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0:50:08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通用18篇)
时间:2023-12-04 10:50:08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一个回顾,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认知。写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多次修改和润色,确保语言清晰准确,逻辑流畅。以下是一些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一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欢迎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园子?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二

萧红有一个童年里,她每天和祖父在一起,在空气清鲜、五彩六色的园子里玩耍嬉戏。萧红的童年都是我们孩子们向往与憧憬的童年,她的童年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开开心心地,总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觉得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事事都是那么顺心。

我的童年是在我家的前院中度过的。妈妈在生下我五、六个月之后,她就将我交给奶奶。是奶奶把我从不懂事、淘气、爱哭鼻子的小女孩拉扯成一个懂事的小女生。

每天,奶奶早早地起床,为我制作各种各样含有丰富营养的早餐,然后叫我起床,帮我扎小辫子,又要想出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讲给我听。

在我家的前院,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是吃竹筒饭。有一次打台风,风把我家那几根竹子多刮断了。次日早晨,我跑出去捡了一小段竹子嚷着要奶奶给我做竹筒饭吃奶奶呦不个我,只好将这段竹子的其中一头挖一个硬币大小的洞,将白白的大米洗干净后放进竹筒然后加是适量的水然后用木头把那个小洞堵上再在外面锢上一层泥,奶奶找来柴火又搬来两块砖头把柴放在两块砖头中间把它点燃后就把竹筒放在火上转着烤没过多久院子里就发出米饭的香气了。我急着想吃可奶奶说要等竹筒凉一下再把外面的泥去了把竹筒洗干净再用刀把它从中间劈看就可以吃了。软软的米饭,酥酥的脆脆的,再加上竹子天然的“乳汁”,味道别提有多好吃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童年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让这段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三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苏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的,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二、说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情境,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园子的快乐、自由。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其中,教学重点为:感受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难点为: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以及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大致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原著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借由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引出课题。以“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领着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设计说明:以小说中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检查对课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2、在三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谷穗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的教学中把握“倭瓜、下种、蚂蚱”等词语的读音,理解“倭瓜”的意思。并利用三组词的不同规律找出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3、指名读直接描写园子中花草虫鸟的段落。

4、读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动的内容,并选择有趣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走进园子,感受园子的快乐与自由。

1、自由的读第2小节,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抓住“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体会园子里样样都有;抓住“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体会园子中色彩之美;抓住“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体会园子的生机之美。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领略到这是一个给人带来欣喜、快乐的园子。

2、读第13小节,说说在“我”眼里,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为总领,抓住“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体会花儿、鸟儿、虫儿的自由;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体会作物的自由。在体会中感悟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设计说明: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段,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有这么一个园子,我们也似乎读出了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因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同学们当我们下次再次走近这个园子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让我们深深地注视着这个园子,轻轻地与它告别——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或鲁迅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以此走进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知道一本名著《呼兰河传》,知道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的视野稍稍地越过课文的围墙驶向更遥远的天地。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快乐。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园子的精神意义——快乐和自由,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时内容一目了然。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四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设想: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加深加宽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同时,以扼要的语言引入小说中的另外一些趣事,以小说中一些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3、孕育情境,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野阅读课文,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设计言说的主题,选择言说的方式,营造富于童趣的对话情境。本课教学始终以“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的情境贯穿,试图改变师生“冷静的阅读者”的身份,使师生都融入文本,产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分享。

4、展开想像,言意合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言说,走向言语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想像人物真实的.心境,推敲、琢磨,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理解的波澜。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设想: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加深加宽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同时,以扼要的语言引入小说中的另外一些趣事,以小说中一些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3、孕育情境,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野阅读课文,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设计言说的主题,选择言说的方式,营造富于童趣的对话情境。本课教学始终以“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的情境贯穿,试图改变师生“冷静的阅读者”的身份,使师生都融入文本,产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分享。

4、展开想像,言意合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言说,走向言语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想像人物真实的心境,推敲、琢磨,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理解的波澜。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五

我家有一片菜地,虽然没有《祖父的园子》里描写得那么美丽,也没有公园那么繁华,但它朴素,朴素中还透出漂亮;它也很有生气,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很活跃,仿佛在自由地跳跃。

春天,是一个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季节,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一刻醒来。菜地里也是如此,到处绿意盎然,蜂飞蝶舞。油菜花姐姐绽开了笑脸,连桃花妹妹都露出了粉嘟嘟的小脸蛋。别提有多美了!

