奖。
五、习作百花园。
1、指名读题目。
2、小组讨论:本次习作的要求?
3、全班交流:应该怎么写?(先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整理出几个要写的部分)。
a、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开头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截了当地点出小发明的有关情况,也可以由其他事物自然的引出发明。
b、这篇记叙式说明文,重在叙述发明的过程。基本上难的地方详细一点,容易的地方简略些,但是每个步骤都要求清楚,不能含混不清,让人看了混乱一团,不知所云。
c、加入适当的心理活动描写。
4、学生写草稿作文,老师巡视。
5、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作文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进行修改。老师对作文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指导。
6、抄写作文。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与科学有关。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学习另一篇段文《奇妙的书》。
2、自读段文,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小伙伴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助。
3、读了这篇段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背一背、抄一抄都可以。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四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2课时。
《人琴俱亡》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 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背影》(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以1991年,香港。
[4]。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五
训练内容:
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蔡强同学采访朱志成同学的录音纪录,也是为学生习作所提供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关于采访的注意内容;第三部分是要求写作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一位模范班主任或者一位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下手风琴手、作文大王等),然后写一篇作文。为了方便,可以把被采访的人请到教室里来。也可以根据蔡强同学采访朱志成的录音纪录写一篇记叙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习作指导中要求的内容,懂得什么是采访、采访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采访。
2、读懂本习作中的采访纪录,弄清这些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明确它所要表达的中心。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次采访活动。可以采访一位优秀班主任或者一位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下手风琴手、作文大王等)。
教学时间:
2课时,其中因学生采访,课时可适当调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咱们学校六(3)班朱志成同学在期末测试中,各科成绩都很突出,大家都很不理解。因为这学期朱志成同学的腿被车子碰伤了,一个半月没有到学校上学,他是怎么样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的呢?上周三的下午,好奇的蔡强同学代表他们班同学采访了朱志成同学。你们想知道采访的情况吗?从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他取得优异成绩的答案了。
生答:想!
出示投影:
朱:这得感谢班主任戚老师。我受伤以后,戚老师每个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上午都来我家,给我补课,风雨无阻。
蔡:你能具体地谈一谈吗?
朱: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雪。妈妈想打个电话,请戚老师不要来了。谁知刚拿起话筒,戚老师便敲门了。哪天晚上她教的内容很多,戚老师快50岁了,又是个女老师,我们一家人都感到过意不去。
蔡:戚老师离你家远吗?
朱:比较远,骑自行车要走20分钟呢。
蔡:戚老师可真了不起!
朱:是啊!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戚老师家里来了客人,抽不出身来,便在电话里为我辅导作文。我永远忘不了戚老师。
师:你们以前采访过吗?看了上面的采访纪录,你们认为采访要注意什么?
生: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的对象。
生:采访时要有礼貌,不然的话,被采访的人不乐意与我们交谈。
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是的,以前我参加过小海燕记者团,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事情。
生:我看蔡强同学问的问题很好,这正是最主要的原因。
师:你很有眼力。采访时的问题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问题不能东一句西一句。
生:老师,我们先想好一些问题可以吗?
生:书写的速度要快,字迹尽可能工整。
生:可以用录音机先录音,以后再整理。
师:采访时要边听边记,把重要的人和事、用得着的数据记下来。不一定什么都记。
二、学习采访。
师:我们知道了如何采访,其实学会了采访对于我们写作文非常有好处,比如说我们想写一个人,如果能面对面的对他进行采访,你就可以了解他的许多情况,能够收集到许多的材料。
师: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准备采访谁,就去采访谁?可以个人单独采访,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提供对象:优秀班主任王琳老师、吴真老师,市级竖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雪等,也可以自己选择。)。
学生进行采访活动(事先已通知部分被采访的老师和同学)。
一、汇报采访活动。
师:从你们的一张笑脸上,我看到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咱们先来交流交流。
生:我和、四个人一起采访了张雪同学,一开始我们有点含羞,不好意思问,不过张雪很大方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问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1、你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吹竖笛的?
2、你平时都什么时间练习?
3、我吹过竖笛,我觉得很枯燥,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你有没有过放弃的时候?
