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3:49:11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实用21篇)
时间:2023-12-03 13:49:11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是我们运用语言表达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书中的重点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进行写作呢?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一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下是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批注,与君分享:

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责任重大。老实说,除了少数一些具有天赋的教师以外,我认为,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沿着精确学习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时又没有某种程度的兴趣的减少或损伤,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幸的两难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又会扼杀首创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毕竟,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二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一开始就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可以为他们提供进步和腾飞的基础,博大精深的文化让他们像哲学一样博大精深,像艺术一样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起引导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为人才,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全靠自己的努力。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紧,他总会挤出时间来学习,甚至放弃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来提升自己。当然,学习一两天容易,但坚持很难。你必须日复一日地坚持。没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向下。学校教育虽然只是教育性的,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仍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里,教师陪伴学生的时间最长,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而只教皮毛的一点点,只会造成对一些无关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认识世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能帮助他们成才。

同时,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一种思维训练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也不要期望过高。一篇好的演讲能一劳永逸地激发一个班级的仰慕之情,而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在真正地学习,而不仅仅是表演知识性的细枝末节。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三

这就是《爱的教育》中让人感动的所有的爱。

有一个故事让我很感动,是《小抄写员》中一位十二岁的小男孩朱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辛劳,几个月以来都是半夜起来帮父亲抄文件,从来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从而导致体力不支,学习退步,并引起父亲多次责骂。最后父亲终于发现了原因,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与慈爱,体会到了男孩朱利奥的孝心和苦心。

这就是一个仅仅十二岁的男孩对父亲、对家庭的爱,让我十分震撼、敬佩与感动。

我觉得,爱是童话里的神奇魔法,能让人从心底里温暖、健康。

爱像是一个个仅仅相扣的套环,一股股的暖流相继而涌。

爱像是太阳的光辉,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爱像是沙漠中的水,非常的需要。

书中有些写同学、老师和学校生活的篇章非常精彩。如:“全班第体育课、一节体操课”值得一读。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四

每天的忙碌让我很少有时间抬头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思索忙碌究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我要带领孩子们去往何处?对于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怀特。海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也许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师才会不停的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以后你们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现在不幸福,将来怎么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现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定理,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把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崇高,应该是教师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为这样才对新教育那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触。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更决定了一间教室中几十个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关心教师们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还怀有那种教育理想,是否会全身心的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正像怀特。海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而这里的伟大崇高,我想不仅有圣贤的那些被人传颂的故事,更有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五

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在意大利是小孩子必读的书。

一个豪不起眼的毛孩子也能创造奇迹,这并非神话,是发生在我们身旁的真实的事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看出勤奋比聪明更好。俗话说:“勤能补茁,笨鸟先飞”。现在我们处在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现在国家正需要人才,我们只要有的才华,就不怕别人的考验,就像“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除非你是一个假人才,是“狗肉包子上不了正席”。才不会被人罢职。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乘上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困难虽多,但我们一定能战胜它,成为祖国的新接班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六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翻译者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

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

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

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

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

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

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

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现在流行用绘本进行教学,在我们学校里虽然还没有开始试行,但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图书室里或者书店尽量多借阅一些英语绘本,简单有趣,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基础的英语阅读,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书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怀特海认为:"学习必须有所侧重"!当读到这里时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国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可事实是: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遊,又有艺术般的高雅"。这段论述十分值得细细揣摩。

学生所学的学科太多了,所有的学科都有值得学的若干理由,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科目给子同的关注,那又该怎么因材施教?我们只有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多关注学生个体,携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带着学生们一起去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七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八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实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标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九

的先后顺序并没有什么意义。”

