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调控手段。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但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总结是一个锻炼动脑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我们要练好这门技能并善于运用。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一
摘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时代,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除设立教育目标之外,有许多是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如珍视生命,理解文化价值,重视伦理问题,实事求是,团队合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也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社会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上,这就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在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终极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医学被称为“仁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医”。医学“仁爱”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属性。可以说,失去了医学的人文特质,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医学的人文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众多的医学院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了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美国长期以来将《医学人文学》、《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学》等课程设置为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且此类课程在医学教育总课时中的比重也高达25%。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医学院校相关人文课程所占比重也达到了近15%。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适应21世纪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表现在个人知识面的宽广、良好的修养、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还表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所形成的道德修养上。从这个层面来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需要。
为了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中的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云南中医学院在校的本科中医、中药、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8份,回收有效问卷1112分,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302人,占26.3%,女生846人,占73.7%;高年级学生572人,占49.8%,低年级学生576人,占50.2%;来自农村的学生877人,占76.4%,来自城市的学生271,占23.6%。此外,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已得到重视,但尚缺乏有效途径当问及“你认为培养人文素质是否重要时”,86.7%的受访者选择了“是”。但当问及“你是否已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时,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有比较好的认识,但相应的人文素养却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目前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尚缺乏有效的途径。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比较重视,但总体的课程设置却并不那么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程体系上显得比较单一。此外,学生对人文概念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对思修课在提升人文素质的作用上,认同较低。而学生普遍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
(三)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而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当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是否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时,82.9%的学生认为感受不到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关于人文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太少,或形式单一,而人文方面的学生社团也不尽如人意。
(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未体现时代特征当前,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积极参与到低碳宣传中。与此同时,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道德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道德素质已成为医学生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很少关注生态道德素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对人文素质领域,无法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低碳经济时代,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修养,还要求医学生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具有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意识,有正确的生命观,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统一起来,进一步形成对后代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把患者的生存状态、致病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围绕患者的诉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一)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从前文分析来看,尽管高达86.7%的学生认为当前提升人文素质很重要,但高校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收效甚微,这与课程的不合理结构有直接关系,因而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构建一套既能切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优质又实用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应在低年级学生中大面积普及人文知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面临毕业实习等重要事项,可侧重于增加一些实践性及实用性很强的人文课程,如《沟通的艺术》等,以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交流。此外,应在全校范围内适当增加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提升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以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而且应推广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明确地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认为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机体和存在物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当代医学生要摒弃现代人自恃己能的娇纵心态,重新培育起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因此,在医学生的必修课及选修课中增加生态方面的课程,既有利于提升其总体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巩固其专业知识,加强对医学“仁”的精神的领悟。
(二)更新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是“仁学”,同时也是“人学”,为的是消除人们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中华文化与医德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医学的人文属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之,医学院校除了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外,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对于医学的“仁学”特质,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医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家人的各种关爱,并同样回报以“仁爱”,以培育他们“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此外,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爱与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还可将这种“爱”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与责任的同时,关注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懂得“仁爱”的真正含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素质教养等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可利用校园建筑,主体景观等的风格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如中医药院校可建造具有中医元素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在校园中建立古今中外医学上经典名人的人文景观,在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装饰具有人文特色的图画,或悬挂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名人名言等。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能对学生人文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医学生的情操。此外,有计划地举办人文系列活动。如开办系列人文科学讲座,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方面给与一定的指导。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竞赛,演讲比赛,经典影视作品赏鉴、医德论坛、低碳校园、健康心理咨询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强化社会实践教学任何人才培养模式或途径的成效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构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环境调查、低碳出行、生命教育、科技创新和暑期“三下乡”活动,或开展短期见习,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开展“爱的传播与体验”活动。
五、结语。
思维和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上述培养途径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然而有关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历经数年,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怎样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的问题,如何在医疗实践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何使人文素质培养与时代特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等。在这些方面,还须不断努力,探索出能更好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二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个人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意义重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尤为迫切,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更是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将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学前教育声乐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体验渗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探索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集中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3]易建勇.人文素养读本[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影响。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而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得到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推进。
近年来,英语逐渐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世界语言的构成有极大的影响。
此外,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育不仅包括对于学生专业英语技能的训练以及增长学生关于人文社会的知识,而且还包含了学生国际视野的扩张,对于学生的独立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关怀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1.英语教学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受到旧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毕业就业作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毕业就业教学,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学校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行为,学校不但不反对,反而采取鼓励政策,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只关注实用学科,在学习中讲求实用,忽视了学习对于自己的素质的教育作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的人文教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为薄弱。
