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的教案(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3:34:09
燕歌行的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5 13:34:09     小编:雨中梧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案编写中应该注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教案范例,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燕歌行的教案篇一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这说明游戏与幼儿之间有着固定的,天然的联系。这也是新纲要中所指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充于各项活动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整个活动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中进行,把枯燥的教学过程穿插在游戏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

1、通过文字想象叶子随风飘荡的画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创编儿歌《小动物去旅行》

1、环境布置:活动室内布置有小河、草地、马路。小虫、小鱼、蚂蚁若干。

2、材料准备:人手一把夹子(课前分给幼儿)、人手一张不同形状的树叶。

3、事先教唱歌曲《小树叶》。

1、游戏:“捡落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树妈妈的小宝贝,你们猜猜是谁?

幼:是小树叶。

(2)师: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吹走了,赶紧去捡起来吧。

幼儿每人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

师:张老师请每个小朋友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都捡到了吗?

(3)请幼儿描述一下自己的落叶长得什么样?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叶子的造型。(长长的、宽宽的、尖尖的、圆圆的、破一个洞的------)

师:瞧!老师捡到的树叶是尖尖的。

你们捡到的树叶长得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说说?。(简单评价幼儿回到的情况。)

2、游戏:“风中之叶”

(1)幼儿围坐在“草地”边上,边听教师的提示,边用形体进行表演。

师:你们喜欢自己捡到的树叶吗?(喜欢)

请你们来当小树叶好吗?(好)我们一起来当吧。瞧!

教师示范把小树叶夹在身上。

师:都准备好了吗?

秋天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去旅行,我们一起出发吧。小树叶先来到草地上。叶子被微风吹得轻轻动了几下(教师和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风越来越大,叶子也飘动得更厉害(改变动作)。终于叶子被风吹落下来,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次改变动作)。风轻轻吹过,叶子的脚被风轻轻吹起,稍稍一动,又不动了(进行表达)。然后,一阵大风,叶子被吹得滚来滚去,飞扬起来,最后,缓缓地落到地上(幼儿进行表演)。

师:小树叶休息一下,刚才我们去旅行飘到哪里?草地上有什么?(小虫)小树叶变成它的什么?(发挥幼儿想象,引导幼儿回答。)

(2)幼儿扮“小树叶”飘到“小河”里。

师:呀!风又来了,小树叶被风吹到小河里,飘呀飘,飘呀飘。

小树叶被风吹到了哪里呀?(小河里)小河里有什么?(小鱼)变成了它的什么?(发挥幼儿想象,引导幼儿回答。)

(3)幼儿扮“小树叶”飘到马路上。

师:小树叶顺着小河飘到“马路”上,飘呀飘,飘呀飘。

小树叶被风吹到了哪里呀?(马路上)马路上有什么?(蚂蚁)变成了它的什么?

(发挥幼儿想象,引导幼儿回答。)

3、游戏:“树叶找家”

(1)请幼儿描述自己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表达。

师:小树叶飘呀飘又回到草地上,风停了,我们休息一下。

师:a、刚才小树叶先飘到哪里呀?(草地上)变成什么?(小虫的屋子)

b、小树叶又飘到哪里呀?(小河里)变成什么?(小鱼的小伞)

c、小树叶最后飘到哪里呀?(马路上)变成什么?(蚂蚁的汽车)

(2)集体进行创编儿歌。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小树叶”去旅行的事变成儿歌,好吗?

师:我们一起再帮儿歌取个好听的名字吧。(请幼儿来编。)

(3)完整朗诵儿歌两遍。

4、游戏:“叶子宝宝与树妈妈”

师:这么多的叶子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好担心哦,让我们用歌声来安慰树妈妈,好吗?

幼:全体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结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

1、发展幼儿的上肢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初步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彩虹伞、小球一个、小毛巾每人一条、录音机、磁带

集体双臂上举并下压

1、热身运动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各种动物做热身运动。

2、森林里的风幼儿抖动彩虹伞模仿各种风,微风---大风---龙卷风等。要求:听要求,控制手臂力量。

3、抛小球幼儿一起上抛彩虹伞2-3次后,教师引导:怎样把小球抛得更高?小结:大家齐心协力;手臂与腿一起用劲。

4、造山

在抛小球的基础上,手臂下压并用双腿压住伞边,不让气体跑出来“造山”。要求:集体双臂上举并下压。

5、游戏:海底取宝玩法: 用彩虹伞做大海,每小组一个小动物去取宝(同色块的小动物猜拳决定)。取宝的小动物当听到“海底隧道打开时” 迅速进入伞中取宝,要把宝物取下来贴到身上,当说到“快快跑!”时,要迅速离开。撑伞的小动物们边说儿歌便抖动伞,“海风吹,海浪摇,海里的宝物真不少,快快找来,快快跑!”,当说到“快快跑!”时,把伞迅速压下。

