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有效。编写教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清楚掌握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一
《月光下的琴声》是一篇童话故事,以蜘蛛爸爸对儿子不好好儿捉虫竟迷上了音乐这件事,从不理解到欣然接受的态度变化展开故事。“孩子长大了,他知道怎么走路了。要走怎样的路,该由他自己选择。”最后以蜘蛛爸爸写给太太的信作为结尾,短短两句话,融入了蜘蛛爸爸对儿子的理解和无私的关爱。
第一课时,孩子们很快完成了备学任务,孩子们生字词很快熟悉掌握,且还学会运用。第二课时,我有点担心,因为二年级孩子们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故事情节是很容易的,但体会蜘蛛爸爸对儿子理解的爱,并能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的无私关爱,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一上课我先出示了问题:蜘蛛爸爸知道小蜘蛛学习音乐后心情怎样呢?为什么?去引导学生们理解父母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不凡的未来的心情。孩子们理解的很到位,他们体会到了蜘蛛爸爸望子成龙的心情。
紧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正当蜘蛛爸爸又生气又疲劳时遇见了什么?随手我打开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优美的音乐流淌在教室里,学生们的眼睛突然放出了光彩,我预感到孩子们的思维快要到最好的境界了,于是就抛出了问题:蜘蛛爸爸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内心的感受一下子在音乐中迸发了:蜘蛛爸爸感到不疲劳了;蜘蛛爸爸听着音乐感到很舒服;蜘蛛爸爸觉得这琴声很美妙,使他很快乐,高兴。.....当我指名要求读出那一段优美的句段时,他们竟然读得那么流畅而又感情充沛。“当蜘蛛爸爸看清是儿子在弹琴时,情感又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呢?”我的问题紧追不舍,孩子们,立马就进入了角色,“他有一种吃惊的感觉。”我引导着:“再用一个更好的词语概---括。”我期待着,孩子们脱口而出:“那是---惊喜!”我知道,是音乐给了孩子们灵感,我也深深地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了。
然后,我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蜘蛛爸爸,看到这惊喜的一幕后有什么反应?孩子们轻轻地说:“悄悄地走了。”那我们把爸爸走了的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吧,孩子们纷纷举手想要体验,他们的感情把握的真到位。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认读本课的生字13个,会些8个。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小动物的知识和生活习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小动物也有灵性,生活中多掌握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2.教育学生多观察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以及蜘蛛爸爸给太太写的回信。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理解故事情节,体会蜘蛛爸爸对儿子理解的爱,并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无私的爱。
课前准备:信件、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封有趣的来信,你们想知道信的内容吗?这封信是蜘蛛妈妈写给蜘蛛爸爸的。
师读信的内容。(配乐)。
2.听完了信的内容,你们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吗?大家猜一猜。
3.学生们各抒己见:
我觉得------。
我觉得------。
我觉得……。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活学生学习欲望,产生好奇心。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也都很合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43页第10课吧!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分段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1)蜘蛛爸爸开始收到信时心情是怎样的?(带着生气的感情读一读)。
(2)后来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哪里看出来的呀?带着喜悦之情读一读吧。
找出相关的词和句子,并分析造句。
(3)怎样从生气———喜悦的呢?
4.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呀?
5.蜘蛛爸爸的回信怎样写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6.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次细读课文,使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感情。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蜘蛛爸爸你会怎样写回信?
2.蜘蛛妈妈收到回信会怎样想?她会怎样做?
