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鲁迅一样生活范文(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0:24:17
像鲁迅一样生活范文(24篇)
时间:2023-12-03 10:24:17 小编:BW笔侠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呢?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一

1.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2.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3.正如逆水行舟,无论怎样看风看水,目的只有一个---向前。

4.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5.有些人必生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另一些人与生就俱来的东西。而当人生将走到尽头时,也许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与生俱来的人却失去了他们仅有的。

6.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7.人最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8.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9.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

10.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1.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2.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13.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够将空言打得粉碎。

15.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6.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怒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

17.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1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20.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1.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22.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2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4.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5.从来如此,便对吗?

26.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2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

原文地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朱安忆】作者:成长的足迹要说令我难忘的事情,有很多,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今年暑假和表姐打羽毛球。那时候,天气很热,表姐和表弟来我家玩,我们看了一会儿书,觉得很无聊。表姐发现我家有羽毛球,就问我们:“我们一起来打羽毛球,怎么样?”我们考虑了一下,就点点头说:“好!”我们几个拿着羽毛球跑到楼下,表姐用粉笔在地下画了一条线,还对我说:“球如果落在属于你的那里,球就是你发,相反,球落在我这儿,就该我发。”表姐边说还边指给我看,“对了,应该选个捡球员。”就这样,小妹光荣的当上了捡球员。【别的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打羽毛球了。表姐“啪”地一下,球像一只箭一样飞快地向我飞来,还好,我眼疾手快,也“啪”地一下给她回了过去。有时候,我趁表姐不注意,给她发了一球。就这样,我们打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表弟宣布:表姐得了三十分,我得了二十七分,胜利的是表姐。虽然我没赢,不过,我还很高兴。【点评】这篇习作,从构思到遣词造句都很不错,对话语言很活泼灵动,进步明显。但对于打羽毛的过程的描写略显简单了,别忘了这才是本文的'重点呀!你可以回忆一下,在打球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并对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详细描写。既可以从你和姐姐打球方面写,也可以从你妹妹和表弟的表现这个方面写。交互描绘,一个精彩的打球场面就出来了。

(中国大学网)。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生活简史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结晶。通过阅读了解鲁迅的生活简史,我深受启发与感动。下面我将从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文学创作、社会参与和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鲁迅的家庭背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父亲是一个富商,母亲则因家境不好而出嫁入鲁家。然而,婚后生活的不幸福,封建的家庭观念和对妇女的压迫给了鲁迅深深的印象。他亲眼目睹了家族内部的残忍和不公,这一切成为了他思考社会问题、反抗传统观念的源泉。

其次,鲁迅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鲁迅先后就读于沈阳的宁远小学和附中,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并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尤其是他在南开大学学医期间遇到了一些进步的老师和同学,使他陷入了思想的困境。鲁迅终于放弃了医学,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并选择了发表一系列的杂文来揭示社会问题和呼吁变革。

再次,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他一生的重要追求。他用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绝望。作为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关注社会矛盾和民众的命运,并用文字揭示了封建主义的愚昧和残酷。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也对普通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坚持和真诚激励着后来的一代作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

其次,鲁迅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奉献。他在上海成立了文学刊物《新月》和《热风》,宣扬进步思想,呼吁民众觉醒和团结。他还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成为了一位为革命事业付出努力的人。他不仅是个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家。他的坚韧和勇气激励着每一个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人。

最后,鲁迅的人生态度给了我最深的触动。他一生坚守正义和真理,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向困难低头。他宁可选择艰辛,也要为社会的进步付出努力。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追求理想并不容易,但我们不能对现实妥协。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为社会进步负起一份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鲁迅的生活简史,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文学创作、社会参与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考。鲁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鲁迅的一生是无愧于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人。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四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有一个人在他人的冷眼与嘲讽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求学的艰辛与黑暗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在对社会的不平与反抗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年;在病痛的折磨与虚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鲁迅。

当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时,他就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我敬佩鲁迅的高洁。面对那四面八方黑暗的社会,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神。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的一丝微光,是出淤泥不染的莲,是孤傲,是高洁,恰如鲁迅其人。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新方向。他自己也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以自己一生的时间,用纸笔与封建主义搏斗至死,鲁迅这个名字与其蕴含的精神,也将同其他革命先烈们一样永垂不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五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和时代,成为我们国家无数青年的榜样和启示。他以其真实、犀利的笔触,揭示和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顽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鲁迅生活简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首先,鲁迅生活简史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他在日本的求学经历。鲁迅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好学,但正是在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他开始怀疑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弱点。这使得他下定决心要解放中国人民,使其从封建迷信和精神奴役中解脱出来。他在日本求学的时期不仅积极倡导和推动新文化运动,还撰写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文章,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

