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编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易于理解和吸收。这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一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生带来了很大就业压力。毕业生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生存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分析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二
在知识管理中,构建知识仓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模式。比如,在建立健全各类档案材料的过程中,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录入等环节正是知识的获取、整理和保存的过程,也就是构建知识仓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档案资料的新增与变更,即是知识管理中的更新与重组;在对档案信息经过不间断地更新和重组,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这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在被查阅和利用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构建高水准的知识仓库,人的创新精神和集体的智慧需要不断地加强,如果在知识采集和更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差错,都会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在构建现代化知识仓库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更需要在各级档案部门中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科学有序的工作氛围,唯如此,才能承担起构建知识仓库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强化传递知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知识管理活动包涵了以下几个内容:识别知识、产生(新)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其中传递知识是档案管理领域里最有价值的工作环节。据考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有局域网,但是,运用局域网传递知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大量有价值的纸质档案如何迅速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各种不同级别的档案如何做到适度保密而又能良性传递?这都是档案管理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构建知识仓库只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促进知识的传递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命脉,实践证明一个档案部门只有加速知识的传递,才能使本院校各部门获取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转化知识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一般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各类文献中的可识别的信息,比如图书、情报、档案等。其中档案管理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经验或观点,它属于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从而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此外,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如何使传统的纸质知识管理逐步过渡到电子知识管理的状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管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手写办公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无纸化办公,尤其在现代的知识管理数据库中,除了excel电子表格,还出现了各种管理软件。实践证明:电子文档的建立已成为当今档案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不仅便于传递,而且容易识别与读取,是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形式。
四、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追求知识应用的价值。
在档案管理整个工作过程中,其实都在为需要者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流的管理都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手段而已,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提取信息者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从而学习和利用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以便更快更好地使用信息并采取行动,而达到所期望的目的。企业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高校是为了不断提高教科研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知识管理的确都只是个手段,一个服务于多方面发展领域的阶梯。知识管理最终会对我们社会乃至全球的进步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走信息化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一所高职院校能否拥有一支专业化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否拥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系统?是否能为本院校各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及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信息?往往是决定一个高职院校能否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抓住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加速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创新知识产业链的过程中,在锤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的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更好地达到知识即档案材料的收集、传播、更新与再利用。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三
摘要:本文就“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界定,同时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来,并对地方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体现为:
1、具有从事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2、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累计达到两年以上(每年累计不得少于三个月)。
3、已具有非教学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转而从事相应专业的教学工作,高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中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两年者。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
5、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地方工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来职业教育。
自发展以来,便定位于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提出,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思路而受到高度重视。相反,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精英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化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处于由大转强的内涵式发展关键时期,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特色办学业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内涵式竞争的主流,特别是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地方工科院校更是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新型实用人才为主。因此,应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中来,加强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1、转变观念,加强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认识。
打破传统的“双证书”“双职称”的限制,以提高专任教师的'指实践指导能力为根本目标,制定具体的、明确化的能力标准,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方式等。
2、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具体、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双师”评价体系,是引导和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和有方向性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有力导向,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规范。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教师队伍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强化教师的实践培训。投入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选择地选派一批在本科学校有较高影响力的在职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业一线、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拓展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了解,通过与业内专家和一线员工的工作交流,有助于帮助教师捕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社会实践的热点,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建立起联合培养机制。依靠地方高校的行业属性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同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起教师联合培养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到工厂、企业顶岗工作,走上生产一线,通过实际生产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对实际生产的理解,更新观念,在多学科多领域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理念和精神。
5、聘请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发予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讲学。聘请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托生产实际在工作现场为学生讲授生产技术,提高学生对生产实际的直观认识,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让青年教师逐渐融入到团队中去,同时吸引和利用科研团队到教学队伍中,以其承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充实教学队伍的工程背景知识,增强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力。
7.充分发挥以名师工作室为发展平台的吸引作用,汇聚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名师和专家,大家相互交流,形成“周周有人学,月月有人讲”的动态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洁,吴羽纺等.综合性大学生物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j].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四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
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五
[摘要]职业院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在全国都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自身课堂实践来论述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途径。
1.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多数为初中毕业,由于农村地区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必须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只教他们专业技能,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辍学。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走上歧途,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职业道德习惯,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发展密不可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有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素质化,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他们在招聘技术工人时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国内一家公司招聘时,在笔试中就有:请问你所在原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答案,只有一个人早早交卷,最后只有这个人被录用。因为他的答案是:这涉及到原公司的商业机密,将其泄露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三星电子某部门主管曾表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以继续培养,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
语文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语文课文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树立正确教学观与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培养能力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
