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和了解。教案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认识固体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认识固体教案篇二
这是一节小班认识圆形数学课,刚开始我准备了圆形教具,孩子们只在刚开始很好奇,整节课效果不好。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小班年龄很小,对图形的概念完全没有。所以我选择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领着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圆形,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教具吃的、玩的、用的、穿的。因为是孩子们了解的,所以他们兴趣很高。领着他们发现所有圆形物品共同的特点。等他们了解以后,再带领他们寻找圆形,这时孩子们就能准确的找到生活中的圆形。整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从中我发现,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接受起来比较快的,记得比较牢。
小班认识图形《图形食品品尝会》教学反思。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以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一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认识图形《玩手帕》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是认识图形的延伸课,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加以巩固,教具学具是孩子们熟悉的小手帕,天天与孩子们做伴的小手帕,还能变出其他图形,这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也是本节课亮点。平常的小手帕在孩子们手中会变出各种不同的图形,随着折叠的方法、折叠次数不同,可以把手帕变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我的启发下幼儿又变出了其他图形,孩子们边变边说兴趣很高。从而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还不能顺利折出其他图形,在我的提示下最后可以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固体教案篇三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
石头木块布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认识固体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固体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
石头木块布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固体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教材从观察情景图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事情,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人民币的用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近,他们在学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接着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认识、交流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从分类、换钱等活动中深化人民币的认识,从中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目标:
1、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换钱的游戏活动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及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面值人民币票样、零钱。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了解人民币的历史,体会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
二、说说人民币的用处。
1、同桌互相认。
2、考眼力,指名认识人民币。
3、交流你是怎么认的。
4、仔细观察,你还能看到哪些主要的图案。
四、分类。
1、同桌合作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分类。
2、在实物投影下汇报。
五、猜价钱。
出示一些文具,猜猜它们的价钱,再出示实际应付的钱,让学生认一认。
六、在换钱过程中体会1元=10角,1角=10分。
1、师用1角换学生手中1元,在活动中体会1元=10角。
2、唱歌《一分钱》。
七、小小银行,模拟换钱。
(1)师生换钱。
(2)同桌练习。
(3)指名表演。
八、摸袋游戏。
九、全课小结。
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在买东西的时候用什么付帐?(钱)可是,古时候还没有出现货币之前,人们是怎么购买东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课件播放故事)。
老师带着学生回顾这个故事,故事中的这个人想买什么?(船)卖船的人让他用什么买才肯把船卖给他?(羊)他又找卖羊的人,卖羊的人需要什么?(斧头)还好他身上带有斧头,这样他用斧头买了羊,又用羊买了他想要的船。你觉得他这个买法怎么样?(很麻烦)还是现在有了钱便利多了,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说人民币的用处。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人民币?
生1:买吃的东西的时候。
生2:买衣服的时候。
生3:买车,给车加油用到钱。
生4:妈妈发工资。
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上车投币;
2、到超市购物;
3、到柜元机提款。
师:刚才我们说了人民币有这么多用处,那你认识它们吗?
1、同桌互相认人民币。
师:老师给你和同桌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你和同桌一张一张的往外拿,每拿一张就互相认一认。(老师巡视并提醒边认边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2、汇报交流。
(1)师:老师这也有一套人民币,想考考你的眼力,你能快速认出他们吗?
课件依次出来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学生认。
(2)师:你们可真厉害,是怎么认的?
生1:我是根据颜色认的,我知道100元是红色的。
师:你说得很多,那是不是只有100元是红色的呢?只根据颜色认行吗?
生2:我是根据大小认的,大点的是100元的,小点的是1元、2元的。
师: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区分?
生3:我是根据上面的数字认的?
师:只看数字行吗?那1元和1角都写着1。
生4:除了看数字还要看上面的汉字。
师:数字后面都有哪些汉字?
生:有圆、角、分。
师板书:圆(元)角、分,这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齐读一下。
(3)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生1:我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
生2:我发现上面有花卉。
生3:我发现上面有国徽。
师:“国徽”你找到了吗?它是什么?(它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民币时一定要爱护它,不要乱写乱画)。
四、分一分。
师:你们看,这些人民币这么放在桌子上是不是太乱了,咱们给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吧。
(1)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它整理好。
(2)集体交流(实物投影演示)。
生1:是按钱上的数字的位数。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
生2:是按纸币和硬币分的。
生3:是按元、角、分分的。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不错,不过小朋友们要注意,因为人民币有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会留下病毒和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小朋友们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五、猜价钱。
课件依次出示:一支铅笔、铅笔盒、书包让学生猜,再出示钱让学生认。它们分别是3角、6元5角、35元。
师: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些文具的价钱,又认识了钱,以后再买文具时我们就可以不用爸爸妈妈带着了。
六、兑换人民币。
1、1元=10角。
师:咱们又认钱又换钱一定很累了,一起唱首歌休息一下吧。课件放《一分钱》。
七、小小银行,换钱游戏。
(1)师生换钱。
师:您好,我有一张5元钱,麻烦您给我换些零钱好吗?
