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教案(通用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5:18:08
中国地形教案(通用24篇)
时间:2023-12-05 15:18:08     小编:灵魂曲

教案是教师为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中国地形教案篇一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第一节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l.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中国地形教案篇三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参考资料:

我国的山地类型。

我国的山地形态万千,依照海拔高度和切割的深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五个类型。

类型海拔高度(米)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50001000。

高山3500~5000100~1000。

中山1000~3500100~1000。

低山500~1000100~1000。

丘陵500200。

三大板块运动示意图。

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

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地壳运动时受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板块运动的观点看,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因亚欧板块南移,产生南北向的力的挤压而形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挤压所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则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产生的。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据人民日报1990年9月13日报道:科学家测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27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1953年增加22.86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大约在1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淹没在海里。它不断增高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中国地形教案篇四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中国地形教案篇五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中国地形教案篇六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课件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中国地形教案篇七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中国地形教案篇八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中国地形教案篇九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

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一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xx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

a、蓝色——海沟b、浅紫色——湖泊c、棕色——山地或高原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二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教师只要扮演配角,让学生做主角,加以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分析归纳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构成地形区的骨架,在本节教材中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地势和地形特征中,山脉的学习,先要介绍山脉的走向,也就是山体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类别来介绍各山脉的名称、位置。这块知识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学法的选择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国歌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课件展示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将爱国热情嫁移到知识点的学习]。

国歌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候”,就是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时。当时,日本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装备精良,而中国的共产党、国民党军队装备较差,日本帝国主义曾叫嚣着要在六个月内把中国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中国在六个月内并没有被灭亡,而是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纵横交错的山脉,帮了抗战的大忙,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装备精良的武器,难于完全发挥作用,让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侵略铁蹄在二级阶梯上徘徊不前,为中国伟大的抗战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究竟我国的地势有何特点,山脉如何纵横交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1观察“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并且归纳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

结合课本图2.2“观察三级阶梯状示意图”,并且归纳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讲解三级阶梯的海拔]。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讲解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设问转承:各级阶梯内有哪些山脉?我们先来了解山脉的走向]。

[讲解山脉的走向]。

要领:在山体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标。

[强调]。

1.山脉走向的正确描述。

2.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3.字体要顺沿着山体。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明确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及走向]。

四动学习:1.动眼-观察山脉的位置。

2.动口-说出山脉的名称。

3.动手-涂绘山体。

4.动脑-思考山体走向。

[让学生在课本21页标注山脉]。

蓝笔涂绘东北-西南走向;。

铅笔涂绘东西走向;。

三角符号标注西北-东南走向;。

小圆圈标注南北走向。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三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略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学习描绘中国略图,培养爱国热情。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有利于寻找探究新知识的依托点和旧知识获得发展的生长点,搭起一座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辨别异同,尽快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有关旧知识,提出如下问题: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与地势有何区别?

(3)在黑板上绘出如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让学生判断其走向。通过探究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绘出略图说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对照《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明。

学习“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后,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山脉分布有什么规律?请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绘出略图加以说明;

(2)请用红笔在自己绘制的山脉分布图上勾划出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通过看书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导学生将《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相结合,分析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掌握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是该节的难点。要求学生绘出山脉分布略图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中国轮廓图”中绘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完成,但学生可以不描绘中国轮廓略图。

接着,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找出、并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填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再次设置如下问题:

(1)我国东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脉、最南一列山脉、跨越我国三级阶梯的山脉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两列山脉分别是什么?