(2)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懂得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任,身为当今语文教师,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个人知识修养、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便可让它成为现实。
(1)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
在信息时代,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有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如文秘专业应强化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应强化财经类应用文写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学以致用。
(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拓展训练中,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开展课堂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说话”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细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即个人的心理面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细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凭借丰富想象所写下的光明世界,去感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可利用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奋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以及联想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素琼.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进行素质教育.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商玉芬.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国轻工教育,2004,(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六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付菊,),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孙泽文,,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作为供应商的家庭的讨价还价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收益是影响极大的。高职院校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也就提升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双师素质”教师扩大了高职院校的“进货”范围。高职院校培养了足够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后,就可以按需要开设为了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各种实训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学院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一家庭让他们的子女报考这些院校。
其次,“双师素质”教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时,一个主要的渠道是招聘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的人员,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除了能把专业课上好之外.还能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背景为所在院校增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为学校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再者,“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求职和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相对于其他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对企业招聘、企业用人制度等都更熟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强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求职成功率更高,同时也就加强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三、“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购买商品时,往往都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通过压低价格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果顾客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在买卖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卖家(即企业)就会陷于被动,被逼让利而减少收益。对企业是如此,对高职院校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对于高校的“产品”――大学毕业生,“顾客”即用人单位具有了越来越大的挑选余地。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属于职业性质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更为挑剔,“顾客”具有极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一方面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得到了针对性的培训而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在“顾客”面前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势,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四、行业内现有同行间的竞争。
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15所,因此,高职院校同行之间存在无比激烈的竞争。竞争一般在师资、教学设施、价格、广告、服务等方面展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越演越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前面已经阐述,“双师素质”教师由于非常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和更具实操性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因而比竞争对手更能使“顾客”满意,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强大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些教师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一来可以从信息上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来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和应聘甚至就业的机会,从而使所在院校能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既能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规模,也能及时规避各种风险。
五、“替代品”的威胁。
波特指出,本来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互为替代的,所以在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竞争,这就是替代品的威胁。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是向企业基层提供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自然也会面临来自提供类似产品的替代品威胁。提供的类似“产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面通过参加社会技能培训提升了职业能力,从而可以与高职学生竞争。二是职业中专通过职业资格培训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来抢夺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三是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持续大量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些本来以掌握理论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学生也开始通过第二专业或职业资格考试等强化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为了尽快就业,他们降低身价来应聘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岗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造成威胁。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替代品的威胁:一是实施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挤压提供“替代品”学校的生存空间。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定向班”,在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上进行合理配置,减少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摩擦。二是提供更周到的和质量更高的服务降低“替代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三是通过实施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拉开与“替代品”之间的就业档次,减少“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潜在的进入者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上再分一杯羹,从而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在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最终导致现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与此类似,已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在位优势,但也照样会遭受来自社会其他力量办学的潜在进入威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因为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进入或不敢轻易进入:一是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光是师资的培养需要投入,而且“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所需的教学设施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二是降低了潜在进入者的预期收益。三是增加了潜在进入者的生存风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而使其投资回收期更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风险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起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庆文.特许经营发展加盟商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10(5).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七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的主体,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进步,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完成职业使命。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途径。
青年教师需要发展,这不但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谋求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而且,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建设。青年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来谋求发展。笔者对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谈谈几点认识。
一、做好个人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这点很重要,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的三、五年内的职业成就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会决定他以后的发展状态和水平。所以,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朝着目标踏踏实实地努力,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青年教师从业、从教时间不长,对职业规划、个人规划都没有概念,其实这时是很需要有经验的导师为他指点的,所以青年教师要请求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对自己进行考查、评估,分析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现在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以后会什么样”,在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帮助下规划好1~5年内的专业发展轨道。在规划期内可以通过这么一些途径充实自己。
(1)青年教师寻求一个短期的发展目标,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如申请参加“一对一”、“帮传带”等传统活动,参加教学小团队、科研小团队等,充分争取得到老教师们的帮助,获得自身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2)年青教师要“找任务”,即主动承担各种教学任务,承担科研项目,落实任务指标,甚至“任务合同化”,把自己置于一种较大的压力之中,有压力才有动力,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尽力去完成指派的任务,增加自己的责任感,能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基础、有一定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所反思、获益,从而会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或适合的发展方向,那自己就是得到发展了;但是所接的任务必须适可而止,不能太重太杂,不能让自己疲于应付,不知所措,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完成任务,还生就了厌恶、恐惧的情绪,造成心理失衡,反而就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3)青年教师要发展,还要敢于“要位子”、“抢位子”,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任某个职位,而是要在领导的允许和支持下,敢于说话,参与建设、决策,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合适自己的空间,这样可以发挥主人翁精神,调动工作积极性,激活工作动力,获得完成自己的任务所需的资源;青年教师要争取多参加各种国内外研讨班、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全面发展。青年教师的发展要争取达到“一年入门,两年成材,三年骨干”的成效,这样不但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储备,有利于高职院校保持充足的发展的活力。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但深谙教育理论、有着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很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就是“双证书”、“双职称”,如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各种行业资格证;既有讲师、教授等职称,又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的职称。其实,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其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为“双师型”人才最为合理,这也势必是最终的趋势,因为高职教育突出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这就要求其从教人员本身具备“双素质”、“双师型”。青年教师要成为“双师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