注意这里所说的“现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广阔的思维感受,就如同“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真理般的命题,对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即,所有已经成型的知识与方法皆为此时此地而存在,我们选择性地认识,激发,再认识与激发。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统一的校外考试非常有害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统一考试的弊端造成了人们在不同地理、风俗、境遇、个体差异等前提下,为追求一致性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多数人在大一统的教材和考试中,变得比较被动,思维僵化,兴趣索然,有一些人会放弃对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怀特海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他的话针对的是百年前的英国,但也适用于更多时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另外,怀特海坚持对审美的培养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们具有对风格的追求意识,进而对人类生活中的“创造”产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艺术和创造是相伴随的概念,无论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那些在各自领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对审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怀特海强调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他意识到极其重要且常人很难理解的问题,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把较难的内容往后放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早已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总结。但怀特海与他们不同并且进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强调智力发展阶段的循环特性。他借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认识的“正”、“反”、“合”概念,将智力发展的阶段规定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即大量感受、精确认识、运用实践,三个阶段。

浪漫阶段是指孩子们懵懂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不知所措却兴奋异常,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孩子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时候对幼儿和儿童来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感受机会,大量的自然环境、游戏材料,动手和参与过程。此时他们无需“规定”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类、性质,亦不进行任何训练,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须对大脑中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需整理,这就要求进入精确阶段。这一阶段,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各种概念被分类,条理化和系统化。这时候,你只需在某一领域或类型中,获得必要的训练即可。掌握了思维的方法,能够运用知识于不同的客体对象之后,孩子的大脑会发生质的变化。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

到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利用分析和综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类信息中寻求潜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将知识的边境向前推进一点点。这一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候知识的细节退却到下意识的习惯中去了。重要的是对方法的运用。

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从具体特殊的实例到对一般概念的了解,这种对应关系在幼儿期正是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发音的对应来训练的。之后,人又必须学会从一般概念向具体事例的运用的转变,即所谓的综合运用。如果通俗来讲的话,这有点类似培根的归纳,得到某种共性后,又以演绎的方式将之推演到个别事物中去。

在怀特海看来,尽管智力发展有阶段性和循环性。但初期的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识王国里遨游和激发大胆生动的创新,尽管它也缺乏精确阶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约束。这就涉及到幼儿教育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关乎自由的开放性和关乎训练的规范性。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间会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训练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而我们的教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实施“过分严格的训练”,让孩子对教室、老师、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视学校如同牢笼。

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或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是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在精确阶段也并非没有浪漫。真正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自由和训练之间的那种确切的平衡,这种平衡能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谓平衡的原则就是: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确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在所有的教育阶段,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它关注运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就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你亲眼目睹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因此,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游戏、,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比较重要。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一

近日终于能静下心来拜读潘校长为我们推荐的陈大伟教授的教育学专著《影像中的教育学》。《影像中的教育学》收录了《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凤凰琴》、《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多部影视作品,从教信念之光、教育初心与实践、教师的理想与变革、幸福是一种能力、为生命留下痕迹、坏教育与好教育、因材施教、教育保护、沟通艺术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出来的教育指引,让现代教育的科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陈大伟教授在《影像中的教育学》一书中,所呈现出来并非是单一的电影影评,而是通过对电影意义的“借题发挥”从教育类电影之中分析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围绕教师、学生、教育不同的层次,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分析电影《美丽的.大脚》我们对教师形象的树立和学生理想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看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让教师学会如何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教师开始理解学生的思想,实现从教“考生”到教“学生”的转变;从《地球上的星星》中,了解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使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我就以其中最为典型的两部电影为例进行感悟和说明。

在陈大伟教授的书中,《美丽的大脚》是一部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电影。影片通过一位普通山村妇女对自身命运价值与情感的寄托于追求,体现出现了这样一个道理――若要改变落后的生存状态,便要通过知识的力量,将人们从愚昧和贫瘠中解放出来。影片中的主人公张美丽热情乐观、自然真诚,用浓重的方言教授孩子们识字、造句,感动了很多的观众。在这部影片中,教育的价值性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知识的力量,同时也将农村教育置于新的角度。在复杂贫瘠的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们稚嫩的心理,如何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情况下,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在电影中,所呈现的教师角色十分鲜明,她体现出来的角色价值既是对这一职业的深化,也是学生坚强、善良品行的塑造者。

