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交代。总结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上,不要过于苛求完美。阅读范文能够增加我们对总结的信心和自信。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一
物体的质量是学生认识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学习密度、重力、压强、浮力等一些关键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的概念。
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学会使用天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打开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
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4、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
托盘天平、橡皮泥。
教师用具。
演示托盘天平、橡皮泥、食盐两包、鸡蛋、多媒体课件。
1、教法。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一是指针和度盘,用来指示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刻线时说明天平已平衡。
二是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二
《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教师再以补充。对于杆秤的应用可以介绍是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本节课的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使用天平前,在调节横梁平衡是将游码放在____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横梁右臂偏高,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1、认识天平。
2、调节天平。
3、使用天平。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五)复习小结。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四
“物体的质量”是苏科物理八下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一个探究活动”。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的变化对物体质量大小的影响”。“质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概念,(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只限于了解的层面,要求较低,只要学生能认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即可。
基于以上的认识,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难点定位为“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的理解”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4、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的概念,设计练习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在小学和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身边中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形成质量的概念;对于“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阅读说明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同伴评价、教师追问、演示、师生共同归纳梳理”等环节展开,进行重点突破;而对于探究活动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提出一些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不随物体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物体,其质量一般又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一根铁钉和一枚大头针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我们使用的课桌和板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我们的物理课本和使用的作业本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物理课本和我们的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的。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可能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用途可能不同、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进而引入质量的概念。(板书课题:物体的质量)。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量单位的教学:
1、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吗?你能将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吗?(学生回答:吨、斤、量、钱、公斤、克、千克。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有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义的单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板书:主单位:千克,符号“kg”)。
1、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2、换算关系:1t=103kg;1kg=103g;1k=103mg。
说明:斤、量、公斤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制中的单位。
反馈练习:
2、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
a、两个鸡蛋b、一只老母鸡c、一头大绵羊d、一张课桌。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估测、密切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且为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提供铺垫。
(三)以钢笔质量的估测为契机进行过渡、引入托盘天平的教学。
问题:请估测一下你手中钢笔的质量,先写在演草纸上。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估测结果,学生的估测结果会有很大的出入,抓住时机进行追问:“谁的估测结果最接近真实值呢?我们如何判断?”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入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板书: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设计流程:学生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了解天平的构造——同桌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演示(走上讲台)边演示边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共同总结、归纳使用方法、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暴露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问题1:请同学们猜一猜当冰块完全熔化成水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1:变化。
生2:不变。
学生一定会存在两种观点,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生: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根据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动手操作、收集证据进行论证。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之前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思维过程。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虽然简单,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
问题2:猜一猜你手中的橡皮泥(民团)形状改变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增加“先估计一下橡皮泥质量”环节)。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一个刺激,让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使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运用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不断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在两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补充讲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也没有关系,最后归纳结论。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小结:通过生生互动、回顾的方式完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试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要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益,让自主学习走向深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指导和纠错,既要使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帮助学会去发现知识获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必须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合作者,比如“在天平的使用教学中学生上台演示环节,在具体的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使天平再次平衡调节平衡螺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学生就没有发现这个错误,此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此错误进行相关的点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信息收集、论证、结论和知识的梳理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综合与评价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比如“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天平的使用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总结出‘归零’、‘左物右码’、‘增减砝码、调节游码’等”。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进而进行更积极的学习。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五
《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教师再以补充。对于杆秤的应用可以介绍是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本节课的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使用天平前,在调节横梁平衡是将游码放在____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横梁右臂偏高,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计一下身边的物品质量是多少,再称一下,看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四)板书设计。
1、认识天平。
2、调节天平。
3、使用天平。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六
首先认真研读课本、教参,完成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化学报纸和随堂练习卷上的习题,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出纸质版教案。最后仔细挑选随堂习题,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基准和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过程、基准的选择和会应用公式进行常见的计算。我说课时,将难点设为了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基准的理解,和教研组的相比,出现了偏差。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对初三学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生一步步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
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
(1)我的版本:先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计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的数值。通过“采用米作为单位来计量星球间的距离,非常不方便”来引入“基准”。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必须想办法将大数值转化为小数值,即选择恰当的基准,从而引出计量原子质量的基准为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并解释什么是碳12原子。最后根据基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做了进一步修改:
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并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原子质量,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数值的迫切需求。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通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原子实际质量记忆的不方便,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性。
分别设计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入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第一个事例为“古希腊人用一种植物的种子克拉来计量钻石的质量,从而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第二个事例采用了我前面的设计。仔细分析第一个事例,发现它也是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用它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非常贴切,并且更加全面。这样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在介绍碳12原子时,我只是口述。教研组修改为:一边描述,一边给出碳12原子的微观示意图。从该图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碳12原子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这样设计更加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介绍碳12原子质量的1/12时,我只是简单的描述。教研组修改为:将一个碳12原子比喻为一个大西瓜,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相当于是基准。这样设计,接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利于学生理解。
(3)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6分钟左右,经过上述修改,该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1)我的版本:根据定义,让学生总结出公式,然后练习三道题。这三道题由易到难,第一题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第二题需要稍微转一个弯,第三题将具体的数值变为抽象的字母。这样设计,帮助学生一步步学会公式的应用,便于学生接受。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在第一道习题后,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而我则是根据公式直接推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相比较而言,教研组这样设计使知识点呈现的很自然。
3、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