(1)申请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如同毕业生走出校门一样,青年教师也走出去,投身专业实践,感同身受,一方面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实践能力。当挂职锻炼后重新回到校园执教的时候,必定对高职教育有着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教学会带着更强烈更准确的实践目的,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必定有更大的说服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更能拉近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2)青年教师要争取在企事业兼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观念也不断在更新变化,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单靠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但教师的岗位就在校园里,如何才能将理论很好地联系实践呢?所以青年教师应该争取在企事业兼职,这样能够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技术更新,紧跟学科前沿,及时反馈在教学上。青年教师工作精力旺盛,完全有能力兼顾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不用过分担心其顾此失彼,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在企事业兼职的措施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自身发展都是利远大于弊的。
三、作为教师,授课能力是立足的根本。
虽然高职院校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是要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青年教师要刻苦钻研、潜心琢磨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以后的每一节课,多听课,不但要多听老教师、名教师的课,从中汲取宝贵的授课经验,也要听青年教师、新教师的课,这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青年教师自己授课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诸多不足;还要多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请别的教师给自己多提建议、意见,帮助自己提高授课水平。
四、注重学历学位提高和职称职位提高。
青年教师的发展要不断补充各种知识,除了平时阅读书籍获得外,更好的方法就是参加在职进修,这样一方面自己学习了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或学位。应该说,用人单位一直都是很注重人员的学历和学位高低的,而且在目前的各种社会制度下,高学历高学位始终要更占优势。随着学历学位的提高和工作量的积累,青年教师要及时在相应的年限内评定自己的职称,一方面是工作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可以承担更多适合自己的任务。同时,“教而优则仕”,注重在职位上的晋升,这不但是青年教师发展道路上实实在在的进步,还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创造更好更广阔的空间。
五、参加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一直都很重视产科研,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项目,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发表论文、获得成果,完成学院的科研任务,指导了理论教学,自己还能获益;而且参加或主持科研项目又能对青年教师评定职称、职务很有帮助,所以,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科研开发的兴趣,找到自己科研方面的长处,一方面要保障自己从事科研开发的精力和时间。青年教师应在完成校内教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再拓展参加企事业科研、工程项目,甚至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争取在科研开发领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是和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的,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不是单靠教师个人就能获得发展,也不是单靠高职院校这个集体就能发展,而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希望能探讨出更多的途径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建生.教师发展的校本路径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4).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八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从高职院校入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动态化的,这就给学校对其考核和激励提出了挑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其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此一来,学校与企业都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都认为其考核与激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导致学校放松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水平。根据以外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也确实对“双师型”教师实行了必要的考核,但是其考核过程严重缺乏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其工作的考核也比较盲目,从而影响到了他教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改善我国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好协同培养工作,一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培养其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其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也是培养其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任务完全交给企业来完成,学校应该协调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当然,协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其基本建设过程主要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双方都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间接科学技术手段,拓宽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空间;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并支持其人才从事“双师型”教师行业,学校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来接受“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带来,旨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转型的标志,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协同培养的模式。当然,学校与企业协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为视觉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项目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比如研发项目等,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培养了人才,还能使双方能够不断追求前言科学技术。分开来说,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及时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对企业来说,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课程等都需要双方的参与;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实践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企业只是作为明确的双方,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学生等的协调参与。针对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他们应该以人才为核心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知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
作者:郭学霖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凌总成,朱友强,沈宏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对接——以煤炭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2]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程宜康,傅小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行动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31)。
[4]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九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一种以就业为重心,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发展思路,在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本文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时可以采用的策略。
当前,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已经转移到对其能力的培养上来,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更强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上更加得心应手。从这点来看职业院校应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有必要对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该以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为基础,在进行课程的选择时,应该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刚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能供不应求,职业院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在开展课程体系创新过程中,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前提,要以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基础,要以工作中应用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为中心,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学生在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外,还要结合其他一些能力比如说交流沟通、自主独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新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过程。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取得更大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原有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操作的教学弊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从未来工作出发,加大实践教学的机会,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充分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情境教学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该注意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提供的各种信息咨询、岗位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必要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有的消耗性实习。在进行实习教学时,也要采取相应的先进方式方法,遵循下面的模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即老师指导、规范演示、学生操作、实习检查、考核评价、老师等步骤,一步一步地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学中方法过程的改善,都离不开老师,可见老师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改善优化过程,老师的组成方式不能单单的以理论水平作为依据,老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实践水平以及知识的构成都应该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课程的设置,从社会中聘请那些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老师,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不仅可以大大改善职业院校自身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拥有丰富经验人员的引入,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从而改善学校原有的陈旧教学形式,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多的关于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宝贵经验。
