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3:46:09
新闻传播学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3 13:46:09     小编:LZ文人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某个时期的表现和成就。怎样制定合理的目标并达成它们?在下面的范文中,你能看到一些优秀总结的写作技巧。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一

批判性思维是在20世纪被明确定义,并渐渐开始流行于各个国家的教育中。自从引进之后,我国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具有批判性的教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现在,批判性教学已经成了很多课题的重要形式。

一、传播学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第一,现在的传播教学比较重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批判性的研究并不是很重视模式。在现在的传播教学中,主要的教育模式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重于形式主义。虽然批判主义渐渐地被引入传播教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加之现在的传播教育比较重于形式,但是相应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并没有充分地掌握实际的传播技巧,不能很好地将传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二,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重视。由于长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方面的技巧掌握比较呆板,思维不够创新与灵活。教师长时期地根据教材进行教授,进行教材式的知识传输,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不光是在传播教育中,在很多的教育中,教师都只是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机械传输,根本不会想到创新,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比较缺乏批判或是怀疑的态度,很多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被掩盖。

第三,传播教学中对批判性的教学不够重视。我们所学的传播性的学科实际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金融、科学、法律等。从学科上区分,也有传播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涉及各个领域,并且还在向更多领域拓展中。现在的传播学已经不仅仅是大众心理的新闻传播了。传播学对于批判性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视,但是,传播学的学习本身就是有批判性的,正因传播学涉及了很多领域,社会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才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强烈呼吁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呼吁创新教育的形式。进行批判性的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能源。现在的`传播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一定的严谨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

二、改善传播教学批判性教育的策略。

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播学的批判性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改进。现在的传播学迫切需要加大批判性教学的力度,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第一,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性的讨论。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享受课堂中的讨论以及辩论的环节,对于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辩论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积极组织一些批判性的话题进行讨论,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细心地为学生讲解辩论中的误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讨论。传播教学中少不了对语言的组织以及辩护,在进行批判思想的教育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很多的研究显示,现在传播学的学生对于批判性的教学比较喜欢,对于教师讲解的案例都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案例融入教学中,大量利用教材以外的实际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案例,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判断和见解。

第三,为学生营造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学习环境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关心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在传播性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事件批判性的探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及对事件观点的矫正。教师可以防止学生进入批判的误区,及时提醒学生自我反省,学生也能及时指出教师观点中不对的地方,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探讨。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进行传播学教学时,教师要放平心态,积极地应对学生批判性的思想辩论。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先进的辩论题材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与学生一同进步。传统考核的方法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师应该创新考核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的考核,鼓励学生自主作答。

三、结语。

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顺应了现在经济形势以及传播学的发展形势。现在的传播学形式不似以前那么单一,对于学生思想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开展具有批判性的传播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养成批判性反思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也利于学生累积传播学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2]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多视角定义及其共识[j].延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4.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二

近年来,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国外,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市场表现抢眼,数字终端不断有新的突破,行业内部整合与企业间合作趋势日渐明显;国内,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引导力度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产值跃升新高,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多样化特征明显,移动互联网上升为主要传播渠道。当前,“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普遍共识,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由传统出版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许多大型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2011年,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11年,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发布。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医学出版服务于整个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也服务于医学教育行业,数字出版发展必须适应所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与教育、科技与出版的日益融合,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蓬勃发展,网络公开课由于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重组、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术共享与知识创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等突出优点得到了政府部门、广大院校、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积极推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和翻转课堂正在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对整个教育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卫社将适应和服务于这种教育模式的变革,研究推动组建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搭建高质量慕课平台,以加强大规模医学网络公开课的组织领导、实施规划、编辑出版、推广使用等工作。

总之,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已经成为新闻出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它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对于身处数字化变革时代的传统出版业,我们当前要做的不是固守传统、消极等待,而是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顺应潮流、主动变革、扬长避短,变挑战为机遇,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最佳结合,为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三

三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此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主角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年毕业之际,在此对自己作个鉴定如下:

