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5:00:22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4 05:00:22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份关于教案编写的详细指南,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2014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 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 (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 (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 (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 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四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口诀的编制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创设教学内容,把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和练习融为一体。使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8/11×11/8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生:。。。。。。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

―倒数)师: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1)2/9是倒数。()。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学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平。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2、再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45-()=345-()。

三、解释运用。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七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八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

读作: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九

1.师:你们背的真棒,老师想考考你,敢接受考验吗?听要求,读算式,说口诀(7x8=,8x7=,567=,568=)。

你们的小脑瓜转的可真快,看这两个式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不是每一句口诀都有四个对应的算式?(不是)。

真是个善于归纳总结的好孩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5页,快速完成第一题目。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和他一样的举手。真厉害!

2.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注意仔细看卡片,抢答,注意站姿。要求,直接说答案。(答错的起立读算式,说口诀)。

4.教材75页第3题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你愿意试试吗?(做好的同学尝试说说这几道题的数量关系。指名汇报。)。

6.好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谁?他是哪里的人物?其实乘法口诀运用非常广,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也存在,比如说:孙悟空打白骨精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到了什么口诀?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八卦炉里炼成火眼金睛,一共关了七七四十九天,用到了什么口诀?唐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用到了什么口诀?你看口诀是不是无处不在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口诀。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十

1.同学们真厉害,这样小明就能准时参加淘气和笑笑的生日party了。既然你那么聪明,那你能计算出4个星期、5个星期、6个、7个、8个、9个星期更有多少天吗?(课件)请把你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4页填一填的表格中。(填好的同学自己小声的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结果和想法?

3.编口??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教过大家编口诀的方法吗?

(齐说)一算,算什么?(用连加法计算结果)二编,编什么?(根据表格编口诀)三看,看什么?(看其中的规律和需要注意之处)四记,记什么?(根据规律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转动自己的小脑筋用我们的方法快速的编口诀,记口诀吧。完成教材74页第2题。

4.汇报。

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把你记口诀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方法好(同桌交流)。

5.记忆口诀:下面就请大家在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这些口诀。

6.游戏(多种形式背口诀)。

(1)拍掌齐背。

你们记住了吗?老师准备考考大家,伸出你的双手,让我们一起背一遍。

(2)师生对口令。

我来问,你来答,准备好了吗?(打乱顺序问)。

(3)同桌对口令。

同桌两个人像老师这样对口令。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与交流。

2.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算法的多样化。

2.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秋高气爽,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走进小农场,看看那里的景色吧!

这片地里种着白菜,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在白菜地里藏着哪些数学问题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教材第77页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先独立思考。

(2)把你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3)谁愿意对大家说一说你的问题?

2.写一写。

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经历不同的算法交流。

你想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全班内交流算法。

(3)教师板书不同算法。

学中做。

玩成教材77页试一试,78页第1题计算。

a)独立计算,尝试解答。

b)班级交流各自算法。

完成教材78页第2、3题。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十二

知识技能1、了解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并会对实数进行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3、学会使用计算器探求将有理数化为小数形式的规律.

4、学会使用计算器估算无理数的近似值.

5、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实数的值.

数学思考。

1、通过计算器探求将有理数化为小数形式的规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2、在使用计算器估算和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了解到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4、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5、通过使用计算器估算无理数的近似值和计算实数的活动,使学生建立对无理数的初步数感.

解决问题1、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2、通过计算器对无理数近似值的估算和对实数计算,使学生发展实践能力.

3、在交流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通过计算器探求将有理数化为小数形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使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快乐,获取成功的体验.

2、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3、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

问题.

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会用计算器计算实数.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通过对有理数探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有理数和研究有理数的规律,得出对数的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活动3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活动,建立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通过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认识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活动4用计算器估算无理数近似值.在使用计算器估算和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渗透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

活动5用计算器求实数的值.学会用计算器求实数的精确值或近似值.

活动6小结归纳,课后作业.回顾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完善原有认知结构,升华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活动1]。

通过对有理数探究,激。

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问题:。

(1)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3,-,,,,转换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2)我们所学过的数是否都具有问题(1)中数的特征,即是否都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提出问题(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得出任何一个整数或整数比即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回顾思考,通过学生对有理数的再认识,师生共同归纳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得出无理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的结论.

活动1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实现有理数到小数的转化,激发进一步学习无理数的欲望;(2)学生了解无理数的主要特征.计算器是将有理数转化为小数的主要计算工具,通过组织学生的计算活动,发现规律,并与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作对比,为学习无理数概念作准备.

通过让学生参与无理数的概念的建立和发现数系扩充必要性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能力.

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是融会贯通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2]。

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教师引出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会对实数如何分类.

问题:。

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的分类吗?教师引出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对数的认识扩充到实数范围之后,怎样在实数范围内对学过的数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并帮助总结出实数的分类结构图.

实数。

活动2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的了解程度;。

(2)学生在讨论中能否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获益;。

(3)学生是否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实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的理解.

通过学生互相的讨论和交流,可以深刻地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实数整体性的认识.

[活动3]。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活动,建立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

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借助的得出过程进行探究,。

教师参与并指导实际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滚动的过程).