四、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改变原先实训基地功能单一、使用利用率低下的状况,建立一种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实训基地模式。在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通常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利用政府投资,根据相应的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建设,学校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有政府出资,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为不同职业院校和社会其他团体提供服务;第三,开展校企结合的方式,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使用和发展;最后,利用民间的资金建设,对外界和学校实施有偿性的使用。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建设模式,实训基地都应该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模式,除了向职业院校提供服务外,还应该主动地向社会的各种团体提供服务。争取实现社会不同力量以及学校对基地的共同建设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过程中资源的更好利用。
五、抓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中职学校要加大力度,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建立企业、各类中介机构、就业部门及培训单位之间的网络平台。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紧跟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开拓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要严格按教育部、劳动部和财政部就中职学生实习联合出台的管理办法安排学生实习,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要做到学习在先,技能在先。
总之,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敏辉,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职学生职业技能途径的探讨。
2、闫红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3、董琳,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大力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突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重视和成果肯定,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魄力。大力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全面、实践技能较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决定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培养质量。
一、知识管理内涵及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成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知识管理在企业界应声而起,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即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分享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工具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类知识,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知识管理即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转化创新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国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迅速,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视野广阔、探索精神强,可塑性强,并积极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年龄较轻、资历不深,职业理想也不够成熟等,在职业发展和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首先,缺乏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套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重视教师的引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重视岗前培训而忽视在职培训提升。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类似,都有教师岗前培训,以便顺利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但是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普识课程,缺少高职自身特色,因此大多过于形式化,与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此外,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较为缺乏,缺少系统管理和长远规划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不太重视青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缺乏知识分享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激励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发展和专业成长。最后,青年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知识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现在大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到入职工作时有一半已经陈旧过时了。青年教师不应以现有的知识量为足,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或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管理。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其拥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管理有关理论,利用好学校知识这个大仓库,将知识管理融入到青年教师学习、科研和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
(一)转变理念,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积极促进高职青年教师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每一个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自由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用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二)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学校知识管理相关制度。
学校是个宝贵的知识大仓库,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机制、知识分享机制、知识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所有知识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并长久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重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中80%的比重是隐性知识,它包括教学、科研经验、诀窍、技能以及心智模式等,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学校不可忽视隐性知识的作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转化、保存甚至升华,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发挥知识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bbs、qq等等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化。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甚至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二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三
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晰了职业教育必须立足需求、服务社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双师;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的关键。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应当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进行定义。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专业教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具有某一岗位群必备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先。建设一支既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教学团队,是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紧迫任务。为保障“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应以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为抓手,多措并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制度保障促发展。
以“人才强校”为基本出发点,着力构建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制订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并相继出台系列制度,如《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制度》《外聘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评优、评先、职评、晋升的规定和政策,通过政策激励,从源头上保障教师享有专业成长的宽广空间,有效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使其个个乐于学习、甘于奉献,争做“双师”,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内培外引”显实效。
1.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如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访学、国外进修等。
2.加大培训力度。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适时帮助教师更新职教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3.“双重结对”强化双师素质。
青年教师与同课程名师结对,公共课青年教师再与专业课教师结对,使其能更好更快地了解专业、职业和行业的特点,自觉地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专业课青年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结对,及时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
4.实施“五阶梯”人才培养工程。
明确培养目标、计划、措施、考核及评价,促使教师个个苦练内功,争先创优,完成由青年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完美蜕变。
“内培”固其本,“外引”富其源。学校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引进或聘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行业和工程背景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后援团和师资库。内培、外引双管齐下,强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三、企业实践助成长。
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考察、挂职锻炼,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研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企业实践,教师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得以提升,教育观念也得到适时更新。专业实践中丰富、立体的案例,将帮助教师充实课堂,拓展视野,使其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行业实际,也更具针对性。
教师水平的高下,教学技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优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晰了职业教育必须立足需求、服务社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便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支以“双师”为引领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将为职业院校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薛喜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四
学生能否就业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状况,在不同方面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优势方面不多,缺陷明显存在。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在职业心理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下列缺陷:
1.知识面狭窄。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很难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研究、探讨问题,一般只局限在英语及相关学科内,而企业要求解决的问题大多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是跨学科的。一些大学生只知道英语方面的知识不懂相关学科内容(例如贸易、管理等等),知识面不够广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2.缺乏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考试更多的是需要模仿与复述,是综合别人的答案,进行重述,解决已解决的问题。而企业中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任何两个企业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要解决的问题各异,所以要求学生员工创造性地研究解决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而这方面许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却显得很欠缺。
