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评价和思考,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作品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以下是一些读者书评中的读后感摘抄,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借鉴。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一
早前曾读过曾国藩家书,那做人立世的谆谆教诲现在已忘的差不多了。读书,尤其是是读名人传记、史书,大体是本着寻明灯、赏皓月来的,在这个已经失去共识且物质追求成为最高道德指数的时代里,充斥着对成功学的顶礼膜拜,要么是诗和远方的虚妄艳羡,慎独、修身的赤子情怀,往往是最不被珍视的。
人无完人,我想圣贤如孔孟,也总有一些人性的弱点需要每天去缠斗的吧。
曾国藩出生耕读乡农,因着读书科举而入仕途,且被道光帝寄予厚待,他的行事风格分为两个阶段:清高壮志的青年孤愤和黄老圆通的徐图而治。他一生勤勉,以书简上的圣贤标准要求己身及后代,他一生不爱金银不贪私欲,唯独对“名”有深重执着,也是因为这种执着,他才会谨慎持重,唯恐在朝廷和百姓的面前掉了洁白的名声,直到名毁津门。他对儒教正统坚决捍卫,却完全不是迂腐顽固的人,相反却一直在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徐图复兴中华民族,比如支持李鸿章的洋务事业,建立建立江南制造局,选送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少年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等等,做了许多惠泽后期中华图强的工作。
在看裁撤湘军的决定时,除了他谨慎重名之外,还有对全局“稳定“的维护和把持,意气英豪可以率性而为,但治理一个庞大国家却不能率性而为,就像而今我们社会上一些活跃在网站论坛里的所谓忧国忧民的激愤之士,只顾自己喷的爽快,颇有点想乘乱作乱的意味,读到这里,我终于有点明白上位者所要兼顾的大局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为此而作出的隐忍努力。
曾国藩相人识人育人,被当时及后人称颂,除了过人的辨才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他宽阔的胸襟,知自己不足而欣赏他人长处并为他人创造发挥才干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像欧阳兆熊说左宗棠“涤生打仗确不如你,但曾门人才济济,而你楚军,除了你左宗棠之下再无一人”,说的连最自负好辩的左宗棠都无言以对。一个组织里,其领导最重要是会选人用人,有大局观,把握方向,统筹资源,敏于决策,发挥出组织里成员的长处,成就他人成就组织,即是成就自己。
唐浩明不愧是当代研究曾国藩第一人,感谢吴老师推荐!
以史为鉴,收获颇丰,不知会不会又落入知易行难的窠臼,但读书时已经很享受!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二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三
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更显得亲切、实用,也更有效。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读懂这本书,便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通了一次话,就明白了很多事理。感觉挤压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轻轻化解了。
也许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四
旷世难逢天下才之曾国藩,应该是晚清最有实力的大臣,有才、但从不刚愎自用且从不持才自傲;有德,但坚持原则,心思玲珑。
文学家萧佰纳说过: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书中所说:“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以退为进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为此,曾国潘懂得变通,也懂得如何低调做人,靠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朝廷的顾忌,是位权衡形势的高人。
“一个人仅仅有才智也不行,必须要不断地修炼提升自己的修养,但其间最重要的是去掉自己的锋芒,少言实干”,否则,命运就如三国时的.杨修。
曾国藩的才智、德行太值得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的我们去学习,要适时变通,兼顾灵活和原则......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五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六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历史读物或者介绍历史人物的书印象都是比较死板。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一下子开朗起来,没想到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在这个笔名墨香满楼的人的笔下可以这么生动有趣。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
儿时的曾国藩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贪玩。但是从三岁看就比同龄孩子要成熟,所以曾国藩从小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性格,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长大后,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六岁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机学会了埋头苦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走进翰林院,连升了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但他的稳重又让他得意却不忘形。
到了中年时期,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太平军的异军突起,腐败的清朝军队无从招架,天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恰逢乱世,曾国藩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队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走起来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讽刺,面对一切不顺,曾国藩学会了忍让、自强和世故。
老年时期的曾国藩功成名就,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却处处受到咸丰帝的猜疑,所以他很无奈,只能看着大清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最后在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肝病抑郁地走完了一生。