在专业学习方面,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在钢琴方面也掌握了很多,总之在这三年当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潜质方面,我用心递交入党申请书,怀着极大的热情向党靠拢,学习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用心配合班级活动,配合老师班干的工作。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发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作为用心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正因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的未来目标。且我坚信:用心必须能赢得精彩!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关键词学术论文评估标准。

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交流一下,供同行们讨论。

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

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如何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现在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说出来。因为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论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可以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眼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词,就是“理论”。

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同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具体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此,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大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行文、具体论证和结构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代写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起码能够自圆其说,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

五,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依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明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论述中可以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说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论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本学科的代表作,也可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说,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说……”都引上了。

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如果每论述一个问题,自己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自己治学严谨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结构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

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许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旧可以写上许多话,但这无论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始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实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路。

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如第一关过了,可以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说,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度。

这里的“规模”,不是指参与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

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如果其中要说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说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判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说,硕士论文如果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说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如果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

1,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具体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说不严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

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系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说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

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

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具体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

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说明作者要证明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说明论点。

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

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此,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具体,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

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如果带有启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说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

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贡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

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学科建设的贡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断。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贡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贡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贡献”或追求很大的“贡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贡献”。特别在自我感觉非常好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

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说是论文了。如果自己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清晰性。

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解决某一具体学术问题的贡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

对论文资料类成份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贡献。2,对满足学术研究需要的贡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

“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

现在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教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认为达到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特别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

由于现有的国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断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受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因为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

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现在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

既然现在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明论文的价值。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如果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十分荒谬的结果,因为可能会出现密尔()所说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如果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1]参见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参见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其他参考书目:

(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学谛著《环境、交往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

(4)m.尼尔.布朗《走出思维的误区》,张晓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金观涛、刘青峰《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柯惠新等《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李茂政《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论的相容性及内在联系性》,《第二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169-180,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编印。

(9)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五

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透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

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这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构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

(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

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资料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xx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这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但是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透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透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资料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务必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

(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

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

(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

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xx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能够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

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1980—1983)。

2、第二阶段: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20世纪末—当前)。

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潜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

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

现实的状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个性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构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构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能够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构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个性关注:

(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

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决定和选取,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

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理解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

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能够体此刻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仅能够影响到个体风格的构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

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xx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务必持续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

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必须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构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决定、道德选取潜力,这种潜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那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必须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齐,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资料、构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构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构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仅指对现场状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潜力,它还应体此刻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构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

(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

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能够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

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

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能够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期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主角出此刻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就应思考受众的社会心态和理解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

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

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

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构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就应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思考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

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潜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构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构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构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

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潜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

(二)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

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此刻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就应尽快制定和改善:

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2完善就业机制:

专业院校就应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能够改变此刻的艺术院校个性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状况不乐观的现状。

(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

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以前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构成。[7]此刻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应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评奖的真正目的和好处。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就应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就应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结语。

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用心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构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构成。”

注释:

[1]《论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姜畔、张曙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

[2]《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研究论纲》,张政法,《现代传播》,20xx年第3期。

[5]《辞海》,第13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xx年。

[6]《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xx年版,第61页。

[7]《用科学的理念完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制度》,晋延林,中央电视台网站。

[8]《以平常心看待主持人》,吴郁,传媒学术网,20xx年1月9日。

参考文献:

[1]《论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姜畔、张曙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

[2]《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研究论纲》,张政法,《现代传播》,20xx年第3期。

[5]《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三版。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六

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七

摘要: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经济学精神”内涵的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对学生的效用分析,对高校在经济学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揭示当前许多高校的普遍存在的经济学教育的遗漏问题,在学生培育中缺乏对经济学领域的信仰、精神培养等问题,利用经济学的原理,通过对示范作用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经济学精神”培育的策略,以期提高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经济学精神;培育;价值定位;快乐学习。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衡量大学的好坏,首先不是学生的数量,而是学生的质量。同样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也就是靠现在的经济学学生,因此经济学学生质量的好坏更能对社会产生生深远影响。但在教学工作中很多经济学教师仅仅把经济学看成是一种知识,对经济学的具体表达也仅仅认为是教科书、论文、政府政策文件、发展报告等。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也是追逐一堆堆结论、一组组数学公式,而没有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和总体的领导,学的知识也是分片成立的。作者基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经济学精神”内涵的深入分析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对学生的效用分析,认为在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张“经济学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人类的任何一门学科,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该学科的冰山一角,作为该学科基础和精髓的则是该学科所要求的那样一种精神,经济学精神等即属此类。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和专业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作者认为“经济学精神”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多学科教师的配和下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的构建。

