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4:54:14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5 14:54:14 小编:翰墨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尽量做到详略得当,确保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份教案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认识的字。

3、学生汇报:通过自学,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4、生字游戏。

二、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标明自然段。

2、小组比赛读课文,请学生当评委。

3、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2、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饭来张口”

(3)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4)后来,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5)女同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6)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5、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6、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本文生动的说明特色。

4、赏析本文生动行象的描写,准确凝练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表达自己对蜘蛛的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蜘蛛侠)它是由哪种动物演变而来的?

师:(板书题目:蜘蛛)关于蜘蛛我们了解多少呢?(出示幻灯片;蜘蛛介绍)。

二、作者简介。

三、默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问题。

四、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文章开头引用诗谜的作用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蜘蛛捕捉食物的几种情形及其捕捉方法?

(3)文中说蜘蛛在生物界中是“名件”指的是什么?

(4)蜘蛛织网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5)文章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6)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五、品味语言: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

1、等到看看那飞将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的捆缚。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

2、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

3、它的腹中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成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

4、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英寸的一万五到二万分之一的光景,比蚕丝细得多了。

七、拓展链接。

八、学以致用。

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三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2.认字423个(下限),学习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30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能为生字标音。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又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识字423个,写字230个。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合作、探究。

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1.元宵节6-7课时。

2.家园6-7课时。

3.春天8-10课时。

4.植物6-8课时。

5.动物6课时。

6.爱护6-8课时。

7.愿望7-8课时。

8.认真8-9课时。

9.车的世界5课时。

10.雨7-8课时。

11.星空7-8课时。

12.朋友6-8课时。

13.时间7-8课时。

14.丁丁冬冬学写字8课时。

15.长大7-8课时。

16.快乐7课时。

周次。

日期

课时数。

备注。

单元。

第1周。

3/1--3/5。

第一单元。

1元宵节。

第2周。

3/8--3/12。

第二单元。

2家园。

第3周。

3/15--3/19。

第三单元。

3春天。

8课时。

第4周。

3/22--3/26。

第三单元。

3春天。

2课时。

第四单元。

4植物。

6课时。

第5周。

3/29--4/2。

第四单元。

4植物。

2课时。

第五单元。

5动物。

6课时。

第6周。

4/5---4/9。

第六单元。

6爱护。

第7周。

4/12--4/16。

第七单元。

7愿望。

第8周。

4/19--4/23。

第八单元。

8认真。

第9周。

4/26--4/30。

第九单元。

9车的世界。

5课时。

第10周。

5/3---5/7。

第11周。

5/8--5/14。

第十单。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四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躯躯体躯壳七尺之躯。

妨妨碍无妨不妨。

碍妨碍碍事碍眼。

侵侵略侵占侵权。

伪伪装伪劣伪证。

谋计谋谋生出谋划策。

损破损损坏损失。

毅毅力坚毅刚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昆虫知识小品文。文章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本文结构清晰,由蜘蛛的外形写起,说到它们独特的身体机构和高超的结网技能,最后说到斗敌的方式。文章头绪简单,重点突出,作者抓住了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不求面面俱到,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也是只说主要特点,不求详细完备。所以,全文读来清朗自然,晓畅明白。

2.教学重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3.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

(2)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指导表达。

1.提出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蜘蛛的哪几方面特点。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

2.自己先练习,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介绍了蜘蛛的外形特点,蜘蛛是怎样利用网抗御敌人及进行捕食的。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蜘蛛》(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课文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1.为什么说蜘蛛是最聪明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它的聪明。(结网和捕虫两个方面)。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表现蜘蛛聪明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一是势均力敌、反败为胜,

二是克敌制胜、稳操胜劵,

三是无可奈何、主动放弃。

4.从蜘蛛不同的捕虫方式上看,你认为蜘蛛是种什么样的昆虫?

四、总结收获,质疑问难。

朗读全文,讨论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也亲自去观察蜘蛛,说说你们看到的蜘蛛给大家讲讲吗?(指生汇报,课前学生可以把观察到的蜘蛛拍下来,给大家展示。)。

2.你们还想了解有关蜘蛛的更多知识吗?

