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书心得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6:19:04
致良知读书心得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4 06:19:04     小编:紫衣梦

人生是一次次的试错与总结,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案例或实例,使总结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接下来是一些名人的励志语录和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一

这篇文章写于15,阳明先生在15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15,他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这里盛产土匪,山民经常**,占山为王,攻城掠地,危及政权,成为一方大患。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官兵来时,土匪轻易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而且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山下亲人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都收效甚微。

王阳明推出的十家牌法,就是要求每家要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都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家门口。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填写了是否有残疾人,怎么残疾等资料。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巡查,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并不时搜查,一旦发现有没有的牌子上记录过的黑户,就立即报官。倘若这个黑户来历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都要受处罚。十家牌法的做法,非常有效,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在百姓那里,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了,对遏制土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循此而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真可以不劳而致。

从十家牌法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藏匿一个亲人土匪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久不会收留土匪,甚至还会把土匪送到政府手中。

王阳明先生仅用两年时间就剿除了猖獗数十年的赣闽湘粤著名土匪詹师富、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日能、高快马、龚福全等人,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平定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挽救了江山社稷的危难。他的军事天才,就是把心学转为卓越事工的实践。心学使他内心非常强大,使他迸发出超人的智慧和能量,所以称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伟人是实至名归的。

王阳明心学对现代有很多启示,如何拓展员工心性,让员工心中良知迸发,发挥员工潜能,增强员工心力,制定更好的绩效,是每个管理者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对照十家牌法,也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致敬伟大的新时代。

中华大地哺育了中华圣贤,中华圣贤创建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儿女。与今在中华大地上,中华儿女创建了中华盛世的新时代,这是我们过去的四十年,以及未来的三十年,我们如此幸运生逢在这样风起永诵的时代,一个风雨无阻的时代,风雨兼程和风雨同舟的时代。

我们有幸与这个时代,1978年改革开放,感觉到坚冰开始融化,窗子开始打开,新鲜的空气开始吹进来。

1992年再次将改革开放的春风宣起。

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里程碑的时代。“在至前,人们认为美国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而今天中国将是推动全球化最主要的力量。”

为什么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白立新老师阐述了三个观点:。

第一,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舒展空间。

当我们的心中舒展的时候,我们的天地就开始舒展,我们的舞台随之广大,我们的事业自然有机会再上台阶。这个时代首先提供了舒展生命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件事上如此波澜壮阔。人类历史一定对这段予以浓墨重彩的记忆。

第二,这个伟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充沛的问题和挑战。

没有问题和挑战,如何展现我们的才华、智慧,胸怀、能量、仁爱之心。正因为有充沛的问题和大量的挑战,才能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行。

第三,这是一个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追随圣贤,终于我们有了垂直攀登的成长机会。过去若干年,我们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人都无法突破平静,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我们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凭借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份生命的能力。来成就这份事业,为什么时代在发展,可我们还停留在一个平面,难以超越自己。就是我们没有垂直攀登的机会。每个人都想提升自己的道心。可是何其艰难,上天无门啊!而今天我们有机会牵手圣贤,追随圣贤,终于有了垂直攀登的机会。圣贤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层次系列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经验的扩增,使得我们的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要真的实现突破性的增长。真的迈向伟大,我们需要读懂这个时代,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行。

面对过去40年未来30年,波澜壮阔的70年,用怎样的一个字来开阔!风起云涌,风雨兼程,风雨同舟的70年,心中涌现出出来一个字“心”,每个人都拥有的那颗心。这是人世间最大的秘密。它也包含了无尽的宝藏。我们用五句话来总结“心”的特征。

“心”为何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心”是我们一起力量的源泉。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厚德才能载物。

我们这颗心拥有无尽的宝藏。也拥有无穷的奥秘。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讲的第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阳明先生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我们心中原本就有。之所以我们的生命没有如此的舒展,没有绽放,没有光芒万丈,是因为我们被两样东西遮住了。一种叫无明,一种叫做欲望。

所谓无名,就是我们事是而非的思想,我们从其他的地方听来的偏知偏见,邪知邪见,错知错见,把我们引到邪路上去啦。这就叫不明。欲望:就是我们各种贪欲,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的心灵宝藏。这是关于人“心”的第一真理。第二真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什么?在条件具备时,就会结什么果。世界千变万化,但是变化的规则不变,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不变。

