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撰写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价值的读后感呢?从书中积累细节,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这些都是写作读后感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一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二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三
昨天讲舒婷的《致橡树》,一首非常优美的爱情诗,号称女性爱情的独立宣言。尽管已经是40年前的作品了,但是在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面前,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时代性。
这首诗歌中的众多意象按照传统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橡树代表了伟岸而有内涵的男子形象;凌霄花则是依附虚荣的女子形象;鸟儿是盲目痴情的女子;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只图奉献的一厢情愿者;以上这些女子在爱情中都“迷失了自我”。
而唯有木棉,以一棵树的形象站立在橡树身边,代表了一种人格平等、独立自由、同甘共苦、诚挚坚贞的爱情观,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眼前的一拨孩子都是标准的“00后”,在青春懵懂的年华里读这首诗,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他们又会秉持一种怎样的朦胧的爱情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课堂。
之前预留了一份作业,在诗歌众多的意象中选择一个,男生写“如果我是一棵橡树,我希望她是”;女生则写“如果他是一颗橡树,我愿意是()”。倘若这道题有所谓标准答案的话,那括号里必然是要填入“木棉”的。
然而,“00后”们的世界还是让我大颠眼镜,各种答案都有,且说得颇有道理,不得不感叹这是个多元的年代,价值观缤纷呈现。不妨跟着我一起看看吧。
学生甲(男生)——。
如果我是一颗橡树,希望她是一朵举世无双、娇艳动人的凌霄花。我会用我粗壮高大的枝干,将她捧到最高处,让她尽情享受阳光雨露,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羡慕的眼神。如果狂风暴雨无情来袭,我会尽力撑开我碧绿宽大的树冠,为她遮风挡雨,保护她免受摧残和打击。即使凛冬将至,我的叶子皆已掉光,她美丽的花瓣无奈凋零,我也不会吝惜身上最后的温暖,和她一起共度严冬。
徐公言——。
孩子,你颇有霸道总裁的潜质,女人就是用来宠的,正应了那句“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
学生乙(女生)——。
如果他是一颗橡树,我愿意是鸟儿,在他的枝头做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与他融合在一起,成为他一部分。我要在他的铜枝铁干上漫步,感受他每一寸肌肤,像刀、像剑、也像戟。他为我遮风挡雨,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我对他日夜歌唱,让他的世界不再孤独单调。我惊叹于他的伟岸挺拔,他羡慕于我的自由活泼,我们看似是两个不会有交集的事物,但一棵树怎能少得了鸟儿的点缀,我愿站在他的枝头,陪他一起看这万千世界。
徐公言——。
孩子,你大概向往的是小鸟依人的甜蜜幸福吧,只是千万不要成为一只只会唱歌点缀他人的“金丝雀”哦。
学生丙(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一只欢快活泼的鸟儿。我喜欢看着她在空中自由飞翔,我喜欢听着她那清脆的鸣叫,就这样静静地,没人能懂,多么和谐,单调而不乏味的歌曲演唱者。我愿意用枝干托住她,在她劳累时供她歇息,我愿意用枝叶为她遮风挡雨,就这样默默地,无人知晓,多么温馨。不期望有什么不平凡的事,只期望能够简简单单,不被束缚,快乐便好。
徐公言——。
孩子,你应该会是个不错的暖男,默默守护着心中的女神,只要她快乐,你就会更快乐,不言雄心壮志,但求平淡是真。
学生丁(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当我在炎炎的烈日照射下,脚下的土地干涸皲裂开来,如果这时候有泉源在我身旁汩汩冒出甘冽的清泉,来让我度过这难熬的夏日该多好啊,我也会用绿荫挡住毒辣的阳光,保护她不会消散在空中。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四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五
作品简介:《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六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散文。
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七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叹息”?为什么用“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八
舒婷是一个诗人,所以她的。
散文。