接下来,鲁迅回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医生之路。作为一位医生,鲁迅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他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观察,为人民群众带去了希望和救赎。与此同时,他也在医院期间广泛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使得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滞后和教育的缺失是中国社会困境的根源。他不满于庸俗、异化的医学教育,坚持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力求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然而,鲁迅的医学事业并没有满足他对社会的渴望和期待,于是他开始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文学作品批判封建秩序和旧道德观念,揭示社会黑暗的一面,直击人们的心灵。他的作品犀利、深入、扎心,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呐喊》,通过对中国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的无情揭示,使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巨大问题。他的作品也启发了许多年轻人,使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最后,鲁迅的晚年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爱心。他的著作和言论成为了无数青年的指南和启示,鲁迅式的批判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倾心关怀,如对农民、工人和女性的支持和关切,使得他成为了真正的人民作家。鲁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方向,他的生活简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人们敢于勇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总之,鲁迅的生活简史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传记,更是一个精神独立、正直笃定的人格力量的展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言论来唤醒沉睡的民众。鲁迅的生活简史尽管只是数量有限的篇章,但其中的每一段都令人震撼与感动。这些人生经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勇于去改变世界。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六

1.人生已然开始,益处已然获得,损毁已然造成。

4.爱情是许诺之地,是一条两人得以逃脱洪水的方舟。《101/2章世界史》。

5.那时你还是一个孩子,你认为你拥有了许多朋友,但事实上,你拥有的仅仅是伙伴而已。所谓的伙伴就是那些站在你身边,看着你长大成人,然后又渐渐淡出你的生活的人。于是,你开始了新的生活。

18.人生到了后期,你觉得可以喘口气,歇一会了,不是吗?你认为,活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了。反正我是这样想的。但是到那时你才开始理解,生活是不会有所恩赐的。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七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八

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

——题记。

鲁迅被喻为“中国魂”,试问除了鲁迅,谁还可以担当起这几个字的份量。

鲁迅对国家的爱是深沉的,而对国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齿的。爱是爱它的丰饶,爱它的壮丽,恨是恨它的不净,恨它的麻木不仁。

看鲁迅的散文,那脉脉的温情便油然而生。他把我们引领进入他的那个时代,他的藤野先生,他的童年,他所有经历的一切。他都愿意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欢乐着他的欢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我们的魂逃脱了自己的本体,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回忆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这一切是我们所经历过的一样。

鲁迅并没有长篇小说——这也是很多人以此为诟病攻击鲁迅的一个口实。但是鲁迅的短篇小说篇幅虽小,短小精捍的小说却也足以证明他高超的小说技巧。鲁迅没有长篇大论。但是却塑造了无数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阿q,狂人,祥林嫂……。哪一个人物不是给人以震憾,让人难以忘怀。而且,鲁迅小说不仅仅给人一个故事,还饱含了思想的火花,忧国忧民的情绪永远笼罩全文,让我们思想也为之触动。

关于鲁迅的诗歌成就。历史上没有比郭沫若总结得更好的了“鲁迅虽然诗作不多,但每首都是诗中精品,有谁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不心生赞叹的呢?那是一种什么精神,能不让人钦佩,那是怎么的一种韵味,能不让人欣赏?那是一种怎样的用字化境,怎能不让人震憾?”

鲁迅,一代文豪,永远抹不去的文坛记忆,用字造句已臻化境,那种酣畅淋漓的骂人艺术是对人类语言的一大贡献;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又使他成为了“中国魂”。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九

那天,我乞求上天用我三天寿命来换取我此生还未完成的两个遗愿,老天笑着说好,无奈放我而去。

穿梭时光隧道,我来到了1918年初春,来到了那个站在灭亡线上的中国,看到了人们一幅幅丑恶的嘴脸。

那夜,我静静的躺在桌上,看着鲁迅先生皱着眉沉沉的吸着烟。他表情凝重,皮肤暗黄,穿着一身长而黑的长衫,短发使他显得精神倍加。他坐在书桌前,一阵长思之后,突然拿起我,沾了沾墨汁。我被他攥在大手中上下游动,在白纸上翩翩起舞。我偷偷注视他犀利的眼神,凝重的表情,终写完“狂人日记”四个字。

