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教授一节课或一段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计划性文件,它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教案中都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步骤等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一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我本意是通过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相关问题的复习,引出本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而后通过对问题1的讨论切入正题,重点研究“数”与“形”的互相渗透,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应用题。在教学中,我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前测激趣,但没有达到激趣的目的,这种引课方式,在课堂反映出来显得非常平淡,没有新意,没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在导探激励环节中,问题设计较好,但问题的处理上操之过急,没能让学生切实做出函数图像,通过问题迫使学生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达到真正看图说话,因此就数形的内在联系学生体会不是很深刻。
为了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我就上面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改进。
在整个题目的处理过程,鼓励学生画出函数图像,更好的认识整个过程自变量和应变量变化的整体情况,处理好题目中的量与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关系。
作以上改进,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且会根据反比例函数求应用题。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最值问题的过程。
2、会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如有关距离等函数最值问题。
3、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例2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情景比较复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最大和最小值的问题,它的一般方法是:
(1)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解析式时,要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或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面积的最值问题。出示上节课的引例的动态。
图形(在周长为8米的矩形中)(多媒体动态显示)。
设问:(1)对角线(l)与边长(x)有什何关系?
(2)对角线(l)是否也有最值?如果有怎样求?
l与x并不是二次函数关系,而被开方数却可看成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并且有最小值。引导学生回忆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被开方数越大(小)则它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小)。指出:当被开方数取最小值时,对角线也为最小值。
二、例题讲解。
多媒体动态演示,提出思考问题:(1)两船的距离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2)经过t小时后,两船的行程是多少?两船的距离如何用t来表示?
设经过t小时后ab两船分别到达a’,b’,两船之间距离为a’b’=ab’2+aa’2=(26-5t)2+(12t)2=169t2-260t+676。(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刚才解决类似的问题)。
因此只要求出被开方式169t2-260t+676的最小值,就可以求出两船之间的距离s的最小值。
解:设经过t时后,a,bab两船分别到达a’,b’,两船之间距离为。
s=a’b’=ab’2+aa’2=(26-5t)2+(12t)2。
=169t2-260t+676=169(t-1013)2+576(t0)。
当t=1013时,被开方式169(t-1013)2+576有最小值576。
所以当t=1013时,s最小值=576=24(km)。
答:经过1013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近,最近距离为24km。
练习: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为2,求斜边的最小值。
三、课堂小结。
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四、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四
(2)借助几何画板的帮助,学生能从图的特点发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能直接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模型问题,并能利用模型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目标解析。
(1)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之后,专门设置了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用三角函数模型来刻画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的4个例题共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考虑到例1是围绕根据图象建立三角函数解析式,例3是将实际问题抽象出三角函数的模型问题,为系统展示三角函数的应用广泛性和真实性,选择了例1和例3作为示例.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函数思想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对房屋采光与楼间距的关系的探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的模型问题.
