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上教案(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4:23:27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5 04:23:27 小编:琴心月

教案编写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躯躯体躯壳七尺之躯。

妨妨碍无妨不妨。

碍妨碍碍事碍眼。

侵侵略侵占侵权。

伪伪装伪劣伪证。

谋计谋谋生出谋划策。

损破损损坏损失。

毅毅力坚毅刚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昆虫知识小品文。文章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本文结构清晰,由蜘蛛的外形写起,说到它们独特的身体机构和高超的结网技能,最后说到斗敌的方式。文章头绪简单,重点突出,作者抓住了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不求面面俱到,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也是只说主要特点,不求详细完备。所以,全文读来清朗自然,晓畅明白。

2.教学重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3.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

(2)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指导表达。

1.提出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蜘蛛的哪几方面特点。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

2.自己先练习,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介绍了蜘蛛的外形特点,蜘蛛是怎样利用网抗御敌人及进行捕食的。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蜘蛛》(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课文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1.为什么说蜘蛛是最聪明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它的聪明。(结网和捕虫两个方面)。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表现蜘蛛聪明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一是势均力敌、反败为胜,

二是克敌制胜、稳操胜劵,

三是无可奈何、主动放弃。

4.从蜘蛛不同的捕虫方式上看,你认为蜘蛛是种什么样的昆虫?

四、总结收获,质疑问难。

朗读全文,讨论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也亲自去观察蜘蛛,说说你们看到的蜘蛛给大家讲讲吗?(指生汇报,课前学生可以把观察到的蜘蛛拍下来,给大家展示。)。

2.你们还想了解有关蜘蛛的更多知识吗?

板书设计:

蜘蛛。

外形特点。

织网。

聪明对付侵略者。

对待苍蝇。

对待强敌。

资料索引与精华:

【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蜘蛛,体长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

【猎人蛛】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世界上的蜘蛛。大的有半斤多重,有八条腿,相貌丑陋,但却是捕捉蚊虫的好手,凡敢于来犯的蚊子无一生还,具有猎人般的本领。

【与植物合谋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泽地带,成群地生活着一种毛蜘蛛。这种蜘蛛喜欢生活在日轮花附近。原来这种花又大又美丽,很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边。不论人接触到它的花还是叶,它很快将枝叶卷过来将人缠住,这时它向毛蜘蛛发出信号,成群的毛蜘蛛就过来吃人了,吃剩的骨头和肉,腐烂后就成了日轮花的肥料。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二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三

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为大家分享了社戏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一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

这节课是结合“话题教学”来设计的,与惯常的授课方式不一样,以往就是用一些特定的问题去让学生思考,学生只能回答特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就是被束缚着的。而话题则是给了一个中心,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只要围绕话题来谈就可以。因为对“话题教学”的实践不多,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课,课堂呈现的东西有优有劣。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设计上,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设置得较为成功。

话题作为设计点,简化教学环节。由于要结合“话题教学”的方式来上课,在。

写教案时就要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把“知识点”改造成合适的话题。我将知识点列出,然后将其一一归类,包括情节、人物、景物、感情等等,而话题又不宜过多,多且碎的话题不易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所以我把话题分成了两类,一个是“谈戏”,一个是“谈乐”,分出两个重要的板块,将小知识点融合进这两个话题中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就会意识到“戏”与“乐”是文章的两个重点,心中有“纲”才能进入细节的品读。

话题作为切入点,注重教学逻辑性。课堂教学时,我将话题融入到每个环节中,

“整体感知(谈戏)――细读课文(谈乐)――总结课文(谈写作特色)”。在设计话题时,我依据由“面”到“点”的方式去设置,由“戏”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重要情节,由“三乐”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学生对话题的思考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话题设置需要逻辑性,谈“戏”与谈“乐”这两个环节是不可倒置的,学生在把握课文知识时才能形成系统性。

第三,话题作为思考点,锻炼学生思维。话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而这个“说”是针对个性阅读的,例如在谈“乐”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行选择话题——乐景、乐人、乐情,让学生自行品味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并作分析,在交流时又能听取不同学生不同角度的解读,知识得到了丰富。这里是将品读回归到“文本与学生”上,而不是老师规定学生读出些特定的感悟。在这节课之后,某个学生的周记中就作者“我”这个人物进行了分析,而且是结合杂文中突显的鲁迅形象和这篇文章的形象来说,分析出一个既“冷若冰霜”又“温情可爱”的鲁迅。这就是话题教学过后对学生思维的“刺激”。