4、这次比赛获奖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好家伙,你的问题不少吗,挺好的!
生:我们这组的人很多,我们采访的是以前教过我们的班主任吴真老师。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以前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原来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腰脊劳损很严重,可是她和我们一起时就像没事一样。她有了一个小宝宝,很可爱,不过每天晚上都要缠着吴老师,但是为了班级里面的同学,她很早就给小宝宝断奶了。我们听了都很感到。
师:是的,这次采访,我们确实知道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秘密”。
生:我们采访的是我们的校长,他给我们介绍了我们学校下一步要开设“英语角”的设想。我们可是第一个知道的。
生:我补充一点,校长还说,学校还要开个学生银行呢,让我们把平时用的零花钱存起来,以后可以买书或其他学习用品。
……。
二、指导写作。
生:不行!我们要对它进行整理。
师:怎么整理?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把采访得来的资料归类,把主要的事情写出来,其余的事情简单带过。
生:把戚老师雪夜补课的事情重点写,星期天补课的事情简单写一写。
师:有一定的道理。你准备怎么样把雪夜补课的事情写具体?
生:我要把雪写得大一些,风雪交加。这样就增大了来“我”家的难度。
生:我要把开门的一瞬间写具体,她的脸上、衣服上都可以进行描写。
师:这是细节,要认真写,对于表现戚老师的精神很有帮助。
生:我可以通过写戚老师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我的心理的不同来写,这样,我认为更好。
师:有创意!了不起!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
三、学生拟稿,教师巡视指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设计评析:
如何搜集习作的素材,我们一般意义上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想,想,想,直到挤出一两粒“米”来。至于是什么“米”,也不敢去求质量了,学生厌恶习作,害怕习作也许与次有关。本次习作中教师真刀真枪地安排了采访活动,让学生与要写的对象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的交流,需要什么信息就咨询什么,什么不懂就问什么,这样一来,头脑里所得来的素材就是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
新课标提出,要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习作仍然需要。本设计中学生的习作建立在采访活动的基础上,这样的“米”是有生命力的。
让我们为学生收获“新‘米’”而努力!
附学生习作1。
风雨无阻。
这一天,雪花飞舞,寒风呼啸,朱志成在街上突然摔倒了,自行车也被扔出了老远……。
被送到医院的朱志成,腿上打上了厚厚的一层石膏,他的腿骨摔断了。就快要期终考试了,可他只能躺在床上,自己的伤心,父母的担心,全家人愁眉不展。“唉!”叹气声在屋里回荡。
“叮——”门铃声打破了屋内的寂静,朱志成的母亲打开房门,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们眼前,戚老师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来给朱志成补课了!从这天起,每到星期三与星期天,朱志成都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戚老师的到来,今天语文,明天数学,作文、阅读更是经常练习。从那以后,戚老师便风雨无阻,坚持每周给朱志成补课。
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寒风袭人,漫天大雪,朱志成的心里担心起戚老师来,她这么大年纪,今天又是风急路滑……想到这儿,他立即对妈妈说:“妈,您打个电话,让戚老师今天别来了。”“我也这么想。”她一边说一边拿起电话,谁知刚拿起话筒,门铃响了,这么大的雪,会是谁呢?忙打开门,哎呀,是戚老师提前来到了!只见她满身是雪,发若银霜,厚厚的眼镜上不住地向下滴水……风大、路滑、路程远,这些困难今天都赶上了,可戚老师还是赶来了,朱志成看着戚老师,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有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一晚,戚老师给他讲了很多很多。
还有一次,戚老师家来了客人,她来不了了。便抽空在电话里给朱志成补作文,一上午打了6个电话呀,最长的一次几乎用了5分钟。这一次,朱志成学得更认真了,他不知该怎样报答戚老师!
一个多月了,戚老师总是按时给朱志成补课,无论什么原因,她都没有间断过一次,辛辛苦苦,从无怨言。
期末考试,朱志成成绩优异,许多同学都羡慕极了,他们都有同感:朱志成是不幸的,他摔断了腿,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这样一位好老师!