在我们的以往教学中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又由最重要的内容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内容又可以具体成关键点,有如单个的树,把所有的单个的树连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的森林。学习的过程有如从找到一棵棵树木发现森林,又在森林看到每棵树木。在经济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应首先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教学,但整个教学不是讲授具体知识而教育学生学习站在高处先领略整个森林,然后再进入其中寻找每一个经济问题的what?who?how?知识框架构建后,以后的学习就如栽树,树栽得越多,森林就越加繁茂。并能将这些原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多学科教师从经济学的体系的几方面即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史,还有经济哲学入手培养最初高瞻远瞩的经济学眼光。要使专业学生从以下角度高屋建瓴的掌握经济学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数理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构建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模型。计量经济学:构建了经济学的模型之后如何来验证这一模型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现实呢?这就是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同时计量经济学也通过统计数据来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经济学原理:在经过了数理经济学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之后的'理论才能堂而皇之的步入经济学理论的殿堂,我们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的。经济学的原理粗略的可以分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体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经济学分支科学,比如说就宏观经济的货币供给和利率问题衍生出了货币银行学,国际市场的分析衍生出了国际贸易学,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衍生出了发展经济学;在微观领域,对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衍生出了产业组织理论,对于规模经济在城市形成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了城市经济学和产业集聚理论,等等,多的不计其数。经济史学: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经济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经济研究史,和对社会经济现象历史的陈述――经济史。经济哲学主要是两方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问题,以及经济学者的立场与秉持的道德观念的问题。哲学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多学科教师要定期开展学术教研交流活动,及时掌握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的调整变化。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要有准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学习不但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虽然作为大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但很多同学还是把大学学习作为不得不为的一件苦差事。学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感受到快乐。把为什么学习的思想搞对头,端正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他们向着坚定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形成信仰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组织教学,根据所讲授课程大多具有宏观性、理论性与学术性等特点,努力探索出以科研带教学,教学促科研,搞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本人结合专业课教学,根据课堂教学之中发现的新问题、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跟踪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中的新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去,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来搞好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激发、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活跃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许多现在的大学生是生理上是成年人,但在其心性上还显得很幼稚。因此大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教导学生有关的学术知识、做学问的途径、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风范。,努力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并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一不调侃学生。不以年龄与学历优势、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调教学生。不表现自己,上课不故弄弦虚,不要摆弄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来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是专业学生对学习也产生压力。引导学生有规划的学习,若没有规划,一团乱麻,连自己掌握哪些,没掌握哪些,都不能区分开来,这会导致大量的无效学习,并造成畏难情绪。只有看到自己该学些什么,能学些什么,理出一条脉络来,那才可能做到有规划。在教学中要适当缓和专业学生学习的压力,给予一定的鼓励,不断的鼓励能够积累起信心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使专业学生内心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觉、有成就感,不到快乐的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熊秉元.经济新观察熊秉元系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于祖尧.理论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j].经济学动态,.

[4]@任小军.朱成全.经济学中的科学与人文[n].光明日报,0214.

