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3:00:05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3 13:00:05 小编:琉璃

人际关系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一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工整是正确的前提。

2、认真细致。包括计算正确、不抄错数等。

3、正确应用演草纸。把一张纸对折5次,32个小格子,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法演草,每个算式、竖式占一个格,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乱,防止抄错题。

二、正确应用好思维导图。

每一节的思维导图及每一单元的思维导图都要保存好,期中期末复习时,先看单元的思维导图,如果思维导图里的每一项都会,说明这一单元你掌握了,如果有哪一项不会,马上看这一节的思维导图,还回忆不起来,那就要看书了,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而且有侧重点去复习,这对于初三和高三的学生来说,特别有用,因为他们的内容多,时间紧。

三、正确应用纠错本。

建立纠错本,在平时可能有些麻烦,但是也有好处,怕多写,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做作业。

对于作业、考试中的错题,进入纠错本里,注明日期,当时学会了,当时不做,一周后再做,如果对了,再过2周再做,如果错了,下周还要再做。2周后,如果对了,1月后再做,如果错了,再进入一周的循环里。1月再做,正确,这一题就不用再管了,期末时拿出来看看就行,1月后又错,再进入1周循环。这样的的好处是你的错题越来越少,开始费事,后来越来越省事,更重要的是你的学习会越来越好。

四、积极给别人讲题,努力帮助别人。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二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中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内、课外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学校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开始受教育,就接触数学学科,数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不能和现实完全脱离,这种和现实脱轨的传统教学状态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学以致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和外界联系起来的一个通道。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对于新问题在短时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目前,数学教育主要还是关注在题目上,学习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从公式、定理展开,学生的作业、学习也依葫芦画瓢的积分微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按教材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能获得暂时的效果,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数学教育中理想的状态。书本上看起来或晦涩难懂或明了清楚的概念理论应该不仅仅带给学生在校时的分数、奖学金,应该了解精髓,懂得他们背后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数学带给我们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以后从事什么岗位,接受过的数学教育锻炼过思维、逻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明白事情的问题所在,更能有逻辑、更有方法的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既然很难做到,那么就要通过别的方法训练大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广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实施、易实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建设内容。

针对现状问题,我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建设高效的数学建模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从全校相关专业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数学建模特点,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比如,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班,与其他高校优秀建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做数学建模的学术报告。根据指导教师特点进行分工,研究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专兼结合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moor教学法提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过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选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讲解建模环节,教师要善于把建模材料组织成一个体系,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数学建模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出错环节协助其自主分析出错原因,并从错误中寻出思维的合理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建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对转化过来的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还原成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原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方式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3.在全校根据文理科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大一上学期,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分别开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不仅理科生可以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熏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到数学建模带来的乐趣。邀请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拍照赚钱”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建模思想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一些同学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产生乐趣。比如,学生在学习难理解的贝叶斯模型时,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的影响,不知其意而死记硬背,教学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贝叶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影响最终决策者的判断;高等数学中的矩阵,矩阵分解可通过数学建模应用于人脸图像识别、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降维等。通过模型学习概念,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提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4.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群,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中,学生互相讨论时,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励大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课外小组中,学校举办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给大家讲解数学在实际中的不同应用,宣传数学建模基本思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模型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全过程,进而举一反三。此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既激起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又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在小组中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参赛人员层级选拔及实训。

(1)校内选拔。全校选拔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的成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将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指导教师给定几个经典题目,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赛前鼓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赛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提高每一位参赛队员的学业素质及水平。赛后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各个学生的等级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成绩及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选拔出前20组优秀学生团队。

(2)优秀学生培训。学校有针对地对在校内选拔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实训,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邀请往届参赛得奖的学生进行交流,介绍经验。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其他学校的数学建模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快速成长,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院设立数学建模暑期培训,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数学知识讲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练习、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分析、最终的建模考试检测。

(3)基于理论方法和具体实战的培训。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较为经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数学建模的精髓,激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实验课方面,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介绍主要软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软件包,教学生直接利用软件编程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验课中,教师给出建模案例,让学生练习,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检验、撰写论文),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学校改变传统数学方式的局限性,要结合最新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堂数学教学、课外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琦.基于数学建模培训大学生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四

第一步:学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可以训练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步:学会练:通过练习,强化“做”的过程。在练习中,探索新知识,有效地解决新问题,题目练多了,下笔自然有神了。