附学生习作2。
手风琴能手——万小玲。
万小玲,13岁,手风琴能手。看是文静娇小,内里却有一股“钻劲”,一种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今年五月份,她在市里举行的青少年艺术大赛上,又一次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为了了解她的成功经验及成功后的感想,我们六(1)班的小记者们决定对她进行采访。
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首先让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手风琴练习是怎样开始的。说道起步,她告诉我们,她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在这一方面有天分,她觉得只是自己付出的比较多罢了。她从刚懂得“1、2、3”的那天起,一架手风琴就一直陪伴着她。那时侯,她还很小,每天练琴要达到两三个小时,练完琴,胳膊、腿、手、肩膀,没有一处不是又酸又痛。这时就只有一个愿望:好好的睡觉。别的小朋友能够打打闹闹,一会儿玩“捉迷藏”,一会儿又玩“过家家”,整天自由自在,而她,却只有和琴做伴。
我们听了她的“艰苦”的起步,真有点酸涩的感觉。可想而知她的琴弹得这么好,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有时,她为了练习手指的灵活性,练习音阶、爬音的准确性,一支枯燥的曲子要练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但是,人们问她:“你每天练两三个小时的琴,不累吗?”她总是微微一笑,说:“不累,练习惯就好了。”
有一次是星期天,几个同学来找她玩,她是多想去玩一会儿啊,可是……她只有推辞说:“我还要练琴,你们先去玩吧。”就这样,她放弃了星期天,放弃了闲暇时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刻苦的练琴。本该属于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被手风琴占去了。
练琴。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她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就抱起手风琴。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她已早早起来开始练习了。
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呀。为了不耽误她更多宝贵的时间,我们又抓紧问了她几个问题。当我们问她每次取得成绩有什么感受,是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努力时,她又给我们谈开了。
就说去年暑假吧,她为了考绩能顺利通过,在闷热的屋子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曲子弹了一遍又一遍,胳膊酸了,手指尖疼了,还是继续练习,直到美妙的旋律从她那灵巧的手中飞出。后来,她拿到了鲜红的荣誉证书,这时,她面对证书,只是微微一笑,因为这和她付出的劳动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万小玲在手风琴辅导班里,一直稳居第一,现在,她已是远近有名的小风琴手了。
“为了自己从小的爱好有所发展,为了爸爸妈妈那沧桑的脸上一次次的微笑,我甘心付出努力。”她这样告诉我们。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七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乌鸦反哺》,体会有关对话的写法。凭借教材中的三幅图画进行看图作文。材先给了范例,帮助学生阅读思考写人物对话的方法,又提供了可选作习作内容的三幅图画,还强调了写作要求——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要求具有很大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幅,也可以另选内容写一段对话。
1、读好例文。
第一,阅读例文,让学生明白“乌鸦反哺”的意思。通过充满情趣的谜语和悦耳的歌曲(有关“乌鸦反哺”的儿童歌曲)导入例文的故事。在自读中懂得,乌鸦尚且知道报答父母养育恩,我们更应该懂得体贴、关心父母,长大赡养父母,关爱老人,懂得回报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
第二,理清脉络,知道小作者从听到问,到想,懂得了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
第三,仔细读对话,了解对话的写法。这里可以用前后两次作文的范本让学生比较(原作结构单一,所有对话提示语都在前面,而且没有说话人的动作、心情等具体描写,修改后的习作比较生动,有丰富多样的提示语,有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让学生自己发现提示语的不同写法能给作文增色不少,说话人的心情、动作能使作文更加富有生气。
第四,在指导写对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2、明确要求。
让学生搜索头脑中的信息,回想生活中哪里有对话,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一些生活场景,最后定格在课文给的几幅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发挥想象,将画面内容表演出来,教师选择其中一幅,帮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想象。有意识指导学生注意表演中燕子和小鱼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习作要求:写清一件事;写好提示语;注意分段描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指导写话。
在师生表演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明白习作要求。然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习作。第一步,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他们昔日美丽的家园,却发现这里改变了摸样,教师出示一段对话情景,让学生尝试补充燕子妈妈和小燕子一段对话(主要是想象它们的说话神情和动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情景续写故事,想象小鱼和小燕子的对话,完成习作。(指导只是其中一幅,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画进行习作)。
4、反复修改。
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习作展出,集体交流评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可以自己读读作文找出不通顺的地方修改,可以同学间交流习作,互相指出习作的不足之处。并给他们一个反复修改作文的思想。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八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造型表现力及构图能力。
3、培养学生动力操作能力。
1、引导学生想象、构思、创作。
2、取材新颖、独特,构图完美,造型生动。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一、组织教学:
讲授新课:
1、导入:同学们是否到游乐场玩过?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呢?