也是诗化的。读者读了之后,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舒婷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最初认识舒婷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正是喜欢读诗和写诗的年龄,她的那首《致橡树》成为我追求爱情的标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舒婷写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又被她那优美的文笔,诗意的哀愁而深深打动。
这篇文章是舒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细细品读,更增加了些许沉甸甸的感情,引起我心灵的震动。舒婷写了一个女同学的命运,从被同学讥笑为“蚂蚱”到最后无声无息地经历了爱情和志趣的破灭,下乡回城后被安排在市政局修马路。我想作者一定是含着泪写的,没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是写不出这么感人的文字的。
舒婷用她最擅长的诗意的语言开头就写道:“手扶住窗棂,我的心突然发疼。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感情真挚,让我不得不想读下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你”呢?作者接着是一段人物描写:“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不是林黛玉类型的纤细娇弱,而是真正的皮包骨头。你有必定要叫女孩子们伤心不已的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个人仿佛就站在眼前。插队时,舒婷曾步行40多公里去看的伙伴“蚂蚱”。文中写道:“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场面动人,感情真挚。后来,“蚂蚱”最后一个回城,因为初恋的梦破灭了,她谁也没通知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舒婷很为她惋惜:“命运使我成了‘文人’,成了传闻和争议的中心,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但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舒婷无限深情,无限感慨地写道。
舒婷的诗是朦胧的,可她的这篇散文却是现实主义的,自然、质朴、亲切、有感情。当然,舒婷散文的意境和魅力,离不开她诗人的气质和修养,文中写她与“蚂蚱”初相识时:“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无束的云、拔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分明就是一组优美的诗句。可见,舒婷是用诗心来写作的。
有人读了《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后说:“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读一遍,更增加了沉甸甸的感情。”是的,这是一篇能带给我们深深感动的文章,我们会感动于作者跟“蚂蚱”之间的友谊,也会情不自禁地为“蚂蚱”后来的命运惋惜,为那一大牙缸中间大约浇了一匙酱油的稀饭而感叹。
作者跟“蚂蚱”之间的家庭背景、地位、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别,但少年时的友谊,往往可以超越表面的差异,再加上俩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所以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澄澈明净的天空”的记忆。
本文的大部分段落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作者写给她中学好友“蚂蚱”的信。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作者在行文中,用了不少诗化的语言,如:“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拨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
读舒婷的《真水无香》,读出了一个优雅、闲情、尘封着贵族气息的鼓浪屿。
从没有去过厦门,听去过那里的几个同事都说“没什么”,鼓浪屿更“没有什么”,于是一直就没有去的欲望。真是大错。
其实一个地方也好,一个人也好,“有什么”不在于一眼能看到什么,看出什么,而在于看的人本身“有什么”,怎么看。
可悲的是,鼓浪屿也因了这份风雅而在49年以后遭遇劫难。洋楼残垣破壁成了“自由猫”(舒婷认为只有“流浪狗”而不会有“流浪猫”。因为猫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流浪”相,会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尊严)的“避难所”,而洋楼的主人们一个个香消玉损,魂飞湮灭。(想一想,鼓浪屿的夜色中会不会仍有冤屈的灵魂飘荡?)。
不知道鼓浪屿现在还有钢琴多少?舒婷老屋的左右都是荒芜了的旧洋楼的花园。会不会马上会被房地产商拿去建成高层住宅或豪华别墅?其实房子是很随着主人的性子的,豪华的现代别墅里是再也走不出来一个骨子里透出优雅的贵族气息的人来,就如同舒婷看现在的博士、硕士一般。因为从49年开始,优雅和贵族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世家财产都被抄家,家族都被断代,阶级斗争成为生存的法则,亦如太平天国“均贫富”的大旗。50年的时光里,道德、财富、精神、自尊、良心都被夷为平地。