纵观当前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不乐观。如果我们能够像《美丽的大脚》中农村教师张美丽那样,用善良虔诚的心去对待孩子、去对待教学,那么才能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勤劳、好学的种子,帮助他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教育信念的理想性实践性融合到一起,以此点亮教育信念的光芒,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崇尚“知识改变自己”的农村女教师张美丽,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更加引人深思。在这一篇中,陈大伟教授专注于生命的自我觉醒,以专业的方式将教育变得系统化和效率化。在不同教学课程构建模式下,陈教授提出了“学生来学校学什么?不是学”考“、而是学”生“.”这一思想启发我们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帮助学生具备更适合他们自身的成长力量和生存的本领。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深刻的专业技能,掌握真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而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将“个性化”教学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摔跤吧!爸爸》中女主角吉塔的成长经历除了体现出教育技能的专业性,同时也激发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我们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全面掌握?这些思考让我在一个充满励志的成长故事中,找寻到了更多的教育技巧,也让我对这部《影像中的教育学》这部书有了更深的感悟。

除此之外,该书的其他部分,所涉及到的相关教育知识意蕴丰富、思想深刻,使教师更好的体验到教学工作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展现出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命和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这部书中受到启发,从影像作品中积极探寻教育知识,以此实现现代教育的创新发展。

市成员二组负责人:黄华凤张文静黎淑明。

作者:黎淑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二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中自主自觉地加深并升华对所学理论的认识,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们的教学能力。

二、教育实习时间安排。

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为八周,自20xx年9月20日至11月14日。我们把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1)队长把实习计划、通讯录和队员简历寄到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教导处,打电话过去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确定该校对我们的要求、该校的教材版本,以及我们可能会教的年级、所用的多媒体设备等等。

(2)队员们在暑假期间学习备课,练好基本师范技能。

(3)由带队老师和实习队长到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和内容。队长回来后召开全队队员会议,落实个人的实习任务、内容。

(4)由主管财务、交通的副队长做好财务和交通安排。

(5)初定9月18日出发。

2.见习阶段(9月20日至9月26日)。

(1)到达学校后分别请实习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老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

(2)9月20日早上,队员跟随原班主任、组长到班与学生见面,并从即日起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指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听原科任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

(4)在原科任老师指导下进行备课、预讲。

(5)准备班会内容。

3.实习阶段(9月27日至11月07日)。

(1)上好试教课,同组实习生可互相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开好评议会,认真总结经验,做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继续认真备课,写教案,预讲,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4)做好班主任日常工作,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三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使我走进了充满爱的世界。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很让我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允许侮辱我的国家》这则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贫苦的意大利少年,从小就被卖到马戏团,经常挨打受骂,还要挨饿。有一天,他终于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馆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毅然地把这些钱愤怒的扔了出来,并高吼到:“我不稀罕你们这些人的钱,你们侮辱我的国家!”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这样的爱国者。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忍辱负重,含冤而死;多少体育运动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者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向上。

我们从小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时应体现在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方面。爱祖国就一定要为祖国而奋斗,自己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五

在人世间,到处都充满爱,《爱的教育》将“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难以忘怀。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感受爱的温暖。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者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所写,在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二十岁加入军队,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短片小说,在四十二岁那年,写出了《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原名为《心》,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用一个意大利的小学男孩安利柯的`眼睛讲述他在四年级校园内外的故事。安利柯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他眼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世间的爱,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感到温暖。《爱的教育》把这份爱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一起再传递下去吧。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六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七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八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一个接受过程甚至是反复练习的过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一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赞扬,就能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一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透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十九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实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标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二十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一个接受过程甚至是反复练习的过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一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一句简单的赞扬,就能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一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透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本书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1、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

2、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

3、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向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4、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当理想降低到实践的水平时,其结果便是停滞不前。特别是当我们把智力教育看做仅仅是获得机械呆板的大脑能力,看作仅仅在于对有用的原理作系统的叙述,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尽管在对课程大纲无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回避那不可避免的时间短缺的徒劳的努力中,将会进行许多活动。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众多的知识主题绝非一个人所能够掌握。罗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各种科目,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毫无希望的。知识的科目太多了,每一个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证明。也许这种知识材料的过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对重要原理处于一种愉快的无知状态,使世界变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实用篇二十一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你有为你喜欢的书写过读后感吗?读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读后感的写作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468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