1919年四月,又是一个无声的夜晚,我还同往常一样,安静的躺在早已被磨得发亮的书桌上。昏暗的烛光中鲁迅不住的咳。一年已去,时间婆娑,把鲁迅的两鬓染的泛起白意,黝黑的脸上多了许多褶皱,脸上的.胡子看起来也有几天未刮。然后他拿起我,放下,又拿起我……他双眉紧皱,双眸尖锐,最后只用我写下了一个字“药”然后就又咳着吸烟去了。

时光荏苒,他一天比一天咳的重比起我初见他,精神似乎被磨掉了不少。这些天,他总是一个人碎碎念的嘟囔着什么。我看他站起来,徘徊一会儿就又坐下,使我担忧起来。

“横、竖、弯折勾”我被他紧握着,写下了“阿”字,随后纸上又出现了“阿贵列传”四字,猛地,他又用我生硬的划掉了,狠狠地团了。他接着又草草的写下了相似的四字:“阿q内转”。可是他嘴里又念着“不不不”就又把这放在了一边。最后,看他神色突变,迅速捏着我写下了“阿q正传”四个方正的大字,并嘴角微扬。这样我随着鲁迅,领略了阿q的一生,看尽了阿q的起起落落。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化名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碰撞。通过阅读《鲁迅生活简史》,我深深感到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鲁迅生活中的艰辛与坎坷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鲁迅一生遭遇了许多挫折,他的文学事业几乎被逼入绝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不懈地为他所追求的社会变革发起了斗争。他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地用笔矛盾着封建文化的腐朽,为思想的解放呐喊。鲁迅的坚持与努力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来自于成功,更来自于对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

其次,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鲁迅生活简史》中,鲁迅不留情面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虚伪和愚昧。他清晰地指出,封建文化在掩盖剥削和压迫的同时,也扼杀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这让我想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具有深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往往被当作束缚思想和个性的枷锁。鲁迅的思想启示我,要真正发展中国文化,就需要不断反思和去除其中的封建残余,才能让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鲁迅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洞察让我对当下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封建礼教束缚的压迫、教育体系的腐化、医疗体制的黑暗等。这些问题正是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然而,令我深思的是,这些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甚至有的依然存在于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医疗问题严峻等社会问题。鲁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反思,使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和改变社会现状,才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富强。

最后,鲁迅批判的精神也给了我强烈的责任感。鲁迅一生致力于为人民争取解放,用笔剖析封建文化的不合理和社会的不公正。他的言论和作品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但却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当。鲁迅的批判精神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改变社会的责任。只有关注社会问题、勇于批判不公义的弊端,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

总之,通过阅读《鲁迅生活简史》,我深刻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之处。他的人生经历、社会思考和作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希望能够以鲁迅为榜样,像他一样坚持真理、批判不公,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一

有人说,是“9·11”成就了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但读过他著出的《领导艺术》一书的人明白:他是一个管理天才。如今他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人物,他的危机时刻的领导力再次受到世人关注,专著一版再版。

尽管古往今来,有关领导能力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与各大管理学院的教条不同的是,朱利安尼以活生生的事例展露其过人之处,将其坐镇纽约第一把交椅为期八年的为官哲学和管理手段娓娓道来,如今他的书成为管理学者们分析的必选,一上架即迅速打入非小说类书籍畅销榜,朱利安尼本人也被全球官员尊为学习样板。

补课一年的危机管理。

朱利安尼认为:所谓的领导,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时,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有勇气站出来,单独扛起压力。

他书中总结了十几条领导管理之术,其中耐人寻味的包括:有备无患、集贤纳能、学无止境、身先士卒、一诺千金……尽管这些听上去有些老生常谈,但联想到那个灾难性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因受到特勤保护而数小时无法公开露面、众人惊慌失措之际,这位事实上的美国领导人是如何的镇定自若,你就不会不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的勇气。

朱利安尼坦承,他在上任之初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危机管理这门功课,诸如生化武器或炸弹攻击等,并且反复检讨与练习。因此,“9·11”的发生虽然出人意料,但在发生时,他能够坚强理智地带领着纽约市民走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朱利安尼在当时的危急时刻敏感地意识到,“我必须露面,我是纽约市市长。我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亲临现场并掌控局面。如果我没在电视上出现,对这个城市将更加不利。”

作为政治家,他记名字的天赋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也显露无遗。他在此后的描述中能不厌其烦地罗列出在这命运攸关的一天中他所遇到的那些人的名字。

