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溶解教案(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5:11:06
水的溶解教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5 15:11:06     小编:雅蕊

教案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的指导工具,对教师的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的溶解教案篇一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1、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a)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i.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设置问题:

(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水的溶解教案篇二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小百科: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

水对于孩子来说永远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看到孩子们把东西放到水里去,或是冲,或是洗,玩得不亦乐乎。因此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我选择了“有趣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并观察来获得溶解的知识,来得知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溶于水,有些不可以,以及溶解的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作用。

2、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重点:

让幼儿感知、发现固体物质在水中有溶解的作用。活动难点:

学习简单记录实验结果。活动准备:

1、容器、筷子、塑料杯、玻璃杯、勺子、盘子、泡泡水。

2、红糖、砂糖、鸡精、洗衣粉、豆子、大米。

3、记录卡、彩笔。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认识砂糖。——师:(出示砂糖)孩子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砂糖)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细细的、小小的„„)。

2.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现象。——师:砂糖宝宝要和小朋友们来捉迷藏,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然后猜猜砂糖宝宝会藏在哪里?(原来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教师总结这种融在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二、幼儿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

1、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讨论。

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指导。

——小组之间相互配合,认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溶于水的打对勾,不能溶于水的打叉。

3、展示记录卡,分享实验结果。

4、迁移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可以呢?

三、实验探索:怎样溶解的快?

——师:刚才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哪个宝宝藏的最慢啊?有没有办法让它藏的快一点?

——教师操作(两个玻璃杯分别倒入凉水和热水,再放入红糖轻轻搅拌),幼儿观察。

——教师小结:水的温度越高,物体溶解的越快。

四、活动结束。

——人们很聪明,利用物体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老师现在手里拿的这是什么啊?(泡泡水)。

——泡泡水是用什么制作的?(洗衣粉、洗洁精、水等)——现在我们一起去院子里玩玩这些好玩的泡泡水吧!

水的溶解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 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水的溶解教案篇五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水的溶解教案篇六

1、通过实验了解水有溶解的作用,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掌握溶解得快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玻璃杯、小匙一把、记号笔、油、糖、盐、木片、雪花片、搅拌棒,清水、热水若干。

一、运用博士爷爷的来信,引起幼儿的尝试兴趣。

二、什么东西不见了。

1.介绍操作材料。

2.幼儿实验:什么东西会溶解?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教师小结:将油、糖、盐放入水中,一会儿工夫它们就不见,原来它们溶解在了水里。

三、怎样溶解得快。

1.不同的材料哪一样溶解得快?幼儿猜想,实验验证。

2.相同的材料哪一样溶解得快?幼儿猜想,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原来把水加热后能把溶解物溶解得更快。

四、讨论实验结果。

1.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同样的东西颗粒越小溶解得就越快,加热、搅拌和弄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水的溶解教案篇八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20。c时。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b.ab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时,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形成硝酸钾溶液。

水的溶解教案篇九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一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二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三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幼:不能。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幼:塑料袋。

幼:被污染了。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四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中单个变量的控制.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五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六

——师:一天,佩奇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她说:“请你帮我把这个包袱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于是小马驮着包袱河边,突然,它的脚一滑,不小心跌进了河里。他使劲地往上爬,爬起来之后顿时感到背上原来重重的包袱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提问:这个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让他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他心想,昨天跌进河里再爬起来,背上的自轻了许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这一次出乎它的预料,包袱掉在水里变得越来越重,小马再也爬不起来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问:这一次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七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

2.大玻璃杯、水、勺。

3.温水。

1.出示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请幼儿数数有多少种物品。

2.请幼儿把以上物品放进水里,用小勺搅一会,然后将水中的物品拿出来,在数数看,什么东西不见了。

3.等幼儿发现粗盐和砂糖不见了,引导幼儿思考这两种东西哪里去了,鼓励幼儿发现盐和糖能溶在水里,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不能溶在水里。