当然,在实践“话题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教材的研读要更加仔细,才能应对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设置不同,话题教学里学生会对一些老师都意想不到的细节作分析,比如在这节课上,学生在谈“社戏”时会说到白篷船与乌篷船的区别,也提问“为什么不愿和乌篷的船在一处”,如果老师对此没有查找相关资料的话,就难以判断学生找的资料正确与否,也无法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其次,话题设计的表述要更为准确,并作适当的提示。在谈写作特色时,有些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一时无从下手分析,而我作的提示又略显不足,所以导致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说不出所以然。另外,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要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品读的时间。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时间设置方面略显不足,有些学生没有作充分的预习,就无法对话题谈得深入,因此要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品读与思考。

“话题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上的相互碰撞,更是让思考变得广阔而深刻。在“话题教学”方面我还是一个新手,我仍需要更多的课堂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缺漏,在不断的改进中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成长。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四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生:这样写很简便。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五

古代诗人总是以诗会友,既然我们已成为朋友,那咱们也来以诗助兴,来一个背诗比好吗?咱们来背一背与“朋友”有关的古诗。(生自由背)。

生:分别。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谁知道董大的身份?

生:董大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高适是好朋友。

师:高适曾写过两首《别董大》,但几乎所以的教材选用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这首《别董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现在大家赶快放开声音朗读全诗四遍,前两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求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努力把全诗读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大家可要听清楚了,看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读得很自信,“白日曛”的“曛”读得非常准,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吗?(生领读,然后问:谁还想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这首诗?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北风吹雁”的“雁”咬得可准了,谁也来试试读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这个词谁会读?(出示“莫愁”,点几名学生读。)。

师:“不愁不愁,”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这么快就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我“不愁”啦。

师:一首古诗不仅要读得通顺,而且要读得有味。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古诗,注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

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要读出诗味,就应读出诗的节奏,声音要有高有低,语调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能学着老师读一二行诗吗?(师读后让生读并评价。)。

师:1、云够黄,也够多,足足有千里。

2、好猛烈的北风啊,在呼呼地刮着。

3、好一个“北风吹雁”,冷冷的北风吹走了一只只大雁。

4、“雪纷纷”,太突然了,下起了好大的雪呀。

师:谁再读三四行?(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在问天下谁“不识君?”

生:我知道“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发愁。”

师: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理解出来的吗?

生:“莫”就是不要,“愁”就是发愁。合起来就是“不要发愁。”

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这个办法好。还有读懂的地方吗?

生:“雪纷纷”就是雪下得很大。因为有“大雪纷纷”这个词。

师:不简单,能用熟词理解新词。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白日曛”是什么意思。

生:“前路”指的什么路?

生:“君”指谁?

生:查资料,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发挥想象……。

师:现在你们就运用这些方法默读全诗,弄懂你们提出的字词的意思,弄清全诗的意思,如果大家读着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送别的人,那就说明你进入了诗中的情景,说明你在用心读,用情读。(生默读)。

师:全诗主要写高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董大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高适是在傍晚时候,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诗的第一行中的“白日曛”的“曛”就是说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文中的插图表明是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满天,黄云密布,看到了大雁南飞,大雪纷飞。

生:我听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

生:我好像还听到了大雁的鸣叫声。

看,一( )大雁往南飞,现在虽然( ),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到达( )的地方。

生:(个性表达。)。

师: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群南飞的大雁上,董大一定也听到了雁叫声。天上,大雁成群结对地飞,地上,董大将独自一人行。触景生情,我想董大会为自己独自一人远行而伤心,为自己孤独的人生经历而伤感。

(课件出示董大的简介:董大,善于弹奏古琴。因盛唐时流行胡乐,懂得古琴的人不多,欣赏董大琴艺的人更少,所以董大是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只好浪迹天涯。

课件出示:大雁大雁,你( ),可我( )。

生:大雁大雁,你有同伴一起,多快乐,可我却孤苦伶仃一人前行,我不如你。

生:大雁大雁,你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可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什么地方。

师:千情万绪汇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忧、愁)。

师:对!愁。那董大愁什么?(板书:愁)。

生:愁天气不好,愁风沙太大,愁一个人寂寞难熬,愁不知前途如何,愁无人赏识……。

师:是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重逢?今日一别,不知还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位知音?,就要告别好友高适,董大本来就伤感,再加上黄云沉重地压,北风凛冽地刮,大雁结队地飞,大雪纷飞地下。这一切对于董大来说,真是悲上加悲了,愁上添愁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愁”吗?(生读)。

师:1、你走进了董大那忧愁伤感的内心。

2、你读出了那份凄凉,那份忧伤。

(若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后,教师相机引导:你们的想象合乎情理,诗中高适是怎样说的呢?你能学着来劝慰董大吗?)。

(生轻声读)师:你轻柔的劝慰透露出高适对朋友的关爱。谁还想读?