导出课题:梦幻之国。
2、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大胆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出有趣、新颖的`游乐设施,我们比一比谁相象出的设施最棒。
3、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4、归纳作画步骤:
(1)思取材。
(2)构图。
(3)确定表现技法。
(4)完成作品。
4、布置作业:用绘画等形式表现儿童游乐园的场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九
实心球接力。
知道实心求投掷的方法。
在练习中利用掌握的技术取得好成绩。
有趣的游戏。
1.教师提出游戏《贴大饼》的要求。
2.讲解规则和方法。
3.组织进行游戏。
1.知道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积极的投入到游戏。
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知道实心求投掷的方法。
在练习中利用掌握的技术取得好成绩。
1.教师提出实心求练习的要求。
2.组织学生自主的`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
3.组织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徒手的练习。
4.组织学用垒球进行模拟实心球投掷。
5.组织进行实心球的投掷练习。
6.划分等级线,组织练习。
1.自主的进行准备活动。
2.和同伴一起进行徒手的练习。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垒球的模拟练习。
4.集体进行实心球的练习。
5.利用等级线进行对自己的评估。
激烈的接力练习。
1.教师提出接力练习的要求。
2.组织学生利用实心球布置接力的场地。
3.组织学生熟悉接力场地。
4.组织接力练习。
1.和同伴一起布置场地。
2.熟悉场地。
3.和同伴一起完成接力。
在练习实心球的时候通过,练习方法的改变激发的大家的学习激情。同学们的动作是、都很到位,正确。但是力量的素质的局限。投掷的距离不是很满意。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以声传情,展现快乐和烦恼增加的小少年。技能目标:指导用欢快的音色,无忧无虑地演唱齐唱部分(稍弱);用和谐的音色,激情地演唱合唱部分(稍强)。知识目标:理解节奏(弱起,附点节奏)对表现音乐作用。
1.感受无忧无虑到烦恼增加的不同情绪。
2.用和谐统一的音色演唱合唱部分,并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相互聆听的能力。
1.如何“合”成优美的音色,并激情歌唱。
2.歌曲中的长音,附点节奏、弱起等要素。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今天的音乐课。
(课件:点击页面右边的大音响蓝色部分,播放口哨版《小小少年》。音乐可随时点击页面停止。)。
备注:随着愉快、轻松、快乐音乐师生共同律动,前部分拍手节奏,后部分摆动身体。
(课件:点击页面,进入《海因切生活》的短片。)。
备注:全体学生边观看片段边听老师介绍海印切的少年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海因切快乐又有意义的少年生活吧。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点击页面,出示歌词,页面淡然无色。)。
师:你觉得此时的海因切快乐吗?怎么读让他变得快乐呢?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附点节奏。)。
师:你注意到老师刚才那个字读得最长?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四”字的画拍谱。)。
师:你们看,字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你给红色的字稍稍加强力度。
(课件:点击页面,字体颜色发生热情鲜亮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页面颜色的变化,附点节奏、画拍图谱的出现和老师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体会海因切的前后心情变化。
师:你读得真有动感!同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又一鲜亮字体的乐句。)。
师:我们随着音乐把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课件:点击右下的小苹果图案,播放伴奏音乐。)。
1、音程训练。
师:快乐的少年生活阳光灿烂,快乐的少年生活歌声不断。我们也来唱唱吧。
(课件:逐步点击页面,出现4组音程。)。
备注:老师逐一进行有效性的和声音程训练,先随琴练习,再离琴看指挥练习。
要求:
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
2.提示两个声部同时歌唱时,声音要集中,和谐,统一。
3.提示时刻注意聆听另一个声部。
2、完整乐句练习。
师:将这4组连成一条旋律,你还会唱吗?