板书设计:

蜘蛛。

外形特点。

织网。

聪明对付侵略者。

对待苍蝇。

对待强敌。

资料索引与精华:

【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蜘蛛,体长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

【猎人蛛】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世界上的蜘蛛。大的有半斤多重,有八条腿,相貌丑陋,但却是捕捉蚊虫的好手,凡敢于来犯的蚊子无一生还,具有猎人般的本领。

【与植物合谋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泽地带,成群地生活着一种毛蜘蛛。这种蜘蛛喜欢生活在日轮花附近。原来这种花又大又美丽,很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边。不论人接触到它的花还是叶,它很快将枝叶卷过来将人缠住,这时它向毛蜘蛛发出信号,成群的毛蜘蛛就过来吃人了,吃剩的骨头和肉,腐烂后就成了日轮花的肥料。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六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点题,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引领学生敢于对文本质疑,寻求更好的版面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古诗,知诗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如果你是董大,听到朋友的劝勉会怎么想?

(三)多诵读,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诗歌的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

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

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3.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再请学生朗诵诗歌。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比较学习,朗读提升。

(1)这两首诗前两句都写了分别时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小结: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但是《渭城曲》用一个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浓浓情意,《别董大》却用反衬的手法,一扫愁苦低沉的景致,鲜明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重重豪情;一个清新深情,一个慷慨豪放。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四、小练笔。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写得很感人,请大家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七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八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教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九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1)。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说一说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并请你想一想,接下来会出现。

什么情况?根据你的想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吃了1块,还剩几块?

生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块也没吃,还剩几块?

生3: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全都给吃了,还剩几块?

……。

2.教师: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2)。

教师提问:看图请你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几块?

(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几块,现在还剩3块,它吃了几块?

(3)猪八戒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3块,原来有几块?

3.学生自选解答。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请你任选其中的一题或几题解答出来.。

4.小组内部互相交流。

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

5.全班交流。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二:解决学生开始提出的数学问题.。

教师:开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还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们小组任选你们喜欢的。

三、活动三: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的结果,老师有意有序的排列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竖排列便于观察)。

8-0=88-1=78-2=68-3=58-4=4。

8-5=38-6=28-7=18-8=0。

教师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2.小组讨论。

规律:被减数都是8,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少1.。

四、活动四: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1.教师:冬天到了,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操场有许多同学在练习跳绳,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跳绳)。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全班交流。

(1)同学们跳绳,摇绳的有2人,跳绳的有6人,一共有几人?

(2)同学们跳绳,戴帽子的有1人,不戴帽子的有7人,一共有几人?

(3)同学们跳绳,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4人,一共有几人?

(4)同学们跳绳,穿裙子的有3人,穿裤子的有5人,一共有几人?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一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教学分析: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二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三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认识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

2、同桌讨论。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五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六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七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四、注重对比,引发思考。

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门柳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的喜欢。

写送别的诗词何止千千万,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也记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缘何?盖因这句经典中的经典:“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且看高将军眼中的“离愁别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个“曛”字,日暮时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所以备课上我从学生自身通盘考虑,又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目标完成了,学生学习技能也提高了,总而言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借鉴: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师引导读:是啊,此去路漫漫,虽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我的朋友引读-------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师:你身怀绝技,暂时无人欣赏但只要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你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所以(引读)。

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去感悟诗情,我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学提示可以更明确化,如要求学生“一读,读通。了解诗的大意;二读,读懂。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三读,读出情。想象画面,体会使人感情……”等,让学生更明确阅读诗歌的方法。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配乐读)。

t:黄云漫天,北风劲吹,大雪纷飞,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与知己离别,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董大此时的心情。

ppt:学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愁。

t:他在愁什么,读读诗,联系一下全诗想一想?ppt。

s:愁没有人认识他。

s:没有了知己。

s:离开了家乡和伙伴。

s:以后的生活……。

t:再读全诗,思考他为什么发愁呢?

s:因为他可能再也见不到高适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遇不到知己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

s:“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ppt。

t: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鼓励。(读)。

t:再读,你还能读出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安慰。(读)。

s:高适对董大的担心。(读)。

s:高适对董大的祝愿。(读)。

t:董大听到高适送别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s:高兴、有了自信,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t:离别时的一句赠言,鼓舞了董大,让他内心充满了自信。所以这句话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堂练习:

1、《别董大》是______朝,诗人_____在为董大送行时写的。

2、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3、至今广为流传的送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六上教案篇十九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中国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660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