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起到组织和调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实施评价等多重作用。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教案篇一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__。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述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和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
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具。
两端带小球的木棒、cai课件。
2、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启发、讨论、讲解、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综合教学法。
物理必修教案篇二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得出结果。
物理必修教案篇三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得出结果。
物理必修教案篇四
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初中学习方法.
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对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物理必修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
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教学方法:
探究、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机械运动.。
参考:文学家的描述:《光明日报)年10月17日第一版,作者欧阳中石“凌云戏月游银汉,转瞬翔天过太空.”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足球向前球体滚动。
雄鹰向前翅膀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
参考答案: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
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
答案:c。
2.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1)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2)对这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3)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4)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答案:(1)(3)。
3.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
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c.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
d.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
答案:c。
二、参考系。
教师可展示f1ash动画课件,动画内容描述为:
两位同学在路边看到急驰而过的一辆小汽车,大声叫喊,
“唉呀!你看他们跑得真快啊!”
车中的人对司机说:“你动了吗?”
投影教材中的图1.1—3图,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加以引导.。
生1:车中两个小孩都是静止的,他们都没动.。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选来作标准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课堂交流](分四小组进行)。
师:下述物理过程中选择什么为参考系较恰当?
课件投影问题:
[课堂探究]。
物理必修教案篇六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物理必修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这个力不是弹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讲授。
讲授实验内容,体验摩擦力。
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注意要说明你猜想时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控制变量法。
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引导。
大家说: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在许多情况下摩擦是有用的。
讲授。
大家说的很好,其实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都是有用的:
展示多媒体图片。
比如,利用传送带将货物运送到高处时,传送带和货物之间有摩擦;拔河时手和绳子之间有摩擦;人走路时,脚和地面有摩擦;体操运动员手和单杠之间的摩擦;自行车车闸闸皮与车圈之间的摩擦;拧瓶盖时手和瓶盖的摩擦;这些摩擦都是有益的,都是需要增大的。
你还知道那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
这些时候,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增大摩擦的呢?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引导。
当然还有很多时候,摩擦是有害的。比如我们要推动一个重物时,这是我们可能会在重物下放上圆木,就能减小摩擦;再比如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这时我们会用到滚动轴承。
下面大家一起阅读一下教科书第36页的“科学世界”,看看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用滚动代替滑动;。
是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隔开。
物理必修教案篇八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物理必修教案篇九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二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播放动画利用声纳探测海洋)。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超声波测速仪。
超声波测速仪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的仪器,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车辆后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再被测速仪接收到,而接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已经改变了,根据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快慢了。测速仪除利用超声波外,还可利用电磁波,如雷达测速仪就是利用电磁波测定运动物体速度。
3、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三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四
答案: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都是表示时间;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时刻。
答案:都错,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时刻。
答案:因为列车时刻表中列的数据表示的是进站及发车的时刻,而不是时间距离,因此不叫“时间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某一时刻完成,作息时间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距离,因此不叫作息“时刻表”。
(三)本节小结: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彼此讨论):
一、甲乙两车停在车站里,甲车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车外的树木向西运动,从另一侧看见乙车也向西运动,但比树木慢。那么请问车外的维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两车运动的情况是如何的?(详细说明)。
答案: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也向东运动但运动得比甲车慢。
二、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好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好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别离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新课标增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一、阅读讲义15页及17页“信息窗”二、讲义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处置。
二、习题的选择。
3、学生的反映。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进程: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五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七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第一步:物理知识点多,概念多,公式多,必须扎实基础,牢记概念并理解!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我学习物理刚开始就是吃基础知识点的亏,没打牢自己的基础就去盲目的做题,结果效果很低!
第二步:回归课本+习题练习才是学习最重要方法,选择一本参考书认真做题并及时查阅课本,并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记笔记、课后加强练习的好习惯!
很多人,扎实基础后,就不再回归课本,便是大量做题,结果发现成绩还是不理想!这里,我特别强调,基础知识打牢了,不一定会用啊!所以课后习题、老师布置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做习题就是一种对知识点的回顾和加深学习,在做习题遇见不会的,要及时查阅课本,如果看了课本还是不会,就大胆的问老师、问同学,同时把不懂的题记录在错题本中!
第三步:根据周考或月考成绩,进行查漏补缺,对不会的知识点做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突破,其实很好,不论学哪一门课,只要某一知识点不会,那么就对这一知识点做专题训练,加强学习时间投入,才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薄弱点!
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每次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的预习,这样才可以知道哪里是自己不懂的知识点,等到课堂中老师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一部分。
课堂中一定要聚精会神的听课,可能你的稍微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物理知识点是一个套着一个的,所以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听讲。
课后的复习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听懂是一回事,如果不及时复习会很快遗忘,最好把老师上课教的例题自己给做一遍,这样才是掌握了上课老师所教的知识点。
大量的习题是快速提高物理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可以买一两本有用的习题讲解,平时多做这些题,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参考讲解,然后自己再做一便。大量的做题会使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认真掌握他们吧。
要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这是学好每门课都必须要做的,物理也不例外。错题肯定是我们没有学好的地方,常把错题拿出来看看,在错题中多总结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八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答案:3种。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物理必修教案篇十九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需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成心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二、进程与方式: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育爱国注意情感四、教学重点:
一、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进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讲义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讲义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4)、参考系的肯定方式。
教学进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一、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需是和地面连在一路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需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需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大体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进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箱、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式,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成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成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若是是直线则成立一维坐标系,若是是平面上的曲线,则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是是立体的曲线,则成立三维坐标系。成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演出的飞机的位置转变,则要成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进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肯定空间位置的方式,也是实际应历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进程1:以讲义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份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窗生一路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距离指的是两个时刻的距离,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物理必修教案篇二十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必修教案篇二十一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物理必修教案篇二十二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2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