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8:35:11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4 08:35:11     小编:MJ笔神

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责任和尊重。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与他人友好相处很重要。如果您对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感到困惑,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供您学习使用。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一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队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现代实验室科学的发展促使原来的医学检验工作的内容、方式及人员结构和管理工作各方面都起着显著的变化,人才的技术化、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因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起步较晚,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为主的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普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靠技术打造,技术培养靠队伍支撑。医学检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学校的发展培养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团队发展的需要。团队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大学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普遍缺乏行业工作背景,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还没有达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技术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急需完善医学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技能。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国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实施的模式、职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与考核、实训基地培养的特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对实施团队培养项目起到了借鉴和促进作用。

(2)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培训。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国内关于职业学校技术培养和课程开发的培训,使人员对医学检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为引领、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

(1)研究生学历进修。医学检验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使团队具有研究生学历水平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知识结构和学历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新的教学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力也得到提高。

(2)技术岗位实践。医学检验人员保定期到专业化的医院进行岗位实践,通过在行业的顶岗实践,了解行业中的需求动向,以及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发展变化,明确了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并运用来自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模式。

(3)“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医学检验人员参加全国卫生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卫生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教师考取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一方面是对行业要求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技术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4)技术知识的拓展。医学检验人员定期参加了有关的技术知识讲座和技术技能培训,学习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并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

(1)团队培养知识的'学习。医学检验人员参加了由知识管理中心田志刚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团队培养与实践》的讲座,对团队培养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和提高,认识到一个团队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医学检验人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强化医学检验人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有效利用医学检验人员所拥有的各项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员的潜力。

(2)互相学习和促进。教师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各自独立工作的职业,但作为一个团队,人员之间经常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通过人员间的密切交流、相互影响和感染,拓展了教学教研的思路,达到相互学习、促进的目的。

1.明确团队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人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共同的培养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医学检验人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并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2.坚持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团队培养坚持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教学与教研工作并须紧密结合,认识到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必须到将所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

3.坚持与课程培养、技术培养相结合。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培养和技术培养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技术培养、精品课程培养进行。

4.注重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更多的关注是人员间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团队发展的瓶颈不仅包括短板效应,也体现在“新木桶理论”的“缝隙效应”中,必须通过团队共同目标的确立、人员间的角色互补、团结协作和每个人员特长的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实现团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取得1+12的高绩效。

参考文献:

[1]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6(5):6-8.

[2]龙艳,石青峰,全角,蒋冬香,杨峻,海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期.

[3]李海侠,郑磊,杨佳,蔡贞,张继瑜,童晓文,裘宇容.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年3期.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二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的结束,行业停止了快速扩张。自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从的56%骤减至的29%,直至的27%。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作为行业人才培养院校,如何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和完善煤炭行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内部环境分析。

1.2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1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2.2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1可知,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23.02%,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统计的`29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13672人,仅占总招生数的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年的18482人下降为的16931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5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20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49.40%相比高了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2014年统计的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62%。

由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2可知,—20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年最多,为64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20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2012年的56%降至年的29%,直至2014年的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2014年分别降为18.8%和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年超过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1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

3.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3.3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4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也显得越来越凸显其广泛性与紧迫性,为适应市场、经济技术形势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此外,还应正确处理应用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基本特征应包涵至少两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着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着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1。夯实基础,教研相辅,奠定人才培养之基。

基于对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理论掌握,我们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坚强基石。

(1)要抓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引进,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为青年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条件,从而不断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稳定的师资队伍。比如,将教师送到各大企业锻炼培养,利用每年的暑假组织教师赴国内外学习考察等,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感知,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其他高校的发展,结合就业市场,并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各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中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大型综合实验的比重,强化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三是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3)抓好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

2。校企合作,凸显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

(1)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学科方向人才的培养注重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主动与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大赛,由企业“出题”、出资开展各种类型的调香竞赛活动。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各种竞赛及其它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闻香、调香能力,而且增强了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专业毕业生历年均保持100%就业率,目前,在全国90%以上的香料香精公司与企业均有该专业毕业生,部分已成为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2)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和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旨在培养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香料香精学科方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与企业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并直接体现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上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聘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技能,“改造”专职教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拓展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的多样合作。如,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从而认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坚持从企业和公司聘请前沿专家和技术人才到校授课,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还是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从而驾起学校跟社会沟通的桥梁,并有利于对专职教师进行“双师”型改造,使现有专职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及时把握需求发生的变化,并不自觉或下意识地使自己向双师型转化。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四

