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做一些语文类的题目,可以提高解题和思考能力。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一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平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习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中国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习。(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千米700米+300米=()千米。
3千米=()米2千米—1000米=(米。
3、课本28页1、2、3、4、5。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在实际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发展估算意思,提高估测能力。
: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1米有多长啊?1厘米呢?
(大家的记忆可真好)。
出示:老师的身高是158什么?也可以怎么说?为什么?
(板书:1米=100厘米。)。
用字母怎么表示?
(板书:1m=100cm)。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通过第一关,继续加油吧!)。
第二关:量出数学书封面上较短的边的长度。
出示温馨提示: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书面较短边的一端,根据另一端与尺子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只有细心才能顺利过关。
18厘米多出4格。这可怎么办呀,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真棒,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知道的真不少,(板书:毫米)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是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尺子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你们能用食指和拇指把它比划出来吗,一起试试看。(走一圈)哇,1毫米真的.好短哦,比1厘米短多了,接着在尺子上比划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细心的小朋友已经有发现了,那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和学生一起数)。
现在能说说数学书封面上较短边的长度吗?
大家不但善于观察,还能积极思考,看看奥特曼又想考大家什么了: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是厚度大约是1毫米。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加油!
第三关: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请大家拿出课前分发的纸条,先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再测量一下,看谁估得最准确接近。
这支笔是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外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非常正确,(板书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朋友,它是一个比毫米和厘米都要大,比米又要小的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你们能用手指把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来吗?(举给老师看),打手势跟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那你们现在用你的小手找找身边1分米的朋友。
都很棒,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身边其实藏着许多1分米的朋友。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支米尺,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有100厘米,也就是有1米,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1m=10dm。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了第三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课题补充完整)今后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第四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同学们可真棒,又顺利通过了第四关。
第五关:比比谁的眼睛亮。(请用你们的大眼睛,迅速找出日记中弄错了的长度单位。)。
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指导看书,把今天学的知识标上你喜欢的符号。
课外实践活动:请同学们任选五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七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一根米尺。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3000米=()千米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一、复习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常熟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常熟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万丰商厦到丹凤银楼、方塔商场、新华书店、华联、商业大楼再过十字路口到娱乐中心,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反思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二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三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复习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出示:练习纸第一题——10毫米=()厘米1米=()分米。
10厘米=()分米600厘米=()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请生猜测一下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引出:1千米=1000米。
师: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长的一段路,大家现在脑子里有100米长度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那么估计一下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楼岩初中这段路程大约有多少;(约300米)再从楼岩初中出发到春光食品厂大约有多少路程?(约300米)现在距离1000米还差多少米?(400米)。
师: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到飞扬特钢)。
师:你还知道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也是1千米左右?(到上楼岩、到项岙……)。
师: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km”的意思就是“千米”,那么这个“3km”就可以写成(3千米)。
板书:3千米。
还可以怎么写?引出:3千米=3000米。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说)。
师:好,从校门口到飞扬特钢是1千米,从山岭到尚田是3千米,那么请你算算:从校门口到尚田有多少千米呢?(先要估计从飞扬特钢到山岭还有多少路程)。
生:4千米多。
师:多多少呢?
生:500米左右。
师:4千米多,多了500米,该怎么写呢?(引出:4千米500米)。
板书:4千米500米。
师:那么它还有其他写法吗?引出板书:4千米500米=4500米。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再同桌说说)。
这样也会写了,那这几题根本就难不住大家了,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出示:练习纸第二题——9千米=()米。
6千米720米=()米。
2千米5米=()米。
4000米=()千米。
师:说说最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师:你的脑子可真灵活,还会反过来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更难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答完整!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四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习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
本节课认识的“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较为陌生,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1千米有多长,用言语无法表述,因此让学生体验是最好的办法。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4圈(一圈3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帮助学生较好的在课堂体验中建立起千米的概念。同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参照物,增强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
告诉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3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计算。告诉学生就是1千米多一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
整节课,我注重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鲜明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六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步)。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
生:一米三····。
师:“米”是什么单位呢?
生:长度单位。
师:谁能把自己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请同学们伸出双手比划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分别有多长?)。
师:看题目,说出下列物体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铅笔的长度是12(厘米)教室的长度是7(米)。
硬币的厚度是1.8(毫米)课桌的高是8(分米)。
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20(千米)。
师:为什么西安到北京的距离要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生:因为这个距离比较远。
师:对,要测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等的长度,我们通常也用千米作单位。
二、授课部分。
师:关于“千米”这个新朋友,你们有哪些想了解的?
生: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千米的世界。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或见到过“千米”?(高速公路上有,马路上的指示牌等);
师: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看一下。(1、限速标志牌;2、从这里距某地还有多远?)。
师:看图了解我国一些建筑物的.长度(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约7千米;2、我国杭州湾大桥全长36千米,是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3、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这里的1千米也就是1000(停顿)米;“千米”也叫“公里”可以用字母km来表示。
师:千米和米之间怎么换算呢?
师:如果跑道200米一圈,那几圈就是1千米呢?
学生完成题目:
4千米=()米9千米=()米。
3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学生回答注意念题停顿,得出结论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我么学会了换算,感受了校园里面的1千米,现在我们去感受一下校园外面的一千米(从北关小学门口出发到蓝田县图书馆大约是1千米;将军岭隧道全长1千米;)。
师:请将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在心里走一遍;(学生闭眼感受)。
请把你从学校回家的距离和1千米作比较是大于1千米还是不到1千米;(可以用行走1千米大约走1500步或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比较一下)。
为什么超过或不超过1千米请给出理由;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比校园周围更远一些的距离:
三、提升与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还知道千米能用来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长度,还了解到1千米=1000米,只不过千米用起来更方便。
师:现在来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
一、填空。
天安门城楼高约35()南京长江大桥长约7()。
这艘轮船的底长约125()。
二、连线。
步行每小时4千米飞机每小时800千米。
自行车每小时15千米小汽车每小时60千米。
三、填一填。
()200米就是1千米。
()100米就是1千米。
()500米就是5千米。
()千米=1000米。
6千米=()米。
2000米=()千米。
小结:这些知识你都学会了吗?
1.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远的路程时,一般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米”,或者把低级单位“米”换算成高级单位“千米”,都是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的,所以必须牢记1千米=1000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篇十八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8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