朱利安尼还巧妙地将企业的“情景管理”用于社会管理之中,营造独特的氛围,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微妙的趋同性变化。当时的纽约地铁曾是发案率最高的场所之一,他上任后不到一年,犯罪率最高的中央地铁站发案率就下降了33%。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增加警力,也没搞群众联防,而是调整了地铁站的背景音乐系统,24小时不断播放莫扎特音乐,这些不绝于耳的高雅音乐冲淡了地铁站原有的“犯罪空气”。

用商人的手段管理城市。

朱利安尼在任市长时,在外交方面的做法经常滑向极端。由于固执己见,他数次拒绝与赴美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见面。然而下野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问北京。

发生这种改变,首先是由于朱利安尼现在的工作是当商人做生意,而商人是不会拒绝顾客的。自从12月离开市政府后,朱利安尼在建立企业帝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公司——朱利安尼合伙公司在两年内就招徕了各个行业的客户,赚到了上千万美元,一跃进入美国最有声望的咨询公司的行列。朱利安尼过去的政治盟友、前州长马里奥·科莫表示,他对朱利安尼能够成功地将政治和商业结合起来感到印象深刻。他说:“从政治家的角度说,离职后的朱利安尼比在职时更称职。”

由于名声在外,朱利安尼的生意已经走向全球。10月,墨西哥城市政当局曾计划用重金将他聘请为城市安全事务顾问,请他对墨西哥首都的治安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墨方为这个为期一年的聘任合同开出总金额高达430万美元的丰厚薪金。不过后来有消息说拉美有组织准备绑架朱利安尼,这个合同最终流产。让墨西哥政府对朱利安尼青眼有加的原因是,他在担任两届纽约市长过程中,非常有效地把纽约犯罪率下降了65%。初,他又决定在日本投资500亿日元,在当地发展风力发电设备。

信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在20的总统大选上,朱利安尼和希拉里可能重演彗星撞地球的大戏。

根据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结果,朱利安尼和希拉里分别是最受选民推崇的共和党与民主党年总统候选人。在希拉里竞选参议员时,朱利安尼就曾是希拉里的最强劲对手,后来由于朱利安尼因身体和家庭原因退出选举,才让希拉里后来居上。但如果在2008总统选举时相遇,朱利安尼将会更加强大。

“9·11”改写了朱利安尼的人生轨迹,他在灾难从天而降时表现出的领袖风范,让人折服。“9·11”发生之前,朱利安尼面临着他人生最大困境:当时的妻子对媒体公布朱利安尼的婚外恋,他的政敌恨不得他早点下台;他被诊断为癌症,离婚案赔偿中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生活得这样糟糕的市长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然而,就在离卸任还剩两三个月,纽约竟然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劫难。朱利安尼立即站出来面对媒体,在人们无比悲愤之时,他却强调了人们激动时容易忽视的问题:“请记住,恐怖分子与其国家的人民是两回事,纽约市本身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大众,请大家和平相处,共度难关。”他的讲演中,没有口号,没有仇恨,而是提醒市民们冷静,感谢市民们的合作,因此,朱利安尼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朱利安尼在纽约有效实行了铁腕管理。任职期间,市政府减税25亿美元,增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靠社会福利救济生活的人数。他信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他认为犯罪是源于社会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丑恶现象。为此,朱利安尼发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规范市内的性用品商店,迫使全市150-177家性用品商店之间的距离至少相隔150米,与学校、教堂和居民区相距起码也要150米。一段时间内,纽约市警察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对强行乞讨的乞丐束手无策,因此“丐帮”活动日益猖獗,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朱利安尼推动纽约市议会将通过《反乞讨法》,以打击四处游荡、扰民的乞丐。(延翼)。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二

鲁迅简介: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爷爷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说过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三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先生谈自己喝茶,也持有“郑重其事”的态度。遗憾的是他从所购得的廉价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断出自己上了当,买了劣质茶。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鲁迅先生坦诚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当,导致对喝茶感受的错误判断。“静坐无为”是雅喝的一种体验,自嘲自己的漫不经心,他无一刻余闲,还在写《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让“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来。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鲁迅先生对人家的喝茶经验,不是点个赞,而是撂下风凉话。品茶本是文化的体验,工夫茶就更不用说,鲁迅说人家品茶程序是“极琐屑的”。这样就把本来很阳光的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给蒙了一层酸溜溜的露水。鲁迅先生极珍惜时间,这众所周知。他的那句名言“哪有什么时间?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也用上了。”鲁迅先生之所以说“极琐屑的”,是因为喝“工夫茶”费时。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实际上,鲁迅先生谈到了品茶中产生的感受:“细腻”。从而引发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产生的另一种感受的升华,即下文叙述到的“痛觉”。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