课程是专业的基石。构建科学性和针对性兼备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切入点。然而,课程体系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有什么老师设什么课,而是建立在可靠的依据之上的保证体系。这个依据就是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平衡。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组织模块,主要由语言理论与实践和跨学科课程模块组成。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语言+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特点,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及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业多技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三个板块:即英语语言课(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课程)、商务英语基础课和商务英语方向课,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始终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基本宗旨,因此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本科商务英语方向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有所不同,在前者的目标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必要开设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提高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在商务英语基础板块中,要增强学生的商务技能使用能力,开设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写作、商务单证等课程,真正让学生学会在一个较真实的商务环境中用英语从事与商务有关的活动在第三个板块中,应当加强商务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基础阶段开设商学导论课程,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商务知识和商务活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商务知识平台,可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导论、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实操等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并且学会用英语表达阐述这些知识,使学生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训练更加全面系统,在工作中可以应对商务活动的不同领域,充分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尽早学会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教学,拓宽视野。商务英语专业可将实践课程分为课堂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断深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加实训、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在规划本专业的教学执行计划时,将整体教学方按划分为对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必修课的实践,即课堂实训,教师在注重理论及知识传授的`同时,要用50%以上的精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应用英语处理各种商务及外贸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内模拟实训是校外顶岗实习的预备演习,是将几年来在校内所学的各门知识综合应用的尝试,通过模拟实训,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和交际能力,以便学生尽早知晓还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他们尚不具备、有欠缺、如何补救。对每届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按照实习大纲的总体要求,分别提出实习计划书、任务书和指导书,充分做好实习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任务目标,知晓实习流程,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过程中既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又能在没有教师跟踪的情况下学会独立地处理实际工作,完成实习任务。在周密组织安排的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择实习岗位,自行设计实习目标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传统的考试制度也应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考试次数少,涉及面窄(由于时间和分数有限),笔头的多于动手的,记忆性的多于理解性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应变能力,偏离了“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主线构建高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初衷。应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除了考察商务理论、语言基础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并熟悉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商务模拟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效果的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写作及组织策划等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英语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一些院校尚未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些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仍在起主导作用,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入手,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高校应创造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引进和造就“双师型”教师;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市场形势呼唤特色专业。只有那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3)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改课立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内容(课题编号为1008022)。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通过对数学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与特点分析,针对我国目前地方性高等院校传统基础理论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系统地阐述了三峡大学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我国当前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三峡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开始启动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项目研究获得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将一些改革理念和具体做法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与各校同行进一步交流。

一、改革的相关背景及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基础理论性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的形势更是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给这些学科的传统办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这些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

1.社会对数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现行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生去向为“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事实上,《规范》中将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分成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等五种类型。即使今天看来,《规范》中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总体上仍然是正确的。但是,也应充分注意到当今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层次上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专职数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类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着高层次、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这类人才的来源主要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的博士及博士后。即使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数学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也是硕士及以上层次。

(2)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因近几年补充到位及中学生生源的减少,需求的数量逐步趋于动态平衡状态。

(3)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以数学、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较大,并且会逐年增加,需求层次主要是硕士、博士生,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本科生。

综上所述,数学本科专业原有的'就业渠道正在逐步丧失,该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2.数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三峡大学是以“水利水电”为特色、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其数学学科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数学学科同时也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势。一方面,专业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科研能力与水平逐步增强,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建设却越来越举步维艰,招生和就业两头困难。数学学科的建设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似乎有“有学科,没专业”的趋势。因此,对数学这一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既然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改革之前必须分析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本科)人才;第二,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三,如何才能培养好这种人才。

1.社会需要的本科数学人才。

(1)可供进一步培养深造为数学高级研究人员及大学数学教师的后备人才。这一部分要求数学基础扎实且有较强培养潜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但需求数量小。