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英语教学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教学内容缺少严谨,在教学中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使我国的英语教育与高职人文素质培养得不到长期良性发展。
改革给我国的高职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
在高职教育中,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还只是处在理论阶段,学生的人文思维的解放与发散还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组成,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但一些高职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遇到挫折时不相信自己,甚至一些高职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这些问题都是我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英语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有效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加强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学生的全面进步有积极作用。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甚至很多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极大减少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加重了学生的专业课。
这是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质量得不到改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问题的存在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对于英语课程合理的.安排,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全面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充分从教学教材中挖掘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的素材,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相关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做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教师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师在形式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旧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新的教学技术,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英语。
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含义,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重要影响。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学中往往将英语课时进行了压缩处理,使得在英语课堂上深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这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学生的英语课,在英语课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课外实践课的总结归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竞赛、英语阅读大赛以及相关英语知识抢答等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在丰富的课外实践中,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英语以及人文素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改观,但在其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在高职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成为各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在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这决定了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教育中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高素质人才。
这样做对学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和学生的发展潜力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四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他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完善。
人文素质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需的基本素质,是每个人对外展示自己,对内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为它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
高校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它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又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方式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体现了高校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包括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主要的人文思想、掌握确切的人文方法、遵循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宗旨是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特点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和管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学制短,人数多,重专业课教育,轻文化课教育,这就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培养。
英语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更要担负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
很多国内大家都曾经说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传授,更要注意优秀英语文化的引入与培养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中央多次发文强调,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势、社会发展大势,也事关学生本身的将来。
(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不仅要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彼此语言文化的交流沟通。
然而,在时下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对学生语言技能的传授注意的很多,完成每一项的目的都是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技能,只要学生能够和外国人交流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对他族文化的引入与吸收却少之又少。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体现出英语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将英语的语言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掌握的人文知识少之又少,无法满足自身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我在英语教学当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人文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都了解得很少,例如,中国的陆游是哪个朝代的人?《四世同堂》的作者是哪一位?美国的首都是哪里?联合国的总部位于哪个城市?马友友是做什么的?能回答出这些简单问题的学生很少。
我曾经对任教的班级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有73.5%的同学认为学习人文知识很有必要,这部分学生认为掌握人文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所以,仔细深入了解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掌握,而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妨碍了学生学习。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我们走在大街上,走在大学校园里,处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和各种与事物本身不协调的现象,我认为这和人们在学校受到的人文素质熏陶少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我一次去西餐厅宴请一位外教,此时,其他桌的某位顾客不会使用西餐餐具,直接向服务员要筷子,结果闹出了不小的笑话,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可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需的。
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认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前要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如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意语言文化的传授。
首先,我们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政治、地理、文学、经济、历史等背景材料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我们要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比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通过这种有目的的教学,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太注重方法的选用。
英语的传统教学固然有其重要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方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更多采用人文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延伸到语言应用知识以外领域,认识英语,感受英语,享受英语,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素养。
(三)教学中要创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新知识的累积,而是对以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学习的一种熟练度的提高。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教室中可以布置一些英文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多举办一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舞台剧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等,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后要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难逃它的局限性。
一些教师上课结束之后就对学生不闻不问,以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更多地对学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延续和提炼。
总之,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如何使学生既能够承担自己的专业任务,又能提高人文素质,这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自身,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因此,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家善.对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3).
[2]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9).
[3]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2).
[4]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工程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探讨了如何加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希望以此提升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各大企业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视。因此,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大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列入其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以工程类大学生为例,探讨了如何以就业力为向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工程类大学生而言,其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牢固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但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工程类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业认知不足,缺乏职业精神。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缺乏深入的认识,尚未树立成熟的职业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很难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就业主力军的“90后”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
2.业务拓展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毕业生就业后不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而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所占的比例仅为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占到约23%的比重。两国的'巨大反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3.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想做,对理论夸夸其谈,但实际动手便不知所措。据调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到岗适应期只有2~3个月。
