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优化方案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过程。写总结时要注意适当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但要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艺术论文篇一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20,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
1.1艺术经验的沉淀期。
各类型尝试的自觉时期(1992-)这一时期张艺谋已经不满足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民族的、凄美的,甚至是悲凉的作品主题了。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对自我权益觉醒的农村题材影片《秋菊打官司》;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历史风貌的《活着》;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反映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京味十足的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退休工人与盲女间真实的社会道德故事《幸福时光》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张艺谋艺术片的范畴,作品中还有艺术片的影子,但这一时期的张艺谋已经看到商业和电影的利益关系了,而且他也不满足于只有口碑而没有票房的现实。于是有了他各种类型电影的尝试,甚至是喜剧,他还试图通过《幸福时光》的网上选角,来尝试商业片的运作。
1.2艺术与商业的转折时期。
商业与艺术间的游移(-)抱着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戴着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张艺谋开始拍摄《英雄》,这是张艺谋第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尽管大家对《英雄》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却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而且张艺谋也从此摘下了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接下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沿用《英雄》的成功套路:大制作+大牌演员,继续着张艺谋的商业大片,票房神话。这一时期骂张艺谋的人特别多,批评指责他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弱化了故事的艺术内涵。张艺谋本身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一个试图说明自己还能拍文艺片的作品。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也许是电影的发展,在《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商业电影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张艺谋是矛盾的,他既想符合时代的潮流,又想坚持自己的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既拍了商业大片,又追求着自己梦想,拍摄艺术片。
2冯小刚的电影分期及转型。
2.1热力迸发激情洋溢的成名期。
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贺岁喜剧时期(-)带着初出茅庐的勇气,带着对社会现象批判的心理。冯小刚用他那特有的“京味”语调,游戏似的情节安排,呈现给我们一个个含泪笑的狂欢式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这种冯氏贺岁电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当时挑剔的观众,冯小刚用他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奠定了他在中国贺岁电影中的地位。
2.2内敛反思的发展期。
贺岁喜剧到贺岁正剧的过渡时期(2000-)随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相继成功,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逐渐被大众接受。冯小刚在贺岁喜剧电影取得成功之后,在他成为著名导演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电影的发展。电影内涵因素逐渐加大,从《大腕》开始,荒诞中开始引入更多的'黑色幽默,而且小人物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多以小人物作为关注对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没有远大理想、宏伟事业,说话经常没有正行,但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而到了《手机》,虽然电影并没有刻画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大人物,但影片中的主人公严守一,已经是中国正在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中的一员了,已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普通百姓了。这些变化表明冯小刚的视野正在不断的开放,他正在跳出自己的市民情节,将电影的创作投向更广阔、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
2.3探索困惑的转型期。
中国本土电影到世界电影的转型时期(-2013)伴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冯氏贺岁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冯氏幽默的品牌已然确立。可这时的冯小刚已不满足自己电影作品在中国内地奖项、票房上的成功,更吸引他的是国际的认可。于是在冯小刚推出了自己有第一部古装片《夜宴》,但是结果却是,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口碑更是骂声连连。在这之后,冯小刚并没有停止他的探索,《集结号》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票房、口碑双丰收。之后更是创作了票房突破6亿元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终于在自己的转型中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道路。
3殊途同归———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张艺谋的转型之路是艺术———商业———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冯小刚的转型之路正好相反,但结局却一样:商业———艺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似乎发现了新中国电影转型的必然结果,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影片才是观众欣赏的,市场需要的。张艺谋与冯小刚始终在电影的高地上积极探索———无论是在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使用等艺术性方面,还是在电影的商业化转型方面。不管是否在拍电影,张艺谋和冯小刚始终在不断地出新出奇,而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都会留下当代电影转型的痕迹。两人在中国影坛的地位,还有他们异曲同工的电影变迁之路,都在证明着他们不同风格电影下隐藏着的共同内涵,对他们现代电影转型的研究,会让更多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了解到,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源于电影的内在理念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电影艺术论文篇三
电影音乐有助于渲染烘托画面场景的气氛和情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中,音乐和画面的有机渗透与结合,可以把人带入不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如喜悦、伤悲、恐慌、苍凉等等。音乐深化了视觉效果同时深入了人心,增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了。“音画同步”是电影艺术中常用的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描绘手法,常常将电影中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出场用特定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给以展现。例如阴谋家或是坏蛋的出现常常会伴以十分诡异怪诞的音乐;美丽优雅的公主出场总会伴以优雅美妙的旋律与音调;小丑的出现总会常常伴以诙谐而又幽默的音乐。诸如此类,音乐似乎成了人物身份的象征。