第三条解放思想的本质是舒展人心。中华文化可学而至。圣贤文化可学而至。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心上。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得的根本,厚德载物,厚德才能载伟大的事业。

为了拥有这四种德,为了提升这四种德的层面。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心,而为提高我们道心,最根本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经过假期认真学习,我对《致良知》这本书很是喜爱,除了每天的学习与感悟,还要读书,因年龄大了,读文言文甚为费力,但我深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有所感悟时,才知认真读书的乐趣。

阳明心学的源头活水在佛学,释迦摩尼的一出世就是人类的智慧的巅峰,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常想:入世以阳明为上师,对我而言,阳明心学如一条山路,佛法如一座山,正是这条山路,引向我走向了佛法的这座山,但也正是站在这座山上,令我清晰的看到一条通往光明与开启正能量的大道。

基于正能量相互吸引的原则,机缘巧合,就在我对阳明心学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校领导通过各种方式给一中全体教师组织了集体培训,在这里,我要特别感恩刘丽萍校的正确引领,我被阳明心学所折服。在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在同修的相互责善、相互砥砺,在导读与指正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心真正能静下来,学习能用上真功夫,能落实到生活与工作中。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我会加强学习进度,只要有交流的机会,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通过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

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之前120天的学习只是起点,致良知的修习没有终点,终生学习,终生践行。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进而经营好企业,为公司员工伙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为公司成为最具幸福感互联网企业而付出努力,立志帮助100名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传播1000名同修学习阳明心学。

作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阳明,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深感惭愧,后来,在县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参与了《致良知》的学习,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并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幼儿园的集体学习。这段时间接受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经过几天持续地学习,这几天感受颇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过学习,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我们会走得更远。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二

在学完《致良知》后,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三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___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___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___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___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四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之前120天的学习只是起点,致良知的修习没有终点,终生学习,终生践行。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进而经营好企业,为公司员工伙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为公司成为最具幸福感互联网企业而付出努力,立志帮助100名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传播1000名同修学习阳明心学。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五

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而注重在能够改过。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许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领导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发展。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更好的学习知识、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六

王阳明如果只是个书生,官僚,或者只是个武将,就不会那么知名,影响深远,也就不太可能会有这本传记,当然更不会有这篇书评。另外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将,本书的作者周月亮先生喜欢打比方,也算是传统诗意的延续,比如书的一开头,他就把传主比成一只缀着驼铃的鞋。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十字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之前看过一些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有些很短很粗糙,有些则干脆就是在讲故事,这么一来很容易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写成了神仙。而这本《王阳明传》不存在这个问题,整个结构是夹叙夹议,并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份以王阳明为主题,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讲稿集。

王阳明亲佛近道学养生,他把儒,墨,释,道的精华一体化为心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波折不断,不过归根结底他有个最大的特质,是个病人。五岁后才开始说话,读书时也“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后来用练习书法的经验阐明格物致知的原理。接下来就是像朱熹一样格竹子,不过他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却得了肺病,又病倒了。但另一方面他却又是个有侠客梦的人,13岁时他就在京城四处逡巡,想了解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实战情景。他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是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不单是唇舌之论。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癖好是讲学,不管有多落魄,多苦难,甚至有点“对牛弹琴”时,他都无法放下这个癖好。比如他在虎溪山上就讲静会,让人收放心。但他的静坐和禅坐有不同,禅法的静法追求入定,而王阳明则认为人不可能无念,他只追求正念,不求神通,息息去私意,存天理,这样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理论,在心学中自然不胜枚举。

虽然很容易发现作者对于王阳明的浓重感情,据说为此书披阅十载,不过也不完全是以一种粉丝,迷弟的心态来写此书,不以尊者讳。比如说到王阳明曾将朱熹的很多主张言论,分为中期未定和晚期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来针对朱老夫子自己,但具体这么做却是以偏概全,只是为了阐明王阳明自己的主张。作者显然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

而在传记的收尾处,作者这样描述王阳明的一生,是“不见容于世又在俗世获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却又负屈抱冤的一生,名满天下毁亦随之,他的性格也是飞扬与谦抑兼具,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一股豪气一派静气。”……“他是一个从那边过来的人,一个战胜了时间的人,一个把本能变成良能的人,一个把杀人的工作变成普度众生的人,一个让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七