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人才。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大学生如能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其拓展国际视野。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学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了解其他有益的相关知识。
2.结合市场需求,优化素质结构。公司和企业往往把员工的道德素质看成是企业谋求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大学生还应努力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增强平等竞争的意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3.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增强就业能力。工程类的专业实践锻炼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和课程设计大部分在校内完成,是检验所学课程的标尺;而实习教学可以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便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实习的逐步推进。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工地现场实习,学生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职业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4.加强就业指导,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当前,各大企业对应聘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视,认为影响工程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于职业规划不明确。制订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帮助其合理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方向。所以,在对工程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年级差异,充分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六
摘要: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小学教育的总体教育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总体水平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人文素养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个人在人生发展过程当中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小学教育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关键,能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1]。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全面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就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重点不统一。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高能力,还要高素质,因此社会是普遍支持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的。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当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学生和家长方面,他们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其他地方,而在学校方面,虽然想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保障升学率,教育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文化教育而展开,这就导致文化素养的培养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理论与实际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目前很多小学都在逐渐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被动的,而教材的内容过于成人化和理想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材的内容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侧重于人文道德理念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是非判断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学生碰到了与所学道德理念相违背的现象时,内心就会产生动摇,受到影响,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冲突。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方式,语文教学当中会有很多的课文涉及到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注重课本与人文素养知识以及现实生活的结合,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采用脱离课本和生活的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看到很多的新闻,老师在教学当中要重视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结合实际新闻事件,跟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老师也可以融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里的阅读是指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的陶冶性阅读。刚入学的孩子可以通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典书籍来初步领略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民族文化;中高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史记》《上下五千年》等历史古籍来了解人文典故、文化内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可以阅读鲁迅、冰心、巴金等文学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反映真实生活,或抨击人性社会丑恶、或歌颂人间真情、或展现真实自我。学生的人文素养会随着阅读量而得到提升,学生的内涵也可以从他阅读的书籍中得到体现。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领悟到课文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人文素养理念,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人物品质,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学习文中优秀的人文内涵。如《菩萨兵》朱德一心为民的品质;《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生命的壮歌》动物们在面对危险所表现出献身精神和可贵的合作热情;《将相和》蔺相如的博大的胸怀和阔宏大量的气度;《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鸟岛》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领略祖国美丽的风景、了解祖国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质素材。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创造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和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小学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七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淄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提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发展目标,人文素质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认为,英语教学应采取人文性的教学定位,本文从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开设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三个英语类专业,同时,全院17000余名学生也分别开设英语课程。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国内主要存在两种英语教学定位:把英语作为达到某种实用交际性目的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人文启蒙来帮助人们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英语教学采取人文性的教学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和途径进行探讨。
一、人文性的教学定位。
人文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定位上。
高职英语的教学大纲更应该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要求,明确反对过早进入纯科技英语的教学,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
比如,对课文的讲解,不应该只把重点放在生词和语法上,而是应该注重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对产生文章背景的分析和对文本本身细节的挖掘。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且把教学定位放在人文性上而取得成功的经典范例不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19世纪欧洲教育学大讨论时期都有所体现。
强调人文模式,就是强调教学过程本身,强调文学素养的培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教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却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借助美国耶鲁大学一位学院院长津瑟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看到事物之间关联的综合能力,一种权衡和比较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一种客观全面地审视事件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而开阔眼界、培养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辨识错综复杂的事物之潜在关系的思想习惯。
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作品来获得。
有人过分重视对学生口语等实用技能的培养。
诚然,一个人的口音就如同人的外貌一样是外界评判的重要依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英语学习者梦想着能讲出标准地道的口语,能用英语自由流畅地和他人交谈。
但这只是学习英语的手段,而非目的。
如果没有任何文化文学底蕴以及语言文化的相关知识,一个人英语讲得再流利也只是像一个木偶人,外表美丽而内心空虚。
的学习,人在思维和文化意识深层次上的兴趣应该被激发,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具有更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也就是人文性教学定位的目标所在。
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中对人文性的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和如何教。
既然采用人文性的教学定位,要“教”,下一步就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的问题了。
这里先谈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科书一直都在改版和更新,着实使一大批一线的英语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从上外版的一支独秀,发展到今天上海、北京、浙江、吉林等多家出版社在大学英语教材出版上群雄割据,教材形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难,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并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放弃“工具型、技能型”的定位,而选择人文的定位。
在人文精神的指导思想下编写出的教材,其选材应该涉及广博的知识面,应该让学生接触到经典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英美作者的好文章。
文章的内容并不一定局限于文学,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可包括在内。
如果文章的语言难度大,可以适当地改写以降低难度。
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调动构成课程心理的四种重要的情绪。
首先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俗话说“智”起于好奇,正确的引导和内容广博的涉猎面会引起这种好奇。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稳定的“好奇”。
再次,要赋予学生适当程度的焦虑。
教学的心理本质就是体验适度的焦虑。
这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加课文和练习的难度,使学生不会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而只能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后才能掌握,这也就是教学研讨中常说的“x+i’模式。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种焦虑心理一定要适度。
一方面不能没有焦虑,那样就会使学生逃避课堂;也不能赋予过多的焦虑,那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上灰心丧气,产生挫折感。
最后,还要考虑到愉快的因素,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感觉到自身知识的增加,有成就感,从而感到学习英语的愉快。
应该说,愉快是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是学习的本质。
总之,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也正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三、人文化的教学途径。
解决了“教什么”以后,就该讨论“怎么教”的问题了。
也就是高职英语教学应采取哪些教学途径才更有效。
高职英语在教学途径的选择上也应该强调人文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注意和考虑到学生的反应,要摆脱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学模式,不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做练习都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学生也应该随时对老师的讲解给予积极的回应。
其次,要强调“参与式”教学,这是高职英语教学区别于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上课要带着问题去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这样才能增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因为英语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
再次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总是急功近利,非常在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乎在考试中拿多少分,在乎听过一门课后课之后自己能提高多少分,这一观点在学英语上是应该避免的。