电影音乐的节奏的舒缓与紧张同样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节奏的舒缓给人感觉仿佛一叶扁舟,自由安详的飘荡在平静辽阔的江面,感觉十分惬意,人的呼吸也随着小舟的节奏一摇一摆,心情简直放松极了。紧张的节奏往往暗示着情形的突变或者是故事的高潮到来,使人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来,精神也跟着故事情节和音乐节奏的变化而紧张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的紧张与加快,人的心跳似乎也像是绷在弦上的箭,紧紧的。呼吸也随之加快了,内心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当音乐再次舒缓下来的时候,人的内心也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可见,音乐对于深化人的内心感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内心的情感有的时候是很微妙的,好的电影音乐能够深入而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许多电影里,一般在人物内心的情感发生变化起伏的时候,就会用音乐来烘托和揭示。好的电影音乐是渗透在情感里的,音乐一响起,我们就能够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就像《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音乐一奏响,立刻就表达出了男女主人公彼此心中对对方的那份火热和真挚的深爱,同时我们一听到这首音乐的响起,内心深处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股爱情的暖流在心中奔腾翻滚,又带着一缕淡淡的忧伤。
再比如美国经典电影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片头长达4分30秒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更是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在画面中老年的瑞恩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烈士陵墓,悼念当年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们,电影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对白,我们只能看到瑞恩怀着悲伤的心情和凝重忧郁的神情走在家人的前面。这时的背景音乐深情而又极富感染力,揭露了瑞恩内心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与感恩之情,此时千言万语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只有心中默默的哀伤和内心最深处对战友之间真情的无限思念与感怀。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揭露人物内心的情感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影艺术论文篇四
在手风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潮流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中国手风琴音乐日渐发展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人民音乐审美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了解。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主要发展历程。
从手风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以来,就不断的和中国音乐相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还在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随着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手风琴伴奏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这使手风琴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五十年代,还出现了部分民族乐器歌曲或者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例如张自强的《战斗进行曲》。尽管这一类型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表现力度也不够,但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因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思想内容、题材等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用于配合各个阶段的相关政治工作,或者重点选用革命题材。而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创作思想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但革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题材更多,如《广陵散》以及《长城恋》等。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来看,乐曲改编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乐曲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根据古曲进行改编;第二,对群众喜好的乐曲进行改编;第三,根据中国民间乐曲进行改编。改编乐曲的特点是采用手风琴乐器语言进行中华民族风格的展现。要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相关人员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民族化特点。
首先,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的音乐结构类型,较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观念及相关逻辑思维。进行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融入到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形式,如李遇秋《广陵传奇》就是最佳代表。
其次,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形象最本质以及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旋律是作曲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进行感情的表达,还是进行思想的宣扬,都是通过旋律来完成的。如《百鸟朝凤》、《打虎上山》以及《手风琴协奏曲》等。
再次,演奏技巧。为有效体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民族性特点,有的作品对中华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等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比如说《夕阳箫鼓》。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手风琴音乐时,除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以外,还创造出了独特手风琴音乐织体,这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
最后,和声。手风琴是多声乐器,多声思维已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曲家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四度和五度音程的结构给予了有效应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除此以外,作曲家高度重视和声的相关线条运动以及横向感,以更好的展现和声音色变化的特点,这和我国音乐创作中追求的线条美也吻合。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未建设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手风琴乐曲创作队伍,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还不够成熟。因此,作曲家应对国外成功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融合,并加强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以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队伍专业研究素质的不足更是成为阻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因为演奏家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使得演奏家的压力大大增加,他们除了演奏手风琴乐曲以外,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研究,这对手风琴乐曲演奏家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同时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发展中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电影艺术论文篇五
音乐对于动漫电影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动漫电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宫崎骏的动漫,让人联想到久石让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赋予了宫崎骏作品灵性,二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好评,正是因为他将动画和音乐完美结合,用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风之谷》是宫崎骏的开山之作。在播出之后,受到了许多影迷的喜爱。这部作品也是久石让与宫崎骏合作的开端,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路程。宫崎骏追求充满童趣、又能打动人心富含哲理的音乐作品。久石让创作出的音乐恰好满足了宫崎骏的这种要求。正是这次久石让与宫崎骏的合作,让久石让的名字开始走入了众多影迷的心中,从此他有了和宫崎骏大师一样的认知度。