这片菜园一直是由奶奶打理的。

记得在八月里,正是种菜苗的时候。我看奶奶在菜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襟。我跑过去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帮你吧!”“好,真乖!”说着,奶奶递给我一只桶,笑着说:“去,端点水来。”

我端来水,拿起水瓢,边浇边对菜苗说:“喝吧,喝吧,喝了快快长大,下次我再来时要和你比比身高。”

菜苗才浇了十株,我就扔下水瓢去拔野草了。“唉哟,唉哟”野草虽然拔了起来,我却因用力过猛而摔了个四脚朝天。野草没拔几根,我却把奶奶辛辛苦苦种下去的菜苗压断了好几株。

“你这孩子,尽帮倒忙。”奶奶带着责怪的口气摇摇头说。但是,我分明听出了她话中的那份宠爱。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六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苏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的,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二、说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情境,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园子的快乐、自由。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其中,教学重点为:感受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难点为: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以及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大致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原著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借由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引出课题。以“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领着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设计说明:以小说中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检查对课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2、在三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谷穗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的教学中把握“倭瓜、下种、蚂蚱”等词语的读音,理解“倭瓜”的意思。并利用三组词的不同规律找出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3、指名读直接描写园子中花草虫鸟的段落。

4、读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动的内容,并选择有趣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走进园子,感受园子的快乐与自由。

1、自由的读第2小节,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抓住“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体会园子里样样都有;抓住“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体会园子中色彩之美;抓住“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体会园子的生机之美。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领略到这是一个给人带来欣喜、快乐的园子。

2、读第13小节,说说在“我”眼里,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为总领,抓住“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体会花儿、鸟儿、虫儿的自由;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体会作物的自由。在体会中感悟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设计说明: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段,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有这么一个园子,我们也似乎读出了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因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同学们当我们下次再次走近这个园子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让我们深深地注视着这个园子,轻轻地与它告别——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或鲁迅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以此走进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知道一本名著《呼兰河传》,知道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的视野稍稍地越过课文的围墙驶向更遥远的天地。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快乐。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七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的活动,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成长。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课文中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充分使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2.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走进园子做情感铺垫。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2.走进园子,了解园子。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思想感情。“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走进生活,感受快乐。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我进而引导他们感受园子的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都透露着作者的快乐和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比较重要,因此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4.了解花、鸟、虫子、倭瓜等,感受园子里的自由。

学生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鼓励学生交流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课堂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在反复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在这部分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5.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了解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通过探究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

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法,而且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习惯。

七、说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体现童真的句段。有助于学生深化感情,积累优美的语句。

2.推荐阅读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作者的童真。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一是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二是作者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八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重要写了祖父园子中种种优美的风景,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从容的童年生存,言语奇怪天然、率真稚拙,满盈自由想象的表达方法,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伎俩的奇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调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得当对学生举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3、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关怀。

难点: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在补白、仿写中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2、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尝试补白、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近“园子世界”——了解文章大意。

(二)走进“园子世界”——体会景物自由、人的自由。

(三)怀念“园子世界”——感受祖孙深情。

(四)铭记“园子世界”——升华感情。

(一)走近“园子世界”

1、了解出处,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铺展画卷,走近园子。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萧红)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萧红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心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故乡——呼兰河。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把她童年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重点描写了她家里的园子,她称之为“祖父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2、检查预习,复述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大意。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整体交付问题:园子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组内交流。

(二)走进“园子世界”

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

在学生自读,组内讨论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师生共议。

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以完成教学重点。

再现园子:

1、表演读文:

种类样样都有——(出示课件,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既然是样样都有,就不仅仅是这几种,还有什么?(生自由回答)。

3、颜色样样都有。

师:除了种类样样都有,你还发现了什么样样都有?(课件中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变色,提示颜色样样都有)。

4声音样样都有。

师过渡:除了各种昆虫,各种颜色,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小东西—蜜蜂(播放蜜蜂的叫声)。

说一说它怎么吸引人眼球?指导读,读出蜜蜂的可爱。

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声音吗?你听……听到这声音,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动物?(播放各种昆虫鸣叫声,生自由说)。

5、园子里的昆虫种类、颜色、声音样样都有!