[5]@樊纲.经济学现代化和中国化的再思考[j].中国书评,1995.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八

学优秀的个人简历在的简历的筛选上,通过率更高。也即是说能够写出通过率高的个人简历,就算是优秀的个人简历。

个人信息。

性别:女。

民族:汉族年龄:30。

婚姻状况:已婚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

主修专业:文科类政治面貌:群众。

毕业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时间:7月。

最高学历:本科电脑水平:精通。

工作经验:五年以上身高:165cm体重:60公斤。

现所在地:新罗区户籍:内蒙古赤峰。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地区:新罗区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随时到岗需提供住房: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8月-207月)。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证书:文学学士。

培训经历:

培训机构:中国高等秘书协会(7月-至今)。

课程名称:秘书的工作素养及公文管理规范证书:高级文秘。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恒大地产集团(10月-8月)。

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工作地点:呼和浩特市。

职位名称:人事主管。

工作描述:协助分公司行政及人事部门负责人工作,负责人事招聘、薪酬绩效、劳动关系,行政方面含车辆管理、采购、档案管理,同时配合公司负责人的日常事务处理、公文管理等。

离职原因:职业规划。

公司名称:远成物流集团(208月-4月)。

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工作地点:呼和浩特,上海。

职位名称:人事经理。

工作描述:统筹分公司行政及人事部门工作,负责人事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及分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及统筹,行政方面含车辆管理、采购、档案、执照及相关证照办理和年检等,同时配合公司负责人的日常事务处理、公文管理等。

离职原因:搬家。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工作认真负责任,善于沟通协调,执行力强。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掌握程度。

英语一般。

普通话精通。

拓展阅读:如何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

个人简历的作用就在于让求职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而个人简历的通过率越高,则求职的成功性就越大。那么,如何来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自然就是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个人简历。就相关个人简历的调查显示,经过辅导后的个人简历要比没有辅导过的个人简历,在通过率上高出百分之五十个点。也就是说,要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必要的个人简历辅导不可缺少。

一方面,通过专业的个人简历写作指导可以提高技巧。

如何来提高个人简历的质量,并不是你想提高就能提高的,写个人简历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有的人在写个人简历时候,仅仅是通过细节部分就来提高整个简历的'质量。而有的人即便是有很大的求职优势,依然不能通过简历来表现出来,这就是个人简历的写作技巧了。通过个人简历的专业辅导,来学习写个人简历的技巧,像是语言应用技巧、扬长避短的技巧等等,进而也就能提高个人简历的通过率。

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可以了解更多求职信息。

人们在学习写个人简历的技巧方面,接受个人简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写作的技巧,还有很多关于写个人简历的一些信息的了解。比如说什么样的个人简历更具有吸引力,hr喜欢什么样的个人简历,个人简历在求职中处于怎样的环节中。还有用人单位是如何来筛选个人简历,这些信息在求职中乃至以后的面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九

考研备考的钟声已经敲响,部分考生还未选定目标院校或专业,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发布《学科评估结果》,以下是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排名前10名的高校,供考生参考:

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发布20学科评估结果,其中新闻传播学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15所,本次有14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48所。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

考研专业课复习一般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通常来讲,4月―7月是考生基础复习阶段,此阶段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考新闻学(含新闻学和全球财经报道)的考生还要进行新闻采编的练习,考传播学(含新媒体、媒介经营管理和影视传播)的考生应当看一些文科综合类的书籍。在此期间,考生应该对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大致了解该学科涵盖的内容。那么面对要看的参考书和要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好的方法非常必要。

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参考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随着复习的深入,阶段性地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做概括程度有差异的笔记,如在基础复习阶段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较为细致地做笔记;到了强化复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做概括性笔记;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可以将几个科目融合在一起做框架梳理类的笔记。

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研教育网预祝全体考生复习顺利,金榜题名!

考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在17世纪应运而生。此后,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更是如此。而此时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着眼于高校教育,我国高校对自身优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1983年全国新闻教育座谈会的召开使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次会议探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为之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后,各院校纷纷开启了建立新闻系的步伐,因文革被迫停办新闻专业的厦门大学、杭州大学等院校也重新设立了新闻专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三年后升级为新闻学院,自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了由本科生向博士生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体系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

1992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在1996年已有55所,在读本科生近9000余人,此后这一数据不断刷新,至2000年左右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所,相关专业教学点达323个,迄今为止全国已有600多所大学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l5万余人。

1.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这些环境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2.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不断繁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这是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教育事业的大扩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专业设置种类多,类别丰富。