只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话语,展现了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看后一定会对曾国藩这个人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八
阳光明媚的早晨,捧起《曾国潘》细细品味了起来。曾国潘是一位晚清的名臣,他花费了大半的时间与太平军作战,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英勇奋战,最终取得成功。
曾国潘出生于湖南长沙,在他六岁时,父亲便教他识字,并进入私塾读书,他与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次失败,但仍然努力读书。父亲比他先考上秀才,他深受打击,挫折再一次激励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考上县学成为秀才,第二年又考中举人。于是远赴京城参加会试,参加应试的是人山人海,他的首次考试就失败了,更荒唐的是第二次考试竟然将诗赋的题目弄错了,显然这次又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平时的优秀,义无反顾将自己的诗赋送到了老师家中,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老师的举荐下顺利升官。
记得前两天我们刚学了因式分解,看着课堂追踪上那鲜红的叉,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道题究竟错在哪呢,这结果竟然不对?拿着题目反复验算,绞尽脑汁,可结果仍然和之前的答案一样。于是打电话和妈妈求证,结果妈妈的答案也和我一样。此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也向数学单老师求证,结果也是一模一样。此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我们老师给我批改错了。可得意并没有持续很久,第二天单老师评讲题目时,终于公开了答案,我的这道题原来是少了解题过程,所以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个叉。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细节处没有扣住,我将牢牢记住这次失败,抓住细节才能成功。
曾国潘为官一连三迁,在太平军进犯清朝的多所城市时,曾国潘被派往消灭太平军,他也从文人正式变为一名武官。他凭借他的睿智组建了自己的湘军,在日后的战争中湘军也成为了主力部队。他一向严明,故湘军被训练成了无所不胜的军队,可正是湘军的多次胜利,曾国潘变得骄傲自大,在一场大战中险些被擒,眼看着自己组建的湘军任人宰割,曾国潘不禁想要跳江自杀,幸得被手下救出成功逃脱。
成功逃脱后,曾国潘并没有气馁,曾氏兄弟在连续数日围困天京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骄傲自大,而是小心行事,等到城内的敌军粮草食尽,一举攻破敌营,这一次大获全胜,终于结束了与太平军的战斗。
曾国潘回到故乡安度晚年,61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他沉重而又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
曾国潘是一位历史名臣,在战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成功,在职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重任,这就是他成功的诀窍!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正需要他这种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吗?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九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十
据老爸介绍,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喜欢读《曾国藩全集》,他们关注的重心大约不会是历史怎么写,曾国藩怎么评价,其中曾经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老爸,应该好好向曾国藩学习。
如今读完《曾国藩全集》和其他关于他的书籍,整理出他的一些历史印迹――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曾国藩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腐败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十一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成语聪明绝顶:聪明:聪敏有智慧;绝:冠绝。形容极其聪明,无人能比如: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五回:“他本是夙根极好、聪明绝顶的人,当时都已领会。”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十二
左宗棠比曾国藩只小一岁,自称当今诸葛亮。他家挂着二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你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抱负和雄心气魄嘛。他耿直成性、刚勇忠义、嫉恶如仇;他满腹经纶却又不只会满口之乎者也;所以他时常觉得曾国藩虚伪做作;靖港惨败曾国藩受挫跳江寻死,左宗棠敢说敢言,骂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番慷慨激昂的议论让曾国藩重拾信心;樊燮事件,左宗棠身陷囹圄,曾国藩上书力保;金陵一战,左宗棠又毫无情面的直指曾国藩欺上瞒下,这次之后两人长达八年没再有私人联系;天津教案,左宗堂再次尖锐的直指错误也是伤透了曾国藩的心;后来曾国藩纵论天下人杰,纵使他伤心失落,他仍认为左宗棠之才为当今海内第一人;他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长短,爱才惜才用才,补己之短、扬己之长;这又恰恰是他最擅长的。再后来左给曾写了副对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也;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怎么说呢,同道中人相爱相杀又惺惺相惜吧。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是喜欢莺歌燕舞的,他还曾为一个歌楼女子写过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生而为凡人,谁又能够做到六根清净,摈欲绝缘呢。曾国藩就做到了。他作为理学门徒,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后来为打造一支军容整肃的湘军,他更是不近女色,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后来娶妾也是因为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确需要一个女人照顾,经彭玉粼介绍娶了如夫人陈春燕。这个女人应了他的要求,长的不过于漂亮、性格温和、识字,把他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他慢慢的爱慕上春燕。可惜好景不长,春燕患疾,在她将要离世的时候,他竟然去处理公务,没有陪她最后一天,最终没能给她一丝最后的温情与安慰。看到这里,我在想能陪在这样男人身边的女人得有多大的胸襟,不知道春燕闭眼的最后一刻心里有多少期盼和怨言。春燕死后的第四天,他半夜悄悄去了她的灵柩前,抚摸着春燕生前他送的唯一的一件红木梳礼物,久久坐了一夜,一遍遍默念着“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铁汉柔情,不动声色,深藏于心,可惜这份绵绵柔情春燕到死也没感受的到,又怎能不是薄情寡义呢。