(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配乐朗读)。

以读生情:

1、凭据学生答复,随机出示语段,凭据课件字形、颜色,师生共同读。读出差另外结果。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九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

祖父家有一个小院子。

院子和厨房的走廊相连,那儿的花木没人修剪,都快长疯了,小院子的后面有一墩用土砌成的墙,墙不高,一翻就过。前院是一个小小的花园,春天,凤仙花开了,有红的、白的、粉的…..蝴蝶和蜜蜂都被这美丽娇艳的凤仙花吸引。橘子树也不例外,他吐出一个个雪白的小花苞,不久你将看见的是一簇簇满是蜜粉的,朴素中又带有几分清丽的白色的小花,攒成一团,拥在碧绿的橘叶中,带着幽幽的清香。

后院则是一个小菜园,菜园中有衬着碧绿藤的瓜,嫩得能掐出水来的菜,勤劳的祖父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四四方方的地用来种油菜花。

趁着祖父整理小院,祖母炒菜时,我便折下几朵油菜花插在头上,两眼往上看,什么时候蜜蜂会飞来。正等着心焦时,一只肥肥的蜜蜂飞来,急忙用自己的手飞快地捂住它,放入小纸盒里,纸盒里并不单调,有长着嫩叶的小树枝,雪白的橘子花、红的鲜亮的凤仙花。我看着它爬上爬下,爬进爬出,劳作个不停,等它采满花粉以后,便放他回自己温暖的大家庭中了,看它颤颤悠悠地飞远,反而觉得欢喜。

在我出生那一年的春天,我的祖父挨着小土墙插了一根葡萄藤。几年后,那葡萄长得着实粗壮,等果子熟了以后,用剪子剪下一串来,摘一棵葡萄放在嘴里,有一种土壤的香。阳光的味儿立刻激活了我的味蕾,这是一种被太阳烤炙的风雨吹打的味道。

等葡萄成熟了,夏天也就来了。若说夏天,最喜欢的就是傍晚以后的时光。

不知不觉中火烧云就上来了,这时你出去散步,仰望着天空,归巢的鸟儿,向往的微风,似火的云,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你常常会看见邻居们吃饭的情景,在门前空地上放一张桌子,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晚饭过了,火烧云也消失了,是时候把桌子搬进去了。

夜晚,当天上第一颗星亮了,我们准会搬出几把大藤椅放在小院的水泥地上,躺下,开始聊天。夜静静的,我听着蝈蝈的歌声,酣然入睡,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刻。

鸡头米老了,葡萄叶落光了,小后院也就脱下春夏时的华服了。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一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

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

——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给文章分分段。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2、出示:第2自然段。大家一起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为什么想到这个词?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板书: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再读读,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进园子了吗?没进的同学再读,一定要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3、出示:13自然段“太阳在这个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自由读。

——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

——“一切都活了”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

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倭瓜怎么活?黄瓜怎么活?玉米怎么活?

植物在祖父的伺弄下长得多好啊!这个“活”还有长势旺盛的意思。

——这个“活”还有什么意思?蝴蝶……(引读)自由啊!随性啊!

只有天空蓝悠悠的……(悠闲惬意)。

板书:一切都活了。

4、谁来读读,读出那个活劲!(选择句段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啊?就在课题旁,写几个词。比比谁写得快写得多。

(样样都有,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蜂飞蝶舞,虫鸣鸟叫,蚂蚱蹦跳,植物疯长,悠闲惬意……)。

5、萧红写得多好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个世纪初的这个园子。让我们心生羡慕。

——出示两段话,比较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

——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

——萧红的描写非常独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我们再来读读13自然段,比较: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

是?(老师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分享:强调太阳大,强调告诉读者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是真的,园子里真的就是这样,而且太阳让人有一种快乐、温暖的感觉。你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她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姿态?)。

板书:景乎情乎,境由心生。

萧红的`快乐与温暖从何而来呢?

1、速读3——12自然段。

你们读出快乐吗?