(2)可供进一步培养深造为需要较多数学基础的相关应用型学科专门人员的后备人才。这一部分不仅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而且需要有较好掌握其他应用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优秀本科毕业生,有较大需求数量。主要途径是报考相关应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者直接就业。

(3)接受过师范专业培养的中小学基础数学教师。这一部分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且要求接受一定的师范专业技能训练。

2.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即“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拓宽口径,重视应用;突出特色,分流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

在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方面,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重点,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在拓宽口径、重视应用方面,提供了与土木与建筑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机械与材料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有关专业中相结合的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突出特色、分流培养方面,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优秀学生保送攻读研究生。

3.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峡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了加强数学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育应用特色、实施本硕贯通的思路。以实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保送攻读本校数学学科或其他工科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报考其他大学应用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通过双学位拓宽就业渠道而直接就业。

三、制度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改革。

实验班改革方案力度大,涉及面广,管理复杂,需要全校多部门的配合。因此,必须预先制订完整的政策保障和学生管理新体系。

1.两次招生的新体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是一个新生事物,一时还不能得到广大考生的了解,因此,除了加强招生宣传之外,制订了以高考一次招生为主、校内二次招生为辅的两次招生模式。

(1)三分之二的生源由高考一次招生完成。因该实验班人才培养层次较高,其中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要通过保送和考试继续攻读相关应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为确保生源质量,我们对报考考生的高考成绩设定了较高门槛。

(2)三分之一的生源在当年新生入校一个月内由考生自主提出申请,经过考核通过转入该实验班就读。

2.运行体系的新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为“统一主修模式、同步选择辅修、择优本硕连读、分流复合培养”。

(1)统一主修模式:统一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主修专业培养,同时加强通识性基础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统一设置、统一要求。

(2)同步选择辅修: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辅修授权双学位专业或选择辅修其他专业,如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3)择优本硕连读:第五学期结束,根据学生主修专业前五学期学习情况择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4)分流复合培养:第六学期开始,在推荐免试的基础上进行分模块分流培养。在继续执行主修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分流执行相应模块的后期培养方案。

3.学生管理的新体制。

实验班学生全程由招生所在学院管理,但同时也分期引入如下管理新体制:

(1)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统一由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安排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实施常规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

(2)导师制按每7~10名学生安排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为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模块,为中期分流做好准备。

(3)导学制根据学生未来专业分流预期,聘请相关工科学科和数学学科在读优秀研究生为学生的导学学长,辅助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4)中期分流后,对被择优入选本硕连读的学生提前安排研究生专业的指导老师,使之能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四、改革的主要创新之处。

1.观念创新。

突破学科门类与专业限制,理工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加强数学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育应用特色,实施本硕贯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针。一方面,为工科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输送具有深厚数学基础的人才;另一方面,拓宽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深造的口径。

2.模式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基础、分段实施、分流培养、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加强通识性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关基础课统一设置、统一要求;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及其基本技能训练分段实施;在统一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模块分流培养。

3.制度创新。

新招生办法:高考招生一次招生和校内二次招生相结合,确保招进实验班的同学爱学、能学、学得好;新保研政策:实验班30%优秀学生保送硕士研究生;新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选派该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做实验班学生的班主任或导师。重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选择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或考研以及就业等工作。

五、改革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就近三年该实验班毕业生情况看,数学与应用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为校内应用性学科硕士点输送了大批具有较强数学基础的生源。这部分学生既具有较强数学基础又具有良好的工科专业基础,专业上手快,发展潜力大,深受工科学科导师的欢迎。

(2)筛选出部分真正喜欢数学并有良好基础的可供深造培养的数学专门人才。实验班每年都有10名以上的学生自愿选择保送本校或报考其他重点大学的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自以来,数学系每年派多名队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这一成绩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近三年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4)近五年来,学生受益于该成果的教学实践,数学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并且考研的学科方向得到极大拓展。

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来说,传统的基础理论性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具有一定共性的重要研究课题。我校数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在继续。以上是笔者对于这一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的简要总结,期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批评指正。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两大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一线的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体现。

一、为何要实施中高职—体化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继续学习然后进入高职或大学,另一个则是进入中职,接受相应职业能力培养,步入社会。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正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提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我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要达到3900万,人才需求的旺盛,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

