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2:35:17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4 12:35:17     小编:雅蕊

报告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一种文体。在报告中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内容跳跃和信息断层。范文中展示了清晰的报告结构和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一

本文目录。

(一)##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类型。

(二)##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和建议。

返回目录。

一、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县局所做的工作。

(二)在登记注册方面为对外合资、合作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设置了对外合资、合作服务专窗,实行首办责任制,对企业的外合、合作项目实行专人接待,负责解答有关企业登记注册事项问题。同时积极开展“照后行政建议”服务,指导企业及时申办行业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申请银行开户等手续,努力做到使企业少走弯路。

二、我县对外合资、合作工作落后的原因分析。

经过认真调查,造成我县对外合资、合作工作落后的原因如下:

(二)我县境内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

(三)一些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在对外合资、合作工作上存在着畏难情绪,认识上有偏差,只看到了困难,不能正确认识我县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存在的各种优势和资源,在开展对外合资、合作工作上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坚定不移的信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功夫。

(五)利用外资的政策优势不明显。随着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我县在吸引外资的政策优势上明显不足,县乡两级受财力限制,难以对外商给予进一步优惠,使外来投资缺乏成本优势,比如税收政策、土地价格及工业电价等,我县在这些方面并不比周边县市优惠很多。

三、采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企业对外合资合作服务工作,县局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认真履行合同管理职能,大力实施合同帮扶。组织对外合资、合作企业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企业的合同意识,提高合同签约、履约能力和运用合同开拓市场的能力;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积极争创各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时以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为切入点,在对外合资、合作工作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在农户和涉农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帮助涉农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认真履行商标管理职能,提高对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服务措施,鼓励帮扶对外合资、合作企业积极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县局将立足工商职能,为我县对外合资、合作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返回目录。

为了解掌握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状况,促进××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期,××市工商局由主管局长带队,率领有关科室工作人员对该市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企业,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较为全面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研究探讨了企业发展问题,向企业征询了对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的要求与意见,并就涉及工商职能的一些问题与企业进行了沟通。

一、企业基本情况。

1、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落实“工业立市”主体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高标准谋划,硬措施落实,全方位服务,各职能部门积极创新机制,转变作风,从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起,帮企解困,为企分忧,帮助企业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谈到该市的发展环境时,企业负责人都表示该市助企发展的主题突出、氛围浓厚、服务到位,发展环境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意、等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有什么困难都可以与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对话,职能部门经常到企业上门办公,为企业解困解忧,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本上不存在问题,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劲头儿更足了。

2、发展模式日趋成熟。一是企业发展愿望更加迫切。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到,该市重点骨干企业谋发展、谋大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不复存在,各个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集团围绕技改持续不断上大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与提高企业效益双丰收,××集团则提出了利用五年时间,实现“再造一个新”的目标,让人鼓舞,催人奋进。二是企业发展理念更加先进。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管理兴企、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氛围浓厚。多数企业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新的发展理念更为重视,华冲企业负责人王占武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再不是八十年代那种投机式发展,捞一笔是一笔的年代了,更要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是企业发展手段日趋多元。首先,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对走访企业的平均计算,设备技术改造投入和产品研发投入分别占当年资产总投入的*%和*%。其次,品牌效应成为拉动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该市*个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个归属规模以上企业,*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家落户规模以上企业,利用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拉动企业经济增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共识。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企业扭转困境。如××公司所属的中农公司,面对复混肥原材料大幅上涨、产品竞争压力增大的困难,及时调整产品的产出配比、延伸化工终端产品链,使亏损项目及时得到了调整。

3、规模企业的主体地位突出。今年以来,该市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在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平稳增长。据财政部门提供资料,xx年1—12月,仅*家重点企业就完成税收*万元,占任务数的53.9%。规模以上企业已成为该市工业经济的支律,市财政增收的重要源泉。

从总体看,xx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生产、效益和投资等主要增长指标较为协调,企业创新和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按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运行。

二、存在问题。

1、政策环境挑战企业发展。

去年以来,政策调整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历史罕见。这些政策涉及货币政策(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信贷规模控制、高密度大幅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外贸政策(多次下调出口退税)、劳动保障政策(实施新的劳动法、大幅度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产业转移政策(对限制类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实施台账保证金实转制度),环保政策(提高环保标准和出口产品安全技术标准),财税政策(征收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中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一)等等方面,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市场萎靡等不利因素,严峻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挤压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些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调控政策,对处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的工业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对外向型企业、中端产品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

2.生产要素制约企业发展。

一是企业成本全面上升。今年宏观经济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通货膨胀显现,进一步形成迭加效应。企业的能源、原材料、土地、运输、利率、汇率、工资、社保、环保和税负等*大成本全面上扬。据与企业负责人初步推算,1—12月,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上涨*%(有些行业原材料如硫磺、钾等甚至成倍上涨),工人工资上涨*%-*%,总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大幅缩减,使该市处于中游产业的铸造、制造、加工企业不堪重负,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只能维持生产,而发展型企业难以为继。

二是资金不足。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的发展(正常经营、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平均为*万元,中位数是*万元左右,最小资金需求量是*万元左右,最大资金需求量是*万元左右。分析原因,一是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加之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需要投入资金多、效益不高,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慢。二是由于获取外部资金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加上贷款规模和额度收缩,企业融资途径单一,部分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情况十分普遍。

三是人才紧缺。尤其是优秀职业经理人、高级企管、优秀企划、营销人才、高级技工等极为缺乏。如××集团企划部负责人告诉我们,相对于资金、市场,当前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分析原因:一是由于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企业较低的工资和福利,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吸引和长久住留;二是限于企业规模,往往不能给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是用工紧张。一线工人、技术工、熟练工缺口较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较大。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工资低、劳动时间过长,造成普通工人流动性大;二是技术工人培训时间长、成本高,企业利润本身已经不高,不愿意再增加这一笔培训费。