《风之谷》动画电影中的两首歌曲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它很好地赞扬了女主角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多次被搬上舞台,经久不衰,使《风之谷》在动漫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风之谷》创作于1984年,剧中,宫崎骏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打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却真实表达着生活。久石让片中配乐《风之谷》《风之妖精》“充满孩童的真实与梦幻,却又能够阐释哲理”,巧妙地渲染着影片。久石让的音乐,想象力与灵性共存。他一直是宫崎骏的音乐监督。剧中“用心捕捉心灵的音乐”,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用“心”交流的桥梁,使宫崎骏的电影主题得到更完美的传递和诠释。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部人鱼爱情主题的动漫电影,影片表现孩童间质朴与纯真的爱情。电影开头的交响乐灵动而委婉,将海洋世界的美丽展现得愈发美好。在这部动漫作品当中,音乐和影片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一大亮点,如片中波妞追赶宗介时所演唱的《波妞波妞》,完美的音乐将影片的情感表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之上。它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让观众随着音乐的旋律仿佛置身在波妞和宗介的情感中,让每个人跟着音乐返璞归真。
《悬崖上的金鱼姬》对于久石让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突破。了解久石让的影迷都知道,他的音乐作品多半舒缓平静,颇具春风拂面的感觉,然而在《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海的母亲》《向日葵之家轮舞曲》的配乐作品却一改往日的风格,采用了轻松欢快的旋律,这样的绚丽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印象,使整部动画更加充满质朴和纯真。
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荒芜,久石让的音乐和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这种问题:现代文明加速,自然环境被破坏,亲情友情单薄,拜金主义横生……这些问题笼罩着我们的社会,正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等作品所体现的。久石让创作的《天空之城》主题曲和《幽灵公主》交响乐的组曲绝对是画龙点睛,帮助电影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树立了正确的观念。他认为,面对磨难,人类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停滞不前,他的作品当中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曾经抚慰了许多人受伤的心灵。所以说宫崎骏动漫与久石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存在必然的意义。特别是在21世纪的前期,面对极速发展与创新的社会环境,低龄的儿童和孩子们的心中需要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来影响其日后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龙猫》就能不动声色地来完成这一引导。高速发展的经济下,只有孩子纯洁的心灵才能看到丰富的世界,引领人们回归初心。久石让的音乐《豆豆龙》《不要害怕》与孩子们心灵交流,用音乐营造的氛围无形中带领孩子们找到自我。它同样可以让生活在高度强压下的成年人缓解压力,舒缓情怀,而大部分的青年人则会从《千与千寻》这样的内涵动漫电影中,对即将面对的人生和生活展开向往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中,音乐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跨越语言和国界的差异,来传递正确的社会与人文,优秀的久石让音乐必将在现今生活中花繁枝茂!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在动漫电影中也是如此。一段好的音乐,能把人随时随地带进电影之境,让人感受到电影中动人心魂的美丽。音乐加入到电影中间,让电影在画面感的表现之外,又多了另外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虽然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中,有不少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它们仍然是通过美好的画面来表达这一切。久石让的音乐,也很好地处理了现实的无奈和向往的美好这一矛盾。现实和梦幻,是艺术的一对翅膀。艺术和追求永远是向前的,就像人类的脚步。久石让的音乐使宫崎骏的动漫电影有了更深的沉淀和思索。
电影艺术论文篇六
语言是沟通人的心理桥梁,语言是心灵的钥匙,语言是人类交换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个性化、规范化和职业性语言的载体;是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甚有讲究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与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常言道:“有其师必有其徒”、“强兵手下无弱兵”,这就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个性,具有潜移默化的道理,对学生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语言技巧,语言的修养和语言的应变艺术,是再现素质教育的源泉。
第一,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艺术,也就是必须掌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处理好逻辑停顿,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起来就觉得干枯无味,也会直接影响知识传授和接受。学生能力引导、观察、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较强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标准和逻辑性,是教师语言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发人深省的,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意境,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使学生入景入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旷神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与适时、适地情境和谐,则会情趣横生,效果卓然。教师授课是一种口语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光谈教材,形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就不能理解深刻,体会不到内在的涵意和思想感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受到阻碍,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激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声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体会到形象具体深入的理解内在涵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语言艺术训练,强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时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选择在学生对现有语言的接受能力为起点,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教学语言都要有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处理好逻辑停顿、语气停顿,课题与正文、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富有知识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选择科学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假如教师的语言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缺乏语言的艺术技巧,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走了弯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精练,否则,说的又臭又长,说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且教师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文档为doc格式。