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1917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惊叹其文之气概,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虎躯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王阳明在日本倍受推崇,我们所熟悉的稻盛哲学更是源于阳明心学,可就是这个根在中国的宝物,在我们国内知名度与历史贡献严重不符,皆因为与主流的唯物主义相悖,在学校教育中,被当做唯心的反面教材。尽管王阳明对于我们十分重要,但一般人似乎并不在意。贵州龙场阳明洞虽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游人很少,很多贵阳人都没去过。龙场开悟”?什么开悟不开悟?与百姓没有关系。日本学者高度重视“龙场开悟”,矢崎胜彦曾五次来阳明洞。十六世纪王阳明学说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作用。王阳明促使日本人思想解放。

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这位浙江青年,就是蒋介石。

实际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学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惊了世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一举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说:“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

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蒋经国学后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

蒋介石和蒋经国用心学的道理治理台湾,几十年下来台湾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然而,由于教科书将王阳明归入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等原因,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长久以来不为大众所知,知名度远远小于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很多大学生甚至连王阳明是谁都不知道,而知道王阳明的人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和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于其他学术无论是佛道儒三教、三纲领八条目、还是程朱理学的论断都源于此,由于看问题视角的不同,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军事、政治的应用,更体现心学的炉火纯青。王阳明的焦点学说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焦点概念,王阳明有良多哲学命题,好比说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晚年他首要是讲“致良知”,致良知是他平定宁王宸濠之后提出的一个焦点概念。“良知”来历于《孟子》,“致”来历于《大学》的“致知”。“良心”和“良知”有何分歧?我认为良知也就是良心,不外良知加倍正视良心的自发。你心里不忘本,有时候你可能不自发,可是良知着重的是这个“知”,着重强调良心是一种精明的、醒觉的状况。这个良心为主体所知,是一种自动的、精明的状况,所以叫“良知”。

王阳明除了是个学问家以外,仍是个实践家。在他这里,准确不准确必然要用本身的心去察看判定,不克不及盲目地必定或者迷信外在的工具。自从他确立了心学的立场今后,他就在心学的根本上不竭地扩大,跟着实践的进展,王阳明的思惟也在不竭地扩展。阳明有句话:“某于此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意思是我的学问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颠末了良多存亡奋斗、人命交关的艰难的情况和邪恶的势力,不是那么平展过来的。王阳明晚年的“致良知”有一个很是精到的意思,即这两个标的目的是互相补益的。

从内到外的标的目的,是从孟子出发,再加上龙场悟道确立的心学立场,认为每一小我生成都有良知,干事的时辰要把本身的良知推至到外面去,就是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时辰,要让良知做主,即确定它的标的目的,不克不及做坏事。另一点就是从外到内,当你把你的良知推至出去做具体事的时辰,会获得具体事物的常识。

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争了几千年,吵了几千年,至今尚无定论。简单的说:知,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国父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也有人认为,知易行难。

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明朝的一代圣贤王阳明。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现代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这四家他都当之无愧。古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谓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圆满。中国历史很悠久、很灿烂,中国的历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没有几个。

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不但剿灭了危害社会上百年的江西广东等地的匪患,而且率领一群不到3万的乌合之众,平定宁王朱宸濠10万精兵。立德方面,他德行圆满,很多得道高僧、道士都被他折服,他的德行甚至也感化了他的敌人。立言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他的心说,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念,漂洋过海,深刻的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方,是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的理论支持。

在我新中国的历史上,两次碰到这个知行问题,绕都绕不过去。第一次知行合一的结果是: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大碰撞是“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从此邓公开始了他那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改革,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人生,原本就是一张张白纸组成的书卷,有心的人,用心书写,满卷花香,缤纷摇曳;无意的人,匆匆走过,一片荒凉,苍白寡淡。无论是繁华还是悲凉,欢乐还是忧愁,最终都会被历史的烟云遮盖,落满厚厚的灰尘,唯有那些如同星河般的人物,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泛黄的纸页中闪闪发光,千古流传。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八

