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案(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1:26:03
一枚金币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3 11:26:03     小编:影墨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何制定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欢迎大家查阅以下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设计。

一枚金币教案篇一

现在的学生,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身上的零用钱从不缺少,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朗读并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学习要认识和要写的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

2.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不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思考。

4.这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

(三)学习课文。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

(四)讨论。

1.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2.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课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一枚金币教案篇二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

了解人物的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流程:

师: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说一个词,马上把你的第一感觉告诉我,幸福。

生:买新衣服、家、受到表扬……。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么多钱、富裕、给我吧……。

师: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位勤劳的父亲让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齐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找出书中的语句读读。

思考:你准备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并感情朗读。)。

抽生展示读。

生1:我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生读)。

生2:我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我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生共同评议。

师: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再读读句子吧。

生带着不同感受齐读句子。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看着这个受不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问题提得真好,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学习课文吧!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再合作交流,结合词句讨论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抽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生1:也许还帮别人挖地,种菜。

生2:他可能还帮别人拉砖、拉水泥。

生3:他可能还帮别人挖煤。

……。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1: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

生2: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一读吧!

(生带着感情朗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回答)。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

生1: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

生2: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从前两次父亲把儿子的一枚金币扔了他都只是笑笑就走开了,而这次他却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还大声叫,这些态度使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而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生汇报:

生1:父亲,谢谢你,是你让我懂得了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2:爸爸,你让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挣许多的钱。

……。

师:你如何理解挣的含义?

生1:需要靠自己劳动。  。

生2: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换来应得的报酬。 。

师: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师: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元钱,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一份付出才会有一份收获。

生2:挣钱可真不容易啊!

生3:我们不应该乱花钱。

……。

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使用我们的零用钱呢?

生1:我们应该把零用钱存起来买学习用品。

生2: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捐出我们的零用钱支援他们。

生3:当爸爸妈妈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拿出零用钱。

……。

师:同学们,一位勤劳的父亲让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去挣回了一枚金币,儿子感受到了挣钱的不容易。你们也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财富,你们也有爱心,会把零用钱捐给困难的人,让我们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用我们的财富去做有意义的事吧!

板书设计:  。

父亲 勤劳       省吃俭用      。

儿子  懒惰       花钱如流水。

一枚金币教案篇三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教师总结: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三、总结。

一枚金币教案篇四

2、大家都知道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亲却打算将所以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黙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说出具体事情:(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说:(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溺爱、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儿子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被扔进火炉里受不了,所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次数老人的动作、语言、心情儿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第一次接过扔进,不是你挣来的,伤心失望走开,笑了,冷漠自私。

第二次接过扔进,不是你挣来的,痛恨失望走开,笑了,冷漠自私。

第三次接过扔进,是你挣来的钱,相信满意抓出大叫,受不了愤怒。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快速浏览课文: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一枚金币教案篇五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一枚金币教案篇六

王玲玲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因此老师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回顾王老师的整节课,我做了一些小小的总结,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所要阐述的道理却不一定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产生共鸣,才能激起四年级学生对金钱观的正确认识。因此,王老师巧妙地拎住了文章的主线,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因为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学生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这样简单而有效地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借鉴与学习。

(二)扎扎实实促发展。

这次教研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语文文本的朗读,这堂课就充分地关注了文本朗读。这堂课以“读”为主线,我大体概括了一下,王老师的朗读教学分为了“三步曲”。首先是指名读或是自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体会到的人物的心情,最后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再读文章。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梯度以及循序渐进,又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可谓一箭双雕。在学习描写第三枚金币的环节中,我们发现王老师出示了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人物心情,反复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描写前两枚金币的片段以后,此时出示学习方法,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后文学习的一种引导,从“扶”到“放”,不露痕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从而达到了在读中学习、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最后的环节中,老师出示了关于金钱的格言。细读了这几条格言,我个人认为与学生的理解有些差距,如果选用一些比较通俗好懂的是否更好?比如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托里安的“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不过,因为北师大版的四年级我从未教过,因此提出的想法也许不够成熟,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一枚金币教案篇七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一枚金币教案篇八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设计理。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说教材。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说设计理念。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说板书。

父亲儿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体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重点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认识多音字。

b指导书写。

c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b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4.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5.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1.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2.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3.指导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文中的老人或儿子,你会怎么办?

3.你珍惜压岁钱吗?为什么?