康福的结果我最意外。两人于“康福残局”上欧阳兆熊的解围而相识;曾国藩以识人用人闻名,他称奇康福的武艺和棋艺,通过几次对弈观察,他认为康福是一个孝母爱弟、正直诚实、情趣高洁、才智超俗的君子;而康福也因为堂堂侍郎大人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从此生死追随,成为了曾国藩最得力、最信任的贴身助手。康福曾三次救过曾国藩的命,回荷叶塘奔丧被太平军掳走险些被砍头,是康福冒死营救;初建湘勇靖港惨败,曾国藩纵身跳江,又是康福跳水营救;转战江西,曾国藩三败石达开,最后一次在樟树镇中计险些被活捉,又是康福以身阻挡避免大祸;后来用传家之宝深入敌营策反太平军将领韦俊;正直正义的他为了权术争斗、为了保护他的曾大人,甚至亲手除掉了宿敌德音杭布。曾国藩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军的十几年里,一切的荣辱得失康福全部见证,于他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于私更是有天大的恩情。战天京的一战,康福遭算计被同伴枪击,曾国藩对这个出生入死的伙伴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和挂念;他写了奏折为所有将士论功讨赏,可偏偏没有康福;后来借韦俊头颅裁撤湘军更是让康福对他的曾大人彻底失望。最后一局围棋,这个片段我读了三遍。我理解康福用最后一局棋划清界限的决绝;曾大人身在权术界,不管是不是身不由己,一将功成终归是骨山血海;他的博学、智谋、手段都注定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不是,英雄。
曾国藩临终前给他的孩子们留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他一生总结的家教。一是慎独则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老则身钦。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也是从《道德经》这里豁然开朗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曾大人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所以他一生坚持自律,勤奋有恒,小事易为难坚持,坚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于是他坚持早起,每天早晨必做练字临帖;每天不管事情多忙,坚持看史书5页,坚持写日记;每天打坐一小时,静心养性;甚至最后戒了烟、戒了色。自律这件事是很难的,坚持一生自律必定能成大人物,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谈及读书和写文章读书在于熟读深思,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看指的默观;读指的高声朗诵;写指的抄写;作指的是写作练习,这四字诀窍我印象深刻,想着以后可以尝试实践。写文章呢,他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最高的境界为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做人也是一样,将刚强藏于柔弱之中,将申韩融于黄老之内,乃为官之佳境。这些家教也浓缩出那句名言: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正应了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十三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太平天国的灭亡,对于大清王朝的灭亡,对于曾国藩这一传奇人物的人生以及心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末名臣之中,军事决断当看左宗棠,高瞻远瞩当看李鸿章,而知人善任当看曾国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这一块处理得非常不好。曾国藩实在是学习的榜样,身边贤士如云,使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翰林学士,成为军功卓越的名臣。而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并却也是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使自己在这样一个诺大而腐败的官场时局中显得格格不入。大家排挤他,军事上遭遇失败、政治上遭遇冷落的曾国藩回到荷叶塘,隐居之中得到高人指点,习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曾国藩的这段经历令我也收获颇多。这世间,太多的人与我们不一样,或许在我们眼中,他不对甚至十恶不赦,但是我们不是天地主宰,无法去判定和决断他人,所以与人相处要淡然,锋芒毕露必然会造致祸端。而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记得自己的初衷与目标,这样才不会因小事而烦扰,志存高远,胸襟宽广,方得始终。
胡林翼临死之前对朝廷的担忧,对曾国藩的嘱托,经历史的验证,宿命一样准确,洋人的坚船利炮对于清朝的打击远甚于太平军与捻军。而这些东西的出现,也强烈的冲击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观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了学习和借鉴。于是,买机器、雇洋人、办洋务、开办京师大学堂、派遣幼童出国学习……曾国藩的后期开始了对中国意义深远的事业。人们鲜少能记得他抗击太平军的辉煌,更多的记得他以开阔的胸襟支持洋务事业发展的功绩。正如陈广敷所说,大家对于清王朝已经没有期待了,人们希望的是改朝换代开辟新篇章,所以曾国藩之前所谓的抗击太平天国的功勋没有赢得百姓以及历史的认同。曾国藩在与曾国荃的话别中说,湘军能够成就如此的地位,更多的在于运气。多次兵败后寻死都有人相救,并使军队扭转败局。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曾国藩信了,我也信了。或许过早的认识天命这一词会使人觉得唯心主义了,也会就此而放弃去努力了。但是很多事情就是冥冥中的注定,而这天命取决于你前期的积累,取决于你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大起点、大背景。我们要学着去模糊掉自己。
如果说每个人都负载着历史这一任务前进,那不得不承认,曾国藩是极大的推动者,他个人洁身自好,颇具儒家风范,然正如康福所认为,他又是一个极其虚伪的人。因为他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现在大家看来或许在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他没有错,一切都是明智的选择,为求自保,别无他法。可是历史上所谓的英雄人物好像都有极强的鲜明特征,曾国藩的多面玲珑使他能够很好的周旋,却不足以使他成为大英雄。说到底,一切都是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强。
商政必读《曾国潘》,曾国潘的一生教会世人的不仅是如何读书养德,更多的是如何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一切都并非偶然,一切都刚刚好。我们不能说一定要去坚守些什么,而是要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学会变通,能够学会判断对错,更多的学会舍予,更多的学会淡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9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