第三步:学会记。很多数学知识,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不容易忘记。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法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利用关键词记忆。在快遗忘的时候,经常性的'把课堂笔记或者经典题型拿出来回忆一下,也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第四步:学会看。跟着老师选准观察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审题。在看的过程中,渐渐学会辨析与思考,增强观察力,激发求知欲。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五

研究表明,在记忆后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1个月时间后相对应的记住率为:58%、44%、36%、34%、28%、25%、21%。也就是说,在记忆之后短时间内,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会快速遗忘,随着时间逐渐增加,遗忘的速度不再如此迅速。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老师们苦口婆心“及时复习”的教导不无道理。越是及时复习,我们遗忘的东西就会越少,我们的宝贵时间也就节约得越多,对于像我这样的懒人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也可以玩得更加happy。当然,每个人的遗忘规律是由差别的,通过简单的试验总结出自己不同时间的遗忘规律,按照自己的遗忘规律来复习和回忆需要记住的事情,就能使我们事半功倍而且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情。单纯的一次次反复记忆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算的,在记忆遗忘最快的阶段及时复习,比如一周以内按照规律进行复习,以后就只在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进行回顾式复习,才是恰当和高效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

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此时大脑已在睡眠过程中完成了对头一天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工作,加上没有前后识记材料的干扰,识记印象清晰,记忆效率高。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此时精力旺盛,识记材料的效率高,记忆量较大。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些时间段进行学习,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建议是:及时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六

1、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总之,孩子良好的学习素质一半来自家长的熏陶。给孩子提问题,也要讲究方法,让孩子积极地想,愉快地做,能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3、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七

摘要:

在数学的学习中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常见的数学学习的模式,也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考验着学生的学习水平。问题解决是一个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分析现有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思路,并进一步付诸实践,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善于组织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成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八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老师带着复习总结。笔者认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起来,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学高年级是学习的关键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九

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更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尤其小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启思维的大门,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不仅如此,对于奥数的学习,还可以很好的促进学校数学课本的学习,这样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计算是开启数学学习的第一扇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计算基础之后,解决其他问题才能够游刃有余。

针对这一点,"新导引"三年级课本系统地介绍了四则运算及其巧算,关于数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它同时也是学好华数的基础,是历次竞赛或选拔比赛中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三年级正好是大家夯实计算基础的时机,一定不要错过!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在二、三年级打下良好运算基础的同学,一方面促使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高年级竞赛或选拔中往往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3、应用题——思维的结晶、智慧的闪耀。

应用题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最重要也是类型最繁多的一项,从三年级起,"新导引"中就逐步介绍了大量的华数专题知识,尤其以其中的应用题为主,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许多五六年级同学华数水平提高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三年级的华数专题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因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敢于争先、勇往直前!

学会解决一道题目很容易,但要学会如何去思考并总结这些题目中的知识和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同学们下功夫,而这个功夫就要体现在大家的学习方法上。在良好的计算基础上,三年级秋季将进行各类应用题深入学习,比如和差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简单图形问题等华数知识,面对突然增大的华数信息量,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复习,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己的华数学习方法的最好时间。在三年级接触学习大量华数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华数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

摘要:对于学习,要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针对教材的要求,需仔细斟酌,善于思考,理清内含的脉络结构,凡是课本中给出的基础性概念、定理等根本性的东西,都要用一条明晰的线索贯通起来。提出问题以后要舍弃原有的思维定式,保持灵活和机动性,以多方面的思考和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于如何才能学好这一问题,方法成为关键,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于“以教代学”在传统教育中已经根深蒂固,受其影响,目前很多学生还没有对学习方法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怎样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1明确步骤。

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主要的学习模式主要分为四步程序,并且以老师为指导。第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此为学习的起点,即听课;第二,借助于课下练习来理解和接受课上的内容,此为作业的部分,做练习可以将课上的内容理解并内化,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因此还要求记忆以及整理,此为复习的部分;要达到每一节课的学习情绪更为积极,学生要主动提前了解,此为预习的部分。此四项程序各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及功能,不仅如此,它们更是环环相扣,彼此依存和制约。每四个相邻的程序就连成了一个周期性学习过程。在这个循环里,有起点也终点,我们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学习周期,使其能够自行发现周期中每一步的印记,独立为一个系统并融入到学生自身的体系中,达到各个程序尽其所能,从而促成整体效果最优,协助学生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数学这门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完成指定的五步程序才可能将数学知识独立地内化。首先,初次接触新事物,新知识,了解其发展的由来以及存在的变化。例如,研究其存在、演化所需要的前提以及具体的演变轨迹;积极加入到对于新事物的研究过程,从而能够获取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第一感受。在获得第一感受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联想———逐步完成新知识的轮廓以及其与原有知识的核心关联———进一步阶段根据感知总结新知本质———脱离感性变记忆为新知———夯实运用新知———把新知转变成一种素质融入到学生针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这能从根本上强化学法的引领,优化授课方式,保证学习效果。