3、无序竞争影响企业发展。

这一点在采暖、玻璃钢、医疗器械等行业尤为明显,由于销售市场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态势,有些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进行市场竞争,导致行业普遍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行业利润回报严重削弱。以采暖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该市采暖制造个私业*多家,厂点数量多,在行业运行层面上,产品雷同度大,大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能发挥疲软,行业集中度分散,多数处于小量生产状态,企业效益堪忧,独立开发能力薄弱,产品技术更新迟缓老化,加之环保节能要求的多重压力,大部企业都面临产品和技术急迫更新的困境;市场层面上,低端产品的过多涌入,产品质量低、信誉度低,影响了采暖业的形象,败坏了信誉,封堵了市场。

4.产业结构单一影响企业发展。

该市的产业链短,多为中端产品,对其上游能源的依赖性大,其下游增殖产品少,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整体链条价值小。部分企业受发展观念影响,只满足于贴牌加工和来料加工,不愿意或不想进入规模企业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部分企业只注重数量和简单的经济效益,对知识产权的自主保护意识偏差,造成品牌缺失。对单一企业依赖性强,一旦接单减少,多采取多种经营,产业规模逐渐萎缩。

企业运行情况发出了强烈信号:该市产业层次偏低,工业竞争力弱,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工业竞争力。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基本形成,下一步,关键要在优化上下功夫,在专业指导上上档次,在提高效能上做文章。一是要加强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引导与服务,成立促进产业发展与企业服务的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创业联系和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三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鼓励企业以环保治理带动转型升级。四是要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工商业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扶持重大投资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五是要继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改善工业园区配套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加快破解要素瓶颈。

集聚全市合力,千方百计组织力量攻克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生产原料紧张问题上,主要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改力度,要帮助引导企业,围绕主要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减少企业对上游原料资源的依赖性。

在资金不足问题上,一是要研究上级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企业争取中央、省、市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让企业借鸡生蛋、借壳上市,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三是加强融资服务。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增强经营透明度,促使企业经营行为逐步达到银行放贷条件;金融部门要积极服务地方发展,深化政银企互动互赢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开展银企洽谈会,充分了解企业,不断提高放贷力度。四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借鉴其他地区民间借贷做法,发挥行业协会、商会通资做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发展型企业利用民间资本募集资金等,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人才、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上,一是要健全企业人才培训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人力支撑。充分利用党校、职教和职高的教育平台,由人事、劳动科技等部门协同相关机构,有针对性、分层次对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企业所需技术工人进行免费培训,拓宽参训人员面,提高各阶层人员参训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二是要由劳动、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搭建人才和科技引进、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发挥社会各界优势,帮助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3、解决无序竞争净化市场环境。

无序竞争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一是建议在采暖、玻璃钢、医疗器械等行业,按照政府牵头、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组建行业协会或相关商会,运用民间组织的自律、互律限制恶性竞争行为。二是由发改、质检、科技、物价等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的质量、等级、价位、所适市场进行严格界定,并加大监测力度。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品牌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强的优势,打破大、小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细分工艺,细分市场,形成产业优势,叫响行业品牌。

4、建立企业家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建立由相关经济管理、金融、科技、商务等部门参加,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有发展潜力企业参加的企业家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通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经济运行动态、招商引资、经济园区建设、优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情况;听取企业家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进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部门、市直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为企业提供产业政策、行业信息、法律法规等咨询;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家开展考察、观摩、调研活动。以建立与企业家协调、联系的交流平台,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工作决策提供帮助。

5、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是要帮助企业提高营销能力。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其产品多以工程产品居多,从这一层面来说,营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要帮助企业重视市场细分,加强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特别是与研发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营销组合的威力,提高营销人员的自身素质,迅速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二是要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细节管理、文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理质量,从而以企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从该市企业的商标现状来看,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一件(),××省著名商标*件(另申报*件),××市知名商标*件(另申报*件),各项指标均位居××市前列,要继续鼓励、帮助、引导其他有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向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努力,全面打响品牌兴企战役。

四是要引导企业实现强强合作,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根据大多数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在目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

返回目录。

xx年,市工商局针对基层登记注册工作,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制四表”工作法,建立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改问题,持续改进提高的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基层登记注册水平,保障了基层登记注册质量。工作经验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和省局《每周快讯》(特刊)刊发。今年初,市局在全系统推行了“一制四表”工作法。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我们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了“一制四表”工作法,工作措施更加得力,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工作成效更加明显。现将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作调研报告如下:

一、推行“一制四表”的做法及成效。

“一制四表”工作法,重点是对登记注册工作实行过程控制,以达到保证登记注册质量的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以“一制四表”为框架,着力夯实基层登记注册工作基础,理顺基层登记注册机制,有效保障了“一制四表”的全面推行。

一是打造合格的基层登记注册队伍。提高基层登记注册员素质,是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保证登记注册质量的关键。由于涉及登记的法规繁多,业务操作复杂,仅靠组织集体学习,很难收到预期成效。对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今年4月份,在红盾信息网上建立了“登记注册之窗”平台,登载与登记注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但方便开展业务学习,而且便于开展业务交流和业务指导,使之成为集学习、交流、指导为一体的登记注册工作平台,促进了基层登记注册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开展“基层大讲堂”活动,每名登记注册员都要作为“老师”,轮流为其它人员“讲课”,讲授对登记注册法律法规的理解,讲授业务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业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今年以来,请登记注册员当“老师”,组织举办“基层大讲堂”共计12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是健全基层登记注册制度规范。“一制四表”工作法,制度规范是核心,通过建立制度管理体系,使登记注册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当前,针对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工作,适用的法规、规章众多,尚没有全面、系统的工作规范,往往会导致登记注册程序不严,问题较多,质量不高。另外,我局80%的工商所只设立1名登记注册员,数量少且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严格的工作规范约束,稍有疏忽就会导致问题发生,形成基层登记注册工作的“风险点”。对此,今年初,针对基层登记注册工作,整合涉及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法规及规章,制定了《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提交材料规范》。该规范立足登记注册实际,引用的法规、规章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工作的有关要求,重点体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登记材料提交标准,统一登记要求,统一登记管辖,统一文书填写规定,统一数据录入规定,统一档案管理规定,为登记注册员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工具书”,有效解决了个体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全系统登记注册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我局60%的工商所在个体工商户档案整理、归档以及计算机数据录入工作中实现了“零差错”。