(2)学情诊断: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数学问题的载体都是具有实际意义与生活背景的,本节课的两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来抽出三角函数的模型,以及对应的数量关系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问题1的探究中,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的图象及变换,因此在求解析式中对a、的求解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b的求解就容易出错,因为的值不唯一,b的变化是针对于整体图象的移动,有别于前面的图象平移,所以在处理此问题一定要重点引导,加以区别强调;为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即由图象求得解析式后,解析式有什么用,在这里我拓展了第三小题“求出十一月份的近似温度”.在问题2的探究中,其实际问题的背景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性知识以及理解水平,在“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可能比较费劲,这样我借助几何画板来展示形成过程,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对问题实际意义的数学解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函数模型.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五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与性质的基础之上而学习的,并且上学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于例题中的信息并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另外对于本节的问题,文字多,阅读量大,所以我应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效果要好,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效果较好。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习学习了第一章函数的应用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基础上来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生已经有了数学建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顺理成章,所以对本节的学习应让学生能够多参与多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七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指的是会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会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能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其关键是利用形式化的'定义处理有关的单调性问题,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学会转换式子 。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代数式的变换、函数的概念等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应用。教学的重点是应用定义证明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严格按过程进行证明。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析:
会证明就是指会利用三步曲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就是指会利用函数的图象写出单调增区间或减区间;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指能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去求参变量的取值情况或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准确确定 的符号,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代数式的恒等变换不熟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补习,特别是因式分解、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的补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九
具体分析本节课,首先简单的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一句话,打开了本节课的课题,过渡自然。本节课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主要围绕着路程、工程这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到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讲解这几个例子的时候,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简单的一句话引出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
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有价值的问题,说出来与全班共同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也做了一回小老师,展示他们的个性,这样有益于他们健康的人格的成长。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并布置了作业。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2、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学: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育大全。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
(三)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一
1.在人的身体中,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基本单位是:()。
a.肺泡b.血管c.组织d.细胞。
2.吸气时,人体膈肌和胸腔所处的状态:()。
a.膈肌收缩,胸腔变小b.膈肌收缩,胸腔扩大。
c.膈肌舒张,胸腔变小d.膈肌舒张,胸腔扩大。
3.空气到达肺时,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结构是:()。
a.支气管b.组织细胞c.肺泡d.气管。
4.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中,要通过几层细胞?()。
a.一层b.两层c.三层d.四层。
课堂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
1.在盛有新鲜血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静止一段时间后,上层呈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a.红细胞b.血清c.血小板d.血浆。
2.具有吞噬细菌功能的'血细胞是()。
a.血浆b.红细胞c.血小板d.白细胞。
3.下列含有血红蛋白的是()。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4.血液的成分中具有止血作用的是()。
a.红细胞b.血浆c.白细胞d.血小板。
5.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
a含血红蛋白b含有红色素c含铁d红细胞膜是红色。
6.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7.化脓的伤口中脓液的主要成分是()。
a死亡的rbcb死亡的wbcc死亡的pltd死亡的细菌。
8.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到西藏的最初几天里,血液中数量会增多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9.某人经常精神不振,易疲劳,脸色苍白,验血后,医生诊断为贫血症,他的依据是:()。
a白细胞过少b血小板过少c血浆过少d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少。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血浆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核。()。
3.白细胞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4.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5.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二
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2、若,则,。
3、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对称轴方程为。
4、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对称轴方程为。
5、及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6、常用三角公式:。
有理公式:;。
降次公式:,;。
万能公式:,,(其中)。
7、辅助角公式:,其中。辅助角的位置由坐标决定,即角的终边过点。
8、时,。
9、。
其中为内切圆半径,为外接圆半径。
特别地:直角中,设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
10、的图象的图象(时,向左平移个单位,时,向右平移个单位)。
11、解题时,条件中若有出现,则可设,。
则。
12、等腰三角形中,若且,则。
13、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则其中线长为,面积为。
14、;。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x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x的图象。
2、x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x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x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x在x和x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x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x,x等都不是。
