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地理教案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6:34:03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5 06:34:03     小编:GZ才子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此外,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所提供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一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二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学生回答】略。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三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板书课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四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导语】的会员“godermai”为你整理了“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八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古代商人利用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是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风性凝结形成的。在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表面风速为每秒l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选自《大自然探索》)。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a.信风,就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是火星表面接收太阳电磁辐射热量最多的地方。

b.热潮风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它沿火星天空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是火星大气里一种特有的环流。

c.在火星夏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于冰,从而造成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该地区流动,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

d.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的一股强劲的环流,它将热量和质量向火星极冠区转移。

参考答案:

1.d。

2.d。

3.c。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九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或目标。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

关键。

教具。

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及备注。

导入。

讲授。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二

1、本节主要内容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两部分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了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作为世界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形成了世界气候格局。三圈环流影响大陆西岸的气候形成,季风环流影响大陆东岸的气候形成。两大环流系统对气候的作用,本节只陈述了季风环流对东亚和南亚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结果是有些地区一年内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的交替控制。

4、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形成的高压中心纬度偏高,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中心纬度偏低。夏季的低压中心和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的原因都是热力作用。

5、影响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的冬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同样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三

(一)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四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432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