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
英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而是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
无数成功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扎扎实实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才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最终取得的“质”的飞跃。
最后,谈谈合作学习。
萧伯纳曾经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也有一个苹果,假如我们互相交换的话,我们各自还是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再进行交换的时候,我们就会各自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英语时,可以把学生按照性别、能力、思维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分成小组,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学习关系,这样分工学习的成果明显要比学生单独学习的成果大得多。
四、结语。
以上从教学定位、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讨论了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要强调人文性的教学思路。
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学好它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参与,不能机械地传授和学习。
重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的教学应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好了这一工作,对做好我们的示范校建设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有益处,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韩敏中.北大英语精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八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只重视专业课程,使语文课程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高职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加强语文课程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是在培养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基础文化教育课程,语文课程在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受到了很大排挤,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加强高职语文课程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人文素养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它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于一身,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以及思想境界的升华逐渐形成的。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树立良好的信念,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逐渐形成坚强稳定的性格特点,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全方面发展,成为一名具备高素质才能的优秀人才[2]。
(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行业、各层次的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专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要拥有坚强乐观的心理素质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社会人才,构建语文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发展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才能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都很小,没有正确的生活及学习态度,这就致使人文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与高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一)忽视了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针对社会上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尽管对我国的发展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大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以学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渐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设置教学课程中也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建设。由于技能型及应用实践型的课程能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对接,大多学生也只关注这些适应型课程,而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语文基础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关注,甚至一些理科类课程中的理性原则使部分学生直接放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致使他们人文意识缺乏,道德素质低下,且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现今大多高校严重忽视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落后。
目前,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都选择调换岗位或转到其他高校教学。由于高职院校在评定职称及编制方面局限性较大,也有部分教师为了进入更好的教学环境或寻求更好的发展,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纷纷调往其他高等院校。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低。其中大部分是从中学或技校调转而来,其专业知识水平及人文素养都十分欠缺。除此之外,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教师队伍的建设速度远远无法赶上高职学生增长的速度,致使很多高校优秀教师严重缺乏,专业能力不足,教学手段落后,人文思想缺失。这也就致使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会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忽视了语文基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大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设计教学课程时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忽视了人文课程的内容。尤其是随着各社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尽管思修、毛邓等相关人文类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不小,并且选修课程中也没有设置人文类的课程,尤其是五年一贯制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十分落后,教学设施设备也十分欠缺,有时会直接忽略了选修课程的设置。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发展性,学生仅能学到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无法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久而久之,对教学课程产生了厌倦。最终致使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进入社会的信心,同时无法将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与自身能力联系起来,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低下。
高职学生升学压力小,致使在实际教学中过于追求专业课程的发展,忽略了基础课程的建设,甚至直接取消了部分基础课程。语文课程能够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十分有必要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学校的正常教学基础上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数量,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进而顺利开展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标要求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渗透,通过创建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文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建设应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教师人文知识的含量以及思想道德的建设。高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多给予其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使其感到学校的人文关怀[3]。知识内涵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部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而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做好人文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丰富的知识内涵,才能保证人文教育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建设语文教学课程时,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陪养,通过自身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师生之间也可就某方面内容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职教育当中,应将语文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分配,使语文基础课程能够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名词和生僻术语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专业课程中所讲的知识点。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素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身人文素养与未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然而,自身素质的提升又会要求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使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进行不断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九
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人文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积极健康,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人才。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为日后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为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育上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主张,人为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为素养的形成。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关键,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追求的必然选择[1]。初中阶段,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学会人际交往。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完善和追求,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地人生观等培养。从根本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也在很多层面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必须强化学生人为素养的培养,教育也要向全面化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建立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追随于教师,全都在教师的监管之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想法,更缺乏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积极地学习心态,教师永远都是一副严厉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受到严厉恐惧的制约时,很难融入轻松地教学氛围中[2]。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信服教师的所作所为,喜欢上语文学习。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还要在课堂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个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授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足够的独立空间,就会依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由教育界的专家经过精心编写而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课本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经典的.古诗词、经典的中外名著、小说节选,都有利于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课本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成果,受着艺术的熏陶和启迪,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师可以主动在课堂中引入人文教育资源,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活、人生、社会、事物有全面系统的看法和认知,形成正确的处世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就要在教材中为学生挖掘源源不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沉浸在人文教育当中,在探索精神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的学习语文。
