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性。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风雨语文教案篇一
3、鼓励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体味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体验。
体会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课时。
导入:请学生分享描述风雨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人称“鬼才”。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风雨的特点。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板书正字纠音。
2、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风有雨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和雨呢?(用一个字/词形容)。
明确:(狂/暴)风(骤/大)雨。
三、品味探究: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解读。
1、文中哪些事物给了你风狂(暴)的感受?(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
示例一:把树林子比作面团,形象生动描绘“面团”凸起凹陷的动态,突现风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风吹倒的过程,“撑”“滑行”“撞”“摔”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描述,体现风之大。
分析总结: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比喻丰富形象、听觉视觉结合。
(在分析几个典型例子后,激励学生依此找词句自行赏析。)。
2、从文中的那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雨骤(大)呢?
明确:猫、老头、孩子们。
分析总结:抓关键词“精湿”“捶打腰腿”“惊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体验:着重关注人物的情感体验。
1、面对如此狂风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惊奇……。
2、而经历着这场狂风暴雨的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
明确:女孩:无力(恐惧)老人:困扰(难受)小孩:惊喜(神奇)。
五、手法总结:通篇把握,总结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
1、题为“风雨”,看罢全文,文章出现了“风雨”二字吗?
明确:文中无一处有“风雨”二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风大雨骤,这正是侧面描写这种手法的妙处。
2、解释手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暴风骤雨。
六、小结:
经历风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现不同形态。面对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相处方式。作者贾平凹正是用他敏锐的目光,细致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以“风雨”这一特定的情境,呈现人事物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状态,全文却未见“风雨”二字。正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贾平凹学写作。
小练笔:模仿《风雨》,用侧面描写手法描述“酷暑”。
风雨语文教案篇二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风雨语文教案篇三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授课人。
审核人。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四、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侧面烘托。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六、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七、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风雨语文教案篇四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搜集例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下我们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
二、述说风雨。
(一)引导学生述说观察到的景象与感受。要求如下:
1、抓住特点。
2、有序表达。
3、大胆想象。
4、语言生动形象。
(二)拓宽思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风雨现象。
三、拟写初稿。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四、确定内容,编写提纲。
1、想一想,你想写什么景象,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自拟习作提纲,围绕“抓特点、有顺序”进行指导。
五、动笔习作。
1、想一想写风雨景象的要求。
2、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自主修改。
3、同桌互改习作。
六、欣赏习作,师生评议。
出示例文互读互评。
例文:春天的`雨。
听,那淅沥淅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所演奏的交响乐.春雨,给予了我们勃勃朝气,它给予了世界以活力.
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
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大地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花季.
在着牛毛般的细雨中,柳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也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许多生机;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他的舞姿.
在着晶莹剔透“珍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这针细般的春雨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滚动着,不禁让人们端目详观.
松衫这些四季长青得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他们换上了新的绿装,严肃的面对着前面,自己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粉色给了桃树,粉色的桃花像一个个女孩的脸,在那微笑。它把白色给了梨树,白色的梨花像一个个很小的白手绢挂在那里。迎春花姑娘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金黄的、淡黄的、橘黄的......漂亮的迎春花姑娘在春雨里频频点头。
第二课时。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回顾习作要求。
2.小组评改。
3.班级交流。
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4.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
6.学生互改作文。
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二、点评。
三、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风雨语文教案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风雨语文教案篇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陆游:__诗人,号______。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3.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
作:________ ;大作:________ ,指________________ 。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人形象。
哀:________。自:________ 。尚思:________ 。阑:________ ;夜阑:________ 。
风雨语文教案篇七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风雨语文教案篇八
1.学会本课“碾,眠”等12个生字,理解“窒息”“惊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好处,并会仿写比喻句。
4.感受文中描写的暴风雨的景象,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要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感受暴风雨的景象。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熟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春雨细如毛牛”“春雨淅淅沥沥”可今天我们所见的春雨却是一场暴风雨,他和我们平日所见的春雨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学习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歇的《暴风雨》。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1.请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书,及时正音,重点点拨下列读音“沉闷”,“囱”,“绮”“哽咽”
3.再读课文,看看是否通顺流利,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发声。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可以同等匹敌。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选择读的好的段落学生互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只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主要写暴风雨的景象,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
(1):雨前的闷热天气,闪电和闷雷。
(2—6):狂风大作,飘波大雨下下来了。
(7—11):雨后的美丽春景。
(12—13):抒发作者的感受,阐明哲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天气闷热,闪电大,闷雷响)
2.重点理解“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悸”
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齐读,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过度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初步感受了这场雨的大。这节课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读重点词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6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雨中的那些景色?用“”划出,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划出。
2、反馈学精。
a、描写了闪电,雷,狂风,瓢泼大雨
b、重点指导理解下列语句。
第二自然段修辞手法是什么?把什么好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暴雨如注,倾盆大雨的特点)
c、铿锵的乐曲……仿佛……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好处?(雨变小,淅沥,温柔甜蜜)
3、总结学习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雨后写了那些景色?
2、你觉得那种景色最美,读出你的感受。
3、重点理解两个比喻句。
绿叶上的水珠如同珍珠……把什么比做什么?写出了水珠的美。
四、你们能试着用“如同”“犹如”“宛如”说几个比喻句吗?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领悟道理,深化主题。
1、读后,说说你对最后两段话的理解。
2、师生总结
看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事物的弊端之处,往往隐藏着优点,正如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风雨语文教案篇九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教学课件。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 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说明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牛顿,拓展文本的内容。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1课时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此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板书: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一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抄下来。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字卡、词卡。
2课时。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们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场景呢?(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暴风雨的景象。)。
2、教师板书:启示。让学生说说启示的意思。
3、那么,一场暴风雨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悟作者从暴风雨中获得的启示吧!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读给同桌听。
(3)用画出暴风雨带给作者的启示。
2、检查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读。
(2)出示词卡,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理解。
(3)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齐读。
引导学生按照暴风雨来之前、暴风雨来之时、暴风雨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说说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1、仔细品读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
(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
(5)师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师过渡: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1、读后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
这么美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给大家听?指导朗读,自由练读。
同学们,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2、小结:
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1、教师过渡:
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作者不禁感叹道:
教师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
3、教师过渡:
昨晚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可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即将被毁灭的大自然,竟然变得绮丽无比,难怪作者会发出:
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齐读,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哲理,对本文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景物特点,体会到了不同景物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应该全面,切不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观点,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来之前:使人恐惧。
来之时:猛烈、温柔。
和谐美。
去之后:风景如画。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二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个性化备课: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课时。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来之前。
来之时同样具有美。
去之。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四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5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