三是理顺基层登记注册工作机制。一方面健全工商所内部检查机制,加强基层工商所登记质量管理。在各工商所严格推行使用《登记注册流程表》,每个登记审批环节,均由工商所登记注册员和工商所所长签,并归档管理,便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溯,实现基层登记注册工作的全程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市局监督检查。推行使用《登记注册跟踪检查表》和《检查情况定期通报表》。对各工商所形成的个体登记档案以及企业注册局负责登记的企业档案,由市局安排专人,采取书式材料和机读资料相互对照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个予以说明,并将整改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工商所或责任人,督导问题整改。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或指导性要求,采取系统内通报的形式进行纠正。今年9月份,在系统内开展了“登记质量突击月”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采取互评互查的方式,组织登记注册员对560份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奖励检查人相应的考核分,案卷中被发现问题的,扣除责任人相应的考核分。“突击月”活动中,共查纠问题86起,对市局及工商所5名登记注册员予以表彰。今年以来,全系统共计形成登记档案2300余份,全部由市局统一进行审查,查纠问题320起次,下发通报3次,保证了归档登记档案以及数据录入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二、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一制四表”工作法对提高基层登记注册水平,保证基层登记注册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在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登记注册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力保障不到位。尽管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登记注册业务培训,提高登记注册队伍素质。但是仍然存在业务素质差、适岗能力低、工作责任心弱等问题,导致登记注册工作质量不高。登记表格填写不规范、审批事项把关不严格、登记数据录入不准确等现象仍然存在。另外,对于基层工商所来说,一般只设有一名登记注册员,独立承担登记注册工作任务。一旦岗位调整,新的登记注册员很难马上进入工作角色。在登记注册岗位人员达不到适岗要求的情况下,“ab”角工作制更是难以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工商所登记注册工作问题相对突出。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有效提高了全系统登记注册整体水平。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企业登记质量要高于个体工商户登记,即局机关登记注册工作质量要高于基层工商所。在今年组织的督导检查中,企业登记差错率在2%,而基层所进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差错率高的达到10%。主要原因是基层所对落实“一制四表”,保证登记注册质量的认识不足,对登记工作的要求不高,不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工作,导致登记工作问题频出。针对基层工商所,严格的登记注册审查、督导、检查、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深入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的建议。

结合当前登记注册工作实际,深入推行“一制四表”工作法,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力保障,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登记注册队伍素质。把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优、能力强的登记注册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深入开展“基层大讲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成效。采取互学互查,业务比武等形式,不断查纠问题,促进共同提高。重点加强对工商所所长、基层登记注册员的培训,对常用的法律法规掌握要达到精、细、全,全面提高工商所所长和基层登记注册员的适岗能力。基层登记注册员必须经过业务技能培训和考试,成绩达标后才能上岗,达不到上岗要求的,继续培训或调离登记注册岗位。

二是建立基层督导检查机制。目前,个体登记注册中问题较多,其原因除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外,责任心是关键因素。责任心强,工作标准就高、工作措施就细、审查把关就严,出现的问题就少。责任心弱,工作就会粗枝大叶、不求深入,甚至是敷衍应付、草草了事,问题较多。因此,要把在初始阶段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加强工商所登记管理。针对工商所,在个体工商户登记中,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落实基层登记注册员、工商所所长负责人责任,把好登记审批的“第一关”。要按照“谁登记,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应问题的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未依照规定核发营业执照及办理其他登记业务的,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是强化登记注册质量考核。通过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全面规范登记注册工作。制定登记注册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目标,细化考核内容,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起登记注册业务。要采取自查自纠、互评互查、集中检查等方式,加大登记注册工作检查考核力度。对企业登记档案,由市局统一组织检查;对个体工商户档案,由工商所和市局分别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组织评选系统内优秀登记注册员、优秀登记档案。对入选的优秀登记档案或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登记档案,在系统内进行评析交流,通过典型带动,促进登记注册质量整体提高。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二

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

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03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合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担保书》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第三调研组人员名单:

略。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员还应该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将其融入安全技术、生产技术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安全更“安全”。

一、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建筑行业之中,有一部分对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起到支撑与配套作用的规章制度以及法规需要修订;部分法律法规不适应建筑安全方面的监管,如,现有的立法对于安全专项监管的职责规定还不够明确,这样就无法完全的理顺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二)安全生产规范化不足。

目前,在建筑的安全生产实践之中,还存在现场的安全方案编制不详细、规范条例不规范、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当,从侧面就暴露出安全生产规范化不足的问题。

二、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创新。

(一)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是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的基础与前提。古人有云: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只有良法才能够善治。想要推动建筑安全生产,作为安全员,就应该抓好法律体系建设这一个契机。

第一,作为安全员,需要更新自身的立法理念。安全员需要在实际的建筑安全管理之中结合《安全生产法》与《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安全目标,不断弱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经济属性,能够体现出建筑施工人员的权益维护,促进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统一立法。第二,做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进行安全生产立法顶层设计的完善,基于《安全生产法》作为核心,配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条件。

(二)落实法治思维,促进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事故防范,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得以好转作为建筑施工安全员,应该落实法治思维,结合“安全生产月”的活动,持续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在推进工程质量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实施监督检查,打击工程质量安全违法违规的.行为,并且针对严重质量安全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追究主体责任,促进工程各方能够严格按照法规标准来开展组织施工,为安全生产奠定基础条件;抓周基坑支护、脚手架、土方开挖、起重机机械安装、模板支撑等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程排查与治理,利用安全员来开展自查自纠,抓好隐患的合理整改,消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确保施工整体的安全性;落实严格执法要求,针对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依法依规来进行安全管理,强调对事故频发与多发区域的专项检查,对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等问题,都需要严格的处理,避免其违反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落实监督法制,对影响安全生产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针对施工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建设程序、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问题,安全员都应该依法按照相应的条例上报,做好相应的处罚与整改。