我国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类别丰富,既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等偏学术理论型的专业,也包含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一般应用型专业,开设的专业不仅数量多,类别也很丰富,这为完善新闻传播学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立特色专业。

各高校在联系自身优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与普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比更为独特,也更具发展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法制新闻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旨在培育跨文化交流的国际新闻高级人才。该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双语教学,近九成的课程为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国际新闻知识还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生完成学业后既可以从事驻外记者、新闻编辑、广播主持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翻译、导游等于外语有关的工作。这些具有高校优势的特色专业针对性更强、定位更准确,可以培养出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三)重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础课程是学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前提,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拥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被誉为“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的中国传媒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课程知识后再学习专业技能,基础扎实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广受各大媒体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与传媒机构合作的实习基地。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是各高校的主要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设有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电视台、报刊,此外北京市大部分电视台、报社等都是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些高校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就与北京新奥特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多种渠道完善师资队伍,除了聘请一些高学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外,还注重聘请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传授学生课堂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经历了一条高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成长之路。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培养传媒人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传媒行业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朱清河。实用型培养模式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唯一风向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二

新媒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空前未有的变革,在8月份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此次奥运会上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播手段已经形成。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体的概念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衍生出的问题。

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发布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发布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发布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发布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发布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三

难得的北外英语培训已经过半,回首学习过程,感慨颇多,略作记述,以资留念。

“学,而后知不足”。虽然日常工作生活中极少用到英语,但自以为经过中学大学近十年的英语学习,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况且上的又是基础班,应该能够轻松应对。但一上课却发现之前的自我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居然连26个字母都不能正确地读、规范地写,太意外了!于是端正态度,收敛心神,专心应对。到目前为止,我做到了不落下一堂课,不欠一次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发音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反复纠正中,渐入正轨。看周围的同学,也都进步明显,特别是lily,已年逾五十,而且以前学俄文,没有任何英语基础,但她颇有“朝闻夕死”的求道、求知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忱,一步一个脚印,进步有目共睹。

“大学,非大楼也,而大师也”,窃以为,大学,不但应有大师,而且还应有以“大师”为志向的“中师”、“小师”们。因为种种原因,从开学到现在,我们班一共经历了三位老师,分别是renee、catherine、kate,三位皆女性,别看她们年纪轻轻,但个个都是具有良好外语教育背景和丰富成人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有的曾经做过访问学者,有的曾到多国游历,对英语的“原生态”都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老师对英语的学习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经验,因此我们的课堂就非常的热闹,经常出现横向的拓展性的内容:从“deed”到“seed”、“feed”„„;从“beer”到“wine”、“liquor”„„;以及对网络和社会流行语“hold”、“so!what?等等的解读,不一而足,老师们应付自如,同学们则受益良多。回想我的初中英语老师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从未接触过正规的英语教育,教出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已属不易,要想搞好英语教学,对老师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试想,如果我们中学大学的英语老师都如上面三位一样优秀,我们的英语早该达到“提高班”,甚至“高高班”的水平了吧!

学习期间适逢北外70华诞,校园满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特别是东校区,更是花团锦簇。一日清晨,独坐于花园一角,看古木参天,生机盎然,草地间有成群的鹊鸟嬉戏,阳光和煦,与墙外的“喧嚣”相比真是“净土”一方。又一日,有幸在校园内碰到参加校庆的国务委员刘延东,看到同学们与国务委员的热烈互动,不由发出“年轻真好,做学生真好!”的感慨。参观校史展览,深为北外多年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外交和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钦佩!虽然自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北外人,仍然衷心祝愿北外明天更美好!

短暂的培训课程很快就会过去,对于这扇再次开启的外语学习之门,我将坚持让其敞开着,争取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辜负北外的培养、组织的支持和自己的辛苦!

