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教案的编写可以借鉴一些教学案例和经验分享。
社会行为教案篇一
摘要:日常生活中讲的素质是指受后天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它的后天可培养性使教育有了现实意义。社会行为素质是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行为细节相联系的。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社会行为素质的培养,并列举了事例及本人的解决方法。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耐心、细心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实施社会行为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原指实物本来的性质,现在多用来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行为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然行为是人的素质高低的客观评价依据。心理学上讲的素质是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如: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素质,称之为自然素质源之于它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素质还包括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即人的毅力与动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培养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的素质要求也会变化:在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无才便是德,而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男女平等、维护女权的呼声此起彼伏。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我个人认为社会行为素质最能体现人的基本素质。
社会行为素质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素质要求,它包括凝聚力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社会行为是能够对社会构成直接影响的行为方式,它不同于思想。社会行为能够毫无保留的直观的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靠各任课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传授;另一方面靠学校循序渐进的管理。学生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接触的时间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从教以来对学生社会行为素质方面培养的几点浅见。
一、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它们是班集体的主人,在集体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一个良好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素质的熔炉。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它许多优良的素质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的培养:我班有一个学生行为比较古怪,似乎和本班其它同学之间有一层隔膜,集体活动从不参加,有时还会冷不丁冒出一些如“集体关我屁事”“我又不是班长”之类的话,经常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些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但同宿舍的同学说他没有坏心,并且很会画画,写字也不错。于是我细心观察想找个机会让他这个“游离分子”容入集体内部。一天,他因父亲住院要求批假两天,经了解他父亲出车祸住院。当天下午,我就把这事通知班长和团支书,两人心领神会,随即组织班上六名同学用班费买了水果、补品去看望他父亲。从那以后,他和其它同学的关系渐渐融洽,还经常从家中带土特产来宿舍与大家共享,经常主动承担黑板报的编辑工作。为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整体意识,我要求集体活动一个不能少,如果有一个不参加活动就取消。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教育实践却证明人的性格是可变的,人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是可以培养的,一个好的集体就是锤炼并完善一个人素质的熔炉。
二、遵纪守法的培养。
计,这位同学名列第一,随后请几位同学谈了对他的一些行为的看法以及对集体的影响,这几位同学评价很客观。之后我又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他面红耳赤,声音很低的说:“我错了,请老师、同学看我今后的表现。”之后这位同学确实改掉了不少坏习惯。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充分体现了集体舆论的压力,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制、守纪律、坚强、勇敢、奉献精神等良好素质。
三、文明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教育中教师能否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善于模仿的素质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重要的位置,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字体,言语,行为等。教师上课板书的字体有些同学在作业中模仿,课上讲的话同学们在作文或日记中引用,特别是教师的行为,同学们模仿的很快:记得刚开学一段时间,学生们在军训,一天下来很累,晚自习没有作业,同学们就在教室里休息。由于班级管理没有上正轨,班委和团支部还没有确定,教室卫生情况很不好,同学们的生活习惯很差,废纸、饮料包装在教室里经常看到,课桌也排放的不整齐。我出于不打搅一些同学休息就自己把课桌挪齐,废纸捡起来,这时零星几个同学也看看自己周围的卫生情况。三天下来,只要我走进教室看到废纸正要弯腰的时候,全班同学就都行动起来,主动的把自己周围的纸屑捡起来,课桌排齐。这些举动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检点自己。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四、社交礼仪的`培养。
人的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的行为构成社会的动态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社交礼仪就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行为反应。学生时代生活的圈子很小,但他们总要跨入社会,总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因此,社交礼仪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最起码的社交礼仪学生时代就应该知晓,如迟到要喊报告:记得一次开班干会议,一位迟到两分钟的同学一下窜了进来,我见状立即停下讲话,注视着他,其它同学也顺着我目光看着,十几双眼睛看着他,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吞吞的站起来,满脸通红,这说明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让他坐下并教育其它同学也要注意;接受奖品要双手接纳:一次朗读比赛,颁发奖品时,第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单手拿起奖品就往回走,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当第二个同学如法炮制的时候我就双手捏住奖品没放,他看了我一眼,我表情很严肃,下面有同学提醒他要懂礼貌,他领悟了,双手接过奖品并鞠了个躬,这时我露出了笑容,同学们也笑了起来。之后每次这种情况同学们都很礼貌的接纳奖品。教师所要教授的不光是知识,做人的准则、社交礼仪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灌输。
五、人际关系的培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于人们完成活动和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能否宽容别人对于搞好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学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等事情发生。特别是女生之间这些现象更是常见:刚开学一段时间,本班内部205宿舍的女生与另一帮女生之间经常闹矛盾,虽然没有出现打骂现象,但互相之间一直在怄气,在班级活动中体现特别明显,凡是有205宿舍女生参加的活动,另一帮女生就不参加,不关心,甚至还说三道四,导致活动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鉴于此,我首先拆散了205宿舍把另一帮女生安插进来,同时把这些女生混合编组结成互助对子,活动中让其互相搭配,让他们产生荣辱与共的感觉。人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半个月之后双方的矛盾已经消失殆尽,生活中学习上都成为了很好的知心朋友。
做人难,教人更难。要想通过教育的力量来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学生现有的素质是从小一天天慢慢形成的,要想提高或改变人的素质也必须从细微处、从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所要有的就是细心,耐心,同时要创造机会,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教育机会,开展素质教育。
社会行为教案篇二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
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
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社会行为教案篇三
1、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
2、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4、引导学生在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新旧教材的区别。
旧教材:侧重于对动物的各种行为的描述、罗列。
新教材:提供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由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节的知识要点:。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与同学交流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3、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教学设计。