4.给每位幼儿两杯温水,尝尝两杯水的味道,然后请幼儿分别在水中加入盐和糖,用用小勺搅拌后再尝尝两杯水的味道,让幼儿明白谁的味道是怎样来的,发现谁有溶解的作用。

5.请幼儿和家人一起做实验,探索日常生活中能溶解的东西,第二天来幼儿园与同伴进行交流。

本次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八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一、导入新课。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

水的溶解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的:

1、感受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加速溶解。

2、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科学活动,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白砂糖、糖块。

2、透明的玻璃杯子、搅拌棒、冷水、热水、小锤子、盘子。

3、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溶解。

1、认识砂糖。

教师出示砂糖,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呀?谁来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这是砂糖,颜色是白色的,像傻子一样细小……。

2、做游戏,感受溶解现象。

老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来和这些砂糖玩捉迷藏吧!老师给大家每人一份砂糖,你们把它藏起来,藏得时候要把砂糖倒出来,每个地方只能藏一次。

3、选择地方藏砂糖。

老师:小朋友们每人一份砂糖快藏起来吧,看一看谁藏的老师找不到?

幼儿找地方藏砂糖。

4、找砂糖。

老师:还有谁的砂糖没有找到呀?(藏到水里)我们怎么看不到呢?

原来砂糖都溶解到水里了。

5、教师示范。

老师:大家藏得真好,老师也来做个实验,是不是像小朋友们说的那样。

二、做实验,仔细观察,知道不同物质溶解速度不同。

1、猜一猜砂糖和块糖的溶解速度相同吗?

老师:这个游戏真有趣,方糖也想玩,小朋友们说一说方糖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方糖是正方形的,白色的,一块一块的。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作记录.

老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比一比看谁溶解的快。我数123,一同放进水杯中,观察糖在水里都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哪个先溶解就在记录表上打勾。

幼儿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

3、小结。

(2)砂糖的颗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颗粒大,溶解的慢。

1、发挥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样加快溶解的速度师: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还有呢,可是方糖想玩这个捉迷藏的游戏就必须让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样就能让块糖溶得快点了呢?谁愿意来帮它想想。(幼儿回答)(搅拌、捣碎、加热)。

2、动手探索并做记录。

(1)老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些办法有用么,把方糖放入水中,用想到的办法尝试一下,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确比我的快,准备好后我说“123开始”一起放。

(2)幼儿选择方法做好准备。

(3)师生同时把糖放进水里,并仔细观察。

(4)老师:小朋友想到的方法真棒,真的比老师的溶解的快。

3、知道加热可以加速溶解。

(2)认真仔细观察两个水杯中有什么变化。

(3)老师:为什么同样的方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不同呢?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用手摸摸这两个杯子。

(4)小结:原来小秘密是水的温度高了,溶解速度也变快了。

四、小结:糖水的味道。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用了几种方法加速溶解呢?

我们尝试用搅拌、捣碎、加热这三种办法加速溶解,糖溶解到水中,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呢?一起尝一尝吧!

2、老师:小朋友回家尝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加速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篇二十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透明杯、鹅卵石,记录表。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四只透明杯分别贴上标记、一只食用匙;每组四种实验材料,分别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操作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师:老师这里有一块鹅卵石,我把它放入水中,请你们猜一猜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师:请你们看看桌上放着哪些东西?

请幼儿观察:杯内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丰富词汇:粉末状、固体、结晶体。)。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幼儿猜想并记录。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张表格,横着这行分别是什么?(果珍、方糖、白糖、沙子)猜猜竖着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小朋友在想、看见的东西),现在请你把你的猜想记录到表格中,如果你觉得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放在水中会消失不见,那你就打勾;如果你觉得它不会消失,那就打叉。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旁边,记录好之后马上回到位置上。

3、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吧。做实验时,请你们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贴好标记的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纸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走到桌子旁操作并记录,操作完成后及时回到座位。)。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哪种东西消失的快,指导幼儿做记录。

(4)幼儿拿记录纸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7)教师讲解、展示大记录表。

教师小结:一些东西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三、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融化速度与水温有关。

实验二: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四、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扩展知识。

出示ppt。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

这些东西在水中能溶解吗?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4、师: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706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