总而言之,作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的培养自我法治思维,能够在实际的项目生产活动中利用法治思维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当然,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是每一位安全员必备的能力,但是如果能够在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之中合理的融入法律法规等条例,这样就能够让项目安全管理更加完善。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四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以来,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由法律水平的提升转型到法律信仰的塑造,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化形态,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紧扣法治如皋建设的目标,将法治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法治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如皋正处在“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开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的新要求,大力拓展法治如皋建设新领域,把“腾江越海、登高致远”融入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法治文化工作机制。

入法治如皋建设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来抓。严格贯彻“五五”普法考核机制,形成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社会联动,共同建设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责任机制,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强化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各项保障。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法治如皋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开拓创新,致力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项目实现品牌化。完善领导干部“卡网碟”学法套餐,致力打造“雉水在线”如皋市干部学法平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优化法律援助“12348”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如皋法律援助工作的内涵,让如皋法律援助全省领先,叫响全国;在主城区公共娱乐场和主要干道,筹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文化一条街,培育镇、企业、学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典型,努力建设机关与基层、城镇与乡村,多位立体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使法治意识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一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述法考评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做优建设法治县市的“品牌”,进一步强化镇法制工作室建设,落实专职法制员,发挥辅政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三是做优法治政府“品牌”。加强行政争议诉前协调中心和行政争复议前协调中心建设,实施中心协调和流动协调,大幅度压降行政案件、败诉案件和重点行政信访量;四是做实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品牌,将基层民主法治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的依法治理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引导基层群众依法参与公共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四个强化,大力营造法治文化浓厚氛围。

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和载体传播法治信息,抓好法治专栏建设,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的作用,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市的法治实践。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法治文化不断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五

xxx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有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区政府及各职能部。

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

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

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

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逐年增加分值比重,同时将法治政促使部门、乡镇街年来(20xx-20xx年)共审查了52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

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

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20xx年,共主动公。

93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

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

甚至错误地认为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二是制度执行尚有差距。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

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

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法行政意识不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

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问责相对弱化,效性和威慑力。

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失去了监督的实。

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负有行政。

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

落实到政府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

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要在全面。

总结。

以往经验。

激励引。

提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

____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要围绕与。

使人民更要改变。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六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6月份,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____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区法制办、____镇、____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xxx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____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____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同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促使部门、乡镇街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年来(20xx-20xx年)共审查了52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20xx年以来我区的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努力打造“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有限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248项,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期,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努力打造“阳光政府”。20xx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93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问责相对弱化,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失去了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联动机制亟待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涉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及监督制约等多方面,但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就是就是法制办的工作,与其他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要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将____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汇编成册,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围绕与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改变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七

本文目录。

位于**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公里,紧邻309国道。全村共有135户,531人,2个自然庄,922亩耕地。党支部现有2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人,共有支部委员3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男,现年57岁,初中文化程度。

通过调查,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村党支部配齐配强了党支部班子,明确分工,能及时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在带民生产、助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较强的战斗力,在组织群众参与公益事业、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班子成员有较强的履职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村党支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抓党支部建设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选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配齐班子。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党内民主,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

(五)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加强党员培训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通过抓以上几方面的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党员明显感到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增强了,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委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党员们也大都能够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发现,虽然我村党组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我村党组织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轻、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多数外出,导致在家党员均为老党员,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办实事的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制约了村级组织正常化发展。

(二)经济基础薄弱。一是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二是支村两委办公经费过少。由于近年来村工作业务繁重,各种检查、会议较多,已不能满足村级日常开支,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组织生活会都难以维持,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不力,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支村两委报酬低。由于当前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低保、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危房改造等诸多惠农政策均需实施,给村干部日常工作带来极大压力,90%的村干部都成了脱产干部。而且村干部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月工资已不能支持养家糊口,难以更好的激发村干部工作激情,甚至造成个别村干部军心不稳,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的作用难以发挥。

影响基层组织正常发展,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颗星,集中力量抓支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农村党员队伍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分类定级、转化提升”为抓手,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对照“五个一”(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要求,扎实开展“五好支部”创建活动。

(一)开展班子建设,发挥党员致富帮带能力。

一是对农村“两委”班子实行规范化管理,把“一定三有”作为规范村务运行的根本制度,将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换届未当选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为新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基础。二是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全村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二)开展阵地建设,发挥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活动阵地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和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度出发,彻底改变过去党支部忽视阵地建设的思想认识误区,解决村级组织阵地功能不强的问题。一是实施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党员干部怕老百姓认为阵地建设是浪费、奢侈,把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打造成干部办公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娱乐中心,确立党的阵地为党的建设服务。二是成立村级信访室,定期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班坐岗,让群众有苦有处诉、有理有处说、有难有人帮,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三)开展“四个培养”,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人的问题至关重要。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一是要大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即加强思想引导,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加强技能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加强示范带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坚持优化结构,把致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通过抓好“四个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结构,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

先进性教育。

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三是多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及高校毕业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致富能人青年选配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解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四是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党员标准,注重改善结构,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措施,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切实提高全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村地处**县西部,距**乡政府7公里,属丘陵山区,辖7个自然村,864人,218户,23名党员。设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可用耕地约3000亩,以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及豆薯类为主。村内近几年先后施建机井两眼,蓄水池三处,用于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人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改造中低产田800余亩,完成了村主街道水泥硬化建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共同不懈努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全村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经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经济发展。

1、转变村民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我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村委会、村支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村民提供比较丰富农村公共物品,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