2完成三个紧密联系。

2.1紧密联系求教和自学:学生从初步接触新知到内化并能运用,不仅需要借助老师的直接指引,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去钻研、摸索和掌握,以自身的努力为基础,在需要外界力量的时候再寻求帮助。

2.2紧密联系学与思:学习不仅是不断吸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次思考不断使得新知变得更切实际的过程。所以,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针对课本知识需仔细琢磨,勇于疑问,把握好所有概念等基础性知识的内在关联与深刻内涵,并且应掌握隐含其中的推导方法和原理。提出问题以后要舍弃原有的思维定式,保持灵活和机动性,以多方面的思考和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3紧密联系知识原理与实践运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更好的实践,因此,知识原理是基础,需要精确地把握抽象知识的核心,并根据实践的具体抽象成模型理论,熟悉这一转变方式;就已掌握的概念,需要从更为广阔的实践中发现体现其具体的例证,从而将抽象具体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有所用。

3丰富知识的获取渠道。

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摒弃传统的只依靠课本获取知识的方式,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非课本资料,有助于开拓视野,并且通过多渠道的涉猎专心探索课本内容,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

4及时归纳回顾。

4.1学而时习,即要求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复习。首先,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步骤,复习之后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安排必要的复习工作,使得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4.2善于归纳。阶段性的归纳和反思是增进学习动力和强化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建立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解题规律,还可以协助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估量能力水平。要在每个阶段注意归纳各项指标的进步状况和切身感受。

4.3结合具体知识灵活采用恰当的方式。例如如何理解课程中的基础性概念知识,如何灵活运用学科语言;如何提升数学上的各方面能力,如运算、逻辑转换思考、综合分析等一系列学科能力;如何理清解题思路;如何避免过程中的偏差;如何及时得到效果的信息;如何客观评估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应对考核等,深刻挖掘问题的内在,无疑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纵观古今,曾有众多卓越杰出的前辈掌握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方法。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祖冲之,他将其学习的过程精要的提炼为“搜炼古今”。搜即为搜索之意,广泛采纳原有的功绩,进行深入研究;炼即为提炼,就是通过对比众多主张,进一步地提取精华。国外的优秀学习方法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倘若可以把众多优秀的体会和经验规整出来,必会收获一笔巨大的财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达成学习目的的有效途径,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必要途径。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一

小学数学内容对于爱玩、爱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他们对理论性、抽象性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从小就认为数学学习很难,这就造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大。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此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倡导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来开展各种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绝对服从即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的权威,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各种束缚,教学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来构建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与学生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和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对其个性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拉近师生关系,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之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才能对该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数学教学的权威,凭借着教材、粉笔、黑板来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下只需要坐在课堂上硬着皮头皮来听教师的高谈阔论就可以,不需要对教师的讲解发表过多的意见,接受内容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抽象的学科,对于爱玩、爱动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很难理解的科目。在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和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双重作用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有的甚至会对此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构建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了能够构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数学应用性这一特点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我在讲两位数除法这一内容的时候,会让学生利用小木棍来进行动手操作,辅助教学。比如,当我提出15÷3=?的时候,学生可以将手中的小木棍平均分成3堆,看每一堆有多少根小木棍。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操练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得到正确的数学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过分地依赖教师的教,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拐杖,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无法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基础知识传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显得生动、有活力,学生才能在学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因此,我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究情境,让他们在探究中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体积计算方式为基础,探究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课上,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刻度的方形或者圆柱形容器、尺子、水等,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利用所准备的物品来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我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探究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里纷纷发言、讨论,并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将容器装些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再次进行测量,用这次的测量结果减去水的体积,以此获得最终的结果;有的小组直接将不规则物体进行分割,分割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然后用尺子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进行计算……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到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数学思维意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二