喝茶时的心境应当是平和的。可是鲁迅先生却没有这种心境,居然还产生“痛觉”,居然使鲁迅先生联想到背后受敌的危机!居然触动了他对政敌的疑虑,引发了他关于“良心”话题的评议。

“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鲁迅先生是个愤世嫉俗者,在他眼中,看不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茶这样一种能静定心神的饮料,也抑制不住他对与自己见解分歧的“知识精英”们的抨击。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社会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先生一生仅活50多岁,这与他愤嫉抑郁的性格有关。他所写的杂感小品等文章中,动辄谩骂政见观点不同者,足见他是一位心胸不甚宽广的文人。鲁迅先生在学术活动中,时不时表现出他还是一个和谐理念欠缺的人,从容大度不够。因此,他那过于敏感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他常常小题大做,仅喝茶时产生的一点“细腻”感觉,就无端地骂出“进化中的变态”,可见他心理上是极度痛楚抑郁的。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这盛世清福的专属感觉,害人!”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是一道精神饮品。茶有“雅喝”与“俗喝”之分,阶层不同,喝茶境界不一样。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则把世态炎凉掺和到茶杯中来,让茶的清淡变得混浊起来。由此可见,《喝茶》这篇小文,也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不善喝茶的人,更是一个静不下心来“享清福的人”!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四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五

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六

走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

情似水,爱似水,往昔依旧落花似流水……。

不懂酒,便不懂糊涂中的幸福。

在画里,亦在生命中。

我,终究不是诗人。万事万物是诗人的情人,也是诗人的精魂,过眼烟云,浮生幻梦,皆付笑谈中。于是乎,再好不过,像诗人那样生活。

-->。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七

《阿q正传》人物经历的表现方式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作品的叙述者不再直接充当结构线索的载体,而是作为不露面的故事讲述者操纵着人物性格及其主要经历的刻画和表述。他在序中以第一人称露面,讲明为人物作传的意图。第二章便藏身幕后,但他的声音还在,并保持着序中的调侃语气。这样的安排显然放弃了第一人称叙述在简化题材、连接结构方面的便利,代之以说故事者概括、描述、讥诮、评论的相对自由。他可以在静态的叙述中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做全面的、集中的、典型的描绘,使人物这一精神特质得到充分显赫的表现。他还可以将阿q的经历做动态描述,使人物用自己的动作一步步走完人生的历程。这样,动静结合,纵横自如,将阿q复杂的精神情态和人生经历既生动具体又概括凝练地展示出来。

其次,叙述视点集中在阿q身上,但又不完全随他而去,而是基本定位在未庄,这样未庄便成了阿q活动的主要舞台,未庄的群体成了舞台的情境。不过,与前面提到的三篇小说明显不同的是,阿q与情境的关系不是冲突对立性质,而是一致性的和互补性的。他在情境之中与别人的龃龉和摩擦,也只是属于一致中的不协调,丝毫没有心灵的碰撞和摧残(结尾除外)。例如阿q说自己姓赵,赵太爷不许他姓赵,未庄人认为他即使姓赵也不该说。三者的态度虽然不同,但思想的基点是一致的,即权财崇拜。同样,阿q的恋爱悲剧和不准革命的境遇,不仅是传统秩序对他出格行为的制裁,同时也包括他自身传统意识的自我否定。在作者的笔下,阿q是作为一个民族劣质品性的典型加以塑造的,未庄的群体意识构成的文化环境正是产生阿q精神的温床,而阿q的精神则是未庄群体思想意识代表性的写照,或者说是高度集中、典型概括的夸张性写照。因此,情境对阿q来说,构不成心灵的压力,反而是他的精神的一种衬托。象阿q的权财崇拜的思想,畏强凌弱的行径,以及种种传统的礼教观念等都来自群体行为背景的有力衬托,表明阿q精神与环境意识的协调一致,进而揭示出这种精神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承传性。至于阿q的经历--从恋爱的悲剧到不准革命,再到做替死鬼,他的思想意识始终是陈腐的、浑浑噩噩的,直到临死前的瞬间,他才有所醒悟,但一切已经结束。因此,阿q的死没有前三篇那种悲剧的震撼力,而阿q的精神却获得了艺术生命力,这显然与作品突出人生精神的叙事结构和衬托式的.情境设计紧密相关。