2、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一村一品”带动全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条件适宜的村民组推广以“小米”为主导,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多种产业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土地流转,用以大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小米、蔬菜。采取“村民自筹、上级争取”的方式,同时按照“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质品种,组建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事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3、对在外务工的村民,要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大兴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按照“减少农民,增长技术,致富农民”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评选优秀在外务工人员活动,按照优秀务工人员的传帮带模式,力争达到“一人富裕,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方面。

1、村庄建设。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通过对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娱活动和业余生活,使村民更能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两委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万元将屯绛干渠两岸改造并建成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村级文体综合活动广场。新建房实行统一规划,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道路规划。竭力完成自然村与人行便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域内通达性要求。

3.群众饮水工程。人畜饮水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采用集体筹资,个人投工的方式继续把各个自然村的饮水完全解决,为今后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村坐落在**县西部,位于**乡东北部,距县城十四公里左右。该村地属丘陵山区,但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便捷,气候适宜,广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同时,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村共有228户人家,共计大约946人,辖5个自然庄。村中耕地面积2900余亩,粮田面积2500余亩。

近年来,**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乡党委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各种产业,促进自身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进行,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农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种植业作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农产品结构的单一化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养殖业资金不足,存在着带动力不足,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同时,农民素质不高,封建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科技人才。

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在志村两委的带领下,将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1、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行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

2、推广健康养殖观念与养殖方式,使养殖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将养殖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1、完善道路设施建设。力争实现100%“户户通”。

2、进一步治理村庄环境,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对全村未绿化道路两侧的绿化进行统一规划,基本实现村道两旁绿化,鼓励农户进行庭院美化,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治、生活舒适的新农村,做到人居与自然趋向和谐。

3、努力做好全村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全村的自来水管网改造,确保人畜吃水问题合理解决。

4、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继续加大沼气建设投入,使全村居民都能用上清洁、安全的沼气。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让群众了解并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状况,进一步规划民主决策机制与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可以通过办学校及培训班的方式,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向农村基层输送优秀人才,加快新技术的推广。进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技术与科技装备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医疗建设,提高基金使用率和农民的受益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保障。

(六)强化法制教育与计划生育推广工作。定期举办各种法律知识宣传讲座与培训班,使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和“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返回目录。

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

合同。

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返回目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及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打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八

按照《xx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调研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xx区人大常委会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于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了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xx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政府每年组织召开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大会,区政府常委会每年两次专题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一次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报告。二是建构框架体系。以《xx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xx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和依法行政目标考核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了"1+6"的法制工作架构,建立起更加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二)着力转变了政府职能。一是开展行政权力清理。按照市里统一安排部署,及时启动了全区行政权力责任清理规范工作。目前,该项工作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待市级各部门出台区县通用清单后进行比照调整,形成全区的行政权力责任清单。二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严格落实"一个窗口"办事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开展审批项目审核清理工作,做好了103项上级下放或委托项目的承接工作,共减少131项行政审批项目,较原有项目数减少14.33%,并及时对外公布。三是继续深化专项改革。深入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专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活力。

(三)严格履行了决策程序。一是规范政府决策程序,发挥法制参谋作用。对重大行政决策,事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风险评估,听取政府法制机构、政府法律顾问及相关专家的审查意见,经充分研究论证后,最终形成决策意见。一年来,召开发电公司有关问题法律论证等涉法专题会110余次,听取政府法制机构、政府法律顾问法律意见建议260余项,较好地从源头上避免行政纠纷的积累。二是严格政府合同审核,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认真落实《xx区政府合同审查备案管理办法》,xx年,共审核政府合同33份,有效地减少了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切实加强了法制审查。xx年,共审查《xx区城市综合管理暂行办法》、《xx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17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开展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xx直辖以来以区(县)政府、区(县)政府办名义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补充报备继续实施的规范性文件27件,废止100件,失效85件,顺利通过市级规范性文件专项评审。

(五)全面强化了执法监管。一是规范资格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区行政执法人员大培训,全区35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获颁行政执法证件,杜绝了"无证执法"现象发生。二是开展案卷评查。连续第三年在全区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对22个执法单位提交的44份处罚案卷进行了评查,对行政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改。xx年,区交委被评为全市行政执法工作先进单位。

(六)大力推进了政务公开。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重点推进决策、执行、服务以及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项的信息公开。xx年,以区政府公众信息网为依托,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615条。同时,积极做好依法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全年共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13件并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赢得了老百姓对行政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七)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一是强化层级监督,树立复议权威。xx年,区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0件,受理8件,其中,维持2件、终止4件、转送1件、确认违法1件,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内部纠错功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二是理顺应诉机制,推动司法实践。坚持"以法庭为课堂,以案件为教材",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不断强化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法治意识。xx年,区政府作为被告的案件47件,所有案件均按照生效判决书不折不扣予以履行,及时化解了行政争议。三是推广仲裁制度,促进矛盾化解。在行政机关与市场主体发生民商事纠纷时,促成推动双方通过仲裁这种既高效又便捷的方式解决纷争,有力地推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xx年,xx区被评为“xx市仲裁推广先进单位"。

(一)法治观念有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甚至把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与发展改革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束缚了改革、妨碍了发展。

(二)制度执行尚有差距。区政府早已对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等工作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制,并作了多次培训,但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仍有差距。一些单位在规范性文件送审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报送审查,非法创设行政许可、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违法委托行政强制措施;政府合同主办部门不组织相关涉事部门研究论证就报送法制审查;在报送政府合同或规范性文件时不给法制审查留出必要的工作时间,经常是"下午签约,上午送审";在行政执法中,有的单位对违法轻的处得重,对违法重的处得轻,没有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三)应诉压力逐年上升。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案件数量相比往年呈几何倍数增长,对政府及其部门在法治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巨大挑战。xx年,区政府及部门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共94件,比往年增长51%,案件数量明显上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面临严峻考验。