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不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可能是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或者是学生在校缺乏响应的实践锻炼、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造成的。目前,不少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
4.应变能力差。学生做事非常注重规范格式,以各种规则条文及常规作为准绳,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而企业中常常会打破常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是企业的运作节奏很快,对一些非实质性问题需要简化处理。这就要求操作者根据经验正确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在这方面许多学生们常常很难适应。
5.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在作风、行为上,学生们考虑问题很周全,这并非坏事。问题是不少学生过渡强求把握程度,不达到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行动。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就是任职于管理岗位时仍然不能改正这种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习惯。有意无意中表现出这样的习惯偏好,喜欢不变的工作方式。而企业工作常常需要打破常规,需要创造性地工作。不但从事管理岗位工作这样,就是搞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展工作也是这样。
6.不够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方式方法。学生从小接受传统的革命思想教育,政治觉悟高。有正确的真理观及价值观,在唯真理与唯权威上,选择真理。这是令人敬佩的。但有些同学说活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工作中万一发现别人错误,“真理”在自己一边,就得理不饶人,不管时间场合就斥责别人。
1.适应社会需求,改革英语教育模式。
为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关系、富有团队精神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英语人才,对现有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确有必要。
(1)更新教学观念、实施能力本位教育。当今社会,职位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以前,不再有终身职业概念,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必须克服“重分数轻能力”思想的影响,把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事业的成功提供基本保证。
(2)强化学生思辨能训练。利用哲学课等人文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服好务,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履行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3)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在班级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如在班级内增加学生誓词、相关名言警句等。
2.加强实践。
“重实践”就是为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且实践课教学也是理论课教学的进一步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对于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期间,我们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数字语音实验室等为学生开设英语语音实训,英语口语实训,英语视听说实训,翻译实训,商务英语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我们通常采取有易到难、由单项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双模块、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学用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达到“以练带学,以练促学”的目的,最终达实现“学一点、会一点、专一点、用一点”的教学要求。
在实践课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为主线,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为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接近为1:1。这样,学生既能够把所学知识记牢,又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进行了事先的排练和预演,届时就能够缩短适应期、磨合期,及早进入角色、立足社会,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又能够实现学习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3.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第一学年: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介绍专业及相关行业情况。包括专业、辅修、选修课程介绍;与专业相关的领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的概况、经营现状、企业文化背景等,人才市场职业结构及其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情况等;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培养情况等。接着,依据职业方向制定“学习与实习计划”。一方面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解决学习的动力源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怎样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实习机会,培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
(2)第二学年: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巩固职业技能,学会怎样与人沟通、怎样与人合作等人际交往技巧,为今后在职场上生存打好基础。
(3)第三学年:指导毕业生就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就业服务。职业指导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方法,学习就业技巧,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三、结语。
职业化社会的到来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还很差,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柯发春.对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探讨.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2]孙芙蓉.英语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河南科技,,4.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五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本质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是关乎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在考核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校企合作;高职。
0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1]。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绩效较容易考核认定,对于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正处于探索阶段。
1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校企双方合作工作的开展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职院校,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事业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在目前学校以工作结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原则驱动下,教师为了校企合作工作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的绩效考核中经常无法被认定,从而削弱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动力。
1.2考核内容多样化。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训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进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等类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含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接收企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设备资源,进行产品外加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校企共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校企合作工作是一条线,这条线穿起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学、人事(教师培训)、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工作是一个系统,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考核和认定,难度可想而知。
1.3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看能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对量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校企合作项目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对大部分项目难以量化考核,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考评打分。在定性的考核时,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1.4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属于开拓型的工作,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基于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形式和层次,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合作项目,究竟这些合作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来佐证,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在整体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对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校企之间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这部分绩效对于教师个人的影响不大,相应的对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和认定就更加不重视。
2.1考核目的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将其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和满足培训的需求。校企合作工作费时费力,短时间内往往难以看到成效,需要参与方的持续投入,对这类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就不能仅仅看短期的成果[3]。
2.2考核标准不科学。
目前从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交材料,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来集中判定的方式,仅仅考核材料的数量,为了量化而量化,对材料所反映的工作的内涵,基本没有进行考核和甄别。因此这样的考核方法缺少公正性、考核标准也不科学、针对性也不强。
2.3考核程序不规范。
考核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绩效考核程序缺少稳定性,随意改变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教师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也是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结束后不及时分析和反馈考核结果数据,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因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3.1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明确校企合作绩效考核的目的,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3.2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4]。例如:把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看作一个大系统,根据工作开展的流程,设置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按该级指标所属工作的特点设置相应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可以按照该级工作的全流程,也可以仅设置主要工作为考核指标。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可以酌情设置3级指标,以开展更细化的考核。每个末级指标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赋予具体的量化分值和权重值,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总积分,并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实际情况。
3.3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流程。
考核关乎教师的个人利益,在依法治校的要求下,制定科学的考核流程,可以保障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的权益。高职院校应在每学年初,由学院与教师共同制定该年度的个人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计划;学年工作开展时,学院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学年末进行绩效考核,待结果出来后,要由参与绩效考核的部门领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反馈交流,听取教师个人意见,使考核结果更“人性化”,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孔繁正,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颜彩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丁玉萍.浅析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47.