现在只有财富的暴发户,可能120xx年后或许才是精神、道德、良心觉醒的时刻。那个时候,或许从前的鼓浪屿能再现人间。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九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
孩子,你的爱情观稍显被动,只有她的主动付出,才能换来你全心全意的呵护陪伴。这样子很容易错失缘分啊。
学生戊(女生)——。
我愿意是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体现出一种坚持和呵护的爱。虽然平淡,但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为他造一些清凉,是单纯美好的付出。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比拥有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幸福。有的时候爱情是被需要,用微不足道的关怀让坚贞根深蒂固。
孩子,你在爱情中特别追求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惟其如此,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你要谨记:太过善良的付出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痛哦。
学生己(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泉源,不必相互帮衬,更不必终日依偎,只需要常年输送滋润我灵魂的清泉。有风有雨,寒潮风雷,必由橡树一人挡下。雾霭流岚,双方共享。爱不必如作者的观点般轰轰烈烈,不必一直依偎,只愿常年,以那清凉的泉水,滋润橡树干涸的心与根枝,默默支持橡树即可。当那橡树枯竭将亡,只有泉源会拯救橡树的生命。不若木棉,看似光艳有益,实则毫无帮助。
孩子,你对爱情的理解是建立在世俗的价值利益之上的,实用主义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主义,也消磨了爱情的相知相守,太功利了些吧。
学生庚(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缕缕日光,陪伴着他。我愿意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奔到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光的温暖,为他镀上光的金。我愿意,成为他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他长成高耸的巨树奉献自己。我愿意,在他冷的时候,送上一份温柔的暖,包裹住他原木色的心。即使是多云、细雨,也阻挡不了我想拥抱他的足迹。久雨初晴,久别重逢,橡树上的滴滴晶莹,在日光的照耀下,不知是泪还是雨。
孩子,你的成熟与无私,让你更乐于在爱情中扮演强者的角色,或许你将来的他会是一个在年龄或心智上不如你的人,任重而道远。
学生辛(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日光。因为日光能够给他带去温暖,送去光明。在失落时,用光温暖他的心,驱赶他心中的阴霾。当他愉悦时,用五彩的光线衬着他的欢喜。我似乎离他很远,在遥远的天边注视着他;我又似乎离他很近,化为柔和的光晕抚摸着他。他若离不开我,我亦离不开他。
孩子,你在爱情中表现出了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太能确定自己的全情付出能否得到对方的信赖忠诚,愿你将来能够更坚定一些。
学生壬(男生)——。
如果我是橡树,希望她是春雨,因为提到春雨,就会想到可以滋润万物,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而诗中正好是要表现“互相敬意”与“终身相依”,春雨会一同陪伴着橡树,给树以一种更旺盛的生机。
孩子,你直接跳过了爱情的甜蜜阶段,直奔婚姻的“平实忠诚”而去,虽然能给她很好的安全感,但是浪漫是女人的天性哦。
学生癸(女生)——。
我愿意做在你身边的木棉,共历风雨,不愿只因为你“高大”来攀附你,更不可能奉献我所有的一切换你不过多看一眼,而是你有长处我有优点,看似独立实则相依,我们平等却互相喜爱,一起走过生命最美好也最低颓的时候。最坚贞无非是,你最开心与最低谷时,我都在。没有人理解时,我们相互理解;没有人相信时,我们互相鼓励。我不只因某一方面而爱你,而是你的一切。
孩子,你读懂了舒婷的诗意,明白了爱情中双方平等的重要性,这种平等是人格的独立,情感的共鸣,愿你将来如愿以偿!
木心曾经说过:“爱情有三种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和。老之将至,义无反顾。”确然,青春少年的爱情观是懵懂的,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新鲜好奇而蠢蠢欲动。盲目的冲动必然酿成恶果,而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就能有正确的引导,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信息爆炸的年代,爱情再也不是遮遮掩掩的话题了,与其讳莫如深,不如敞开心扉。是时候开诚布公地聊一聊这个话题,告诉“00后”们该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去爱这个复杂的世界!