(三)倡导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强化情感的体验。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语言、文字、文法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就可以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如果默读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调动,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精髓和思想情感。通过反复不断地朗读,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彻底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思想。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进一步的拉近了与人文教育的距离,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慢慢消化,更加细致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的强调情感体验的带入,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思考空间,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情感的体验,仔细揣摩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自身深刻的体会,加深对人物的情感了解[3]。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到学习语文的精髓,所以教师要立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充足的空间充实自己,通过广泛地阅读,结合语文学习,自觉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大幅攀升,但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观念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日趋下降,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上,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中国民众对儒文化的认知可能并不自觉,但是儒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价值判断和文化学习。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源,儒家文化将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多文化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
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
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
(5)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1)。
[2]李伟。儒家文化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13)。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形成对应的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根据正确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初中是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时期,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进行对应分析。
语文教学是现阶段教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建立有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相关语文读写知识,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加强对人与社会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从而形成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形成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始,更加全面有效地进行引导,而由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和概念较为抽象,在引导时教师需要对人文素养内涵有更为深层的认识,将课本中有关人文素养的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浅显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形成一种综合意识,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价值观的建立。
1.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而汉语中对内容的表达有时较为含蓄,需要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对应的分析,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分析,形成对文字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环境,了解和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从而接收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初中语文课本内所选择的文章内涵较浅,但是由于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时间较短,而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学习不仅是识字读字这个层次,而是结合语言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系统整合。在这一时期学生接触的文章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多种类型的文章,不同文章所侧重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人文素养的形成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
1.2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从课本以及对文章的分析中,可以传递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是通过阅读文字或文章来对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挖掘,老师在这一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如敬老爱老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相关行为背后的对与错,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文章中蕴含了作者对于某些人、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或认知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深入的挖掘,同时通过引导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应意识,帮助学生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自己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与把握作者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念。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教材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所以,要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将关注点放在语文教材上。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富有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感的课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挖掘这些有关人文的元素。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课文中相关人物的人文精神,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自身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将学生的思想高度提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材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另外,每一个初中生都是特别的,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都有所差异,基于这些不同,每个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中所表达出的人文情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价值观建立的.部分,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认识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处事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进行强化,根据文章内容以及现阶段的社会形势,进行对应的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于情感解读过程中来体会文章的内涵。
2.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很好的建立,而在这一时期有一名良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通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章和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时期需要加强初中师资力量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较为感性,主要通过叙事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解读也决定了对文章内涵的认识。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情感引导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有效理解和认识这种情感,通过教师对情感的解读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从而通过对情感的感悟来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实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学。文字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这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由于初中生涉世未深,对知识以及情感的认识不深刻,对知识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生疏。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将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和道理进行处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鼓励学生去挖掘情感背后的内涵,而通过耐心引导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文字或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而通过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建立对应的共鸣,加强对生活内涵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鼓励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来加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教师也需要结合这一内容进行对应的引导,鼓励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课本内容进行联系,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的知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进而有效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立足于课本内的知识解读,同时也侧重于对学生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分析,更好地发现身边人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以及情感的认识。
2.4着眼于语文教学本身,而非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督促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这样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语文教学本身的重视,力求在授课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充实,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切身体会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技能,通过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侧重于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也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全面提高和加深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的解读,促进学生更好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促进和加强对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建立,提高现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全面提高和改善现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鼓励和加强队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2]王永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7(56).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二
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我们把能力界定为:作为人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语言和判断),实践能力(生产、劳动、操作和创造),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职业学校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崇高的思想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的智能结构、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给职业学校在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能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以符合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也是课堂。因此,在同一时空下,学校及教师必须使“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发展学生的个性、灵性与人格,通过强化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以达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
一、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强化技能训练要求。
国家教委颁布的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这四项素质中,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等已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肯定。