作者:芈隽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六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入手,分析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校企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合作层次;合作方式;双赢。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际适应能力,并且在企业教育中充分地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经调研,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进展并不顺利,合作层面、合作方式等均需进一步的深入。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校企合作“一头热”、合作层面浅、合作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一)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适用会计人才,学校需要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实训条件、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既增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又可减少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还可以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支持,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但在实际中,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校企合作兴趣不大;再加之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不能够给企业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此外,会计工作涉及企业财务秘密、商业秘密、涉及钱、物等财产安全,从保密的角度企业也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适应性实习。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一头热”。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大都是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很少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停留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操作层面,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得以实施。实习期间企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责任,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作用,使合作形式表面化。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企业的实习安排流于形式的讲座、观摩,或拿出部分会计凭证、账簿让学生翻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处理经济业务。这样一来,学生很难领会真正的会计部门运转流程、业务水平很难提高,这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目的就相去甚远了。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保障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有效培养,必须深化校企合作。笔者认为,校企合作需从合作层面和合作方式上深入探究,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分析岗位任职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在满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实际要求,从前期调研分析到方案编制再到审核定稿,合作企业都全过程参与。
2.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开发要遵行“能力为本,知识够用”的原则,而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在课程开发中,如何把握教材知识“必需、够用”,如何体现一定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的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课程开发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应主动走向社会,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会计岗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保障等各个环节。
3.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达到多赢。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可利用基地的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企业,通过合作企业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与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流程再造以及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应按“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进行建设。
4.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学校聘请行业优秀财务专家、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为技能名师或企业兼职教师,公司聘请学校的教师作管理顾问、培训讲师,校企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不仅培养在校学生,还要到企业对其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从事生产活动,还要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负责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指导。
5.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就业的各环节双方共同参与。新生入校时安排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和岗位工作,通过参与简单工作体验,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校内学习期间安排来自企业的兼职老师组织教学,将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与案例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更加贴近,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校内仿真实训期间,聘请企业财务人员为实习指导老师,将会计岗位工作流程与实际操作带到学生实训中来,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对接,有利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外实习期间,由企业财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季节,校企共同举办企业招聘会,学生在企业、岗位和地域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顶岗实训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校内仿真”式。指学校通过从各合作单位获得真账实习资料,经过一定处理,将真实业务转化为实训内容,按财务工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实训,操作全过程仿真。2.“培训合作”式。合作单位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来培训学生,以满足自己选拔人才的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增加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与一般用人单位可采用这种方式。3.“来料加工”式。指学校与合作单位合作,由合作单位承接业务,学校完成业务。与会计事事务所可采取这种方式,由会计师事务联系的业务,学校承接,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并实现实训目的。4.“筑巢引凤”式。由学校出场地、设备,合作单位来校设点办公,提供相关业务由单位业务人员指导学生开展业务处理和业务操作,学生在服务的同时达到实训目的,与记账公司可采用这种方式。5.“校办工厂”式。由学校申请成立校办公司,如设立财税咨询公司,对外开展代理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有计划安排学生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亲自动手实战,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
(三)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合作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为保障校企合作规格有序进行,双方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长效激励机制。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给予校企合作企业优惠政策,强化财政扶持、强化用地保障、实行地方税收优惠等建立吸引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行业督导机制。发挥会计行业(协会)中间纽带作用,指引与督导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建立校企合作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考核与评价机制,建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杜国用,隋冰加.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09).
[3]王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七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2.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八
论文摘要:本文从徽商及徽商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徽商精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
1.徽商精神。
1.1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徽商的起家大多比较艰辛,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有后来“几遍禹内”的辉煌历史。徽商在创业时期,始终坚持不懈,“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最终“挟一缗而起巨万”,跻身于富商大贾的行列,这种毅力至今尤为新徽商所尊崇。
1.2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在艰难创业及长期经商的过程中,徽商始终本着一条原则,即讲求诚信。徽商注重商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在全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如清初婺源商人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休宁商人吴天衢在广东“以信义交易”。徽商勤俭节约,诚信服人,反映了其商业战略上的远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是徽商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1.3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举族经商是徽商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纵观徽商的发展史,正是有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才使得徽商在与其他商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
1.4乐善好施的公益精神。徽商在成功之后,普遍回馈社会,热衷私塾、广设义学、捐修官学、倡建书院,促进了儒商一体,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徽商还积极支持和大力捐助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如建立族田、义田及宗族祠堂等。
概而言之,今天我们重温徽商的发展历程,主要就是要学习其诚意敬业、开放创新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以义生利的经济意识;儒商结合、富而后教得经营之方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社会情怀。
2.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兴衰。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必然要涉及到对徽商及徽商文化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而要了解徽商文化,必离不开对中国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熟知。因此,从研究徽商文化着手,可以直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感,对于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现实意义。
2.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徽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交融形成的商业文化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徽商文化又是中国儒学与商业结合的最佳典范,他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涵养,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味,重视诚实守信和重义行善,融合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理念最终形成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将徽商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融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就是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情,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将徽商文化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实现古为今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知重教、尊重人才的人本氛围。