(四)法制机构建设滞后。一方面,近年来,区政府法制机构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了一定增强,但与上级要求和法治政府建设与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承担起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部门和镇街层面,政府工作部门中只有半数专门设立法制(规)科的单位,其余单位则由其他科室兼揽法制工作,镇街则多以综治办兼职法制机构的职责,并无一明确法制专职工作人员,法制工作缺乏基本的组织体系。部门和镇街作为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恰恰停留在一个真空半真空地带。

(一)要按时完成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区政府各部门要在市级部门反馈区县通用权力责任清单后及时对照调整,保证在今年6月以前,形成全区的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并对外公布。同时,要建立行政权力责任动态监管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

(二)要加快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单轨运行"。我区网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自xx年x月x日启动,目前全区行政审批事项已按要求全部录入平台并经审核后发布在网审平台配置。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查找网审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与市级部门的沟通,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对录入事项的纠错工作,为实现全区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单轨运行"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同时,要按照市里统一安排部署,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做好与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及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衔接,实时调整,动态监管。

(三)要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主体适格、程序合法"的总体要求,在全区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等活动,保证全区行政执法工作开展。同时,要启动撤县设区后全区行政执法人员证件换发工作。

(四)要提升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要严格贯彻落实新出台的《xx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范》、《xx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在往年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区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里和区里对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五)要严格落实依法行政督促考核。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尤其要把部门负责人的重视程度,部门、镇街向区政府报告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落实情况,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败诉情况,以及规范性文件报备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推动保障作用。

(一)要强化各区(县)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目前,全市各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和人员非常薄弱,与其承担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任务存在巨大落差。调研显示,xx区政府法制办目前只有4名工作人员,政府工作部门中只有半数专门设立法制(规)科的单位,其余单位则由其他科室兼揽法制工作,镇街则多以综治办兼揽法制机构的职责。据了解,我市其他区(县)情况也差不多。

因此,建议强化各区(县)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强力推进从业人员资格化、素质培训常态化、制度建设规范化,不断优化法制机构和人员结构,将那些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政府法制机构中,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要求区级配置的法制机构和专职人员。

(二)要加强和修订市级部门的规章和制度建设。要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统筹做好立、改、废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清理和修订在开发征地地区,夫妻正常结婚后要等一年才上户口,对超生子女不缴清社会抚养费,就上不了户口的违反上位法律法规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范性文件。同时,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梳理各部门的行政权力,明确依法能够行使的职权范围,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三)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体系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和新提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中心组学法等一系列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认知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强内部监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设计考核指标,突出责任落实,提高依法履职质量和水平。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九

另一个则是企业自身缺乏营销的手段。不仅仅是缺少优秀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企业,自身的营销手段也捉襟见肘。据了解,目前很多企业自身都没有系统的营销方案。

产品研发后劲不足。

产品研发是一个企业生产的动力,恰恰是这一点被大多数企业忽视了。有些企业是因为创办初期,缺乏资金;有些企业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只顾着按照自己老路子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大量食品研发的技术人才。往往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遇到了困难就放弃了。

目前很多企业开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也是嘴上夸夸其谈,真正落到实处,都是虚无的。真正搞产品研发的才能走在行业的前列,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休闲食品行业实现全面繁荣。

在食品行业急速发展的背后,同样迅速出现的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各地查处的不安全食品。

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生产企业的不负责任。有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追逐利益,不惜一切;为了赶订单,减少自身对食品的安险。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负责人的企业家都不应该拿消费者的健康等开玩笑。

中小企业之殇。

中国的休闲食品产业有太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到中国休闲食品产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

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缺乏指导性,缺乏自主性,缺乏创新性,缺乏监管……这些都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将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退去。

中小企业盲目跟风,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大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产品以及思维方式。满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思进取。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靠低廉的价格扩大竞争力,而不是靠产品的硬实力。在原辅料涨价的背景下,成本的增加成为企业重大负担。

中小企业突围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找出自身产品的优势条件,为产品定位。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品,其他产品作为辅助。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包装。规范化管理,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创建品牌效应。品牌是一种消费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且具不可模仿性,一旦树立了品牌,就成了企业竞争优势。一些意识前卫的企业纷纷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了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

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市人大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了调研和督查,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一、情况。

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位置,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构和发展转变,质量新,产业素质提升;食品安全新提升,生产加工持续;食品监管新,保障体系;品牌建设新进展,**制造声誉;监管体系健全,质量基础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新,社会环境。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国务院、省的部署,**,组织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各级各的努力,专项整治行动了、、的,了预期。

二、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在粗放型增长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各县区发展状况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不高、性不强、标准偏低,制售假冒伪劣完全根除,质量违规案件时有。

(三)和深化专项整治任重道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要长期绝非易事,企业对为要索证索票、台帐的认识还模糊,这是要我做的,认识到这是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专项整治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的流动性和隐藏性,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况且食品生产许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获取,常常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和。市属两区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综合素质和都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法律法规还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不法分子或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应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是流动摊点,固定的经营场所,卫生许可证,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及监管要本着对、健康安全的宗旨,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和薄弱环节,的措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牢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的发展质量。要认识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利益,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容忍对利益的侵犯和对形象的损害。各级各能牢固科学发展观,是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习惯。要与荣辱观的教育起来,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十

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我局把食品安全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狠抓落实,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工作。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局作为县食品安全的成员单位,及时传达了有关食品安全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认识,要求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成立了县科技局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科技管理股负责具体实施,要求不断完善各项措施,确保食品安全工作取得实效,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对食品安全工作作了职责分工、时间安排、工作措施等具体安排,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顺利展开。

二、全面部署、稳步推进。

我局及时召开了局办公会,传达了全县食品安全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三项措施支持食品安全工作:一是把食品安全列入项目申报指南。作为民生科技项目加以立项支持,并积极向科技部、省、市科技部门推荐我县食品安全科技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立项支持。二是把食品安全作为科普宣传内容之一。纳入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同时要求相关的科普基地、科普社区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三是坚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作好相关工作。坚持在全县性重大食品安全活动中做到行动一致,在平时分工中做到食品安全贯穿到职能的履行过程。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宣传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单位网页、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一是利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宣传活动,走上街头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二是开展干部职工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利用每周五下午例行干部职工学习会,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印制宣传资料,丰富宣传内容。根据《食品安全法》,广泛收集资料,印制了宣传资料5000余份向群众发放。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宣传,增强了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扩大食品安全工作的群众基础,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十一