在技能训练中应强调建立目标体系。学校应制定一套技能训练改革方案。该方案将总目标分解为一、二、三个年级的三个阶段培养目标。各阶段目标分解到学科,制定技能训练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学科课程,又把学科目标分解到各个训练课题,制定具体任务,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能训练的目标系统。
例如:电气专业学生在高一年级需达到二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高二年级需达到三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毕业时达到四级维修电工技能不平。通过实践,我校历年中级工的通过率在90%以上,不少班级中级工通过率为100%,财经专业学生的珠算能手级通过率在60%以上。赢得了春兰集团、江苏陵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的青眯。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仍在90%以上。
二、适应社会发展,优化课程结构。
21世纪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纪。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的理想,有广阔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
实践证明知识面越狭窄,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对素质教育中技能训练的课程加大改革力度,在保证基础学科教学的前提下,开足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素质。
如机械专业选修单片微机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选修autocad技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但在确定选修课程时应注意:
(1)确定选修课程,必须充分调研。
我校宾馆服务专业实习基地为三星服务水准的春兰宾馆,我们了解到:随着商务贸易,文化交流对外的日渐频繁,这类宾馆的服务对外语口语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宾馆服务专业及时选开了英语口语选修课,成立了日语兴趣小组。
(2)确定选修课程,要有超前意识。
春兰空调,电器的电源控制部分,将改强电控制为弱电控制。学校赶在空高调新产品大批量生产前,对偏于强电课程学习的学生及时加强了电子操作技能训练,使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历年的对口就业率达100%。真正做到“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
三、选好实习基地,优化教育环境。
环境教育在人的后天教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高标准、高起点的实习基地,必将对人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好的实习基地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适逢地级泰州市新组建政府需要机关服务人员。学校与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签订协议宾馆服务专业的学生到机关服务实习。我们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服务水平按月考核奖勤罚懒。学生对照政府机关人员形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怕苦、怕累、怕做错事情到有职责感、光荣感工作细致一丝不苟。学生的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我校受到了泰州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称赞并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以致春兰宾馆、政府招待所等单位纷纷来校洽谈用人意向。
四、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造力是能力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应注意:
(1)注重学生技能训练中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兴趣是创造的.基本情感,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创造者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一般创造力强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技能训练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按课题训练时要给学生一定难度的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其在完成任务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2)加强技能训练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与创造力具有直接联系,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由学生对课题加以讨论,对加工工艺加以研究,鼓励其“一题多解”,记实习日记,写实习体会,在技能训练中多方面寻求课题训练的多种模式。
五、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近年,新分配的实习指导教师有部分人对技能知之甚少,而学校培养学生要求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可见,“教”与“学”的矛盾,“教者”是主要方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总是笔者认为:(1)教育行政部门要规定凡师资班大学生必须持有劳动部门认可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2)分配到基层的实习指导教师,技术级别跟工资利益挂钩,限期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3)要定期选派实习教师到企业进修,及时跟踪了解现代化大生产对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以此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
六、强化全程管理,保证素质提高。
实训部门要加强对技能训练全程管理。一是要加强对训练计划及过程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训练水平的评价,三是要开展技能训练的教研活动,四是要加强对校外实习情况的检查,五是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技术等级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
一、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会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运用课》拉开了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要了解并掌握信息素养基本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无法适应研究生搜索、使用信息资源与增强信息素养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学属于方法性学科,它的优势在于能为人们提供读书治学的方法、分门别类的.意识与方法、信息或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方法与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应更多地偏向于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优势分析。
图书馆学隶属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信息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信息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由表1可见,云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以理论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辅以教学实践活动及学术活动。此外,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独辟蹊径,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缺陷,加设了辅修本科课程这一项要求。要求跨专业研究生均须在前三个学期内,在规定的10门本科课程中选修够5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论文开题资格。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专业基础的稳固,使研究生能在短期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学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劣势分析。
通过对培养目标及课程开设的分析可以发现,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着重于理论功底及信息管理素质培养,技能类课程设置的较少,学时也较少。
如公共选修课中的文献检索,图书馆学专业对该课程要求必选,但是由于文献检索隶属于公共选修课,面向的对象是文科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通用色彩,同时其开设学时较短,仅18学时,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及实践。
三、课程优化。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从教学模式创新着手,推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在信息管理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
就目前来看,云南大学图书馆学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模块,即必修课中的信息检索等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从学时上分析,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涉及上机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培养方式呈现阶段性,而研究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要求是持续性的;从培养层次来看,文献检索更多是培养研究生通用的信息素养能力,对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课程设置中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将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为研究生构建一个持续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课程设置的新模式。
结合研究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创新课程设置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而课程的设置应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授课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使其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体验。
(三)优化考核方式。
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考核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强且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除了考试和论文之外,有必要增加上机实践及检索报告的考核比重。即在课程中增加上机实践的比重,课程结束之际,围绕某一课题完成检索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结语。
信息技术以它无所不在的体验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整体信息素养,构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四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
[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
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欺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
[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
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
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
[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
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五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英语是一项重要的交流工具,我国对此非常重视。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英语课程,所以,英语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侧重于讲解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意识、价值观等的培养,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熏陶,从而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引言。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彰显个人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人文素质作为人才内在的品质表现,也是考核、衡量的优秀人才重要标准之一[2]。人文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当前,我国中职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传统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成绩,这种以分数定能力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过分关注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灌输,学生不仅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容易出现厌倦、排斥学习等不良情绪,继而影响其后期的课程学习。传统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学生展开阅读教学,为学生传授解题的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锻炼和人文素养培养[3]。
1.2缺乏创新教学意识。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整体教学效率,继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4]。缺乏创新教学意识,使用传统教育理念将陈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会影响和限制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和提升。
1.3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青少年对事物的热情比较高涨,但其耐性比较差,学习是一项漫长的任务,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基础性学科知识更是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耐性,加之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且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大部分中职学生只想尽早学到技能,继而尽快投身于社会,为此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5]。
