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教案的编写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教育规律。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优秀教案的特点和要素。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一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二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已接近尾声。本单元学习主要涉及到4个知识点: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带有小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以及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习混合运算时,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的习惯。教学中前松后紧,加大练习的量,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并且坚持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有利于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整理和复习时,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单元知识点。从作业反馈看,效果还不错。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四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29。
=67。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五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可以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我还是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新知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的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再出六道题其中有两道是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让学生辩一辩,最后出三道改错题让学生改一改。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新知,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最后利用智慧岛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适度的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产生了几个困惑:
2、学生列出20+(3×5)时,如何解释这里不需要小括号?
核心提示: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六
p.35、36。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光盘。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七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八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九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人教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一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二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同上。
小黑板,卡片,幻灯。
一、复习。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6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四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准确计算万以内的两个数的加减法,说一说怎样笔算万以内两个数的加减法。
同学们,你们通过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小红去了姥姥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鞋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裤子比姥爷的鞋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师:把前5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先解决第6个问题。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3、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四)活动四: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五: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猜一猜:连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三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些题,哪个小组做对了,就奖励那个组每人一个优胜小星。赶紧做吧。
2、第二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五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步策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六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七
(一)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6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