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1:18:13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模板13篇)
时间:2023-12-04 11:18:13 小编:文轩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我们不得不随机应变。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学习方法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写作结构。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一

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要不怎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干预的措施,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一、做好心理健康的途径拓展。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二、做好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处理各种问题,使职业生涯更充实和有实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定出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去医院体检;为了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1.学校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具有终身可供发挥的价值,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使教师的教育生涯规划服从和服务于教育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和超越。

2.学校应参与制订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协助教师了解自己,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3.学校应参与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年检,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引导员工适应变化,使员工的职业之树长青,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

三、改变个体自身,以枯竭为契机,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职业枯竭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要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别人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为应对职业压力练好“内功”,在工作场所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体现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根据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当工作所需的资源消耗率高于补充率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职业枯竭发生时,个体往往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增加工作的乐趣。再次,职业压力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机遇,当克服了压力、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时,往往使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四、以正确方法应对压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压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么渊博、地位有多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原动力,应该积极运用而不是消极回避。认识到了压力的必然性,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处理压力,而不是消极否认压力的存在,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要掌握必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来缓解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珍惜个人时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通过旅行、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进行自我调节;向亲友、心理医生倾诉工作中的烦闷,特别是不能将消极情感闷在心里,要通过平衡心态来避免钻牛角尖,并可以在亲友的建议下确定更现实的目标,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利用好婚姻和家庭这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和释放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学校不应是压力的桥梁,而应成为压力的熔炉。在社会大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内部小环境,使教师以较好的心情工作。当个体压力较大时,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压力疏导:制定和下达切实可行的业绩指标,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尽量使教师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合理地授权和轮岗;聘请心理医生或组织心理讲座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因工作复杂带给教师的困扰;保证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关注教师的家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教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了解教师的真实需要,激发和不断延续教师的“内动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二

1压力问题。

教师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家长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升学率,社会要求教师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不同人们的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的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教师的劳动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师备课、讲课后,课下还需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而且大学的教师还需要为评职称而写学术论文,可见,教师的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难免会使教师产生过大的压力。

2情绪心理问题。

教师情绪问题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遭遇负性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调控或调控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症状[3]。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情绪问题。抑郁通常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思维迟缓、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对周围事物和学生冷漠、情绪反应明显减退等;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指对未来事件的忧虑、紧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躯体特征,例如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会明显的落后,因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高目标、高技术,教师会感到不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心理。

1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技能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目标时,要合情合理,不能过高,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从而目标的实现也会给自己带来信心和成就感,就会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样,教师就容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进取的关键。其次,教师要接纳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既然走上教师的道路,就应该接纳它、热爱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往往产生的比较缓慢,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平衡,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最后,教师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方式。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解除工作的疲劳。还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享受轻松的氛围,达到心理的放松。

2学校、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因此从学校方面克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4]。学校环境不好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怠倦、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要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升学率、评职称等都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学校要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其次是社会因素。社会不能对教师形成过高的期望,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结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社会和政府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5]。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合理释放压力,合理宣泄情绪,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三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四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五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魂(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异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据调查有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心理病态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三)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的流入,对缺少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刺激,更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对自己做的事不顾后果,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据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了解了学生存在的心理原因,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以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到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六

【提要】在我国,大学生可以算上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但是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突出,这其中除了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强,很多人开始怀疑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容易被企业所拒绝。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教学现状,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都是成年人,都能够有独立的思维和思考,而且在大学学科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培养的是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要能够有足够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它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知识技能就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形成的专业上的素养。然而在现在的社会招聘中,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招聘单位也逐渐从原来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慢慢转向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很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所缺失,从而导致了被用人单位所拒。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趋势,大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也要加大和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结合大学校园中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案例,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二、从思想道德素质层面去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以往的大学学校教育中,教师们往往都是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多过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就更不用说他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学校教育要从现状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掌握基本素质――学会做人。

在大学学校校园中,教师或者说学校,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也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做人道德。这其实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学生就应该要开始学习和具备了,但是这一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加上各种知识的普及,学生在教师教育其的时候,动不动的就说要维权,因此,便导致了教师不敢过多余去干涉和管束学生,从而便导致了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思想道德素质上有所缺失,因而需要大学校园加以进行修正。例如,在大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做人道德,可以让学生在每次上课的时候主动的对教师进行问好,在课程结束之后,依次有序的礼貌的对教师进行道别,并在教师离开教室之后再行离开教室。同时,要让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能够将物品按照原来的位置放好,每天的课程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做人道德。