6、钻洞两位教师各拉住彩虹伞一角形成山洞,让幼儿有序钻入。要求:一个跟着一个钻。

放松活动听音乐做放松运动,注意大臂与小臂的放松,自然结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三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导入:在今天陶渊明的故乡,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讲解: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诗前小序,概括出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并回答)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火。岸边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卢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呢?(先阅读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拿诗卷给前辈诗人顾况请教,为及见诗,只见其名,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等看到诗作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当个名满天下的诗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十年之内,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遗。在中国历史上,向皇帝谏诤的人,理由不见得正确,目标不见得远大,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坏的,我要说;不让我说,不可以(李敖)。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很多令权贵宠臣变色、切齿的诗篇和奏章。如见他却成了个卧病浔阳,潦倒他乡的谪臣。一个只要受到权力的敌视或迫害,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

从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来看,大家如何来评价他们,大家觉得在他们来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琵琶女,当她风头最健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沉醉在温柔乡中。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格里麦斯顿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钱袋的炼狱,灵魂的地狱。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就是获取恩宠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兑换力的资产,它可以用来换取社会地位,换取金钱,甚至换取爱情。但这份资产依赖于一具会逐渐衰老的躯体,所以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资产。容颜的美丽,如同扳机扣动时的一道闪光,又像迅速一顿的后挫力,其短暂性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名花再倾城倾国也有凋零的时候。千古红颜,大浪淘沙,能在伟大的文化进程中留下点儿什么的女子,大都是与文字有些关系的。那些曾享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盛誉的美女们,因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美貌随着韶华一去无踪,不得不感叹流光无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间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们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却是源于内心,源于过人的才华,与深刻的思想。能与文字结缘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终极理想自然是卿相之梦。于是长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岁的布衣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来到长安;公元745年,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来到长安。长安是光影摇曳的舞台,也是勇者闯荡的天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除了来自统治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风云外,还得提防文人间的相互妒忌、告密、攻击和迫害。

为什么琵琶女弹奏的是宫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调?这说明什么?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会的平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不甘心,她毕竟见过大世面。还一直是呆在当时世界上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又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弹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从小序中,我们找一句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正因为琵琶女对昔日荣光难以释怀,正因为诗人对卿相之梦念念不忘,京都声才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的笔来欣赏一下京都声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结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一千多年前,一位谪居卧病的潦倒文人,一位迟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泪,踩着诗行,踏着平仄,走进了经典,走进了永恒。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音乐得诗句?

为什么失意文人总能与风尘女子惺惺相惜?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

燕歌行的教案篇四

1、理解儿歌内容,尝试学说“xx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2、学习仿编儿歌,体验游戏的乐趣。

1、音乐《火车的声音》。

2、课件。

3、动物图片挂饰若干。

1、倾听《火车声音的音乐》进入活动。

师:“嘘!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音乐)原来是火车开过来了。(点击小火车图片)

2、分段熟悉儿歌内容。

(1)第一段。

师:“谁在火车上的呀?”(大象)“是大象爷爷,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大象爷爷你好!”“大象爷爷在说话呢,我们来听听大象爷爷说了什么。”(大象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刚刚大象爷爷说了一句什么话?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旅行是什么意识呢?”

教师小结:原来大象爷爷开着火车出去玩,火车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2)第二段。

师:“大象爷爷还请了其他小动物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他请了谁。”(点击小青蛙)

“我们一起和青蛙宝宝打个招呼吧。”“我要用好听的话请青蛙宝宝上火车,青蛙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我刚刚用了一句什么好听的话请青蛙宝宝上火车的呀?”(请1~2位幼儿回答,再请全体幼儿一起说)

“我们一起请青蛙宝宝上火车吧!”(教师边点击青蛙宝宝边与幼儿一起念)

(3)第三段。

师:“接下来哪个动物宝宝上火车了?请你猜一猜,红红的眼睛,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爱吃萝卜爱吃菜,走起路来蹦蹦跳!” “这个小动物是谁呀?对了,是小兔宝宝。”“我们和小兔宝宝打个招呼吧。刚刚我们请小青蛙上火车时是这样说的(青蛙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谁会用同样好听的话请小兔宝宝上火车呢?”(请1~2位幼儿说说)

“我们一起用好听的话请小兔宝宝上火车吧。”(小兔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看!它上火车了。”(点小兔上火车)