2010。

年海南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

赴北外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

万三中林嫦娟。

2010年7月20日至7月30日,海南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来自海南的40名英语教师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本次培训,北外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对培训对象从初中教学技能、测试与评价、英语语音知识、校本校研、任务型教学、青少年英语学习心理研究、语音与演讲、语言与文化和论文写作与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要求与培训。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有许多的感触:

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很注重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所以我们挖空心思设计各种活动,有时课堂也热热闹闹但我们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快乐吗?这个问题真值得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去认真地反思,教得快乐才能学得快乐,多么深刻的道理,“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教师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1.、教师是导演,学生为演员。

邱耀德教授向我们示范一个上课例子,把一个班分层不同小组,喜欢喝茶小组,喜欢喝橙汁小组,喜欢喝咖啡小组等。从头到尾,他只讲了一句话,doyouliketea?接下通过手势让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互导互演,充分把空间留给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与重要性。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其主动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2.、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英语课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的累加,而是一个综合体。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应该把情感教育应用到每一节英语课上。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简单地让学生只学一些词和句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些学生态度冷淡,情感脆弱,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是必需的。我们老师应考虑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一句句鼓励的话,让学生兴奋,促使他们集中精力,积极完成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要了解学生想什么?这是教学的关键点。我们大多数老师教学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英语水平没找到点上。那学生想什么呢?答案是表扬。有这么一位老师,他班的学生自我学习热情很高。例如,有一天,他让学生自己回家读明天要上的课文。第二天上课时,他对学生说,读一遍的学生请举手,大部分的学生举手了。他说,你们是老师的好学生,都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接下他说,读两遍的请举手,一半的学生又举手了;他接着说,你们实在太棒了,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他再说,有没有读五次以上的。教室里又有几个学生把手举起。老师叫这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对班里的学生说,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我们掌声表扬他们。可见,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药。

又比如,万二中的李俊女老师在课中提到过节送什么礼物给父母亲时,教导学生好好学习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英语课以语言对象,强调以任务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个就是知识点。我通过培训之后,明确了英语课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知识上,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以此为最终目标。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好习惯:(1)、养成根据发音规律记单词的习惯。

初中教师教学中要教记忆单词的方法,使每个学生知道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音节的划分,促使学生养成按发音规律记忆单词的习惯。(2)、上课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大胆提问的习惯。

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因害羞、怕出错,发言逐渐减少,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学好外语就要脸皮厚一点,不怕出错,积极参与,有问题大胆提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语言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3)、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的习惯。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讨论问题;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中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过度依赖老师。培养他们预习、记笔记、整理的能力可以促使他们学得更积极、更有效。

(4)、每天自觉听、读、背、说英语的习惯。

要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必须强化听读说的习惯。每天至少半小时读背英语,有条件的学生与家长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班级每星期确立一天为英语日,使学生养成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柳州铁一中吴丽娟。

一直以来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教学我都有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什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象以前一样把一堆的语法灌给学生吗?经过办个月的学习和研修,各位专家和名师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在半个月的培训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中动力。下面我就这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综合素质:第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即所谓“学高为师”。第二,积极反思、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有助于培养严谨的作风,也反映了一个人追求卓越、力求完美的工作的态度。而强烈的创新激情是教师永葆青春、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动力,是取得非凡成绩的催化剂。我更深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目标、理念。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如今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导向性作用.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应该具备人文性目的和工具性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用中学,学中用,学为用”的原则。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的同时还要对我们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智力发展不好的、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很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习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是大众英语教育,应该让绝大部分学生会说、敢说英语。在教学课程中,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发展的重点是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运用英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新教材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在备课时,我们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补充材料,以便于让学生能深挖教材之外的内容。时常感觉教材的内容太多,讲不完。同时,感觉到学生的听说能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英语成绩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教材是重要的、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至圣”的金科玉律。教材可能适用某些地区而不适用于另外一些地区,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各个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学无定法,教学也无固定的方法模式。只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所教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及教学告一段落时均要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常见可实施方式。北京四中老师在此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考试是服务于教学的,用于反思教学过程,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当然,反思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因此更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这里,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选题、编题和一些命题技巧,从而更加有效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准确的反馈。