-->
-->。
电影艺术论文篇七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000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电影艺术论文篇八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蓝皮书7日发布,该书以“青少年体育规划与布局”为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出台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近况和最新成果,为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分报告分为四篇:基础篇、培养篇、学校体育篇和发展篇。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说,该书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变化的特征、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蓝皮书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师资培养的规划和构想,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制度的可行性。”张智说。
据介绍,该书还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校园足球工作机制建立情况、校园足球普及情况、校园足球竞赛开展情况、足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条件保障情况等5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说,今年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增加了对当前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在吸取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由于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外部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蓝皮书建议从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样化和品牌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9个方面寻求突破。”杨桦说。
据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自首次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电影艺术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在商业价值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双重动力的驱动下,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影响了当代服饰设计的潮流文化,并启迪着当代服饰设计的灵感。
本论题首先从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对涂鸦艺术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述,来寻求其艺术性与服装实用性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心理需求。
其次研究最为一种文化的涂鸦艺术对于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再次结合大量图片从涂鸦与服饰色彩、服饰材料、服装款式的搭配等方面说明了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证实了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时尚性,能够对于流行更新,时尚变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通过知名的涂鸦品牌服装的案例分析凸显涂鸦艺术进入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
另外,这篇论文,对于服饰设计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启发设计师去寻找古老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新的结合点,发现更多新的“古为今用”的艺术形式。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服饰设计应用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3.1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3.2.2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3.3.3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艺术教育与校园育人的融合。
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本文探讨的就是艺术教育如何与校园育人融合。
一、艺术教育渗透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教于美,以美衬教,做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视觉冲击,感官配合。
采用声像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实施直观教学手段,英语课上,在讲授koala、elephant、tiger、giraffe等这些不常见实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卡通形象或利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所见即所得。
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悦耳、悦心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身临其境,切身体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懂得如何欣赏美,融美于心灵。
(三)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仁爱之情,最是动人心田;语言之美,最能治愈乏味。
数学课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儿歌“因为时针不爱动,所以长得粗又短;分针比较爱锻炼,长得细又长;秒针平时最爱动,所以长得最苗条。
”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师生一起随着音乐互动,数学与艺术结合,教师以精致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化解数学的枯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教育伴健康成长同行。
健康的体魄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体质训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锻炼中体味生活之美,在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一)身心愉悦,自由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艺术带来的愉悦会使人心情舒畅,机体协调,提升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感知,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或者课外运动结合艺术的特点,可以化枯燥为乐趣,例如团体操的练习、花样跳绳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二)践行美育,美体结合。
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出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养成。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交融。
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
(一)以善为美,以美树人。
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自信的人格,改善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悲观的人经常听一些欢快歌曲,读一些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事例,就能逐步克服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二)以美图德,以德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充实和新人的发展。
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学生在效仿榜样中实现道德教育,成为内外兼美的人。
由此可见,励志的读书演讲活动,课间积极向上的乐曲,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美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和阳光。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无疑还是艺术。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以艺术促学习,以艺术强体魄,以艺术铸灵魂,必定会让教育成为苍穹之下最阳光的事业!