因为第一次看《王阳明心学》(罗智著)觉得费解,所以看到一半时找到了《知行合一》(度阴山著),本书通过清晰的描述王阳明一生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充分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把圣学表达的通俗易懂,非常感谢笔者的用心。“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以“致良知”为准则调整自己的心态,反复练习,即可拥有做事的智慧和坦荡的行动力,修身尔后达天下。“知行合一”的秘密武器就是:简单到只要我们愿意“致良知”,就能明辨是非善恶,扫除心里恶习的蒙尘,照出朴实无华、善良的自己。

但是要从“致良知”中得到“大智慧”,就要能克己自律,一旦内心萌生不好的念头就要立刻掐掉萌芽,良知令我心能辨善恶,意识到自己“动心”了,及时修正还来得及,因为还没有得到“私欲”的利益,割舍的痛苦就不会放大,那就能快刀斩乱麻,所以“致良知”守则一:是能发现自己内在的恶,去除内在的恶;但是对于已经发生正在享受的不好的欲望,实践中克制起来很难,就像吸毒,吸毒的时候欲仙欲死,不吸毒了就百爪挠心,可是继续吸毒下去,又会加重自己的罪孽,不吸毒时又想得不得了,然后就一直在克制自己的过程中挣扎,痛苦不堪。(我想象中吸毒应该就是这样。)循序渐进“戒毒”的过程就是实现“良知”的过程,那么“致良知”守则二:是能发现自己外在的恶,去除外在的恶;可欲海无边,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私欲的挑战,我想我们尽量掌握好一个“度”,遇大事不为一己私利伤天害理,遇小事追求彼此合适,对他人宽容,也对自己公正。能做到君子坦荡荡立于天地间,就足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修心不是把自己搞得惨兮兮,而是追求情理结合,洞察自然规律,融入自然规律,用好自然规律,那也就算能自顾“知行合一”了。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九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学习没有终点,要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

首先,读完《致良知》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受触动。在里面我看到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经历着各种各样痛苦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的一些小小选择都能够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本书以很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我们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以及一些道德上的问题,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忽略的问题,感觉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其次,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关注了马克思的思想。他通过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解决方法。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产生剥削和压迫的现象。而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推广社会主义制度,让劳动者在生产中掌握主导权,从而实现对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最优化。

再次,我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一些类似于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书中,作者诠释了党和人民之间独特的关系。他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活动,打破了国内的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等种种危害。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就需要对党和人民充满热情和信心,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我通过阅读得到一些启示,例如要做到诚实、善良、公正、勇敢,还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身处世界的时候,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的引人入胜,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社会和人性的多种层面,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更加成熟,思考更加深入。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铭记这本书的启示,不断地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一

xxx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二

良知,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它是指引我们行为的准则,是我们心灵深处最为珍贵的财富。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考验良知的道路上时刻都在,它既来自内心的声音,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形式,分享我对于良知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良知是灵魂的声音。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良知会提醒我们别忘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信念。比如,曾经有一次,我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选择题,A选项是正确答案,但我内心却坚信正确答案应该是B选项。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在试卷上选择了B。虽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我心中的那种平静和满足感告诉我,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这种感觉让我更加坚信良知是灵魂的声音。

其次,良知是人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曾经有一位朋友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受欺负的同学,虽然她可能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她的良知使她坚定地走在了正义的道路上。她的行为鼓舞了周围的人,并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良知是人们内心坚守正义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听从良知的召唤,勇往直前,就能够跨越任何困难。

再次,良知是道德的归宿。良知是我们在每个决策中都会遵循的道德准则。它是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基石。当我们犹豫不决时,良知将为我们指明方向。比如,曾经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个小偷行窃的场景,一部分人群选择视而不见,而另一部分人士选择挺身而出捉拿小偷。在看到这一幕时,我内心激起了一股无法抗拒的冲动,我也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通过这个事件,我理解到良知是道德的归宿,不仅是我们个体内心的引导,也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源泉。

此外,良知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践行。良知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体现。某天的午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有一个钱包,我立刻捡了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些现金和身份证,我知道我应该把它归还给失主。于是我询问了旁边的路人,得知失主住在附近,我迅速走到失主家,并把钱包归还给了他。他对我的行为表示了感激之情,我也为自己的良知所引导而感到自豪。这次经历告诉我,良知需要我们通过积极行动来践行,在社会中树立起道德的榜样。