摘要:小学阶段属于学龄初期,学生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目标也不够明确。在逻辑思维方面也不能够很好地连贯所学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教学,将小学教学课程目标内容进行有效实施,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角度与心理角度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个性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本身有本质上的认识,对课程目标内容进行有效的实施。

1引言。

构建21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而高科技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数学这门学科。数学能够很好地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这门课程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早已清醒地意识到,数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目标中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社会中的联系性,还明确了数学在学科发展方向的要求。数学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它被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学会用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收集相关的数字信息,分析判断事情的本质所在。小学数学课程是义务阶段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深刻理解数学课程目标,并找出有效的实施途径,做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三

巴赞认为真正掌握了摄影机的导演是形成自己风格的导演。崔君衍将这一观点抽象为:“风格即人”,只有通过风格,艺术家才能挖掘自己的全部潜力。风格不是一种应予表现的实体,而是一种允许艺术家进行探索的内心向导,即“内在自我”,但是,它仅仅浮现在真实的运动之中。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安德烈?巴赞在中国:被言说与被削减》中指出巴赞的风格论和本体论一样重要,应该予以重视。看来,探讨风格论不是不可行的,现实主义并不是它唯一的关键词,对风格论的探讨并不意味着对本体论的否定,反而会成为对本体论的扩展和充实。

风格即人。

在巴赞的理论视野中,风格近乎于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统领的是电影这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且这种特征经由长时段的实践而达到稳定的状态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视听语言的要素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建构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的美学品性。

1948年6月,巴赞在《电影杂志》发表了《风格即人》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导演分析作为影片批评的切入点,以此为例证,论述了电影风格的形成与导演的关系。在他看来,有一类电影,它的风格是概念化的,是导演理念的衍生品,对此类影片的分析恰恰与对导演的分析是重合的。“我在讨论《最后的假期》之前要多费笔墨介绍罗杰?莱昂哈特其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了解其人似乎比了解这部影片更为重要。首先是因为莱昂哈特的基本特点总是体现在他的谈话中,而他的作品,无论多么重要,始终只是这些谈话的一种副产品。”

导演的意志控制了整部影片,因此你无法从其他方面对影片做出评述,因为也许其他方面偏离了导演的中心意图,而运用导演分析的方法则会事半功倍。一方面,导演处于拍摄某类型影片的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威;另一方面,巴赞对导演的中心地位提出质疑:“在电影领域,一个创作者能否一下子就形成自己的风格,能否学艺数日便可驾驭一切技巧以服从自己的意志和意图,能否省略长期严格的训练也拍得出既有艺术水准又有商业价值的作品?”

针对这一问题巴赞深入指出,不能单纯地将电影的风格归结为导演的风格,而应该视具体导演和影片而定;也不能以导演风格即电影风格为出发点去有意识地使创作者迎合这一观点,使电影沦为导演概念的附属品。电影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对拍摄过程中技术因素的把握以及如何实现电影价值的探索不是简单的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新时代的秘书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具体有辅助领导工作、为领导提供综合服务。秘书工作是为领导联系人脉,管理事务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如今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从新时代对秘书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新时代的秘书应具备的几项技能和新时代秘书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现如今社会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秘书工作人员应从知识能力、辅助领导能力、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口才水平、写作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作为新时代的秘书人员,要不断学习,增加新知识,建立和完善应具有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要求;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前言。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渐渐的加入了世界wto组织,使我国与各国的距离都拉近了,但是也显示出了我国某些方面在其他国家面前明显的不足,让我国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情况,也给秘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秘书再也不是抄抄写写、递茶递水的文员,不是懂得一些汉字和工作上的基础就可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秘书人员应该具备新的秘书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文秘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新要求。

(一)熟练掌握各国语言。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桥梁,过去对秘书具备的职能里没有语言方面的要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内外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的许多企业渐渐在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使得秘书人员在接待客户方面不免会遇到不同国家的人,这就需要秘书人员能掌握多国的语言,不仅需要简单的对话,还应该进一步的掌握翻译等技巧,才能为领导和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熟悉电脑操作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使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脑成为每个人都会使用的设备,秘书人员如果想要成为领导的辅助,最基本的就是会使用电脑,为领导整理文件、查找资料。而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许多的资料已经不再用纸和笔来记录,许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很多文件只需要用电脑输入即可。有些公司渐渐的开始使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多功能电话机动性及光学符号阅读器、缩微机、录相机等等。这些自动化办公设备的使用,使得秘书人员在工作中更加方便了,极大的提高了秘书人员办公效益水平,但也使得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范围又扩大和更新了。