(课间:点击页面,在句首出现不完全小节11)。
备注:学生分别练习高、低声部完整乐句,再进行合唱。
要求:
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整条旋律唱得轻柔,连贯。
2.合唱时,声音集中,和谐,统一,并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做到“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和声效果。
设计意图:和声、视唱是合唱教学的基础,本环节通过和声训练、视唱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和谐统一的歌声,也给后面歌曲的合唱教学做铺垫;同时这一环节乐句是通过和声音程组合而来的,乐句间的变化也是循序渐进,这大大降低了难度,给予孩子们充足的自信心。
1、听歌曲范唱。
师:随着时间一年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烦恼也增加了。让我们走进小少年海因切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心声。
(课间:出示歌谱,点击歌谱下方第1颗星星,播放全曲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前后不同的情绪,给歌曲分段。
小结:歌曲的前后不同的演唱形式:齐唱和合唱。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照自己声部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我们称为合唱。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第一段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听歌曲的第一段。
(课件:点击歌谱下方第2颗星星,播放歌曲第一段范唱。)。
2、听合唱部分范唱,并进行练习巩固。
师:当歌曲唱到合唱部分时,请1、2组同学听老师唱低声部,3、4组听录音高声部。
(课件:点击歌曲下方第3颗星星,播放第二部分的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细心引导,学生再一次练习巩固难点,为下一步的学习解决了燃眉之急。
3、学唱全曲。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现在老师来唱歌曲第一部分,请大家用lu模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旋律。
(课件:点击页面,出现低声部旋律和红颜色lu音。)。
师:加大难度,带入歌词试试。老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全体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歌词。
(课件: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歌词。)。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的高声部。老师请一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其余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歌词。
(课件: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旋律。)。
师:其实,合唱的声音是非常饱满,非常统一的,现在老师同时弹奏两个声部,请大家轻声歌唱自己的声部。
师: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多多,烦恼少少……(课件:点击右下角进入下一页。)。
备注:全体学生随《梦之旅》音乐,边唱边律动,走出教室。
教学意图:快乐激扬的歌声,孩子们充满活力;激情飞跃的歌声,原少年们梦想成真……。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4字词语。
2、抓重点词语、激发想象、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感受白鹅高傲的特点。
3、知道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了解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写出鹅“高傲”的特点。
1、师:一提到鹅,大家都会想起《咏鹅》这首诗,哪位同学能背诵这首诗?(生齐背)这首诗描写了鹅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的特点。
2、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检查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颈、厉、吭、吠、苟、倘、脾、供。指名认读,组词。
【设计意图:在谈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1、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是从哪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那么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总起句”。)。
【抓住主线“高傲”,能使学生有明确的读文目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写具体的?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有关句子,从中体会鹅的高傲。
(一)叫声:(第3自然段)。
通过展开想像体会鹅叫声的高傲,并指导朗读,读出鹅的高傲、尽职。
(二)步态:(第4自然段)。
1、师: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也是那么与众不同。
小声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想像出鹅的步态是什么样的吗?
2、生汇报。
师:什么是“净角”?
“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也叫“大花脸”,你们见过净角出场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净角出场是什么样?师边讲解,边表演。
我们的大白鹅走起路来的样子,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净角出场一样,大模大样的,特别的高傲。
出示鸭、鹅步态的句子指名读。
师:丰老先生为了突出鹅的步态,还把鹅和谁做了一个比较呀?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步态有什么不一样?
谁能联系描写鸭子和鹅走路样子的词语,试着来演一演。
指名,一人演鹅,一人演鸭子。
师:丰老先生真不愧是大作家,仅仅用了2个4字词语,就把鸭子和鹅步态各自不同的特点描写的这么准确、形象!(体会“对比、拟人”的写法。)。
3、请你再来放声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边感受这精炼的语言吧。(自己放声读一读)。
(三)吃相:(5—7自然段)。
生:三眼一板、一日三餐、一丝不苟……。
师:“三眼一板”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师:你们瞧,鹅吃饭的时间不变,吃的东西不变,就连顺序也一点都不能变,多有趣呀!谁能读读这一段,把它吃饭时三眼一板的样子读出来。
2、师:这鹅三眼一板的吃法,常常让我们发笑。你还能从那看出特有意思呀?