(4)第四段。

师:“接下来是哪个动物宝宝上火车呢?这一次听你听听它的叫声,然后猜猜它是谁?”(喵喵)“对了,是小猫宝宝,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请小猫宝宝上火车(点击小猫吧他放到火车上并与幼儿一起朗诵“小猫宝宝上火车上,咔嚓咔嚓去旅行”)

1、教师示范朗诵。

师:“大象爷爷请了这么多动物宝宝去旅行可高兴了,你听,它还念起了儿歌,儿歌的名字叫‘动物宝宝去旅行’(大象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猫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动物宝宝去旅行!)。

2、幼儿学习儿歌。

师:“儿歌好听吗?我们看着大象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一学大象爷爷念的儿歌,好吗?”(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2遍)

“我看许多小朋友都会念了,下面老师轻轻的念儿歌,你们响亮地念,好吗?”

“最后一节车厢是空的,你觉得会是哪个小动物呢?请你用好听的话说一说。”(让孩子多说一点)

师:“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去旅行吗?老师给你们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动物图片,请宝宝们看一看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是哪种小动物,然后把它挂在身上。”

“看!我变成了谁?”(大象爷爷)

“大象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下面我请到谁,你们就用好听的话把它请上火车。”

“动物宝宝们,注意安全,小火车开咯!”

燕歌行的教案篇五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燕歌行的赏析,供大家参阅!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唐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唐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的教案篇六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唐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是说:唐军转战来到山川萧条的狼山一带,敌人的骑兵也象暴风骤雨般凶猛袭来。激战开始,士卒在前方,死伤惨重;而边将们却依旧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饮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的无险可据,这正有利于素以骑射著称的“胡骑”的纵横飞驰,暗示边将用兵不懂利用“地利”。“战士军前”和“美人帐下”的鲜明对比,揭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僚的腐败和将士间的不平均。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风中颤抖,惨淡的夕阳坠落在漠中孤城,边将身受朝廷的恩遇,本当尽忠职守,报效朝廷,却守备松弛,骄逸轻敌。以致敌人突然袭击时,尽管士卒们拼尽了力气,却难解重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是写战火连年不断,戍卒长期不能返回家园,引起他们和家人之间无尽的痛苦和相思。在这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诉将官们的昏庸腐朽。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复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四句,是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的心情。“杀气”、“寒声”二句则从戍卒的角度上写边塞军旅战斗生活的艰苦紧张:白天,战场上杀气腾腾,夜晚,军营戒备森严,警报频传,给黑夜带来一片惨人的寒气。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了诗的主题。战士甘愿为国捐躯的伟大襟怀与一心为邀功讨赏、想博取天子恩遇的边将的卑微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士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赵堪等的不恤士卒。

这首诗虽然是针对张守珪、赵堪等所作,但对当时的边塞战争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既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

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是多侧面,富于立体感的。仅就描摹战士心灵而论,它既有多侧面的写意,也有突出主导面的工笔细描。在出征时,战士们同仇敌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扬气势雄壮,这就展现了战士勇往直前的心灵侧面;在“胡骑凭陵杂风雨”般袭来的.严重时刻,战士们不顾战友“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惨重损失和巨大危险,仍然奋力拼搏,突出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敌兵围困、边将轻敌逸乐的情况下,战士们尽管怅惘心寒、思乡怀亲,却仍然不计个人功勋得失,宁肯“死节”,也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又进一步突出了战士先国后家、深明大义的心灵主导侧面..正因为诗人真实地、多侧面地表现了战士在出征、格斗、被围、思乡、希望等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活动,使诗歌富于立体感。

《燕歌行》为适应多侧面再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所用排偶对比又错落有致,毫无板滞之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珪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相差悬殊的现实: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情声色,骄逸轻敌。而作者的褒贬却明晰可见。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的教案篇七

1、发展幼儿的上肢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初步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彩虹伞、小球一个、小毛巾每人一条、录音机、磁带

集体双臂上举并下压

1、热身运动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各种动物做热身运动。

2、森林里的风幼儿抖动彩虹伞模仿各种风,微风---大风---龙卷风等。要求:听要求,控制手臂力量。

3、抛小球幼儿一起上抛彩虹伞2-3次后,教师引导:怎样把小球抛得更高?小结:大家齐心协力;手臂与腿一起用劲。

4、造山

在抛小球的基础上,手臂下压并用双腿压住伞边,不让气体跑出来“造山”。要求:集体双臂上举并下压。

5、游戏:海底取宝玩法:用彩虹伞做大海,每小组一个小动物去取宝(同色块的小动物猜拳决定)。取宝的小动物当听到“海底隧道打开时” 迅速进入伞中取宝,要把宝物取下来贴到身上,当说到“快快跑!”时,要迅速离开。撑伞的小动物们边说儿歌便抖动伞,“海风吹,海浪摇,海里的宝物真不少,快快找来,快快跑!”,当说到“快快跑!”时,把伞迅速压下。