(二)培养基础能力――团队协作。

在大学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说人数会比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时期相对较多一些,但是仍旧维持在一个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然而,在以往的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大学教师自顾自的讲自己的,下面的学生自顾自的玩着自己的手机,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谈论着所谓的私事,从不涉及专业知识技能,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素质层面的团队协作了。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不良课堂的现象,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果说教师不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话,学生自己是很难主动进行团队协作的,从而就不会懂得说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那么,学生在日后的就业时,就容易因为这一点而错失就业机会。可是,教师如何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呢?例如,大学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时,可以将班级上的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了,他们都拥有成人的思维以及想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行选择想要搭档的人,从而组成合作小组。然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关专业知识上的课题,让小组内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中,组内具体的分工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要过多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旁认真观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形成基本信念――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教养的方式与其说是严格,不如说更多的是溺爱,因此,很多事情哪怕是学生的错误,家长没有及时地指出或是惩戒,就不能够让学生形成承担错误的责任感,加上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都没有学生灌输一种事业心,造成了学生事业心的缺失,这两点急需学校通过教育进行补充。例如,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策划交由学生,并且,每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学生来负责,从而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事业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七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d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6]。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这一有着深远文化传承力的教师人格形象,历来为社会和教师所公认。然而,不少教师却明显感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d即自己的职场人格(或称教师角色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带有面具的性质。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自我认同中内心失去平衡,使他们对自我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或否定,并为自己的这种虚伪和表演行为而内疚。这种自我道德冲突的困惑甚至使教师感到痛苦,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其实,人格面具并不等于虚伪。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既是教育的一种需要,又是教师在一定压力下自我适应、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用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当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人格水平尚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往往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标准)时,即教师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存在一定差距时,教师的这种过渡性的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从而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品质,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教师完全自然、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因此,教师的真诚首先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如实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想法和情感,诚实地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我,但教师又要善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意、绝望等加以调控和掩饰。

其次,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明确意识自身的教师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亲师的情境,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让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必要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那也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的职场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达到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水平需要时日,而当今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不合格者则可能令其下课。因此,教师人格面具也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的真实人格不能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倘若一个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职场人格过度同化,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总之,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关系要求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自我,做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而不完全是一个自然中的我,或者说,教师人格面具的存在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质所决定。然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否则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长此下去会使教师人格严重分裂,或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他会因此活得太累而影响健康。一个教师如果完全被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最终会失去与学生的正常关系。教师总是装出一幅至尊的样子,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总之,教师既不必为自己的教师人格面具而过分地自卑、自责,把它视同于自身的道德问题和人格缺陷,也不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在课内校外判若两人,而应根据实际情境恰适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师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保持个人良好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逐渐使自己的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一致,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趋近,这样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六、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什么都不能落在他人的后面,在教学上力求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成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精彩,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中总是力争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渝决、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阂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追求完美应当与保持平常心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虽然理想的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美好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是优秀教师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的完美的我,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好老师、好同事,工作积极努力,星期天、节假日都不休息,回到家里却情绪紊乱,难以自控,既影响家人的生活,自己也感到活得很累。可见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苛求于自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反倒会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和职业衰老期的提前到来。可见,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八

教学以来,我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严峻性,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触摸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次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同行的互动交流,让我在观念上、理论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可以说感触颇多。

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升学、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而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们列举的真实而又撼人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我深深地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尽快地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活动课,我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心理健康活动课与思想品德课不是如出一辙吗?通过培训,让我走出了这个误区,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同,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科课程,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以互助和自助为机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长。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经意中自觉地应用着现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虽然整个培训只有短短几天,但我从中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感到受益匪浅。它填充了知识的盲点,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一定将学来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九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肩负着塑造新一代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使命。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不可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果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便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重视和理解。改善教师内心状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正常、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几方面。教师的劳动是教师以其德、识、才、学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它自始至终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种伟大、艰巨、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项非常细致、特殊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对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欢乐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教师为“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生一代之间的桥梁”,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加里宁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予厚爱和希望,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且他们的身心状况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不断地发展着变化。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娇宠、独断、自以为是、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缩手缩脚、难以把握尺度,媒体也不时有对学生管理轻则熟视无睹、重则寻死觅活等事件的报道。这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心理压力。

4。教师行为和角色矛盾的压力。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随时可能遇到难以预料而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等。但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课堂以外,他们还要担任儿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他角色,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想不通的事情,想发泄的时候,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时间和场合,以表达在学生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以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教师不得不承受的第四个心理压力。

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执;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基础课教师大都来源于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工科院校毕业生或现场技术人员为主,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并未经过专门的、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否适应教学工作的心理测试,工科院校毕业的专业课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职业准入的门坎。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探讨独生子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子女成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独生子女现象给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一句话,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老师缓解压力等等。

(三)学校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关心教师的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输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满情绪的场合,及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等等。

(四)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1。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爱满天下”首先应该热爱祖国。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热爱自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爱国、爱岗、爱学生”,才能谈得上“敬业奉献,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的合格人才。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练就“出家门唉声叹气、怒发冲冠,进教室兴高采烈、和蔼可亲”的`真本领。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承受一定的教育焦虑和提高应对教育焦虑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普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经。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十

办园体制决定着幼儿园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幼儿园出资者、管理者的性质和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园不同办园体制主要是: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政府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或民营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公民个人办园[3]。根据不同的办园体制,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分为公有制幼儿园,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类为非公有制幼儿园,即由公民个人、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和承包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改制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非公有制为基础。以下我们简称为“公立园”与“私立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其对8699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对公立园以及私立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立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明显高于私立园教师生存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健康状态、社会地位、工作状况、人际关系、待遇状况以及自我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园教师优于私立园教师[5]。