快来读读第6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听。
师: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喜爱。
本文作者运用了生动准确、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描写,勾画出了一只惹人喜爱的白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小练笔:请同学们课下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对比、反语、拟人),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严重失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认为大自然都是神创的。面对变幻多端的外部世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充满畏惧和恐慌。对于自然界,只是单纯的屈服与膜拜,为自然界的力量所左右。人类也只是主动地去适应它而不是改造。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2.农业文明时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冲突。如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使许多森林消失。总的来说,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处于平衡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臭氧层严重耗损,温室效应加剧,土壤退化严重,能源资源危机等等。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威胁。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矛盾冲突时期。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生态的自然观。人类一直以为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征服并改变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得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索取的越多,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财富越丰富。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传统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日益枯竭,造成生态危机,进而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受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必须转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生产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日标。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人类的毁灭。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十分明确的选择。
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产就被当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用来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就是这种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及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宣扬与膜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发展生产应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物尽其用,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和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财富的同时,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为此,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发展科技,利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而要使物尽其用及把浪费降到最小,就要利用科技发展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和替代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向低能耗、低碳排和高能效转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类活动,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一项英明正确的抉择。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4.改造和引导人性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综合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2、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3、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4、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一个太阳钟,并用它来计时。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滴答滴答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钟表,教师乘热打铁,紧接着提问:“古时候的人没有钟表,他怎么来判断时间呢?”环环相扣,将学生带进课堂。)。
二、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出示日晷图,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晷的组成部分,一目了然,各种各样的。
古代日晷,也能仍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
三、认识手掌日晷。
2、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3、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共同实验,课堂形式多用化,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会看手掌日晷。)。
四、制作日晷。
1、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强调:日晷制作时要固定好位置,或者摆正方向,否则不准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制作日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小结。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怎样看手掌日晷?
(设计意图:当堂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概括性地掌握。)。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四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13+×7。
××0.49×+9×。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听听声音,说说感受。
1.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板书:听听声音。
3.板书:乐音噪音好听难听。
倾听。
讨论填表,汇报交流。
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二、了解声音,知道来源。
1.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
2.让固体发出声音。
想办法让桌子上的铅笔盒、纸、橡皮圈等物体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3.让液体发出声音。
舀一杯水放桌上:谁能在没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能让这杯水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在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让水发出声音?
4.让气体发出声音。
激趣:刚才让固体、液体发出声音都太简单了,谁能让这看不到,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发出声音呢?看谁的方法多,可以借助辅助器具。
你平时还发现哪些声音也是气体发出来的呢?
板书:声音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使固体、气体、液体发声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汇报交流。
讨论:吹、扇、装……。
交流:大风吹的声音;笛子、口琴、萧等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
通过游戏激发探究兴趣。
放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
三、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大小。
准备一个玻璃杯,用筷子敲击杯子,再稍微用力一点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两次声音的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发声时用力的大小不同)。
2.分辨声音的高低。
准备两个同质,同大小的玻璃杯,同力用筷子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声音高低相同或大小相同)。
再在一个杯子里加水,再用同力敲击两个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的不同。
板书小结:方向远近高低。
3.分析两个杯子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1.闭眼听声音,分辨方向游戏。
2.闭眼听声音,分辨远近游戏。
因为一个杯子里有水,另一个杯子不加水,杯子里空气的容量不同,所以声音就不同。
了解乐器当中的科学原理。
四、扩展延伸。
1.刚才我们使杯子里空气的容量大小不同,创造出不同的乐音。其实,生活里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创造出乐音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根据老师列出的物品清单,回家试试制作一架小型的古筝用于平时的娱乐。
回家做乐器。
活动延伸到课后,并为下节课铺垫。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六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的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1.教学重点是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2.教学难点是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1排序》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的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数一数年轮数(书53页),并给它们排序:
2.与父母一道感受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试着排一排序: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3.在家里找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这3种塑料薄膜,都剪成25×40厘米的长方形,将它们都揉一揉、拉一拉、隔着薄膜看一看,都做“皱褶实验”、“抻拉实验”、“透明度实验”,对它们的某些特征进行排序。
皱褶实验。
抻拉实验。
透明度实验。
食品保鲜膜。
普通塑料袋。
衣物塑料袋。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一、导入新课。
1.做个游戏:让六个学生上主席台排队。
2.为什么这样排?