2.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有利于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高职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公民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建立。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研发、创新形成的,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是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院现有的条件,制定可行的、高效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要保证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保证中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3.教学计划要满足课程体系的合理衔接。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中、高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条件,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又要努力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实现课程衔接的逻辑性、连续性、可学性。使学生成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三、保障机制如何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1.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培养出合格人才保障之一,因此对于中、高职业院校而言,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能充分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的双师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从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无法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不是很足,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给了这部分学生再学习的机会,使中职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空间,这对于充分调动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向更高目标奋斗的信心,也用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3.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中高职一体化是中、高职两所学校教学的对接,为此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也就是从招生开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内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环节上要环环相扣,密切协调。这就要求合作学校,协调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监控体系与监督机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一体化教育有效运转。

4.把好出口,保障就业。就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就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从人才市场看,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需求旺盛,缺口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稳定可靠的就业保障。因此在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合作时,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进行合作,保障招生和就业的畅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构建怎样的理论指导体系,中高职教育资源如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最大的发挥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潜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社会进步,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存在的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得到完善,真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8)。

[2]张平.《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9).

[3]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

[4]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七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提出一系列的严格标准,这也从侧面给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高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就要高质量、高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结构陈旧,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导致课程重复开设,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专业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八

1.1医学检验岗位对所需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调查(见表3)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医疗机构都认为人才的执业资格证、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医学检验岗位来说非常重要。

与执业资格证相比,学历需求并未达到100%,仅占88.1%,说明与学历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人才的职业能力,这与我校“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1.2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科室工作适应情况总体较好,94.2%的毕业生基本都能适应科室工作情况,或至少是通过培训后能适应(见表4)。

医疗机构对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实际工作能力也较强,但在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则表现较差,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见表5)。

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同时对实际工作中可能涉及的临床疾病概要、仪器维修与保养、实验室管理等课程也认为较重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较为实用,见表6。

此外,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还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增设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遗传学、诊断学等课程,以便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对于我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实用与否,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有82.1%认为较为实用,16.6%认为通过培训后实用(见表7)。

这也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在专业课课时以及实验课安排上应有所调整,适当增设一些较为实用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竞争能力。

2讨论。

2.1明确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此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级医疗机构检验专业人才还是较为缺乏的,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

在调查的27家医疗单位中,均表示比较重视毕业生的执业资格证和实际工作能力,而我校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定位,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细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一批较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2推行“阶段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是临床检验方面的岗位,学生毕业后要求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阶段式”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加强校院合作,通过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医院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检验人才,体现校院合作培养的“阶段式”教学模式。

2.3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调查发现,各县、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医疗单位都需要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因此我们可通过“校院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等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内容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实训与医院实习工作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临床岗位能力需求。

2.4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调查显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均表现较好,但专业知识及技能则十分欠缺。

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课程内容坚持以岗位为主线,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

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对于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如生化检验、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可适当增加理论和实践课时,而对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则可适当减少课时,或采取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开展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

通过实行“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一批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九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愈后判断、疾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如何培养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是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巨大任务。对于高校而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2]。学校及院、系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标准严格的师资培训,制订多层次、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引进标准,大力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比例,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历史因素影响,检验专业课教师以附属医院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学校可制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成了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扩展学术视野,锻炼学术思维,对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建立听课评教制度。

在听课评教活动中,学生、专家、管理干部和同行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有效推动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包括学生全员评教、教学督导组听课评教、各级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等活动。系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听课须填写听课记录,各单位于每季度最后一周上交听课记录和听课统计表。学生全员评教可在校园网进行,每名学生均参加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网上评教反馈的信息,做到校领导掌握全貌,院系领导了解教师情况,教师知晓被评结果。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差的教师由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作为重点听课对象,再次进行考查,对没有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采取停上理论课、调离教学岗位等处置措施。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和在教学中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3]。