文档为doc格式。
-->
-->。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一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背景色彩与主色彩的融合也是决定舞台表演成败的关键,一场好的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拥有完美的色调搭配,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强化主题的表现力,应结合不同的色彩对其舞台背景色彩进行不同阶层的搭配。如使用反差系数较大的色彩搭配的舞台,其可见度就往往要高过使用临近色调搭配的可见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决定舞美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往往能够直接映入观众的视线,它不仅是舞美设计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同时也使舞美设计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基调的表达。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主要包括布景色彩、化妆设计色彩、服装色彩以及灯光色彩四种,设计者只有合理地运用了色彩,使其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使得舞美设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布景色彩的运用。
作为舞台的表演形式之一,舞台布景在舞美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布景色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舞台表演的好坏。舞台布景设计是以剧本的相关内容及导演的设计意图为指导,并配以各种道具材料的使用,采取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使舞台的表演达到最佳演出效果的设计过程。而为了准确定义剧本所设定的环境,就必须依托色彩的调配来设计舞台的布景。布景的设置主要有背景图和道具两种,背景图应配合剧情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与主色调的合理搭配。舞台布景的色彩通常需要体现不同剧本的不同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剧本的悲喜色彩和现实性来采用不同的布景色彩。例如在写实类的剧本表演中,布景色彩的设计就应该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来合理地组成背景。如剧中如果要求有山和水的场景描述,那么舞台背景就应该使用青色的背景来表现;而在虚幻类的舞台表演中,就需要使用一些夸张的色调,如粉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群山等。只有采用合理的布景色彩,才能够使表演具有独特的神韵。除此之外,道具也是舞台布景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可分为随身道具、大道具和小道具三种。舞美设计者在使用这些道具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将色彩巧妙融合于整体色调之内,而不是单一地突出某一件道具,导致舞台表演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二是要注意道具与布景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通常深色布景下的道具应选择浅色类,而在浅色布景中则应该选择深色类的道具。如舞台布景如果以花色调为主,那么像衣柜、沙发等道具就要使用纯色。只有使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才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2、化妆设计色彩的运用。
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根据表演者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来对人物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舞台化妆设计的妆容和造型,能够很好地突出表演者的独一性,使观众能够对角色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类,使表演者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去给观众呈现其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而使其在艺术表演中获得个人潜力的升华。想要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化妆设计必不可少。由于舞台剧本不同,化妆手法也不同,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通常舞台妆容都需要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并配合化妆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化妆技巧来对舞台表演者的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和大面积的渲染,从而使其妆容在配合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强化表演的主题意象。化妆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以色彩为主,所使用的色彩与图案不同,舞台人物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如在戏剧舞台表演中,设计师就常常通过对人物脸谱色彩的刻画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代表正直忠义的红脸关公和代表奸诈无常的白脸曹操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师,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使用程度,在设计舞台妆容和造型时,化妆师应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来使演员的妆容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舞台剧的化妆设计中,化妆师通常会利用眼线和眼影的搭配效果来调整演员眼部的大小,或者通过面部的阴影描画来使演员的面部更加立体化等。舞台妆容不同于影视剧的妆容,在剧院中,观众席通常距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而为了突出演员的面部,化妆师就需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修饰演员的面容,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3、服装色彩的运用。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来说,舞台服装就像是一块会动的颜色板,它需要被表演者穿在身上来展示出舞台剧的艺术魅力。好的舞台服装设计通常能使舞台的艺术审美得以充分展现,而一个好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够制作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服装,而且还要能使表演者在穿上这套服装时充分发挥出魅力,使台下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使表演者的服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设计师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色彩这一重要舞台元素。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装色彩的强弱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特质。例如红色代表自由奔放,蓝色代表包容温和、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等。合理搭配服装颜色,不仅能够激发出观众的情感,而且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情感气氛,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因此,在舞台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舞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来让观众明确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在运用色彩搭配服装时,设计师还应该注意色调与舞台布景的融洽性,不仅要均衡配色,而且要大胆地使用色彩创造线条给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在舞台剧《智取威虎山》中,设计师就将暗色调和亮色调配合在一起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神勇的英雄形象,色调的合理搭配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富有了节奏感,也使服装和演员达到了一个贴合的效果。