生1:好的,我用5张1元钱换给你。
师:谢谢。
生:不客气。
师:我这有一张2元钱谁愿意换给我?
生2:我用两张1元钱换给你。
(2)同桌练习。
(3)指名表演。
生1:您好,我有一张1元钱,麻烦您给我换些零钱好吗?
生2:好的,我用2张5角钱换给你。
师:谢谢。
生:不客气。
师:这个小营业员不仅称职还很有礼貌,这1元钱还可以怎么换?
生3:5张2角。
生4:10张1角。
八、游戏:摸袋。
师:我这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仔细听规则。
我这有两个袋,一个上面写着1,里面装着带有数字1的钱,一个上面写着5,里面装有带有数字5的钱,咱们男一组,女一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各从袋子里摸一个钱,大者为胜。
利用课件分别从两个袋子里随机抽出5分、1角;5角、1元;5元、1分。
九、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课后反思:
课程改革赋予我们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正是用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力争体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
这节课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始的故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从中体会人民币的优越性以及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猜价钱的游戏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巩固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在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摸袋的游戏是让学生在深化人民币认识的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体会到辨认人民币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后边的单位。这些知识都渗透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索学习中来。
在这节课上学生有三次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分别是认钱、分钱、换钱。为了使他们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首先为他们创设合作的氛围,课前我让他们与同桌交朋友,握握手,为合作创造条件。学习前我让他们明确内容和要求,使他们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学习时我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后来模拟换钱游戏时学生不够熟练,主要是因为为学生提供的时间不够充分,为他们准备的学具不太好辨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除了要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倾听交流,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更要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认识固体教案篇七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
3、知道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
4、知道一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堂引入:
1、教师讲解: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物理学上将固态和液态称为凝聚态。
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首先,我们来研究固体。
2、教师板书:(将章节的标题写上)。
二、新课讲解。
1、固体材料的.发展。
教师出示图片:
生活用器、生产工具的演变――固态材料的发展;(图片的展示顺序:远古石器――商代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铁制刀剑――到今天的人造固体材料:合金;低温超导材料;生产火箭、人造卫星的特殊材料;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的钛合金等等)。
教师讲解: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利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人们对固体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对金属固体材料的提炼到今天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制造出多种人造材料。各种材料的性质也是千差万别的,所有的这些固体材料性质的不同,都是与它们的分子组成和分子排列有关的。
实验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几种固体颗粒:硫酸铜、食盐、松香、橡胶和明矾;
问题:同一种固体的颗粒形状是一样的么?
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显示各个固体颗粒的图片;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观察到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硫酸铜、食盐、明矾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松香、橡胶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教师讲解: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按一定的规律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叫做晶体,晶体的外形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教师出示食盐nacl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如食盐晶体呈立方体,石英的晶体中间是六棱柱,两端是六棱锥(教师出示石英晶体的图片),雪花是冰的晶体,各种雪花的形状都是六角形的(教师出示书中的图片)。像玻璃、松香、沥青等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出示各类图片)。
板书:晶体、非晶体(给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定义)。
3、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的不同。
晶体和非晶体的这种宏观形状的不同是由分子的排列不同决定的,进而使得它们的物理性质上也是不同的。
问题:那么,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2:在云母薄片和玻璃片上面均匀地涂一层很薄的石蜡。将烧热的钢珠分别接触云母片和玻璃片的反面,观察石蜡熔化形成的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云母片上石蜡熔化形成的图形是,玻璃片上石蜡熔化形成的图形是。
(云母片上石蜡熔化形成的图形是椭圆形的,玻璃片上石蜡熔化形成的图形是圆形的。)。
问题: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知云母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能不相同,玻璃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能相同。
实验3:将方铅矿石晶体,灵敏电流计,干电池,电键连接成简单的串联电路(如图),先让矿石a端和电池正极相连接。然后把矿石掉个头,b端跟电池正极相连接。观察两次通电时电流计的读数。
学生观察发现:方铅矿石各个方向的导电性能________(相同、不相同)。
(方铅矿石各个方向的导电性能不相同)。
教师总结:方铅矿石各个方向的导电性能不相同、方解石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表明,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导热性能、导电性能等物理性质不相同,这种特性叫做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各种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教师讲解:我们在初中学习物理时已经知道,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板书: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4、单晶体和多晶体。
教师讲解: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两种。整个物体就是一个晶体叫做单晶体,如果整个物体由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小晶体组成,叫做多晶体。
多晶体: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种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由于小晶体的排列是杂乱的,所以金属整体表现为各向同性。
教师出示图片:
(1)、单晶体的硅与锗――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原材料;
(2)、我国在60年代用单晶体红宝石制成了第一台激光器。
有的物质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例如石英水晶是晶体,而石英玻璃却是非晶体。另外有的晶体与非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典型例题讲解。
(参考典型例题)。
四、学生阅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完成课后习题。
认识固体教案篇八
小班《认识圆形》的教学反思《认识圆形》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抛皮球的游戏,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物体和这个球的形状一样的呢?借助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孩子们给小兔送生日礼物的办法了解,圆形的特征,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并且在动手将圆形的物体从许多物体中拿出来,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紧接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认识固体教案篇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尽可能体现教师由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实现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尽可能体现对学生课堂生命力的尊重,对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促进,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整堂教学都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学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动,有学生间的讨论与协作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效果较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利用材料探究固体的性质。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分工、协作,既探究出了科学规律,更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各小组对信封中的固体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研究,探究结果精彩纷呈,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4、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5、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6、在教学将液体和固体分类时,由于我将实验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实验袋中,误导了学生,这是我在课前准备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7、教学中我的语调没有起伏,使学生在听讲时容易找不到重点所在,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多注意的地方。