这主要是私立园缺乏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扶持,办园所需的所有资金均来自办园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回笼资金,尽快盈利,往往会降低幼儿教师待遇、减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工作量,忽视教师心理、职业成长。提高私立园办园质量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的有效力量,缩减公立园与私立园在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差距,有效维护私立园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实行同工同酬,确保幼儿教师公平正义。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编制问题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编制外幼儿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度低于编制内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6];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束从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级别幼儿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同时更多的来至于组织文化资源的差异,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民办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公办园教师[7]。

在我国,由于体制相对不健全,导致很多幼儿园教师虽然与在编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以东胜区为例:在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在编教师的两倍,甚至有个别园中已超出两倍;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优于私立园正式教师;公立园中的在编教师享受更好的薪资水平、更优的生活环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来,而非在编教师以及私立园教师不仅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在编教师,同时,他们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更加担忧(东胜区的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不享受五险一金待遇)。这是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成因。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不仅体现公平正义,更是确保非在编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以及幼儿和家长的评价能够有效预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论中值[9]。而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成就感低,教师职业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10]。

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免疫力及调试能力是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我们并不少见,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能量的培训我们却不常见,加大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调试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健康,更加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的成长发展。只有拥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师虐童”事件也会越来越少。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袁爱玲,曹晓刚.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j].幼儿教育,,(10a)。

[6]文雅.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7]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8]卢长娥球,韩艳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7)。

来源:亚太教育28期。

作者简介:安乐乐(1987.10-),女,汉,呼和浩特人,中级,硕士,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十一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1.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文档为doc格式。

-->

-->。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十二

1.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虽然幼儿教师接触的学生多为3~6岁的幼儿,他们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差,但是教师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幼儿时期是培养人的一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世界极其感兴趣,他们什么都想知道,总是会问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入浅出地给幼儿解答问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孩子的能力。广博的学识让教师能巧妙灵活地为幼儿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的老师不会拘泥呆板,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弹琴、讲故事。幼儿教师要多才多艺,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上都掌握一定的知识,在语言、音乐、舞蹈、科学、游戏等方面擅长,能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紧跟时代前沿且富有创新精神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跟得上当今学前教育界发展,才能掌握最新的学前教育知识,用这些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3.有责任心、有爱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情感的哺育,这种情感的哺育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幼儿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纵使一名幼儿教师拥有再高的学历,而没有责任心和爱心,那他的教育教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爱心、责任心、耐心可以给予孩子__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孩子真诚和关心。孩子在老师耐心教导下不仅学会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培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能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幼儿的情况反映该家长,一起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能把这些活泼好动的幼儿“管住”,维护课堂纪律,能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5.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和繁重的,需要老师投入极大的精力,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以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勇敢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有大量案例表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态度,能使人精神兴奋,是周围的人受到感染。这样幼儿也能心情舒畅,乐观开朗。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篇十三

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至从你决定当老师的那一刻起,你实际上就选择了你的职业特点,效益周期长,花费时间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且,需要的就是你要有能力,改变培育对象,让培育对象走上“正道”,由于要服务的对象增多了,你还要无条件,不分时间地服务,也是说,你的工作性质,已经决定为不分白天黑夜,随时有问题,随时解答。

每天,每节课,我们不应该被情绪感染,应该跳出三界外,学生犯了错,受了委屈,你不能再发火,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迎接各种挑战、责难,哪怕是家长、学生与你发火,你要有能力调控自己,并且同情弱者,春风般化解暴戾情绪,才能说明你的成熟,说明你的教育艺术成熟。

你每天有同一种方法上课的话,你自己也会累的,听者更累,千万别以为,你的教育教学方法独到,其实可能真的是陈词滥调的催眠曲,只有经常的更换口味,才能让学生不疲劳,也就是独创适合你的徒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成效地拔高成绩,你才能在短期内被认可。这是为教者的重要能力,当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了。

前面已经说了,你不止是与一个班的学生打交道,还与他们的家长——两代人打交道,甚至,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还要与他们的'亲戚打交道,还要与他们的好朋友打交道(尤其有些他们的朋友可能是你的领导,或者是领导的朋友),还要与班级的任课老师打交道,还要与其他的也许一年后又要打交道的非现任班级老师的老师打交道,还要与竞争对手打交道,还要与学校各个部门打交道,还要与校长打交道,。复杂的圈圈,你没有驾驭能力,你做教师将非常被动,你当然郁闷而心理不健康了。

以上都能轻松应对的话,这个能力就显得很简单了。否则,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心理健康的要素。

树立成功的信念: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喜欢自己、悦纳自己,能力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专注自己的事,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客观评价自我、克服错误思维方式,经常保持自得其乐、笑口常开、助认为乐,选择合理宣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实行目标转移法。建立开放的、协调的自我。

a活动事件——b信念——c情感和行为结果。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要退缩、回避,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强迫倾向。

将具有威胁性或痛苦的念头与感情排除以外,来克服压抑。将不愉快的实践当作没有发生,以求得心理平衡。用其他方式弥补自己的过失与内疚等等方法进行自我防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581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