(三)熟悉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

秘书是领导与外界交往的桥梁,秘书主要的工作就是替领导接待宾客,与各种和公司有经济往来的客户打交道。所以,这就说明了秘书必须要具备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秘书不仅要熟悉各类民族的交往礼仪,对于国际交往礼仪也要熟悉了解,这样才能与客户之间顺利的交往。例如握手的礼仪,握手是许多国家人与人交往中最常见的礼仪,但是许多国家的握手方式不同,而有的国家不会采握手礼仪,如果秘书不熟悉了解这些礼仪,就有可能会引起与客户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公司和领导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秘书,必须熟悉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在接待宾客时才能从容应变,给领导和公司带来良好的口碑。

(四)熟悉掌握涉外法律知识。

新时代的秘书一定要熟悉一些涉外法律知识,这对于进行合同签订或者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活动都非常有利。涉外法律对于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如果哪一方违反了合同,涉外法律就会用法律条款对另一方进行保护。如果秘书对涉外法律了解的不够透彻,就会造成合同内容签订的`不完善、不具体,或者使得该合同没有法律效益,从而造成该公司的损失。所以,现代管理企业的秘书如果想做好领导的辅助,就应该熟悉各种涉外法律知识,对领导和该公司做好法律的保护。

(五)熟练掌握驾驶技术。

现如今的社会,每个职业都要掌握两项除了本职业所需技术外其他的技术能力。过去,秘书只要跟在领导后面,为领导整理文件、安排领导工作时间、跟随领导开会,为会议内容做相应记录,但是如今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这样的秘书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管理企业的需求了。现在的秘书应该是具备各种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新时代秘书需要会驾驶这一项技术,随时随地等候领导的指示,有的领导可能会配备司机,但是当司机有事没有上班时,秘书如果会驾驶,就会为领导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

三、新时代文秘知识结构存在问题。

(一)社会对秘书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

秘书工作是职业性很强的一类工作,秘书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出事原则,同时秘书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工作的枢纽,为领导参谋工作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有些企业不够重视秘书的作用,往往使得有能力的秘书被企业埋没,导致了大材小用,或者资源配备不当,浪费人力资源。这就导致了秘书行业缺乏社会的重视,社会不重视学校就不会重视,学校不会重视就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

(二)许多的秘书工作专业性不强。

秘书这一工作并不是许多人都能胜任的,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严格培养的秘书才能胜任秘书这个职业。我国大多数的秘书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整体的职业概念。大学生专业不是学文秘专业的,但是毕业了却从事了秘书这个职业的人有很多,这使得我国秘书专业化方面存在了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导致了我国秘书行业发展不济的重要原因。很有企业没有专业的秘书人员,秘书工作由其他岗位人员来担任,要知道新时代的秘书并不是抄抄写写,打字就可以了,这使得企业在工作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困难。

(三)秘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秘书这一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性强的老师,使得我国的许多秘书即使受过专业的训练也并不是专业的秘书,这一专业的设置有许多的问题,大多数想要从事秘书行业的人都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同时在培养法律、人际交往、经济类秘书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使得教育与实践脱节。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五

当今,“提质减负增效”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应成为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迫切任务之一。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是实现“提质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评价一堂课的优劣,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主要的依据。那么,怎样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呢?下面我将就我校语文老师喻晗上的优课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有明确的具体的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忌多而空,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且便于课堂检测。这一点需要教者事先认真研究教材,读透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及求知心理。目标的确定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该仅仅考虑教者的教,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学。课堂上亮出教学目标,等于明确了师生彼此都要完成的教与学的目标,教者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尤其是学生学有目标,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心中充满期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样,师生会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并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每一节课都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有效性教学就体现在每个环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教学环节清晰,课堂节奏紧凑,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目标的细化,都是实现目标达成的具体步骤。就本节课而言,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目标中理解“乐情”这个重难点上。

三、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体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无疑必不可少的。课堂上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相互交流讨论,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还能够展开生成性评价。如学生在“乐人”部分体会到桂生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在“乐情”部分体会到课文详略安排的特点,等等。学生善于发现,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由恰当的方法点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本堂课上,教师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一般方法。如,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等方法来进行精读,注重以范读、创设情境等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另外,教师也注意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用方法指导学生去实践。再有,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学和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敢于质疑,创造性思维。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这样,也利于短期目标于长期目标有效联系起来。

