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琐碎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也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和冲突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肯定,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一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平均水平。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1/4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2/4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4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1、练“三笔一话”基本功,每周写一页正楷钢笔字,对照字帖认真训练;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板书。
2、练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苦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化的历史教学操作,教学语言、教态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好互联网和空中课堂为教学服务。
5、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重点学习“课标”和课标解读;认真阅读历史方面的期刊和杂志,收集教育教学信息。
6、坚持写好教学手记和案例。真实反映教学中和得失,积累经验。
九、本学期教学指标:本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名学生,严爱结合。力争使平均分超过60,及格率超过65,优秀率达到达20。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二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三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四
结合“说明文阅读指要”,学会阅读说明文。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2、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
3、试列举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4、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其他说明文,并说出它们的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识),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信息(知识),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帮助说明信息的语言。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a、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b、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五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个人的从教经验出发,针对我校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首先,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故事有多么好玩儿,事例是否新奇。但是真正从历史学科而言,缺少主动探究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同时,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只限于我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愿意去探求其内在的本源。这样的孩子,最终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差,学习能力弱。
多数孩子的历史知识储备仅仅来源于课堂,而课外涉猎非常少。其中的缘由,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导致课下自己可分配的时间比较少;另一方面,孩子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从小培养起来,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或者说阅读的书籍只限于小说、漫画等等娱乐性书籍。再加之现在网络发达,孩子们的涉猎更多的就停留在娱乐活动当中,对于时事的关注和新闻的了解也是非常匮乏。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科储备差。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很多的孩子在大篇的文字史料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既看不懂文字想表达的意思,又很难提炼有效信息,更甚者很多的孩子看不懂文字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结果必然加深了上课的难度,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颇,很难形成自己的学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容易降低。
很多孩子从小养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个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去探索。简单的把学习理解为我知道了、我背过了,考试我分数高就是好的.学习。可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知识是不可能割裂的,各个事件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事件割裂开,单一的去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他学习能力的成长,更甚者,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种无效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今天我知道了,而未来我压根没有能力去应用。就更不用提构建和提升孩子的历史学科素养,变学知识为学能力了。
针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改进我们自己的教学。
第一,今天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材料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趣味性,让历史课堂的史料不仅仅有文字性的,还有漫画、视频、语音,甚至于老师自己的微课等,让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在每一节课堂。同时,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仅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深度,也要注意广度,让我们的历史教学用语更加的丰富,同时增强我们自身教学的幽默感,把学生从娱乐中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二,针对孩子们知识储备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这个补充不仅要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面,从而让他们的思考从单一的角度,逐渐扩大走向多元化、多角度化,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提升他自身的学习力。当然,在学生兴趣提升之后,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课下阅读,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让他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教学中的观察,我觉得有很多孩子学习能力弱,不仅是语文功底不扎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也需要我们历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调整。首先,注重概念术语的解析,很多小孩反应学不懂历史,其实仅仅在于一些专业的概念术语束缚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读不懂这些词,就看不懂意思,就更不要谈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语言、事例去解析一些概念术语,从而降低孩子的阅读难度。另外,精心设问也是有必要的。好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这段材料,而且可以起到引导性的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分析和提炼有效信息,在增强他们的阅读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历史材料非常的丰富,但是有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是通过修饰性的用语来表述的,对于频繁出现的形容词、代词等,孩子们经常看完一脸懵逼,不知道材料在说什么东西。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孩子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提醒,让他们学会设问词的转化,将修饰性的语言转变为我们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知识,这样就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当然就能够有所提升。
第四,我们在前面也说了,历史知识是注重逻辑关系的,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点,强化孩子的迁移能力,就必须在专题复习或单元导入的过程当中多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增强孩子对于事件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活动的方式,让孩子说一说,练一练,来增强他们对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和运用。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注重事件内在联系的引导与分析,让孩子从平时的学习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以上的言论可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只是基于本校的学生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孩子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得到充分的改善,把教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让孩子即使走向社会,也能够继续学习。当然这条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和调整,作为老师,我们也应当义不容辞继续下去。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六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设计的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大量在实验研究方面接受过培训、具有开展试验研究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被招募来从事军事培训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二战结束后,心理学家们还致力于各种教学问题的解决。
教学设计早期的发展是以程序教学运动作为重要的驱动力,此次运动始于1954年,r撰写的论文《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heinich对程序教学运动作了描述:通过把教学内容分析和分解为具体的行为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要的步骤,建立程序来试验和修改这些步骤,然后根据目标是否实现来确认这个程序,程序化教学成功建立了一个小型但有效的自我教学系统--一种教学技术。