《阿q正传》衬托式的情境设计也是独特的。首先,阿q这个形象是高度集中、概括的产物,因而阿q的行为处境也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作品常以“未庄老例”、“听的人”、“村人”等笼统概括的写法揭示群体意识,使人物精神与这文化背景密切呼应,相得益彰。而且,人物和背景在概括性上协调一致,完美结合,充分显示出其典型意义,并因此获得超越本体的象征意味。于是,阿q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骨髓里不长进的性质”的写照,阿q的命运成为“不长进”民族未来命运的预言。其次,作品中的场面情境是诱发式的,但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它们与人物行为又相吻合,最终合成了一个衬托式的总体情境。例如,阿q被众人耍笑和欺凌,可是他转眼又去欺负弱者和“异类”。再例如,未庄人因阿q冒犯了礼法而鄙弃他,逼走了他,却又因他的“中兴”而敬畏他、接近他,最终因知道了底细而“远避”他。这与阿q因传统观念而憎恶革命,又因有利可图而声张革命,最终因不准他革命而要告发假洋鬼子的行径如出一辙。情境引发了人物的行动,但人物的行动不是改变情境,而是汇入情境,与情境一致。于是二者相得益彰,主题意蕴得到了充分的深入的展示。不用说,衬托式情境功在衬托,因此把《阿q正传》里的群体形象看成是对阿q形象的“烘云托月”,是有道理的。

语文网。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八

很多人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朱安却是鲁迅的原配,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更少有人知道。实际上,朱安整个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尽管鲁迅并不爱她。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这是朱安一生中惟一一次公开谈论她与鲁迅的关系。了解一下这位女性,也许会启迪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1939年他也说到这事:“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这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那天晚上,是我扶新郎上楼。楼上是两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19鲁迅结婚时,他已经18岁。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周家大少爷。鲁迅新婚第二天,表现得很决绝。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鲁迅婚后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当时新做阿婆的周伯宜夫人担心着新夫妇的动静,一到夜深,她亲自到新房隔壁去听,发现他俩很少谈话。二三天以后,鲁迅住到母亲的房间里了,晚上先看书,然后睡在母亲床边的一张床里。在走过了一系列繁杂的过程,如拜宗祠、拜家中男女老少、新郎新娘并肩而拜、拜族中长辈、与平辈彼此行礼、接受小辈拜礼、“回门”之后,鲁迅就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房中。弟弟周建人说:“结婚以后,我大哥发现新娘子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他以前写来的信,统统都是白写,新娘名叫朱安,是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女,媒人又是谦婶,她们婆媳俩和我母亲都是极要好的,总认为媒妁之言靠不住,自己人总是靠得住的,既然答应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也一定会去做的,而且也不难做到的,谁知会全盘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忆,朱安拒绝读书、放足,这都事先告知过远在日本的鲁迅,他不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从照片来看,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但鲁迅不喜欢她,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十九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的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就在他的照像面前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文章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从哪儿断开好?找出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写在下面。

2.作者没有过多地正面写鲁迅,只是写到他抽烟时的两个细节。找出来,写在下面。

3.作者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着重写“万年青”,这有什么用意?

4.结尾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3.文中的“万年青”是鲁迅革命精神的象征。

4.表达了作者怀念鲁迅的思想感情。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十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做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做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舍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氧气,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30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3.这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种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4.鲁迅先生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段。

5.按提示填空,体会句子的意思。

(1)“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徘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加粗词语的近义词是_________。“小心翼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珍惜——浪费。

2.(1)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文中指鲁迅主动要求扮演目连戏中的一个角色。

(2)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文中指鲁迅受到叔父的影响,学会了刻印的本领。

3.看戏篆刻养鱼绘画。

4.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

5.(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鲁迅先生对花的喜爱。

(2)兴致勃勃行动十分小心谨慎鲁迅对金鱼的喜爱,做事小心谨慎。

6.对鲁迅先生的敬佩、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十一

事实上生活是很有趣的。

在早上起床。一虽然知道这一天大致会跟前一天差不多,但是总有点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会发生。像一个很偶然的电话,一个无端端来按门铃的客人。

有时候这些小事情令人很快乐,有时候不,但是为了这些,人才活了下去,无可否认。

早上起来,躺在被窝里,不怎么愿意下床。、今天又会怎么样呢?每天都想。后来人还是下床了。还是坐在写字台面前写东西了,一切都一样。

那个钟走得很准,一只布谷鸟每半小时跳出来叫儿下。屋子里很静,很随心所欲,一个个的钟头过得很快,往往在几张稿纸未写完之前天已经黑了。

就是这样子。这是每天可预测的事,不可预测的有很多,谁也不晓得一会儿下楼,会碰到谁,谁会站在那儿打招呼。谁也猜不到走路会不会摔一大跤,弟弟会不会忽然来封信说:我决定回家了。