4、灯光色彩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人们更希望欣赏到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灯光设计,在合理的灯光色彩运用下,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灯光色彩运用得好坏是舞美设计能否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色调的强弱关系到了对舞台总体色彩的把握程度。柔和的光线可用来处理浪漫的舞台气氛,强烈的光线则可用来烘托紧张激烈的氛围。灯光色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赋予表演者极大的表现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好的心理体验。当前,灯光色彩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了舞台演出的常用技巧之一,色彩需要灯光的照亮,灯光也需要色彩的烘托,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舞台表演达到完美效果。对于色彩来说,邻近色彩的相似性容易影响到舞台表演,因为色调相近的色彩往往容易杂糅到一起,从而使表达目的变得模糊,界限变得不清晰。因此灯光师在设计灯光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调的搭配,也要注意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灯光色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背景。例如一幕舞台剧中若需要体现新时代,就会大量使用类似于红色这种热烈奔放的颜色;而要演绎旧时代,通常就会使用青色这一类的暗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不同的灯光色彩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如绿色代表着春天,黄色象征着秋天等。在现如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灯光师喜欢用各种灯光色彩来体现和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灯光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其强大的表现力,也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三、结语。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来说,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其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给观众提供一个直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艺术特色,使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了丰富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渲染舞台气氛和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时,通常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了色彩,才能使舞台的艺术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
-->
-->。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
-->
-->
-->。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三
摘要:现今人们日益重视企业家的领导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领导者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出领导艺术的独特性、影响力以及广泛性等特点。领导艺术可表现为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决策的艺术、处事的艺术、协调的艺术、运时的艺术、说话的艺术、激励的艺术等。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八种领导艺术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领导;领导者;领导艺术。
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核心管理层的领导艺术在企业的运营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也要求企业领军人物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艺术。提升企业家的领导艺术,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各单位“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和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整体工作成效。当好企业的“一把手”非常重要,但又很不容易,要当好“一把手”,除具有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讲究领导艺术。
一、领导与领导者角色。
领导艺术其实是分三个层面,首先是领导自己,其次是领导他人,还有就是领导组织。那么什么是“领导”呢?领导就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说:“领导就是叫人做一件原本不想做的事,但事后却会喜欢它。”这句话一语道破领导的深刻内涵——它是一种影响力,一种360度全方位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影响力我们可以影响下级、同级、上级、客户甚至企业外部的所有人。
领导者担当着三类重要的角色,即:设计师、仆人、教师。设计师的角色首当其冲,设计师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组织的设计不良,担任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必将徒劳无功。仆人的角色要求领导者要做好服务,领导者尤其要为下属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也要愿意付出比下属更多的努力。教师的角色要求领导能够对下属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某一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会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好的教师会循循善诱,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对于领导者的启示是,领导者要始终关注下属的成长,把下属的成长和公司的成长连接起来,把下属的个人战略和公司的战略连接起来。
鉴于领导的三类重要角色担任,企业家在领导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其艺术性。领导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在于它是领导者智慧、知识、胆略、经验、品格、作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领导要把握好几个原则,即:愿景比管控更重要;信念比指标更重要;人才比战略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均衡比魄力更重要;理智比激情更重要;真诚比体面更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领导,本人认为现代企业家需要具有以下主要的领导艺术:
(一)授权的艺术。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要想管得少,就要合理的授权,企业家学会授权的管理艺术对管好你的企业至关重要。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善聚众力和善集众智的授权高手。懂得授权,敢于放权并善于放权是一个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尽己之能不如尽人之力,尽人之力又不如尽人之智。高明的领导者一定是能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聚大家之力和大家之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事必躬亲的成为事务的奴隶。
布利斯的“授权法则”:第一是相近原则,给下级直接授权,不要越级授权;应把权力授予最接近做出目标决策和执行的人员,这样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即做出反应。第二是授要原则,指授给下级的权力应该是下级在实现目标中最需要的、比较重要的权力,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第三是明责授权,授权要以责任为前提,授权同时要明确其职责,使下级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和权限范围。第四是动态原则,针对下级的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的目标责任及不同的时间,应该授予不同的权力。
授权的关键问题是信任,信任是授权最起码的基础,如果缺乏了信任,授权则无从谈起。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是要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管理团队的原则就是要基于信任的基础上的授权,唯有信任的委托才能产生授权的激励作用。
(二)用人的艺术。
企业竞争的关键之一就是人才竞争。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表现在企业聘用人才的原则上。蒙牛的用人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如何用好人,除了要端正用人思想,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外,在用人技巧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求才之心,容才之量。领导者要站在成就事业的战略高度,满怀热情地吸引和培养人才。在引进人才上要有刘备三顾茅芦的精神。良才难令,骏马难驭。是人才就有人才的个性,用人就要有容人之量。
1、用人之长,人事相宜。清人顾嗣协有首骏马诗写的好:“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或多苛求”。巧匠无弃木,圣人无弃才,用人就是要做到人事相宜。为官择人者治,为人设官者乱,在用人问题上切忌因人设事。
2、用人不疑,精干高效。欧阳修曾说过:“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可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用人的重要原则。因此,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行政行为,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保证。
3、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韩非认为:“诚有功、则虽疏浅必赏;诚有罪,则虽近爱必诛”。李世民说过:“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只有赏罚严明,才能令行禁止。
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决策艺术是领导艺术的重中之重。领导者深刻把握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切实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决策浪费。
1、决策前注重调查。领导者在决策前一定要多做些调查研究,搞清各种情况,尤其是要把大家的情绪和呼声作为自己决策的第一信号,不能无准备就进入决策状态。
2、决策中注意民主。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优选决策方案,尤其碰到一些非常规性决策。应懂得按照“利利相交取其大、弊弊相交取其小、利弊相交取其利”的原则,适时进行决策,不能未谋乱断,不能错失决策良机。
3、决策后狠抓落实决策一旦定下来,就要认真抓好实施,做到言必信、信必果。决不能朝令夕改。一个领导者在工作中花样太多,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四)处事的艺术。
常听到不少领导者感叹:现在的事情实在太多,怎样忙也忙不过来。一个会当领导的人,不应该成为做事最多的人,而应该成为做事最精的人。要担当好设计师、仆人、教师这三个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领导者对自己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对自己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尤其是那些已经明确了是下属分管的工作和只要按有关制度就可办的事,一定不要乱插手、乱干预。领导者应经常去反思昨天,干好今天,谋划明天,多做一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多做最为重要的事。领导者在做事时应先做最重要和最紧要的事。不能主次不分见事就做。
(五)协调的艺术。
领导者的协调艺术涉及部门协调、利益协调、工作协调、环境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等项内容。其中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是重点,包括处理好与上级、与下级及与同事的关系。对上级要尊重,要服从,要配合,出力而不越位。对下级要多服务,多支持、多关心、多沟通,宽严有度。对同事要多通气,多协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没有协调能力的人当不好领导者。协调,不仅要明确协调对象和协调方式还要掌握一些相应的协调技巧。
1、与上级协调好关系,要“主动沟通”。一定要主动跟上级沟通,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让上级知道你工作的进度、难度,知道你的亮点、特点;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鼓励。还应主动地认同上级,同时取得上级的认同与支持,保持良好的、顺畅的人际关系。错了的要大胆承认,误会了的要解释清楚,以求得到领导的谅解。另外,还要请人调解,这个调解人与自己关系要好,与领导的关系更要非同一般。
2、与同级搞好关系,要“主动合作”。主动合作,争让有度。领导者在与外面平级单位的协调中,其领导艺术就往往体现在争让之间。大事要争,小事要让。不能遇事必争,也不能遇事皆让。该争不争,就会丧失原则;该让不让,就会影响全局。
3、与下级协调好关系,要“激励约束”。激励与约束两手要配合起来。孙悟空能干,你激励他,给他金箍棒、给他机会、给他表现、给他任务,可是他一不高兴回花果山了,也不给领导请假,或者一高兴就翘尾巴。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紧箍咒,孙悟空就没有组织纪律,没有组织领导。所以,对孙悟空既要激励又要约束。当下属在一些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与单位或对领导有意见时,领导者应通过淡心、交心等方式来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对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其说明原因。
(六)运时的艺术。
运时的艺术,即学会管理时间。领导者管理时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当一件事摆在领导者眼前时,应先问一问自己“这事值不值得做?”然后再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现在必须做?”最后还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必须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比较主动地驾驭好自己的时间。二是不随便浪费别人的时间。有人作过统计:某领导者有3/5的时间用在开会上。领导者要力戒“会瘾”。不要动不动就开会,不要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即便要开会,也应开短会,说短话。千万不要让无关人员来“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养成惜时的习惯。要像比尔.盖茨那样:能站着说的东西就不要坐着说,能站着说完的东西就不要进会议室去说,能写个便条的东西就不要写成文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惜时习惯。