作者|徐一丹。
公众号:徐公桃李缘。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一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一课时。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比邻而居木凌霄花。
比肩站立花鸟。
坚贞热烈泉源。
树独立平等棉险峰。
钢枝铁干红硕花果。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二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首诗是舒婷的代表作,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已经学过,并且是必背篇目。因为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那种为考试而学而背的东西反感到倒胃,所以我本来对这首诗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许是有了大学一年的缓冲,如今在静下心来细读,慢慢体味时,确实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难以赞同我以前被灌输的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在歌颂平等伟大的爱情,我觉得这首诗重在批判,批判时下传统的爱情观。不可否认,这首诗语言有柔美,但是柔中带刚,甚至刚过于柔。作者的感情激昂强烈,一泻千里,贯穿到底。
下面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让我受益匪浅的“文本细读法”来试着分析《致橡树》。
在这首诗中,“橡树”和“木棉”是最重要的两个意象。作者把橡树当作自己理想的爱情对象,而把自己比作木棉。橡树高大挺拔,阳刚威武。(以前我不认识橡树,所以可能见过也没有印象,特地到网上搜了一下,确实如此)这在文中有体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但是当以女性角色登场的时候却不是正面肯定的语气,诗的开篇连续用来几个否定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一些现象的不赞同。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攀附”、“炫耀”、“痴情”,在这里诗人以女性的立场批判了我们传统爱情观中“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等落后的流行观点。
作者在说了爱情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之后,开始说出自己所认为的理想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注意,作者用了一个词——“必须”,语气很强烈。作者认为就算是恋爱关系中的女性也必须自力更生,独当一面,所以自己有“根”,不是相偎相依在一起,而是“相触”。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在下文中也有显现,“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在诗中也表现了相当温柔的一面。“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可就是在这种温柔当中,诗人也表现了相当的忧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想沉重的叹息,又想英勇的火炬。”我觉得“红硕”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庄重大方,不谄媚。但是为什么会像沉重的叹息呢?这是让我思考良久的一句。在整首诗的后半截当中,作者都是正面积极抒情为主,为什么会突然会沉重呢?我觉得作者是在影射时下的环境与社会风气,就像诗开头一样,作者不能接受传统爱情观,但在当时的社会却很流行,这种现实让她感到压抑。所以她必须充当“英勇的火炬”。
在网上收集的的背景资料中,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的观点。“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后来北岛在帮她改为《致橡树》)或许,这首诗就是这种“气愤”的延续。
我觉得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她的批判性。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在今天早已不新鲜,可现实似乎比舒婷的年代更悲观。拜金主义的盛行让年轻女性更愿意找个有钱的老公,这才得以让富二代、官二代们横行,出尽了风头。这让我这样的农n代们“情”何以堪。
当“和谐社会,讲究的是淡定”这句话盛行的时候,或许,我们缺的就是舒婷的这种愤怒,缺的就是这种批判性。有些东西的改变与放弃,是要经历阵痛的,我们需要极大的理性。所以很多东西不破就不立,大破才大立。
归根究底,《致橡树》的闪光,是诗的闪光;诗的闪光,是人性的闪光。她让我们得以暂时摆脱物质与虚无的绑架,回归人性。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三
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多媒体。
1课时。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爱情的舵,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爱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爱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己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幸福的爱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吗?
(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
(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
(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
(3)弘扬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1)写一篇简短的评论,阐述你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能否结合社会现状来谈?
(2)熟练背诵全诗。
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四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我们去看看读过舒婷作品的人们写下的随笔感受吧!