(3)我国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4)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学生通过讨论、看书完成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以及评价和指导。如对问题(2)阶梯分界线作补充:“昆仑祁连横断山,兴安太行巫雪山”,帮助学生识记,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规律、观念。

该节内容需两个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个课时内容。在下一节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地形暗射图(手绘版图或用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及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巩固上一节所学知识;接着,花3-5分钟时间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课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形风景图片并互相交流,加强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最后,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进一步掌握中华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点;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

(2)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指导)。这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该节地理版图教学很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1)遵循由复杂到简单认识规律,凸显和明确了学习目标。(2)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教师不必准备太多的教学挂图进行教学而浪费时间,而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

(3)是动态的教学,真正地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了起来,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五

在教学实际中,我觉得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很多时候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努力尝试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状况,上课做到双方交流沟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点、看法。在我地理课中,努力改变我教,学生听的模式,让他们自己通过读图、看书、讨论来得出结果。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非常重视地图的使用,利用好地理新课程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图表,让学生自己观察出地势、地形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关系。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在学生的好奇心上下功夫,由此引入,学生觉得有意思了、有兴趣了,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以丰富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中国的山川河流之美,从而学习他们的地理空间分布。在再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巩固练习,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六

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壮观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多次探索中国的山川河流之后,我发现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包括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和湖泊河流。中国的地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地形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中国的高山峻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和黄山等。这些山脉具有壮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我曾经登上过黄山,那里的云海和奇特的岩石形状令我叹为观止。登山过程中的艰辛和风景的美丽相得益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其次,中国的广袤平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的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辽河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这些平原的肥沃土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走进这些平原,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禾苗随风摇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悠闲的农民。平原上的自然风光不仅美丽,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农业传统和乡村文化。

此外,中国的湖泊河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湖泊和大江河流,如太湖、西湖和黄河等。这些湖泊和河流为中国的水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并且也成为了旅游胜地。我曾经乘坐小船游览过西湖,湖水如镜面一般平静,周围的山峦和古建筑相映成趣。游船缓缓行进,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雅致和自然风光的宁静。

最后,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中国的山川河流被誉为“画中美景”,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示,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例如,长江三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而黄河则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见证了中国近5000年的昌盛和衰落。中国的地形与历史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景和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和湖泊河流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优雅。同时,这些地形也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国的地形,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国家。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七

本课《中国的地势》是《中国的地形》的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点,并将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山脉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较少,但需落实的任务不少。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并落实掌握。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较多多,而且通过中国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另外,我国三级阶梯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读书、读图完成表格。

这节课几乎全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地形特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节课花哨东西不多,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整节课都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记图来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这节课中,重要教学途径就是读图,以中国地形图为基础,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完成表格及填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空间记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

1、对于生成性资源没有重视并及时解决。在通过读中国地形图完成选择题的过程中,a、b选项反映的都是西高东低,但a选项是阶梯状的,b选项是渐缓式的,虽然学生都选出了正确答案,但对于选项a与b的区别,我没有及时给与解释,使得学生虽然得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但略显牵强。以后应该进一步从颜色过度上说明我国的地形海拔跨度大,呈阶梯状分布,所以选择a选项。

2、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学生在完成表格与填图上所花的时间过长,留给学生落实记忆的时间较少,使得课堂氛围略显冷清,落实效果也不如预期的好。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八

中国的地理形态多种多样,拥有广袤的山脉、河流和平原。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中国的地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长期的旅行和探索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中国地形的体会和感受。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地形的特点和体会。

首先,中国拥有众多的山脉。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还是黄山,都是中国山脉的代表。在这些山脉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壮丽和雄伟。尤其是登上喜马拉雅山脉,凝视着雄浑的山川,我仿佛被大自然的伟力和无私包容所感动。这些高山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景,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

其次,中国的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长江和黄河。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流经中国十个省份,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长江两岸的山水和历史名胜古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曾经带给中国人民灾难和苦难,但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黄河边,我深感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善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地带,其中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有名。这些平原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在平原上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和繁忙的城市,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中国的地形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和挑战。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和建筑带来了不安全因素。此外,中国的南部地区还受到了台风的侵袭,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威胁。这些自然灾害需要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和减轻对人民的伤害。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形丰富多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山、河流和平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壮丽景观。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应对自然灾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的地形继续为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的机遇。

中国地形教案篇十九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水平,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识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辅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需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1、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索学习法、观察法。

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对本节课的学习,将它分成四次环节完成。环节一:认识海拔、相对高度。