(2)对底数x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1。x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x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x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投影仪
启发讨论研究式
一、x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x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x米,试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x。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x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x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x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x(板书)
(1)x关于对x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x会有什么问题?如x,此时x,x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x对于x都无意义,若x则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x且x。
(2)关于的定义域x(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x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x。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4)x,x
(5)x。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x可以写成x,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x:
2、值域:
3、奇偶性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x轴上没有,在x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x轴上方,且与x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x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x越小,图象越靠近x轴,x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x,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x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x=x与x图象之间关于x轴对称,而此时x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x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x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x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x为何值,x都有定义域为x,值域为x,都过点x。
(2)x时,x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x时,x为减函数。
(3)x时,x,x x时,x。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x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x(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x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3)x与1x。(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x在x上是增函数,且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x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x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x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
(3)x与x。(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x可以写成x,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x可以写成x,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x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x构造函数的方法:x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x搭桥比较法:x用特殊的数1或0。
四、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x与x x(2)x与x;
(3)x与x;x(4)x与x。解答过程略
五、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六、板书设计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四
微分方程指的是,联系着自变量,未知函数及它的导数的关系式子。
微分方程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与实际联系较密切的一个内容。
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中,例如化学,生物学,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等,都提出了大量的微分方程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际应用例子或应用背景,使学生对所学微分方程内容有具体地,形象地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兴趣。
1.1生态系统中的弱肉强食问题。
在这里考虑两个种群的系统,一种以另一种为食,比如鲨鱼(捕食者)与食用鱼(被捕食者),这种系统称为“被食者—捕食者”系统。
volterra提出:记食用鱼数量为,鲨鱼数量为,因为大海的资源很丰富,可以认为如果,则将以自然生长率增长,即。
但是鲨鱼以食用鱼为食,致使食用鱼的增长率降低,设降低程度与鲨鱼数量成正比,于是相对增长率为。
常数,反映了鲨鱼掠取食用鱼的能力。
如果没有食用鱼,鲨鱼无法生存,设鲨鱼的自然死亡率为,则。
食用鱼为鲨鱼提供了食物,致使鲨鱼死亡率降低,即食用鱼为鲨鱼提供了增长的条件。
设增长率与食用鱼的数量成正比,于是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
常数0,反映了食用鱼对鲨鱼的供养能力。
所以最终建立的模型为:
这就是一个非线性的微分方程。
1.2雪球融化问题。
有一个雪球,假设它是一个半径为r的球体,融化时体积v的变化率与雪球的表面积成正比,比例常数为0,则可建立如下模型:
1.3冷却(加热)问题。
牛顿冷却定律具体表述是,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跟环境的的温差成正比。
记t为物体的温度,为周围环境的温度,则物体温度随时。
2结语。
文中通过举生态系统中弱肉强食问题,雪球融化及物理学中冷却定律问题为例给出了微分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讲解高等数学微分方程这一章内容时经常举些应用例子,能引起学生对微分方程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其基本概念及理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王嘉谋,石林.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等.常微分方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齐欢.数学建模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2】。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当直接导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较为困难,但导出包含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关系式较为容易时,可用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该问题。
本文主要从交通红绿灯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来论述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是数学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桥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学建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
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这首先要根据实际问题所提供的条件,选择确定模型的变量,再根据有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学科理论,找到这些变量遵循的规律,用微分方程的形式将其表示出来。
一、交通红绿灯模型。
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中,亮红灯之前,要亮一段时间的黄灯,这是为了让那些正行驶在十字路口的人注意,告诉他们红灯即将亮起,假如你能够停住,应当马上刹车,以免冲红灯违反交通规则。
这里我们不妨想一下:黄灯应当亮多久才比较合适?
停车线的确定,要确定停车线位置应当考虑到两点:一是驾驶员看到黄灯并决定停车需要一段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驾驶员尚未刹车。
二是驾驶员刹车后,车还需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我们把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实际为平均反应时间)较易得到,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统计数据求出,交通部门对驾驶员也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在考驾照时都必须经过测试)。
例如,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假设它为1秒,(反应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到计算方法)。
停车时,驾驶员踩动刹车踏板产生一种摩擦力,该摩擦力使汽车减速并最终停下。