2.4有助于现代企业精神的研究与塑造。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当今企业家行商富有启迪意义。徽商所体现出的重义、诚信、行善等优秀品质在现今社会依旧弥足珍贵,对于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家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可贵的借鉴作用,对于新徽商的崛起也有着启迪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推广徽商精神,对于引领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诚实守信、务实开放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3.1原则。
3.1.1坚持文化传承为己任。一方面,徽商文化是安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徽州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瑰宝,是安徽历史的骄傲。高职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对于传承徽商文化,光大徽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大多移植于西方,是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实践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能够塑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1.2坚持多学科融合。研究徽商精神,必离不开对徽商文化的研究,徽商文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扩大研究视野,积极开展多学科融合,针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上进行研究探讨与整合,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3.1.3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所谓的高技能并非是单纯的经商赚钱之能,而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二者有机融合。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高职院校教育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陶冶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培养有责任感、有素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2.1实地调研。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安徽作为徽商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天然的徽商文化底蕴和文化古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过去简单的口头式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实地观摩徽商曾经奋斗过的古迹,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悟徽商的发展历程,接受徽商伟大精神世界的洗礼,比起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实地调研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
3.2.2多向交流。当前,学界对于徽商及徽商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因而对于徽商文化的很多研究成果难免也存在争论,比如徽商的精神内涵、徽商文化的社会价值、徽商文化与其他商帮文化的区别等等,都是学界争论和研究的重点。多向交流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争论的主题,交由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以及开展学术讨论的方式,学思结合、调学结合,再向老师进行反馈,形成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广泛性,可以深入全面地加深学生对徽商文化的了解,以及形成自己对徽商精神的独特见解。
3.2.3对比研究。研究徽商精神的目的并不简单在于学习古人如何追求利润之道,而在于传承文化精髓,吸取前人优点,为今所用,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过程中,要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对古徽商沧桑与辉煌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理解徽商“以德治商”、“以信立商”的从商理念,找出与现代新徽商从商经营之道之间的传承点,实现古今文化融合,探索出当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同时,要进行横向类比,扩展研究,将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增强对现代企业搏击商海仍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念,启发学生对徽商精神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灵感,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和素质成人。
3.2.4兴趣社团引领。古代徽商之所以能够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徽商的集体观念,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徽商总是能够抱成团,共同奋斗。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集体协作精神。要积极主动引领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徽商文化的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同时给予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借助学生社团这一在高校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组织力的学生自治组织,使得学生能够开展调研、讲座、展览、讨论、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3.2.5信息技术辅助。徽商留给后人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崇文重教,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相统一。今人在徽商文化教育方面也应秉承这一传统,借助现代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将徽商文化完美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子。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将徽商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古民居建筑、徽派绘画、徽式教育及人文故事等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有关徽商戏曲和影视剧的观摩,深入研究徽商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饮食起居以及服饰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拓宽学生对徽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明主编.徽商发展报告――2007[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8.
[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j].浙江学刊,2001(06).
[3]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4]张晓晴.徽商文化融入高职商科学生商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十九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每年新入职教师逐年增加,迫切需要丰富高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会计教师“双师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双师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指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责任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校企合作工作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专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会计教师在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普遍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学历结构偏低。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仍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甚至把产、学、研对立起来。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素质模型。
(一)“三能型”教师构架。“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1.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会计税法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能教会学生把会计知识学以致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实操练习。
2.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具备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二)“走出去+请进来”即高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跟班研讨等。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组织教师“企业顶岗”实训。积极将会计教师直接下派到企业,并在企业中安排实质性工作岗位,让实训教师变身为企业员工,让高职教师到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打实“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1.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思想,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资金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教学部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自主使用资金,同时,学校通过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依托“会计专业行业专家委员会”,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研讨,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同时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特色课程授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参与教学,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争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会计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二十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09。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入深度模式,深度校企合作能获得校企双赢效果。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需进行调整:采用“1+1+1”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设置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一体化教学和灵活、机动的安排教师课程。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赢一体化教学。
一、高职院校的校企深度合作。
周济院士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我国,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合作模式经历了表层次、浅层次、中层次到今天的深度模式。深度校企合作通俗点说是“请进来”和“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校园,让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走出”企业的合作。在具体合作形式上: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地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包括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开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室等;高职院校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定向技术开发,由企业转化成果;协助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校企双赢。