2、引读:祖父……我……。

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一种率情的流露。

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教我时我不听,摘黄瓜,追蜻蜓,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是一种率性的表现。

累了,我就睡大觉。这是童年的率真。

在园子里,在祖父面前,我流露的是我的真性情啊!我当然快乐!

3、你们读出温暖吗?

为了上好这堂课,老师读了些资料,想告诉你们:

萧红是个苦孩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女孩不喜欢;后妈也不爱她;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小孩子闹腾;唯有祖父,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每当萧红挨了打,祖父就用粗糙的手抚摩着,说:“长大了就好了!”祖父的爱温暖了萧红的童年。

4、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读懂的,下节课我们学着萧红的语言,写写园子里的趣事,争取把自己写进园子里去,写进祖父的怀抱里。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感受了!

四从读者走向作者,揣摩作者境由心生、借景抒怀的情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这个园子在萧红的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用笔思考)。

2、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小结:萧红怀念的是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是“一切都活了”的园子,萧红怀念的是年迈的慈爱的祖父,是那段拥有真性情的岁月。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板书设计:

……。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二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董一红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董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董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董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董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出来,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三

活力课堂,以“问题、研学、评价、提升”为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落实“设疑、探索、评价、生成、应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以“读”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高效、出彩。

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促使学生“非阅读课文不可”。及时地、大胆地、有效地开展读书学习,自读自悟,以解决问题。

学生纷纷投入阅读课文学习中,加上通过学生前置性的学习比较到位,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有的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有的说:“祖父的园子五彩缤纷”;有的说:“祖父的园子生机勃勃”;还有的说:“祖父的园子让我自由、快乐”;还有的说:“……”。

深入学习文本同样需要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产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及时地、积极地投入再次学习中,以达到“不读不行”的作用。

出彩之二:

(1)为什么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五彩缤纷和生机勃勃的呢?”

(2)为什么说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而又快乐的呢?”

这样的“问题”,有谁能不再走进课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呢?细致地、一词一句地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有说话的材料,就能萌发自己独特感受。使之能读中悟、读中乐、读中受教。

出彩之三: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学生在较好地体会文本的同时,及时地提出新的任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出彩之四:请像作者那样,用细致描写的方法,写下你童年的一件趣事吧?

由于有了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基础,又深入地分享了文本,此情此景,激励与明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了,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欲望,写出精彩的片段就不难了。

学生作品(略),可以说是精彩极了!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紧张而又愉悦的学习,想说的话一定是很多的,无不欲罢不能。

出彩之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用争分夺秒、高效、出彩来形容。是一节很好的研讨课、是杨伟芬老师《秋思》之后的又一力作。本课问出了课堂的精彩,问出了精彩的课堂!

交流:

1、加强词语的学习,扎根地过好关。(如倭瓜——,土窝——等)。

2、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源自哪里?(源自祖父的园子)。

3、课堂虽然精彩,但追问不足。

4、课堂有评价,但自我、小组的力量不足。

不当之处,交流之,批评之!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四

今天听兰岚老师讲《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颇深:

用“作者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老师在这堂课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五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是萧红绘画式的语言风格,同时,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睿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学习、领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睿瑞老师在课堂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睿瑞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睿瑞是一位很智慧的老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进行评课。

如:哪几段写出园子的美丽?

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看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睿瑞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相机引导,充满了教学机智。

睿瑞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了:“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

睿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有条理的设计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

睿瑞老师教写景这部分,让学生读后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你用3-4个词语来概括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把词语写在课题旁,而后还指名写在黑板上。

在写人方面,老师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感悟“铲地”、“浇菜”这些活动的“人性自由的乐趣”。睿瑞的引导也很有意思,老师机智的引导语:“萧红说是在浇菜,其实她是在玩水,瓢里的水倾泻而下,与其说她在浇菜,倒不如说她在浇人。”

我看过萧红传记,她经历了几段罗曼蒂克的婚史,大概萧红是一个崇尚自由,“心”和“作品”都会跟着自由走的民国女作家吧。睿瑞老师上出了萧红作品“自由”的原生态味道。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六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刘红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听到,听说是一篇新课文。《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刘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刘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