6、钻洞两位教师各拉住彩虹伞一角形成山洞,让幼儿有序钻入。要求:一个跟着一个钻。

放松活动听音乐做放松运动,注意大臂与小臂的放松,自然结束。

燕歌行的教案篇八

1.理解儿歌内容,尝试学说"xx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2.学习仿编儿歌,体验游戏的乐趣。

1.动态有声ppt课件。2.动物图片挂饰若干。

一、倾听火车声音,导入活动。二、分段熟悉儿歌内容。

1.师:"谁在火车上?"(大象)"大象爷爷在说话呢,我们来听听大象爷爷说了什么。"(大象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旅行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原来大象爷爷开着火车出去玩,火车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2.师:"大象爷爷还请了其他小动物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他请了谁。"(青蛙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请个别幼儿练习说。

3.猜谜,引出新朋友小兔,"小兔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4.根据动物叫声引出新朋友小猫,"小猫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三、完整欣赏儿歌,学习朗诵儿歌。1.教师示范朗诵。2.幼儿学习儿歌。四、仿编儿歌。提问:"最后一节车厢是空的,你猜会是哪个小动物要去旅行呢?"请老师指导幼儿仿编儿歌。五、游戏"动物宝宝去旅行"。附儿歌:动物宝宝去旅行大象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猫宝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动物宝宝去旅行。

燕歌行的教案篇九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各种小动物和不同的车,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观察事物和比较的能力。

动物图片、各种车图片ppt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喜欢),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朋友你们看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呀?(猫、兔、狗、猴)

2、他们分别都来了几只呢?

3、小动物肚子饿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下东西,要求一只小动物吃一个东西(请个别幼儿操作)

教师小结:一只小动物吃一个东西,几只小动物就吃几个东西。

1、小动物都非常感谢你们,说你们真棒,没有给他们分错东西让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

2、现在别的小动物听说你们这么能干都想请你帮忙,你瞧这群小动物想去旅行也来找你们了。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有些什么内容。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小动物和车子的数量。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要让这些小动物都坐什么车去?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通过本节活动我以小动物旅行的过程贯穿始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幼儿抢着回答问题,尤其在小动物爬山比赛的那一个环节幼儿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爬山比赛的,最后谁得了第1名?谁得了第2名?谁得了第3名?整节活动下来幼儿掌握还很不错,就是在最后一个“坐火车”游戏的环节中,孩子们有点乱,有个别幼儿找不对自己的车厢拥挤在一起,这一失误也在于我没有事先给孩子们用纸板把车厢分开孩子们一看一目了然,就不容易站错,这是我以后再设计游戏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应考虑周全。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

燕歌行原文:

孟冬初寒节气成。

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辞楹。

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

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

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

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

展转思服悲明星。

翻译:

赏析: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母亲是王羲之与郗v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刘氏,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燕歌行谢灵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一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翻译/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鉴赏。

背景。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结构。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开头。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结尾。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三

东方雪。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一个问题是诗人的姓名究竟应该写作“高m”还是“高适”,无从知晓。当代学者钱锺书也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迷局。好在读者心中知道是那么一个人,留下了那些很不错的作品,这就可以了。至于他穿中山装还是穿西服,自可不必理会。

高适的籍贯又是一个问题。《唐才子传》说他是沧州人,我是比较认同这个说法的。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年轻的高适颇有游侠之风,整日喝酒赌博,而胸中自有一颗火热的心。我们看高适的诗歌,知道他是真的汉子,诗句中充满豪气与力量,就像是健美运动员写出来的一样。摩西在《江山》中引用《旧唐书高适传》里“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来阐述高适是贬谪事件突发的唐诗人史上唯一的显达之人。其实,这种以终年官位来评定人生价值是很不可靠的。因为高适在二十岁时也曾到长安应试,终因家庭文化熏陶不足文学才能一般结果落败。后来到处游荡,也曾参军来到边塞,这样的经历对于诗人雄浑而厚的诗风的培育有极大的帮助。说高适大器晚成,还是因为他沾了安史之乱的光。他五十多岁不辞劳苦追上逃亡路上的玄宗,客观分析军事失利原因,很受玄宗赏识,先授侍御史,后迁谏议大夫。肃宗朝任御史大夫,代宗朝任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世称“高常侍”。