另外,在教学设计上和效果上,北外老师也为我们提出了要求和要领。在我看来,首先要转变我们教师的教师观,在教学中走出演讲者的角色,而成为一名组织者、监督者、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发展。这非常重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平时上课期间积极主动观察研究总结学生心理特征,更有利于教师自己研究一套有着自我特色的教法、学法。不偏爱某一类学生,应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看到学生的发光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浅显的心得:一抓课外阅读;二抓背诵。当然,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学者型教师,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学习量。比如,每天坚持十来分钟的读书,对当天课堂进行两三句总结反思,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

2012年“歆语工程”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心得。

学员姓名:吴鹏程学员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太平中学。

为期15天的2012年“歆语工程”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在学习中,我们聆听了14位专家的讲座,他们均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同时也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学习,我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了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中反思。

在本次的学习中让我有了一个感悟:“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李俊和老师的讲座给我带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能做到安心是最高的境界,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才能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景华教授的讲座让我学会了要通过改变目标、改进方法、转换活动、调整认知等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教学业绩。赵文娟老师的讲座教会我如何梳理教材,把教材系统化,把知识点怎样转化为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张连仲教授的讲座让我学会了在评课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讲授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体察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使我在听课、评课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因此,我又一次在观念上、理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们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那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服老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地工作。比如给我们上课的七十多岁的屠蓓教授是最好的典范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深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勉励我要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地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家们给我们做的每一个讲座和观看的每一节优质示范课,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地位,避免出现形式上的整合——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的现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用教材,还要活用教材、补充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二、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通过学习,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分不开的。我作为一名有幸参加本次学习的教师,必须珍惜学习的机会,必须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的转变。

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老师的能耐是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了(这是对李俊和老师“教学要学会等待”一话的理解。多读书、多思考、多反思,要做有思想意识的老师。

2、努力转变好角色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逐步学会把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注重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强迫学生去被动的接受,而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3、要做好“言传”和“身教”的表率作用(1)用心去热爱自己的学生。

学会从本质上看待学生,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因此,我要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应该理解到:当你不能改变环境,你就适应环境;当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当你不能改变事情,你就改变看法。给予学生多一些理解之心、关怀之心、友爱之心,这样能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在他们身上,我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自信,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更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我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我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我在教学中,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也要经常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15天的学习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技能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每天专家们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尽管令我感到有些许劳累,但我一直都坚持做到以饱满的精神认真地听好每一场讲座,因为他们为我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四

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一直以其高标准的制作传播流程占据着传媒的制高点,新闻的政治舆论导向关乎着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随着微时代赛博空间日益渗入到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探讨“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的本质出发,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赛博空间内的显性表征及相关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进与重构的机制。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1.1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发布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低迷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点造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式样和社交传播方式(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络文化日渐渗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促使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表达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进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场域的标志。这使得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使得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更加凸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予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兴起,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且这些信息发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程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断更趋向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架构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布及评论新闻事件。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传播就已经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进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增长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率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发布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式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彰显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变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层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起到纠错效果,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布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事件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程,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因素客观存在,但这种“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消极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偏低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信息内容生产力造就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进驻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场域中依旧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体现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增强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设了网络版、官方微博、公众号抢占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设,要积极开展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氛围。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担任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发布,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因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后以更充分的策划、采编、制作,发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场域、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报道期间很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络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有裨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体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场域。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重构,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2]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88.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五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由于新闻传播学自身发展历史的原因,其学术积淀还非常有限,远不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丰富。因此,应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考生无需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专业课。而且从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新闻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因此建议考生们3、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基础弱的考生还可以再提前一些。之前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多了解时事,这些综合知识需要之前就有大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参考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随着复习的深入,阶段性地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做概括程度有差异的笔记,如在基础复习阶段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较为细致地做笔记;到了强化复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做概括性笔记;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可以将几个科目融合在一起做框架梳理类的笔记。

3.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六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传媒大学4武汉大学5暨南大学。

新闻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复旦大学。

传播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复旦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武汉大学4中国传媒大学。

tips: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十七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出现的问题。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改进。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460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