五、教师注重针对目标任务进行恰当的评价。注重科学的评价: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注重明确、激励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在课堂评价时,则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虽然,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项项俱佳,但只要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有效的。长期坚持,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六

在为了“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由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对比。

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方面阐述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从定位看,中美两国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注重目标的人本性。但由于两国国情与价值观的不同,美国的课程目标更注重于“领会”、“鉴赏”、“使用”和“应用”等内化层面,这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与深化。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于“了解”、“获得”、“具有”、“养成”和“形成”等外显层面,这不利于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掌握。从结构看,中美两国都将“知识”、“能力”、“情感”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使目标不仅关注了人的智力发展,也关注了人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更关注了目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美国的课程目标注重于对空间、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和社会等要素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解释”与“应用”两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有利于检测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对地球与地图、世界、中国、乡土等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比较宽泛,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不易把握。

中美课程目标中地理知识要求的比较。

美国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维度,主要分为6个要素和18项标准。第一,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来收集、处理并呈现信息。第二,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心象图来组织关于人类、地方、环境的信息。第三,如何分析人、地和环境的空间结构。第四,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第五,区域是人类建构的,用来解释地球的复杂性。第六,文化和经验如何影响人们对区域的认知。第七,塑造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自然力。第八,地球表面各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第九,地球表面的人口特性、分布及迁移。第十,地球文化景观的特征、分布和移动。第十一,地表经济的相互依存类型和脉络。第十二,人类区域形成过程、形态和功能。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七

摘要:本文以建构的视野重新剖析建筑中的核心元素场所、空间、形式,并进行关联性研究,试图构建满足人类生活方式的建筑创作之路。

关键词:建构;场所;空间;形式。

建筑中的场所、空间与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建构的内涵,建筑则很难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建筑师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以建构的视野去感知世界、思索建筑的真实性,无疑会充实建筑思维、把握本真的设计方向并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在建筑场所丧失、空间虚拟与形式失真的社会现象下,建筑师必须重新审视当代的价值体系与文化危机、反思建筑实践与设计过程、慎重推敲与研究建筑学体系内的场所、空间、形式与建构的关系,从而认清并把握建筑的发展趋向。

1场所与建构。

场所是构建出来的。从建构的角度看,建筑与特定场址的连接方式是一种宏观建构的认知。近五百年来人类在塑造与环境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近似于野蛮的方式。那种对自然的控制欲以及对利益和利润的追求造出大量的“即时环境”(instantenvironment),即采用快速、大量、无地方性、标准化、统一规格生产和建造的[1]。从而场所的整体性认知不复存在。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平整土地、凿山、填海,机械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比比皆是,具有传统文脉的场所设计被逐渐淡化。标准化的机械性建造弱化了建构的内涵。霍尔的“锚固论”深刻地阐明了场所与建筑的关联性:“将建筑坚实地植根并锚固于建筑独特的场所中。”植根是植物有机体的特征,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植物群系,一棵树与大地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如果仔细观察与分析树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其根系生动有机地“锚固”于土壤中并吸收其中的养分。树干与根系的连接方式是如此地天衣无缝,以保证树的健康生长。树叶接收太阳的光合作用而获得负熵。树的建构过程是自组织的,其结构体系与构造方式是有机的。人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类具有天然的根属性与族群情结(图1-3),建筑师须在建构设计中反映人类历史与文化传承,精心地表现建筑与场所的连接方式,理解建筑和场所具有唇齿相依与不可分裂的联系,进而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应的建构方式,并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呈现场所精神。场所的建构不仅反映在建筑的层面,同样还必须考虑场址的地景。从物质层面上,场所是由具体的地景与建筑共同形成的。地景的组分与建筑的组分具有差异性,故建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整体的建构思维必须首先建立起来,建筑师、景观师、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协同合作,通常是场所建构成功的保证。彼此间的竞争与协同将会促进场所建构的升华,而各自为阵的.设计与营造将会获得一个支离破碎的场所,其意义将会被削弱。场所与建筑的营建一方面要承继具有活力的优秀建构传统,同时又必须对场地建造、工艺和施工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译释与更新。

2空间与建构。

弗兰姆普顿在论述密斯时这样描述:“密斯的建筑生涯一直充满着矛盾,而时代的技术能量、先锋派美学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建构传统则是矛盾冲突的要素……表明抽象空间与建构形式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2]”。密斯拥有建造的智慧但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矛盾,这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空间创造与建构形式确实存在自主性的难题,要达到空间与建构的完美结合并非易事。