设汽车质量为m,刹车摩擦系数为f,x(t)为刹车后在t时刻内行驶的距离,更久刹车规律,可假设刹车制动力为fmg(g为重力加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刹车过程中车辆应满足下列运动方程:
md2xdt2=-fmg。
x(0)=0,dxdtt=0=v0。
(1)。
在方程(1)两边同除以并积分一次,并注意到当t=0时dxdt=v0,得到。
dxdt=-fgt+v0。
(2)。
刹车时间t2可这样求得,当t=t2时,dxdt=0,故。
t2=v0fg。
将(2)再积分一次,得。
x(t)=-12fgt2+v0t。
将t2=v0fg代入,即可求得停车距离为。
x(t2)=1v202fg。
据此可知,停车线到路口的距离应为:
l=v0t1+12v20fg。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为反应时间里驶过的路程,第二项为刹车距离。
黄灯时间的计算,现在我们可以来确定黄灯究竟应当亮多久了。
在黄灯转为红灯的这段时间里,应当能保证已经过线的车辆顺利地通过街口,记街道的宽度为d(d很容易测得),平均车身长度为,这些车辆应通过的路程最长可达到l+d+l,因而,为保证过线的车辆全部顺利通过,黄灯持续时间至少应当为:
t=l+d+lv0。
二、市场价格调整模型。
对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来说,商品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市场价格能促使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这样的价格称为(静态)均衡价格。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商品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那么商品的市场价格应能保证市场的供需平衡,但是,实际的市场价格不会恰好等于均衡价格,而且价格也不会是静态的,应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dpdt=k[d(p)-](k0)。
(3)。
在d(p)和确定情况下,可解出价格与t的函数关系,这就是商品的价格调整模型。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主要服从市场供求关系。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五
难点:其一般的性质分析,再由性质得到一般图像。
三.教学方法和用具。
方法:归纳总结,数形结合,分析验证。
用具:幻灯片,几何画板,黑板。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见附件)。
1.设置问题情境,找出所得函数的共同形式,由形式给出幂函数的定义(幻灯片1?幻灯片2)(板书)。
2.从形式上比较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异同(幻灯片3)。
3.利用定义的形式,判断所给函数是否是幂函数,并得出判断依据(幻灯片4)。
4.画常见的三种幂函数的图像,再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另两种,并用几何画板验证(幻灯片5)(几何画板)。
5.用几何画板画出这五个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完成书中幂函数的函数性质的表格,并分析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板书)(几何画板)。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六
2、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经历一次函数及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本节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研究,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作了探讨;对一次函数的几何意义也有涉及。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增加,但不宜太难。
教学重点: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研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学生已经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学生是较容易掌握的。
(一)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一次函数y=2x+6,y=2x1,y=x+6,y=5x的图象。
(二)议一议
上述四个函数中,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在增大,有的在减小。
学生讨论:y=2x+6和y=5x这两个一次函数在增大;y=2x1和y=x+6在减小;影响这个变化的是x前面的系数k的符号:当k为正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为负数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七
让学生经历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各种隐含条件的挖掘。
:引导发现法。
(一)诊断补偿,情景引入:
(先让学生复习,然后提问,并做进一步诊断)。
(二)问题导航,探究释疑:
(三)精讲提炼,揭示本质:
分析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
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得所以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
(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的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解这个方程组,得a=2,b=-1。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解得。
(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解得。
(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四)题组训练,拓展迁移: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五)交流评价,深化知识: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1)一般式:,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本课课外作业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函数的应用教案篇十八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函数应用的实训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函数在编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函数的灵活运用使编程变得高效而优雅。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函数,并学会了如何根据需求合理运用它们。无论是封装复杂操作的大型函数,还是根据特定规则进行数据处理的小型函数,它们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编程效率。通过函数的模块化设计,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调试代码和进行功能扩展。在实践中,我意识到,一个函数的设计应该尽量短小且单一,这样不仅使其易读易懂,也方便后续的维护与修改。
其次,函数应用的巧妙运用使程序更加具有可复用性。在实际的编程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而函数的应用能够避免重复的代码编写。通过合理抽象和封装,我们可以将一段常用的功能代码写成一个函数,并在不同的场景下重复利用。在实训中,我尝试过将一些公共的功能模块写成通用函数,比如文件读写、网络请求等,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并且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便捷。
再次,函数应用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在实训课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需求,设计函数的输入参数和输出结果,根据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函数组合和调用。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思维。编写一个函数之前,我会先进行需求分析和逻辑架构的设计,这样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实践过程中,我意识到函数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代码的质量,还要考虑其运行效率和可扩展性。因此,我们在编程过程中需要注重思考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最后,实训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让我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我们往往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函数的应用能够使项目更好地分工和协作。每个人负责相应的函数编写,然后将其整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意识到程序员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的,而是需要和他人紧密合作的。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并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总结起来,函数应用实训给了我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函数在编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学会了灵活运用函数提高效率,培养了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并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训,我对函数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今后的编程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函数的合理设计和运用,以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和工作效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5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