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19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19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2、加大普法力度,纵深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要以依法治区、执法为民为主题,大力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农村干部法律素质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法律援助工作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向村居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者可以上门服务,就地办案,将法律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让在场群众接受法制教育,在无形中起到“解决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

合同。

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

担保书。

》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十二

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市人大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了调研和督查,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一、情况。

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位置,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构和发展转变,质量新,产业素质提升;食品安全新提升,生产加工持续;食品监管新,保障体系;品牌建设新进展,制造声誉;监管体系健全,质量基础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新,社会环境。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国务院、省的部署,,组织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各级各的努力,专项整治行动了、的,了预期。

二、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在粗放型增长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各县区发展状况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不高、性不强、标准偏低,制售假冒伪劣完全根除,质量违规案件时有。

(三)和深化专项整治任重道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要长期绝非易事,企业对为要索证索票、台帐的认识还模糊,这是要我做的,认识到这是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专项整治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的流动性和隐藏性,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况且食品生产许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获取,常常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和。市属两区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综合素质和都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法律法规还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不法分子或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应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是流动摊点,固定的经营场所,卫生许可证,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及监管要本着对、健康安全的宗旨,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和薄弱环节,的措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牢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xx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的发展质量。要认识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利益,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容忍对利益的侵犯和对形象的损害。各级各能牢固科学发展观,是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习惯。要与荣辱观的教育起来,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十三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在6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将对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为了更客观、全面、准确掌握全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委会组建四个调研组分头开展调研工作。

自4月中旬以来,四个调研组在专题询问动员会上听取区政府及重点监管部门工作报告基础上,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随机抽查、暗访等方式,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步工作建议等内容,进行了扎实认真的调研,并梳理形成了小组调研报告。同时,为了扩大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常委会还统一印制了3000余份问卷调查表,委托镇街人大组织辖区居民群众填写,基本掌握了全区人民群众对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及看法。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共有各类食品企业15959家:具规模的蔬菜、果树种植业、动物水产养殖业等农产品行业107家;生猪屠场14个,其中机械化屠场3个、手工过渡屠场11个;酒类流通备案登记企业2166户,其中批发单位298户;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143家;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7063户;餐饮服务单位6466家。约有行业从业人员9万人。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认真解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得到增强,企业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打击,全区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被市政府评为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列主城九区第二名。区人大常委会也采取执法检查、督办代表建议、视察调研、暗访等方式,持续关注着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有效监督促进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卫生、工商、质监、农委、商委、食药局等多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领导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在区卫生局,并明确了食安委、食安办和各部门职责。在各镇街设置了“食品监督管理办公室”,将部分“审批权、监督权、处罚权”委托给各镇街,将监管工作深入基层,努力推进“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责任体系的建立和落实。区政府通过实绩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方式,确保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工作落实到位。

区农业、质检、工商和食药监等监管部门加强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配备了检测设备和检验设施,为依法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如区农委投资300余万元改建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投资60余万元购买了60台残留农药测试仪赠送给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部分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区工商分局先后投入经费200多万元,建立食品快检室1个,快检站2个,为每个工商所配置了快检箱,配备快检车2台。相关部门还加强了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0期、9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行政监管和执法水平。

(三)组织开展了系列食品安全整治行动。

近几年来,我区相关部门不停顿地组织开展了多次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如区质监局与区内镇街开展了联合执法20余次,取缔非法加工窝点26个,销毁猪头肉800斤;与公安凌晨突击打击豆腐窝点两次,联合检查企业32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件,2名犯罪嫌疑人受到刑事处分。区食药分局积极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和专项行动,20立案查处案件175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2件,罚没款210.8万元。区公安分局以“打四黑除四害”工作为抓手,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和假冒伪劣食品、熬制地沟油的“黑作坊”、“黑窝点”,今年1至3月集中侦办了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共计24件。

(四)抓好食品安全法规及意识的学习宣传。

全区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学习培训活动,重点抓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岗前法律知识教育和专业培训,最大程度地教育企业牢固树立守法经营和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依法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水平。各地各部门通过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标语、专栏、告示等方式,以征文活动、创建活动、讲座讲堂等形式,普及全民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健康知识,不断提高民众自保意识。如区食药监分局年开展全区性的集中宣传3次,媒体报道370余次,电视台滚动播放宣传片20余小时,张贴公告6万余份,印制宣传画5万份,编印宣传资料7万余份。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从5月14日开始,利用10天时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分四个组,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着手,集体调研和个人暗访相结合,通过业务知识培训,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国家、省、市、县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文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食品安全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职责。县农业局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县质监局负责食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县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县工信局负责生猪屠宰方面的监管。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承担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的重大事故。截止2012年底,全县粮食总产30万吨以上,果品年产26万吨,蔬菜5.9万吨,肉类总产4.6万吨,蛋类2.5万吨。共有各类经营户1131家,餐饮服务单位835家(其中餐饮企业498户,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92户,企事业单位食堂58户,农家乐接待户32户及各类综合市场餐饮经营户155户)超市商场28家,集贸市场8个,食品生产企业33家,农资生产经营户235家。由于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稳中有升。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些经验做法得到中、省、市的肯定,并在国务院召开的食品监管专题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一)健全网络,监管职责不断加强。

一是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主任,主管领导为副主任,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要求,逐级与各镇、各部门、各单位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三是在全县八个镇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在全县169个行政村,确定了169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形成了县、镇、村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同时,县食品药品监督局从“两代表一委员”中选聘了13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全县各类学校选聘了188名食品安全协管员,扩大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覆盖面。