空间设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从静态空间到流动空间、从服侍空间到被服侍空间、从生活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其它如森林空间、寂静空间、解构空间等等不一而是。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空间的感知。艺术家注重氛围与形而上的美学追求,科学家讲究空间的逻辑性思考以及可用性,建筑师对空间的思考不仅取决于空间的功能性并赋予空间的意义,同样还要探索空间的可建造性以及建造的合理性、科学性与诗性。进一步推演,建筑师对“建筑空间是怎样形成的”的问题必须不断地去追问并为之耗尽毕生的精力。

同样的立方体空间与围合界面,不同的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成果却是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师建构修养与协调空间与建构两者关系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建筑中空间的服务对象是人,人通过感知与体验而获得对空间的认知。而空间的概念则呈现具体化的内容:如空间的温度与人体的适应性;空间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的心理愉悦感;空间的避风遮雨性与抗震预设机制等等。如果从这样的切入点去营造空间,密斯难题则可以解决。密斯的症结是对抽象空间的刻意追求而忽略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基本原则。将空间审美性与人对空间的各种体验与感知结合在一起,则为空间的建构找到了开启的钥匙。这样在确定建筑空间构思的基本框架后,精心地研究建造逻辑、确定材料的品质、设计优美的细部与节点从而使空间建造真正满足人的需求。

建构不仅使建筑空间从广延的空间中界定出来,同样使空间具有意义、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印记。真正的建构方式不仅营造物理性空间,同样塑造精神内涵。有效的建构方式使空间的实质内涵与广袤的宇宙神秘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诗意建造赋予建筑丰富的生命价值(图4-6)。

在未来建筑空间建构中,由于空间所承载的内容呈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趋势,其几何框架与结构体系将向更加有机的方向发展。同时,网络时代所导致的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对空间建构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空间建构将在不断的求知与实践中呈动态发展趋势。

3形式与建构。

“在一个形式游戏和新先锋主义日益泛滥的时代,重新将建筑作为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艺术进行审视无疑十分有益。”

――哈里・弗・马尔戈雷夫。

工业文明的兴起似乎使建筑形式与建构形式走向两极,前者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甚至到膨胀的地步,而后者则在不断被排挤、萎缩,甚至难以维持自身仅有的一点阵地。在商品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符号的追求与向往似乎远远胜过建筑的内涵。如果用类似这样的词来形容当前建筑形式创造的误区一点也不夸张:标新立异、故弄玄虚、时尚效应、光彩夺目、昙花一现、哗众取宠、随波逐流。社会上的浮夸心态使得建筑的形式创造追求宏伟叙事,并呈现无根性特征,而丧失了形式的本真意义。评论家将城市评价为“一城千面”正是这种现象的缩影。建筑形式与建构文化脱节的问题在中国非常普遍,那种无视结构逻辑、忽略细部精确推敲、随意堆积材料做法的华丽外表丢掉建筑的真谛,从而呈现出某种“病态美”,导致生命力的衰竭。

笔者非常欣赏芬兰的现代建筑建构形式(图7-8),这个国家崇尚设计注重细部营造,文化内向与寂静,你很少见到浮夸的形式之风。相反,建筑师对建筑的每一个元素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连门把手的材料与细部设计也不放过。建筑形式设计不是建筑师个性的张扬或追求“标志性”符号的产物,而是对生活方式进行精致设计与建造的外在体现。形式的生长与外在表现植根于环境中,形成于建构过程中。那种单一、不切实际的形式创造无疑脱离了建造的逻辑,注定是短暂与缺乏生命力的躯壳。研究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注重形式本身的研究更应该注重形式生成的环境以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建造工艺与生活方式。

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那种对结构体系连接方式与材料性能的无知,那种只知所谓创造性构思,而不知如何建构、如何与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合作的设计无疑是纸上谈兵。形式设计不能脱离环境,离不开结构与空间,更不能脱离建造工艺。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之所以在中国的各种设计竞赛中频频获奖,并不是通过浮夸的形式取胜,而是该公司承继了德国优秀的建造传统与建造逻辑。尽管笔者并不十分中意其理性的形式,但有一点是值得力荐的,那就是其外在形式与建构形式的统一。伊东丰雄与佐佐木睦郎合作的仙台媒体中心,十三根管状柱的新型结构体系不仅创造了轻盈流动的空间,同时运用了多种结构模式的复合叠加以分散危险系数,并有效地处理了应对抗震的结构方法,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结构回应[3]。这种基于当代先进结构技术的建构形式与建筑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伦佐・皮阿诺在芝贝欧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结合当地民俗形式,进行创造性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并创造生态效应。这种将民俗传承、气候适应性以及对材料的真实把握正是形式建构的本质所在。