3.我们是按同学们个子的高矮来排队的。像这样按照一个特征来排列的做法,叫排序。
4.指名读资料,回答:
(1)什么叫排序?
(2)为什么要排序?
5.看图,说说团体操表演时,我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队的?
二、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2.讨论汇报:
(1)你怎么排序的?
(2)从排序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3.看图,说说4b、2b、hb、2h、4h铅笔是怎样排序的?
4.汇报交流。
5.数年轮,推测树的年龄,并排序。
6.汇报交流。
(1)你是怎么排序的?
(2)哪棵树的年龄最大?
7.不同的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用手感受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
8.汇报交流:
(1)你是怎么排序的?
(2)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最强?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9.小结: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以材料的一种特征来排序的。下面,我们来研究按物体的不同特征来排序。
三、总结。
1.物体的排序可以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排序,也可以同时按物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进行排序。
2.给物体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四、作业。
1.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2.预习《分类》。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七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最大能填几?说说你的想法。
30×()6120×()84。
40×()27060×()378。
70×()27080×()330。
(二)、投影48÷4=42÷8=?
教师:这里有两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谁还记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学生练习纸,汇报笔算过程)。
教师小结:那看来,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大家掌握的很好,那如果除数是两位数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书馆去看看。
课件出示: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随机板书:(1)有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92÷30(教师板书)。
教师:好,其他同学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板书:(2)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追问:会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8÷30=?
3、迁移引导,解决问题。
1。算法多样化。
教师:同学们,像92÷30这样的算式,谁有好办法能够很快的就算出结果?
学生:92÷30=3……2。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1:30×3=90,90<92,90+2=92,所以92÷30=3……2。
2:92≈90,90÷30=3,所以92÷30≈3。
教师评价:除了想乘法做除法和估算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列竖式计算。
2。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板书竖式边说:那么这道题该如何笔算呢?请大家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两人一组讨论除数是两位数该如何笔算,然后把竖式写下来。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下去巡视并选择做对的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你能来说一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他说的好不好?那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呢?
(投影错误的解答过程)。
教师追问:哦……那我们看这位同学出什么问题了?
教师评价学生生回答:你可真善于观察。那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练习纸上画着92根小棒,就代表92本连环画,那么每30根为一份,到底能分成几份?请大家动笔圈一圈。(课件出示小棒图)。
教师:怎么样?(可以分3份)。
课件演示。
教师:那么这个3表示什么?谁再来解释一下?(出示课件填空)。
教师:因为是3个30(“个”字强调),所以……?
(商3,要把这个3写在个位上。)。
教师:恩,写错的同学一会儿把它改过来。那谁能再来说说这道题的笔算过程?
学生:92除以30,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把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所以92除以30等于3个余2本。
教师:好,你能告诉老师90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2表示什么?
(表示还剩余的连环画的本数。)。
教师:那既然是有余数的除法,我们还得注意什么?
(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教师:最后别忘记把得数写在横式的后面,然后写上答案。
请大家完成书中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逐题汇报。
3。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请正确的学生上台板书。
学生板书: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那要是商6会怎么样?
教师:最后我们来检验一下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吧。怎么样?(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所以得数是5个余28本,答:可以分给5个班,还剩28本。
教师:咱们再来完成几道题。(做一做第2题)抽生汇报结果及1、3题的计算过程。
教师:谁能任选一题,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试商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4、比较分析,归纳算理。
教师: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除数都是两位数(整十数),商都是一位数。
教师:那么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商又是一位数的的除法到底该如何笔算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一下吗?(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教师评价:那么如果有余数,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随即引导: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步骤编成了歌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数当姐,余数当妹,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师:希望今后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能够运用歌谣,准确计算。
四、巩固运用,熟能生巧。
教师:接下来到了我们学以致用的时间了。
1。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书本74页第2题)。
教师:分析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教师:同学们,看来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交流。
教师:40分钟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习作四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习。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6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