2.2有效实施教学检查。

实行学期初教学准备情况检查、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期末考试检查制度,将检查贯穿于学期教学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检查、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新教材讨论、新教师试预讲等教学法活动。期中教学专项检查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情况,教学任务落实情况,临床实习实行核心教学过程情况等。期末考试检查是否注重发挥考试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引导作用,形成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兼顾形成性评价为辅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有效检查促进教学基本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和院系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活动的开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中,青年教师可提出教学上的困惑、疑义,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可分享总结教学经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新老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师生座谈会上,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代表三方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4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一是课堂反馈,编制现场反馈评价表,方便各类听课人员在听课后立即反馈给授课教师;二是随时反馈,急需处理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务处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三是定期反馈,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团和教学信息员会议,通过《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四是网络反馈,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网”定期发布和反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通过上述管理措施,使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我校目前10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程录像、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内容等教学相关材料公布于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除了以讲授型为主外,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教师在课堂上应全身心投入情感,广泛应用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充分体现先进新颖的讲授内容,让专业素养穿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加强训练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科学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完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制订实验教学方案,精选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实验,优化各类实验比例,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构建由入学教育、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4.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热爱检验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可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大一时,参观检验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检验部,讲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式、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大二时通过基础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大三时聘请知名的`博士、教授等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影响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大四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假期社会实践、优秀校友回校讲体会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本专业在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经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极其稳定,毕业生在各级医疗单位均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部分考取了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

4.2有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组织设计能力[4]。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路人,推荐指导用书,确定实验方向,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定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提交实验报告[5]。比如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是由标本接种、革兰染色、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几部分组成,该综合实验所覆盖的实验原理、方法、技术是多样性的,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球菌的鉴定方法、肠杆菌科的鉴定方法、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内容。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接种技术、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生物化学鉴定方法、药敏试验方法等基本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加强指导和提示,促进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4.3全面开放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检验专业实验室、附属医院临床检验室等均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检验专业实验课内容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十分有限,只有课后加强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比如显微镜在血细胞计数、寄生虫检验、革兰染色、骨髓象观察等内容中使用频繁,一次观察,记忆不深,个别学生油镜使用错误,造成当堂课程内容无法消化吸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可有充分的时间,既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也可选择老师给定的内容,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直到全部熟练掌握。

4.4开展见习实习教学活动。

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制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选定审核和统一调配使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详尽的见习、实习大纲和工作计划,严肃见习、实习纪律,指定专人管理见习与实习工作,目标明确;制订评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优秀单位和个人办法并组织实施,督促并检查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每学期组织校级专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行巡回教学1-2次。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特色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推动医学检验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2(2):86.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

目前,我国有一百多所高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要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学习,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每一所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一些学校重视临床检验,一些学校则重视实验检验。当代高校应当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一地追求每一类型,要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重视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要让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高校应当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建设食品检验专业以及环境保护检验课程、试剂研制课程以及营销课程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实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向实践能力培养方向进行转化,对学生的医学检验技能进行培养。医学检验仪器是支持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学生医学检测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医学检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课程优化,无疑是扩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要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己任,尽最大可能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学活动与岗位实现无缝连接。高校应当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的具体性质,明确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进行开展教学。多引导医院的一线医生与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让更多的实践中的真实检验事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医院或者防疫部门的合作,给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打造一个实习基础,让学生有机会有场地去感受真正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

4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医学检验专业行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来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培养专业医学检验人才的重要阵地,关注医学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改革,也能让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一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专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调整。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二

如何充分利用民办学校的企业资源优势,办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本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着教育先行、为产业服务的办学宗旨,根据行业中长期发展的需求,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结合“工业4.0”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定位侧重于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传动、驱动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构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4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我们的专业定位符合地区与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基于以上专业定位,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涉及专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规划,机器人实践平台升级,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评估反馈机制建设等。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探索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对专业人才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创新课程体系,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面向“工业4.0”的创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已运行4年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完成课程体系面向“工业4.0”的课程群知识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设计;总结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遵循工程教育思想,以项目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将项目设计和实施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与运作,获得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与学校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设置面向“工业4.0”的创新课程群及项目群,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3.1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以行业与社会需求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定制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最终建立面向“工业4.0”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引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制定全新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以设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具体表现在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理论课程的整合要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基础理论平台课程群与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实践课程体系方面,依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中做”和“做中学”为方法,统筹安排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与实践、创业训练与实践、综合实训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学期教学内容逐级递进、逐步深化;将实践学期实训内容与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系统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全程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设计各级项目。一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项目)的设计直接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学期的二级项目和基于专业课程的三级项目分别是一级项目培养能力的分解。