(七)说话的艺术。
说话是一门艺术,它是反映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下属评价领导者水平的一把尺子。领导者要提高说话艺术,除了要提高语言表达基本功外,关键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要做到言之有物。就是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讲话,不能空话连篇,套话成堆,要尽量做到实话实说,让大家能经常从领导者的讲话中获取一些新的有效信息,能听到一些新的见解,能受到一些新的启发;做到言之有理。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讲话,一是要讲道理,力求以理服人;二是要注意条理,层次分明;三是要通情理,做到言之有味。
(八)激励的艺术。
管理要重在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重激励。领导者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要学会如何去激励下属,激励注意适时进行。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下属给予适时的表扬和激励,会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人”。这种“零成本”激励,往往会“夸”出很多为你效劳的好下属。ge的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无数次向公司员工发出手写的整洁醒目的便条来鼓励和鞭策他们。他利用便条能给人以亲切和自然感的特点,巧妙地对员工施加影响。
激励要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员工的需求,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要注意多管齐下,领导者在进行激励时,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只有形成这样的激励机制,才是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基本原则在于公平,要根据员工实际的绩效进行,突出员工的价值,不但有激励也要有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随着经济领域中“智慧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变幻莫测,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企业家成就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他整合人力资源能力的大小。但是,外界诱惑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需求越来越五花八门,领导难度空前提升了。如果企业家能够科学领导,注重领导艺术,则会提高士气,凝聚组织成员;提高领导者的威望和魅力;提高组织行为的效率,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者若能灵活运用领导艺术,引领企业文化,开发员工潜能,改善企业绩效,便能促成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使命及总体目标。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四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o。
19.论声音造型与音乐艺术构思的表现。
20.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21.论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
22.共鸣训练对声乐技能发展的意义。
23.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24.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25.论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
26.论声情并茂。
27.论字正腔圆。
28.论“十三辙”与歌唱的民族风格。
29.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
30.试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色。
31.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
32.试论民族歌剧音乐风格的构成。
3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34.《某歌曲》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
35.论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36.简述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37.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及表现。
38.舒柏特艺术歌曲风格与演唱刍议。
39.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40.试论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
41.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42.试论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辩证关系。
43.论童声合唱训练的特殊规律。
44.论指挥语汇在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45.谈变声期的生理保护与声乐训练。
46.声乐教学中技能教学法与形象教学法之比较。
47.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48.试论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色。
49.论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50.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51.浅论合唱音色变化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52.浅谈三声部合唱作品在艺术师范教学中的适应性。
53.浅谈中国合唱发展的群众基础。
54.浅谈地域音乐特征在其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55.浅谈演唱和声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56.浅谈演唱复调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五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通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可以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因此,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2]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华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华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华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04).
[2]赵燕、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0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