1.学生自读课本,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用幻灯片演示。

2.如何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现。采取驼梁山区的照片和卫星图片,用动画的效果将等高线地形图展现出来,更有真实感,看得更真切。

3.总结弥补:同学们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曲线就是等高线,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4.活动1.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各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山体的不同部位在山体模型上,指出哪次部位陡峭,哪次部位较缓,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对应部位,总结等高线疏密和坡度的关系。

结合实例,请同学说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此时,学生会提到山顶,但对其他山体部位就不太清楚了,教师因势利导,并结合幻灯片展示。学生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别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总结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环节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成因:人们为了更好地看清地形,于是,在等高线地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变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1.42,指出不同颜色表现陆上由低到高的变更。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地势的高低起伏,根据海拔的高低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将其划分为五种地形。图片展示,读课本27页相关内容,比拟它们的特点差别,填入表格中。

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很容易画出地形素描图了。

环节四:

1.对于地形剖面图,它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采取动画演示,更形象。

2.学生自己动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书上28页活动题弥补完整。

作业: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熟悉的某座山的地形图。

一、地面高度的表现方法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1、概念: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

2、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及判读。

地表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名称及特征(表略)。

本节课让学生亲手描绘等高线、小组共同探索各山体部位的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了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本节课还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现实、注意知识的现实运用,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描绘过程中,如果不准确,特殊位置的移动,会造成后面同学探索时的困难或错误,所以在描绘过程中,老师要到各小组指导改正。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十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

三、地形图的判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讨论点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演示提问

型沿两个山顶的中央竖直方向切开,将剖面印到纸上。让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地形剖面图,为什么同一个山体模型,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剖面图。

交流点拨

指导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18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

以课本p18图1.32为例,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1.鼠标点击等高线地形图。

2.鼠标点击直线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需要,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选剖面线)。

3.鼠标点击间隔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作ab线的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并注明每条平行线的高度――画平行线)。

4.鼠标点击垂线(把等高线地形图上ab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做垂线与高度相同的平行线相交,得到不同的交点――引垂直线)。

5.鼠标点击流水出现剖面线(把各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连交点线)。

学生活动

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p18图1.32补充完整(教师也可以另外设计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做绘制地形剖面图的练习,以便巩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

小结过渡

同学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学习,我们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但是,地球表面不仅高低起伏,而且形态多样,有海拔几千米的高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宽广的原野,请看下面一组景观图。

电脑展示

板书

5.五种地形的判别

电脑展示

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表中内容。

地形

景观图

等高线特征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山地

(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地形

景观图

等高线特征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丘陵

(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起伏不大)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

(无一定标准)

(起伏不大)

平原

(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讨论归纳

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反馈练习

见“备课资料”,教师根据教学时间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复述,加强调本节重点。

作业布置

搜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形景观的图片,观察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上图5种地形的联系与区别,填出其他4种地形的名称。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区别5种地形(填入下表)?

3.描述比较5种地形的形态特征(填入下表)。

类型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方法

形态特征

海拔

颜色及变化

高原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片状或块状的黄包)

(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条带状的黄褐色)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呈片状或小块状的浅黄、浅绿色)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

(无一定的标准)

(四周为黄褐色,中间为黄色或四周为黄色,中间为绿色)

(四周高,中间低)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十一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此外还需要指出,若从增强学生抗御地震的常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本节在这方面的内容稍显薄弱,因此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有可能的话还应增加抗御地震灾害的训练。

本章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运用已有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对我国地形进行分类,用板块构造理论认识我国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等等。毫无疑问,在上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

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地形概况[板书]。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板书]。

[分析示意图]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小结]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板书]。