1.4教师不够重视人文素养培养。传统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重教轻育现象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素质培养不够,尤其是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相对缺乏。
2.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放思想,放飞自我,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6]。比如当学生学习到“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前,可让学生先对文章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待学生阅读完成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作者情感的认知。当然,所有的环节设计均是在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前提下完成的,从而有效放松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和想象。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学习,并为学生详细讲解文本中的重难点内容,最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作者笔下的母亲与你的母亲有哪些相似之处?又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文章中从哪几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对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纷纷发表自我的意见,教师可在一旁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从而充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应的点评,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思维进行创新,给予学生知识结构以及情感内涵和认知价值的完善、补充,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体验到母亲的伟大,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2尊重学生个性,丰富教学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制订,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的高效,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代教学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内在影响,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中职教学中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从而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促进学生的能力、技能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知识掌握程度,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的独特技能能够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当学生学习到“项链”一文时,其总体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内容,并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中深入思考人生:玛蒂尔德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又该如何面对悲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可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准备,让学生介绍莫泊桑,并讲述其代表作《羊脂球》的故事情节,从而将另一著作《项链》引入课堂教学中。而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对故事梗概进行复述,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小说情节内容,继而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特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学色彩的角度对标题进行设定,并比较哪组的标题设定更出色,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要矛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基于学生的个性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进行授课,可以更好地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并让学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内在情感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
2.3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人文精神。
现代化教学需要突出学生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学习资源。教师既需要围绕课本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又要突破教材理论要求,深入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精神。通过教材表面进行学习并不都能获取人文素养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敏锐地捕抓课本中潜在的人文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提升自我人文素养。比如仍以“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文章内容是作者对自我母亲的简单介绍,看似和学生没有存在联系,但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联系到自己身上,让其联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等,使学生意识到身边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以及其他潜在的人文精神,可以对学生的内在素养形成良好的熏陶,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4树立学生学习榜样,具象化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均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影响,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书育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带头模范作用。青少年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是其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应时刻注意自我形象,不断完善自我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具象化的人文素养展现,从而在无形当中不断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人文素养教学的重要体现,在行为做事方面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应做到为人师表,不断丰富、补充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内涵,给予学生课堂上的以及课外的正面影响和熏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人文素养行为。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表现优秀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继而让人文素养更加具象化,便于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体会和感受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增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最终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结语。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在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社会需求以及教学大纲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展开教学活动,继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七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可以了解何时需要使用信息,并且将信息的作用发挥出来的能力。但是在小学计算机教学当中,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无法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分析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以达到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设置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等措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进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才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意识的驱使下主动进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课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可以从网络当中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受信息世界的神奇。其次由于小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多,老师需要指导使学生在计算机前,感受网络的神奇魅力。最后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事物,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在局域网当中设置资源共享,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和学生生活、学习比较接近的网页,如可以设置“老师信箱”“今日信息”等栏目。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浏览这些网页,了解网页当中的内容。对于一些互动性内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感受信息共享的用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索信息知识的兴趣,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并且将其用于与人交往和信息查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编辑文字和他人交流,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信息,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也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可以接受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掌握使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例如在学习“输入”这一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的计算机下载金山打字通,并且教会学生进行操作软件中的打字游戏,通过学生不断的指法练习,会逐渐提高打字速度。
信息伦理主要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其可以合理地使用信息进行解决自身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讲解信息伦理的内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伦理,使其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处理事务。同时需要给学生列举一些网络的不法事件,使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准确分辨网络行为的是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ppt或者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信息安全的实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危害,使学生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文明上网,使计算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关教学内容的活动,使学生活动当中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老师以不同节日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活动,让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视度。例如,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制作节日贺卡。在学生学会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喜欢的图画和想对妈妈说的话加入到节日贺卡设计当中。在计算机上设计完成之后,使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或者使用电子邮件传给自己的母亲。在贺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素材,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出与众不同的贺卡,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小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因此需要提高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视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老师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上,而忽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法,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八
图书馆是高校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科学化的建设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下,高校的教育目标逐渐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迈进。本文立足于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信息素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策,以突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型人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对社会形态发展起到了促进性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成果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这不仅体现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缺乏准确性和高效性。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及核心环节。图书馆信息获取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高校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信息检索技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检索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信息检索中的范围过于广泛,导致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不能准确、有效获取,此外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文献传递的使用方式,导致信息资源获取缺乏准确性和高效性。