谁也不知道。

所以每到晚上,心里总是有一点开心。啊,一天总算完了,至少稿子已经交了出去,一切将就将就,也可以睡觉了,多开心,有种如释重负的味道。

每天早上,却刚()刚相反,那么多东西堆着多做,无法逃避,又是一天的烦恼,一天的大问题,一天的闷气,心里想着即使晚上快乐,白天那几个钟头,也真够熬的,满腔的不起劲,当然不愿意睡醒。

生活越在意料之中,越是开心。虽然越气一点,但是没有太大的波动。谁说平淡的生活不好呢?照理该越静越好。

每个新的甘四小时,等于前一个甘四小时,便好了。可惜是现在的事,在一年前无论如何猜不到发生。一年前的事,两年前也估不到,就是这样,看看前面看看后面,觉得蛮好玩的。

当然不一定每天都快乐,或是每天都不快乐,无论如何,日子是过去了,而是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发生了,不由得自己不相信。

生活就是这样,而是谁也不晓得在哪儿终止,所以谁也不想那么多,最好还是早上起来,做这个做那个,然后晚上松口气,睡觉了事。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十二

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答:。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参考答案: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十三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像鲁迅一样生活篇二十四

下花轿时,我掉了绣花鞋,是凶兆。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后,我又见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盖头久久没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我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仿佛时间。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来娶我。

可是,他迟迟不归,杳无音信。

听娘娘(绍兴话,即婆婆,下同)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嘱我放脚,进学堂。我四岁缠足,母亲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大脚丑陋鄙俗,不成体统。今我二十有余,又谈放脚,徒遗笑柄。自古迄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开枝散叶、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朱家传统,容不得我挑战。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小女子,旧时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竟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辈子。

三天后,他再度离家,去了日本。

宣统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清廷垮台。

我的婚姻,已经走过第五个年头。

先生回国已经两年,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当教员,现在是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他从不归家过夜,只是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怀抱许多书,我看不懂。他和娘娘说话,说“国民革命”“中华民国”,大抵是些国事,他知我不懂,便不对我说。我沉默地听,寂静地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我很喜欢。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头巷尾的茶馆都是“革命”的说法,人们也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了。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天下乱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云尔。我是骄傲的,因我是周树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这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我却是个旧人。贴着“包办婚姻”,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往哪里走,我不知道。

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识字,托小弟写封信。

先生树人: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望纳妾。

妻朱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无可救药。

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我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好在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妇,却更似周家女儿。一九一九年,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赴京,我于是离了这江南水乡,离了娘家。一别,竟是一世。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我的人生依附于丈夫,而我丈夫他是大器之才,他的命运系于国运。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

人生尽处是荒凉。

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我们住在二弟周作人处,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时“自由恋爱”而结合。她思想进步,又懂写字,深得先生喜爱。来到北平我才知,先生声名竟如此显赫。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我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内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旧物。

今日我在后屋时,作人走进来。

“大嫂,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我笑了笑,没有答。

“大嫂真是安静之人啊,这么些天都没听你讲过话。”作人他的声音里有旧日时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说:“作人,你教我认字吧。”

“好啊!听大哥讲,我只当你顽固不化。既然你追求进步,我断然全力助你。”

他写下八个字:质雅腴润,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作人便来后屋教我写字,有时也与我交谈。十几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作人的到来似是井底微澜,让形容枯槁的时光芳草萋萋。

“大哥现在教育部供职,也在北大教书。不叫周树人,叫鲁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实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选择的妻子,她挥霍无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过激进。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社会规范剧变,总有人成为牺牲品,庞然历史中,小人物的疼痛无足轻重。历史会忘了我们的。”

……。

斑驳的.时光叠叠错错。在北平八道湾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阳光。无论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渊壑的生命里,总有一次,靠近温暖光明。生是修行,缘是尘路的偈诰,因这来之不易的刹那芳华,我忘记清歌哀伤,忘记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稳。

然而,满地阳光凉了。

作人与先生决裂。

人生如纸,不堪戳破,时光若刻,凉薄薄凉,夫复何言?