采用基于社会实际岗位的逆推法设计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按照人才职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培养目标抽象为若干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再根据每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划分不同的课程群。

设置课程群不仅要考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递进关系,还要充分研究专业相关的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岗位特点,针对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把行业、企业、岗位所需与“工业4.0”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平台、新规范纳入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及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专业定位侧重于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传动与驱动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构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包括智能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以及智能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等。虽然该体系与面向“工业4.0”相关技术有一定的匹配度,但还需进一步改革,拟融合“通信规约”“iot”“工业现场总线”等知识模块构建“工业4.0”的cps虚拟网络课程群,融合“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检测”等构建“工业4.0”的cps实体物理课程群。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kuka工业机器人开设相关的课程实验、课程项目、实践学期项目及实训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4个阶段。注重岗位需求对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前两个阶段与传统大学基本一致,只是深度上浅显一些,后两个阶段面向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着重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3.2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做到了常项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管理学确认有效的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和pdca(plan-do-check-action)方法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保证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与持续改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包括topcares-cdio系列评估、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过程评价3个部分。topcares-cdio系列评估主要评价专业、课程、项目、教材以及素质教育等环节落实工程教育理念的效果。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对重点课程的评价、对重点教材的评价等,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组成。教学过程评价,主要从课程考核、实践学期以及毕业设计(论文)3个关键环节展开。

3.3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注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关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内部培训、教学研讨、企业实践、学术研讨等全方位的培养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研科研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实施“引聘训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方案。

3.4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完善改革课程的教学大纲,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材、试题库、项目库、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升级机器人系列实验室。

4结语。

创新课程体系面向“工业4.0”,从专业的角度一体化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体系化的培养,学生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将对国内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带动、促进、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创新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同时开设,将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应用和验证,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三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50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15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1000人,计算机专业有240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100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级共15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qq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10)。

[3]邹则宏.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四

摘要:通过对近80家医院人才录用、需求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1]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于1-2月开展了以医院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调研,明确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浙江省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近三年录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主要学历层次及人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的分析。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6份,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64家,乡镇卫生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75份(县级及以上医院48家,乡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县级及以上医院的录用对象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而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就业市场较大,基本在50%以上。这提示我们以后要更注重面向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用人单位近三年新聘人员综合素质状况评价。

此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各个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敬业精神、道德修养、专业能力、基本技能能力的整体评价较好。现仅列表分析就业单位对专科类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格、职业技能、敬业与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评价较高,但对其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较高的期待,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1)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各级用人单位对于未来三年所招聘的毕业生类型的要求各有不同,分别对专业型、通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有着不同的侧重,我们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结果见表3。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的人才,而创新型和复合型相对需求较小。因此,我们毕业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握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就业机率。

(2)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专任人才需求情况。关于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对不同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见表4。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三年,县级及以上医院大部分的就业对象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毕业生,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业对象则还是以大专学历为主,这提示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突出培养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更加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高专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依此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层卫生单位。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次需求的层次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培养出更加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对此,我们调整了201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基本技术课程课时和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技术,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要求。

2.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及自学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加强,为此我们可以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中心建成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基地,[2]同时也积极和医院进行合作,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院校合作建设,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在人文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社会、职场等的认识,也要加强对学生与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教学培训,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3.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专兼师资建设。

专业型和技能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也应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校内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在一线从事实践服务锻炼提升自己专业技能,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要有2-3个月的时间下临床,以保证理论知识不与实际工作脱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或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有一百多名各个医院的教师成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分为来校上课和后期实习的指导老师,并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加深了我们对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从而为行业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专业型和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而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是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放,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本文对技工学校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创新教育。

0、引言。

在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偏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掌握,有针对性地对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该要注重实践性、参与性,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从逻辑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如果对技工学校学生太多限制,反而对其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时期必须要加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是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专业,同时,计算机本身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具,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应用使得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教学变得更便捷、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教材还比较单一,当前很多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单一的大纲教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另外,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模式也应该要相应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帮助,在新时期也应该要结合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应用。