8、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
本课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充分参与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这节课是属于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这次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当我了解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后,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忽视为“给教师添麻烦”,而且花几分钟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棒、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的探究经历。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一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二
本科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物体的能力。
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体、液体分类,还有一类物体、既像固体又像液体,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状态的物体。
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用锤子砸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质,并要求记录在表格中。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中发现: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3、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一)导入。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确定研究固体的种类与方法。
1、研究固体的性质,灵活使用活动提示卡。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看哪组的发现多,不足的实验材料向教师领取。组内汇总、记录,完整研究结果)。
(四)评价。
1、小组展示研究、点评、全班交流。
2、布置继续研究任务,评出固体研究所所长。
(五)重点项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轻重。
2、故事导入。
(六)拓展。
1、设疑:鸡蛋是固体吗?全班讨论。
2、设疑:牙膏是固体吗?分组实验:和面粉。
(七)全课总结。
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实,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八)课外延伸。
1、回家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把你的新发现告诉老师。
2、思考:固体有共同的性质吗?
在课本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材料三大基本较大幅度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地位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实施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三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尽可能体现教师由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实现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尽可能体现对学生课堂生命力的尊重,对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促进,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整堂教学都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学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动,有学生间的讨论与协作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效果较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利用材料探究固体的性质。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分工、协作,既探究出了科学规律,更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各小组对信封中的固体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研究,探究结果精彩纷呈,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4、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5、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6、在教学将液体和固体分类时,由于我将实验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实验袋中,误导了学生,这是我在课前准备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7、教学中我的语调没有起伏,使学生在听讲时容易找不到重点所在,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多注意的地方。
8、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五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六
本课通过给同体体分类观宰固体的性质研究周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七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纸、纺织材料之后,第一次通过观察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并发现各种固体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质。本课也是在渗透本册过程技能--“观察”的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观察不光可以用眼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获得所观察物体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师大导师进小店进行课题指导而作的一次汇报课。确定课题后,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参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编写的《做中学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点,凸显科学课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苏教版教材注重学生过程技能训练的特点,设计了初稿:首先,布置学生带来一种他自认为是固体的物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调动自己的关于固体的前概念并运用这一标准判断身边的物体的过程,之后,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带来这一固体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关于固体前概念的碰撞过程,学生会列举出各种各样他们自认为是固体的公共性质,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对固体的共同性质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固体,发现他们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并无共同之处,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教师出示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固体有固定形状。之后,为了巩固固体的共同性质,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试讲之后发现,由于布置了学生提前带一样固体,所以学生对于固体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所带的固体,而没有所有的固体,只是有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决定的,说明自己的设计主观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将环节调整为:布置学生带一些物品,既有液体又有固体,课上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既复习巩固液体的共同性质,又为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打下基础,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发现固体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教学环节的调整反映的其实是教学思想的改变,通过这次的调整,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以学定教,虽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但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真的还有一段距离,通过这次教学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钻研理论就能达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
认识固体教案篇十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 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2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