《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向老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快速浏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课的开始,向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读法不同,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浏览,甚至可以是一目十行。在此基础上,向老师就引领学生开展了对课文的三次浏览,可谓是别具匠心。

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于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等园子的特点就在孩子们的第一次读中感受到了,对文本初步的整体感知就达成了。

第二次,还是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梳理梳理: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然后师生一起梳理出了10件事,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把握了。

第三次,向老师以“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来引领学生精读重点部分。看似简略的三遍读,实则一遍比一遍深刻,一遍比一遍有效。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让学生知道:使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因此,细读文本之后的孩子们,又有了全新的体会。

细数向老师《祖父的园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感受他“洒脱、大气、风趣、睿智”的课堂风范。课中我们真切看到了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潜心会文本,开心满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他们不累,这样的课堂他们喜欢!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贾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贾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贾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贾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萧红的作品,全文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芬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文章辞藻朴实到“咸菜就着窝窝头”般的简单,但,恰恰是口头的大白话,把幼儿心中的畅快淋漓地再现出来,使人读了,仿佛童年就在眼前,欢笑就在耳边。

周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将听课感受梳理如下,如有异见,恳请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一、享受自由。

周丽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周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这就是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二、读悟品文。

周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段落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周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作方法,既教读法,又教写法,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周老师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虽然周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一个小练笔却不偏不倚地替学生习作引路。表达与阅读理解应该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

三、敢于创新。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周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创新并不等于轰轰烈烈,而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没有许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长长的问题,有的只有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那就是“课文哪里体现了我很顽皮”或者“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留下来更多的时间去读读文章,去悟悟文章,甚至去写写片段。

删烦就简应该也必定成为语文改革的最终趋势,因为,我们太需要简单地教语文,学生太需要轻负担地学语文了。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课还没到精致的程度,在今后的家常课中,我们不妨尝试周老师的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因此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再说一下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定为: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难点是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说学情。

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谈话导入,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

所以,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诵读法”、“引导法”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学法上我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五、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我相信很多时候,通过预习时的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此时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同时提出问题:《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的独立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文章介绍了园子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教学时,我也会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理解体会。

1.体会园子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为契机引领学生研读,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出我对园子的喜爱和对祖父难以忘怀的感情。

2.感受快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我在园子中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许多段落都透露着快乐和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段落,在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感受。归纳总结出几件快乐有趣的事,加以想象,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在读的形式上我首先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我会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以及我的快乐生活。

(四)展开讨论感受生活。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同时告诉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所以我会建议学生们去读一读《呼兰河传》。

六、说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和学生聊关于童年的趣事。(要有趣)。

同学们,还没到上课时间,我们来聊会儿吧!小孩子身上都会有许多有趣的事发生,有的甚至会逗得人哈哈大笑!你们曾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一、复习导入。

上课!

刚才我们聊了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无穷!作家萧红也有许多快乐的童年往事要与我们分享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萧红,走进她们家的大园子。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两节,回忆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出示:

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美丽迷人的、有各种动物的、样样都有的……)。

师:是啊!这园子里多姿多彩,样样都有,都是生机勃勃的!(板书:生机勃勃)。

师:文中还有一节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节?(13节)(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13小节,看看这一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二、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的“自由”

1、生自读课文。

2、交流。

师:读得真投入。同学们,读着读着,哪些词语就在你的脑海里闪现出来了呢?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儿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王国。(板书:自由自在)。

这里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自由自在,是哪一句呢?

(答出:你真有一双慧眼哪。

答不出:那么这一段都是写与××有关的内容了?对吗?)。

答出后出示中心句。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就是这一节的中心句,谁愿意来读?

(评语:读得真准确,如果读得再自由一些就更好了。)。

谁还想来读?

生读(评:多么自由、有活力的声音啊!)。

师: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师:花活了,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一生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出示句子)。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生读(评:这花真醒了,够精神。这花还有点睡眼矇眬呢!还没完全醒来)。

师:鸟活了怎么样?

生读句子,出示: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生读(好的评语:真高啊!不好的评语:还可以飞得再高些!)。

师:虫子活了怎么样?