在技工学校教育过程中,创新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知识传输方式,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的考虑不够。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认识,借助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创新,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明确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技术手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说来,多媒体技术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整合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该课程教育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比如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程序编写和调试,都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计算机程序语言类别较多,学生对这些语言的区分不清楚,很容易导致编程时出现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对各种编程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生动、形象的图表形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深奥的知识的理解。第二,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教育的过程,在各个国家都是重点工科专业,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技工学校可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构建在线教育平台,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通过设计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进行结合,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也能逐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型。同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能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学生开拓视野,比如计算机应用开发理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注重实践教育。

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实践教育,要将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教育效率更高。比如先在课堂上提出关于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方面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然后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反复思考,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和练习。另外,要结合职业要求,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教师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企业的应用需求等,并且遵循计算机科学内的本质规律,体现技工学校教育的特色,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可以加强对各种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满足企业的应用需求,确保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技工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很强,而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技工学校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要学会自主思考问题,成为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06).

[2]于长华.强化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02).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六

摘要目前,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已经被我国许多高校摆在了课堂上,很多计算机专业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上与之相关的课程,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在高校中,课程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是众多高校强调的重点,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操作数据库的能力。本文根据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定,讨论如何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希望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提供宝贵的意见。

0引言。

1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

在当前,一些教育观念的误区存在于我国高等学校中。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有用之才,逐渐地我们将此目标理解成对学生强加灌输知识。上课前,高校教师都会经过认真的备课准备,上课时,教师在仔细的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只能被动地作笔记、所记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这就会让学生们对待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素质不高,而且也不具备足够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校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已经脱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内容已经完全脱节,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指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很多教育学家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并不在于课堂教学,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生自己自主地、探索性的去学习知识,带有创新性以及批判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去运用它们,而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这种机制,在国外的很多高校中,已经开设了专门的相关机构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论知识,达到自我成才的目的。[3]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中,评价一个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评估方法非常单一,而且并没有实际意义。这种评估制度造成了学生只会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紧张的学习,而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在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就会发现期末考试成绩与未来的职业成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对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种专业性知识非常强的学科,我们高校的现状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数据库原理作为重点,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师所讲的内容已经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学生会感觉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在上机课时,学生会发现自己无事可做,这就使得学生不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课后得不到练习以及巩固。当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全部教授完毕之后,学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独立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2.1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

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理解数据库原理的相关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应该被具备,与此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敢于创新数据库相关知识。数据库系统概念、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系统以及查询优化都属于数据库原理的内容,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些内容的教授,这些知识内容对设计、应用以及开发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由于相关知识内容很多,我们应该以“够用为度”为准则,压缩数据库原理内容,教授的知识主要是与如何设计、开发数据库相关。e-r数据模型、关系运算、sql查询、关系模式规范化等就是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

2.2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减少与数据库相关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立以及日后应用上。具体教授过程如下: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各种数据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应该被简单地介绍;关系代数理论应该被适当的讲解,奠定sql语言学习的基础;目前最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操作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sql语言,sql语言出现在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sol语言。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数据库中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相容性以及安全性都取决于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可控性,评价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的高低也是依靠它,所以在教学中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实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

2.3相关教材的选择。

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材的选择,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教材。宏观地看目前整个教材市场的情况,根据教材的着重点不同,我们可以将教材分类三大类型,即着重理论性的教材、着重实际应用性的教材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根据所面临的的实际市场需求状况,去选择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类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不用涉及到具体的开发细节,所以这些学生需要的教材类型就应该是理论型教材;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就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书中应该具体讲解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开发技术的介绍,应该相对少的去讲解数据库理论知识,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用到所学知识。在现在市场上所有的教材中,完全符合某一类学生要求的教材是很难找到的,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编写教材的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照顾所有人的需求。当教学者选择好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材后,在日后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2.4课程体系改革。

2.4.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案,每节课都可以围绕一个实际的例子去讲述教授的知识点,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将网上购物商店的例子作为教学实例,因为网上购物是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教师将这个例子穿插进每章的不同知识点中,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连贯性,不会造成前后脱节的现象。2.4.2课堂讨论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教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时,都在使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会提出问题,学生会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会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最后结束一堂课的教授,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老师会更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程度。通过这种上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课上知识以及课外实践的结合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后独立进行理解,课堂上的讨论内容还是以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为主,例如: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开发。