4结语。

建筑师不同于工程师,在于建筑师不仅知道制造逻辑,更知道如何诗意地建造;建筑师不同于雕塑家,因为建筑师掌握连接的艺术与空间的关联;建筑师不同于艺术家,因为建筑师在三维的空间中进行设计与建造;建筑师不同于材料师,因为建筑师知道如何将材料巧妙地组合并符合审美需求。建筑师应该是集大成者。在当代,建筑师不仅需知道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掌握当代的建构方式与系统的组织建造,既要承继建构的传统又要对建造进行不断的演绎与深化,以全新的视野构建本真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姆普顿,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163.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57.

[3]难波和彦.21世纪的“工学技师美学”,建筑与文化.2007(39):p97.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八

教师要想将建构理论应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对课堂进行掌握。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可以制定短期目标,也可以制定长期目标,还可以二者相结合,但不管哪种,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例如,对于一个学习成绩较好,但教学秩序却较差的班级,教师为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形成班级秩序。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集中精力,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最后,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想有效地掌控课堂教学,必需要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的方式、对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进行夸奖等,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自制力。

2.2分组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分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道计算题:26×35+2.6×450+260×1.9+26×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计算,找到尽可能多的简便算法。在完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小组的答案进行整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学习的规律,促进其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布置任务、解答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进而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简单的数据分析”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新学期开学了,我们市学校的学生都会穿上新校服去上学,那么同学们喜欢哪个学校的校服呢?这时同学们就会努力去回想自己见过的校服,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的.方法,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答,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也会自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例如,教师在讲“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就可以利用路边的花圃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找到数学解题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在解题时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在学习数学时,能够有较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建构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2]朱广.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7).

[3]吴奇志.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新课程小学,2014,(5):127.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九

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使用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独立的学习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体育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等活动需要达成的结果。貌似独立的五个学习领域实质上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就是希望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心理和社会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发展的引导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次紧迫任务。

体育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体育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别,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指标。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一,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越丰富,引起的情绪体验就越多、越强烈、越复杂。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例如忧愁、愤怒、紧张等等。人在不愉快的时候表现为情绪低落,而且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人在愉快的时候情绪高涨,出现的生理反应与刚参加过体育活动后的生理反应十分相似。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第二,可以确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整体评价。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体自身运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个人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某种运动技能比别人更好,身体更协调、更强壮而在同伴中更有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的是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品质,所以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磨炼。在体育课堂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要求儿童挑战自己的体能,调整自己的极限,在活动中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将之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在追求升学率压力下,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体育仅满足于传授技术和增进体能,加之绝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娇气”,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第四,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疑虑症以及强迫症等,其中焦虑症占心理疾病的一半。而作为一种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神经的兴奋性可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双向传导,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性水平高,那么情绪就会高涨。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亢奋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从而减低人的应激水平。

体育,这门关注人类健康的学科,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更宽广的视野关注着学生的健康。过去的体育教学也谈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竞技体育和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只是着重通过掌握运动技能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导致许多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只注重发展和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学者而言,他们倾向于运用心理学中的表象、技能迁移和内隐学习等理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各种实证研究。还有将国外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如模块教学、莫斯特教学等,帮助中小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运动技能。

新体育课程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学习,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学校体育只把关注的目光盯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上。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倡导“淡化运动技能”的指导思想后,众多的体育学者和教师纷纷围绕是否还要保留运动技能教学,即如何理解“淡化”二字,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讨论者都认可:运动技能是实现学生“三维健康”的根基,离开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紧随其后,大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采用何种手段体现“淡化运动技能”的思想,组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各种方法被体育教师大胆地尝试。诸如此类的探讨,翻开一些密切关注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期刊杂志随处可见。与运动技能教学密切相关的是运动参与领域。许多研究者认为,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网络、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学生不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则与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相关。陈莉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了学生的运动参与,以帮助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运动活动中。陈永向老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了意义呼唤策略、目标引导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和榜样激励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莉.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05。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358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