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便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教案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编写的,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
九年级圆教案篇一
教材简介:
《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
教学步骤:。
一、
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
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
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四、背读:
1抽选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五、教师对词文进行讲解,分析词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解句子的含义后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内涵,复述词句的含义。
六、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七、板书:苏轼《浣溪沙》。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感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八、课后练习:
a、《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答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反思: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九年级圆教案篇二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成功的花》。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九年级圆教案篇三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四位先哲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认为世界和缤纷的语言王国。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与音乐家儿子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或洋溢着丰富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
1、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文学常识;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能力;练习写演讲稿、书信;学习并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能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感情朗读的习惯,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
3、借助文本,试着去思考事业、人生、真理、自由、爱情、艺术等问题,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勇敢尝试,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乐观、宽容、合作等良好品质。
1、什么是议论文,有何特点(可参看书本第115页、122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段 完整的论文必须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作者对议论 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或主张。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叫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几个从属的分论点。论据是作者用来 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数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2、议论文类别:
杂文,文艺性议论文,多辛辣犀利不留情面的论时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随感,多以深刻、凝练、形象的阐释和感发连缀而成,一般不展开详细论证。如《谈读书》
情境型议论文,如演讲稿、颁奖辞、悼词等
3、语体分类
语体: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点的语言体系。大体分口头语书面语。
4、演讲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邵守义关于演讲的介绍,他认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他认为演讲的特征是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态势语言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主体形象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
1、从文题入手,迅速把握议论文结构。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九年级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九年级圆教案篇五
一、复习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学生应考现状:
目前,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无所谓,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比较轻松。我校两个班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本学科有较浓的兴趣,一部分同学书写比较端正,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是初三年级,学科较多,压力较大,大多同学不愿在语文上狠下功夫,没有理解到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功近利思想较重。
三、目标:
本学期是中考前的最后一学期,也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时,既要对学生上学期的期末学习状况了然于心,也要以实际行动推进“轻负高质”。
四、主要措施:
1、语文组教师群策群力,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各人所长,共同进步。
2、认真学习研究20x年《中考指要》,争取吃透中考精神,不让学生做无效的复习作业。
3、九年级任课教师,按教研组要求认真研究备课的重难点,主动向本组成员请教,争取有效发挥集体力量。
4、早做准备,将20x年中考需要掌握的古代诗歌鉴赏和文言文,名言佳句默写等知识点从开学开始每天背一点,及时检查默写,争取默写上不丢分。
5、注意精选练习,布置有效作业;对所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反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舍得花时间举一反三地讲解、深化、巩固。
6、加强诗歌赏析的训练,加强探究题、开放题等的训练和讲解。
7、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方法指导,课内文言文按顺序带着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8、对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题型和考点进行强化,反复训练,争取在阅读方面少扣分。
9、加强作文写作的训练和讲评、修改的力度。由上学期的整体训练到这学期的分块训练,多进行课堂限时作文和片段作文训练;讲评多采取解剖的方式,让学生悟出作文写得好的常见技巧和写得留有遗憾的原因,老师少讲,重点让学生分析,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们互相批改一部分作文。
具体安排1、到三月底结束新课。
2、从第四周开始进行第一轮复习,安排4周时间。重点分几块进行复习:六册书本知识要点梳理,基础知识及应用、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作文等,其中有计划地在每天的复习课上默写古诗文及其他默写类内容。课内古诗文重在记忆背诵及其赏析。课外文言文加强练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化。资料以《中考指要》和学校提供的为主。
3、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初进行二轮复习,重点以查漏补缺为主线,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补救和强化,加强作文训练,加强七――九年组各册教材中诗歌赏析和文言文各知识点的复习梳理。
4、5月下旬初到中考前这段时间,重点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强化重点难点题型,强化识记性内容,调整考生心态,精心准备考前辅导。
附:复习具体安排(每周以5课时计算)。
第一周寒假作业分析反馈,现代文第一单元教学。
第二周现代文第二单元教学第三周现代文第三单元教学第四周现代文第四单元教学以下为第一轮复习:
第五周复习七年级上下册课本知识要点,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记叙文,进行两课时作文训练。
第六周复习八年级上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说明文。
第七周复习八年级下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议论文,进行两课时作文训练。
第八周复习九年级上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小说。
第九周复习九年级下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散文,进行一课时作文训练。
以下为第二轮复习:
第十周基础知识积累和综合性学习,辅之以练习。讲评1课时第十一周记叙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作文讲评1课时。
第十二周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作文讲评1课时。
第十三周文言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中考应试作文指导1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圆教案篇六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2)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3、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5、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6、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短歌行》的整个思想意蕴就是诗人在整个诗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诗人在做这篇诗篇的背景。当时,在东汉末年,曹操参加了黄巾起义,迁为了济南相,随后因伐兵讨伐董卓,又迎献帝迁都许昌。在击败袁术、袁绍之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统治者。《短歌行》一诗表达了诗人因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却还功名未成的惋惜与苦恼,也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想要广邀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首诗篇的基调都是一种慷慨激昂、奋发图强。表现了生命的真情美。通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曹操生在乱世尚可做到如此,我们生在太平盛世,又岂能消极度日呢。诗篇的意蕴需要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任何深刻的意蕴都离不开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诗人正是运用了美好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通过展现一幅野鹿在呦呦呜叫,呼唤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谐美好画面,折射出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贤才,鼓瑟吹笙的欢乐热闹场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权力的象征,暗喻了诗人想要已通过加,建功立业的伟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达了诗人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用皎洁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九年级圆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九年级圆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九年级圆教案篇九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九年级圆教案篇十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九年级圆教案篇十一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九年级圆教案篇十二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九年级圆教案篇十三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4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