拓展延深并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月光下的琴声》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虽长,但情节生动,语言优美,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故事的起因是蜘蛛爸爸通过蜘蛛妈妈的来信,得知自己的孩子不学捉虫却迷上了音乐,便决定回去教训他,但他听到儿子美妙的演奏,被其深深的的打动,结果是蜘蛛爸爸理解了儿子的做法,改变了先前的态度。
本课生字较多,给学生识字、读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从故事入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读。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字典学习生字,通过识记生字,交流生字记法,同桌互查生字读音,教师检查生字读音,学生领读、齐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在充分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再采取指名读、分段读、同桌互读互听、读重点的段落、句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检查强化朗读,使学生熟读课文。
课文教学我从整体感知入手,从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对于蜘蛛爸爸那句颇有深意的话学生竟然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有的说蜘蛛爸爸真好;有的说蜘蛛爸爸让小蜘蛛自己选择想做的事;有的说我也想有个那样的爸爸;更有的学生说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对于学生的发言我由衷的欣慰,我体会到了“水到渠成”境界。我更坚信,朗读是学好课文基础,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三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还要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和,以及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奠定基础。
讲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上网查了有关“团结合作”方面的名言、谚语、俗语等资料,制作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并根据教学内容以申奥为主线,由浅入深设计了练习题,有机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对于区分形近字,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先接触的两组形近字,“脑”和“恼”,“到”和“倒”。课堂上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脑”的理解:因为表示人的身体器官的字多数都带有‘月’字旁,所以‘月’字旁的“脑”可以组词大脑、头脑;而“烦恼、苦恼”多数与心情有关,所以是“忄”旁。对于“到和倒”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倒水”是人倒水喝,所以是“亻”旁;课堂上全体学生发言积极,学习兴趣高涨。
虽然课堂上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总结有以下几点:
1、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外,还应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哪怕活动过程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
2、课堂上要注重调控。
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堂课中主要是学生听和说的习惯不好,只注意自己要说,不注意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今后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善于营造气氛,在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要活而不乱。
这堂课让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为之而不懈追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四
本节课我感觉到因为非常贴近孩子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在问到为什么蜘蛛爸爸走到半路就改变了自己当初的想法,放弃了教训孩子时,曲文娟同学的回答叫我很吃惊,他说:爸爸知道了孩子如果练成钢琴,在音乐上发展也会很有出息。也能像他一样出名。
赵钊鑫同学则说:爸爸明白了孩子对音乐感兴趣,这么小就把音乐弹奏的这么美,如果不让它学音乐,而去学捉虫,那他会什么也干不好,所以就回去了。佳怡同学接着他们的话往后说,学音乐成名也能成大款。看来当前一些当明星就能成大款的思想已经深深毒害了孩子心灵。
这时我问他,蜘蛛爸爸闻名是什么原因,对,因为他是捉虫能手,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其实世界有名的艺术家一生都不富裕,因为他们把为人民演奏当作自己的追求,他们深入到人们当中为人民演出,才写出了好曲子,奏出了好音乐,如果想当大款当明星才唱歌,是不会唱出人们的心声的。不要想着唱歌是为了当明星,而是因为自己喜欢。感觉说的多了,但是给孩子正确的认识也是必须的。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五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蜘蛛图片。问:你都知道有关蜘蛛的哪些知识?(引导说出织网、捉虫)。
2.师:这只蜘蛛可是大森林里远近闻名的捉虫能手(出示小蜘蛛图片)只是他的儿子(很帅吧),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比他更优秀的捉虫能手。可是蜘蛛爸爸遇到烦恼了。邮差送来了它太太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3.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4.师:蜘蛛爸爸看到信后很生气,决定回去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朗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不多、丢字;学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3.教师以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4.学生简述故事大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蜘蛛爸爸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检验学生认字情况,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蜘蛛爸爸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感悟第5自然段,以朗读、听音乐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体会蜘蛛爸爸的内心变化和对儿子的理解之爱。并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和段落。
提出中心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交流和讨论,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和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人物内心的体验、感悟。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小蜘蛛,妈妈告诉你这件事的经过,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2.交流感悟,教师总结。
3.写入采蜜集、小笔头。
拓展延伸、续编故事巩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把课堂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可采取学生自学和师生共学相结合的方法。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六
《月光下的琴声》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虽长,但情节生动,语言优美,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故事的起因是蜘蛛爸爸通过蜘蛛妈妈的来信,得知自己的孩子不学捉虫却迷上了音乐,便决定回去教训他,但他听到儿子美妙的演奏,被其深深的的打动,结果是蜘蛛爸爸理解了儿子的做法,改变了先前的态度。
本课生字较多,给学生识字、读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从故事入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读。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字典学习生字,通过识记生字,交流生字记法,同桌互查生字读音,教师检查生字读音,学生领读、齐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在充分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再采取指名读、分段读、同桌互读互听、读重点的段落、句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检查强化朗读,使学生熟读课文。
课文教学我从整体感知入手,从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对于蜘蛛爸爸那句颇有深意的话学生竟然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有的说蜘蛛爸爸真好;有的说蜘蛛爸爸让小蜘蛛自己选择想做的事;有的说我也想有个那样的爸爸;更有的学生说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对于学生的发言我由衷的欣慰,我体会到了“水到渠成”境界。我更坚信,朗读是学好课文基础,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难、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解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读后交流,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唱歌谣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俩生读,读后评议,全班齐读。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歌谣,指名读。
(1)从歌谣中你能明白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吗?(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十分向往……)云南云南,彩云之南,那儿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有云南典型的建筑瓦屋和楼。歌谣表达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歌谣吧。
3、师引述:母亲深情的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指名读这句话。问:
(2)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好。全班齐读。
4、那时,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名读。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这两个“长”意思一样吗?(前:生长。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不出庄稼来。后:产生。家乡的歌谣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
过渡:月光下的母亲,除了唱歌谣,还从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讲神话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学习神话故事部分。
1、指名读神话故事部分的内容。问:神奇的故事又让作者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呢?(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2、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母亲讲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神奇,此时明月以至中天。出示句子:“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问: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联系课文前面内容想一想。(月光如银,母亲身穿白布褂子沉浸其中,显得美丽圣洁,有如玉石雕像)。
这样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崇敬)让我们带着对母亲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齐读)。
学习童谣部分。
过渡:在母亲的神话故事里,天空是这样神奇,可我们的人间生活以很有趣。
课件出示童谣。
1、学生自由读。读后,这些童谣你们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朗朗上口、好听、有趣)“朗朗上口、好听、有趣”。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童谣中有可爱的小老鼠、小猫、小狗,这些风趣幽默的。
童谣让作者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启蒙。
学习谜语部分。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指名读猜谜语部分的内容。
2、猜谜语让我知道了怎样想象,这些谜面和谜底都来源。
于我们的生活。猜谜语也是母亲月光下的成功的一次启蒙教育。
出示句子:“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正是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板书:感激、怀念)。
2、让我们怀着对母亲月光下的启蒙感激、怀念之情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3、而今,作者孙友田长大了,也出息了(课件出示孙友田简介)。
5、此时此刻,老师想通过朗诵来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深深的敬意,你们愿意听吗?