生读句子,出示: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的心情。

生读。(多自由啊!多快乐啊!)。

生读(读得真神气,我知道,你已经走进了园子了。)。

变化成诗的形式读:萧红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读诗一样。(点击)让我们读出诗样的美!

齐读。

师:这不就是——点击中心句,师生齐读。

师: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

(倭瓜、黄瓜、玉米)。

点击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段话很特别。

生:“愿意……就……”多次出现。(或句子反复)。

师:是啊!反反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又好读又好背呢!想挑战一下吗?

生自由读,背。

师擦一句生背一句。

师:现在请来“读一读”吧!

生背。(真棒)。

师: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不过我们读得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由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出示:

同学们,这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指名说)。

这是一个的园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呢?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

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架子上长的,在作者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最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更是(出示变化了的中心句)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她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4节,并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萧红在园子做了什么。(出示:

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

祖父栽花,我也……)。

三、品味园中之“趣”,感受祖父的爱。

1、生浏览3—12节。

2、交流。

生用幻灯片上的句式说萧红在园子里干什么。

师连起来引说: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种菜——(生接)我也种菜,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种菜——(生接)我也种菜,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生:不是,瞎闹、玩……。

师:同学们,说话得有根据。你是根据什么来说她在瞎闹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3、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

4、交流。

师:略。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这样种菜什么时候能吃到菜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出示。

你浇过菜吗?看见过别人浇吗?水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里一扬,还大喊着:——(引读)下雨了!下雨了!这雨还不够大,也没有拼尽了力气,我们伸出手,拼尽了力气把水扬起来再喊。

生边做扬水动作边喊。

师: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师:谁想展示这份快乐?

指名读。

师:都想来吗?齐读。

这哪里是在浇水,分明是在跟祖父乱闹嘛。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这不就是新版的小猫钓鱼吗?

出示。

这是一个的园子。

是啊,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板书:快乐。

5、感受祖父之爱。

师:同学们,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

生:祖父。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生读书。

交流:

拔下锄头杆——。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慈爱的、疼爱孙女的)(会读书。)。

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

师:这是祖父对我的——宽容。

教我认谷子——耐心。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的祖父。祖父很爱笑,文中几次写了祖父的笑?(三次)在祖父的笑声中饱含了对孙女的——爱啊!(板书:爱)。

指名说。

师:祖父的笑令萧红难忘,其实是祖父的爱让作者怀念啊。(完成心形板书)。

四、介绍作者,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每说一个词就带着感情读一遍课题。

(温暖就请你温暖地读读课题。幸福幸福地读。充满爱亲切让人怀念眷恋)。

看来我们读懂了萧红家的园子,读懂了萧红的内心世界了。这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出示: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传》。

所以萧红又说:出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呼兰河这小城里怎么就住着她的祖父呢?没有其他人吗?

生:有其他人,但因为祖父带给萧红无限的快乐自由,无限的爱,萧红只怀念自己的祖父。(意对即可)。

师:是啊,无论呼兰河有多少人,都已经淡忘了,唯一记得的只有祖父。

萧红把对祖父的无限怀念化作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她在结尾这样写道:

出示。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篇十八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萧红的作品,全文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芬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文章辞藻朴实到“咸菜就着窝窝头”般的简单,但,恰恰是口头的大白话,把幼儿心中的畅快淋漓地再现出来,使人读了,仿佛童年就在眼前,欢笑就在耳边。

周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将听课感受梳理如下,如有异见,恳请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周丽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周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周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你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我们的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这就是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周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段落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周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在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周老师下足了工夫,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自由”“快乐”,如何让学生体会呢?周老师把她的整节课堂设计成了一个“自由快乐”的课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呢?周老师引入了“景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在一次次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周老师总结出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既教读法,又教写法,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周老师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虽然周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一个小练笔却不偏不倚地替学生习作引路。表达与阅读理解应该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周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创新并不等于轰轰烈烈,而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没有许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长长的问题,有的只有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那就是“课文哪里体现了我很顽皮”或者“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留下来更多的时间去读读文章,去悟悟文章,甚至去写写片段。

删烦就简应该也必定成为语文改革的最终趋势,因为,我们太需要简单地教语文,学生太需要轻负担地学语文了。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课还没到精致的程度,在今后的家常课中,我们不妨尝试周老师的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544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