20世纪60年代早期,行为目标的普及和标准参照测验运动也是教学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行为目标]ralphtyler被认为是行为目标之父,1943年他提出定义每一个目标的术语都必须是能清楚阐明课程能帮助发展的行为的;20世纪50年代,benjamin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得行为目标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mager使得行为目标的运用得以普及,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编写了《为程序教学准备目标》。[标准参照测验运动]标准参照测验旨在测量个人在某个特定行为或者一系列行为方面的表现情况,与他人的成绩无关,而常模参照测验旨在了解学习者的成绩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学习者的表现。tobertglaser是最早使用标准参照测验这一术语的,他指出,可以用标准参照测验来评价学生的起点行为(入门技能),也可以用来确定学生掌握课程所要求的行为的程度。
教学设计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65年robertgagne著作的《学习条件》的出版。本书描述了学习结果的五大领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和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习得性能、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记忆与迁移),加涅的层级分析研究对教学设计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上位技能的习得是基于下位技能的掌握。
形成性评价间接开始于“史普尼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5苏联震惊了美国,美国投入数百万美金到教育事业,但成效低,主要问题是所开发的教学材料没有经过试用就直接生产,michaelscriven在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术语,认为在教学材料形成阶段的试用和修订过程成为形成性评价,而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试则称为总结性评价。在此之前,也有许多学者的见解设计到这两种评价,1967年,markle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过程后对材料进行评价的详细程序。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开始被提出来了。20世纪70年代是系统方法的萌芽期,很多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工商业、军队、国际界、学术界等许多不同的部门也对教学设计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80年代,教学设计对教育的影响较其他领域还不大,但是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兴起,cai才越来越被人关注。
进入21世纪,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方面分别是:绩效技术运动和建构注意理论。绩效技术运动强调的重点是工作绩效(而非学习的绩效)、商业成果以及对绩效问题的非教学解决方案,它拓宽了教学设计领域的范围;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建构注意观点对教学设计领域的许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思想和行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msn(中国大学网)。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八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九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推进,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课程评价相比,新的课程评价更加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对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实施的评价也只是对原有的评价的一个改头换面,并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提出了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教学的评价策略。
1.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1.1传统评价的弊端。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评价体系除了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学生认同许多带有专家个人感情色彩的史论。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活动课准备过程中和活动课上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借鉴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极其各学科的整合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属于艺术系列,活动形式是欣赏活动课。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活动课的要求,说明本次活动课分为搜集、整理和视听、表演两个阶段。
2,在学生搜集、整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对资料进行分类(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后等)进行筛选(所选的歌曲必须是与历史有关,能够反映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歌曲)。
3,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使各小组确定自己的主持人,选定表演的歌曲、演员,写好歌曲的串词。(历史活动课不是历史兴趣小组,因此一般来说应是全员参与)。
4,教师在掌握6个小组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定活动课的主持人,准备好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音像资料,从各方面给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身临其近的活动氛围。
全员性——力争使全班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性——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时代性——歌曲要反映历史的时代主题。
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倡导者。
1,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2,各个小组在表演时要针对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表演完毕后请同学回答,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整个活动历史味要足,要歌唱历史、展现历史、感受历史、回归历史。
3,各个小组之间的节目衔接要自然、紧凑。
[教师激趣导入]你还记得幼年时学唱的歌谣吗?你知道长辈们为之动情的歌曲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和着岁月的的旋律,去学唱,去欣赏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历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词]岁月流失,歌声难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我国人民都创造了大量动人心旋的歌曲,重唱这些歌曲,心中涌动的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歌编史,以情咏史更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追求。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领大家在歌声中去回顾“五四”运动那壮烈的一幕。
[第一组学生活动]合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视屏准备——通过大屏幕播放“五四”运动的资料片段作为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词““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鸣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穿插问题——1、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吗?
2、歌词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3、“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4、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五四青年的什么精神?
全班活动——略。
[小组串词]五四青年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激励着,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1924年,国共两党携起手来,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国民革命歌在北伐时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革命者满怀信心,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请欣赏歌曲“国民革命歌”。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组成。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上承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下接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反映的明朝对外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个是反侵略的斗争。通过此课,可以反映出明朝时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责任心,所以本课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有很强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引导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生归纳基本史实,培养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让生分析郑和下西洋影响和戚继光胜利的原因,培养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讲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记忆知识点。比较中西方航海,让生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
如何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讲述、比较、讨论、讲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课时: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图片等。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十二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1.重点: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4.学习策略: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科三历史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本课感悟。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本课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0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