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公开课总结发言篇一
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执教的那个班级语文成绩很不理想。
我承认,自从我被安排教这个班级之前,我就从来没有对他们抱过过高的期望。因为与我同时执教的另外三位语文老师都兼任了班主任,我清楚她们的学生会更听老师的。再加上寄宿班与走读班的差距,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别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差得太远。
而且,这个月,另外一个班因为语文老师请假,我是负责代了一个月的课。对两个班来说,我是同样认真地教学。
但是,我代课的那个班的语文成绩偏偏超过了我自己班级的成绩,并且人平都是相差了近12分。同一个老师教,却考出如此不同的成绩。这能够说明是老师不够合格吗?
在我代课的那个月,我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两个班级的差距:那个学生认真的班级,无论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讲过的问题,我任意喊一个学生回答,几乎都能够答出来; 更不用说他们是如何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而我自己的班级,有一些学生真的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算是刚刚讲过的问题,有时候喊一个人来回答,他肯定会目瞪口呆,甚至不知道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那就更不用说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为什么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就那么难呢? 我又该怎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发现,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认真听,也只是枉然。所以,我决定了从学生听课的习惯抓起。我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还要求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我发现,与其拥有一堂没有效率的45分钟的课堂,不如慢慢地让学生明白哪怕一个知识点,哪怕这样的课堂仅有一半的时间是用来讲课的。只要学生能够消化掉所讲的内容,慢点讲就无妨。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把要求背诵的内容不折不扣地背出来,而且不能写错别字。
另外,就是必须重视作文。一定不能养成不写作文的坏习惯,也要注意写作时的篇幅不能太短,而且不能把字写得太潦草。平时的写日记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否则,既耽误了时间,也达不到练笔的作用。
马上就要举行期中考试了,期待着他们能够超越自己,取得令他们满意的成绩。
语文公开课总结发言篇二
通过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坚持课堂实践同步进行,提高在课改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直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指导思想。此次活动本组有三位语文教师参与。每节公开课,组内教师都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扎扎实实。现这次活动已圆满结束,特将活动作出如下总结:
蒋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教学过程让我们感觉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但是可以看出蒋老师课前不仅仅只备教材,还对学生学情做足准备。在她的教学中尤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蒋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几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刘老师执教的是一篇经典课文《晏子使楚》,整个教学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何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上课伊始就引导学生回忆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再把小标题串联起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其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人物形象
时,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法。以第一部分的学习为例,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指导他们体会句子时,从重点词语、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来进行体悟。接着,学法迁移,讨论交流学“被捕时”和“在法庭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课后,我们对此次公开课进行了集体评课活动,活动中各位老师既肯定了执教老师教学的精彩之处,同时又热心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希望今后能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倡导发式教学,着力培养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我校语文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探讨,使我校语文教学水平和语文文化素养再提高了一个层次。
语文公开课总结发言篇三
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颇多,现在整理一下,作如下总结: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赵中海老师的《幽径悲剧》一课的教学中,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3、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品析美句美词,4、细赏其文理构思,享受美文,谓之美读(或范读),通过这四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赵中海老师在执教《幽径悲剧》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用“幽径景色真美,美在 ”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赵中海老师的导课中首先用名人名言诠释悲剧,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设疑,在这幽径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有意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上《曹刿论战》中,我也采用了相类似的方法,以以弱胜强的战役为引导,引出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最后设疑齐鲁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新课意境。
四、浮华已随风飘去去,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比较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但有用的很有分寸。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或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六、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公开课总结发言篇四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何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题目中包含了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认为因为书是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刻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证明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