(生读)师:我听出了你对董大高超琴艺的欣赏。

(生读)师:你激昂的语调饱含了你对董大的鼓励。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乐观、自信、令人振奋的话应该出自人生得意的成功者之口。高适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吗?我们来看一看高适的经历。

(课件介绍:高适,年轻时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有远大抱负,认为会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现实和理想相差很远。高适仕途失意,无人赏识近30年,大多时候只好到处流浪,常常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师:发现了什么?

生:(高适命运悲惨,高适一样无人赏识……)。

师:原来,高适与董大一样无人赏识。但就是在这失意落魄的时候,高适却真诚地劝慰着董大,深情地祝福着董大,动情地激励着董大。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首送别的诗,在比较中你会被高适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被高适对朋友的真情所感动。

(课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本诗对比)。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吗?

生:王维的诗是说元二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更别说有知音了。而《别董大》中却是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会使离别的人心情怎样?

生:愁上加愁。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生:由愁变为不愁。

师:是呀,高适在自己失意落魄时想到要激励朋友,要好友“莫愁前路无知己”,相信好友会“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何等深沉的感情啊,这是何等真挚的友情啊!(板书:莫愁)。

师: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送别即将消逝在茫茫风沙中的董大,动情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祝福才华出众的董大,坚定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师: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会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好友的话一定能使董大受到鼓励,他不再担心自己的琴艺无人赏识,天下之大,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的。他一定会满怀豪气的说——(生齐读后两句话)。

师: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想象董大对高适的感激之情,想象董大也会以此诗句来激励高适。)。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现了乐观与自信的精神,歌颂了深沉与真挚的友情,这是这首诗与众不同之处,也是那么多的教材选用它的原因。让我们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再次来吟诵这首千古绝唱,(生个人背,齐背。)。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得多好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即将下课了,咱们也要分别了。现在,咱们也用这句诗来激励双方,好吗?让我们都记住:(师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六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八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

读作: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九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四、注重对比,引发思考。

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门柳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的喜欢。

写送别的诗词何止千千万,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也记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缘何?盖因这句经典中的经典:“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且看高将军眼中的“离愁别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个“曛”字,日暮时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所以备课上我从学生自身通盘考虑,又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目标完成了,学生学习技能也提高了,总而言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借鉴: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师引导读:是啊,此去路漫漫,虽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我的朋友引读-------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师:你身怀绝技,暂时无人欣赏但只要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你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所以(引读)。

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去感悟诗情,我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学提示可以更明确化,如要求学生“一读,读通。了解诗的大意;二读,读懂。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三读,读出情。想象画面,体会使人感情……”等,让学生更明确阅读诗歌的方法。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

2、同桌讨论。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一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认识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二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中国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三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配乐读)。

t:黄云漫天,北风劲吹,大雪纷飞,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与知己离别,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董大此时的心情。

ppt:学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愁。

t:他在愁什么,读读诗,联系一下全诗想一想?ppt。

s:愁没有人认识他。

s:没有了知己。

s:离开了家乡和伙伴。

s:以后的生活……。

t:再读全诗,思考他为什么发愁呢?

s:因为他可能再也见不到高适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遇不到知己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

s:“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ppt。

t: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鼓励。(读)。

t:再读,你还能读出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安慰。(读)。

s:高适对董大的担心。(读)。

s:高适对董大的祝愿。(读)。

t:董大听到高适送别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s:高兴、有了自信,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t:离别时的一句赠言,鼓舞了董大,让他内心充满了自信。所以这句话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堂练习:

1、《别董大》是______朝,诗人_____在为董大送行时写的。

2、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3、至今广为流传的送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五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六

一、指导学生完成偏旁归类练习。

1.分别出示偏旁子、鸟、心、竹字头及例字让学生说说偏旁名称,读一读例字。

生练习:在书上写出带有以上偏旁的字。

名回答并口头组词、订正。

二、学生用非常、经常造句。

1.出示例句,读一读,比较非常和经常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在小组内说一说句子。

3.指名交流、订正。

三、组织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做才算勇敢?

1.出示讨论题,小组间讨论。

2.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3.老师小结。

四、让学生看图,并练字说话。

1.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害怕吗?介绍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

五、读一读,表演故事。

1.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短文,说一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冬冬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2.演一演。

3.说一说,总结。

学习了这一单元,你觉得要怎么样做才算是勇敢的孩子?

学生自由发言。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七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八

1、“读读”主要是练读台词,有感情地根据场景、人物特点有滋有味地练读台词。

2、“议议”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演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动具体地外现出来。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九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103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