(1)我的版本:通过习题总结出该规律,并通过习题巩固。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增加一句话:我们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代替实际质量比较大小。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我的版本:让学生观察表格,找规律。然后再从理论上帮助学生分析该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最后做练习巩固。
(2)教研组建议理论分析在新授课中可以不讲。理由:该知识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推导该公式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而造成后面做习题时间紧迫该推导过程对本校初三学生来讲,有较大难度,班级后20名学生可能听不懂。因此,建议新授课中不去推导,可以放到下节习题课中。
5、原子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6、课堂小结。
三、课后反思。
经过组内说课,改正了一些问题,在实际讲课过程中,发现仍有不足之处。
1、提到“克拉”时,虽然强调了“2克拉”不是实际质量,而是相对质量,但是未明确指出“克拉”是该种子的名字,而不是质量的单位。
2、引出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后,进行第一个计算题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一步步教学生列公式带数据计算,而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化学计算题,这是第一次,所以要告诉学生做题的步骤,并且强调化学上做计算题必须带单位。
3、在计算时,发现学生不会利用科学计数法计算,这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于是,我又讲解了科学计数法的计算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充分备课备学生,对重难点熟记于心,并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七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们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们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们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们思维,用引导让学生们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们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们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们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3、一个中学生们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
5使学生们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们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2)学生们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们,体现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
总结。
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们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
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九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一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二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林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四
一、说教材分析。
“物体的质量”是苏科物理八下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一个探究活动”。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的变化对物体质量大小的影响”。“质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只限于了解的层面,要求较低,只要学生能认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即可。
基于以上的认识,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难点定位为“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的理解”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4、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二、说设计思路。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的概念,设计练习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在小学和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身边中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形成质量的概念;对于“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阅读说明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同伴评价、教师追问、演示、师生共同归纳梳理”等环节展开,进行重点突破;而对于探究活动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提出一些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不随物体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物体,其质量一般又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一根铁钉和一枚大头针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我们使用的课桌和板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我们的物理课本和使用的作业本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物理课本和我们的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的。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可能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用途可能不同、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进而引入质量的概念。(板书课题:物体的质量)。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量单位的教学:
1、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吗?你能将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吗?(学生回答:吨、斤、量、钱、公斤、克、千克。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有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义的`单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板书:主单位:千克,符号“kg”)。
1、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2、换算关系:1t=103kg;1kg=103g;1k=103mg。
说明:斤、量、公斤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制中的单位。
反馈练习:
2、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
a、两个鸡蛋b、一只老母鸡c、一头大绵羊d、一张课桌。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估测、密切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且为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提供铺垫。
(三)以钢笔质量的估测为契机进行过渡、引入托盘天平的教学。
问题:请估测一下你手中钢笔的质量,先写在演草纸上。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估测结果,学生的估测结果会有很大的出入,抓住时机进行追问:“谁的估测结果最接近真实值呢?我们如何判断?”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入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板书: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设计流程:学生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了解天平的构造——同桌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演示(走上讲台)边演示边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共同总结、归纳使用方法、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暴露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问题1:请同学们猜一猜当冰块完全熔化成水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1:变化。
生2:不变。
学生一定会存在两种观点,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生: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根据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动手操作、收集证据进行论证。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之前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思维过程。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虽然简单,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
问题2:猜一猜你手中的橡皮泥(民团)形状改变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增加“先估计一下橡皮泥质量”环节)。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一个刺激,让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使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运用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不断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在两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补充讲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也没有关系,最后归纳结论。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小结:通过生生互动、回顾的方式完成。
五、说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试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要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益,让自主学习走向深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指导和纠错,既要使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帮助学会去发现知识获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必须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合作者,比如“在天平的使用教学中学生上台演示环节,在具体的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使天平再次平衡调节平衡螺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学生就没有发现这个错误,此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此错误进行相关的点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信息收集、论证、结论和知识的梳理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综合与评价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比如“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天平的使用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总结出‘归零’、‘左物右码’、‘增减砝码、调节游码’等”。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进而进行更积极的学习。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五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学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具备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学生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基于学生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板书设计: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六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物体质量说课稿篇十七
《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后,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的方式说明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认识理解,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块橡胶泥,上课前捏成各种形状。设问:这块橡胶泥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将一块橡胶泥从教室的后面传到讲台,再设问:如果将这块橡胶泥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教师还可以举出冰块装在容器里化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质量是否变化?让学生结合图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无关。
2、物体的质量的测量。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教师再以补充。对于杆秤的应用可以介绍是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里的教学上,先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天平的名称,接着自己看天平的调节方法和使用方法,这是可以选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他同学在台下评价,老师再给与补充,同时老师强调: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须调节水平,加砝码时应先估计物体的质量,加砝码是应加大的后加小的,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的总质量数与游码上的读数相加,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测一些物体的质量,老师下去巡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正确使用天平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砝码用完后不放回盒中,使用是不用镊子直接用手拿砝码行不行、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取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放左盘中去称质量?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然后教师予以强调,这样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经过学生思考会理解得更深刻。
本节课的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使用天平前,在调节横梁平衡是将游码放在____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横梁右臂偏高,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计一下身边的物品质量是多少,再称一下,看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8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