(二)现存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在滞后性。
首先,图书期刊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即使是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一向很快,也难以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优化。其次,数字化资源的全面普及和发展需要昂贵的费用,而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的用途在于辅助在校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学习和科研。但由于人力资源及经费等问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建设仍不尽如人意。最后,随着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数字化图书馆理与用户的客观需求形成矛盾,导致图书馆信息在更新方面存在滞后性。
(三)信息服务缺乏专业性和完善性。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对学生的查阅方向并无足够的了解,并不明确学生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图书馆理者只能按照传统的思维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保障数字化图书馆运行的畅通。在此种情况下,图书馆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与用户所需出现矛盾,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此外,用户获取资源后需要进行反馈,但并不了解反馈的对象,导致公开征集管理经验的渠道难以顺利实施,图书馆则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发掘现有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1、优化图书馆内文献资源,适当调整藏书结构。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知识信息时代来临,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教育体制变革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的藏书风格更加趋向于文理得当、结构合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在文献收藏方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新方法、新科技的书籍满足广大师生对文献的需求。同时,可通过高品位、高质量的藏书方式,促进院系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往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加强图书馆内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机制。
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3],随之产生的数字化图书馆满足了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数字化图书馆更趋向于文献载体多样化、检索便捷化、服务自动化,将网络带到图书馆内。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秉承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机制也逐渐创新,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专业化、合理化。通过加强图书馆馆内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机制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适宜创新需求的文献信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而此种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现阶段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更加趋于多元化和专业化,这则需要馆藏资源中的电子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这对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刘国钧先生曾说:“图书馆在教学上所负之使命,即甚重大,故图书馆员之素养,关系至为重要”。可见,强化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教育是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工作理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改革。其次,图书馆内推行岗位轮换制,建立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强化图书馆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满足广大师生对各类文献和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强化“第二课堂”功能,营造创新氛围。
图书馆与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铺设全新的道路。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可变性及可塑性相对较强。图书馆不仅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同时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资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局限,使学生的视野拓宽,更有利于激发其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全方位的合理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的“第二课堂”。图书馆中的导读工作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导读工作的重视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利用图书馆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针对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不同特征和知识结构模式,开展分阶段的导读计划。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导读教育措施。大一学生主要进行启蒙教育,大二学生进行深化教育,大三学生则需进行社会、工作等实用性导读教育。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科技的竞争和生产力的竞争,究其根本均可视为人才的竞争。而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将人才培养与创新相结合成为高校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检索的重要场所,也是集信息人才与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资源集中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高校图书馆中具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中心,在特定领域内,储存资源相对较为完整,可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随着电子资源不断完善和普及,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结构不断完善,文献质量不断提升,使图书馆的第二课堂效应延伸和扩大。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21世纪,多媒体技术使高校图书馆向信息素养教育更进一步。高校图书馆内不仅拥有馆内局域网,还可与国际互联,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新鲜资讯,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其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优势。图书馆的建立和完善,为高校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个性化培养的自由空间,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内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思想搜集并整理出来,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科研及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最后,图书馆内收藏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以及专题论文均为实效性较强的文献,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从某种程度上,图书馆内的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快、更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此外,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具体,更易引发学生思考,保障学生的创新活动位于学科前沿。同时,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宽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不竭动力。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群体,高校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也是责无旁贷。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查询功能、资源提供功能以及网络信息处理功能等多方面优势,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
作为培养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人的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教育是三化教育,即信息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现代教育是三高教育,即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现代教育的这些特征必然要求教育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作为手段,并把现代高科技知识、信息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篇二十
关注小学体育发展,促进课堂提质增效,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环节。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要格外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当代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令人堪忧,体育知识基础薄弱,由于受升学考试文化课的压力,没能有一点时间进行体育知识学习,体育基本原理掌握少之又少;体育常识不足,对运动项目、竞技体育竞赛规则不甚了解,看不懂比赛,无法欣赏,以致对体育失去兴趣。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的实施体育计划,是体育改革中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为此,剖析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我国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现状,总结与梳理相关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文笔者认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体育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地制宜开设校本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全国很难实行统一的且完全适应各地区学生发展的教材体系,因此我国目前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教育管理体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决策民主化、体育课程资源优质化、体育课程内容灵活化,又有利于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长足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从不同层面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如拓展训练校本课程,不仅能挑战学生的心理极限、实现个性与集体的融合,而且能体验成功、实现自我教育。
2缜密教学设计促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永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周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教学组织顺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避免不必要的教学意外发生。另外,教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也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教师更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创设适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练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对于学生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懒散行为,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养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之,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能够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如校运动队在市或区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正如北京奥运会带动全面健身一样,精神的力量是任何物质力量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从而有效地实现体育素养的提高。
4提高校长与班主任体育素养。
校长是每个学校的最高法人,校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实践,校长体育素养的高低,决定该校体育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对待体育的态度。“学校是活的,艺术、体育活起来,整个学校就都活了!”某校长如是说。班级体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内容之一,但有绝大部分班主任认为,学校体育是体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因此,全体教师尤其是校长、班主任的体育素养会影响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校长或班主任应该带头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从而有效地带动全校或全班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样是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小学体育教师在此方面上单任务更加艰巨,更加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9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