这首《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毕竟高适作品最有成就的就是边塞诗。当然《别董大》、《封丘作》也还是很感动人的。我们在读高适的《燕歌行》时,不妨先读曹丕的《燕歌行》以热身:

曹丕的这首《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七言诗。虽然内容上写的还是游子思妇这一类汉乐府及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有的主题,但是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从五言走向七言(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也还是有的,好像是东汉的梁鸿及南北朝的谢i,待查),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其次,三句一顿的节奏也算是诗歌偶句传统的创新(不知道词牌《浣溪沙》的格律是不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当然,它是一首文人乐府诗,我们还不能说句式整齐、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都很好很合理。从表达上,气韵连贯,情景交融,细腻委婉,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

那么,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也来写《燕歌行》,他怎样来超越,怎样来创新。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内容上,他是用诗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思考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新兴文体的诞生,往往都会受到“场用”的限制,比如说赋,它主要的功能在于铺排,在于炫耀。比如说词,最初也就是表现“小情”和“艳情”的,并不成灾道德理性。诗歌这样的东西,发展到了伟大的时代,它一定会产生很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内容上开放了,写个人心志的,可以;写集体生活的,可以的;写山水田园的,可以;写边塞风光的,也可以。所以,从作品内容来反观时代,亦可判断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高适重新让《燕歌行》回到旧体诗发展的主流,那就是偶句押韵,进一步巩固了歌行体诗作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说,高适就是题材与形式的双重开拓者。

这首诗是一首和诗,从小序可见诗人的一个朋友曾跟随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张守出塞打仗,战争先胜后败,但张守报喜不报忧,这位朋友就写了一首《燕歌行》,记述了这件事。古代的诗人不一定是**诗人,农夫、走卒、和尚、都有可能是诗人。我们现在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我们的意识中似乎有专门有人应该为我们提供精神**,其实这是很荒谬的。反正看了朋友了诗,高适和诗以答。

全诗一共28句。从换韵上,我们可以看出内容的层次和语气的起伏。第一层四句横空而来,东北打仗了,敌人入侵,我军出发了,将士激动了。说“汉”即说“唐”,说汉武帝即说唐玄宗,这是阅读唐诗一条公式。“男儿本自重横行”,表现出出征将士的豪情与霸气,在这豪情与霸气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如果联系到后文写战争结果的诗句,我们的内心在激荡之余,还有一种沉重的悲伤。第二层四句,镜头由长安出师转到行军途中。从榆关出发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场嘹亮的军号、军鼓甚至军歌声,抵达碣石时我们看到的是猎猎战旗。地点的变化说明离边塞越来越近,而边关军务吃紧的鸡毛信一封封送至军营,盼望大军急速救援。狼山,即狼居胥山,汉将霍去病曾在那里设坛祭天,以为汉家土地。“单于猎火照狼山”,即指敌军迫近边境,战事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第三层四句含两重对比,一是将胡骑与我军作比,突出熟悉地形地势的胡军纵意驰骋,而我军被动应战,二是将我军中将帅与士兵的`命运作对比,突出军中阶级对立的尖锐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惊心动魄的死亡和惊心动魄的腐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第四层四句就自然写到,战士一个个倒下去,雄武之师因“轻敌”,而斗兵稀,而未解围,他们的命运就是身边的在秋风中颤抖的衰草啊。第五层四句笔锋陡转,从思情的角度上来写因战事不利而引发的凄惶和绝望。对于失去丈夫的思妇来说,他们肝肠欲断;对于被围困的征夫来说,此刻的回首异常的悲哀与失落。第六层四句接第四层,从时间延续的角度来写战斗的惨烈。“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有些突兀,与上下文的衔接均不自然,似乎是作者对出征的反思。最后四句在赞颂军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同时,也影**军队同学的昏庸无能,致使战争失利。

高适是“感征戍之事”,但显然有他明确的立场。他直面军队,热情歌颂不为功勋只为国家的战斗英雄,这样的爱憎,这样的直接,是会感动千载而下的无数的中国人的。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五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翻译/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鉴赏。

背景。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结构。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开头。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结尾。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人物生平。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高适出生。

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主要作品。

作品分类。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六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直线a、b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七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大胆引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它使我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当小组研究完四边形的分类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过程,在学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体再一次演示了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验证的过程,而且又一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存在,课堂的效果也非常好。现代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粉笔和黑板的时代了,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大胆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总之,恰当的、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有效的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其实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八

燕歌行。

作者:陆机朝代:魏晋体裁:乐府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远游常苦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

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双鸠关关宿何湄。忧来感物涕不。

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466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