3结束语。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具体的建议就是减少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加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堂讨论,希望为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学出版社,.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七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行业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让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论文篇十八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必然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因此应该以前沿的科技导向贯穿和引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文章在分析科技部近年所发布项目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以紧跟科技发展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步伐。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1]。

广大高校教师对当前科技研究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理解,在整个国家人才类型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扮演着纽带角色,不但有科研能力还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因此在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国家需要的人才是由高校教师来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以国家需要为依据,而学校应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保证国家需要的人才与学校及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一致。国家、科技项目、教师和学生这4个环节只有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使国家科技稳步快速的向前发展。

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涉及自然科学的深层奥秘,触及哲学的基本命题。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生产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并将为智力革命、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建立理论基础,为智能系统的研制提供新概念、新思想、新途径。

1国家科技项目中与智能相关的内容。

国家每年会颁布一些科研项目指南,如863、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这些项目指南中均包含大量与智能相关的内容。下面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973计划为例加以说明: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包含2项有关智能方面的项目,其中“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中包含一个“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课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包含2个有关智能的课题:“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和“物联网及泛在网”。

2)973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在到20的973计划指南中关于“智能”一词的出现频率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智能”一词的出现次数由1次增加到12次;出现在一级标题的次数由1个增加到3个,出现在二级标题的次数由空白增加到4个。由此不难分析出,智能科学技术在973计划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项目的前期研究以及后续成果的产业化,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建议书中提到,智能科技人才的社会需求占整个信息领域人才需求的1/6左右,而且将不断增长。高校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河北省和天津市科技项目与智能相关内容。

河北工业大学隶属于河北省,坐落于天津市,形成了立足天津面向河北的'发展战略,为河北省和天津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北省当前正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于3月启动了光伏、风电装备、钢铁节能减排等8个支柱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河北工业大学承担了其中“河北省风电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工作,该路线图为全国首个关于风电的路线图,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年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指南为例,该计划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目标,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共安排25个专项,与“智能”相关的内容有软件专项中的创意产业关键技术和数据挖掘与信息检索技术;数字技术专项中的智能检测、监控技术研发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及能源存储转换专项中的智能电网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智能科学技术在河北省和天津市的科技项目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对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据教育部统计,自北京大学自主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通过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共17所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河北工业大学在结合自身优势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逐步合理化;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突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智能化电器、智能化楼宇、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机器、智能化物流等方面培养社会急需的特色人才;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研究方向,加强该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

我们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及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使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个人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4教学内容的思考。

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学院包括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成熟专业,有稳定的社会认可度,其近年的发展受到了无行业背景的限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满足国家风力发电的强势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就业前景很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固定的行业背景,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1~2个背景,体现个1~2个特色,以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我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将智能网络和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作为本科生的学习指向,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以它们作为实例讲解,筹建智能网络的平台,以及利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操作和演示,在课外科技活动中以它们作为选题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定位于工业过程和实际工程中的智能控制与智能决策,相对应的核心课程包括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建模、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使培养的学生“考研考得上,分配分得出”。

1)智能控制课程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单独学时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智能网络、风力发电机组等在内的实际系统先进控制方案/方法的实现有较深入了解,并侧重于硬件实现。

2)智能信息处理课程主要介绍经典人工智能、计算智能和其他智能理论,通过方法的介绍和推导,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并通过将具体方法代码化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其中可以将风电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3)复杂系统建模课程在介绍复杂系统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与建模相关问题的同时,着重以复杂网络和风力发电机组为着力点,对这两大类系统的模型进行建立和分析。

4)智能系统课程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具体应用于某些领域的同时,侧重分析如何应用于智能网络特别是物联网领域,以及如何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

5)智能机器人课程在介绍机器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法的同时,加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如自动化仓库等领域。

6)智能工程课程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具体应用于某个实际工程的同时,着重考虑目前国家急待发展的工程方向。

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并基于软硬件的结合与课内课外的配合,学生可对目前体现前沿科技的行业有所熟悉,为进一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结语。

前沿性、时代性是大学课程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大大丰富了大学的课程及其内容,也改变了课程设置的技术与方法。

通过对前沿科技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学校的教学应针对国家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而制定,使人才得到相应的供应,保持供求平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250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