为了全面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已不是从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从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如下:。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学生有很多熟悉,也许是经历过的事。如:无脊椎动物中如蜂、蚁等,脊椎动物中如象、狮、鼠,各种灵长类动物等都是群居的。
这样就把学生们身边对动物行为的感受引入到这节课要讲的社会行为。这样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兴趣。
2、从熟悉的事例到陌生事例的分析,区别动物的行为。
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要理解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属于哪一类。因此我先让学生明白分类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我先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让学生谈谈动物所产生行为的看法,对此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资料、观察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这样使学生在认识到判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能力。
当学生对所认识的知识有所了解后,我请同学谈谈自己的分析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依据。对同学们提出的看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溶入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中。这样我就通过这个活动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所谓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而且是一个亲密合作的伙伴。当学生在探讨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应给予一定的引导,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乐意地接受,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讲解。让我们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增强了师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感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对每一位(组)学生的发言,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中注意关注和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长发展的快乐,从而受人赞赏而奋发向上。
3、交流总结,体会感受。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总是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由于各自的感想体会不同,但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的收获中,看到了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成果。这样通过对比,学会反思,认识到自己在今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4、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一些内容,如:我家着火了,请你帮忙去救火;有个小孩落水了,请你帮。
忙去救人……。
让一个同学用表情、动作表演给大家,让大家猜测。
五、小结:。
群居对动物有利,可以更有效地猎食,也可以更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进攻。
群居对动物也有不利之处。
动物社会依靠通讯使各成员声息相通,行动一致。
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电通讯……。
社会行为教案篇四
1、 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2、 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知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3、 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难点:观察小动物的行为
社会行为教案篇五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斑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会行为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提问: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质疑: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引导学生思考: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阅读教材产生疑问: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等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讨论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污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探究蚂蚁的行为: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根据本组的兴趣确定探究主题。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假设对所选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假设。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完善探究报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难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总结实验,开阔思路回顾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社会行为教案篇六
1、 播放一段有关蜜蜂蜂群生活的`片段。
2、 列举说出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蚂蚁、白蚁、猴、象、鹿、狒狒、等生物的群体生活的有关现象。
3、 讨论这种生活的共同特征。
学习任务一: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2、 小组讨论,交流所总结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3、 结合前面所学有关“动物行为的意义”,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4、 拓展反思:比较一只野兔的生存情况和一个猴群的生活状态,说明各自生长和存活的不同。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根据蚂蚁会成群跟随前面的一只蚂蚁去直接获取食物作出假设。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实验计划,观察预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不同的生物群体内信息的交流是否一样?可通过教材p39中内容来讨论总结。
通过播放课件:“性引诱剂在生产中杀虫的良好作用”,同学们讨论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行为教案篇七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1.呈现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请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学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由此,为群体生活方式意义的探讨奠定基础。
2.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由此引出集群捕食的好处。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3.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学生讨论: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4.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社会行为教案篇八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都是十分重要的。人们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有害的动物。
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点清晰,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媒体自学、讨论法、讲述板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第三节。
一、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
二、社会行为【回忆复习】。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4、运动的实现:
屈肘、伸肘、两臂自然下垂、提重物。
讲述: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各种运动方式,动物的取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动作,竖耳、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等都是动物的行为。
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都是十分重要的。
1、先让学生看书了解其分类依据和分类。
2、分析课本中出现的`动物行为属于哪类。
3、教师强调二者的区别及联系。
先天性行为:(本能)。
学习行为:后天学习所得。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的。
而且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5、教师举例:
蜘蛛结网、飞蛾扑火、公鸡报晓。
猴子表演、小狗做算术、鹦鹉学舌。
母鸡抱窝大山雀偷喝牛奶。
1、看蜜蜂生活的视频思考。
(1)你还知道那些群居动物?
(2)如何判断哪些动物是群居动物?
(3)群体生活的动物要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2、总结:(1)凡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组织、分工、等级。
(3)信息交流:声音、形体姿态、动作、气味。
3、让学生举例说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分析它们的交流方式。
教师讲述: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在于认识动物活动的规律,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范有害的动物,使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和谐发展。
师生共同复习。
阅读课本完成学检导学提纲(一)。
并分析讨论课本中的动物行为。
看视频思考。
分析讨论。
交流。
然后完成导学提纲。
注意补充:
先天性行为特点:具有持久性。
学习行为特点:具有短暂性,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课堂自测与智能提升的选择部分。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主要采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举例和判断基本理解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能准确判断,社会行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其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最后指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让学生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行为教案篇九
社会行为是人们在与社会接触中所展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反映了个体的性格和素质,也体现了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通过观察和反思,总结出一些关于社会行为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我意识到了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良好的社会行为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友善,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当或不良的社会行为则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和矛盾。因此,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其次,我认识到社会行为是需要根植于道德规范的。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要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会公共场所,我都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安全,同时也要遵守公共秩序,不干扰社会正常运行和秩序维护。道德规范不仅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更是做人的底线和尊严所在。
第三,我认识到积极参与和贡献社会是社会行为的核心。社会行为不仅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更需要我们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帮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四,我意识到在与他人互动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人际交往是社会行为的重要体现形式,而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实现。在与他人交流时,我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以达到相互尊重和和谐共处的目的。同时,我也要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和表达同理心,以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亲密感。
最后,我意识到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要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周围的人,共同提高社会行为的质量,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宽容、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会行为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影响力和培养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改进,积极参与社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社会行为教案篇十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社会行为教案篇十一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在这节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语言不是精练生动,对课堂节奏调控不好,没有留出时间关注个别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很好运用表情、等体态语学生信息传递的效果,时有口头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是这些不足之处能得到改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行为教案篇十二
知识目标: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探究。
指导、组织、
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实施探究、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指导、
倾听。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导入新课)是的,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看一下乌龟(已饿了一段时间,食欲较强)是否可以绕道取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部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师:根据课本给出的背景资料和老师已给的实验材料,请你提出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探究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已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
学: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师:那你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设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可书36页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二:
学: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
师:请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学: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
师:大家的各有所长,下面由我和大家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找到一个最佳探究。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实施新的探究,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师:让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此探究活动,谈亲身感受(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学: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最后。通过此探究,认识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三)课堂: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动物的学习行为。通过本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希望通过本探究,能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社会行为教案篇十三
广大同学:
文明交通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城市文明的标志、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和谐音符。
文明交通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能折射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
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交通新风,摒弃不文明交通陋习,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理应成为文明交通的实践者、参与者、支持者。
一是积极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
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
二是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
三是坚决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
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文明交通习惯,行重于言。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社会行为教案篇十四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6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