一日,我无意在图书馆里找到一本舒婷的散文——《自在人生浅淡》。舒婷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诗人,以前只知其诗句优美、清新、向上,她的诗句曾陪我度过了朦胧而富有诗意的少女时代,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陈旧的记忆里。
《自在人生浅淡写》收录了舒婷几十年来所创作的散文精粹。全书分“老家的陈年芝麻儿”、“我儿子一家”、“干菜岁月”、“自在人生浅淡写”、“我的海风我的歌”等五辑,共50余篇文章。舒婷用诗化的语言、幽默风趣的笔触、作家的情怀,写故土绘异乡,诉亲朋谈好友,忆往昔谈今朝,风格隽永典雅,富含文化韵味,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与感染。其中有的篇章让人拍手叫绝,有的让人抚案称奇,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读舒婷散文,就像读她的诗,优美、敏锐、清新,带着些许的忧郁,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情和美好。
现今,写散文的人不多,读散文的人更少。记得有一次,我抱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在少年宫里边看边等上绘画课的儿子,一位朋友一眼看见我读的书,惊讶地大叫起来:“天呀!你怎么还看这种书呀?早就没人看了,我看你也快成稀有动物了。”我一愣,难道这世道变了?而我没变?为什么现在看一本散文就会遇到如此的质疑,如若我在看一本哲学书,是不是也会引来众多的责难?是我与众不同,还是世人太急功近利,没有时间和心情坐下来看这些冷僻的书,可我觉得它们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它们让我觉得快乐!
我以为:舒婷的语言时而清丽淡远,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典雅细腻,时而质朴简约。舒婷的文字,证明她是一位能够守得住平静内心的作家。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冲击下,能够坚守得住内心是何等重要。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阅读舒婷的文字,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最初认识舒婷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正是喜欢读诗和写诗的年龄,她的那首《致橡树》成为我追求爱情的标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舒婷写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又被她那优美的文笔,诗意的哀愁而深深打动。
这篇文章是舒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细细品读,更增加了些许沉甸甸的感情,引起我心灵的震动。舒婷写了一个女同学的命运,从被同学讥笑为“蚂蚱”到最后无声无息地经历了爱情和志趣的破灭,下乡回城后被安排在市政局修马路。我想作者一定是含着泪写的,没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是写不出这么感人的文字的。
舒婷用她最擅长的诗意的语言开头就写道:“手扶住窗棂,我的心突然发疼。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感情真挚,让我不得不想读下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你”呢?作者接着是一段人物描写:“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不是林黛玉类型的纤细娇弱,而是真正的皮包骨头。你有必定要叫女孩子们伤心不已的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个人仿佛就站在眼前。插队时,舒婷曾步行40多公里去看的伙伴“蚂蚱”。文中写道:“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场面动人,感情真挚。后来,“蚂蚱”最后一个回城,因为初恋的梦破灭了,她谁也没通知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舒婷很为她惋惜:“命运使我成了‘文人’,成了传闻和争议的中心,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但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舒婷无限深情,无限感慨地写道。
舒婷的诗是朦胧的,可她的这篇散文却是现实主义的,自然、质朴、亲切、有感情。当然,舒婷散文的意境和魅力,离不开她诗人的气质和修养,文中写她与“蚂蚱”初相识时:“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无束的云、拔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分明就是一组优美的诗句。可见,舒婷是用诗心来写作的。
舒婷曾经写下一首名为《思念》的诗:“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一幅幅“挂图”色彩缤纷、令人向往,可想可视却无从触及,有“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妆”地伤怀、无奈与感慨。一题“代数”清纯何而无解,何而无果,那般遥不可及。“独琴”演绎怎样的孤寂,琴声几度凄凉,催人泪下,泪水如珠断落,叫人撕心裂肺。一双“桨橹”却那般苍白无力,无从企及彼岸,唯有扼腕叹息。
我所有的情愫都似翻江倒海,终于,化作两行清泪、黯然神伤,久久凝目……。
我们都曾记起,我们不曾忘记,那些曾经在心灵上留驻过的岁月痕迹。拾起往事,又总那样不经意,却又无所逃避。当看到舒婷的《往事二三》时,走过的日子,便如醉酒的兔子般,叨叨絮絮的,卧在角落里,在三瓣嘴唇的闭合间流淌。往事,如酒后的红晕般,甜甜的发涩。
人生,也许免不了落寂,免不了怀念,免不了做那“半明半昧的梦”,免不了拾起往事二三,却永远无法重现,只化作欢笑背后的浅浅叹息。转身之后,依然欢笑,因为活着就像醉酒回首做梦一样,醒了,便依然生活。也正因为要活着,因为要活得使回首时少些遗憾。
人生免不了拾起往事二三,我们可以回忆起的事情终究无法重现。既然如此,叹息过、回忆过、悲痛过,便该继续生活了!