最后,良知是我们自我提升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这个内心的导航仪,它能够引领我们在追求成长和进步的道路上往前走。比如,曾经有一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想退缩,但我的良知告诉我,成功需要努力和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这个困难,取得了进步。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听从良知的引导,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总而言之,良知是人们内心最珍贵的财富,它是我们道德准则、精神力量和自我提升的源泉。通过遵循良知的声音,我们能够成为更加勇敢、公正和有责任感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倾听良知的召唤,并用行动来践行良知的指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道德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三

良知是指人类心灵中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人们对善与恶、对是非的辨析。良知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本能,它引导着我们行善、正直、诚实和慈悲。良知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但它也需要通过日常的修养和锻炼来提高。下面,我将从感悟人生、明辨是非、言行一致、积极向上和回归本心五个方面,谈谈对良知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感悟人生,是良知的重要体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和物质成功,更是一次个体心灵的磨练和提升。在经历各种人生罗曼史之后,我深深地明白了物质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与否。良知告诉我,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层面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通过感悟人生,我逐渐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重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明辨是非,是良知的核心所在。一个拥有良知的人应当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暗示,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然而,良知给了我们真理的判断标准,让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对与错,善与恶。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我总是牢记良知的准则,对待他人和事物都用善良和公正的眼光去看待。

言行一致,是良知的具体表现。良知告诉我们,内心和行为要保持一致。在现实中,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正派,但却背离了自己的良知,私下里做着种种违背道德的事情。然而,这种表面的做作只会让我们产生厌恶。所以,我认为言行一致是一个人的底线,也是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方式。只有时刻保持良知,言行才能与内心相契合。

积极向上,是良知的进一步要求。良知不仅要求我们不做坏事,还要求我们积极向上。这意味着,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和事都要用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在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我们用良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人生,就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化解灾难,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因此,我坚定地认为积极向上才是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追求。

回归本心,是良知的最高境界。良知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天性和本真的力量。每个人都是与生俱来就拥有良知,只不过在周围的世俗诱惑和微词中,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因此,回归本心意味着回归自我,去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内核。通过反思、冥想和自我觉察,我开始逐渐认识到良知的力量和意义,也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之,良知是人类心灵中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人们对善与恶、对是非的辨析。感悟人生、明辨是非、言行一致、积极向上和回归本心是良知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指南针。良知引导着我们走向善,让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让我们铭记良知,让其成为我们行为的底线,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四

良知是人类本能的判断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约束自己的伦理规范。一个有良知的人必然是一个道德高尚、正直诚信的人。在长期的思考和观察中,我对良知有了一些深刻认识和体会。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良知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良知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良知是人类的一种道德感知及价值判断能力。它产生于人类的内心深处,是人类在行动之前从自身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判断是非、善恶,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的标志。良知具有指导、评价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良知的准则,坚定不移地维护道德和伦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合法合理,道德规范更加明确。

第二段:良知与自我保护。

良知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准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相对稳定和持续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良知的准则,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众多事情中,个人利益不应该高于社会利益,以避免出现人人自卫的局面。一旦脱离了良知的约束,我们就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错误选择,甚至违法犯罪,使自己身败名裂。

第三段:良知与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既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伦理准则,也是良知对我们行为的限制和要求。这种规范可以有效地约束我们的行为,避免我们做出盲目和不理智的决策。在行为中遵守道德伦理规则,是体现人的高尚品德和正确处世态度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在良知的引导下才能做到守法守规,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第四段:良知与生命意义。

良知不仅是每个人的内在准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命意义。道德行为是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充分体现,良知准则则是实现这种价值的基础。良知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它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处世方式,是一种避免偏差分析、形成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第五段:良知与社会责任。

正是因为良知是社会行为的指引和评价准则,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良知,还要担当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良知,但有的人疏于发挥,甚至丢失了自己的良知。我们不能只站在个人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要求。在全社会的期望中,我们必须肩负起自驱、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意义上更优秀的角色。

总之,良知是人们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幸福,也反映了人类的高尚品性和文明素养。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保持正确正义的思维,回归良知的本质,努力追求更高水平的道德生活。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五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升整体的素质,就能解决学习与事务之间时间调配的问题。

致良知读书心得篇十六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954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