四、拓展延伸。
1、师配乐朗诵。
“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你的母亲说吗?(学生谈感受,随机出示关于“珍惜”的句子)。
五、结束全文。
1、结束语: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的淡去,唯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最后,让我们在母亲那芳香的音韵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再次播放歌谣)。
2、课件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歌谣。
故事感激、怀念。
童谣。
谜语。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九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5.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四)、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小练笔: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会想起。
3.学生交流练笔。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
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朗读体会唱歌谣。
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自由读书上的两则歌谣。(显示歌谣)。
(1)指名朗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读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在歌谣上方。
“深情地”,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
母亲的爱?(指名读男生)。
“甜甜的”,母亲的声音还是甜甜的,我们还是交给女同学读吧。还有谁也能这样甜甜的,深情地、轻轻地读读呢?(先指名读后齐读)。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是芳香的,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是啊,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4)师引读:(显示第二小节)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那是母亲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5)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能像一位母亲一样来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
(6)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a、母亲很勤劳。
b、向往美好生活。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什么?
(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
她希望什么?
(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
能体会吗?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
(2)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句话你懂吗?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
(3)母亲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这些让我混沌的童心,开始懂得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
4.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3)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
(4)母亲的谜语我解得开吗?这时,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如果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在这浓浓的月色里,你享受着夜的宁静与清幽,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洒在我们的篱笆小院上,也洒在妈妈的身上,我们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那甜甜的歌声,引人遐想的神话故事,风趣幽默的童谣,启发思考的谜语,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夏夜啊!
(1)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学生答,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自由读这段话。
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点明中心:感谢、怀念母亲。)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
三、感情升华。
1.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板书)通过此文在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聪明的母亲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
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出示原文,师读)。
《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四、真情流露。
1.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ppt打出:“母亲,感谢您给我的一切!我永远爱您!!”的字样。)。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月光曲》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五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再轻柔些,展现月夜的美好,宁静。
二、紧扣“启蒙”,回环品读。
(一)吟唱民谣。
1、玉石雕像般的母亲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美妙的月夜里,母亲到底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民谣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
2、上节课作者告诉我们:母亲能唱故乡所有的歌谣,母亲也为我吟唱过无数的歌谣,四十年后有这么两首歌谣总是萦绕在我耳旁,不曾忘怀,谁来读一读歌谣;(课件出示:歌谣)。
3、你读得很美,那母亲吟唱的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一生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你认为美在哪?(点击:甜甜的,轻轻的,深情)。
5、想听吗?听——(慢),篱笆小院里传来了母亲的歌谣!(播放民谣音画)。
6、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好甜,好柔)。
(出示段落)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甜甜、轻轻地为我吟唱,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提示:甜甜、深情、轻轻)(你再读,谁再来读一读)。
7、啊,母亲用轻轻的、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如此深情,以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这声音就像——生接读:三月的和风,像——生接读: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生接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着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就是春风,同学们,你们想想啊,当三月的和风吹过,大地会迎来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引导生想象:花、草、鸟??三月春风会吹红桃花,吹黄迎春花,吹绿了草儿,大地到处花红柳绿,芳香四溢)。
谁能读出这两个词的味道?太香了,让我们将这浓郁的芳香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吧!
——(点击)音韵!
7、同学们,母亲吟唱歌谣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实,母亲吟唱歌谣还有含义呢,现在谁能模仿母亲的声音甜甜地来诵读这两首歌谣?(再次出示歌谣)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母亲通过歌谣想告诉我什么呢?(要勤劳的母亲,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二)吟唱童谣。
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师范读,拍着手边读)。
呵呵,童谣除了可以像老师一样拍手打节奏外,还可以找个好朋友玩对拍,跟同桌一起来试试吧,来读第二首,齐:“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我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哟,一起来吧:“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我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些童谣,对吧?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呢?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王国。
3、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来读一读,齐: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篇十七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8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