[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 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十二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地形的国家,北有雄伟壮丽的山脉,南有广袤浩渺的平原,东有长长的海岸线,西有辽阔的高原。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地形,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对中国地形的五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北方的山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去过中国的九寨沟,这里有着世界级的自然风景。九寨沟山脉苍劲雄伟,河流潺潺流淌。国人称之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拥有众多的湖泊和瀑布,如镜泊、彩虹瀑布等。它们将我带入了童话般的奇幻世界,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同时,我还去过中国的长城,这也是北方山脉中的著名景点。长城高耸入云,起伏不断,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登上长城,俯瞰山脉的壮丽景色,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宏伟与壮美。

其次,中国的南方平原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中国南方拥有广袤的平原,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我曾去过中国的杭州,这是南方平原上的一个城市。杭州的西湖是一处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它周围的平原景色优美迷人,荷花、柳树、倒影点缀其中。而在江南一带,独特的水乡小镇更是让我流连忘返。我曾到过中国的苏州和周庄,这些小镇的特色在于其水系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觉。在这些平原地区,我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特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第三,中国的海岸线让我体验到了溪流与浩渺的融合。我曾去过中国的厦门,这是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的城市。厦门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尤其以鼓浪屿最为著名。鼓浪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岛屿,它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和建筑风格,是一个有着浪漫氛围的旅游胜地。而厦门的沙滩更是有别于其他地方,金黄的沙滩、蔚蓝的海水,令人沉醉其中。这次旅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海岸线的博大与美丽。

第四,西部的高原地区让我感受到中国另一面的壮美。我曾去过中国的西双版纳,这是中国的西南地区,也是一个高原地区。西双版纳有着独特的亚热带雨林,山峦叠嶂,气候温暖湿润,称为“东方瑞士”。在这里,我亲身体验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奇迹。西部高原地区还有著名的丽江和香格里拉,这些地方的高原特色和独特文化深深吸引着我。

最后,中国的地形丰富多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壮丽的北方山脉,还是广袤的南方平原,亦或是水乡小镇和美丽的海岸线,又或是神秘的高原地区,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令人陶醉其中。这些地形的多样性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与宏伟。无论中国的地形如何变幻,我相信,这片土地将永远是我的家园。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形丰富多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北方山脉的壮丽到南方平原的广袤,从海岸线的浩渺到高原地区的神奇,每一处地形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的伟大和壮美。这个旅行经历使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也深深地感激这片土地。无论地形如何变幻,中国将永远是我的家园。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十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貌多样的国家。我在这个美丽的国度中游走了很多地方,亲身体验了不同地形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这些旅程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奇妙多变的地貌景观,也体会到了地形与人文之间的互动。以下是我对中国地形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中国的地形变化丰富多样。从北方的大漠沙丘到南方的湿地和山脉,无不给人带来新奇感受。在旅行中,我曾去过内蒙古的神奇戈壁,那里一望无际的沙漠让人如痴如醉。而在江西的庐山,我亲眼目睹了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国的地貌变化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幅画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地形的多样性也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国家。有些地区的险峻山峦和崎岖地形给人的感觉仿佛攀登不尽。例如,在四川的九寨沟,我曾走过一条沿着高山边坡的小路,前面是险峻的峭壁,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令人心惊胆战。然而,正是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地貌造就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场所,例如攀岩、滑雪、徒步等。地形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玩乐方式,也激发了人们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除了地貌的多样性,中国的地形也与人文息息相关。历史上,中国的农耕文明就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江大河孕育了中国的农业发展,也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例如,在长江流域,我曾看到了人们凭借河流的水和泥土开展的种植和养殖活动。而在黄河流域,我亲眼目睹了丰收的麦田和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貌和人文之间的互动,使得中国的地形更具人情味,也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感。

中国的地形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这是因为,中国地广人稀,地形多为高山或沙漠,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例如,西藏地势险峻,山高路险,使得西藏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电的地方。同样,一些山区和高原地区由于交通条件不利,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致力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同时,也逐渐解决了地形带来的交通不便。

总结来说,中国地形多样、独特,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机遇。地貌与人文相互交融,在塑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民风民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地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中国政府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努力也在不断减轻这一不便。中国地形的奇妙与多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与活力。

中国地形教案篇二十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727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