(二)注重协调,日常监管常态化。

工商局、质检局、工信局、农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有分有合,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管。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抓好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并加强证后监管及无证查处工作,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二是注重日常检查。抓好农业生产环节的化肥、农药使用的日常监管,提高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抽查频率,落实食品流通中的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全面规范餐饮单位经营行为,做到了原辅料索证、从业人员体检、量化分级、餐饮具消毒管理“四落实”,在大中型餐饮单位及操作现场采用视频监控手段对其进行全程监控。三是做好节假日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以面粉、肉、奶、豆制品、食用油、醋、蔬菜以各类食品批发市场、超市、景区为重点,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保证了节日期间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对学校食堂营养改善计划、鲜肉和肉制品、农药废渣盐、豆制品、酒类、“瘦肉精”和食用油、桶装水、夜市烧烤、农贸市场、食品中违法添加罗丹明b等各项食品开展专项整治18场2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30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2200余家,下发整改通知书320份,确保了节假日无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点示范,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近两年来,全县共命名表彰食品安全示范单位104户,文明餐桌示范店25户,示范镇3个,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4条。开通了扶风食品监管政务网站,累计发送食品安全警示信息22次,4500多条。二是以“食品安全周”、“文明餐桌行动”、“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三是划片包干、分工负责将八个镇划分为四个责任区,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承担每个责任区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实行集中检查、分散管理等办法,查处违法案件,不断消除监管盲区。四是密切协作,推进群防群治。在宾馆、学校、超市等群众集中的区域设置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牌,促进广大群众的自我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得到各级肯定,但客观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监管人员配置偏少,经费投入不足。

食品监管人员配置偏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行政人员7人,实际业务工作人员只有2名,显得力不从心,要承担全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且无一名专业的食品监督管理人员,力量奇缺,客观上给监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县区按30万人口以下不少于50万元,30万以上人口不少于100万元的标准落实食品监管检验监测经费,2012年我县实际拨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经费20万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保障不足。

(二)日常监管还留有死角,资源整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资源整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食品监管还未完全到位,安全风险检测数据没有共享,重点检测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发挥不够,由于监管职能部门多,协调衔接方面仍有监管职能交叉、互相推诿,工作不够细的问题,小作坊生产方式较为普遍,尤其是飞凤市场小摊贩,馒头、面条、豆芽等食品经营者有时出现无人监管盲区。

在食品监管工作中存在重公司,轻个体,重固定,轻流动现象,根据调研情况看,对大中型食品单位如学生食堂、食品生产企业都实行了日常监管监控、检查等责任监管网或现代流通网监管工作,而且有示范街、放心店,以此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增加群众放心度。而对个体户,如小作坊、流动摊点等,普遍存在食品安全质量意识不高,加工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等现象。还有个别生产场所和居住区没有分开,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三)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

执法不够严格。存在重抽查,轻处理,重专项,轻联合的'现象。监管部门对分管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面都较窄,只能做到部分抽查,查出的问题处理都以罚款为主。监管部门仅做到对自己负责的环节进行检查,对需要各部门联合执法的农村店铺,农村家宴,小作坊等检查较少。联合执法具有一定的震慑力,尤其是对不易管理的农村市场,小作坊、流动摊点很有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量大、面广、且市场本身不够规范,无照经营和小作坊现象存在,给我们监管部门的抽查、检查处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五小作坊”准入门槛低,食品隐患多,群众意见大。主管部门的执法不严,打击不力,造成了违规违法行为的不断发生。

有关法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由于经费不足,对食品安全事件举报人的奖励不能及时兑现,影响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有关票证通制度落实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部分食品经营户,不坚持台账记录,有的超市和批发点,怕增加成本,怕暴露业绩,票证使用只留于形式。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再完善。

(四)重监管、轻宣传,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重监管、轻宣传。食品安全监管是个庞大的工程,单靠职能部门监管远远不够,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做到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全民参与,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另外,部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意识薄弱,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正面宣传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公众普及率不高,导致群众监督意识不强,全社会参与食品监督的氛围没有形成。

生产经营者往往功利思想严重,有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违禁药品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群众身体健康。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只看表象,不看质量,缺乏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从而为伪劣食品提供了消费市场。加之农村多为老人和小孩,价格仍然是选择食品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区工商局法治调研报告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正在逐渐成为日常的必需消费品,消费者对于休闲食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我国休闲食品产业潜在市场已经超过400亿。

以食品机械、食品包装为代表的相关行业,也以食品产业迅猛发展为契机,共享食品产业发展盛宴,产品追求多样化、通用化和多功能集成化。

在休闲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仍然存在着食品安全等问题。另外,休闲食品同质化等现象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国外休闲食品产业链相比,我国大部分产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是机械设备,还是终端产品。

国内休闲食品发展的问题。

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场上的休闲食品不计其数,每一类别的产品也令人眼花缭乱,虽然生产厂家不同,但产品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

由于休闲食品产业准入门槛比较低,大部分产品的前期固定投入并不是很高,这也导致了中国休闲食品的虚假繁荣。

这些中小企业大都跟在大企业后面,只要知名企业推出新的产品,他们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市场上推出同类产品。这加剧了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恶性竞争,对于产品的发展不利。

产品缺乏创意。

包装方面: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产品包装在目前这个时代已经显得太土,已经落下了时代潮流。

口味方面:虽然近些年,由于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上游行业的发展,终端食品的口味在不断增加,但口味方面仍然感觉是一个尚未完全突破的方面。很多产品仍然固守在以前的口味上,并没有大幅度的改良。

宣传方面:受到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大部分企业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进行企业自身形象、企业文化的建设。大部分休闲食品企业并没有在媒体进行宣传、甚至包括公司网站都是东拼西凑。

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

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优秀的经销商。在目前休闲食品产品林立的时代,优秀的经销商将为产品的销售带来可观的利润。而目前,只有中大型企业的产品营销网络比较健全。而优秀的经销商、代理商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四处撒网,他们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寻找有前景的产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754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