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该包括教学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教学时的提问和引导方式。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阅读这些教案范例时,可以思考教师为何选择了特定的教学步骤和资源。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一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交流、拨升点华。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练习评议。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全文文字清新、优美,指导学生读通、读懂,直至读美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走近过大自然吗?都看到过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听,这是谁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潺潺的流水声)是谁在弹琴呢?引读——“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让我们跟着泉水的步伐,和泉水作一次旅行吧。
二、整体朗读,认读生字。
1、这篇课文中,又出现了好几个陌生的生字朋友,读读课文,找出它们来。
2、学生自读。
3、你找到了哪些新朋友呢?(学生交流)。
4、利用多媒体出示“哦”、“股”、“缝”、“罐”、“塔”、“社”、“杜鹃”、“脆”等生字。
5、哪个小老师愿意上来教大家认一认这些生字?(学生指导认识生字。当学生用鼠标点击生字时,出现该生字的读音,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6、比一比谁认得快。(利用生字卡片比赛朗读)。
7、利用多媒体出示“瓦”、“泉”、“然”、“结”、“股”、“脆”、“塔”、“杜鹃”。
(抽学生朗读)。
8、你是怎样记这些生字的,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小老师上台交流,教师相机作一些讲解,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瓦”、“鹃”、“股”、“脆”4个生字,让学生会写生字)。
9、这些陌生的朋友都在哪儿呢?大家勾一勾有它们的句子。自己再读一读。
三、熟悉生字,粗读课文。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2)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3)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4)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5)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抽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同桌互相读句子,并评价。
四、再读文章,读通课文。
1、4人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展示本小组朗读课文的情况。
五、小结。
丁冬的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它要到哪儿去,它去那里干什么呢?请大家课后思考思考。
六、作业。
按下列格式,为每个会写的生字组四个词。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三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学习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春》二课时。
《三峡》二课时。
《济南的冬天》二课时。
《夏》一课时。
诵读欣赏一课时。
写作三课时。
口语交际一课时。
[4][5][6][7][8][9]。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四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练习本。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五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一、设疑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七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八
单元总时数: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单元课文: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十一、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2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新课。
师生。
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
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仔细阅读课文,小标题是否概括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如。
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由上题说说你对本文选材上的发现,你最喜欢本文哪一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讨论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2、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南极工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1、仔细阅读课文,将文中写工作人员在南极艰苦工作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并读一读认真阅。
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女画家临别前,画了三个太阳,依照你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三个太阳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南极的环境及景色一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写的,从中发现通讯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九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16÷8。
=24÷8。
=3。
改正:
=25×2。
=50。
改正: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
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顺流而下,玩味了唐诗,品赏了宋词,谛听了元曲。泊船于明清港湾,古代白话小说成了最迷人的风景。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宏伟不朽的《红楼梦》,百看百新的《水浒传》,诙谐幽默的《儒林外史》。这些不朽的著作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了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岁月能够改变山川的容颜,却无法掩饰这些经典著作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光辉。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荟萃了以上四部著作中最精彩的篇章:智取生辰纲,几多智慧,几多无奈;杨修之死,几多离奇,几多感慨;范进中举,几多喜气,几多悲哀;香菱学诗,几多痴迷,几多崇拜。
学习这一单元,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在引人入胜的情节里结识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洞察作品的主题,更要让这一段学习历程成为学生青睐名著、关注古典文化的源动力。
《智取生辰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说来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1.引入式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复述式说:要求学生默看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
3.发散式说:根据课前安排,请学生介绍与节选相关的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七星聚义、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从而大致了解杨志的人生经历。
5.想象式说: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将如何进行?
6.鉴赏式说:文章以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主问题研究——整堂课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三个层次的探究,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齐唱《好汉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好汉。
2.复述选文情节:(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问题研究: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他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4.拓展:说几个逼上梁山的英雄的故事,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
《杨修之死》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访中完成对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解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教学步骤: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杀死杨修、曹操兵败斜谷厚葬杨修)。
2.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一组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才智,先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将故事创编得生动具体些,然后分角色活灵活现地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3.分组活动15分钟,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各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
5.一线采风。
现场采访最佳创编组负责人:你们大胆创编的依据是什么?
现场采访曹操最佳扮演者:当你走进角色,你对曹操这一人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现场采访杨修最佳扮演者:你认为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得到了哪些教训?
[方案二]。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激趣: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捷悟篇》“魏武过曹娥碑下”,学生初识杨修的才智。
2.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结合注释读懂文意;(2)为每一则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3)按行文顺序复述故事。
3.细节品味:细读课文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则故事,思考:(1)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揣摩曹操的心理,说说曹操在这几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难点探究:杨修之死,谁之过?(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如果分歧较大,可适机展开辩论,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认识杨修是曹氏政权争斗的牺牲品。)。
5.拓展延伸:讲几则曹操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范进中举》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一字经纬——围绕一个“变”字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引入。
2.整体把握:默读全篇,在最短时间内提取课文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述课文内容。
3.寻“变”——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光读课文,你能捕捉住文章里人物的变化吗?
4.说“变”——在学生充分朗读发现之后,集体交流寻读所得。
6.读“变”——选择文中某一处最典型的最鲜明的变化读一读,读得夸张、生动些。
7.续“变”——老童生范进垂老之年意外收获了功名,无米下炊、遭人唾弃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他的有生之年还可能演绎什么变幻莫测的故事呢?请在想象的国度帮他策划吧(提出要求:秉承讽刺艺术,关照社会现实,合乎人物性格,想象大胆新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演读——感受文章的讽刺艺术;演说——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古时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趣谈引入。
2.整体把握:(方法同上2)。
3.走进演读厅:(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可笑之处。(2)思考批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3)交流。(4)根据个人的喜好,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朗读。
4.登上演讲台:(1)出示演说主题: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2)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3)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到台上进行一分钟演说。
《香菱学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故事导入,引起阅读兴趣。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讲一讲香菱进大观园之前的遭遇。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问题探究:(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这样的好诗,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首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领悟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要求学生联系课文里有关她学诗的细节进行分析)。(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4.拓展反思: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用二三百字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说说香菱的身世与遭遇。
2.初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
3.精读赏析:说说香菱的三首诗。:。
4.悟读明理:(1)浏览全文,先说说学诗中的香菱(这一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认识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另一方面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再说说你从香菱身上受到的启迪。(3)结合黛玉指点的作诗门径,谈谈在阅读与写作中受到的启发。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三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教学难点:表演乐曲。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五)小结。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五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第4课时《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作者:鲁迅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传》(作者:王晓明)。
第5课时《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六
1、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4、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古代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美。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
1课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指挥,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婶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1、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有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些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你为什么受到感动?能把你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
3、质疑。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女娲补天
找雨神
造了船 不畏艰险,造福人类
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课题安排。
课题 主要活动内容 课时建议。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分析案例并反思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 1课时。
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
交流:探究过程卡片展示 。
二、教学准备。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其他。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空白卡片纸 笔 。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5-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八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5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