《致橡树》是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作者赞美了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都紧紧地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虽然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是他们两人都明白这种无声的语言。
《致橡树》可谓是舒婷的代表作,这首诗体现了舒婷的创作风格:清新、淡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的呼唤,只有朴素的情感真挚地流露。
第一节讲:“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了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讲:“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了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这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讲:“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五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多热门文章: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篇十六
中国人的夫妻关系,大概进入父系社会便进入“妻以夫贵”和“青藤缠树”状态。在古老的生产力低下的男耕女织时代,由于天生的身体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男人们占据了家庭乃至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打理家务,相夫教子。那样老旧的时代,女士们对这样的地位只有麻木地默认顺从,即使偶有质疑或些许反叛也一定会被定为大逆不道。
时光的脚步走进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的逐步交融碰撞,使得一些进步人士开始思考和质疑,于是有一些女子大胆抛掉男人强加给自己的裹脚布,再也不愿做男人的依附,勇敢地走进社会,和男子们一起承担社会各项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伟人以及他所领导的共产党大力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更使得广大妇女从只能是相夫教子的无知妇孺和供达官贵人观赏的艺术玩物到主宰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使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终于可以和男人们平分秋色,各撑半边天了。
然而,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广大妇女虽然在政治地位上获得了解放,但思想深处那种对男人的依赖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妇女的心中怀揣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涂理念,把美好的未来寄托在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舒婷在《致橡树》中却用独具的慧眼和女性特有的敏感对这种男女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她以为,男女之间(恋爱之中的,我以为也应该包括婚姻家庭之中的男女)应该各自相对独立,比肩而立,而不该像凌霄花那样攀援别人炫耀自己;也不该像对绿茵不停歌唱的小鸟和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那样一厢情愿,也不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做增加别人高度的险峰,来换取一份可怜的爱情。因为今天的女性早已不是昔日的那种弱不禁风小脚女人。我们应该和男人一样比肩而立,你是一颗高大挺拔的橡树,我就该是一株冠红如血的木棉,你有你“像刀像剑又像戟”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般的“红硕的花朵”,我们都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用自己各自的能力一同去“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情需要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并且“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无疑,橡树象征着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性,他不仅伟岸高大挺拔,还要坚强坚韧,顶天立地的撑起男子汉那片天地;而与他比肩而立的木棉树则代表着新时代的女性,那红硕的花朵不仅具有女性的艳丽和柔美,更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热烈奔放,活力四射。
另外,关于恋爱和婚姻中的男女关系我还想说一点题外话,传统的“青藤缠树”、“夫唱妇随”这种男尊女卑固然对广大女性不公,但矫枉过正似乎也与我们的社会、我们人类的未来没有什么好处。试想,女尊男卑了,女人失去了温柔娇美的本色,变得比男人更阳刚了,这世界还有男人了么?因此我觉得既要确立男女地位的平等,又要承认男女身体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工不同,各自把自己承担的那份角色扮好,家庭也和谐了,社会也和谐了。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样赞美女性:“没有阳光,花不茂盛,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妇女,就没有爱;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英雄。”这世界正是有了女人的柔美和男人的阳刚才有了伟大的爱情,所以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保证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请不要丢失你特有的性别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0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