4.你自己曾凭劳动赚过钱吗?这样的钱你珍惜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一次逛笑。

第二次跑扔笑劳动所得来之不易珍惜。

第三次挣抓。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

本学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许多老师的课,从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杨丽娜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

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教师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如:教师在检查作业这一环节时。先指名填表,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说: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这一点非常好。教给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教师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五)词句的积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读过课文后,请学生谈对“钱”的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主题相联系,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本节课是很成功的,教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对教材的理解很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在杨丽娜老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一

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二

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

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母亲听了非常难受,替儿子辩解道:

“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会呀?”

老人坚决地说: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好。”妻子说。

她来到儿子跟前,给他一枚金币,教他说:“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来,把这枚金币交给你爸爸,就说是你挣来的钱。”

儿子就这样做了,傍晚回来,把金币交给爸爸。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妈妈又给儿子一枚金币说:

“明天你到山里逛逛去,到傍晚,要跑两里路,跑得浑身冒汗,然后到你爸爸跟前,对他说:‘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爸爸,你看,我浑身都湿透了!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到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爸爸说,“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笑,走开了。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三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四

前几天上午闲来无事,就打开电视,cctv6正在播这部叫《八十一枚金币》的电影,演的是反映农村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的事儿,里面的小女孩非常可爱,就看进去了。电影非常感人,看的我和媳妇儿几度落泪。导演拍的非常好,编剧也写的很感人,最后片尾曲一出来,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啊。真是太感人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感人的片子啊。片中的两个小朋友演的非常好,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穿插的悠扬动人的笛子曲也很能打动人心。真是近年来少见的真诚的感人的片子,记得上次被感动的落泪还是看电影《我们俩》和《暖春》的时候呢......

然后马上就到豆瓣上找这部片子,居然没有,百度了一下,资料也很少,最后通过剧本作者的博客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于是赶紧为豆瓣添加新电影条目。无奈提交了两次,等了4天,豆瓣就是不通过。直到今天,才发现别人已经添加成功了。于是就来写评论了。

那天是1月7号上午,正好是这部片子在cctv6上首映。剧本是大庆晚报的记者王智君先生根据真人真事采访手记写的,后来被导演选中拍了电影。难怪好此感人呢,来源生活,反映生活,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孩丫丫的原型在电影中扮演另外那个叫梅梅的小女孩呢。

影片结尾导演经过艺术的处理,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丫丫的魔法实现了,妈妈真的回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确需要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

最后,我必须再说一句,这真是一部值5星的好电影,淳朴、真诚、深沉,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请允许我向剧本作者王智君先生致敬,向导演韩赤飞先生致敬!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五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这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懂得金钱的真正价值。

教学目标:

(1)围绕两次“受不了”,抓住相关的重点词: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使”,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懂得亲自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懂得去珍惜。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主阵地。这堂课以“读”为主线,在自读课文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画,思考;然后创设大量的环节,使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在读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一枚金币

(勤劳的、省吃俭用)老人

一扔

二扔

再扔

(懒惰的、花钱如流水)儿子

一笑

又笑

抓出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六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课文《一枚金币》,让我深受感动。

它讲的是:一个老人把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孩子养大成人,可自己年老了,儿子还是这样,实在受不了,对他妻子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我们的儿子,这个懒鬼,什么活都不会干。”妻子替儿子辩解,老人同意了,说:“好啊,哪怕他能挣一个金币回来,我就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他。”。

妈妈偷偷给了儿子一个金币,让他儿子傍晚回来交给老人,就说是你自己挣得。儿子这样做了,老人却把金币扔进火炉里,说:“这不是你挣得。”儿子转身满不在乎地走了。

第二天,妈妈又给了儿子一枚金币,教他说:“你明天都山里转转,到傍晚要跑两里地,跑的满头大汗,对爸爸说:“这枚金币挣得可不容易啊!”。儿子照办了,可老人仍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又走开了。

第三天,妈妈让儿子自己去挣金币,不要再骗办爸爸了。儿子走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终于挣够了一枚金币。可老人仍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受不了,一把抓住金币,大喊大叫,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学完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它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我总是想让爸爸给我买好多玩具,不懂得珍惜钱。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指示牌,告诉我该怎样做,我以后要珍惜钱,不浪费每一分钱,因为这些钱都来之不易,每分钱都充满了爸爸妈妈辛勤劳动的汗水。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七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八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这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懂得金钱的真正价值。

(一)教学目标:

(1)围绕两次“受不了”,抓住相关的重点词: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使”,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懂得亲自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懂得去珍惜。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主阵地。这堂课以“读”为主线,在自读课文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画,思考;然后创设大量的环节,使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在读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一枚金币

(勤劳的、省吃俭用 )老人 一扔 二扔 再扔

(懒惰的、花钱如流水)儿子 一笑 又笑 抓出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九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127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