二、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深度合作对学校、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1.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能选择到优秀高职人才;企业可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知识力量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节省隐没成本;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企业良好形象作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或者产品)让学生进行训练,起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2.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实验、实训设备、器材,这些设备、器材的投入很大,且更新速度很快,学校经费有限,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生产现场同步。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学校能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院的声誉。
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校内实习场所缺乏生产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通过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有数量足够、水平较高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就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校企深度合作,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得到企业的认可,多年后,学校在企业影响扩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好,有助于学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下的教学安排。
1.适合采用“1+1+1”(第一学年采用纯粹理论教学,第二学年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第三学年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2.职业院校的课程的设置、校本教材的`编写等,要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并随着时代变化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一致,不致出现脱节情况。
3.职业院校需将企业的某些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引进教学中。如要求实训课学生一律穿工服、进实训室带工卡;在校办工厂或实训室使用“打卡机”考勤,张贴企业的激励标语,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来鞭策学生努力掌握技能;用“品质第一,顾客至上”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等,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不致出现校园与企业环境差异大而学生难适应现象。
4.校企深度合作下,在教学安排上还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学年中,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问题。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
第二学年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课堂和工厂(或实训基地)融为一体,教师上完理论马上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立即学会操作。这就要求学校假期一定要派专业教师下到企业实践,让企业帮助专业教师成为能工巧匠。实践课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除一些比较特殊的、学校缺乏该技能的教师需到企业聘请外,其他的基本上可以用自己的教师的,排课要相对集中,便于实训。需到企业聘请教师,和企业协商,利用能工巧匠休息时间,到学校指导实操。如果校内缺乏某一特殊实训场地,必须带学生去企业,这就要求该实践课教师必须根据各自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学初,作出实践教学计划前,与企业协商,了解企业学生可以进入进行实训的合适时间,然后调整自己授课内容,尽量把实践时间定在企业生产允许的时间段(企业可采用让工人轮班、休班的方式节约费用,只派一能工巧匠和专任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操作),学校根据该专业教师要求进行排课。这样处理不会给学校排课带来麻烦,也不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困扰。
第三学年由专职教师带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师资有限,也可组织专职教师轮流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
总之,校企深度合作下,职业院校教学安排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校企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永滨。浅谈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12)。
[2]罗秋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2)。
[3]陶书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8)。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篇二十一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现已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注重于对政府职能的追问,及政府如何提供政策扶持。对校企合作如何落实合作效果,同时对政策导向予以审视考察不多,而推动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以及培育竞争性市场环境应是政策引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依赖;示范建设;校企合作。
1对校企合作成果的认可差异。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包括课程、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使培养的人才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人才培养符合职业人培养逻辑,课程教学理念跟上了时代需求,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内涵得到提升,教学资源得到更新,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方面均得到了积极促进。
从政府引导角度,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现阶段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变革。避免职业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翻版,同时也深化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征。对企业而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双证课程”的开发等;而以“订单班”为标志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则更偏重于企业角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双方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在企业人力需求上得到了满足。在保证实习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基础上,企业能驱动人才培养规格最大化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而言,由于有了更好的求职机会,通过适应工作需求的岗位知识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人的素养,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就业。这一多赢局面目前的尴尬在于,一方面学校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对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推动,另一方面企业依赖学校加强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适用”。同时学生依赖于学校完全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和预定的工作岗位提供。而政府则依赖于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框架中,保证双方达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一致。
这些矛盾因出发于不同的`利益追求,实际减弱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在教学目标上,培养“适用”人才,还是“有用”人才存在争议;在就业竞争力上,学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的规格,与高学历人才存在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追求上,岗位适应性与廉价劳动力存在矛盾;在政府引导层面,无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规格乃至企业需求都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决定的。
2如何理解政府角色。
政府引导始终与其职能定位相关,政府的职能应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同时拥有民主和透明的决策程序。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启动的示范建设计划尽管起到了高职改革的积极作用,但在政策发布上,作为政府引导的政策毕竟不同于由高职院校自发而形成的需求,对此,“外源性的政策借鉴在执行中应保持政策变迁时必要的内部连贯性和继承性,重视对政策学习借鉴中的动机与实效进行评估监控,防患政策执行中目标与中心任务的偏离现象”。
有论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间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规则资源等多个方面,最后显示“目前,学校所能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央的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企业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财政和税收优惠基本没有”。
缺少对社会当前人力资源需求现状的分析,进行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往往意味着在政府引导下的从众行为,尽管“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下降,教学成本提高”,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主管部门毕竟是政府而不是社会或者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惩罚机制未建立以前,深层合作的利益驱动往往还是依靠政府的资金及倾向性政策引导。
3校企合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与在政策层面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同。以示范建设为例,通过中央财政出资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建设,由于从中央到地方两级拨款,对高职院校以项目管理为手段进行约束,管理内容具化为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对示范建设的验收可以简单地从建设方案到任务书,逐项进行核对,而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则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
以骨干高职建设为例,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要求是“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高职院校主体的多元化作为校企合作改革的初衷,必然存在责、权、利的分配。按照严格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替代市场的作用,而在于增进市场的作用,也就是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示范建设作为项目,由(政府)投资,学院自筹、社会捐助等形式,含有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的初衷。而从企业角度审视,在课程设置上,贴近岗位工作内容的教学内容改革,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师傅带学徒的企业培训模式;在教师使用上,缺少企业灵活的薪酬奖励制度,而受高等教育职称、课酬标准限制,以有限教学资源从事企业高昂的员工培训工作;在实习实训设备使用上,生产性实训的原材料损耗和产品利润对比上缺乏企业追求利润这一自主目标的约束。体现在校企合作中,正是这些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只要政策保证这些做法有助于人才培养,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就能成为校企双方自发的行为。
目前对政府引导的依赖和观望,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都认为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收、奖励方面给予支持,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意见》(中办发15号)中提出“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正是希望改变高职院校“一相情愿”合作的尴尬,但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政策本身的笼统和不具备强制力,因此只是政策摆设,而没有形成政策推动力。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来讲,政府有替代市场的嫌疑。当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为不同院校在办学竞争市场上的重要筹码的时候,政府政策的引导才是正确而有力的。而这一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正是政策缺位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1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