本节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直接给出有理数和无理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结论.

活动3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利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为的结论,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

(3)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是否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次活动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找到数轴上的位置,体会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借助数轴对无理数进行研究,从形的角度,再一次体会无理数.同时也感受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无理数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活动,在数轴上找到了表示无理数的点,使学生了解无理数的几何意义.

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活动4]。

用计算器估算的近似值.

1、讨论:到底有多大?

问题:。

(1)哪个数的平方最接近3?

(2)在哪两个数之间?

并将讨论结果,发现结论通过表格明晰出来.(填〉,〈).

〈_3__〉3。

〈_3__〉_3。

〈_3_〉_3。

〈_3_〉_3。

2、验证.

用计算器估算的近似值.

教师利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估算的范围.

学生通过用计算器估算,可以寻找到的范围.

用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估算的近似值。在此使学生对无理数有进一步的感知.

活动4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估算出。

的范围;。

(2)学生是否学会了用。

计算器估算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如何求无理数的近似值?在此给出来两种估算的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利用夹逼的办法,通过分析的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而第二种方法,则是直接用计算器求值.

利用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可提高这节课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计算器可作为一种探究工具,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数感,利用计算器的计算功能探究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使学生感受计算器在求无理数近似值的优越性.

[活动5]。

用计算器求实数的值.

例1:计算.

(1)。

(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2)。

(精确到0.0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4,;。

(2)-2,-。

当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对于实数的运算,教师强调两点:一是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性质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二是涉及无理数的计算,利用计算器求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教师布置练习后,巡视辅导,并通过投影展示同学的计算过程。

活动5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实数;。

(2)是否按所要求的精确度正确地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来代替无理数.安排例1的目的是想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合于实数的运算,同时巩固使用计算器求实数的方法.

例2是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如可以先求出无理数的近似值,把无理数化成有理数,再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等.

活动5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求实数的值.使学生加深对实数的认识.

[活动6]。

小结归纳,课后作业.

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如何发挥计算器的功能帮助你进行数学探究的?

课后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5.3之复习巩固1,2,4;。

(2)第23页课本习题之综合运用8.如图。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结构图总结本节知识.

活动7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无理数和实。

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地倾听与思考;。

(3)学生是否能够发现其中的数学题,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和总结的能力的提高;。

(5)学生能否在本节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思考,类比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来学习实数;。

(6)学生能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究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共同小结使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的知识、技能、方法,将本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同时为以后的学习作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从有理数到实数,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对今后学习数学有重要意义.在中学阶段,多数数学问题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例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在实数范围内讨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几何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都是用实数表示等.实数的知识贯穿于中学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对于实数的运算,以后还要通过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来加深认识.同时在本节课中充分发挥计算器的计算、验证、探究功能。因此本节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本节课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层次进行,先从从一个探究活动开始,活动中要求学生把几个具体的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分析这些小数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把有理数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统一起来以后,指出在前两节学过的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不同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就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由此给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前面两节已经出现,通过强调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区别,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是两类不同的数.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联结,顺应认知结构中的原有体系,以逐步探究的思路实现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2)在探究有理数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时,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无理数的理解。在处理这段教材时,没有刻意地增加难度,而是立足教材,紧紧围绕课本,尊重教材,挖掘教材,从情境设计-例题选择-课堂引申都是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开发教材的功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3)计算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活动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利用计算器探求有理数的规律,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第二个过程是利用计算器估算无理数的近似值;第三个过程用计算器计算实数的值.发挥了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探究功能。

(4)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智力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对实数概念的自我建构。

(5)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良好学习动机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恰当地运用课堂互动策略十分重要。在课堂的准备与指导阶段充分了解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为学生提供及时适当的反馈,运用课堂竞争、合作策略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实现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入“单项式”概念。

1?列出代数式。

(1)若用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为___,面积为_____?

(2)若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a,b,则它的面积为_____?

(3)若用n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为____?

答案:(1)4x,x2;(2)ab;(3)-n?

2?提出问题:以上几个代数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新知识的学习。

此定义前半部分由学生总结,后半部分由教师补充?

练指出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2xy,-4x,a+b,,,m,-,-ab?

本练习答案:单项有2xy,-4x,,-,m,-ab?

2?单项式的系数。

在刚才的练习中,单项式2xy,-4x,,-,m,-ab的数字因数分别是几?

定义: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练指出以下单项式的系数:

3x2,-x2y2z,a2b,-2.15ab3,-m3,0.12h.

本练习答案:3,-,1,-2?15,-1,0?12。

3?单项式的次数。

定义: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页式的次数。

练指出下列单项式的次数:

2a2,-x2,0.75ab2c,32a0b2,x5y?

本练习答案:2,2,4,4,6?

三、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1?填表。

学生填,对答案?

2?当x=2,y=-1时,求下列各单项式的值:

(1)3xy;(2)0.25xy2?

四、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五、作业。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填在单项式集合中:

单项式集合。

2?当x=2,y=-1时,计算下列各单项式的值:

(1)x3y;(2)-xy5?

3?填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北师大版五数学教案篇十四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778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