先生料我不识字,书信从不避我,我于是看到作人递来的绝交书。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迁居,临行对我说,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绍兴娘家。

我不说话。两行清泪,惊碎长街清冷。他们兄弟二人已然恩断义绝,我又以何种身份留于此处?若回到绍兴,我便成弃妇,给朱家蒙羞。世人都说先生待我好,谁知我吞下多少形销骨立般的痛苦?我一辈子,无论多难,只哭过两次。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劝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带着她吧。”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凛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历历涌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先生与我的新居。我是欢喜的。兴许这样的独处,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终日咳得厉害,只能吃流食。我写信给娘家小弟,嘱托他去东昌坊口的咸亨酒铺买盐煮笋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爱吃的小食,寄过来,我磨碎煮进粥里。先生好一点后,我常走八十里路去“稻香村”,这间“南店北开”的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是先生极钟情的。先生恢复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将我的卧室作为书房,莫不是一种恩赐。

家里又开始宾客如云,我不再避讳。一切向好。

直到,她出现。

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标准岭南人长相,说话不会翘舌。先生讲新国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她便撒娇似的说“讲乜嘢(粤语,即说什么)?”先生笑,眉山目水间的情意展延,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暖。

女孩几乎天天造访,先生比任何时候都快乐。他放心我不识字,日记和书信都放在我卧房桌上。我于是知道,女孩叫许广平(鲁迅的第二任妻子)。她给先生写很多信,浓情蜜意溢于言表。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厅,我斟茶给她:“许姑娘,喝茶。”岁月如水人如茶,顾盼之间,云烟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我不过是想提醒她,谁才是这里的女主人。无论如何,你是客。

许广平抬眼看我,一个眼睛里灯火闪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她太年轻了,而我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青春是似水流年,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可我,不战而屈。

我默默转身回卧房,听闻先生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这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世人赞先生何等睿智,我却只当他如此愚钝。我是大家闺秀,是旧式女子,不擅辞令,不懂表白。于我而言,爱是生活,是死生契阔的相依相随,是细水长流的饮食起居。我以为,经年的忍负与牺牲或可换来先生的一丝柔情,没承想,我的深情却是一桩悲剧,我的爱情亦是一场徒劳。世界变了,所有人都只当我是旧中国落伍、无望的一代,谁也没想过我曾不断衡量与丈夫的关系,尝试了解新世界。我终是背负着命运的十字架,随波逐流。

外面兀自欢声笑语,许广平说,“这是一场费厄泼赖(英语fairplay的音译,即公平竞争)”。我听不懂。恍惚间,满世喧嚣折尽。

“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家为,哀歌响彻北平。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缉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过。”

青灯黄卷度残生,记忆茕茕。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占了东三省,北平局势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许广平寄信给我:“先生逝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展信,泪不可遏。我一辈子流泪只有两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只要他活着,我就还有个盼,如今,阴阳两隔。我如将熄的炭火,他是我唯一的余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忘记哀伤,忘记怨念,秋雨潇潇,把我心里凄凄的疾风浇得湿漉漉。缘分清浅,怨不得时过境迁。

后来,日本侵华,娘娘仙逝,日子更艰难了。许广平接济我,怀着对失败者的同情,到底是不屑。在她眼里,我不过是“旧社会给鲁迅痛苦的遗产”。历史喧嚣,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一日两餐,每日只有汤水似的稀粥,就几块酱萝卜。我想起先生的藏书,或可以换钱维持生计。先生一生,撰文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字是关于我,何其悲凉。时间都在他人笔尖上,独独把我遗忘。

午时,数年庭院深深、时光清冷、门可罗雀的家里来了客人。

“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意气风发的学生慷慨激昂,我推开面前寡淡的米汤和酱萝卜,放下筷子,定定地看着他们:“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倚栏愁空怅,恨三千丈,何处话凄凉。

日本投降,北平无战事。

时光越老,人心越淡。独卧病榻,回望我满盘皆输的人生,我看到了墙角一只小小的蜗牛。我们是老朋友了,绍兴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只蜗牛陪我挨过。它那么努力地从墙底一厘一厘往上爬,像我一样,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我现在没力气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我们这些时代波涛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种徒劳。

过往的岁月教会我,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字,是冷,彻骨的冷。所以我会在星稀的冬夜,点一堆火,慢慢想你。想起风陵渡口初相逢,那个清癯疏淡的少年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朱安简介:

朱安,绍兴人,一九〇六年奉母命嫁与周树人,一九一九年随夫定居北京,寄寓周作人处,一九二三年周氏兄弟决裂后被迫迁居。一九二六年周树人赴沪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至一九四五年逝世。周树人原配,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978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